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系统的重构与阐释

| 浏览次数:

以“八字宪法”(即所谓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为主体的既有语文课程知识系统,它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自身特性,不能顺应语文教育的应有规律,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无法自给自足——狭隘的理性主义知识观、传统封闭的课程理念、过激的工具价值主义,是其不可逾越的三重障碍。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重构一直是语文教育界探讨的热点。某种意义上讲,这一问题构成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入推进的瓶颈所在。本文不揣浅陋,就这一问题摭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在哲学范畴里,“系统”它是指由许多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相对稳定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等特征。结构是任何一个系统的外显方式,它使得系统得以客观表征,因此,从外在来看,系统的建构实质上即为一种结构的设置。系统结构的设置总是以某种内在的关联为基本要求的,这种内在的关联是这一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结合在一起的依据。从结构的外围来看,在逻辑学里,这种“依据”便是给要素划分类别的标准,所谓划分标准,即把母项分为若干子项的依据。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系统的具体建构首要的是确立给这一系统结构中诸要素分类的标准。这里重构语文课程知识系统,同样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要确立划分语文课程知识要素的标准。

形式与内容的“二分法”无疑是逻辑学中的经典分法,它有着哲学意义上的学理支撑,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事物的一个基本特性。对于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而言,语文形式教育与语文内容教育的统一,是其基本特性。从课程论的视角来看,语文形式教育与语文内容教育的统一,则是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特性。课程知识受制于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呼唤着课程知识,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这种特性也就从根本上规定了语文课程知识的选择。因此,从逻辑上讲,语文课程知识系统中必然存在着与语文课程目标相对应的两种基本形态的知识,在此,我们分别用“语文形式”类知识与“语文内容”类知识来对其指称。

逻辑性是分类的内在依据,客观性是分类的外在要求。根据语文课程的实际情形,遵循一定的逻辑思路,我们对“语文形式”类知识与“语文内容”类知识各自再进一步作了细致划分,从而使得确立于抽象逻辑意义上的这两块知识得到了具体呈现,经过这样的二级划分,一个崭新的语文课程知识系统诞生了:

语文课程知识:语言形式(规则类 语科类)

语文内容(事实类 情意类)

如图所示,“语文形式”类知识有两个亚类,即规则类与语料类。和“语文内容”类知识相比,这两类知识主要不关涉语言内容,它们都是作为语言运用的“形式工具”(前者为抽象的理论,后者为具体的用件)而存在的,因此,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把这两块知识看作是语文课程“形式”范畴里的知识。“语文内容”类知识它也有两个亚类,即事实类与情意类。和“语文形式”类的两块知识相比,这两块知识所体现的全是语言内容方面的知识,它们都是作为语言运用的“内容实质”(事实类是客观的,观点类与情感类是主观的)而存在的,因此,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把这两块知识都看作是语文课程“内容”范畴里的知识。下面对“语文形式”类知识与“语文内容”类知识进行一一阐述。

一、关于“语文形式”类知识

1.规则类知识

这一块知识反映的是语文课程的理性的规律法则性的知识,它主要是由各相关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组成,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关于语言方面的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文字学等学科的知识;二是关于语言运用方面的修辞学、逻辑学、语用学、口语交际学等学科的知识;三是关于语言作品方面的文章学、文艺学等学科的知识。这三方面知识遵循着“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进入语文课程。具体到语文课程中,这些知识主要表现在:

(1)语音知识,(2)文字知识,(3)词语知识,(4)语法知识,(5)修辞知识,(6)逻辑知识,(7)文章知识,(8)文学知识,(9)文言文知识,(10)标点符号知识,(11)工具书的使用知识,(12)阅读知识,(13)写作知识,(14)口语交际的知识,(14)语文学习方法、策略的知识。

2.语料类知识

在语文课程里,这块知识反映的是关于语言运用所需的基本的语言元素、部件方面的知识,它们作为表情达意的基本的材料工具而存在着。主要包括:

(1)声母表;(2)韵母表;(3)声调符号;(4)标点符号;(5)常用字;(6)常用词;(7)常用短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8)古今名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常用短语”、“古今名句”虽然本身也可能会承载一定的事实或情意,但从使用者的角度而言,“常用短语”、“古今名句”它们常常是在一种较为宽宏的背景下使用的,是依附于特定的语境里而被引用的,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本身的“内容”也只能看作是“形式的内容”。和一般的字、词一样,它们实际上也是作为某种材料工具而存在着的。

二、关于“语文内容”类知识

1.事实类知识

在语文课程里,这块知识反映的是相关自然、社会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客观的事实性知识而存在的。如:

①“岁寒三友”:松、竹、梅。

②封建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

③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年幼的。

④阳文阴文: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2.情意类知识

在语文课程里,这块知识反映的是相关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等进行反思与体验而产生的种种情思态度方面的知识。当然,这种反思与体验并非学术意义上的追问与探讨,而是旨在个体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某种省察与重构。这块知识在语文课程里相当丰富。如:

①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它只是一种心灵的感觉。(毕淑敏:《提醒幸福》)

②俭朴不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品行问题,勤俭可以涵养美德。(马铁丁:《俭以养德》)

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④爱情宣言: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舒婷:《致橡树》)

最后对这一知识系统作几点说明:

第一,这一知识系统建构的逻辑理路或者说理论依据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范畴里“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一基本命题,其二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广义的知识观。“语文形式”类知识与“语文内容”类知识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基本特性,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来看,“语文内容”类知识所包含的三块知识全部属于陈述性知识,“语文形式”类知识的两块知识中,其中语料类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规则类知识中则既包括陈述性知识,也包括程序性知识及策略性知识。

第二,重构语文课程知识系统只是一种手段,其深层动因或者说根本目的在于,把应然状态下的所有语文课程知识类别放在一个系统中加以观照,在课程层面上确认它们的合法性,并希望能促使某些类别语文课程知识的教学由自发状态转变为自觉状态,从而实现语文课程知识教学能“从单一的静态的社会语言规律,向多重的动态的社会言语规律延伸;从读解一篇范文,向从范文中提取有益的言语经验升华;从一般的语言学习,向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深化;从一个个孤立的文篇,向大文化观念扩充。”

第三,在这一知识系统中,“语文形式”类知识它主要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质,工具能力的养成是其主要的价值指向;“语文内容”类知识它主要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品格,人文情思的培育是其主要的价值指向。从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来看,“语文形式”类知识主要表征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内容”类知识主要表征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即从语文课程论的视角来看,“语文形式”类知识与“语文内容”知识有着各自的内在逻辑关联。如图所示:

 

第四,在这一系统中,“语文内容”类知识主要指向的是事实性与情意性的知识,它们都是潜藏于语文教材文本里的,但是,我们绝不能反过来讲,潜藏于语文教材文本里的所有的事实与情意都是“语文内容”类知识——这是要特别加以强调的!“语文内容”类知识绝不等于教材文本所承载的一切知识内容,能成为“语文内容”类知识的只是那些相关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所需的基本的、基础的、带有一般性意义的人文类知识,它绝不包括那些专门的、专业的知识,不能将“语文内容”类知识泛化。

第五,在这一系统里,“语文形式”类知识是较“实”的,“语文内容”类知识是较“虚”的,所谓“实”与“虚”,是就它们各自的范围所能明确的程度而言的。“语文形式”类知识范围相对明确些,“语文内容”类知识范围相对模糊些。但是,我们绝不能因为“语文内容”类知识其范围不易明确,就否认它是“语文课程知识”——在语文课程里,判定一种形态的知识是否是“语文课程知识”,不是以其可确定性或者其他什么标准为尺度,而是看它是否是达成课程目标即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所需的,这是在语文课程层面判定一种形态的知识是否为“语文课程知识”的唯一标尺。正是因为“语文内容”类知识不易具体确定、量化,而它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因此,语文教育要格外警惕这块知识的流失,这块知识大都潜藏于各种教材、文本中,大致有三个层面:一是教科书的课文中;二是作为教材的、课外补充的语文读本中;三是非教材的、各种其他课外读物中(新课程标准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求为400万字,高中三年不少于150万字)。第一个层面要求掌握的程度较高,实际教学中也较重视,但是其他两个层面常常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应试教育所带来的题海战术挤压掉语文课外阅读,已是司空见惯;课程层面对“语文内容”类知识意识的淡薄,事实上也不是一朝一夕。这一切都人为地使得大量的“语文内容”类知识被弃置掉,这势必导致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所需的两块基石之一的“语文内容”类知识的匮乏与不足,这也许是中国语文教育长久以来的一个隐患!总之,理论上的疏忽必将导致实践中的失策!为确保“语文内容”类知识达到应有程度的积累,必须要加强另外的课外两个层面的阅读。而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课程意识层面上,必须要坚定地确认“语文内容”类知识作为“语文课程知识”的合法性,它绝不是传统所谓“八字宪法”式的“语文知识”的附庸或陪衬,而是在本体意义上就是“语文课程知识”的一种重要的类型,它在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功能价值上丝毫不逊于传统所谓的“八字宪法”。

参考文献:

①韩雪屏:《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参见《语文建设》,2003年第9期。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宿迁学院教育系]

推荐访问: 阐释 重构 语文 知识 系统

【语文知识系统的重构与阐释】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