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育课堂彰显教育魅力

| 浏览次数:

编者按: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为与会人员呈现了设计合理、关注差异、创新实效的15节自定教材、6节课指定教材的小学体育课,为全国小学体育教师搭建了学习、思考、交流的平台,更为现场观摩教师提供了与专家交流、互动的机会。本刊本期,针对现场展示的小学课例进行了组稿。其中呈现了2节现场展示课的教学设计、反思等内容,同时邀请点评专家针对课例呈现的特点、亮点、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等进行了阐述,并收集了场内外观摩教师对展示课的思考及观点,希望能给广大读者带来更多的理论与实践借鉴。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已圆满落下帷幕,可那一堂堂鲜活、生动的中小学体育课的画面仍定格在与会人员的脑海中。尽管大家对这些体育课的评价不尽一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大家都试图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笔者认为这正是这届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的亮点。

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凝炼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帮助学生形成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是体育课程的首要任务。

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领域、学校课程的一个学科,体育是透过身体活动进行教育,这里所指的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认为,“教育”一词原始的也是迄今为止仍然普遍被认同的含义是指“长善救失”,这是教育的第一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从道德意义上的“善”又扩充为“个性的完善”,由此,身心健全发展成为教育的第二义。到了现代,个体社会化成为现代人“长善救失”的新内涵,于是“实现个体社会化”便成为教育的第三义。据此来看,根据目前学校体育的现状,还没有真正做到“透过身体活动进行教育”,只能说是“透过身体活动进行教学”。因为教学与教育是有区别的,教学是外铄的,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教育则是内发的,是将内在的心理倾向、价值倾向引向善良的、完善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种精神、道德和品格的影响。

由此,倡导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真正做到“透过身体活动进行教育”。本届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许多优秀课例告诉我们,由于这些体育课的执教教师有较强的教育意识、教育能力和教育情怀,所以其教學做到了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就达到了教育的境界。

努力在体育课堂中彰显教育魅力,让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体育教师不懈的追求。

一、课堂教学定位凸显教育意识

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定位应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着力将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素养和素质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强调后天养成,体育学科的特征是具身的、有负荷的身体活动,实践性较强,有利于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养成,在学校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体育课堂是促进学生“心灵转向”的课堂,泰戈尔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这是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其次,体育课堂是滋润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课堂,体育课堂的使命是唤醒学生、解放学生、激励学生和发展学生,从而让学生通过运动实践自我学习、自觉锻炼、自由成长和发展。再次,体育课堂应该是点燃学生运动激情的课堂。践行体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让学生激情地投入体育运动中,将学生心中所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最后,体育课堂应是提供“外在自由”的课堂。爱因斯坦认为,“在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者身上都鲜明地保留着两种特质:一种是神圣的好奇心,一种是内在的自由”。同时,他强调这两种特质“要靠外在自由来保证”。什么是外在的自由呢?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解读为“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在自由、平等的体育空间里,应通过“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去实现体育课堂“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的使命。

对体育课堂教学准确定位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目标定位

学时目标是单元或模块目标的下位目标,教师要根据单元教学任务或模块内容标准、教学要求结合学情、课次、课型确定学时目标,并做到:

1.三维目标融合。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优化,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需要解决的是三维目标的融合。其中特别是情意目标,是将“教育”作为“教学”本身应该实现的价值提出来的,因此,情意目标应该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作为实现教学价值的统一整体,它既不是贴在目标里装门面的标签,也不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说教”。

2.目标用语的规范性。表述学时目标时要注意行为主体的一致性和行为动词的层次性。如果是“学习目标”,则行为主体应为学生;如果是“教学目标”则行为主体应为教师,不能第1条目标的行为主体为学生,第2条或第3条目标的行为主体变为教师。另外,目标的呈现要重视行为动词使用的层次性,如,在表述技能目标时,前后课次所用行为动词:初步掌握、基本掌握、掌握、熟练掌握应呈现出逻辑递进的关系。

3.学时目标要比单元或模块目标更为具体、更具操作性、更便于评价。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往往有大而空和贴标签之嫌,如何依据项目特点、学情,并结合前2个维度的目标制订有针对性的、具体而又可观测的情意目标是必须重点关注的。如,在体操项目教学中——支撑跳跃(小学六年级),将单元学习目标“努力克服学习山羊分腿腾越时的畏难情绪”分解到该单元的相关学时,则学时学习目标应分别为“勇于参加山羊分腿腾越的学练”“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参与山羊分腿腾越的学习”“勇于在同伴面前展示山羊分腿腾越动作”……

(二)内容定位

内容定位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既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身体认知规律。

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已经对各水平段的学习内容作了定位。如,对水平一的教学内容定位可归纳为“基本身体活动”和“初步发展柔韧性、灵敏性和平衡性”。遗憾的是有一些体育课突破了《课标》的定位,将中学的内容提前到小学来教,这种拔苗助长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南京师范大学顾渊彦教授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小学的教学内容定位问题。顾渊彦教授在阐述“身体素质划分为能量论和控制论两大体系”的理论时,提出该理论揭示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体发展规律。儿童6周岁进入小学后,身体素质的控制论体系得到优先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的能量论体系的地位逐步得到加强,一直到12周岁进入初中后,身体素质的能量论体系逐步占据身体发展的主导地位。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上必须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正如日本爱知大学竹申伸教授所讲:“动作锻炼和年龄直接相关,以灵敏、柔韧、平衡三项为例,其发展的最佳期均在12岁以前,以后再练作用不大”“从科学上讲力量锻炼13~18岁再加强更为适宜”“过早地采用力量锻炼,虽然也能使学生长力气,但会对学生的成长发育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展现教育艺术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是指在体育空间里,体育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不仅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认识和体验体育运动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过程、个体社会化过程。目前,大多数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大致分为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这是根据学生机体工作能力在体育课中的变化规律来划分的,其优点是突出了体育学科的特征,而缺点则是忽略了体育学科作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的共性,因而或多或少地缺少了一些教育魅力。为此,作如下建议:

(一)改善准备部分

除了有针对性地为即将进行的体育学习活动筋骨、开启动力,进行热身从而激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运动技能的期待之外,可以从已有的身体认知经验和前面已学过的相关联的身体练习内容出发,引入课堂新内容的学习,从而形成相应的学习欲望。另外,针对课堂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通过心理诱导强化学生的内在心理倾向,调适学生的参与情绪。

(二)突出基本部分

1.在课堂教学的基本部分要有足够的时间来确保“重点”的學习。以体操教学为例,在通过旧知引入新知的学习后,要通过多种“诱导性练习”搭建台阶,从而让学生进入重点内容学习,在通过足够时间的具身体验后可以通过“巩固性练习”强化所学新技能,同时开展多种“拓展性练习”,以检验学生应用所学新技能的状况,最后,再通过“延伸性练习”,为下一课次学习新技能打下基础。

2.在课堂教学的基本部分,还要有破解教学难度的有效方法。首先,难点依据教材并结合学情而定。因此,教师要善于与学生平等交往,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学习基础,这样才能掌握真实的学情。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参与运动,这不仅能起到身教重于言教,示范引领的作用,而且能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发现学生的困难和疑虑,从而进行个性化指导。最后,教师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善于选择适合该项目特点、适合该水平段学生,同时也适合发挥自身优势的方法。

(三)重视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却很重要,体育教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教师要指导或带领学生进行必不可少的整理、放松活动。其次,要有画龙点睛的小结,这可以是教师简短而有启发的小结,可以是学生的即兴感言或评论,也可以是为达成共识的师生对话。最后,必须要有巩固所学技能或预示下一课次学习内容的作业布置。

三、课堂教学组织体现教育情怀

“教学组织就是对教学活动各种因素的安排、组成或者联结”。不难理解,将课堂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组织起来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也取决于社会发展的程度,教育技术与教育设施条件等。

历届体育优秀课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所涌现出来的优秀体育课之所以吸引并影响一大批体育教师就是因为这些体育课将教师与学生、情境与现场、器材与手段等重新组织后,在课堂上出现了令人欣喜的气象。

(一)课堂教学组织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担任的角色反映出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组织中通常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关系为“教与被教”“授予与接受”的关系,教师也就成了课堂的主宰。课程改革提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念,如何将以生为本的理念变成课堂中的实践,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进行新的组织和操作。

因此,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除了为学生提供“共性”的学习内容之外,还应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机会,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尝试,选择不同的练习方式和角色,选择进一步提高技能的目标和路径。其次,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心理活动,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将爱传递给学生,做好心理安抚和情绪调节工作,让学生有安全感,有获得感。最后,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参与身体练习和具身体验,在运动实践中因材施教,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纠正个别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动作,同时培养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教师”。

(二)课堂教学组织要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

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反过来,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够为学生创设出更加适当的学习情境。许多优秀体育教师的案例告诉我们:小学课堂教学中丰富多彩的主题生活情境和游戏情境让课堂充满了童趣和生机,中学课堂教学中富有项目特色的问题情境和比赛情境,则让课堂充满了竞争和活力。

创设情境不仅要充分发挥“体育空间”的作用,使其成为有规则的、平等交往的教育环境,成为融合自然、陶冶身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教育环境。还要发挥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身体认知和具身体验的启动和促进作用,使学生的活动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下成为学生自主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三)课堂教学组织要优化分组

科学合理的分组教学可以改变往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理念提出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使课堂教学有效、有趣,并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

课堂上的体育教学分组有基于个体差异的分组,如,同质分组、异质分组、性别分组等;有基于学习方式的分组,如,帮教型分组、友伴型分组、兴趣型分组等;有基于促进交往的分组,如,自然分组、行政分组、随机分组等。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其他许多分组形式,需要体育教师灵活选择、巧妙运用。

首先,教师要重视教学分组的实效性,教学分组的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科核心素养发挥独特的教育作用。其次,教师要重视教学分组的针对性,分组教学必须从教材内容、场地器材等客观条件出发,根据课型和教学组织的整体要求,并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最后,教师要重视分组教学的灵活性,在教师的主导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选择分组形式时有话语权,从而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能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合作,与教师的对话、互动,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功体验,将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四)课堂教学组织要合理利用场地和科学开发器材

体育课大多在操场上,相对于教室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它有利于学生人格平等地进行交往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但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带来了挑战。

体育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熟悉和适应操场上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场地和器材的变化、项目与学习内容的变化,经受大自然的洗礼和享受室外体育运动的快乐;也要根据身体活动的需要选定活动区域,检查场地和器材的安全,制订运动规则,让身体活动安全有序地进行;更要依据教育规律,选择和开发简便实用的器材和教具,一物多用,一用到底,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课堂教学评价折射教育理念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对课堂教学过程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信息、教学媒体)作用的分析和评价,旨在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体育教师要让这一理念贯穿于评价的始终。因此,笔者认为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课堂教学定位

评价一堂课要从大处着眼,首先看这堂课是否根据“立德树人”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的要求,准确地进行定位。其目标定位是否做到三维目标融合,其内容定位是否依据《课标》,选择适合于该水平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其次,看这堂课在整个教学单元或教学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明晰。即是否按教育规律实现了本课承上启下的教育价值,是否有效达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而且为下面课次的学习了打下基础,从而形成环环相扣的教育链条,以凝炼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去帮助学生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二)以学论教

评价一堂课有多个视角,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课堂评价应该将“以学论教”作为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视角。

1.关注学生参与的状态。要考察全班学生是否都参与到学练和活动中,学生是被动消极地参与还是主动积极地参与;对有一定难度的技能学习学生敢不敢尝试和模仿;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是否持久。

2.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考察课堂教学氛围是否民主和谐;学生参加学练是否跃跃欲试、情绪高涨;学生学练的心境是否愉快;学生能否自觉调整情绪。

3.关注学生课堂上的交往状态。要考察学生融入集体进行合作学习的态度如何;师生、生生互动,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局面有无形成。

4.关注学生的身体认知状态。考察学生的身体认知状态是否被激活;学生有无充分的时间进行学练来提高身体认知;学生能否将习得的运动技、战术应用到比赛中;在竞争性游戏或比赛中,能否遵守规则、通过多种角色体验去提高身体认知水平。

5.关注练习生的运动负荷状态。考察学生的运动密度和负荷强度是否适合学生;能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高年级学生能否自我调节运动负荷。

6.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状态。考察学生学练和保护帮助的情况有没有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学生是否学得有效、有趣、有活力;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的进步和发展;对学生后续的学习能否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桂生.聚焦教育价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顾渊彦.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胡金波.“中国好课堂”的价值追求[EB/OL].http://www.hajy.org/item/Print.asp?ID=5519&m=1,江苏教育学会通报,2015-05-15.

[4]杨九俊,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孟文砚,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研工作部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处级调研员,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体育教研员。出版《有效的教学技能(中小学体育)》等专著4部,主持编写《小学体育与健康》读本和教师备课用书《科学的预设,艺术的生成》《教学设计探微——初中体育教师备课用书》《探究体育课堂的奥秘》《魅力足球》等教学用书,近年来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推荐访问: 彰显 课堂 魅力 体育 教育

【让体育课堂彰显教育魅力】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