文化强省须制度创新

| 浏览次数:

陕西自古又称“三秦”,历史上,这里曾是中国农耕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从西周到唐代一共有13朝帝王在此建都。这里的民间艺术,因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而博大精深,因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而绵延悠远。

古城西安虽已被现代文明建设所笼罩,但随处可见的民间艺术品销售却为其增添了浓厚的传统气息。此外,皮影、木版年画、泥塑、石雕、农民画、面花、根雕、草编、庙画……应有尽有的民间艺术品,构成了一幅壮美的传统文化长卷。

然而,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尤其是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陕西民间传统文化同样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民间文化现状堪忧

“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及其遗产死去。它们失却得无声无息,好似烟消云散”。陕西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傅功振对陕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现状痛心疾首。

傅功振表示,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大批具有很高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民间艺术失去市场而消亡,许多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也在不断消失;许多民族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口传心受,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

而据其介绍,近年来陕西当地政府虽然也出台了不少管理文化的法规条例,但法规建设仍然存在滞后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立法远远滞后于实践需求。例如,在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文物保护、管理的矛盾不断扩大激化的情况下,陕西至今没有相关有效的法规解决这一冲突,严重影响着当地旅游业和文物保护事业的有序推进。

二是一些已出台的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包括有的条例没有配套的实施细则,致使管理和执法部门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实际无章可循。例如,1998年陕西省颁布《旅游管理条例》,提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属地管辖”原则,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台实施细则,致使省市两级管理部门对其理解歧异并产生利益矛盾,至今仍存在着后遗症。

而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也坦陈,虽然近年来,陕西民间艺术保护工作在搜集、整理、研究、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不少问题让人心痛:一是缺乏传承体系,随着民间艺人年龄老化和相继去世,一些民间艺术品种已经消亡或濒临消亡。例如:陕西曾是全国十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如今却只有凤翔木版年画尚存;另外全国唯一的剧种,千阳“灯盏碗碗腔”,现在只有两个人会唱;二是缺乏整体收藏;三是缺乏专业研究人员,而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民间艺术的抢救、保护、研究、利用都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四是缺乏专项保护经费支持,由于缺乏财政专项经费的支持,陕西省至今没有开展民间文化的音像制作,对民居、民俗村、文化生态区的抢救工作也处于停滞阶段。

另外,陕西省群众艺术馆副研究员陈山桥也认为,民间文化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如果政府投入不到位,民间文化保护实际上是一句空话。目前虽然民间文化开发保护看上去红红火火,但实际上很多都是受经济利益驱动而开发利用的,并不是以保护、弘扬、抢救为目的,这必然导致许多没有“可利用价值”的艺术消亡。

民间文化保护途径

事实上,除了天灾人祸之外,很多民间文化是在一些人为破坏中损失的。对此,多年来一直从事民俗文化研究的陕西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傅功振深有体会,他对记者说,民俗与民间艺术是皮与毛的关系,是民间艺术产生、延续的基础,如果没有一系列经济、社会、信仰和游艺方面的民族习俗及其相关的节日,保护民族文化或文化民族化便会落空,便会成为“无土栽培”或“温室培育”。

而多年以来,我们强调“移风易俗”,错误地把民俗作为迷信和落后的东西加以消除,这就使民间艺术失去了产生的土壤和生存的环境。民俗中含着社会性、历史性,既不是个人主义的创造,也不是纯粹当下的创造,而是在社会的环境中、历史的环境中的创造。因此,积极而长远的民间文化保护工作,要从民俗建设开始,只有造就能够不断生发文化民族化认识和行为的大生态环境,才能使民族文化成为主导当代社会生活的与时俱进的活文化。

傅功振强调,陕西优秀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保留了大量的古文化遗存,是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精神和物质财富。但许多民间艺术只剩下最后一代甚至一个传人,而且以老年人居多:有的民间艺术传人去世,绝技绝活已经失传。

而民间文化一般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靠人口口相传,比如民歌谣、民间故事等;一种是靠物品来体现的,比如一些独特的生活用品、民间美术作品、工艺品;第三种是一些民间的祭祀、礼仪活动。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古老的仪式正在逐渐被人摒弃,一些生活用品已经弃之不用,包括民间工艺都面临失传的窘境。因此,民间文化的保护要“以人为本”,政府要采取措施培养传人,保护传统手艺的纯正性,把文化传统的断层接上。

创新体制寻求突破

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大省,陕西省政府一直相当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早在2000年,陕西省文化厅就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全省文化产业的意见》。与此同时,陕西省文化厅还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建立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而在2004年制定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陕西省更是突出了非公有制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原则、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及发展措施方面,都把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产业作为重要方面,提出要一视同仁,同等待遇。

2005年11月7日,在新出台的《陕西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陕西省把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举措,从各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真正享有同等待遇,为其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与此同时,陕西在涌现出一批优秀民营文化企业的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民营文化企业家,如陕西阳光丽都集团董事长白绍俊、陕西雨田民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雷文东、西安超人雕塑研究院总经理邹人倜、咸阳沙河古桥风情园总经理魏兴、凤翔马勺脸谱创始人李继友等民营文化企业家。

对此,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表示,企业是做强做大陕西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没有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没有一批机制灵活、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企业,做强做大陕西文化产业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陕西要改革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本着“开发资源,整合资产,打造名牌,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原则,积极推进“四个一批”,力争在重塑文化市场主体上有新突破。

另外,保护和培育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是关键所在,为此,陕西还将启动人事政策给这些农民艺术家评定职称、发放津贴。

加强民众保护意识

优秀的民间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劳动创造与智慧的结晶。这些民族民间语言和艺术,民族民间习俗、礼仪、节庆,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基本方式,传递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产。

对一个民族来说,这些无形文化遗产乃是本民族基本点的识别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如果没有人坚持,意味着文化多样性的消亡。因此,让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我们将优秀文化传递给子孙后代的保证。

而加强民众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意识,当前许多国家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建立了一些有效的机制,创造了不少有效的方法,这些国际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关中民俗博物院院长王勇超认为,陕西文化产业要寻求突破,应该首先从民间文化入手。

而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也认为,陕西需要一个平台将文化资源“富矿”转化为文化产业项目。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和规模化,政府也应将过去“办文化”的角色转变为“扶文化”。

事实上,在陕西,民间文化产业项目最具市场潜力,而且一些项目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因为缺少市场化运作和规模化生产经营,不少民间艺术品始终未能摆脱廉价叫卖的命运。

对此,陕西省文化厅文化经济处副处长惠应安分析认为,思想观念落后、创新意识缺乏、管理体制陈旧、经营机制不活等多种因素,是造成陕西文化产业规模小、精品少、效益低的主要原因。

客观的说,陕西文化产业与东部地区省市相比差距仍然巨大,尤其是产业的总体竞争力不强。要推进陕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许多制约因素仍然需要尽早解决。

据了解,当前陕西文化产业组织形式基本还处于分散化状态,市场份额不大,集约化程度低。这主要体现在产业集中度不够,专业化水平不高,普遍缺乏活力,文化产业组织没有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激励机制没有形成,现代化的文化产品生产和组织方式没能得到充分应用。同时,“战略性短缺”也限制了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

对此,西安财经学院的李涛博士分析认为,目前陕西文化产业的资金仍以财政投资为主渠道,没有或缺少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另外,陕西的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也刚刚起步,还处于探索阶段,文化产业招商引资起步时间不长,吸引社会资金规模有限。

李涛认为,陕西文化产业应尽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市场融资为主力的文化投入机制,鼓励、支持、引导、开创多元资本进入陕西的各类文化企业,要大力吸引境外投资机构,进一步完善投资服务体系。

目前,陕西也正在尝试通过聚合文化产业集群来形成完整的产品及产业链。如西安市曲江新区就是一个正在开发建设中的以旅游文化产业为支柱的城市新区,按照其产业规划,这里将投资200亿元,建成30个重大文化项目,以此带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据悉,这里已经建成的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北广场等文化项目已初步取得了成效。

民间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记者从陕西省文化厅获悉,陕西将对凤翔泥塑、北张造纸、华县皮影、耀州窑遗址、陕北窑洞古民居等一批特色项目和特色村进行调研,对于其中的重点项目将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并对其进行立体开发,在有效保护当地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与此同时,《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草案)》已经编制完成,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和文娱演出业四大产业,其中文化旅游发展将加快西安碑林等6个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

据介绍,陕西省文化产业近期的发展思路是:构筑以西安为中心,陕北红色经典和黄土风情文化、关中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陕南汉水文化和绿色文化三大板块联动,以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文娱演出为重点,以陕西旅游集团、陕西广电集团、西部电影集团等六大集团为支撑的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规划从现在起到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全省GDP的增长速度,力争保持年平均增长15%以上,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由现在的6.8%增加到10%。

规划提出,文化旅游发展将保护和利用好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优势品牌,加快西安碑林、西安明城墙、靖边统万城、西安古汉城、汉唐帝王陵、华山风景名胜区六个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打响西安、榆林、汉中及咸阳等六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打造“丝绸之路”品牌,建设周、秦、汉、唐、蜀汉、大夏历史文化区,以及人文始祖、革命历史、民俗历史和陶历史等十大历史文化旅游区。

更值得一提的是,规划还明确提出,利用高新科技和现代理念,开发包装以安塞腰鼓、户县农民画、凤翔木版年画和泥塑、剪纸、西安社火、古乐、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和民间表演艺术,形成关中民俗、黄土风情和汉水文化等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品牌。

可以肯定的说,随着这一发展规划的逐步实现,陕西民间文化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最终成为陕西文化产业中最具魅力的板块。

推荐访问: 制度创新 强省 文化

【文化强省须制度创新】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