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语境下省级统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 浏览次数:

[摘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文章分析了在此背景下省级统筹高等职业教育的逻辑及内涵,并提出了如下举措:积极探索“规划引领”,创新高职教育供给模式;积极探索“扩大办学自主权”,释放高职教育供给活力;积极探索“现代职教体系”,拓展高职教育供给空间;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激发高职教育供给潜力;积极探索“分类招考制度”,夯实高职教育供给基础;积极探索“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高职教育供给结构。

[关键词]省级统筹 高等职业教育 供给侧改革

[作者简介]赵惠莉(1981- ),女,河北邯郸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王兵(1974- ),男,江苏东台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116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江苏公办高职院校理事会建设研究”(课题编号:D/2015/03/101)、2015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江苏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5SJB290)和2014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省级统筹视角下江苏‘高职强省’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14ZBC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1-0032-06

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井喷式”发展。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达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①。其中高等职业院校1327所,在规模和体量上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助推了中国高等教育大转型、大发展、大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是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解决就业问题而采取的高等教育扩招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在职业大学、五年制高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探索、大胆革新、深度转型、提升优化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②,在促进教育公平、助推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推动社会阶层流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发挥了显著功效,2014届高职毕业生中91%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52%的毕业生家庭背景为“农民与农民工”③。

“供给侧改革”一词,是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时提出的,他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一改革措施的提出主要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供需关系错位造成的结构性失衡,从供给端入手,通过调整供给结构,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探究经济发展新动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已在经济领域轰轰烈烈地进行着,这一改革的“蝴蝶效应”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震颤。目前,教育改革已进入综合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将供给侧改革引入教育领域,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育供给侧改革可以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率、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省级统筹高等职业教育的逻辑

“省”是我国的一级行政区划和地方最高行政区域,是相对独立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单位。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已明确了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和统筹权。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伴相生、共生共长、深度融合,一方面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区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撑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以区域优质办学资源为依托,协同创新。为此,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统筹管理和引导、规范、督导作用至关重要,通过政府规划、政策支持、财政扶持、质量评价、协调监督等手段,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条件和搭建平台,促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

1.省级政府统筹高职教育是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的时代要求。我国最早具有高等职业教育性质的学校是20世纪80年代创办的职业大学。1980年东南沿海和一些中心城市率先创办了一批自费、走读、不包分配的新型地方短期职业大学,突破了中央和省两级办学的体制,开创了中心城市办高校的先河,架构了中央、省、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高等教育体制。

20世纪90年代,通过“三改一补”“三多一改”“三不一高”“三教统筹”等政策,高等职业教育得以缓慢发展。1999年1月,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印发〈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教发[1999]2号)指出,安排10万招生计划专门用于高职教育招生。“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就是国家将高职教育的招生计划、入学考试和文凭发放等职权下放给省级人民政府和学校。200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设立高等职业学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0]3号)指出,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大部分高等专科教育的权力及责任交给省级政府,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和统筹权。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从高度集中统一的集权管理向中央与省级政府分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转变,逐步加强省级政府高等职业教育决策权和统筹权,既是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的重点,又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到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时代要求。

2.省级政府统筹高职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首要条件。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等,都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生产力,肩负着系统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劳动者就业、增强社会创新创业能力以及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任。

区域性和地方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自然属性。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有着天然的联动关系,并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诞生之后便得以迅速扩张,实现了突破性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已基本形成了每个地级市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院校的格局。随着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高等职业教育的地方化、区域化需求越发明显,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得以逐步深化和发展,省级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越发突出。省级政府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举办者和主要投资者,高职院校的内涵提升有赖于地方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因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省级政府加以扶持、引导和协调,省级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与职能发挥,直接关乎着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从教育部印发《关于确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任务(项目)承接单位的通知》统计可以看出,所有87个任务和项目中,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落实或参与落实的有71项,占81.61%,充分体现了地方承担高职教育发展主体责任和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决心。随着国家财税体制改革,专项转移支付不断减少,而一般性转移支付不断增加,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将更明显、更突出、更重要。

3.省级政府统筹高职教育是高职教育发挥不可替代性的保障。我国业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通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就业创业、保障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尤其是为发展实体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内驱力”、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国民教育体系的“生力军”、青年成才的“金钥匙”、人生出彩的“大舞台”。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领头方阵,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为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发挥了引领性和高端性的作用。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检查情况显示:19年来,职业院校共培养超过1.3亿名毕业生,成为我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尤其是累计培养了4000多万名农村新生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后进入城镇工作④。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为全国近900万的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尤其是为农民子弟提供了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在促进教育公平基本教育政策落实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本应来自于市场,依据市场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学生,为企业培养合乎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现实操作中,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被扭曲,政府指令替代市场信号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指挥棒,再加上行业部门办学的撤销,这就意味着省级政府要承担更重要的责任,通过改革创新继续释放红利,依托“互联网+”技术创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培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动能;通过舆论宣传,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改变鄙薄轻视高等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省级统筹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从供给侧改革对高职教育进行审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盲目性较大,主观随意性较强,开设一些“短、平、快”的“快餐式”专业,专业设置的短期行为和市场化倾向比较严重。再加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过重的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导向,甚至狭隘地、片面地将高职教育理解为就业教育,加之过多的技能训练和职业训练,对学生缺少职业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终身职业生涯关注太少,对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太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文化素质低下、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不高、竞争能力不强、职业生涯发展后劲不足、社会转岗能力欠缺⑤。

201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从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出发,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启动了一批综合改革与专项改革试点项目。在北京、上海、安徽、广东、云南、新疆、深圳等地,专设了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编制符合国家要求和本地实际的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统筹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制度;探索建立督导机构独立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教育部对省级政府切实履行教育统筹职责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统筹区域教育现代化进程、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等⑥。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要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2015年5月份,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5]5号),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进一步理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实现教育管办评分离,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这一系列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为省级政府统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统筹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改革高职管理模式。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便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市场需求导向的要求,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倒逼高等职业教育直接面向社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培养人才,但市场需求带有短期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往往会带来高职院校对市场需求信息了解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加之人才培养自身的周期性和滞后性,这就要求省级政府在宏观上进行调控。省级政府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者、执行者,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决策权和统筹权,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统一规划和全面部署、政策引导与执法监督、配置资源与检查评估,充分发挥省级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导与管理中的主导作用。省域内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完整,省级政府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资源调配能力和管理能力,可以有效统筹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再加上我国地区间经济、社会、教育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力需求结构、教育发展目标、办学条件、经费投入等存在较大差异,必然要求各省级政府从本地区实际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

2.统筹推进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布局,改革高职供给结构。供给侧改革说到底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供给结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高中生源持续减少,高校录取率逐年攀升,供求关系失衡,将直接冲击高职院校的正常运行,一场没有硝烟的生源争夺战悄然打响,高职院校洗牌在所难免,部分高职院校或将遭遇生存危机,尤其是部分办学质量欠佳、就业前景不好的高职院校,势必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扩招是在资源短缺情况下,适逢高中毕业生高峰期,原有的公办高等教育资源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从而形成的鼓动性政策。高等职业教育应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适时变迁,根据生源的情况和社会的需求状况进行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49万,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而令人费解的是持续升温的“用工荒”,这种看似滑稽的现象背后折射出来的就是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失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式应依据市场需求,本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原则,在科学论证、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的布局、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3.统筹推进区域内高等职业院校扩大办学自主权,改革管理体制。供给侧改革,要求政府不断调整公共政策,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长期以来,政府扮演着无所不能的“超人角色”,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大包大揽,以政府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方式,往往造成政府对资源控制太死、干预太多、管得太严,高职院校很少有自己的价值需求和利益需求,缺乏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有效途径, 高校办学自主权十分有限,高职院校管理尚处于政府强势主动和学校弱势被动的状态,并且,长期行政管理的惯性使得高校好不容易获得的自主权极易失去自我,再加上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容易出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局面。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不仅使高职院校失去自主管理权力,自身发展规律被强制性打破,丧失自我,同时也让高职院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因政府的干预而阻隔,导致市场机制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企业、行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省级政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制度保障作用,另一方面也要为高职院校“松绑”,不能既“掌舵”又“划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持续推进精兵简政,以权力“瘦身”,为高校“强身”。

4.统筹推进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办学模式。“供给侧”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决定经济中长期增长的潜能,供给侧改革旨在通过改革使供给要素实现最优配置。高职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不仅表现在社会认可度不高、政策制度设计不合理,还突出表现在校企合作机制不畅,办学体制机制不灵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尚未建立激励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机制,反而把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主管举办的职业院校、高专和技工学校划归教育部门或撤并停办。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调整后,随着部门办学、行业办学的削减,行业部门和企业基本不再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主体,一元化办学体制得到强化,却极大地伤害了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目前校企合作组织无序、权责不明的状态,亟待省级政府加强统筹管理,出台相关政策,健全相关组织协调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调动高职院校、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高职院校办学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体制。

5.统筹推进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改革保障体制。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库存、防范金融风险。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而政府财政投入却远远跟不上高职教育规模扩展的步伐,高职院校财政拨款投入的力度滞后于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趋势。2013年全国高职院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为9976.97元,地方普通本科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为16388.57元,是高职院校的1.64倍。由此可见,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财政保障力度偏弱。加之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方面存在“重投入轻产出”“重分配轻管理”“重数量轻效益”等现象,以数量和规模为导向,忽视办学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缺乏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监控机制。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省级政府统筹高等职业教育的举措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在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库存、防范金融风险的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省级政府应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决策管理、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利益协调、资源配置和信息服务,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指导、引导高职院校错位特色发展,整合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尽快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话语权”,凸显高等职业教育显示度,提升区域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贡献度和依存度。

1.积极探索“规划引领”,创新高职教育供给模式。省是我国地方行政建制的最高层次,是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单位,通过科学规划,进一步促进省域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尤其要使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上相互适应、结构上科学合理、质量上堪称一流、效益上日益增长。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定位,端正办学取向,根据生源情况,按照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调整招生计划的合理分配,促进各类高等教育均衡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省级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时,应统筹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布局、层次,使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时引导高职院校进行专业机构调整,建立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需求数据库,及时向高职院校提供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规格、类型、数量等信息;发挥省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库的功能,建立预警机制;搭建高端平台,建立省级政府、企业、高职院校、行业、研究机构之间的定期沟通、会商机制。

2.积极探索“扩大办学自主权”,释放高职教育供给活力。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是省域统筹的应有之义。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既要维护中央的统一领导,又要尊重地方政府决策权和统筹权的合法性,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合理划分职责与权限,在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给高职院校“松绑放权”,在宏观统筹管理和大学自主办学之间保持平衡协调,形成权力的相互制约和依存的制衡关系,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高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政府要保障高职院校自治权利与自主地位,在尊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借鉴现代企业董事会制、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鼓励高职投资主体多元化,产品供应和资源配置需政府和市场共同调节,既要引进市场机制,又要保持高职本色;对于受管制较多的高职院校,政府要降低约束度,保持其自治权利和自主地位。省级政府应加大人事管理改革力度,有步骤地下放高职院校高级职称评审权,逐步落实高校办学和用人自主权,探索建立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评价和高校自主评聘、政府宏观管理监督的高职院校人才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使之成为真正的“掌舵者”。

3.积极探索“现代职教体系”,拓展高职教育供给空间。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内容进行了三处修改充实,其中一处便是将“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改为“加快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再次表明中央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视。各地纷纷探索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举措,通过高职与应用本科联合培养、高职与本科“3+2”、中职与普通本科“3+4”、五年制高职与本科“5+2”、中高职衔接“3+3”以及中职与开放本专科分段培养,打通中职与高职之间、高职与本科之间的上升通道,构建衔接贯通的职业教育学制体系,推动中高职、中高职与本科之间的有效衔接贯通,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应注重利用高水平高职院校尤其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潜在的资源,突破传统体制束缚,拓展高职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颠覆“高职即专科教育”的论断,树立“大高职”的理念,高职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应有其完整的结构体系,着力把架构“异质统筹”的“体系建设”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最重要的一项任务。

4.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激发高职教育供给潜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省级政府应成立专门的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创新指导机构,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学生代表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高等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全面统筹协调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建立政府推动、行业组织协调、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运行机制,推动多元化办学体制向纵深发展;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话协作机制,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增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界定管理标准和准入边界、明确控股权和决策权、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高职院校,积极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建立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契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利益保障机制、监管与退出机制,营造高职办学良好制度环境。

5.积极探索“分类招考制度”,夯实高职教育供给基础。省级政府应在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适当扩大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的招生计划和专业;进一步下放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自主权,包括特长生加分权、学制与专业调整自主权、人才培养合作单位选择权、成绩权重比例调整权等,加快形成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为主要评价方式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在招生批次上,将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放在同一批次录取,在同一平台公平竞争。2013年4月,《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13]3号),明确了6种招生方式:基于高考的“知识+技能”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对口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省级政府为主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社会有效监督”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正在形成。

6.积极探索“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高职教育供给结构。2015年4月,在《教育部关于公布2015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备案结果的通知》(教职成函[2015]4号)中,共备案2015年高职拟招生专业1046个,专业点47031个。目前,我国专业划分仍是基于传统学科体系和传统工业生产的过细化专业分工进行的。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设置灵活性和市场化程度还不高,无法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各项要求,难以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省级政府亟须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坚持市场导向,做好增量、盘活存量,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区域支柱产业、紧跟职业岗位需求变化,将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尺,克服计划经济桎梏,打破传统专业界限,整合现有专业,构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机制,实现专业建设从资源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不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理论性,而注重职业岗位的针对性、适应性、应用性、相关性。同时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不适应产业和市场需求的过时专业及时关停并转,为潜在产业和市场增设新专业方向,跑赢产业转型升级。

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的问题尚未得以有效缓解,人才培养的规格、结构、质量尚难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这一系列高职教育供给侧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省级政府的有效统筹与协调。省级统筹高职教育发展应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主动适应并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找准改革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教育链融合,打通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之间转移转化通道,充分释放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创造活力。

[注释]

①系列高等教育质量报告首次发布[EB/OL].(2016-04-06)[2016-07-16].http:///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6n/xwfb_160407/160407_sfcl/201604/t20160406_236891.html.

②⑤赵惠莉,顾坤华.对高职文化重构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11):23,24.

③董洪亮.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高职教育功效明显[N].人民日报,2015-07-16.

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EB/OL].(2015-6-29)[2016-07-16].http:///npc/xinwen/2015-06/29/content_1939891.htm.

⑥丁晓昌.提升省域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10.

[参考文献]

[1]丁晓昌,徐子敏,经贵宝.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案例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5)[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王兵,赵惠莉.省域统筹视角下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江苏高教,2016(3).

推荐访问: 语境 统筹 供给 省级 路径

【供给侧改革语境下省级统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