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品海的传媒江湖

| 浏览次数:

多维变局,于品海进入公众视线。于品海现为中国数码信息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中国企业网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南海发展董事会主席。

但于品海最近频繁出现于媒体上,并非因为对多维的收购或是其旗下2家香港上市公司,而是为了宣传其作为投资方和总策划的电影《孔子》。

但电影《孔子》一度引发抵制和争议,再加上对多维的收购,令于品海一度成为争议焦点。

于品海,1959年前后出生于香港。1990年代,刚刚30出头的于品海已在香港商界、传媒界风云一时。于曾任《明报》等多家传媒老板、香港报业公会主席,因为擅长收购,亦成为香港电视中的常客。

观察于品海的传媒经历,从香港的《明报》、《现代日报》、《亚洲周刊》、传讯电视,到内地的《现代人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华工商时报》,于品海曾经收购、投资或试图投资的传媒遍及两岸三地甚至北美。

对于内地人士来说,于品海20年前的辉煌过于遥远和陌生。但回顾于品海的传奇媒体经历,或可令其收购多维的思想及行事风格的脉络,显得更加清晰。

“神奇小子”的传媒帝国

于品海最早在香港出名,是因为其三次成功的收购。这令于品海被称为资本市场的“神奇小子”。

公开报道显示,于品海出身香港中下层。他从香港的中学毕业后去日本半工半读,再去美国读大学。因为学费不够,辗转加拿大继续读书。

返回香港后,27岁的于品海就创立了自己的企业:智才管理顾问公司。此后在日本银行的帮助下,于品海的业务涉及香港、内地、泰国、菲律宾等地,资产不断翻番。

1989年,成功把握了菲律宾政局变化、汇率差、高额回报等因素,于品海零资本收购了菲律宾最大的酒店上市公司一马尼拉的希尔顿酒店。1991年,于品海再次成功收购上市公司南海纺织,资产再度飙升至6、7亿元。

由于过于年轻,发展速度过快,于品海被赞为“青年才俊”的同时,亦有人质疑其资金来源。对于品海出身的描述也常被冠以“神秘”二字。于品海本人也曾抱怨,大陆人说他是“台独”分子,台湾人说他是“左仔”。

但真正令于品海闻名全香港的,则是其接下来的对《明报》的收购。

于品海显然一直对新闻兴趣浓厚。留学加拿大期间,他就创办了一份手写中文报纸,以向侨胞们介绍中国历史、新闻为主。1979年回到香港后,于品海又创办了一本《时事评论》杂志,但很快倒闭。于品海继而又为《财经日报》、《信报》、《工商日报》、《文汇报》等众多媒体撰稿。

于品海收购《明报》,亦是香港媒体界的一段传奇。于品海若想收购《明报》,仅购得其50%的股权,即需付出4.53亿港元现金。而刚刚收购了南海纺织的于品海,根本不具备这一实力。于最终得手,被认为是《明报》老板查良镛“帮助”他来收购的:

双方先是合组明智控股公司,于品海成为大股东,再由明智收购明报企业略超50%的股份。此后双方又不断地相互收购。查良镛注资明智、收购南海发展(前身为南海纺织)50%股权两项出资就高达3.4亿港元,这样,于品海仅需从银行贷款1.13亿港元,就成功成为了香港第二大报业集团的第二任主人。

于品海2003年接受专访时曾经表示,“最有趣的就是……本来我们估计要支付点现金,后来整个(收购)完成之后,不单是我们没有支付任何现金,还能够手上多了9000多万-的现金”。

于品海收购《明报》之前,已有默多克在内的10多家财团与查良镛洽谈,均未成功。实力不足的于品海却能得到查良镛鼎力相助:引发无限猜想。流行的说法是,于品海长得像查良镛死去的大儿子查传侠。查良镛亦承认可能在潜意识中有亲近的感觉。

但在香港资深传媒人士看来,作为香港两大著名的办报知识分子之一(另一为林行止办《信报》),查良镛看中的不是钱,而是继承者能否将《明报》发扬光大。能够选择于品海足见查良镛对他的赏识。

于品海接手《明报》之初,果然不负众望,迅速建立起庞大的立体化传媒帝国。

1993年5月,《明报》在加拿大多伦多出版加东版,10月在温哥华出版加西版。当年,于品海收购美国时代华纳的《亚洲周刊》。借助发行于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亚洲周刊》,于品海希望明报企业能够更加国际化。

于品海还完成了查良镛一直以来办一份大众化中型报纸的心愿。1993年11月9日,《现代日报》创刊。这份先声夺人的报纸创刊宣传就砸进了2000万元港币,创下了当时的香港纪录。

1994年,于品海又干了两件大事。一是申请了香港第一块ISP(互联网接入商)牌照。此时的香港电讯部门尚且不知道ISP为何物,几经于品海解释,才知道原来还需要发牌照。于当年创办的HKNET,被中复电讯收购后,成为香港六大互联网接入商之一。

于品海干的另一件大事是,创办了全球首个24小时华语卫星电视一传讯电视(CTN)。传讯电视拥有中天(Chung Tien)、大地(DaDi)两个频道。中天即为现在台湾中天电视台的前身。

传讯电视在俄罗斯、英国、德国、美国、日本、新加坡都有记者站,基本实现了全球覆盖。中天频道最早报道了邓小平逝世,比新华社还早40分钟。此时传讯电视的记者开始在全球各地采访报道。根据于品海的记述,当问到美国国务院的时候,对方不愿表态。因为他们尚且无法确定消息(邓小平逝世)的准确性。

由于是最早报道,当时全球主要通讯社、电视台都引用了CTN的报道。这也被于品海视为经典之作。此时的于品海俨然香港的传媒大亨“默多克”。

进军内地屡败屡战

电影《孔子》总策划人于品海向孔德懋女士赠送该剧剧本。

于品海留给香港媒体人的印象,是一个有很多创新的人。《现代日报》就是一份极为大胆的报纸:这是当时香港唯一一份横排报纸。于品海认为,横排才符合国际规范,况且内地报纸全部是横排,必将对1997回归之后的香港产生影响。

事实上,进军内地,始终是于品海的梦想。传讯电视同样瞄准内地。于品海曾经表示,在华人社会的媒体世界里,任何一个想赚钱的跨地域媒体若是缺少了内地市场,最后都是要关门的。

1994年,于品海开始在北京开设办公室。但直到失败,于品海也未能使传讯电视在内地落地。

于品海后来在总结传讯电视失败原因时称,“最主要的,是高估了中国市场开放的速度”。

但作为先驱者,传讯电视却为台海两岸培养了一批国语电视新闻人才。根据曹景行2006年《光圈中的凤凰》一书记载,他本人以及闾丘露薇都曾经在中天频道工作。此时凤凰卫视驻美国记者站同事也大多曾在中天频道工作。曹景行还在书中专门提到了于品海。

1993年前后,于品海及其手下干将列孚两人分别在北京、广州两地商谈合资办报事宜,开始直接进攻内地媒体市场。

于品海在北京的合作对象包括《中华工商时报》、《三联生活周刊》,他试图令《中华工商时报》成为内地第一份合资报纸。据报道,于品海曾经震惊北京报界,如今北京媒体“洗楼”、自建发行网络等操作手法,即为于品海当年带入。

于品海的上述合作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却成功地将“投资内地媒体”的概念在海外股市炒作、变现,围得数亿元资金。

与此同时,列孚在广州却取得重大进展。1993年8月,广东省外经委批准广东现代人报业经营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家中外合资报业经营企业。

于品海对《现代人报》也进行了上亿元的投资:购置每层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6层厂房,取名“现代人报业中心”;从法国、日本购买最新印刷设备,购买运报的十吨运输车、员工上下班交通车、面包车、摩托车和轿车等交通工具:公司还购置两栋6层楼作为员工宿舍,甚至出资组建员工足球队,足见于品海之用心。

CTN的一部分配音、剪接等部门,也搬到了位于广州的现代人报业中心。

《现代人报》还是内地第一份全彩印日报。期间深度报道包括预言巨人集团隐忧的《“巨人”未来是否风采依旧》、《海口人为何能剥下沈太福的“画皮”》等。对突发事件的突破能力也领先于当时的同行。当年西安空难、珠江洪水、珠海市裕新织染厂火灾塌楼事件,《现代人报》均有独特报道。

《现代人报》对广州报业冲击同样巨大。其促销手段包括请100多位年轻貌美女子做大使、逐个说服居委会、街头挂满宣传横幅、宴请报纸经销商和报摊摊主、总经理带头上街免费发报纸等。

1993年9月27日,《明报》驻北京首席记者席扬在北京工作期间被逮捕。后以盗取及泄露国家机密罪判处12年有期徒刑(香港回归前提前获释)。

于品海曾头裹白布,带领《明报》员工到中联办门前静坐示威,要求释放席扬。这一“触雷”行为,被认为对于品海在内地南、北两方面的合资行为都产生了巨大打击。

于品海在北京的合资意向全部失败。《现代人报》则从一开始就命悬一线。

1994年12月28日,广东省新闻出版局转来国家新闻出版署的通知:《现代人报》于1995年1月1日起停刊,并宣布原有的全国刊号作废。公开的理由是《现代人报》没有主管的挂靠单位。

此前,广东省委为保住《现代人报》做了大量工作。有回忆文章称,时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长于幼军为保住报纸三上北京。不巧当年《南方周末》亦遭遇危机,权衡之下,《南方周末》成为首选。

《现代人报》合资不到一年即走到尽头,这也意味着于品海对内地媒体的投资基本上宣告全部破产。

案底被揭帝国崩盘

1994年10月10日,时任香港报业公会主席、《明报》老板的传媒大亨于品海突遭重大打击。当日《香港经济日报》刊登记者黎佩儿的报道,揭露于品海15年前(1979年)在加拿大留学期间留有案底,遭受偷窃、冒签支票、非法使用他人信用卡等7项指控,并被判入狱近2年。但于品海隐瞒了真相,违反了香港上市公司的有关条例。

报道披露,于品海被捕时,警方在他的车内搜到一支手枪。此后法庭禁止他在5年内持有枪械。

这一爆炸性新闻立即轰动香港,于品海顿时成为各大媒体的众矢之的。有报道称查良镛在《香港经济日报》上看到新闻后大吃一惊。查良镛在选择于品海做接班人之前,曾对其做过调查,证明其历史清白,未能发现其年轻时的过错。

于品海本人当天凌晨接受《香港经济日报》就此采访时,显然惊讶不已。于没有肯定也没有否认上述事实。“每个人成长过程都有复杂的事……都是片段的东西,不是两三句话可以解释。”

当晚,于品海发表声明。承认在20岁在加拿大读书期间,“确曾于1979年的3个月内,因使用他人支票及信用卡,涉及总金额4600加元,以及藏有手枪,服刑4个月”。

于品海称,“传媒所关注的这段往事,诚为本人过去生活的一件憾事。对于我在年轻时期的这段行为,我深表懊悔;我为过去的行为,已付出了应付之代价,亦吸收了深刻的教训”。

第二天,明报企业有限公司、南海发展有限公司亦发表《联合公布》。

《联合公布》称,于先生在明报及南海两董事会上报告:“就他记忆所及……此等事件均在约3个月内发生。他当时二十几岁,正接受大专教育。他已因有关罪名服刑4个月。于先生并报告,据他理解,他有权向加拿大当局就该等罪名申请撤销案底,他将于短期内进行该项目申请。”

但各方对于品海的指责并未停止。香港联交所执行总监许浩明指责于品海作为上市公司主席,没有按规定填报其真实历史,不足取信股东,应褫夺其董事职位。

最终,于品海被迫辞去报业公会主席、明报集团以及南海发展的主席职位。

此时的于品海尚且掌握明报集团以及南海发展的控股权,市值高峰高达40亿港元。但接下来的一连串失败,终令于品海一败涂地。

砸下2000万元宣传费之后,半数采编人员皆为新手的《现代日报》最终未能挑战《东方日报》等老牌报纸。更致命的是,香港读者面对破天荒的横排报纸,实在不习惯。月月亏损之下,于品海饱受《明报》老臣们的指责,被迫在《现代日报》创刊9个月后私人以3000万元的价格从《明报》集团将其买下,并背负创刊以来6000万元的债务。

继续苦撑3个月后,《现代日报》继续亏损2000万港元。再加上15年前案底被揭,于品海无心经营,付出过亿元“学费”之后,《现代日报》停刊。

更大一笔“学费”,则是传讯电视。传讯电视总经理施南生曾经回忆,未开播之前,传讯电视已经花掉了4亿港元,1995年开播后,每年还要赔上1亿港元。

事实上,于品海接手《明报》后经营状况良好。1993年明报集团总营业额12.77亿港元,比上一年度增长78.9%;税后利润跃升至2.3亿元,几乎翻了一倍。

但这样的盈利也完全无法支撑传讯电视的运行。于品海不得不出售明报股票套现,并向银行大举贷款。

此后于品海又遭独立核算师揭露疮疤。独立核算师披露,于品海先后拿出4宗为数3亿港元的款项给身份不明的机构。这既隐瞒了股东,又违反了与银行的贷款协议。此后报章披露,其中有一笔款项是用于加拿大开办赌业。

1995年8月22日早上,香港证监会、联交所宣布《明报》停牌。于品海出售所拥有的《明报》股权,黯然退出。

于品海的失利同样成为香港媒体报道的热点。有媒体标题为《炮制明报债务危机,传媒大亨于品海玩完》。

离开明报集团后,于品海继续苦苦经营传讯电视,挣扎2年之后,1997年3月不得不忍痛将其转卖给台湾辜振甫的和信集团,并辞去董事局主席和行政总裁职务。

于品海在CTN的最后一晚,在自己的电视台上向观众告别。于品海说:“玩传媒原来是要烧好多好多钱的!”另一次采访中于品海称,CTN令其大约输掉了1亿美金。

收购多维再战江湖?

传媒界彻底输光身家之后,于品海曾经沉寂多年,其商业触角后来更多地伸向内地。1999年,于品海收购中国企业网,使之成为中国最大的企业IT服务商。第二年,于品海收购群思实业,重组之后,成立中国数码、南海控股两家企业。

此后,于品海又收购了世华国际金融信息有限公司,成为内地金融信息服务主要供应商。于品海的业务还包括在武汉投资铺设有线电视光纤、开办巴士公司,试图控制中国二三线城市影院的大地院线、电影《孔子》的投资方大地传媒以及“红旗2000”办公软件、从事网上远程教育的华夏大地教育网、新网、财讯网以及房地产等众多领域。

2000年,于品海曾短暂杀回香港传媒前线。这一年,香港特区政府批准了5个新的收费电视牌照。于品海的香港网络电视以及邵逸夫的银河卫视、默多克的DTV等5家胜出。但此后于品海突然宣布,退出香港收费电视牌照的服务。

香港网络电视的新闻稿称,考虑到技术限制,最重要的是商业风险和固网费用占整体成本太大,使单纯经营收费电视的边际收入变得太低,不足以抵消其他开支,因此“相信放弃经营是最能够符合股东权益”。

如今的于品海更像是内地企业家,经常在内地媒体上纵论内地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电影发展。2008年,于品海向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捐资1500万元人民币筹建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并担任该研究中心理事长和高级研究员。2009年,于品海还以校友身份资助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8名博士生访问香港。

《孔子》拍摄过程中,于品海则不得不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领导和首长,基于不同判断的各种指示”,以及“上面的电话”和“禁区”。

于品海家族似乎整体转向了内地。于品海的哥哥于常海,美国加州大学(三藩市)UCSF神经病学系博士后,任教香港科技大学多年后,申请移居国内,成为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的北京公民。于常海现任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感染病研究中心教授。

于品海本人则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马列主义哲学的博士学位。

熟悉于品海的香港资深传媒人士认为,于品海攻读马列主义哲学,或许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大陆政府的思维,了解内地。

“但这是没用的。……通过学习马列主义,并不等于就能猜到大陆政府在想什么。”上述人士称。

和于品海认识超过20年,令该人士对于品海的富有创意印象深刻。“但20年过去了,回过头来看,于品海其实什么也没干成。至少我是不敢在他手下做事。”

2009年底,于品海收购美国多维网的消息传出,也引起了一些香港传媒人士的注意。但在上述人士看来,这一收购几乎没有商业价值:

内地读者看多维网,必须掌握“翻墙”技术。而海外的香港、台湾读者无需“翻墙”,当然也就不会对多维网有兴趣。从多维网的版式和简体字为主来看,读者群也仅以海外内地读者和少量内地“翻墙”读者为主。

商业价值的缺乏,再加上多维网急速“向左转”,于品海本人研究马列主义,这一收购被认为是于品海试图以“左”的面目,曲线进入内地传媒市场。而这很符合于一贯的商人做法。

于品海曾经征战内地媒体行业的1990年代初,也是其他港台媒体大佬们纷纷砸下重金意欲进入内地的年代。

曾经在《星岛日报》、台湾《联合报》、《中国时报》工作的上述人士回忆,为进入内地市场,上述媒体均砸下重金,其中一些专门为此在香港办报办刊,伺机北上。

1992年12月,香港星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执行主席胡仙来到北京,签订了星岛报业与内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合资出版《星光月刊》的协议,其后又与数家新闻出版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1993年6月1日,《星光月刊》出版,由《人民日报》负责编辑。《星光月刊》封面上印着“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北京)星岛有限公司(香港)合资出版全球发行”。

《星光月刊》颇有娱乐杂志的味道。每期都有一位“星光小姐”,创刊号的封面上就是巩俐穿着蓝色高领毛衣接受采访的大头像。创刊号的内容还包括“台湾特快专递”《台湾的旷男怨女》、“香港特稿”《香港选美大战》,以及“独家采访”《新任北京市长李其炎》。

但相关人士回忆,由于《人民日报》牢牢控制编辑权,因此内容“不可能好看”,除了印刷精美外,并无更多优势。数年之后,停刊了事。

《星光月刊》已经几乎是当时港台媒体在内地能走的最远步伐,依然无果而终。此前,各大港台传媒集团惊叹于内地改革开放速度之快,再加上苏东剧变,纷纷“肯定地”预测内地媒体也将迅速开放,才个个不惜血本。

但内地对媒体市场的控制却令传媒大佬们始料未及。即使很多人身为全国政协委员,与北京关系亲密,也无济于事。

1992年11月23日,胡仙应国务院港澳办和新华社香港分社的邀请率团访问北京,即享受下榻钓鱼台国宾馆,当晚由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设宴招待,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分别会见的待遇。

直到进入21世纪,港、台等外资才开始进入内地传媒市场,包括娱乐、出版、计算机等方面。但至今仍无一家港台报社能在内地开办报纸。台湾的东森、中视、象山集团、三立等电视媒体也曾频频到访内地,寻求合作。

基于上述历史,猜测于品海试图通过“向左转”,收购多维,曲线进入内地市场的想法也被认为是一厢情愿。

另有海外分析文章称,多维网的“向左转”,“自觉以内地网站要求自己”仅是于个人的商业企图,并非北京之授意。而过度的“投机政治”不一定能带来其想要的结果。

如今的于品海,已经在香港资本市场沉寂多年。于品海旗下两支股票,中国数码、南海控股,2月26日最新股价均末超过0.1港元,被称为“仙股”。

但于品海对文化产业却始终钟情不已,并始终愿意为此“烧钱”。根据大陆媒体报道于品海投资的电影《电影传奇》接近收回g0%成本。接近于品海的人士介绍,投资过亿元的电影《孔子》票房未能过亿元,况且于品海只能分到票房的40%。

进入新世纪,于品海还曾经投资科技部主管的科普杂志《中国科技纵横》,并以《知识》为刊名发行,后因此法违规停用该名称。这本现已停刊的杂志至今拥有大批粉丝对其怀念不已。有回忆文章称,由于无法盈利,投资者只得撤退。

如此历数于品海从未间断的传媒投资,收购多维似乎顺理成章。上述人士分析,于品海不可能不清楚,多维进入内地的希望渺茫。但如当年炒作《明报》在内地拥有媒体一样,通过炒作多维网进入内地,令中国数码股价迅速上升,倒是有可能。

推荐访问: 传媒 江湖

【于品海的传媒江湖】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