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院士”印遇龙

| 浏览次数:

荣誉、头衔和光环,不是印遇龙感兴趣的话题。按他的话说,他就是一个“养猪的”——养猪户干的活,他都干过。“做农业科学要深入实际,要了解生产当中需要什么,仅仅坐在实验室研究细胞、发表文章无用,必须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他在中国农业科研领域奋斗了30多年,拥有中国当代科技精英之一、中科院二级研究员等诸多荣誉;他放弃国外高薪,毅然回到国内投身养殖行业;他带领科研团队打开中国饲料工业和养猪业的领域之门,他就是中科院亚熱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动物营养学专家——印遇龙。

30多年来,印遇龙领衔的课题组研究了多项技术,解决了畜禽养殖中滥用瘦肉精、抗生素和高铜高锌重金属等难题。他带领团队打破了多年来外资企业对我国饲料高端市场的垄断格局……

和很多书斋型学者不一样,印遇龙的哲学简单到直白:一辈子学会怎么养一头猪。他对科学研究的态度也一以贯之:要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一身“倔骨头”

印遇龙一直非常朴素,布夹克,棉布裤,运动鞋,春秋冬走到哪儿都是一身冲锋衣——他说这样方便,“经常一到乡下就要到猪栏一线去喂猪”。

荣誉、头衔和光环,不是他感兴趣的话题。按他的话说,他就是一个“养猪的”——养猪户干的活,他都干过。

他是真实了一辈子的人,他怕虚的、假的。不图名、不逐利,不在乎旁人眼光、不屑接受恭维,他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保持平静喜悦。

在形容老师印遇龙时,学生会用曾红遍网络的穿布鞋的中科院院士李小文作比。“两人特像,生活一样极为朴素、不拘小节、看淡名利。但他心肠又特软,别人找他帮忙十分热心。”

印遇龙对学术的较真和他为人一样,直来直去,这么多年他一直这样。他经常睡在办公室,因为这样可以“想到事情直接做”。

他的倔在于不苟同世俗规则,不将就。

他每天保持着跑步的习惯,早上或晚上必定坚持一小时。中午从不午休,一旦犯困他就去跑步,以此来对付疲惫。

这种强大的毅力使他一天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无休的好奇心。他也不抗拒智能手机、热门软件或者任何新技术,他像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一样吸收、参与新事物。

他一天的时间几乎都被科研占据。白天做实验,晚上要用大量时间看论文、直接批改纯英文文献,他还受邀担任国外著名学术期刊的评审。

2016年的3月,他被汤森路透评选为“高被引科学家”,这项殊荣是专为全球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领域顶尖的研究学者而立。与此同时,他被列入“2015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

2016年6月,印遇龙主持的“动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实验室”启动。这个集聚多名知名教授、年轻博士学者,并与国际顶级学者保持长期密切合作的平台,成为国内一个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与技术的国际知名实验室。

时代的因缘际会

1956年出生的印遇龙,名字十分特别,容易被人记住。他从小聪慧,记忆力好,喜欢文学,也写得一手好文章。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个人命运和时代际遇紧紧相连。我的价值观就是在初中、高中阶段形成的。还记得当时我们响应毛主席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因此我们不仅努力学习,也注重锻炼身体,坚持运动的习惯也让我终身受益。”印遇龙说。

印遇龙高中就读于桃源一中,当时一批老师由湖南师范大学下放至此。这些知识分子下到农村,带着“改造农村”的政治期望,给予了当年的印遇龙最初的科学启蒙。

“当时的数学、物理老师十分爱动脑筋,经常带着我们做一些科学实验。”自小喜欢文学的印遇龙,开始在自然科学上显示出兴趣,培养了爱科学、重实验的精神。

1975年2月,《湖南日报》《人民日报》相继刊登新华社电讯《人满七十,粮过三千》,报道了桃源县劳动模范李光庆种科学实验田的事迹。李光庆是一个农民,但是十分热爱科学,试验双季稻和三季稻获得成功。全国掀起学李光庆种高产量田的热潮。

也因此,在高中农技老师戚朝见的带领下,印遇龙开始在田地里学种实验田。“他悉心教导我们怎么去养猪、怎么去种田,怎么到一线用科学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成为我人生最重要的基点。”印遇龙在戚老师带领下,思考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这是他第一次试图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结果很不错,他种的实验田颇有成效。

“做农业科学要深入实际,要了解生产当中需要什么,仅仅坐在实验室研究细胞、发表文章无用,必须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由此,印遇龙开启了从事科研的道路。“到农村”,这是印遇龙一直以来对学生的要求,这也正是他当年的学习方法。

读大学时,教动物学的老师周昌乔、做水稻幼种的老师周广洽,带着他到乡下实践,一住就是半年,在农村打猎、采集标本、种植水稻。一脚踏到泥土里,这成为他做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从“养一头猪”开始

在长沙市马坡岭,从一条小路进去,拐弯处有一个院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1978年,22岁的印遇龙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前身)。当时的所长刘更令是研究农作物的,但他认为畜牧业有着更大前景和发展空间。他把期望放在了印遇龙身上——“你可以去填补这片空白”。

当院子里只有3栋员工宿舍时,第一批来所里的印遇龙在宿舍后面建起了一栋猪舍。印遇龙认为要研究猪,必须自己养一头猪。这一养就是40多年。

“要研究猪,必须自己养一头猪。”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养猪的”,任何养猪户干的活他都干过——猪笼子自己做,猪崽子自己抓,从养猪、称猪到打点猪饲料,每个环节,印遇龙都不会错过。

刚开始做研究时,为了节省科研经费,他用板车拖猪,甚至亲自背过猪,一手打理猪舍。研究时,请不到给猪做手术的兽医,他就从老家请行医的亲戚来长沙操刀。一个冬天的傍晚,天雨路滑,光线昏暗,不小心脚下一溜,他和车以及车上的猪,一齐掉进了冰冷的水塘……当他从水塘爬起来,全身湿漉漉地回到家中,妻子心疼得落泪。为了支持他,妻子陶立华到处找亲戚们讨要粮票,买杂粮给他研究饲料。因为饲料种类来源越多,研究结果越有说服力。

印遇龙始终认为,做科研首先要能吃苦,一定要深入实际,动手实干,坚持在一线。为了研究猪的营养物质代谢情况,他24小时都和猪打交道。几万公斤的饲料、猪粪猪尿,靠印遇龙与团队一起托运收集。猪粪臭味难闻,为了不影响他人的生活,每次采集到的猪粪要弄干,团队就把猪粪放在办公室里,关着窗子烘干。一日三餐都只能让别人送饭到实验室。

20世纪80年代,为研究猪饲料转化率,印遇龙和课题组成员提出研究“猪饲料营养物质与代谢产物回肠末端消化率测定新技术”,需要用粪分析,同时测量回肠食糜。印遇龙带领团队用三轮车、平板车搬运和人工配制试验饲料2.5万多公斤,收集猪粪

1万多公斤、猪尿5000公斤,分析样品达4万多次。

猪粪臭味难闻,食糜臭味更冲,肥皂也难得洗净。有一年夏天,因实验室造成办公大楼充满臭味,所里领导准备找印遇龙谈一谈,但走到实验室,看见门窗紧闭,印遇龙几个人顶着炎热和腥臭在工作,想好的话愣是没说出口。

在这样的条件下潜心科研,印遇龙团队率先对中国40多种单一猪饲料原料和18种混合日粮中回肠末端表观消化率进行了系统测定,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生长猪有效氨基酸的需要量。这些研究成果被收入中国饲料库,在行业内广泛应用。

情到深处无怨尤

在生活上,印遇龙向低标准看齐。他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天天在食堂就餐,时逢节假日餐馆不营业时,就吃方便面。别人都问:“你这样每天为了工作活着,苦不苦啊?”但在工作上,他却高标准严要求。他常常为某个科研项目废寝忘食,宵衣旰食,几乎没有节假日,几十年如一日,把一切都献给了所热爱的科学事业。

对于“工作狂”印遇龙来说,他最不愿提起的便是家人。“对于科研,我可以自豪地说无怨无悔,但面对家人,我非常自责。”

2005年1月17日,印遇龙的爷爷因病去世,父亲也在悲痛中病倒。然而,他之前却买好了18日去武汉参会的火车票。为了避免会议改期和已在武汉的同志久等,他17日连夜赶回湖南桃源老家,见爷爷最后一面后就立即返回长沙。会议开完后,爷爷早已安息,印遇龙忍不住失声痛哭,跪在老人灵前磕了三个响头。随后,他便说服病中的父亲和其他亲友,匆匆赶回长沙继续科研工作。

“当时也有人说我缺乏人情味,但团队需要我。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希望老人能在九泉之下理解吧。”他模糊着双眼说道。

对儿子,印遇龙也感到愧疚。“因为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我儿子现在都不叫我‘爸爸’,我很想多留一点时间给儿子,可一投入到工作又都顾不上了,妻子有时也难免会发脾气,面对家人,我感到深深的愧疚,但我从不后悔。”

1986年和1994年,因工作业绩突出,印遇龙先后两次前往德国、英国和加拿大学习与工作。第一次出国时孩子出生才15天,第二次出国是妻儿同行。1994年11月,印遇龙先后到英国、加拿大和美国学习访问,并于1997年9月在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留在加拿大Manitoba大学畜牧系任博士后高级研究员。2000年,他又在美国农业部肉用家畜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就是印遇龙在国外的全部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十几年里,他无暇欣赏异域风情,把自己的身影全部留在图书馆和实验室。至今他的妻儿还在埋怨,随他在英国三年,连伦敦都没陪他们去过;在美国和加拿大五年,纽约和华盛顿也没

去过。

拥有深厚科研经验的印遇龙,被国外多家跨国公司和大学看重,上世纪末,当他得知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面向世界招聘优秀人才的消息后,再次放弃了在加拿大优厚的工作条件和温馨的家。那时,他已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科学家。他顶着朋友们“在中国干一年收入还不如加拿大的一个月”“国内生活没有保障”的劝说,义无反顾回到了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并成为了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入选者。

印遇龙再度回到所里,组建了农区畜牧健康养殖研究中心,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为了把全部的精力放在科研中,他在办公室住了3年,天天吃食堂,春节也是在实验室吃方便面,吃完后继续开展科研。

琢磨透一件事

30多年来,印遇龙始终在琢磨一件事,也琢磨透了这件事:怎么养好一头猪——在巨大的市场面前,为追求经濟效益,使用瘦肉精,滥用抗生素,让人吃点放心肉变得越来越难。在印遇龙看来,“只有通过科学、健康的养殖方式管好猪屁股,养猪才有前途”。

印遇龙长期从事生猪营养学研究,在生猪健康养殖领域取得了系统性的重要成果,是国际生猪营养与健康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他以第一获奖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0项。2013年12月,印遇龙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度,他荣获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印遇龙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与突破,理论创新和成果应用成效卓著。印遇龙主编中英文专著6部,获授权发明专利34件,带领的团队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18篇,被引用9000多次(其中被Nature、Cell、PNAS、Hepatology等国际著名杂志他引6000多次),H指数高达52。自2011年以来,印遇龙一直是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5年获中国引文桂冠奖(农业领域唯一获奖人)。他发表中文期刊收录论文389篇,被引用3933次(其中他引3625次),都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众多荣誉背后,印遇龙的研究方向始终紧紧围绕国家生猪生态养殖、绿色发展等重大需求。他主持国家、省和科学院重点重大科研课题项目十多项。以第一完成人完成的“猪饲料养分回肠末端利用率及有效氨基酸需要量的研究”“畜禽氮磷代谢调控及其安全型饲料配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仔猪肠道健康调控关键技术及其在饲料产业化中的应用”和“猪日粮功能性氨基酸代谢与生理功能调控机制研究”等项目,产生了巨大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印遇龙率领团队先后开发“生猪微量元素和氮减排技术”“生猪绿色肉产品供给的营养干预技术”“生猪双低日粮调制技术”“抗生素替代技术和木本饲料”等应用技术,促进了现代生态养殖模式的建立,解决了国际猪营养学和饲料科学研究与应用中的许多重大技术难题。

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

印遇龙和他的团队把研究技术成果用于饲料配方技术,促进了由粗蛋白体系向可利用氨基酸体系转化;打破了外资企业垄断我国饲料高端市场的格局,提高了我国饲料行业的竞争力。同时,还联合全国饲料和养殖业前十强在内的企业及科研院所,组建了“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建博士后工作站2个、博士生工作站8个——印遇龙一步步达成初心,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印遇龙率团队研发的高效环保安全猪饲料生产技术已在全国100多家大型企业应用。这些企业的产品辐射到全国30多个省市和全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產生巨大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比如,他们创建的生长肥育猪低氮和低矿日粮技术体系从2008年以来在全国推广应用,推广面30%以上,并继续稳步增加,使用该类饲料可以减少猪粪尿中氮排放25~30%、矿物元素排放量减少40~50%、每头猪节约饲料成本50~70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非常显著。

印遇龙率团队研发出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和猪肉产量的新技术,使养猪的料重比从4~6:1改善到2.5~3:1,全程日增重从400~600克增加到700~900克。此项技术在湖南的研发和推广,使猪每年少吃的粮食相当于两个湘潭市的粮食产量,极大提高了湖南生猪养殖效率。

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印遇龙团队还在环保减排上发力。团队在生猪养殖行业率先采用“母子一体化”等技术体系,使平均每头母猪窝产活仔数增加1头,初生活仔窝重提高7%~12%的同时,减少粪尿中15%以上的氮磷,30%以上铜、锌等重金属元素的排放。该技术体系也得到国内和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研究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为“国家重大科学突破或重要科学进展资助成果的典型创新案例”,同时被中国科学院评为“生态与环境科技创新基地知识创新工程重大标志性成果”。美国营养学会和英国皇家学会Moughan院士据此评价:“印遇龙团队的猪氨基酸研究成果提升了中国畜禽健康养殖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解决老百姓吃肉难问题的同时,印遇龙还前瞻性地看到我国畜禽养殖业接踵出现的养殖粪便污染环境、猪肉品质下降、药物抗生素超标等问题,率先提出“管好猪屁股,养猪才有前途”的科学论断,既从养殖源头着手减少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又结合末端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思想。他率领团队着力开展建立现代生态养殖模式的研究,从全产业链着手,先后开发了“生猪微量元素和氮减排技术”“生猪绿色肉产品供给的营养干预技术”“生猪双低日粮调制技术”“抗生素替代技术和木本饲料”等卓有成效的应用技术。

印遇龙作为国家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科技创新联盟顾问,协同农业农村部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的报告,该报告通过国家主席习近平审阅后,2017年5月31日已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文。2017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视察印遇龙团队的成果应用单位湖南鑫广安和湖南佳和农牧后,高度赞扬了湖南省生猪生态养殖和生猪粪便资源化利用的科技创新成果。团队成果应用单位厦门嘉烨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福建傲农生物集团推广饲养的生态猪获得好评,专供2017年9月金砖五国首脑会议。

不仅如此,印遇龙率团队开发的环江香猪、桃源黑猪、沙子岭、湘村黑猪生态养猪技术成为湖南和广西等省市扶贫优质产业,有力推动了产业扶贫,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鉴于印遇龙对湖南和国家生猪养殖产生作出的杰出贡献,他先后被推选为中共湖南省党代表、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九三学社全国优秀社员、首届湖南十大同心人物,获得湖南光召科技奖、湖南省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和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

但在印遇龙心中,这些荣誉都不足以描画工作与人生。形容他最好的词仍是——“养猪人”。

(作者为湖南省政协文史博览杂志社人物编辑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王卓

推荐访问: 养猪 院士 印遇龙

【“养猪院士”印遇龙】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