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村庄规划标准(10篇)

| 浏览次数:

篇一:最新村庄规划标准篇二:最新村庄规划标准

  

  新版村庄规划用地分类与制图标准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与制图标准

  农村用地的分类与代号

  用地分类

  类别代码

  大类

  小类

  制图标准

  范围

  (线框)

  颜色

  类别名称

  图层

  (填充)

  村民户独家使用的住房与附属设E6-R

  村民住宅用地

  施及其户间间距用地、进户小路用地;包括单身宿舍、敬老院等用地,不包括自留地及其它生产性用地。

  E6-C

  公共设施用地

  各类公共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内部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

  政府、团体、经济贸易管理机构管理性、公E6-C1益性公共设施用地

  市场性公E6-C2共设施用地

  等用地;文化图书、科技、展览、娱乐、体育、文物、宗教等用地;医疗、防疫、保健、休养与疗养等机构用地;科技及幼儿园、托儿所、小学、中学等用地。

  各类商业服务业的店铺,银行、信用、保险等机构,及其附属设施用地;集市贸易的专用建筑与场地;不包括临时占用街道、广场等设摊用地;旅游服务设施用地等。

  独立设置的各种生产性建筑及其E6-M

  生产用地

  设施与内部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

  E6-M1E6-M2农业生产设施用地

  工业生产用地

  独立设置的工业生产性建筑及其设施与内部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

  各类农业建筑,如打谷场、饲养场、农机站、育秧房、兽医站等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不包括农林种植地、牧草地、养殖水域

  物资的中转仓库、专业收购与储E6-W

  仓储用地

  交通设施用地

  公路交通用地

  其它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存建筑及其附属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

  E6-T

  E6-S

  E6-T1E6-T2村镇对外交通的各种设施用地

  公路站场及规划范围内的路段、附属设施等用地

  铁路、水运及其它对外交通的路段与设施等用地

  规划范围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等设施用地

  规划范围内宽度等于与大于3、E6-S2广场用地

  E6-S1道路用地

  5m以上的各种道路及交叉口等用地

  公共活动广场、停车场用地;不包括各类用地内部的场地

  A-E6-S2H-E6-S2254A-E6-S1H-E6-S1254A-E6-TA-E6-T1A-E6-T2A-E6-SH-E6-TH-E6-T1H-E6-T2H-E6-S194194254254A-E6-WH-E6-W34A-E6-M2H-E6-M254A-E6-M1H-E6-M1251A-E6-MH-E6-M251A-E6-C2H-E6-C21商业金融、集贸设施、旅游服务等用地在图例中分别标注商、集、旅等字。

  A-E6-C1H-E6-C1210行政管理、文体、医疗、教育等用地在图例中分别标注行、文、医、教等字。

  A-E6-CH-E6-C1A-E6-RH-E6-R50单身宿舍、敬老院用地在图例中标注单、敬等字。

  新版村庄规划用地分类与制图标准

  用地分类

  类别代码

  E6-U

  类别名称

  公用设施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环卫设施用地

  绿地

  范围

  各类公用工程与环卫设施用地,包括其建筑物、构筑物及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

  给水、排水、供电、邮电、供气、供热、殡葬、防灾与能源等工程设施用地

  公厕、垃圾站、粪便与垃圾处理设施等用地

  公共绿地及生产防护绿地

  面向公众、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E6-G1公共绿地

  E6-G2防护绿地

  E

  水域与其它用地

  水域

  地,如公园、街巷中的绿地、路旁或临水宽度等于与大于5m的绿地,不包括各类用地内部的绿地。

  园林生产绿地与防护绿地,如圃地、防护林带等。

  规划范围内的水域、农林种植地、牧草地、闲置地

  江河、湖泊、水库、沟渠、池塘、E1E2E3E4E5E7N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闲置地

  国有土地

  滩涂等水域;不包括公园绿地中的水面

  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水田、菜地、其她耕地。

  果园、桑园等用地。

  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等林木的土地。

  生长各种牧草的土地

  尚未使用的土地

  指村域范围内有国有土地使用权证的土地

  A-E2A-E3A-E4A-E5A-E7A-NH-E2H-E3H-E4H-E5H-E7H-N6194786313921A-E1H-E1141A-E6-G2A-EH-E6-G2H-E12281A-E6-G1H-E6-G19A-E6-U2A-E6-GH-E6-U2H-E6-G2009A-E6-U1H-E6-U120A-E6-UH-E6-U20制图标准

  图层

  颜色

  E6-U1E6-U2E6-G

  N-C建设用地

  指用于城市建设及农业生产设施的国有用地

  A-N-CH-N-C

  按照用地性质选择相应的颜色,如工业用地选用251,耕地选64,并将用地边界的线框加粗,以示与

  N-E非建设用地

  指用于农林种植、环境绿化等非城市建设的国有土地

  A-N-EH-N-E

  农村建设用地的区别。

  军事、外事、保安等设施用地;N-D特殊用地

  不包括部队家属生活区、公安消防机构等用地

  A-N-DH-N-D145图例颜色标准

  新版村庄规划用地分类与制图标准

篇三:最新村庄规划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村镇规划标准

  StandardforPlanningofTownandVillageGB50188—93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4年6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村镇规划标准》的通知

  建标[1993]732号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有关计委,各计划单列市建委: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39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村镇规划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六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建筑技术发展研究中心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3年9月27日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地编制村镇规划,加强村镇建设和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劳动和生活环境,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全国的村庄和集镇的规划,县城以外的建制镇规划亦按本规标准执行。

  1.0.3编制村镇规划,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的关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

  2村镇规模分级

  2.1村镇规模分级

  2.1.1村庄集镇按其在村镇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宜分为基层村、中心村、一般镇、中心镇四个层次。

  2.1.2村镇规划规模分级应按其不同层次级规划常住人口数量,分别划分为大、中、小开型三级,并应符合

  表2.1.2的规定。

  2村镇规模分级

  2.2村镇人口预测

  2.2.1村镇总人口应为村镇所辖地域范围内常住人口的总和,其发展预测应按下式计算:

  Q=Q0(1+K)n+P

  式中Q----总人口预测数(人);

  Q0----总人口现状数(人);

  K-----规划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P-----规划期内人口的机械增长(人);

  n-----规划期限(年)。

  2.2.2集镇规划中,在进行人口的现状统计和规划预测时,应按其居住状况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性质进行分类。

  2.2.3集镇规划期内的人口分类预测,应按

  表2.2.3的规定计算。

  2.2.4集镇规划期内人口的机械增长,应按下列方法进行计算。

  2.2.4.1建设项目尚未落实的情况下,宜按平均增长法计算人口的发展规模。计算时应分析近年来人口的变化情况,确定每年的人口增长数增长率。

  2.2.4.2建设项目已经落实、规划期内人口机械增长稳定的情况下,宜按带眷系数法计算人口规模。计算时应分析从业者的来源、婚育、落户等状况,以及村镇的生活环境和建设条件等因素,确定增加从业人数及其带眷人数。

  2.2.4.3根据土地的经营情况,预测农业劳力转移时,宜按劳力转化法对村镇所辖地域范围的土地和劳力进行平衡,计算规划期内农业剩余劳力的数量,分析村镇类型、发展水平、地方优势、建设条件#和政策影响等因素,确定进镇的劳力比例和人口数量。

  2.2.4.4根据村镇的环境条件,预测发展的合理规模时,宜按环境容量法综合分析当地的发展优势,建设条件及环境,生态状况等因素,计算村镇的适宜人口规模。

  2.2.5村庄规划中,在进行人口的现状统计和规划预测时,可不进行分类,其人口规模应按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农业剩余劳力的转移因素进行计算。

  3村镇用地分类

  3.1用地分类

  3.1.1村镇用地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为: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9大类、28小类。

  3.1.2村镇用地的类别就在采用字母与数字结合的代号,适用于规划文件的编制和村镇用地的统计工作。

  3.1.3村镇用地的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3.1.3的规定。

  3村镇用地分类

  3.2用地计算

  3.2.1村镇的现状和规划用地,应统一按规划范围进行计算。

  3.2.2分片布局的村镇,应分片计算用地,再进行汇总。

  3.2.3村镇用地应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村镇用地的计算单位为公顷(ha)。

  3.2.4用地面积计算的精确度,应按图纸比例尺确定。1﹕10000、1﹕25000、的图纸应取值到个位数;1﹕5000的图纸应取值到小数点后一位;1﹕1000、1﹕2000的图纸应取值到小数点后两位。

  3.2.5村庄用地计算表的格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0.1GPCZ101的规定;集镇用地计算表的格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0.2GPCZ102的规定。

  4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4.1一般规定

  4.1.1村镇建设用地应包括本标准表3.1.3GPCZ31村镇用地分类中的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8大类之和。

  4.1.2村镇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应包括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地构成比例和建设用地选择三部分。

  4.1.3村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为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面积除以常住人口数量的平均数值。人口统计应与用地统计的范围相一致。

  4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4.2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4.2.2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按

  表4.2.1的规定分为五级。

  4.2.2新建村镇的规划,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按

  表4.2.1中第三级确定,当发展用地偏紧时,可按第二级确定。

  4.2.3对已有的村镇进行规划时,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以现状建设用地的人均水平为基础,根据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级别和允许调整幅度确定,并应符合表4.2.3及本条各款的规定。

  注:允许调整幅度是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对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的增减数值。

  4.2.3.1第一级用地指标可用于用地紧张地区的村庄;集镇不得选用。

  4.2.3.2地多人少的边远地区的村镇,应根据所在省,自治区政府规定的建设用地指标确定。

  4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4.3建设用地构成比例

  4.3.1村镇规划中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道路广场及绿化用地中公共绿地四类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宜符合

  表4.3.1的规定。

  4.3.2通勤人口和流动人口较多的中心镇,其公共建筑用地所占比例宜选取规定幅度内的较大值。

  4.3.3邻近旅游区及现状绿地较多的村镇,其公共绿地所占比例可大于6%。

  4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4.4建设用地选择

  4.4.1村镇建设用地的选择应根据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占地的数量和质量、现有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拆迁和利用、交通运输条件、建设投资和经营费用、环境质量和社会效益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择优确定。

  4.4.2村镇建设用地宜选在生产作业区附近,并应充分利用原有用地调整挖潜,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相协调。当需要扩大用地规模时,宜选择荒地、薄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和人工牧场。

  4.4.3村镇建设用地宜选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便于排水通风向阳和地质条件适宜的地段。

  4.4.4村镇建设用地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发震断裂带等片段灾害影响的地段;并应避开片段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的地下采空区。

  4.4.5村镇建设用地宜避免被铁路、重要公路和高压输电线路所穿越。

  5居住建筑用地

  5.0.1村民宅基地和居民住宅用地的规模,应根据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定的用地面积指标进行确定。

  5.0.2居住建筑用地的选址,应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具有适宜的卫生条件和建设条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5.0.2.1居住建筑用地应布置在大气污染源的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侧以及水污染源的上游。

  5.0.2.2居住建筑用地应与生产劳动地点联系方便,又不相互干扰。

  5.0.2.3居住建筑用地位于丘陵和山区时,应优先选用向阳坡,并避开风口和窝风地段。

  5.0.2.4居住建筑用地应具有适合建设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5.0.3居住建筑用地的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5.0.3.1居住建筑用地规划应符合村镇用地布局的要求,并应综合考虑相邻用地的功能、道路交通等因素进行规划。

  5.0.3.2居住建筑用地规划应根据不同住户的需求,选定不同的住宅类型,相对集中地进行布置。

  5.0.4居住建筑的布置,应根据气候、用地条件和使用要求,确定居住建筑的类型、朝向、层数、间距和组合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5.0.4.1居住建筑的布置应符合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定的居住建筑的朝向和日照间距系数。

  5.0.4.2居住建筑的平面类型应满足通风要求。在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的Ⅱ、Ⅲ、Ⅳ气候区,居住建筑的朝向应使夏季最大频率风向入射角大于15°;在其他气候区,应使夏季最大频率风向入射角大于0°。

  5.0.4.3建筑的间距和通道的设置应符合村镇防灾的要求。

  5.0.4.4宅院宜缩小沿巷路一侧的边长;宅院组合宜采用一条巷路服务两侧住户的组合型式。

  6公共建筑用地

  6.0.1公共建筑项目的配置应符合

  表6.0.1的规定。

  注:表中

  ●--应设的项目;

  ○--可设的项目。

  各类公共建筑的用地面积指标应符合

  表6.0.2的规定。

  6.0.3村庄和中小型的集镇的公共建筑用地,除学校和卫生院以外,宜集中布置在位置适中、内外联系方便的地段。商业金融机构和集贸设施宜设在村镇入口附近或交通方便的地段。

  6.0.4学校用地应设在阳光充足、环境安静的地段,距离铁路干线应大于300m,主要入口不应开向公路。

  6.0.5集贸设施用地应纸盒考虑交通、环境与节约用地等因素进行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0.5.1集贸设施用地的选址应有利于人流和商品的集散,并不得占用公路、主要干路、车站、码头、桥头等交通量大的地段。影响镇容环境和易燃易爆的商品市场,应设在集镇的边缘,并应符合卫生、安全防护的要求。

  6.0.5.2集贸设施用地的面积应按平集规模确定;非集时应考虑设施和用地的综合利用,并应安排好大集时临时占用的场地。

  7生产建筑和仓储用地

  7.0.1生产建筑用地应根据其对生活环境和影响状况进行选址和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7.0.1.1本标准用地分类中的一类工业用地可选择在居住建筑或公共建筑用地附近。

  7.0.1.2本标准用地分类中的二类工业用地应选择在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止风侧及河流的下游,并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

  7.0.1.3本标准用地分类中的三类工业用地应按环境保护的要求进行选址,并严禁在该地段内布置居住建筑。

  7.0.1.4对已造成污染的二类、三类工业,必须治理或调整。

  7.0.2工业生产用地应选择在靠近电源、水源,对外交通方便的地段。协作密切的生产项目应邻近布置,相互干扰的生产项目应予以分隔。

  7.0.3农业生产设施用地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7.0.3.1农机站(场)、打谷场等的选址,应方便田间运输和管理。

  7.0.3.2大中型饲养场的选址,应满足卫生和防疫要求,宜布置在村镇常年盛行风向的侧风位,以及通风、排水条件的良好的地段,关应与村镇保持防护距离。

  7.0.3.3兽医站宜布置在村镇边缘。

  7.0.4仓库及堆场用地的选址,应按存储物品的性质确定,关应设在村镇边缘、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段。粮、棉、木材、油类、农药等易燃易爆和危险品仓库与厂房、打谷场、居住建筑的距离应符合防火和安全的的关规定。

  7.0.5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用地的规划,应保证建筑和各项设施之间的防火间距,并应设置消防通路。

  8道路、对外交通和竖向规划

  8.1道路和对外交通规划

  8.1.1道路交通规划应根据村镇之间的联系和村镇各项用地的功能、交通流量,结合自然条件与现状特点,确定道路交通系统,并有利于建筑布置和管线敷设。

  8.1.2村镇所辖地域范围内的道路,按主要功能和使用特点应划分为公路和村镇道路两类,其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8.1.2.1公路规划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

  8.1.2.2村镇道路可分为四级,其规划的技术指标应符合

  表8.1.2的规定。

  注:表中一、二、三级道路用地按红线宽度计算,四级道路按车行道宽度计算。

  8.1.3村镇道路系统的组成,应符合

  表8.1.3的规定。

  注:①表中

  ●--应设的级别;○--可设的级别。

  ②当大型中心镇规划人口大于30000人时,其主要道路红线宽度可大于32m。

  8.1.4集镇道路应根据其道路现状和规划布局的要求,按道路的功能性质进行合理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8.1.4.1连接工厂、仓库、车站、码头、货场等和道路,不应穿越集镇的中心地段。

  8.1.4.2位于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等大型公共建筑前的路段,应设置必要的人流集散场地、绿地和停车场地。

  8.1.4.3商业、文化、服务设施集中的路段,可布置为商业步行街,禁止机动车穿越;路口处应设置停车场地。

  8.1.5汽车专用公路,一般公路中的二、三级公路,不应从村镇内部穿过;对于已在公路两侧形成的村镇,应进行调整。

  8道路、对外交通和竖向规划

  8.2竖向规划

  8.2.1村镇建设用地的竖向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建筑物、构筑物、场地、道路、排水沟等的规划标高;

  2.确定地面排水方式及排水构筑物;

  3.进行土方平衡及挖方、填方的合理调配,确定取土和弃土的地点。

  8.2.2村镇建设用地的竖向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保留原有绿地和水面;

  2.有利于地面水排除;

  3.符合道路、广场的设计坡度要求;

  4.减少土方工程量。

  8.2.3建筑用地的标高应与道路标高相协调,高于或等于邻近道路的中心标高。

  8.2.4村镇建设用地的地面排水,应根据地形特点、降水量和汇水面积等因素,划分排水区域,确定坡向,坡度和管沟系统。

  9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9.1给水工程规划

  9.1.1给水工程规划中,集中式给水应包括确定用水量、水质标准、水源及卫生防护、水质净化、给水设施、管网布置;分散式给水应包括确定用水量、水质标准、水源及卫生防护、取水设施。

  9.1.2集中式给水的用水量应包括生活、生产、消防、浇洒道路和绿化、管网漏水量和未预见水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9.1.2.1生活用水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居住建筑的生活用水量应按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进行计算。

  (2)公共建筑的生活用水量,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也可按居住建筑生活用水量的8%~25%进和估算。

  9.1.2.2生产用水量应包括乡镇工业用水量、畜禽饲养用水量和农业机械用水量,可按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9.1.2.3消防用水量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9.1.2.4浇洒道路和绿地的用水量,可根据当地条件确定。

  9.1.2.5管网漏失水量及未预见水量,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5%~25%计算。

  9.1.3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9.1.4水源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量充足,水源卫生条件好、便于卫生防护;

  2.原水水质符合要求,优先选用地下水;

  3.取水、净水、输配水设施安全经济,具备施工条件;

  4.选择地下水作为给水水源时,不得超量开采;选择地表水作为给水水源时,其枯水期的保证率不得低于90%。

  9.1.5给水管网系统的布置,干管的方向应与给水的主要流向一致,并应以最短距离向用水大户供水。给水干管最不利点的最小服务水头,单层建筑物可按5~10m计算,建筑物每增加一层应增压3m。

  分散式给水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9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9.2排水工程规划

  9.2.1排水工程规划应包括确定排水量、排水体制、排放标准、排水系统布置、污水处理方式。

  9.2.2排水量应包括污水量、雨水量,污水量应包括生活污水量和生产污水量,并应按下列要求计算。

  9.2.2.1生活污水量可按生活用水量的75%~90%进行计算。

  9.2.2.2生产污水量及系数应按产品种类、生产工艺特点和用水量确定,也可按生产用水量的75%~90%进行计算。

  9.2.2.3雨水量宜按邻近城市的标准计算。

  9.2.3排水体制宜选择分流制。条件不具备的小型村镇可选择合流制,但在污水排入系统前,应采用化粪池、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等方法进行预处理。

  9.2.4污水排放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有关规定;污水用于农田灌溉,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有关规定。

  9.2.5布置排水管渠时,雨水应充分利用地面迳流和沟渠排除;污水应通过管道或暗渠排放,雨水、污水的管、渠均应按重力流设计。

  9.2.6分散式与合流制中的生活污水,宜采用净化沼气池、双层沉淀或化粪池等进行处理;集中式生活污水,宜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技术处理。生产污水的处理设施,应与生产设施建设同步进行。

  污水采用集中处理时,污水处理厂的位置应选在村镇的下游,靠近受纳水或农田灌溉区。

  9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9.3供电工程规划

  9.3.1供电工程规划应包括预测村镇所辖地域范围内的供电负荷、确定电源和电压等级,布置供电线路、配置供电设施。

  9.3.2村镇所辖地域范围供电负荷的计算,应包括生活用电、乡镇企业用电和农业用电的负荷。

  9.3.3供电电源和变电站站址的选择应以县域供电规划为依据,并符合建站的建设条件,线路进出方便和接近负荷中心。

  9.3.4变电站出线电压等级应按所在地区规定的电压标准确定。

  9.3.5供电线路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沿公路、村镇道路布置;

  2.宜采用同杆并架的架设方式;

  3.线路走廊不应穿过村镇住宅、森林、危险品仓库等地段;

  4.应减少交叉、跨越、避免对弱电的干扰;

  5.变电站出线宜将工业线路和农业线路分开设置。

  9.3.6供电变压器容量的选择,应根据生活用电、乡镇企业用电和农业用电的负荷确定。

  9.3.7重要公用设施、医疗单位或用电大户应单独设置变压设备或供电电源。

  9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9.4邮电工程规划

  9.4.1邮电工程规划应包括确定邮政、电信设施的位置、规模、设施水平和管线布置。

  9.4.2邮电设施的规划应依据县域邮政、电信规划制定。

  9.4.3邮政局(所)的选址应利于邮件运输,方便用户。

  9.4.4电信局(所)的选址,应符合下规定:

  9.4.4.1宜靠近上一级电信局来线一侧。

  9.4.4.2应设在用户密度中心。

  9.4.4.3应设在环境安全、交通方便,符合建设条件的地段。

  9.4.5电话普及率应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定百人拥有的电话机部数。

  9.4.6电信线路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9.4.6.1应避开易受洪水淹没、河岸塌陷、土坡塌方以及有严重污染等地区。

  9.4.6.2应便于架设、巡察和检修。

  9.4.6.3宜设在电力线走向的道路另一侧。

  9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9.5村镇防洪规划

  9.5.1村镇所辖地域范围的防洪规划,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防洪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邻近大型工矿企业、交通运输设施、文物古迹和风景区等防护对象的村镇,当不能分别进行防护时,应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按现行的国家标准《防洪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9.5.2村镇的防洪规划,应与当地江河流域、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绿化造林等的规划相结合,统一整治河道,修建堤坝、圩垸和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设施。

  9.5.3位于蓄、滞洪区内的村镇,当根据防洪规划需要修建围村埝(保庄圩)、安全庄台、避水台等就地避洪安全设施时,其位置应避开分洪口、主流顶冲和深水区,其安全超高宜符合

  表9.5.3的规定。

  9.5.4在蓄、滞洪区的村镇建筑内设置安全层时,应统一进行规划,并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蓄滞洪区建筑工程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

  注:安全超高是指在蓄、滞洪时的最高洪水以上,考虑水面浪高等因素,避洪安全设施需要增加的富裕高度。

  表A.0.1村庄用地计算表

  A.0.1村庄用地计算表应符合表A.0.1的规定。

  表A.0.2集镇用地计算表

  A.0.2集镇用地计算表应符合表A.0.2的规定。

  附加说明: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加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主编单位:

  参加单位:

  主要起草人:

  中国建筑技术发展研究中心村镇规划设计研究所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浙江省村镇建设研究会

  陕西省村镇建设研究会

  赵柏年

  任世英

  伍畏才

  廖先贵

  赵保中

  赵振民

  寿民

  刘玉娟

  孙蕴山

  杨斌辉

  沈冬岐

  徐永恺

  易守昭

  李杰

  刘荣

  贾建勤

  李强

  邓竞成

  桑开林

  杨新华

  郑振华

篇四:最新村庄规划标准

  

  一、新农村建设布局指引

  1.新农村村庄空间组织模式指引

  合肥市不同区域新农村村庄空间组织模式表(2020年,单位:人)

  类

  型

  近郊区

  新农村

  社区结构

  人口

  中心村规模

  范围

  基层村

  个数

  每村人口

  建议:3~5个

  500范围

  耕作半径:0.7公里;

  每个地域面积1.5平方公里,总面积6平方公里。

  平圩区

  岗区

  远郊区

  山区

  2000耕作半-3000径:1公里;

  1100地域面积1个中心村

  10003平方公+里。

  若干个基层400耕作半村

  径:1.5公里;地域面积6-8平方公里

  400400建议7-9个

  每个基层村人口200人。

  注:1.近郊区中心村人口含外来暂住人口;

  2.地处特殊区域,如分布在人文及自然景观保护区、地质灾害防治区、水域生态敏感区及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新农村社区,因地制宜确定合适的空间组织模式。

  2.新农村村庄空间形态指引:

  形态

  描

  述

  同心圆状形态

  地处平原、低岗丘陵地区村庄,以中心村为核心,基层村大致与中心村庄保持相等的距离分布,形成“1个中心村+若干个基层村”的结构形态

  图

  示

  带状形态

  地处交通干道、河流及湖泊沿线地区的村庄,中心村、基层村呈条带状分布,基层村依托中心村公共设施发展。

  不规则形态

  地处山区、高岗丘陵地区的村庄,中心村、基层村分布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平面结构形态不规则。

  3.中心村建设方式指引:

  方

  式

  建

  设

  指

  引

  一类指指地处城镇建设用地区内的村庄必须进行整体拆迁,并按照城镇总体规划要求新建城镇社区;其中,位于合肥市“141”空间战略范围内,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将被纳入城市建设区的村庄应按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建设新社区,住宅建设、产业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等都应符合城市规划的各项要求。

  另一类指旧村庄所处区域环境恶劣,或建设条件差,或地处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区,或地处地质、自然灾害严重区以及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核心区域的村庄,需要逐步搬迁,异地新建。异地在农村新建的,按农村村庄建设标准执行;异地到城镇建设的,按城镇社区建设标准执行。

  主要指村级经济水平较低、环境一般、配套设施缺乏,近期难以撤并的村庄,此类村庄建设规划重点是有步骤地改造和拆除老房、危旧房,注意保护原有村庄的空间格局,优化村庄布局,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村庄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主要指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对外交通条件,已有一定的建设规模和基础设施配套,可以实施更新改造,周边用地能够满足改建扩建需求的村庄。此类村庄建设规划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并合理撤并周边较小的居民点,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立足于相对集中,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妥善处理新旧村的建设关系,积极推进旧村的改造和整治,合理延续原有村庄的空间格局,有序建设新村。新村建设应与原有村庄在社会网络、道路系统、空间形态等方面良好衔接,在建筑风格、景观环境等方面有机协调。

  主要指具有独特人文景观(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和自然景观等需要特殊保护的村庄。在保持村庄原有基本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现有建筑进行评价,确定保护、整饬、拆除的建筑,改善村庄的人居环境。

  拆迁新建型

  旧村整治型

  改造扩建型

  特色保护型

  4.村庄产业发展指引:

  类型

  发

  展

  指

  引

  以发展工业企业为契机,通过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政治、经济、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同时,村庄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使得工业企业与村庄融为一体、和谐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工业带动型村庄

  设模式。

  规划将近城临近工业园区的区域村庄,如合肥的国家级、省级工业园区及四区三县工业园区附近的村庄建成配套工业型村庄;

  规划将处在交通干道两侧,特别是312国道、合肥对外高速公路出入口处等附近的村庄建成农产品加工型村庄;

  规划将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如肥东的西山驿、石塘,肥西的官亭等地的村庄建成建材工业型村庄。

  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自己的优势,发展特色产品,伸长产业链,促进产特色农业带动型村庄

  业集聚,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发展壮大来带动村庄综合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专业村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规划建设专业生猪村、专业家禽村、专业肉羊生产村、水产水禽专业村、龙虾专业村、奶牛饲养村,建设草莓专业村、蔬菜专业村、节水耐旱作物专业村,建设一批苗木花卉专业村。

  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通过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目前发展较快是农家乐旅游,即,利用农业休闲旅游业带动型村庄

  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通过集观赏、娱乐、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这种模式包括建立农业生态园、养殖场、采摘园、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学农教育基地、农艺园、民俗村等方式把村庄的发展与休闲产业的发展融为一体。

  规划在建设一批环城旅游服务型村庄,建设一批景点旅游服务型村庄,建设一批农家乐村庄,建设红色旅游村庄。

  劳务经济带动型村庄

  商贸流通带动型村庄

  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同时,转移就业后的农村劳动力将获得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规划在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城郊结合部、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高岗区、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建设劳务经济带动型村庄。

  指以发展现代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业和市场网络,进而形成以当地农村为中心的市场,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带村庄、最终形成商贸发达、村庄繁荣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规划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周边农业比较发达的城镇周边地区、交通枢纽地区建设商贸流通业带动型村庄。

  备注:多数村庄属产业复合型,如特色农业+劳务经济带动型。

  6.“四节一环保”技术指引:

  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方面的技术要求

  新农村社区建设设计方面的技术要求

  1.社区选址应首先综合考虑区位条件,首选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段,以便于原有基础资源的充分利用。

  2.地质条件良好,基址尽量平整,适规划选宜建设,从而减少规划建设土方量及技术难度,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良好的日照。争取最好的日照条件,重要原则。在选址上,应选择在向阳、避风的地段上,争取优良日照条件,为社区节约资源创造先决条件。

  4.避免恶劣自然条件影响。

  技术指容积率、建筑密度及日照间距系数等规划技术指标应遵照国家标准执行,并考虑新农村社区特色建设的需求,1.建立气候防护单元。利用建筑外界面的反射辐射,抵挡夏季强烈阳光照建筑规划布局

  射;布置相对开敞的有利于通风的环境,加速室内高温的排出,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2.选择合理的住宅建筑朝向。在节约用地和兼顾居住建筑组合需要的前提下,要满足冬季能争取适量并有具有一定质量的阳光射入室内,避免冷风吹袭;夏季避免过多的日照,并有利于自然通风的要求。

  1.水资源循环可持续利用技术:中水规划建设新技术

  技术、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2.垃圾处理、水处理新技术:垃圾生态工程设计、污水处理生态工程设计、绿地生态设计。

  3.基于新型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一池三改”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潜存地热能、风能发电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

  太阳能技术的应用

  1.

  太阳能采暖与空调系统。因地制宜设计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和混合式太阳能采暖系统。

  2.

  太阳能供热水系统。分别采用平板太阳热水器、真空管热水器和闷晒式热水器。

  建筑设备节约技术

  1.供暖系统节能技术。

  2.照明节能技术。

  3.节水技术。

  建筑各部位材料与构造节约技术

  5.通风技术:组织室外风、风塔抽风等。

  3.屋面节能技术。合理使用屋面保温材料。

  4.遮阳技术:利用植物遮阳、利用悬挑、百叶遮阳。

  建筑综合多种因素控制建筑形态。侧重注意建筑面宽、建筑物层数、建设物平面形状。

  1.墙体节能技术:使用新型建材,推广空心砖,使用内、外保温复合外墙和保温材料夹心复合外墙。

  2.门窗节能技术:改善门窗的保温、绝热性能,控制窗墙比,减少传热量,减少渗透量。

  形态

  体形、朝向、风环境、墙面围护结构、址

  是社区规划中建筑与外围空间布局的标

  因地制宜,达到合理的经济技术指标。

  二、村庄建设用地标准

  1.村庄建设用地构成

  占总建设用地比例(%)类别代号

  RCSG1用地总和

  2.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调整标准

  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m2/人)

  80.1~100100.1~120120.1~150〉153.宅基地标准

  用地类别

  中心村

  居住建筑用地

  公共建筑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公共绿地

  其它用地

  55~706~129~162~48-28100基层村

  60—754~105—151—35-30100规划允许调整幅度(m2/人)

  可增、减0~10可减0~15可减0~20应减至150以内

  根据《安徽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2000年),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

  新建住宅,其宅基地标准:

  (1)近郊区、圩区:每户不得超过160平方米;

  (2)平原地区:每户不得超过220平方米;

  (3)岗区和山区:每户不得超过160平方米;

  备注:宅基地指农民住房、附属建筑、前庭后院等的用地总和。

  4.村庄公共绿地建设标准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得少于1.5m2;其中至少有一处集中公共绿地,中心村不小于500m2,基层村不小于400m2。

  5.建筑建设标准

  (1)近、远郊区村庄住宅建筑面积标准:一般不超过160m2,有特殊要求的住宅(如农家乐等)建筑面积可适当增大,住宅建筑基底面积不应大于宅基地面积的70%。

  (2)城镇社区型村庄住宅建筑密度:低层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30%;多层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25%。

  (3)住宅层高底层不宜超过3.5m,二层以上不超过3m。

  (4)建筑朝向因地制宜,以正南北为主,东偏不超过15°,西偏不超过5°为佳。

  三、村庄基础设施配建标准

  1.村庄道路建设标准

  不同区域中心村道路规划建设标准

  类

  型

  1规划建设区

  2近郊区

  平圩区

  3远郊区

  岗区

  山区

  4特殊区域村庄

  保护区

  12-15米

  12-15米

  12-15米

  12-14米

  主要道路

  红线宽度

  行车道宽度

  按城镇规划要求执行

  6-8米

  6-8米

  6-8米

  6-7米

  8-10米

  8-10米

  8-10米

  7-9米

  4-5米

  次要道路

  红线宽度

  行车道宽度

  按保护区总体规划要求执行

  备注:(1)乡镇至各中心村至少有乡道相连,其公路等级需达到三级公路标准,行车道宽度7-9m,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各控制在5米以上,经过村庄路段按村庄规划标准执行,村庄内部建筑后退红线由村庄建设规划具体确定;

  (2)宅间道路:路面宽度3~5m;

  (3)村庄主、次道路的间距宜在120m~300m;

  (4)有特殊要求的道路,如风景区景观道路等,按照道路设计实施;

  (5)次要道路在适当距离设置会车、错车道;

  (6)断头路尽端需设置不小于6米*6米的回车场地。

  2.村庄供水工程建设标准

  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达标率100%,合肥市域农村集中供给率达60%。

  供水体制

  不同区域村庄供水方式指引

  1规划建设区

  2近郊区

  圩区

  3远郊区

  岗区

  山区

  4特殊区域村庄

  按城镇规划要求执行

  依托城镇供水

  集中供水或分散供水

  集中供水或分散供水

  集中供水或分散供水

  按保护区总体规划要求执行

  保护区

  用水量标准

  集中供水农户,综合用水指标选取近期为100~200升/人·日;远期为200~300升/人·日。

  备注:分散供水村庄,加强对分散式水源卫生防护,水源周围20-30米范围内,应清除污染源,并综合整治环境卫生。

  3.排水工程建设标准

  生活污水量可按生活用水量的75-90%进行估计。

  排水体制

  (1)雨水:充分利用地形,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原则,就近排水分区,进行管渠走向布置,尽量利用地面或道路坡度进行自排,避免设置雨水泵站,雨水管渠采用明渠或暗管应结合具体条件确定。

  (2)污水:近郊区村庄部分利用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远郊区村庄规划生活污水的处理设施,应与房屋建设同步进行,采用集中式的化粪池、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等方法进行预处理,有条件地区可设置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

  4.供电工程建设标准

  供电标准

  住宅供电功率不小于3-5kw/户,公共建筑供电功率按50-100w/m2。

  变压器设置:

  变压器的位置应设在负荷中心,配电变压器的供电半径控制在500米以内为宜。

  供电线路

  供电线路沿公路、村庄道路布置,采用同杆并架的架设方式,减少交叉、跨越、避免对弱电的干扰。

  5.信息化工程建设标准

  农村固定电话、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宽带实现中心村全覆盖。

  6.能源工程建设

  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沼气、太阳能、液化石油气

  7.环卫设施建设

  规划在农村建立定点收集—垃圾转运—垃圾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按60-100米的服务半径布置垃圾收集房,面积2-3m2,镇区统一转运,垃圾处理场统一处理。垃圾处理场按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布置。

  推广建设水冲式厕所,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100%;在村庄公共活动中心、菜市场等公共场所按照相关规范建设公共厕所。

  8.综合防灾工程建设标准

  (1)抗震

  村庄建筑物和构筑物按合肥市抗震设防规定要求设防。

  (2)防洪、防涝

  城镇社区型村庄按城镇防洪标准设防,其它规划村庄按20年一遇洪水的防洪标准设防,排涝标准为3-5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

  (3)消防

  集中供水的村庄,沿村庄主、次道路按120米间距设置相应数量的消防栓;无集中供水的村庄规划确定消防水源和取水点。

  9.市政设施用房

  建筑面积100-200平方米。

  四、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

  1.公共服务设施分类

  类别

  行政管理

  教育机构

  医疗卫生

  项目

  村委会

  其他管理机构

  小学

  托幼机构

  卫生室

  文化室、宣传栏

  文体娱乐

  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

  公共活动场地

  公共服务

  计生服务室

  五保户集中生活区

  小型超市

  粮油副食店

  日杂用品店

  旅馆、招待所

  商业服务

  餐饮小吃店

  理发室、浴室

  洗染店

  综合修理服务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配置

  性质

  管理型

  管理型

  公益型

  公益型

  公益型

  公益型

  公益型

  公益型

  公益型

  公益型

  经营型

  经营型

  经营型

  经营型

  经营型

  经营型

  经营型

  经营型

  ①市场调节,灵活设置

  ②满足购物、交易等其他基本商业活动的需要

  ③可结合村民住房进行改造,达到节约资源、方便居民生活的目的政府投资强制建设

  说明

  特殊配置

  山区居民点或者少数民族聚居地属于特殊配置类型,此类村庄必须设置管理型和公益型服务设施,同时部分经营型也应当强制设置(小超市等,具体村庄需要酌情考虑),以保障村民的生活质量

  2.公益型公共设施配套项目

  中心村公益型公共设施配建表

  村委会

  小学

  幼儿园、托儿所

  文化室

  青少年活动室

  老年活动室

  卫生室

  计生服务室

  五保户集中生活区

  公共活动场地

  文化宣传栏

  √

  √

  √

  ⊙

  √

  √

  √

  √

  √

  √

  √

  11基层村公益型公共设施配建表

  幼儿园托儿所

  文化室

  活动室

  公共活动场地

  文化宣传栏

  卫生室

  ⊙

  ⊙

  ⊙

  ⊙

  √

  ⊙

  √:一般应配置

  ⊙:有条件设置

  3.公共设施配建指标

  项目名称

  村委会

  幼儿园、托儿所

  文化室

  老年活动室

  老年活动室

  卫生室

  计生服务室

  五保户集中生活区

  公共活动场地

  文化宣传栏

  商业服务设施

  中心村

  200~500平方米

  600~1800平方米

  100~300平方米

  100~200平方米

  100~200平方米

  50~100平方米

  50~100平方米

  30-50平方米/人

  1000~2000平方米

  5~15米

  基层村

  300~1000平方米

  50~100平方米

  50~100平方米

  50~100平方米

  40~80平方米

  800~1500平方米

  5~10米

  按村庄建设规划配建

  备注:(1)小学建设标准按教育布点规划实施;

  (2)建议文化室、活动室、计生室结合村委会同楼配建。

  (3)上表除公共活动场地面积为用地面积外,其它均为建筑面积。

  (4)公共活动场地包括室外体育(篮球场、羽毛球场等)活动场地等。

  12附录:合肥市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标准注释

  一、新农村建设布局指引

  1-9.按照《合肥市域村庄布点规划》(2006-2020)制定;

  10.参考《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制定,并结合合肥市实际进行深化、完善。

  二、村庄建设标准

  1.参照《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第4.3.1条制定,并结合合肥市实际进行深化;

  2.参照《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第4.2.2条、4.2.3条制定;

  3.参照《安徽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2000年)制定;

  4.(1)(2)(3)参照《合肥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办法》(2006.4)第十八条制定,(4)参考《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相关规划建设实例;

  5.参照《合肥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办法》(2006.4)第二十一条制定,并进行深化、完善。

  三、村庄基础设施配建标准

  1.参照《合肥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办法》(2006.4)第二十条制定,并进行深化、完善;

  2.供水率和供水体制参照《合肥市域村庄布点规划》(2006-2020)和合肥市水务局意见制定,供水量标准参照《安徽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要点》(暂行)(2006.3)第3.2.2.2条制定;

  3.参照《安徽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要点》(暂行)(2006.3)第3.2.3.2条制定;

  4.参照《安徽省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指导手册》第六章、第五节制定,并结合合肥市实际进行深化;

  5.参照《合肥市域村庄布点规划》(2006-2020)和合肥市广电局意见制定;

  136.按照《合肥市域村庄布点规划》(2006-2020)和《安徽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要点》(暂行)(2006.3)第3.2.7条制定;

  7.参考《新农村建设-村庄治理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制定,并结合合肥市实际进行深化、完善;

  8.(1)参照《合肥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合政[2003]108号)第四条制定,(2)参照《防洪标准》(GB50201-94)第3.0.1条制定,(3)参照《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39-90)第6.0.2条、第6.0.6条制定。

  四、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

  1.参考《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制定,并结合合肥市实际进行深化、完善;

  2.参照《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第6.0.1条制定,并结合合肥市实际进行深化、完善;

  3.按照《合肥市域村庄布点规划》(2006-2020)制定,并参考《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相关规划建设实例。

  14目

  录

  一、新农村村庄布局指引

  二、村庄建设用地标准

  三、村庄基础设施配建标准

  四、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

  附录:合肥市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标准注释

  15合肥市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标准

  合肥市规划局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16

篇五:最新村庄规划标准

  

  最新村镇规划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7Standardforplanningoftown1总则

  1.0.1为了科学地编制镇规划,加强规划建设和组织管理,创造良好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镇规划,乡规划可按本标准执行。

  1.0.3编制镇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镇town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镇。

  2.0.2镇域administrativeregionoftown镇人民政府行政的地域。

  2.0.3镇区seatofgovernmentoftown镇人民政府驻地的建成区和规划建设发展区。

  2.0.4村庄village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聚居点。

  2.0.5县域城镇体系countyseattownandtownshipsystemofcounty县级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有机联系的城、镇(乡)群体。

  2.0.6镇域镇村体系townandvillagesystemoftown镇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中有机联系的镇区和村庄群体。

  2.0.7中心镇keytown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各分区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发挥中心作用的镇。

  2.0.8一般镇commontown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中心镇以外的镇。

  2.0.9中心村keyvillage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设有兼为周围村服务的公共设施的村。

  2.0.10基层村basic-levelvillage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中心村以外的村。

  3镇村体系和人口预测

  3.1镇村体系和规模分级

  3.1.1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应依据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中心镇、一般镇的性质、职能和发展规模进行制定。

  3.1.2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调查镇区和村庄的现状,分析其资源和环境等发展条件,预测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劳力和人口的流向趋势;

  2、落实镇区规划人口规模,划定镇区用地规划发展的控制范围;

  3、根据产业发展和生活提高的要求,确定中心村和基层村,结合村民意愿,提出村庄的建设调整设想;

  4、确定镇域内主要道路交通,公用工程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防疫系统。

  3.1.3镇区和村庄的规划规模应按人口数量划分为特大、大、中、小型四级。

  在进行镇区和村庄规划时,应以规划期末常住人口的数量按表3.1.3的分级确定级别。

  3.2.1镇域总人口应为其行政地域内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应为户籍、寄住人口数之和,其发展预测宜按下式计算:

  Q=Q0(l+K)n+p式中Q---总人口预测数(人);

  Q0---总人口现状数(人);

  K---规划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P---规划期内人口的机械增长数(人);

  n---规划期限(年).

  3.2.2镇区人口规模应以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预测的数量为依据,结合镇区具体情况进行核定;村庄人口规模应在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进行预测。

  3.2.3镇区人口的现状统计和规划预测,应按居住状况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性质进行分类。镇区规划期内的人口分类预测,宜按表3.2.2的规定计算。

  测。

  l、根据产业发展前景及土地经营情况预测劳力转移时,宜按劳力转化因素对镇域所辖地域范围的土地和劳力进行平衡,预测规划期内劳力的数量,分析镇区类型、发展水平、地方优势、建设条件和政策影响以及外来人口进入情况等因素,确定镇区的人口数量。

  2、根据镇区的环境条件预测人口发展规模时,宜按环境容量因素综合分析当地的发展优势、建设条件、环境和生态状况等因素,预测镇区人口的适宜规模。

  3、镇区建设项目已经落实、规划期内人口机械增长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可按带眷情况估算人口发展规模;建设项目尚未落实的情况下,可按平均增长预测人口的发展规模。

  4用地分类和计算

  4.1用地分类

  4.1.1镇用地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工程设施用地、绿地、水域和其他用地9大类、30小类。

  4.1.2镇用地的类别应采用字母与数字结合的代号,适用于规划文件的编制和用地的统计工作。

  4.1.3镇用地的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4.1.3的规定。

  4.2用地计算

  4.2.1镇的现状和规划用地应统一按规划范围进行计算。

  4.2.2规划范围应为建设用地以及因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包括规划确定的预留发展、交通设施、工程设施等用地,以及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

  4.2.3分片布局的规划用地应分片计算用地,再进行汇总。

  4.2.4现状及规划用地应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用地的计算单位应为公顷(hm2)。

  4.2.5用地面积计算的精确度应按制图比例尺确定。1:10000、l:25000、1:50000的图纸应取值到个位数;1:5000的图纸应取值到小数点后一位数;l:1000、l:2000的图纸应取值到小数点后两位效。

  4.2.6用地计算表的格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5规划建没用地标准

  5.1一般规定

  5.1.1建设用地应包括本标准表4.1.3用地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工程设施用地和绿地8大类用地之和。

  5.1.2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应包括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地比例和建设用地选择三部分。

  5.1.3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为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面积除以常住人口数量的平均数值。人口统计应与用地统计的范围相一致。

  5.2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5.2.1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按表5.2.1的规定分为四级。

  区划标准》GB50178的I、Ⅶ建筑气候区时,可按第三级确定;在各建筑气候区内均不得采用第一、四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5.2.3对现有的镇区进行规划时,其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在现

  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基础上,按表5.2.3规定的幅度进行调整。第四级用地指标可用于I、Ⅶ建筑气候区的现有镇区。

  5.2.4地多人少的边远地区的镇区,可根据所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的建设用地指标确定。

  5.3建设用地比例

  5.3.1镇区规划中的居住、公共设施、道路广场、以及绿地中的公共绿地四类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宜符合表5.3.1的规定。

  5.4建设用地选择

  5.4.1建设用地的选择应根据区位和自然条件、占地的数量和质量、现有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拆迁和利用、交通运输条件、建设投资和经营费用、环境质量和社会效益以及具有发展余地等因索,经过技术经济比较,择优确定。

  5.4.2建设用地宜选在生产作业区附近,并应充分利用原有用地调整挖潜,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需要扩大用地规摸时,宜选择荒地、薄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和牧草地。

  5.4.3建设用地宜选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便于排水、通风和地质条件适宜的地段。

  5.4.4建设用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避开河洪、海潮、山洪、泥石流、滑坡、风灾、发震断裂等灾害影响以及生态敏感的地段;

  2、应避开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3、应避开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以及文物埋藏区。

  5.4.5在不良地质地带严禁布置居住、教育、医疗及其他公众密集活动的建设项目。因特殊需要布置本条严禁建设以外的项目时,应避免改变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排水体系,并应制订整治方案和防止引发地质灾害的具体措施。

  5.4.6建设用地应避免被铁路、重要公路、高压输电线路、输油管线和输气管线等所穿越。

  5.4.7位于或邻近各类保护区的镇区,宜通过规划,减少对保护区的干扰。

  6居住用地规划

  6.0.1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应符合本标准5.3的规定。

  6.0.2居住用地的选址应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具有适宜的卫生条件和建设条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布置在大气污染源的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侧以及水污染源的上游;

  2、应与生产劳动地点联系方便,又不相互干扰;

  3、位于丘陵和山区时,应优先选用向阳坡和通风良好的地段。

  6.0.3居住用地的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l、应按照镇区用地布局的要求,综合考虑相邻用地的功能、道路交通等因素进行规划;

篇六:最新村庄规划标准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制图标准

  农村用地的分类和代号

  用地分类

  类别代码

  大类

  小类

  制图标准

  范围

  颜色

  (线框与

  填充)

  类别名称

  图层

  (线框)

  (填充)

  单身宿舍、敬老院用地村民户独家使用的住房和附属设施及E6-R

  村民住宅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管理性、公E6-C1E6-C2市场性公共设施用地

  益性公共设施用地

  其户间间距用地、进户小路用地;包括单身宿舍、敬老院等用地,不包括自留地及其它生产性用地。

  E6-C

  各类公共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内部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

  政府、团体、经济贸易管理机构等用地;文化图书、科技、展览、娱乐、体育、文物、宗教等用地;医疗、防疫、保健、休养和疗养等机构用地;科技及幼儿园、托儿所、小学、中学等用地。

  各类商业服务业的店铺,银行、信用、保险等机构,及其附属设施用地;集市贸易的专用建筑和场地;不包括临时占用街道、广场等设摊用地;旅游服务设施用地等。

  E6-M

  E6-M1E6-M2农业生产设施用地

  生产用地

  工业生产用地

  独立设置的各种生产性建筑及其设施和内部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

  独立设置的工业生产性建筑及其设施和内部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

  各类农业建筑,如打谷场、饲养场、农机站、育秧房、兽医站等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不包括农林种植地、牧草地、养殖水域

  E6-WE6-T

  E6-S

  E6-T1E6-T2E6-S1E6-S2仓储用地

  交通设施用地

  公路交通用地

  其它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道路用地

  广场用地

  公用设施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物资的中转仓库、专业收购和储存建筑及其附属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

  村镇对外交通的各种设施用地

  公路站场及规划范围内的路段、附属设施等用地

  铁路、水运及其它对外交通的路段和设施等用地

  规划范围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等设施用地

  规划范围内宽度等于和大于3.5m以上的各种道路及交叉口等用地

  公共活动广场、停车场用地;不包括各类用地内部的场地

  各类公用工程和环卫设施用地,包括其建筑物、构筑物及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

  给水、排水、供电、邮电、供气、供热、殡葬、防灾和能源等工程设施用地

  A-E6-U1H-E6-U1200A-E6-UH-E6-U200A-E6-WA-E6-TA-E6-T1A-E6-T2A-E6-SA-E6-S1A-E6-S2H-E6-WH-E6-TH-E6-T1H-E6-T2H-E6-SH-E6-S1H-E6-S234194194254254254254A-E6-M2H-E6-M254A-E6-MA-E6-M1H-E6-MH-E6-M1251251A-E6-C2H-E6-C21A-E6-C1H-E6-C1210A-E6-CH-E6-C1A-E6-RH-E6-R50在图例中标注单、敬等字。

  行政管理、文体、医疗、教育等用地在图例中分别标注行、文、医、教等字。

  商业金融、集贸设施、旅游服务等用地在图例中分别标注商、集、旅等字。

  E6-U

  E6-U1用地分类

  类别代码

  E6-U2E6-G

  类别名称

  环卫设施用地

  绿地

  等用地

  公共绿地及生产防护绿地

  面向公众、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地,E6-G1E6-G2E

  E1E2E3E4E5E7N

  防护绿地

  水域和其它用地

  水域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闲置地

  国有土地

  公共绿地

  如公园、街巷中的绿地、路旁或临水宽度等于和大于5m的绿地,不包括各类用地内部的绿地。

  园林生产绿地和防护绿地,如圃地、防护林带等。

  规划范围内的水域、农林种植地、牧草地、闲置地

  江河、湖泊、水库、沟渠、池塘、滩涂等水域;不包括公园绿地中的水面

  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水田、菜地、其他耕地。

  果园、桑园等用地。

  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等林木的土地。

  生长各种牧草的土地

  尚未使用的土地

  指村域范围内有国有土地使用权证的土地

  A-E6-G2A-EA-E1A-E2A-E3A-E4A-E5A-E7A-NH-E6-G2H-EH-E1H-E2H-E3H-E4H-E5H-E7H-N122811416194786313921A-E6-G1H-E6-G19范围

  公厕、垃圾站、粪便和垃圾处理设施制图标准

  图层

  A-E6-U2A-E6-GH-E6-U2H-E6-G颜色

  2009N-C建设用地

  指用于城市建设及农业生产设施的国有用地

  A-N-CH-N-C

  按照用地性质选择相应的颜色,如工业用地选用251,耕地选64,并将用地边界的线框

  N-E非建设用地

  指用于农林种植、环境绿化等非城市建设的国有土地

  A-N-EH-N-E

  加粗,以示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区别。

  军事、外事、保安等设施用地;不包N-D特殊用地

  括部队家属生活区、公安消防机构等用地

  A-N-DH-N-D145图例颜色标准

篇七:最新村庄规划标准

  

  村镇规划标准

  村镇规划标准GB*****1总则

  1.0.1为了科学地编制村镇规划加强村镇建设和管理工作创造良

  好的劳动和生活环境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全国的村庄和集镇的规划县城以外的建制镇

  的规划亦

  按标准执行

  1.0.3编制村镇规划除执行木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

  准规

  范的规定

  2村镇规模分级和人口预测

  2.1村镇规模分级

  2.1村庄集镇按其在村镇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宜分为基层村般镇

  中心镇四个层次

  2.1.2村镇规划规模分级应按其不同层次及规划常住人口数量

  大中小型三级并应符合表2.1.2的规定

  村镇规划规模分级表2.1.293中心村一分别划分为2.2村镇人口预测

  2.2.1村镇总人口应为村镇所辖地域范围内常住人口的总和其发

  展预测应按下式计算:

  Q总人口预测数(人)

  总人口现状数(人)QK规划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P规划期内人口的机械增长数(人)

  n规划期限(年)

  2.2.2集镇规划中在进行人口的现状统计和规划预测时应按其居

  住状况

  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性质进行分类

  2.2.3集镇规划期内的人口分类预测应按表2.2.3的规定计算

  集镇规划期内人口分类预测表2.2.3预测计算

  按自然增长计算

  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计算单身职工寄宿学生等

  按机械增长

  计算

  劳动学习在集镇内住在规划范围按机械增长计算

  通勤人口外的职工学生等

  出差探亲旅游赶集等临时参与进行估算流动人口集镇活动人

  员

  2.2.4集镇规划期内人口的机械增长应按下列方法进行计算

  2.2.4.1建设项目尚未落实的情况下宜按平均增长法计算人口的发展规模

  计算时应分析近年来人口的变化情况确定每年的人口增长数或

  增长率

  2.2.4.2建设项目己经落实规划期内人口机械增长稳定的情况下

  宜按带

  眷系数法计算人口发展规模计算时应分析从业者的地水域和其它用地9大类28小类

  3.1.2村镇用地的类别应采用字母与数字结合的代号适用于规划

  绿化用

  文件的编

  制的村镇用地的统计工作

  3.1.3村镇用地的分类和代号应符号表3.1.3的规定

  村镇用地的分类和代号表3丄3类别代号

  大类小类

  R类别名称居住建筑用地范围各类居住建筑及其间距和内部

  小路场地绿化等

  用地不包括路面宽度等于和大于3.5m的道路用

  地

  村民户独家使用的住房和附属设施及其户间间距

  用地进户小路用地不包括自留地其它生产性用

  地

  居民户的住宅庭院及其间距用地

  属于R1R2以外的居住用地如单身宿舍敬老

  院等用地

  各类公共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内部道路场地

  绿化等用地

  政府团体经济贸易管理机构等用地

  幼儿园托儿所小学中学用各类高中级专业

  学校成人学校等用地

  文化图书科技展览娱乐体育文物宗教

  等用地

  医疗防疫保健休养和疗养等机构用地

  各类商业服务业的店铺银行信用保险等机构

  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集市贸易的专用建筑和场地不包括临时占用街

  道广场等设摊用地

  独立设置的各种所有所的生产性建筑及其设施和

  内部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环境基木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如缝

  纫电子工艺品等工业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工业如纺

  织食品小型机械等工业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如采

  矿冶金化学造纸制革建材大中型机械

  制造等工业用地

  各类农业建筑如打谷场饲养场农机站育秧

  房兽医站等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不包括农林种植

  地牧草地养殖水域地R1R2R3村民住宅用地居民住宅用地其

  他

  居住用地CClC2C3C4C5C6公共建筑用地行政管理用地教

  育机构用地

  文体科技用地

  医疗保健用地

  商业金融用地

  集贸设施

  用地

  生产建筑用地一类工业用地

  二类工业用地

  三类工业用地MMlM2M3农业生产设施用地

  WW1W2仓储用地

  TSTIT25152U1U2G1G2E1E2E3E4E5UGE物资的中转仓库专业收购和储存建筑及其附属道路场

  地绿化等用地

  普通仓储用地

  存放一般物品的仓储用地

  危险品仓储

  用存放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品的仓储用地地对外交通用地村镇对

  外交通的各种设施用地

  公路交通用地

  公路站场及规划范围内的路

  段附属设施等用地其它交通用地铁路水运及其它对外交通的路段

  和设施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规划范围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等设施用

  地道路用地规划范围内宽度等于和大于3.5m以上的各种道路及

  交叉口等用地

  广场用地

  公共活动广场停车场用地不包括各类用地

  内部的场地

  公用工程设施各类公用工程和环卫设施用地包括其建筑

  物构用地筑物及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公用工程用地给水排水供电

  邮电供气供热殡葬防

  灾和能源等工程设施用地

  环卫设施用地

  公厕

  垃圾站粪便和

  垃圾处理设施等用地

  绿化用地

  公共绿地

  各类公共绿

  地生产防护绿地不包括各类用地内部的绿地

  生产防护绿地

  面向公

  众有一定游乐设施的绿地如公园街巷中的绿地路旁或临水宽度等于

  和大于5m的绿地水域和其它用地水域提供苗木草皮花卉的圃

  地以及用于安全卫生防风等防护林带和绿地农林种植地规划范围

  内的水域农林种植地牧草地闲置和特殊用地江河湖泊水库沟渠池

  塘滩涂等水域不牧草地包括公园绿地中的水面闲置地以生产为目

  的的农林种植地如农田菜地园地林地等生长各种牧草的土地尚未

  使用的土地军事外事保安等设施用地不特殊用地

  包括部队家属生活区公安消防机构等用

  3.2用地计算

  322村镇的现状和规划用地应统一按规划范围进行计算

  3.2.2分片布局的村镇应分片计算用地再进行汇总

  3.2.3村镇用地应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村镇用地的计算单位为公

  顷(ha)

  3.2.4用地面积计算的精确度应按图纸比例尺确定

  的图纸应取值到个位数1:5000的图纸应取值到小数

  点后

  一位林”:2000的图纸应取值到小数点后两位

  3.2.5村庄用地计算表的格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O.1的规定集

  镇用地计

  算表的格式应符合木标准附录A.O.2的规定

  4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4.1一般规定

  4.1.1村镇建设用地应包括本标准3.13村镇用地分类中的居住建

  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

  用地公用

  工程设施用地的-绿化用地大类之和

  4.1.2村镇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应包括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

  地构成比例和建设用地选择三部分

  4.1.3村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为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面积除

  以常住人口数量的平均数值人口统计应与用地统计的范围相一致

  4.2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4.2.1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按表422的规定分为五级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级表422级别一二三四

  人均建设用地506080100指标(1712/人)60801001204.2.2新建村镇的规划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按表421中第三

  级确定

  当发展用地偏紧时可按第二级确定

  4.2.3对己有的村镇进行规划时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以现状建

  设用地的人均水平为基础根据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级别和允许调整幅度确

  定并应符合表

  4.2.3及本条各款的规定

  4.2.3.1第一级用地指标可用于用地紧张地区的村庄集镇不得选

  用

  4.2.32地多人少的边远地区的村镇应根据所在省自治区政府规

  定的建

  设用地指标确定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表423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m/人)

  5050.1-

  6060.1-

  8080.1-

  100100.1-

  1202五120150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级别一二一二二

  三二三四三四允许调整幅度(rn2/人)应增5-20可增0-25可增

  0-10可增减0-20可减0-15120.1-

  150四五

  可减0-20150五应减至250以内

  注允许调整幅度是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对现状人均建设用

  地水平的增减数值4.3建设用地构成比例

  4.3.1村镇规划中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道路广场及绿化用地中公

  共绿地

  四类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宜符合表431的建设用地构成比例表4.3.1类别用地类别占建设用地比例%

  代号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

  R居住建筑用地C公共建筑用地S道路广场用地

  G1公共绿地2-62-62-4四类用地之和432通勤人口和流动人口较多的中心镇

  其公共建筑用地所占比例宜选取

  规定幅度内的较大值433邻近旅游区及现状绿地较多的村镇其

  公共绿地所占比例可大于6%

  4.4建设用地选择

  4.4.1村镇建设用地的选择应根据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占地的数

  量和质量现有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拆迁和利用交通运输条件建设投资

  和经营费用环境质量和社会效益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择优确定

  4.4.2村镇建设用地宜选在生产作业区附近并应充分利用原有用

  地调整挖

  潜同基木农田保护区规划相协调当需要扩大用地规模时宜选择

  荒地薄地

  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和人工牧场

  4.4.3村镇建设用地宜选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便于排水通风向阳

  和

  地质条件适宜的地段

  4.4.4村镇建设用地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地震断

  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并应避开自然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

  下采空区

  4.4.5村镇建设用地宜避免被铁路重要公路和高压输电线路所穿

  越

  5居住建筑用地

  5.0.1村民宅基地和居民住宅用地的规模应根据所在省自治区直

  辖市

  政府规定的用地而积指标进行确定

  5.0.2居住建筑用地的选址应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具有适宜的卫生

  条件

  和建设条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5.0.2.1居住建筑用地应布置在大气污染源的常年最小风向频率

  的下风侧以及水污染源的上游

  5.0.2.2居住建筑用地应与生产劳动地点联系方便又不想互干扰

  5.0.2.3居住建筑用地位于丘陵和山区时应优先选用向阳坡并避

  开风口和窝风地段

  5.0.2.4居住建筑用地应具有适合建设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

  件

  5.0.3居住建筑用地的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5.0.3.1居住建筑用地规划应符合村镇用地布局的要求并应综合

  考虑相邻用地的功能道路交通等因素进行规划

  5.0.3.2居住建筑用地规划应根据不同住户的需求选定不同的住

  宅类型相对集中地进行布置

  5.0.4居住建筑的布置应根据气候用地条件和使用要求确定居住

  建筑的类型朝向层数间距和组合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5.0.4.1居住建筑的布置应符合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定的居住建筑的朝向和日照间距系数

  5.0.4.2居住建筑的平面类型应满足通风要求在现行的国家标准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

  的气候区居住建筑的朝向应使夏季最大频率风向入射角大于15在其他气候区应使夏季最大频率风向入射角大于

  5.0.4.3建筑的间距和通道的设置应符合村镇防灾的要求

  5.0.4.4宅院宜缩小沿巷路一侧的边长宅院组合宜采一条巷路服

  务两侧住户的组合型式

  6公共建筑用地

  6.0.1公共建筑项目的配置应符合表601的规定

  村镇公共建设项目配置

  表6.0.2类别项目

  I?人民政府派出处

  2法院

  3?建设土地管理机构

  4?农林水电管理机构

  5?工商税务所

  6?粮营所

  7?交通监理站

  8?居委会村委会

  二9.专科院校

  教20.高级中学职业中学

  育22?初级中学

  机22.小中学

  构13.托儿园托儿所一行政管理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

  村

  三24?文站(室)青少年之家

  文25?影剧院体2&灯光球场科17?体育场技18.科技站

  四29?中心卫生院医20?卫生院(所室疗22?防疫保健站保

  22.计划生育指导站险

  五23.百货店商24.食品店业25?生产资料建材日杂店26?粮

  店27?煤店28.药店29?书店30.银行信用社保险机构31.饭店饮食

  店小吃店

  32.旅馆招待所33.理发浴室洗染店34?照相馆35.综合修理加工

  收购店

  六集36?粮油土特产市场贸37.蔬菜副食市场设38.百货市场

  施39.燃料建材生产资料市场40?畜禽水产市场注:表中应设的项目

  可设的项目

  6.0.2各类公共建筑的用地而积指标应符合表6.0.2的规定

  各类公共建筑人均用地而积指标表6.0.2村镇规划规模分级

  层次

  中大型

  心中型

  镇小型

  一大型

  般中型

  镇小型

  中心大型各类公共建筑人均用地面积指标(m2/人)行政管理

  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

  村中型

  注集贸设施的用地而积应按赶集人数经营品类计算

  6.0.3村庄和中小型的集镇的公共建筑用地除学校和卫生院以外

  宜集中布置在位置适中内外联系方便的地段商业金融机构和集贸设

  施宜设在村镇人口附近或交通方便的地段

  6.0.4学校用地应设在阳光充足环境安静的地段距离铁路干线应

  大于300m主要入口不应开向公路

  6.0.5集贸设施用地应综合考虑交通环境与节约用地等因素进行

  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0.5.1集贸设施用地的选址应有利于人流和商品的集散并不得

  占用公

  路主要干路车站码头桥头等交通量大的地段影响镇容环境和易

  燃易爆的商品市场应设在集镇的边缘并应符合卫生安全防护的要求

  6.0.5.2集贸设施用地的而积应接平集规模确定非集时应考虑设施和

  用地的综合利用并应安排好大集时临时占用的场生产建筑和仓储用

  地

  7.0.1生产建筑用地应根据其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状况进行选址和

  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7.0.1.1本标准用地分类中的一类工业用地可选择在居住建筑或

  公共建筑用地附近

  7.0.1.2本标准用地分类中的二类工业用地应选择在常年最小风

  向频率的上风侧及河流的下游并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

  生标准的有关规定7.0.1.3木标准用地分类中的三类工业用地应按

  环境保护的要求进行选址

  并严禁在该地段内布置居住建筑7024对已造成污染的二类

  三类工业必须治理或调整7.0.2工业生产用地应选择在靠近电源水

  源对外交通方便的地段协作密切的生产项目应邻近布置相互干扰的生产项目应予以分隔7.0.3农业生产设施用地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

  定:

  7.0.3.1农机站

  (场)打谷场等的选址应方便田间运输和管理

  7.0.3.2大中型饲养场地的选址应满足卫生和防疫要求宣布置在

  村镇常年盛行风向的侧风位以及通风排水条件良好的地段并应与村

  镇保持防护距离

  7.0.3.3兽医站宜布置在村镇边缘

  7.0.4仓库及堆场甩地的选址应鞍存馅物品的性质确定并应设在

  村镇边缘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段粮棉木材油类农药等易燃易爆和危险

  品仓库与厂房打谷场居住建筑的距离应符合防火和安全的有关规定

  7.0.5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用地的规划应保证建筑和各项设施之间

  的防火间距并应设置消防通路

  8道路对外交通和竖向规划

  8.1道路和对外交通规划

  8.1.1道路交通规划应根据村镇之间的联系相村镇各项用地的功

  能交通流

  量结合自然条件与现状特点确定道路交通系统并有利于建筑布

  置和管线敷

  设

  8.1.2村镇所辖地域范围内的道路按主要功能和使用特点应划分

  为公路和村镇道路两类其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8.1.2.1公路规划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有关规

  定

  8.4.2.2村镇道路可分为四级其规划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8丄2的规定

  村镇道路规划技术指标表8.1.2村镇道路级别一二

  三四

  计算行车速度km/h道路红线宽度m车行道宽度10-146-3.5每侧人行道宽度

  通路间距(m)

  注表中一二三级道路用地按红线宽度计算四级道路按车行道宽

  度计算

  8.1.3村镇道路系组成

  应符合表8.13的规定规划技术指标村镇道路系组成表8.1.3村镇层次

  中

  心

  镇

  般

  镇

  中

  心

  村

  基

  层

  村

  注

  32m规划规模分级道路分级

  ■??■■

  四

  大型中型

  小型

  大型中型

  小型

  大型中型

  小型

  大型中

  型

  小型

  表中应设级别可设级别

  当大型中心镇规划人口大于杠好人

  时其主要道路红线宽度可大于

  8.1.4集镇道路应根据其道路现状和规划布局的要求按道路的功

  能性质进行合理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8.1.4.1连接工厂仓库车站码头货场等的道路不应穿越集镇的中

  8.1.4.2位于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等大型公共建筑前的路段应设置

  必要的人流集散场地绿地和停车场地

  8.1.4.3商业文化服务设施集中的地段可布置为商业步行街禁止

  机动车穿越路口处应设置停车场地

  8.1.5汽车专用公路一般公路中的二三级公路不应从村镇内部穿

  过对于己在公路两侧形成的村镇应进行调整

  8.2竖向规划

  8.2.1村镇建设用地的坚向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确定建筑物构筑物场地道路排水沟等的规划标高

  2.

  确定地面排水方式及排水构筑物

  3?进行上方平衡及挖方填方的合理调配确定取土和弃土的地点

  8.2.2村镇建设用地的竖向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充分利用自然地形

  保留原有绿地和水而

  2?有利于地面水排除

  3?符合道路

  广场的设计坡度要求

  4?减少土方工程

  8.2.3建筑用地的标高应与道路标高相协调高于或等于邻近道路

  的中心标高

  8.2.4村镇建设用地的地面排水应根据地形特点降水量和汇水而

  积等因素划分排水区域确定坡向坡度和管沟系统

  9?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9.1给水工程规划

  9.1.1给水工程规划中集中式给水应包括确定用水量水质标准水

  源及卫生防护水质净化给水设施管网布置分散式结水应包括确定用

  水量水质标准水源及卫生防护取水设施

  9.1.2集中式给水的用水量应包括生活生产消防浇洒道路和绿化

  管网漏水量和未预见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9.1.2.2生活用水的计算

  应符合下列要求1居住建筑的生活用水量应按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进行计算

  (2)公共建筑的生活用水量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

  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也可按居住建筑生活用水量的8%25%进行估算

  9.1.2.2生产用水量应包括乡镇工业用水量畜禽饲养用水量和农

  业机械用水量可按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9.1.2.3消防用水量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

  范的有关规定

  9.1.2.4浇洒道路和绿地的用水量可根据当地条件确定

  9.1.2.5管网漏失水量及末预见水量中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5%25%计算

  9.1.3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9.1.4水源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量充足水源卫生条件好便于卫生防护

  2.原水水质符合要求

  优先选用地下水

  3?取水净水辅配水设施安全经济具备施工条件

  4?选择地下水作为给水水源时不得超量开采选择地表水作为给

  水水源时其枯水期的保证率不得低于90%

  9.1.5给水管网系统的布置干管的方向应与给水的主要流向一致

  并应以最短距离向用水大户供水给水干管最不利点的最小服务水头

  单层建筑物可按510m计算建筑物每增加一层应增压3m分散式给

  水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9.2排水工程规划

  9.2.1排水工程规划应包括确定排水量排水体制排放标准排水系

  统布置污水处理方式

  9.2.2排水量应包括污水量雨水量污水量应包括生活水量和生产

  污水量井应按下列要求计算

  9.2.2.1生活污水量可按生活用水量的75%90%进行计算

  9.2.2.2生产污水量及变化系数应按产品种类生产工艺特点和用

  水量确定也可按生产用水量的7590%进行计算

  9.2.2.3雨水量宜按邻近城市的标准计算

  9.2.3排水体制应选择分流制条件不具备的小型村镇可选择合流

  制但在污水排入系统前应采用化粪池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等方法进

  行预处理

  9.2.4污水排放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有关

  规定污水用于农田灌溉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农业灌溉水质标准的有关规定

  9.2.5布置排水管渠时雨水应充分利用地而透流和沟渠排除污水

  应通过管道或暗渠排放雨水污水的管渠均应按重力流设计

  9.2.6分流制与合流制中的生活污水宜采用净化沼气池双层沉淀

  池或化粪池等进行处理集中式生活污水宜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

  等技术处理生产污水的处理设施应与生产设施建设同步进行污水采

  用集中处理时污水处理厂的位置应选在村镇的下游靠近受纳水体

  或农田灌溉区

  9.3供电工程规划

  9.3.1供电工程规划应包括预测村镇所辖地域范田内的供

  电负

  荷确定电源和电压等级布置供电线路配置供电设施

  9.3.2村镇所辖地域范围供电负荷的计算应包括生活用乡仁企业

  用电和农业用电的负荷

  9.3.3供电电源和变电站站址的选择应以县城供电规划为并符合

  建站的建设条件线路进出方便和接近负荷中心

  9.3.4变电站出线电压等级应按所在地区规定的电压标准确定

  9.3.5供电线路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沿公路村镇道路布置

  2?宜采用同杆并架的架设方式

  3?线路走廊不应穿过村镇住宅森林危险品仓库等地段

  4?应减少交叉跨越

  避免对弱电的干扰

  5?变电站出线宜将工业线路和农业线路分开设置

  9.3.6供电变压器容量的选择应根据生活用电乡镇企业用电和农

  业用电的负荷确定

  9.3.7重要公用设施医疗单位或用电大户应单独设置变压设备或

  供电电

  源

  9.4邮电工程规划

  9.4.1邮电工程规划应包括电信设施的位置规模设施水平和管线

  布置

  9.4.2邮电设施的规划应依据县域邮政电信规划制定

  9.4.3邮政局(所)的选址应利于邮件运输方便用户

  9.4.4电信局(所)的选址

  应符合下列规定

  9.4.4.1宜靠近上一级电信局来线一侧

  9.4.4.2应设在用户密度中心

  9.4.4.3应设在环境安全交通方便符合建设条件的地段

  9.4.5电话普及率应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定百人拥有

  的电话机部数

  9.4.6电信线路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946.2应避开易受洪水淹没河岸塌陷土坡塌方以及严重污染等

  地区

  9.4.6.2应便于架设

  巡察和检修

  9.4.6.3宜设在电力线走向的道路另一侧

  9.5村镇防洪规划

  9.5.1村镇所辖地域范围的防洪规划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防洪标

  准的有关规定执行邻近大型工矿企业交通运输设施文物古迹和风景

  区等防护对象的村镇当不能分别进行防护时应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

  按现行的国家标准防洪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9.5.2村镇的防洪规划应与当地江河流域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

  绿化造林等的规划相结合统一整治河道修建堤坝号皖和蓄滞洪区等

  防洪

  工程设施

  9.5.3位于蓄滞洪区内的村镇当根据防洪规划需要修建围村捻

  保庄号安全庄台避水台等就地避洪安全设施时其位置应避开分

  洪口主流顶冲和深水区其安全超高宜符合表9.5.3的规定

  9.5.4在蓄滞洪区的村镇建筑内设置安全层时应统一进行规划并

  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蓄滞洪区建筑工程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

  就地避洪安全设施的安全超高

  表9.5.3安置人口(人)安全超高m

  地位重要防护面大人口

  2.的密集区围村捻保庄土于1000*****1.5-1.0安全庄台避水台10001.5-1.0注安全超高是指在蓄滞洪时的最高洪水以上避洪安全设施需要

  增加的富裕高度

  安全设施

篇八:最新村庄规划标准

  

  村庄规划标准

  新农村现场交流资料

  1.

  主要领导人联系方式:

  2.

  村庄完整名称:

  3.

  人口及户数:

  区位:

  4.

  土地面积:

  耕地面积:

  5.社会经济情况:村经济总收入、人均年收入、粮食年产量、特色产业及年产情况

  6.建筑居住习惯:朝向:

  可否引导性朝坐北朝南建筑发展?

  最多可几户联立

  基地面积:

  7.是否需新规划地快,在图上表示范围,或是原地拆建?

  8.重大工程:水库、高压线、路、桥……

  9.主要公共设施的设置情况(幼儿园、活动中心、卫生所、垃圾收集点、村委……),现状及规划

  10.市政设施的基本情况:给排水、电力、电信

  规划总平面图

  1.道路网设置

  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进行拓宽及线型整合,尽量利用原有线型,保持线型

  的平滑,避免过多的折角及转弯急促处,避免过近的道路交叉口。村庄主

  次道路间距宜为

  120-300m道路分级:过境公路:6-8m;村庄主要道路:5-6m村庄次要道路:4-4.5m宅间道路:3m

  2.

  建筑布设方式

  砖质的主体建筑一般都予以保留。

  理清原有建筑群的机理,尽量配合当地的居住习惯,如朝向、排列方式、;但要适当按规划原则进行引建筑占地面积、开间数、是否联排(习惯请确认)导性布设。避免联排建筑的前后错落。尽量不占用农田,尤其是水田,除非村中给定范围要求规划。

  日照系数取

  1:1.1(间距可取

  8-10m)

  层高

  2.5层

  建筑山墙间距:4m建筑山墙与有出口面间距:8m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最小距离(m)

  村庄规划标准

  3.配套设施布置

  村委:结合现状及村庄意见布置

  老年活动中心:尽量利用祠堂、庙宇设置并留出活动场地。

  面积较小村庄可结合公共绿地设置活动场地。

  中心绿地:紧邻主、次要道路,最小宽度不小于

  8M

  公厕:在公共绿地等人流密集处设

  1-2处

  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超过

  70M,结合宅间绿地设置

  3-5处

  牲畜棚:分片集中设置

  2—3处,与住宅适当隔离

  4.CAD图层线宽设置

  规划建筑(外墙):0.53mm建筑内线/屋顶填充线:0.2mm

  保留建筑:0.3mm地形:0.15mm

  规划道路:0.35mm道路中心线:0.25mm

  建议:

  1、村庄调查报告包含哪些内容?(图与文)

  2、工作方法(调查、方案制作、成果深化)?

  3、每阶段提交内容?

  4、标准和规范?

篇九:最新村庄规划标准

  

篇十:最新村庄规划标准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镇

  规

  划

  标

  准

  GB50188—200Standardforplanningoftown

  1总

  则

  1.0.1为了科学地编制镇规划,加强规划建设和组织管理,创造良好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镇规划,乡规划可按本标准执行。

  1.0.3编制镇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

  语

  2.0.1镇

  town

  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镇。

  2.0.2镇域administrativeregionoftown

  镇人民政府行政的地域。

  2.0.3镇区seatofgovernmentoftown

  镇人民政府驻地的建成区和规划建设发展区。

  2.0.4村庄village

  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聚居点。

  2.0.5县域城镇体系countyseattownandtownshipsystemofcounty

  县级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有机联系的城、镇(乡)群体。

  2.0.6镇域镇村体系townandvillagesystemoftown

  镇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中有机联系的镇区和村庄群体。

  2.0.中心镇keytown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各分区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发挥中心作用的镇。

  2.0.一般镇commontown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中心镇以外的镇。

  2.0.中心村keyvillage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设有兼为周围村服务的公共设施的村。

  2.0.1基层村basic-levelvillage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中心村以外的村。

  3镇村体系和人口预测

  3.1镇村体系和规模分级

  3.1.1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应依据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中心镇、一般镇的性质、职能和发展规模进行制定。

  3.1.2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调查镇区和村庄的现状,分析其资源和环境等发展条件,预测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劳力和人口的流向趋势;

  2、落实镇区规划人口规模,划定镇区用地规划发展的控制范围;

  3、根据产业发展和生活提高的要求,确定中心村和基层村,结合村民意愿,提出村庄的建设调整设想;

  4、确定镇域内主要道路交通,公用工程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防疫系统。

  3.1.3镇区和村庄的规划规模应按人口数量划分为特大、大、中、小型四级。

  在进行镇区和村庄规划时,应以规划期末常住人口的数量按表3.1.3的分级确定级别。

  表3.1.3规划规模分级(人)

  规划人口规模分级

  特大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3.2规划人口预测

  镇区

  >5000030001~5000010001~30000≤10000村庄

  >1000601~1000201~600≤20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3.2.1镇域总人口应为其行政地域内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应为户籍、寄住人口数之和,其发展预测宜按下式计算:

  n

  Q=Q0(l+K)+p式中

  Q---总人口预测数(人);

  Q0---总人口现状数(人);

  K---规划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P---规划期内人口的机械增长数(人);

  n---规划期限(年).

  3.2.2镇区人口规模应以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预测的数量为依据,结合镇区具体情况进行核定;村庄人口规模应在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进行预测。

  3.2.3镇区人口的现状统计和规划预测,应按居住状况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性质进行分类。镇区规划期内的人口分类预测,宜按表3.2.2的规定计算。

  表3.2.3镇区规划期内人口分类预测:

  人口类别

  户籍人口

  寄住人口

  统计范围

  户籍在镇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人口

  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寄宿在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学生

  劳动、学习在镇区内,住在规划范围外的职工、学生等

  出差、探亲、旅游、赶集、等临时参与镇区活动的人员

  预测计算

  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计算

  按机械增长计算

  按机械增长计算

  根据调查进行估算

  常住人口

  通勤人口

  流动人口

  3.2.4规划期内镇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应按计划生育的要求进行计算,机械增长宜考虑下列因素进行预测。

  l、根据产业发展前景及土地经营情况预测劳力转移时,宜按劳力转化因素对镇域所辖地域范围的土地和劳力进行平衡,预测规划期内劳力的数量,分析镇区类型、发展水平、地方优势、建设条件和政策影响以及外来人口进入情况等因素,确定镇区的人口数量。

  2、根据镇区的环境条件预测人口发展规模时,宜按环境容量因素综合分析当地的发展优势、建设条件、环境和生态状况等因素,预测镇区人口的适宜规模。

  3、镇区建设项目已经落实、规划期内人口机械增长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可按带眷情况估算人口发展规模;建设项目尚未落实的情况下,可按平均增长预测人口的发展规模。

  4用地分类和计算

  4.1用地分类

  4.1.1镇用地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仓储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工程设施用地、绿地、水域和其他用地9大类、30小类。

  4.1.2镇用地的类别应采用字母与数字结合的代号,适用于规划文件的编制和用地的统计工作。

  4.1.3镇用地的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4.1.3的规定。

  表4.1.3镇用地的分类和代号

  类别代号

  大小类

  类

  RR1R2C

  类别名称

  范

  围

  居住用地

  一类居住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各类居住建筑和附属设施及其间距和内部小路、场地、绿化等用地;不包括路面宽度等于和大于6m的道路用地

  以一~三层为主的居住建筑和附属设施及其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宅间路用地;不包括宅基地以外的生产性用地

  以四层和四层以上为主的居住建筑和附属设施及其间距、宅间路、组群绿化用地

  各类公共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内部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地

  C1C2C3C4C5C6M1MM2M3M4WW1W2TT1T2SS1S2UU1U2行政管理用地

  教育机构用地

  文体科技用地

  医疗保健用地

  商业金融用地

  集贸市场用地

  生产设施用地

  一类工业用地

  二类工业用地

  三类工业用地

  农业服务设施用地

  仓储用地

  普通仓储用地

  危险品仓储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公路交通用地

  其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道路用地

  广场用地

  工程设施用地

  公用工程用地

  环卫设施用政府、团体、经济、社会管理机构等用地

  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及专科院校、成人教育及培训机构等用地

  文化、体育、图书、科技、展览、娱乐、度假、文物、纪念、宗教等设施用地

  医疗、防疫、保健、休疗养等机构用地

  各类商业服务业的店铺,银行、信用、保险等机构,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集市贸易的专用建筑和场地;不包括临时占用街道、广场等设摊用地

  独立设置的各种生产建筑及其设施和内部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环境基本无干扰、无污染的工业,如缝纫、工艺品制作等工业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如纺织、食品、机械等工业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严重干扰、污染和易燃易爆的工业,如采矿、冶金、建材、造纸、制革、化工等工业用地

  各类农产品加工和服务设施用地;不包括农业生产建筑用地

  物资的中转仓库、专业收购和储存建筑、堆场及其附属设施、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

  存放一般物品的仓储用地

  存放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品的仓储用地

  镇对外交通的各种设施用地

  规划范围内的路段、公路站场、附属设施等用地

  规划范围内的铁路、水路及其他对外交通路段、站场和附属设施等用地

  规划范围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等设施用地,不包括各类用地中的单位内部道路和停车场地

  规划范围内路面宽度等于和大于6m的各种道路、交叉口等用地

  公共活动广场、公共使用的停车场用地,不包括各类用地内部的场地

  各类公用工程和环卫设施以及防灾设施用地,包括其建筑物、构筑物及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

  给水、排水、供电、邮政、通信、燃气、供热、交通管理、加油、维修、殡仪等设施用地

  公厕、垃圾站、环卫站、粪便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用地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地

  U3GG1G2E1E2EE3E4E5E6E7防灾设施用地

  绿地

  公共绿地

  防护绿地

  水域和其他用地

  水域

  农林用地

  牧草和养殖用地

  保护区

  墓地

  未利用地

  特殊用地

  各项防灾设施的用地,包括消防、防洪、防风等

  各类公共绿地、防护绿地;不包括各类用地内部的附属绿化用地

  面向公众、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地,如公园、路旁或临水宽度等于和大于5M的绿地

  用于安全、卫生、防风等的防护绿地

  规划范围内的水域、农林用地、牧草地、未利用地、各类保护区和特殊用地等

  江河、湖泊、水库、沟渠、池塘、滩涂等水域;不包括公园绿地中的水面

  以生产为目的的农林用地,如农田、菜地、园地、林地、苗圃、打谷场以及农业生产建筑等

  生长各种牧草的土地及各种养殖场用地等

  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

  未使用和尚不能使用的裸岩、陡坡地、沙荒地等

  军事、保安等设施用地;不包括部队家属生活区等用地

  4.2用地计算

  4.2.1镇的现状和规划用地应统一按规划范围进行计算。

  4.2.2规划范围应为建设用地以及因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包括规划确定的预留发展、交通设施、工程设施等用地,以及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

  4.2.3分片布局的规划用地应分片计算用地,再进行汇总。

  24.2.4现状及规划用地应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用地的计算单位应为公顷(hm)。

  4.2.5用地面积计算的精确度应按制图比例尺确定。1:10000、l:25000、1:50000的图纸应取值到个位数;1:5000的图纸应取值到小数点后一位数;l:1000、l:2000的图纸应取值到小数点后两位效。

  4.2.6用地计算表的格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规划建没用地标准

  5.1一般规定

  5.1.1建设用地应包括本标准表4.1.3用地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工程设施用地和绿地8大类用地之和。

  5.1.2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应包括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地比例和建设用地选择三部分。

  5.1.3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为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面积除以常住人口数量的平均数值。人口统计应与用地统计的范围相一致。

  5.2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5.2.1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按表5.2.1的规定分为四级。

  表5.2.1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级

  级别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m/人)

  2一

  >60~≤80二

  >80~≤100三

  >100~

  ≤120四

  >120~

  ≤1405.2.2新建镇区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按表5.2.1中第二级确定;当地处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的I、Ⅶ建筑气候区时,可按第三级确定;在各建筑气候区内均不得采用第一、四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5.2.3对现有的镇区进行规划时,其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在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基础上,按表5.2.3规定的幅度进行调整。第四级用地指标可用于I、Ⅶ建筑气候区的现有镇区。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表5.2.3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m/人)

  ≤6>60~≤8>80~≤lOO

  >100~≤12>120~≤14>1402规划调整幅度(m/人)

  增0~15增0~10增、减0~10减0~10减0~15减至140以内

  2注:规划调整幅度是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对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增减数值。

  5.2.4地多人少的边远地区的镇区,可根据所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的建设用地指标确定。

  5.3建设用地比例

  5.3.1镇区规划中的居住、公共设施、道路广场、以及绿地中的公共绿地四类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宜符合表5.3.1的规定。

  表5.3.1建设用地比例

  类别代号

  RCSG1四类用地之和

  类别名称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公共绿地

  占建设用地比例(%)

  中心镇镇区

  28~3812~2011~198~1264~84一般镇镇区

  33~4310~1810~176~1065~855.3.2邻近旅游区及现状绿地较多的镇区,其公共绿地所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可大于所占比例的上限。

  5.4建设用地选择

  5.4.1建设用地的选择应根据区位和自然条件、占地的数量和质量、现有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拆迁和利用、交通运输条件、建设投资和经营费用、环境质量和社会效益以及具有发展余地等因索,经过技术经济比较,择优确定。

  5.4.2建设用地宜选在生产作业区附近,并应充分利用原有用地调整挖潜,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需要扩大用地规摸时,宜选择荒地、薄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和牧草地。

  5.4.3建设用地宜选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便于排水、通风和地质条件适宜的地段。

  5.4.4建设用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避开河洪、海潮、山洪、泥石流、滑坡、风灾、发震断裂等灾害影响以及生态敏感的地段;

  2、应避开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3、应避开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以及文物埋藏区。

  5.4.5在不良地质地带严禁布置居住、教育、医疗及其他公众密集活动的建设项目。因特殊需要布置本条严禁建设以外的项目时,应避免改变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排水体系,并应制订整治方案和防止引发地质灾害的具体措施。

  5.4.6建设用地应避免被铁路、重要公路、高压输电线路、输油管线和输气管线等所穿越。

  5.4.位于或邻近各类保护区的镇区,宜通过规划,减少对保护区的干扰。

  6居住用地规划

  6.0.1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应符合本标准5.3的规定。

  6.0.2居住用地的选址应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具有适宜的卫生条件和建设条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布置在大气污染源的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侧以及水污染源的上游;

  2、应与生产劳动地点联系方便,又不相互干扰;

  3、位于丘陵和山区时,应优先选用向阳坡和通风良好的地段。

  6.0.3居住用地的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l、应按照镇区用地布局的要求,综合考虑相邻用地的功能、道路交通等因素进行规划;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2、根据不同的住户需求和住宅类型,宜相对集中布置。

  6.0.4居住建筑的布置应根据气候、用地条件和使用要求,确定建筑的标准、类型、层数、朝向、间距、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和空间环境,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l、应符合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镇区住宅用地面积标准和容积率指标,以及居住建筑的朝向和日照间距系数;

  2、应满足自然通风要求,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的II、Ⅲ、Ⅳ气候区,居住建筑的朝向应符合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的要求。

  6.0.5居住组群的规划应遵循方便居民使用、住宅类型多样、优化居住环境、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应综合考虑空间组织、组群绿地、服务设施、道路系统、停车场地、管线敷设等的要求,区别不同的建设条件进行规划,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l、新建居住组群的规划,镇区住宅宜以多层为主,并应具有配套的服务设施;

  2、旧区居住街巷的改建规划,应因地制宜体现传统特色和控制住户总量,并应改善道路交通、完善公用工程和服务设施,搞好环境绿化。

  7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7.0.1公共设施按其使用性质分为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和集贸市场六类,其项目的配置应符合表7.0.1的规定。

  表7.0.1公共设施项目配置

  类别

  项

  目

  1.党政、团体机构

  一、行政管理

  2.法庭

  3.各专项管理机构

  4.居委会

  5.专科院校

  6.职业学校、成人教育及培训机构

  二、教育机构

  7.高级中学

  8.初级中学

  9.小学

  10.幼儿园、托儿所

  11.文化站(室)、青少年及老年之家

  12.体育场馆

  三、文体科技

  13.科技站

  14.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

  15.影剧院、游乐健身场

  16.广播电视台(站)

  17.计划生育站(组)

  四、医疗保健

  18.防疫站、卫生监督站

  19.医院、卫生院、保健站

  20.休疗养院

  21.专科诊所

  22.百货店、食品店、超市

  五、商业金融

  23.生产资料、建材、日杂商店

  24.粮油店

  中心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般镇

  ●

  --●

  ●

  --○

  ○

  ●

  ●

  ●

  ●

  ○

  ○

  ○

  ○

  ○

  ●

  ●

  ○

  --○

  ●

  ●

  ●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25.药店

  26.燃料店(站)

  27.文化用品店

  28.书店

  29.综合商店

  30.宾馆、旅店

  31.饭店、饮食店、茶馆

  32.理发馆、浴室、照相馆

  33.综合服务站

  34.银行、信用社、保险机构

  35.百货市场

  36.蔬菜、果品、副食市场

  六、集贸市场

  37.粮油、土特产、畜、禽、水产市场

  38.燃料、建材家具、生产资料市场

  39.其他专业市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根据镇的特点和发展需要设置

  注:表中●---应设的项目;○---可设的项目。

  7.0.2公共设施的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应符合本标准5.3的规定。

  7.0.3教育和医疗保健机构必须独立选址,其他公共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形成公共活动中心。

  7.0.4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用地,应设在阳光充足、环境安静、远离污染和不危及学生、儿童安全的地段,距离铁路干线应大于300m,主要入口不应开向公路。

  7.0.5医院、卫生院、防疫站的选址,应方便使用和避开人流和车流大的地段,并应满足突发灾害事件的应急要求。

  7.0.6集贸市场用地应综合考虑交通、环境与节约用地等因素进行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集贸市场用地的选址应有利于人流和商品的集散,并不得占用公路、主要干路、车站、码头、桥头等交通量大的地段;不应布置在文体、教育、医疗机

  构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出入口附近和妨碍消防车通行的地段;影响镇容环境和易燃易爆的商品市场,应设在集镇的边缘,并应符合卫生、安全防护的要求。

  2、集贸市场用地的面积应按平集规模确定,并应安排好大集时临时占用的场地,休集时应考虑设施和用地的综合利用。

  8生产设施和仓储用地规划

  8.0.1工业生产用地应根据其生产经营的需要和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选址和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l、一类工业用地可布置在居住用地或公共设施用地附近;

  2、二、三类工业用地应布置在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侧及河流的下游,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村镇规划卫生标准》GB18055的有关规定;

  3、新建工业项目应集中建设在规划的工业用地中;

  4、对已造成污染的二类、三类工业项目必须迁建或调整转产。

  8.0.2镇区工业用地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l、同类型的工业用地应集中分类布置,协作密切的生产项目应邻近布置,相互干扰的生产项目应予分隔;

  2、应紧凑布置建筑,宜建设多层厂房;

  3、应有可靠的能源、供水和排水条件,以及便利的交通和通信设施;

  4、公用工程设施和科技信息等项目宜共建共享;

  5、应设置防护绿带和绿化厂区;

  6、应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

  8.0.3农业生产及其服务设施用地的选址和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l、农机站、农产品加工厂等的选址应方便作业、运输和管理;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2、养殖类的生产厂(场)等的选址应满足卫生和防疫要求,布置在镇区和村庄常年盛行风向的侧风位和通风、排水条件良好的地段,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村镇规划卫生标准》GB18055的有关规定;

  3、兽医站应布置在镇区的边缘。

  8.O.4仓库及堆场用地的选址和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l、应按存储物品的性质和主要服务对象进行选址;

  2、宜设在镇区边缘交通方便的地段;

  3、性质相同的仓库宜合并布置,共建服务设施;

  4、粮、棉、油类、木材、农药等易燃易爆和危险品仓库严禁布置在镇区人口密集区,与生产建筑、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的距离应符合环保和安全的要求。

  9道路交通规划

  9.1一般规定

  9.1.1道路交通规划主要应包括镇区内部的道路交通、镇域内镇区和村庄之间的道路交通以及对外交通的规划。

  9.1.2镇的道路交通规划应依据县域或地区道路交通规划的统一部署进行规划。

  9.1.3道路交通规划应根据镇用地的功能、交通的流向和流量,结合自然条件和现状特点,确定镇区内部的道路系统,以及镇域内镇区和村庄之间的道路交通系统,应解决好与区域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干线的衔接,并应有利于镇区和村庄的发展、建筑布置和管线敷设。

  9.2镇区道路规划

  9.2.1镇区的道路应分为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四级。

  9.2.2道路广场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应符合本标准5.3的规定。

  9.2.3镇区道路中各级道路的规划技术指标应符合表9.2.3的规定。

  表9.2.3镇区道路规划技术指标

  规划技术指标

  计算行车速度(km/h)

  车行道宽度(m)

  每侧人行道宽度(m)

  道路间距(m)

  道

  路

  级

  别

  主干路

  40干路

  3016~2410~143~5250~500支路

  2010~146~70~3120~300巷路

  ----3.5060~150道路红线宽度(m)

  24~3614~244~6≥5009.2.4镇区道路系统的组成应根据镇的规模分级和发展需求按表9.2.4确定。

  表9.2.4镇区道路系统组成

  规划规模分级

  特大、大型

  中

  型

  小

  型

  道路级别

  主干路

  ●

  O--干路

  ●

  ●

  O支路

  ●

  ●

  ●

  巷路

  ●

  ●

  ●

  注:表中●---应设的级别;O---可设的级别。

  9.2.5镇区道路应根据用地地形、道路现状和规划布局的要求,按道路的功能性质进行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l、连接工厂、仓库、车站、码头、货场等以货运为主的道路不应穿越镇区的中心地段;

  2、文体娱乐、商业服务等大型公共建筑出入口处应设置人流、车辆集散场地;

  3、商业、文化、服务设施集中的路段,可布置为商业步行街,根据集散要求应设置停车场地,紧急疏散出口的间距不得大于160m;

  4、人行道路宜布置无障碍设施。

  9.3对外交通规划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9.3.1镇域内的道路交通规划应满足镇区与村庄间的车行、人行以及农机通行的需要。

  9.3.2镇域的道路系统应与公路、铁路、水运等对外交通设施相互协调,并应配置相应的站场、码头、停车场等设施,公路、铁路、水运等用地及防护地段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9.3.3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用地范围应与镇区建设用地范围之间预留发展所需的距离。

  规划中的二、三级公路不应穿过镇区和村庄内部,对于现状穿过镇区和村庄的二、三级公路应在规划中进行调整。

  10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10.1一般规定

  10.1.1公用工程设施规划主要应包括给水、排水、供电、通信、燃气、供热、工程管线综合和用地竖向规划。

  10.1.2镇的公用工程设施规划应依据县域或地区公用工程设施规划的统一部署进行规划。

  10.2给水工程规划

  10.2.1给水工程规划中的集中式给水主要应包括确定用水量、水质标准、水源及卫生防护、水质净化、给水设施、管网布置;分散式给水主要应包括确定用水量、水质标准、水源及卫生防护、取水设施。

  lO.2.2集中式给水的用水量应包括生活、生产、消防、浇洒道路和绿化用水量,管网漏水量和未预见水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l、生活用水量的计算:

  1)

  居住建筑的生活用水量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的所在区域按表10.2.2进行顶测;

  表lO.2.2居住建筑的生活用水量指标(L/人·d)

  建筑气候区划

  III、IV、V区

  I、II区

  Ⅵ、Ⅶ区

  镇

  区

  100~20080~16070~140镇区外

  80~16060~12050~1002)

  公共建筑的生活用水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有关规定,也可按居住建筑生活用水量的8%~25%进行估算。

  2、生产用水量应包括工业用水量、农业服务设施用水量,可按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3、消防用水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4、浇洒道路和绿地的用水量可根据当地条件确定。

  5、管网漏失水量及未预见水量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5%~25%计算。

  lO.2.3给水工程规划的用水量也可按表10.2.3中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预测。

  表lO.2.3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L/人·d)

  建筑气候区划

  III、IV、V区

  I、II区

  Ⅵ、Ⅶ区

  镇

  区

  150~350120~250100~200镇区外

  120~260100~20070~160注:1、表中为规划期最高日用水量指标,已包括管网漏失及未预见水量;

  2、有特殊情况的镇区,应根据用水实际情况,酌情增减用水量指标。

  10.2.4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有关规定。

  lO.2.5水源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l、水量应充足,水质应符合使用要求;

  2、应便于水源卫生防护;

  3、生活饮用水、取水、净水、输配水设施应做到安全、经济和具备施工条件;

  4、选择地下水作为给水水源时,不得超量开采;选择地表水作为给水水源时,其枯水期的保证率不得低于90%;

  5、水资源匮乏的镇应设置天然降水的收集贮存设施。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10.2.6给水管网系统的布置和干管的走向应与给水的主要流向一致,并应以最短距离向用水大户供水。给水干管最不利点的最小服务水头,单层建筑物可按10~15m计算,建筑物每增加一层应增压3m。

  10.3排水工程规划

  10.3.1排水工程规划应包括确定排水量、排水体制、排放标准、排水系统布置、污水处理设施。

  lO.3.2排水量应包括污水量、雨水量,污水量应包括生活污水量和生产污水量。排水量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生活污水量可按生活用水量的75%~85%进行计算;

  2、生活污水量及变化系数可按产品种类、生产工艺特点和用水量确定,也可按生产用水量的75%~90%进行计算;

  3、雨水量可按邻近城市的标准计算。

  lO.3.3排水体制宜选择分流制;条件不具备可选择合流制,但在污水排入管网系统前应采用化粪池、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等方法预处理。

  lO.3.4污水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的有关规定;污水用于农田灌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的有关规定。

  10.3.5布置排水管渠时,雨水应充分利用地面径流和沟渠排除;污水应通过管道或暗渠排放,雨水、污水的管、渠均应按重力流设计。

  10.3.6污水采用集中处理时,污水处理厂的位置应选在镇区的下游,靠近受纳水体或农田灌溉区。

  10.3.利用中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的有关规定。

  10.4供电工程规划

  10.4.1供电工程规划主要应包括预测用电负荷,确定供电电源、电压等级、供电线路、供电设施。

  10.4.2供电负荷的计算应包括生产和公共设施用电、居民生活用电。

  用电负荷可采用现状年人均综合用电指标乘以增长率进行预测。

  n

  规划期末年人均综合用电量可按下式计算:Q=Q1(1+K)

  式中Q---规划期末年人均综合用电量(kWh/人·a);

  Q1---现状年人均综合用电量(kWh/人·a);

  K---年人均综合用电量增长率(%);

  n---规划期限(年)。

  K值可依据人口增长和各产业发展速度分阶段进行预测。

  10.4.3变电所的选址应做到线路进出方便和接近负荷中心。变电所规划用地面积控制指标可根据表lO.4.3选定。

  表10.4.3变电所规划用地面积指标

  变压等级(kV)一次电压/二次电压

  110(66/10)

  35/10主变压器容量[kVA/台(组)

  20~63/2~35.6~31.5/2~3变电所结构形式及用地面积(m)

  户外式用地面积

  3500~55002000~3500半户外式用地面积

  1500~30001000~20002lO.4.4电网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l、镇区电网电压等级宜定为110、66、35、10kV和380/220V,采用其中2~3级和二个变压层次;

  2、电网规划应明确分层分区的供电范围,各级电压、供电线路输送功率和输送距离应符合表lO.4.4的规定。

  表lO.4.4电力线路的输送功率、输送距离及线路走廊宽度

  线路电压(KV)

  0.220.3810线路结构

  架空线

  电缆线

  架空线

  电缆线

  架空线

  电缆线

  输送功率(KW)

  50以下

  100以下

  100以下

  175以下

  3000以下

  5000以下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l、能源消耗较多时可采用集中供热。

  2、一般地区可采用分散供热,并应预留集中供热的管线位置。

  lO.7.3集中供热的负荷应包括生活用热和生产用热。

  1、建筑采暖负荷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建筑采暖的规定;

  2、生活热水负荷应根据当地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和生活习俗计算确定;

  3、生产用热的供热负荷应依据生产性质计算确定。

  10.7.4集中供热规划应根据各地的情况选择锅炉房、热电厂、工业余热、地热、热泵、垃圾焚化厂等不同方式供热。

  10.7.5供热工程规划,应充分考虑以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1、日照充足的地区可采用太阳能供热;

  2、冬季需采暖、夏季需降温的地区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可设置地源热泵系统。

  lO.7.6供热管网的规划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的有关规定执行。

  10.8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lO.8.1镇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的有关规定执行。

  10.9用地竖向规划

  10.9.1镇区建设用地的竖向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l、应确定建筑物、构筑物、场地、道路、排水沟等的规划控制标高;

  2、应确定地面排水方式及排水构筑物;

  3、应估算土石方挖填工程量,进行土方初平衡,合理确定取土和弃土的地点。

  10.9.2建设用地的竖向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l、应允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宜保留原有绿地和水面;

  2、应有利于地面排水及防洪、排涝,避免土壤受冲刷;

  3、应有利于建筑布置、工程管线敷设及景观环境设计;

  4、应符合道路、广场的设计坡度要求。

  10.9.3建设用地的地面排水应根据地形特点、降水量和汇水面积等因素,划分排水区域,确定坡向和坡度及管沟系统。

  11防灾减灾规划

  11.1一般规定

  11.1.1防灾减灾规划主要应包括消防、防洪、抗震防灾和防风减灾的规划。

  11.1.2镇的防灾减灾规划应依据县域或地区防灾减灾规划的统一部署进行规划。

  11.2消防规划

  11.2.1消防规划主要应包括消防安全布局和确定消防站、消防给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

  11.2.2消防安全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l、生产和储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堆场和储罐等应设置在镇区边缘或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

  2、生产和储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堆场、储罐以及燃油、燃气供应站等与居住、医疗、教育、集会、娱乐、市场等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50m;

  3、现状中影响消防安全的工厂、仓库、堆场和储罐等应迁移或改造,耐火等级低的建筑密集区应开辟防火隔离带和消防车通道,增设消防水源。

  11.2.3消防给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l、具备给水管网条件时,其管网及消火栓的布置、水量、水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2、不具备给水管网条件时应利用河湖、池塘、水渠等水源规划建设消防给水设施;

  3、给水管网或天然水源不能满足消防用水时,宜设置消防水池,寒冷地区的消防水池应采取防冻措施。

  11.2.4消防站的设置应根据镇的规模、区域位置和发展状况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特大、大型镇区消防站的位置应以接到报警5min内消防队到辖区边缘为准,并应设在辖区内的适中位置和便于消防车辆迅速出动的地段;消防站的建设用地面积、建筑及装备标准可按《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规定执行;消防站的主体建筑距离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医院、影剧院、集贸市场等公共设施的主要疏散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0m。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2、中、小型镇区尚不具备建设消防站时,可设置消防值班室,配备消防通信设备和灭火设施。

  11.2.5消防车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160m.路面宽度不得小于4m,当消防车通道上空有障碍物跨越道路时,路面与障碍物之问的净高不得小于4m。

  11.2.6镇区应设置火警电话。特大、大型镇区火警线路不应少于两对,中、小型镇区不应少于一对。

  镇区消防站应与县级消防站、邻近地区消防站,以及镇区供水、供电、供气等部门建立消防通信联网。

  11.3防洪规划

  11.3.1镇域防洪规划应与当地江河流域、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绿化造林等的规划相结合,统一整治河道修建堤坝、圩垸和蓄、滞洪区等工程防洪措施。

  11.3.2镇域防洪规划应根据洪灾类型(河洪、海潮、山洪和泥石流)选用相应的防洪标准及防洪措施,实行工程防洪措施与非工程防洪措施相结合,组成完整的防洪体系。

  11.3.3镇域防洪规划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的有关规定执行;镇区防洪规划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的有关规定。

  邻近大型或重要工矿企业、交通运输设施、动力设施、通信设施、文物古迹和旅游设施等防护对象的镇,当不能分别进行设防时,应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确定设防标准及设置防洪设施。

  11.3.4修建围埝、安全台、避水台等就地避洪安全设施时,其位置应避开分洪口、主流顶冲和深水区,其安全超高值应符合表11.3.4的规定。

  表11.3.4就地避洪安全设施的安全超高

  安全设施

  安置人口(人)

  地位重要、防护面大、人口≥10000的密集区

  围埝

  ≥100001000~<10000<1000安全台、避水台

  ≥1000<1000安全超高(m)

  >2.02.0~1.51.5~1.01.01.5~1.01.0~0.5注:安全超高是指在蓄、滞洪时的最高洪水位以上,考虑水面浪高等因素,避洪安全设施需要增加的富余高度。

  11.3.5各类建筑和工程设施内设置安全层或建造其他避洪设施时,应根据避洪人员数量统一进行规划,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蓄滞洪区建筑工程技术规范》GB50181的有关规定。

  11.3.6易受内涝灾害的镇,其排涝工程应与排水工程统一规划。

  11.3.7防洪规划应设置救援系统,包括应急疏散点、医疗救护、物资储备和报警装置等。

  11.4抗震防灾规划

  11.4.1抗震防灾规划主要应包括建设用地评估和工程抗震、生命线工程和重要设施、防止地震次生灾害以及避震疏散的措施。

  11.4.2在抗震设防区进行规划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ll等的有关规定,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段,避开不利地段,严禁在危险地段规划居住建筑和人员密集的建设项目。

  11.4.3工程抗震应符合下列规定:

  l、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和工程设施应按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进行设防;

  2、现有建筑物、构筑物和工程设施应按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进行鉴定,提出抗震加固、改建和拆迁的意见。

  11.4.4生命线工程和重要设施,包括交通、通信、供水、供电、能源、消防、医疗和食品供应等应进行统筹规划,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道路、供水、供电等工程应采取环网布置方式;

  2、镇区人员密集的地段应设置不同方向的四个出入口;

  3、抗震防灾指挥机构应设置备用电源。

  11.4.5生产和贮存具有发生地震的次生灾害源,包括产生火灾、爆炸和溢出剧毒、细菌、放射物等单位,应采取以下措施:

  1、次生灾害严重的,应迁出镇区和村庄;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2、次生灾窖不严重的,应采取防止灾害蔓延的措施;

  3、人员密集活动区不得建有次生灾害源的工程。

  11.4.6避震疏散场地应根据疏散人口的数量规划,疏散场地应与广场、绿地等综合考虑,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l、应避开次生灾害严重的地段,并应具备明显的标志和良好的交通条件;

  2、镇区每一疏散场地的面积不宜小于4000m;

  3、人均疏散场地面积不宜小于3m。;

  4、疏散人群至疏散场地的距离不宜大干500m;

  5、主要疏散场地应具备临时供电、供水并符合卫生要求。

  11.5防风减灾规划

  11.5.1易形成风灾地区的镇区选址应避开与风向一致的谷口、山口等易形成风灾的地段。

  11.5.2易形成风灾地区的镇区规划,其建筑物的规划设计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物宜成组成片布置;

  2、迎风地段宜布置刚度大的建筑物,体型力求简洁规整,建筑物的长边应同风向平行布置;

  3、不宜孤立布置高耸建筑物。

  11.5.3易形成风灾地区的镇区应在迎风方向的边缘选种密集型的防护林带。

  11.5.4易形成台风灾害地区的镇区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l、滨海地区、岛屿应修建抵御风暴潮冲击的堤坝;

  2、确保风后暴雨及时排除,应按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提供的年登陆台风最大降水量和日最大降水量,统一规划建设排水体系;

  3、应建立台风预报信息网,配备医疗和救援设施。

  11.5.5宜充分利用风力资源,因地制宜地利用风能建设能源转换和能源储存设施。

  12环境规划

  12.1一般规定

  12.1.1环境规划主要应包括生产污染防治、环境卫生、环境绿化和景观的规划。

  12.1.2镇的环境规划应依据县域或地区环境规划的统一部署进行规划。

  12.2生产污染防治规划

  12.2.1生产污染防治规划主要应包括生产的污染控制和排放污染物的治理。

  12.2.2新建生产项目应相对集中布置,与相邻用地间设置隔离带,其卫生防护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村镇规划卫生标准》GB18055和本标准第8章的有关规定。

  12.2.3空气环境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的有关规定。

  12.2.4地表水环境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本标准10.3.4~10.3.6的规定。

  12.2.5地下水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的有关规定。

  12.2.6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5618的有关规定。

  12.2.7生产中的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场设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宜逐步实现资源化和综合利用。

  12.3环境卫生规划

  12.3.1环境卫生规划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村镇规划卫生标准》GB18055的有关规定。

  12.3.2垃圾转运站的规划宜符合下列规定:

  l、宜设置在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垃圾产量集中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2、生活垃圾日产量可按每人1.O~1.2kg计算。

  12.3.3镇区应设置垃圾收集容器(垃圾箱),每一收集容器(垃圾箱)的服务半径宜为50~80m。镇区垃圾应逐步实现分类收集、封闭运输、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12.3.4居民粪便的处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的有关规定。

  12.3.5镇区主要街道两侧、公共设施以及市场、公园和旅游景点等人群密集场所宜设置节水型公共厕所。

  212.3.6镇区应设置环卫站,其规划占地面积可根据规划人口每万人O.10~0.15hm计算。

  12.4环境绿化规划

  12.4.1镇区环境绿化规划应根据地形地貌、现状绿地的特点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结合用地布局,统一安排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地,以及镇区周围环境的绿化,形成绿地系统。

  12.4.2公共绿地主要应包括镇区级公园、街区公共绿地,以及路旁、水旁宽度大于5m的绿带,公共绿地在建设用地中的比例宜符合本标准5.3的规定。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12.4.3防护绿地应根据卫生和安全防护功能的要求,规划布置水源保护区防护绿地、工矿企业防护绿带、养殖业的卫生隔离带、铁路和公路防护绿带、高压电力线路走廊绿化和防风林带等。

  12.4.4镇区建设用地中公共绿地之外的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地宜结合用地中的建筑、道路和其他设施布置的要求,采取多种绿地形式进行规划。

  12.4.5对镇区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影响的邻近地域,包括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观光农业区、垃圾填埋场地应统筹进行环境绿化规划。

  12.4.6栽植树木花草应结合绿地功能选择适于本地生长的品种,并应根据其根系、高度、生长特点等,确定与建筑物、工程设施以及地面上下管线间的栽植距离。

  12.5景观规划

  12.5.1景观规划主要应包括镇区容貌和影响其周边环境的规划。

  12.5.2镇区景观规划应充分运用地形地貌、山川河湖等自然然条件,以及历史形成的物质基础和人文特征,结合现状建设条件和居民审美需求,创造优美、清新、自然、和谐、富于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体现其协调性和整体性。

  12.5.3镇区景观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l、应结合自然环境、传统风格、创造富于变化的空间布局,突出地方特色;

  2、建筑物、构筑物、工程设施的群体和个体的形象、风格、比例、尺度、色彩等应相互协调;

  3、地名及其标志的设置应规范化;

  4、道路、广场、建筑的标志和符号、杆线和灯具、广告和标语、绿化和小品,应力求形式简洁、色彩和谐、易于识别。

  13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3.0.1镇、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必须体现历史的真实性、生活的延续性、风貌的完整性,贯彻科学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3.0.2镇、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应依据县域规划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进行编制。

  13.0.3镇、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应纳入镇、村规划。镇区的用地布局、发展用地选择、各项设施的选址、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择,应有利于镇、村历史文化的保护。

  13.0.4镇、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应结合经济、社会和历史背景,全面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依据其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确定保护的目标、具体保护的内容和重点,并应划定保护范围:包括核心保护区、风貌控制区、协调发展区三个层次,制订不同范围的保护管制措施。

  13.0.5镇、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l、历史空间格局和传统建筑风貌;

  2、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山体、水系、地形、地物、古树名木等要素;

  3、反映历史风貌的其他不可移动的历史文物,体现民俗精华、传统庆典活动的场地和固定设施等。

  13.0.6划定镇、村历史文化保护范围的界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l、确定文物古迹或历史建筑的现状用地边界应包括:

  1)、街道、广场、河流等处视线所及范围内的建筑用地边界或外观界面;

  2)、构成历史风貌与保护对象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边界。

  2、保存完好的镇区和村庄应整体划定为保护范围。

  13.0.7镇、村历史文化保护范围内应严格保护该地区历史风貌,维护其整体格局及空间尺度,并应制定建筑物、构筑物和环境要素的维修、改善与整治方案,以及重要节点的整治方案。

  13.0.镇、村历史文化保护范围的外围应划定风貌控制区的边界线,并应严格控制建筑的性质、高度、体量、色彩及形式。根据需要并划定协调发展区的界限。

  13.0.镇、村历史文化保护范围内增建设施的外观和绿化布局必须严格符合历史风貌的保护要求。

  13.0.1镇、村历史文化保护范围内应限定居住人口数,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并应建立可靠的防灾和安全体系。

  14规划制图

  14.0.1规划图纸绘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规划图纸应标注图题、图界、指北针和风象玫瑰、比例尺、规划界限、图解、署名、编制日期和图标等内容。

  2、规划图例宜按本标准附录B“规划图例”的规定绘制。

  附录A

  用地计算表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附表A

  用地计算表

  类别代号

  RR1R2CC1C2C3C4C5C6MM1M2M3M4WW1W2TT1T2SS1S2UU1U2U3GG1G2用地名称

  现

  状

  年

  人

  比例面积(hm)

  (%)

  2规

  划

  年

  人

  人均(m/人)

  2人均(m/面积(hm)

  比例(%)

  人)

  22建设用地

  E

  1010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E1E2E3E4E5E6E规划范围面积2(hm)

  附录C用地名称和规划图例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附表C用地名称和规划图例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代号

  中文名称

  英文同(近)义词

  CodesChineseEnglishR居住用地

  ResidentiallandC公共设施用地

  PublicfacilitiesIndustryandagricultureM生产设施用地

  manufacturingfacilitieslandW仓储用地

  WarehouselandT对外交通用地

  TransportationlandS道路广场用地

  RoadsandSquaresU工程设施用地

  MunicipalutilitiesG绿地

  GreenspaceE水域和其他用地

  WatersandmiscellaneousA居民点层次

  SettlementadministrativelevelsB房屋建筑

  BuildingF篱、墙

  Fence,WallL边界线

  Boundaryline区域用地与资源分ZAnalysisforzonallandandresources析

  本标准用词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l)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时的写法为:“应符合……规定”或“应按……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镇

  规

  划

  标

  准

  GB50188—200条

  文

  说

  明

  前

  言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经建设部2007年1月16日

  以第553号公告批准发布。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本标准第一版《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的主编单位是:中国建筑技术发展研究中心村镇规划设计研究所,参编单位是: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吉林省城乡规划设汁研究院、天津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村镇建设研究会、陕西省村镇建设研究会。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有关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镇规划标准》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供使用者参考。在使用中如发现本标准条文和说明有不妥之处,请将意见函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西直门外车公庄大街19号,邮政编码:100044)l总

  则

  1.0.1系统制订和不断完善有关镇规划的标准,是加强镇规划建设工作,使之科学化、规范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次修订是在总结《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颁布十多年来我国村镇规划建设事业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特别是镇的数量迅速增加和建设质量不断提高,镇的发展变化对于改变农村面貌和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加速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而进行修编的。

  规划是建设的先导,提高镇的规划水平,目的是为广大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为此,这次修订,除完善了已有的规划标准外,同时增补了有关内容,从而为规划编制和组织管理工作提供更为全面和更加严格的技术标准,以促进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0.2为适应镇的建设发展形势,本标准的名称改为镇规划标准,其适用范围为全国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镇的规划,乡的规划可按本标准执行。

  由于县级人民政府驻地镇与其他镇虽同为镇建制,但两者从其管辖的地域规模、性质职能、机构设置和发展前景来看却截然不同,两者并不处在同一层次,因此,本标准不适用于县级人民政府驻地镇。

  乡规划可按本标准执行,是由于我国的镇与乡同为我国基层政权机构,且都实行以镇(乡)管村的行政体制。随着我国乡村城镇化的进展、体制的改革,使编制的规划得以延续,避免因行政建制的变更而重新进行规划。

  l.0.3本标准是一项综合性的通用标准,内容涉及多种专业,这些专业都颁布了相应的专业标准和规范。因此,编制镇规划时,除应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外,还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镇村体系和人口预测

  3.1镇村体系和规模分级

  3.1.1镇的发展建设与其周围地域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行政地域(以下简称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必须依据县域范围的城镇体系规划,对其性质职能及发展规模合理进行定位与定量,划分为中心镇和一般镇。

  3.1.2镇村体系是县域以下一定地域内相互联系和协调发展的聚居点群体。这些聚居点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是相互联系和彼此依托的群体网络系统。随着行政体制的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提高,镇与村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将会日益增强。部分公共设施、公用工程设施和环境建设等也将做到城乡统筹、共建共享,以取得更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本条规定了镇域镇村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综合各地有关镇域镇村体系层次的划分情况,自上而下依次可分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和基层村等四个层次。

  1镇与村在体系中的职能,既有行政职能,也有经济与社会职能。

  就一个县域的范围而言,上述镇村的四个层次,一般是齐全的。在一个镇所辖地域范围内,一般只有一个中心镇或一个一般镇,即两者不同时存在;中心村和基层村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在北方平原地区,村庄人口聚集的规模较大,每个村庄都设有中心村级的基本生活设施,全部划定为中心村,而可以没有基层村这一层次。在规划中各地要根据镇与村的职能和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划分层次。

  3.1.3在镇、村层次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按人口规模进行分级,为镇、村规划中确定各类建筑和设施的配置、建设的规模和标准,规划的编制程序、方法和要求等提供依据。表3.1.3所列镇区和村庄人口规模分级的要点是:

  1根据镇村体系中的居民点类别,对镇区、村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别按其规划人口的规模划分为特大、大、中、小型四级,以便确定其各项规划指标、建设项目和基础没施的配置等。

  2为统一计算口径,表中的人口规模均以每个镇区或村庄的规划范围内的规划期末常住人口数为准,而非其所辖地域范围内所有居民点的人口总和。

  由于行政区划调整、镇乡合并等情况,根据规划的要求,如镇区采取组团式布局时,其镇区人口规模应为各组团的人口之和。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3依据全国人口的统计资料和规划发展前景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镇区和村庄人口规模分级情况,通过对不同的分级方案进行比较,确定了常住人口规模分级的定量数值。人口规模分级采用1、3、5和2、6、10的等差级数,数字系列简明,镇区规模符合全国各地的规划情况,村庄规模的现状平均值位于中型的中位值附近。考虑到我国的地域差异,镇区规模不再区分中心镇与一般镇,村庄规模不再区分中心村与基层村。同时,规定了小型的镇区和村庄的人口规模不封底,特大型的镇区和村庄的人口规模不封顶,以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的镇区和村庄人口规模相差悬殊和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镇村体系和人口预测

  3.1镇村体系和规模分级

  3.1.1镇的发展建设与其周围地域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行政地域(以下简称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必须依据县域范围的城镇体系规划,对其性质职能及发展规模合理进行定位与定量,划分为中心镇和一般镇。

  3.1.2镇村体系是县域以下一定地域内相互联系和协调发展的聚居点群体。这些聚居点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是相互联系和彼此依托的群体网络系统。随着行政体制的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提高,镇与村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将会日益增强。部分公共设施、公用工程设施和环境建设等也将做到城乡统筹、共建共享,以取得更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本条规定了镇域镇村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综合各地有关镇域镇村体系层次的划分情况,自上而下依次可分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和基层村等四个层次。

  1镇与村在体系中的职能,既有行政职能,也有经济与社会职能。

  就一个县域的范围而言,上述镇村的四个层次,一般是齐全的。在一个镇所辖地域范围内,一般只有一个中心镇或一个一般镇,即两者不同时存在;中心村和基层村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在北方平原地区,村庄人口聚集的规模较大,每个村庄都设有中心村级的基本生活设施,全部划定为中心村,而可以没有基层村这一层次。在规划中各地要根据镇与村的职能和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划分层次。

  3.1.3在镇、村层次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按人口规模进行分级,为镇、村规划中确定各类建筑和设施的配置、建设的规模和标准,规划的编制程序、方法和要求等提供依据。表3.1.3所列镇区和村庄人口规模分级的要点是:

  1根据镇村体系中的居民点类别,对镇区、村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别按其规划人口的规模划分为特大、大、中、小型四级,以便确定其各项规划指标、建设项目和基础没施的配置等。

  2为统一计算口径,表中的人口规模均以每个镇区或村庄的规划范围内的规划期末常住人口数为准,而非其所辖地域范围内所有居民点的人口总和。

  由于行政区划调整、镇乡合并等情况,根据规划的要求,如镇区采取组团式布局时,其镇区人口规模应为各组团的人口之和。

  3依据全国人口的统计资料和规划发展前景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镇区和村庄人口规模分级情况,通过对不同的分级方案进行比较,确定了常住人口规模分级的定量数值。人口规模分级采用1、3、5和2、6、10的等差级数,数字系列简明,镇区规模符合全国各地的规划情况,村庄规模的现状平均值位于中型的中位值附近。考虑到我国的地域差异,镇区规模不再区分中心镇与一般镇,村庄规模不再区分中心村与基层村。同时,规定了小型的镇区和村庄的人口规模不封底,特大型的镇区和村庄的人口规模不封顶,以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的镇区和村庄人口规模相差悬殊和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镇村体系和人口预测

  3.2规划人口预测

  3.2.1规划期间人口规模的发展预测,主要是依据发展前景的需要,分析建设条件的可能,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机械增长和富余劳动力等情况,对到达规划期末的人口进行测算。规划人口规模预测的内容,包括对镇域总人口、镇区和各个村庄人口规模进行预测,目的是为确定建设用地、设施配置等各项规划内容提供依据。

  镇域总人口是指该镇所辖地域范围内所有常住人口的总和,根据国家统计部门规定,常住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寄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本标准提出的采用综合分析法作为人口发展预测的方法,是目前各地进行镇和村规划普遍采用的一种比较符合实际的计算方法。其特点是,在计算人口时,将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部分叠加。采取这种方法预测人口规模,符合我国镇和村人口的实际情况。

  计算公式中的自然增长率K和机械增长数P可以是负值,即负增长。

  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取值,不仅要根据当地的计划生育规划指标,还要考虑用当地人口年龄与性别的构成情况加以校核,以使预测结果更加符合实际。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关于人口机械增长的数值,要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确定。一般来说,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建设条件等具有较大优势、经济发展较快的镇,有可能接纳外地人员进入本镇工作;对于靠近城市、工矿区、耕地较少的镇,则可能有部分劳动力进入城市或转人工矿区,甚至部分转至外地工作。

  3.2.2规定了镇区人口规模要依据县城城镇体系规划中预测的数值,结合镇区情况加以核定。村庄人口应在镇城镇村体系规划中预测。

  3.2.3不同类型的人口,对各类用地和设施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影响。为了反映镇村人口类型的实际情况,在规划中进行现状人口统计和规划人口预测时,本条规定了镇区人口按其居住的状况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性质进行分类计算。

  根据镇区人口的特点,常住人口都是居住的主体。其中包括本镇区户籍的居民和寄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以及寄宿学生。参与镇区内社会生活的还有定时进入镇区的通勤工人、学生,差旅和探亲的流动人口,以及数量可观的赶集人员。为了统一概念,便于统计,镇区人口分为常住人口、通勤人口和流动人口三类。

  1常住人口是指户籍人口、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和寄宿学生。常住人口是镇区人口的主体。常住人口的数量决定了居住用地面积,也是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配置的主要依据。

  2通勤人口是指劳动、学习在镇区规划范围内,而户籍和居住在镇区外的职工和学生。这部分人对镇区内的部分公共建筑、基础设施以及生产设施的规模有较大的影响,3流动人口是指出差、旅游、探亲和赶集等临时参与镇区社会活动的人员。这部分人对一些公共设施、集贸市场、道路交通都有影响。

  为使镇区人口规模的预测更加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规定了按人口类别分别计算其自然增长、机械增长和估算发展变化,以利于进一步分别计算各类用地规模。表3.2.3提出了各类人口预测的计算内容:

  1人口自然增长的计算,包括规划范围内的户籍人口,不包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

  2人口机械增长的计算,包括规划范围内的常住人口和通勤人口,但由于其情况的不同可分别计算。

  3流动人口的发展变化要分别进行计算或估算。虽然不作为人口规模的基数,由于影响用地的规模和设施的配置,也是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因素。

  3.2.4关于镇区人口机械增长的预测,总结各地的经验,本标准提出了根据劳力转化、环境容量、职工带眷或平均增长等因素进行预测,各地在进行村镇规划时,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因索进行综合分析。其中环境容量因素,需要充分分析当地的发展优势,并综合考虑建设条件(包括用地、供水、能源等)以及生态环境状况等客观制约条件,预测远景的合理发展规模,以避免造成建设的“超载”现象。

  4用地分类和计算

  4.1用地分类

  4.l.l针对各地在编制镇规划时,用地的分类和名称不一,计算差异较大,导致数据与指标可比性差,不利于规范规划和管理工作,本标准统一了用地的分类和名称,共分9大类、30小类,这一分类具有以下特点:

  1概念明确、系统性强、易于掌握。

  2既同城市用地分类方法大致相同,又具有镇用地的特点。

  3有利于用地的定量分析,便于制订定额指标。

  4既同国家建设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规定的精神一致,又同各地编制的镇规划以及制订的定额指标的分类基本相符。

  以下就使用中的几种情况加以说明:

  1土地使用性质单一时,可明确归类。

  2一个单位的用地内,兼有两种以上性质的建筑和用地时,要分清主从关系,按其主要使用性能归类。如工厂内附属的办公、招待所等,则划为工业用地;如中学运动场,晚间、假日为居民使用,仍划为中学用地;又如镇属体育场兼为中小学使用,则划为文体科技用地小类。

  3一幢建筑内具有多种功能,该建筑用地具有多种使用性质时,要按其主要功能的性质归类。

  4一个单位或一幢建筑具有两种使用性质,而不分主次,如在平面上可划分地段界线时分别归类;若在平面上相互重叠,不能划分界线时,要按地面层的主要使用性能,作为用地分类的依据。

  为适应镇区规划深度的要求,规定了将9大类用地按项目的功能再划分为30小类。

  4.1.2关于用地的分类代号的使用规定。类别代号中的大类以英文同(近)义词的字头表示,小类则在字头右边附加阿拉伯数字表示,供绘制图纸和编制文件时使用,也便于国际交流。

  4.1.3表4.1.3用地的分类和代号,对各类用地的范围均作了明确规定。现就有关用地分类的一些问题说明如下:

  1关于居住用地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为了区别不同类型的居住用地标准,有利于在规划中节约用地,本次修订根据近年来的实践进行了局部调整,将居住用地划分为一类居住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两小类。

  2关于公共设施用地

  鉴于各地对公共设施的小类划分差别较大,现统一分为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和集贸市场六小类。

  由于教育机构在公共建筑用地中占的比例较大,且与人口年龄构成以及提高人口素质密切相关,因而单独设小类。

  集贸市场虽属商业性质,但与一般商业机构有较大不同,在用地布局和道路交通等方面具有不同要求,其用地规模与常住人口规模无直接关系,并在不同镇区的集贸市场的经营内容与方式,占地数量与选址等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单独设小类。

  医疗保健的内容包括医疗、防疫、保健、休疗养等机构用地。

  公共用事业中的变电所、电信局(所)、公共厕所、垃圾站、消防站等设施均划入工程设施用地大类之中,不作为居住用地的配套公建,也不在公共建筑中设小类,而是将其归入工程设施用地。

  考虑到民族习俗和国际惯例,将宗教用地划入公共设施用地中的文体科技小类。

  位于大型风景名胜区内的文物古迹,同风景名胜区一起划入水域和其他用地大类。

  3生产没施用地

  工业用地按其对居住和公共环境的干扰与污染程度分为三小类,以利于规划中的用地布局,并单设农业服务设施用地小类。包括镇区中的农业服务设施用地,如各类农产品加工包装厂、农机站、兽医站等,而不包括农业中直接进行生产的用地,如育秧房、打谷场、各类种植和养殖厂(场)等,将其归入农林用地之中,不参与建设用地的平衡。

  4关于仓储用地

  将仓储用地分为普通仓储用地和危险品仓储用地两小类。

  5关于对外交通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分为公路交通用地和其他交通用地两小类。

  6关于道路广场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包括道路用地和广场用地两小类。为兼顾镇区内不同的道路情况和规划深度的要求,作了如下规定:

  对于路面宽度等于和大于6m的道路,均计入道路用地,路面宽度小于6m的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而计入该小路所服务的用地之中,以利于用地布局中各类用地面积的计算。

  对于兼有公路和镇区道路双重功能时,可将其用地面积的各半,分别计入对外交通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

  7工程设施用地,根据其功能不同划分为公用工程、环卫设施和防灾设施三小类用地。其中公用工程用地中的殡仪设施,包括殡仪馆、火化场、骨灰堂,不包括墓地。

  8绿地

  绿地分为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两类,而不包括苗木、花圃等,因其属于农林生产用地,不参与建设用地平衡。考虑到镇与村中称公共绿地更为贴切,本次修订中未参照《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采用“公园绿地”一词。

  9水域和其他用地

  包括不参与建设用地平衡的水域、农林用地、牧草和养殖用地、各类保护区、墓地、未利用地、特殊用地共7小类。

  用地分类和计算

  4.2用地计算

  4.2.1现状用地和规划用地,规定统一按规划范围进行统计,以利于分析比较在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变化,既增强了用地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又便于比较在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变化,也便于规划方案的比较和选定。应该说明,以往在统计用地时,现状用地多按建成区范围统计,而规划用地则按规划范围统计。两者统计范围不一致,只能了解两者的不同数值,而不知新增建设用地的原来使用功能的变化情况。在规划图中,将规划范围明确用一条封闭的点画线表示出来,这个范围既是统计范围,也是用地规划的工作范围。

  4.2.2规定了规划用地范围是建设用地以及因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4.2.3规定了分片布置的镇区用地的计算方法。

  4.2.4规定了镇区用地面积的计算要求和计量单位,要按平面图进行量算。山丘、斜坡均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而不按表面面积计算。

  4.2.5规定了根据图纸比例尺确定统计的精确度。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4.2.6规定了镇区用地计算的统一表式,以利于不同镇用地间的对比分析。由于该表包括了建设用地平衡和规划范围统计两部分内容,因此表名定为用地计算表。5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5.1一般规定

  5.1.1镇建设用地是指参与建设用地平衡和指标计算的用地,即镇用地分类表4.1.3中前八大类用地之和。第九大类“水域和其他用地”。不属于建设用地的范围,不参与建设用地的平衡和指标的计算,5.1.2为了节约用地、合理用地、节约投资、优化环境,对规划建设用地制订了严格的控制标准。

  镇规划建设用地的标准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分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地比例和建设用地选择三项。

  5.1.3规定计算建设用地标准时的人口数量以规划范围内的常住人口为准。人口统计范围必须与用地统计范围一致。镇区规划范围内的常住人口包括户籍和寄住两种人口的人数。

  需要说明,镇区的通勤人口和流动人口虽然对建设用地规模和构成有影响,但同常住人口相比,对建设用地的影响仍然是局部的、暂时的。为简化计算起见,对于这部分流动性强、变化幅度大的人数,要根据实际情况,除对某些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和基础设施用地予以考虑外,可在确定规划建设用地的指标级别的幅度中,适当提高取值或凋整用地比例予以解决。

  5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5.2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5.2.1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生产条件、风俗习惯多样,致使现状人均用地水平差异很大,难于在规划期内合理调整到位,这就决定了在规划中,需要制订不同的用地标准。具体情况如下: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资料,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之间1991年的镇区现状22人均用地幅度相差约l0倍(64~647m/人),2001年人均用地幅度减少到约6倍(84~509m/人),22005年则减少到5倍多(72.4~387m/人),这一情况表明,镇区人均建设用地偏小的省人均用地有所增加,用地偏大的省人均用地则在减少,其发展趋势是合理的。其中,全国约70%的省的镇区现状人2均建设用地为80~160m/人。再从开展镇规划的情况看,全国大多数省制订的镇建设用地指标和规划2建设实例都能控制在80~120m/人之间。基于这一情况,本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原则,这次修订将原22标准规定的用地指标总区间值50~150nr/人内划分的五个级别,取消了其中的50~60m/人和大于

  22150m/人的指标。将标准的总区间调整为60~140m/人内,划分为四个级别。

  5.2.2由于大型工程项目等的兴建,需要选址新建的镇区,在条件许可时,本着既合理又节约的原则2进行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可在表5.2.1中第二级(80~l00m/人)的范围内确定。在纬度偏北的2Ⅰ、Ⅶ建筑气候区,建筑日照要求建筑间距大,用地标准可按第三级(100~120m/人)范围内确定。在各建筑气候分区内。新建镇区均不得采用第一、四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附“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摘自《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5.2.3考虑到在10~20年的规划期限内,各地镇区的发展建设主要是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编制规划时,要以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为基础,通过调整逐步达到合理。为严格控制用地,按表5.2.3及本条的规定,在确定规划建设用地指标时,该指标要同时符合指标级别和允许调整幅度的两项规定要求。

  关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调整的原则如下:①对于现状用地偏紧、小于60m/人的应增加;②对22于现状用地在60~80m/人区间的,各地根据土地的状况,可适当增加;③对于现状用地在80~100m2/人区间的,可适当增加或减少;④对于现状用地在100~140m/人区间的,可适当压缩;⑤对于现状22用地大于140m/人的,要压缩到140m/人以内。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地比例,由于不同类型的镇区的生产设施、对外交通等用地的情况相差极为悬殊,其建设条件差异又较大,可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加以确定,本标准不作规定。

  对于通勤人口和流动人口较多的中心镇的镇区,其公共设施,地所占比例宜选取规定幅度内的较大值。

  表5.3.1规定了居住、公共设施、道路广场和公共绿地四类用地总和在建设用地中的适宜比例。需要说明,规划四类用地的比例要结合实际加以确定,不能同时都取上限或下限。

  5.3.2本条是对某些具有特殊建设要求的镇区,在选用表5.3.1中的建设用地比例时,作出的一些特殊规定。

  附图: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

  5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5.4建设用地选择

  本节提出了选择建设用地要遵守的规定。其中5.4.4所述的生态敏感的地段是指生态敏感与脆弱的地区,如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5.4.5所指的不良地质地带是指对建设项目具有直接危害和潜在威胁的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岩溶、土洞的发育地段等。

  6居住用地规划

  6.0.l

  为适应我国各地镇区居住建筑差别的特点,居民住宅用地的面积标准,应在符合本标准5.3建没用地比例的规定范围内。

  6.0.2~6.0.4关于居住用地的选址和规划布置中要遵守的规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本辖区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住户制定的用地面积、容积率指标、朝向、间距等标准结合本镇区的具体情况予以确定。

  6.0.5本次修订提出了“居住组群”规划的要求,是针对镇区居住用地规模与城市居住区相比要小得多,一次性建设开发的规模相对也小。“居住组群”是为了适应镇区发展建设要求,按不同居住人口规模而建设的居住建筑群体,其规模及组织形式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在居住用地规划中,根据方便居民使用、优化居住环境、集约利用资源、住宅类型多样、体现地方特色等原则,结合不同的地区、周围环境和建设条件,组织住宅空间,配置服务设施,以及布置绿地、道路交通和管线等,以提高居住用地的规划水平。

  7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7.0.1镇区公共设施项目的配置,主要依据镇的层次和类型,并充分发挥其地位职能的作用而定,本标准按照分级配置的原则,在综合各地规划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参照近年来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对镇公建项目配置的有关规定,调整制定了表7.0.1的项目内容。表中按镇的层次,提出了配置的项目,按其使用性质分为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集贸市场六类,共39个项目。考虑到镇区的地位、层次的不同,规定了应设置和可设置的项目,供各地在规划时选定。

  7.0.2镇区公共设施的用地面积指标应在符合本标准5.3建设用地比例的规定范围内,考虑到各地建设情况的差异,在保证配置基本设施的前提下,逐步加以完善。

  7.0.3~7.0.6对各类公共设施用地的选址和规划的基本要求。其中7.0.6有关集贸市场的场地布置、市场选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乡镇集贸市场规划设汁标准》CJJ/T87的有关规定。

  8生产设施和仓储用地规划

  8.0.1对工业生产用地的选址和布置的要求。按照生产经营的特点和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程度,分别对无污染、轻度污染和严重污染三类情况,规定了选址要求。

  根据工业应逐步向镇区工业用地集中的原则,对现有工业布局应进行必要的调整,规定了新建和扩建的二、三类工业应按规划的要求向工业用地集中。

  对已造成污染的工厂规定了必须迁建或调整转产等的要求。

  8.0.2对镇区工业用地的规划布局和技术要求。包括:集约布置、节约和合理用地,一些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环境绿化,以及预留发展用地等。

  8.0.3对一些农业生产和服务设施用地的选择和布置的要求。

  1规定农机站、农产品加工厂等的选址要求。

  2规定畜禽、水产等养殖类的生产厂(场)的选址,必须达到卫生防疫要求,并严格防止对生活环境的污染和干扰。

  3规定兽医站要布置在镇区的边缘,并应满足卫生和防疫的要求等。

  8.0.4对仓库及堆场用地的选址和布置的技术要求。对易燃易爆和危险品的仓库选址,应符合防火、环保、卫生和安全的有关规定。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9道路交通规划

  9.2镇区道路规划

  9.2.1将镇区的道路按使用功能和通行能力划分为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不再称为一、二、三、四级,以避免与公路等级名称相混淆。

  9.2.3表9.2.3规定了镇区道路规划技术指标为计算行车速度、道路红线宽度、车行道宽度、人行道宽度及道路间距等五项设计指标。其中主干路的道路红线宽度由原标准的24~32m调整为24~

  36m,理由是:①考虑镇区发展需要和“节地”要求适当增加;②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的规定基本协调。

  9.2.4规划镇区道路系统,要根据镇区的规模按表9.2.4的规定进行配置。表中应设的级别,是指在一般情况下,应该设置道路的级别;可设的级别是指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设置的道路级别。

  9道路交通规划

  9.3对外交通规划

  9.3.1镇域内道路规划的要求。

  9.3.2镇域的道路规划要与对外交通的各项设施协调配置,统筹安排客运和货运的站场、码头,以及为其服务的广场和停车场等设施。依据的主要标准包括:《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l、《公路路线设汁规范》JTJ011、《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JGJ60、《铁路线路设汁规范》GB50090、《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GB50091、《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汁规范》GB50226、《河港工程设计规范》GB50192、《港口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JGJ86等。

  9.3.3公路穿过镇区、村庄,影响通行能力,易造成安全事故,规划中应对穿过镇区和村庄的不同等级的公路进行调整。

  10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10.2给水工程规划

  10.2.2给水工程规划中的集中式给水包括的内容和用水量计算的要求。镇区规划用水量应包括生活、生产、消防、浇洒道路和绿化用水量,管网漏失水和未预见水量。其中,生活用水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包括工业用水和农业服务设施用水。各部分用水量,分别按以下要求计算:

  1生活用水量的计算:

  1)居住建筑生活用水量,按表l0.2.2进行预测。表l0.2.2、表10.2.3中“镇区外”一栏系指规划范围内给水设施统建共享的村庄用水量指标。

  2)公共建筑的生活用水量。由于镇区公共建筑与城市公共建筑的功能、设施及要求等,没有实质性差别,所以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有关规定执行:为了便于规划操作,公共建筑的生活用水量也可按居住建筑生活用水量的8%~25%计算。

  2生产用水量的计算:

  工业和农业服务设施用水量可按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3消防用水量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汁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计算。

  4浇洒道路和绿化用水量。由于我国各地镇区的经济条件、建设标准、规模等差异很大,其用水量可按当地条件确定,不作具体规定。

  5在计算最高日用水量(即设计供水能力)时,要充分考虑管网漏失因素和未预见因素。管网漏失水量和未预见水量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5%~25%合并计算。

  10.2.6规定了给水干管布置走向要与给水的主要流向一致,并以最短距离向用水大户供水,以便降低工程投资,提高供水的保证率。本条还规定了给水干管的最小服务水头的要求。

  10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10.3排水工程规划

  10.3.2规定了排水工程规划包括的内容和排水量计算的要求。

  排水分为生活污水、生产污水、径流的雨水和冰雪融化水,后者可统称雨水。

  生活污水量可按用水量的75%~85%估算。

  生产污水量及变化系数,要根据工业产品的种类、生产工艺特点和用水量确定。为便于操作,也可按生产用水量的75%~90%进行估算。水的重复利用率高的工业取下限值。

  雨水量与当地自然条件、气候特征有关,可按邻近城市的相应标准计算。

  10.3.3排水体制选择的技术要求。

  排水体制宜选择分流制。条件不具备的镇区可选择合流制。为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污水排入管网系统前,要采用化粪池、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等进行预处理。

  对现有排水系统的改造,可创造条件,逐步向分流制过渡。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10.3.6本条是对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的要求。

  10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10.4供电工程规划

  10.4.2镇所辖地区内的用电负荷,因其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水平、人口规模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同,可采用现状人均综合用电指标乘以增长率进行预测较为实际。增长率应根据历年来增长情况并考虑发展趋势等因素加以确定。K值为年综合用电增长率,一般为5%~8%,位于发达地区的镇可取较小值,地处发展地区的镇可取较大值,K值也可根据规划期内的发展速度分阶段进行预测。同时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其他预测方法进行校核。

  10.4.4供配电系统如果结线复杂、层次过多,不仅管理不便、操作复杂,而且由于串联元件过多,元件故障和操作错误而产生事故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因此要求合理地确定电压等级、输送距离,划分用电分区范围,以减少变电层次,优化网络结构。本条还规定了高压线路走廊宽度,表10.4.4中未列入的220kV、330kV、500kV电压,其线路走廊宽度分别为30~40m、35~45m、60~75m。

  10.4.本条要求结合地方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电源,实行能源互补,开发小水电、风力和太阳能发电等能源。

  10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10.6燃气工程规划

  l0.6.2目前常用燃气主要有矿物质气和生物质气两大类:矿物质气主要有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焦炉煤气等。生物质气主要包括沼气和秸秆制气等。

  矿物质气品质好,质量稳定,供应可靠,但要求具有一定的规模以及较高的资金投入和运行管理。生物质气燃烧放热值较低、质量不稳定.均为可再生资源,且资金投入少,运行管理要求不高,适合小规模建设。燃气工程的规划应根据资源情况确定燃气种类。

  10.6.5沼气的制备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温度对沼气的产生量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地区建设的沼气设施不能保证全年有效供应。农作物秸秆制气,也受秸秆数量、存放条件等的限制,因此在规划中应考虑与其他能源的互补,同时还应考虑制气后所产生的沼液、沼渣、炭灰等的综合利用。

  10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10.供热工程规划

  10.7.2集中供热具有热效率高、对环境影响小、供热稳定、品质高的优点,但其初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较高;分散供热的热效率低、对环境影响较大,可按需分别设置。管理运行较简单,因此采暖地区应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情况确定供热方式。

  10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10.9用地竖向规划

  10.9.1、10.9.2规定了建设用地竖向规划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其中在进行土方平衡时,要确定取土和弃土的地点,以避免乱挖乱弃,防止毁损农田、破坏自然地貌、造成水土流失。

  10.9.3规定了建设用地中,组织地面排水的一些要求。

  11防灾减灾规划

  11.2消防规划

  11.2.2提出了用地布局中满足消防安全的基本要求。

  l对生产和储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堆场等设施的布置要求。

  2对现状中影响消防安全的工厂、仓库、堆场和储罐等要迁移或改造,并对耐火等级低的建筑和居民密集区提出了改善消防安全条件的要求。

  3规定了生产和储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堆场储罐以及燃油、燃气供应站等与居住、医疗、教育,集会、娱乐、市场等大量人流活动设施的防火最小距离。

  11.2.3规定了消防给水的要求:

  l对具备给水管网的镇,提出了建设消防给水的要求。

  2对不具备给水管网的镇,提出了解决消防给水的办法。

  3对天然水源或给水管网不能满足消防给水以及对寒冷地区消防给水的要求。

  11.2.4对不同规模的镇,设置消防站、消防值班室、义务消防队的具体要求,按《城市消防站建设标2准》中对消防站的责任区面积、建设用地所作的规定:标准型普通消防站的责任区面积不应大于7km,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建设用地面积2400~4500m;小型普通消防站的责任区面积不应大于4Km,建设用地面积400~

  21400m。11防灾减灾规划

  11.3防洪规划

  11.3.2防洪措施要根据洪水类型确定。按洪灾成因可分为河洪、海潮、山洪和泥石流等类型。河洪一般应以堤防为主,配合水库、分(滞)洪、河道整治等措施组成防洪体系;海潮则以堤防、挡潮闸为主,配合排涝措施组成防洪体系;山洪和泥石流工程措施要同水土保持措施相结合等。

  防洪措施要体现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工程防洪措施与非工程防洪措施相结合。

  11.3.3在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l中,对于城镇、乡村分别规定了不同等级的防洪标准,城镇防洪规划要根据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按照规定的防洪标准设防。镇如果靠近大型或重要工矿企业、交通运输设施、动力设施、通信设施、文物古迹和旅游设施等防护对象,并且又不能分别进行防护时,该防护区的防洪标准要按其中较高者加以确定。同时,镇区防洪规划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的有关规定。

  11.3.4位于易发生洪灾地区的镇,设置就地避洪安全设施,要根据镇域防洪规划的需要,按其地位的重要程度以及安置人口的数量,因地制宜地选择修建围埝、安全台、避水台等不同类型的就地避洪安全设施,本条对就地设置的避洪安全设施的位置选择和安全超高提出了要求。该安全超高的数值要按蓄、滞洪时的最高洪水位,考虑水面的浪高及没施的重要程度等因素按表11.3.4确定。

  11.3.5在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内,根据镇域防洪规划需要设置安全层作为避洪时,要根据避洪人员数量进行统筹规划,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蓄滞洪区建筑工程技术规范》GB5018l的有关规定。

  11.3.6在易发生内涝灾害的地区,既要注重镇域的防洪,又要重视镇区的防涝问题。为确保建设区内能够迅速排除涝水,需要综合规划和整治排水体系。

  11防灾减灾规划

  11.4抗震防灾规划

  1l.4.2规定在处于地震设防区内进行镇的规划,必须遵守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段,避开不利地段,严禁在危险地段布置人口密集的项目。

  1l.4.3l在工程抗震规划中规定了对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和工程设施要按国家现行的有关抗震标准进行设防。依据的主要标准包括:《建筑抗震设汁规范》GB500ll、《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以及有关电力、通信、水运、铁路、公路等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同时,还要遵守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现行的有关工程抗震设计标准的规定。

  2在工程抗震规划中规定了对现有建筑物、构筑物和工程设施要按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进行鉴定,并提出抗震加固、改建和拆迁的意见。依据的主要标准包括:《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工业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GBJ117、《室外给水排水工程设施抗震鉴定标准》GBJ43、《室外煤气热力工程设施抗震鉴定标准》GBJ44、《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以及有关其他工程设施鉴定和设防分类标准。

  同时,还要遵守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现行的有关工程鉴定和设防分类标准的规定。

  11.4.4规定了抗震防灾的生命线工程和重要设施要进行统筹规划,并要符合本条规定的各项具体要求。

  11.4.5提出了生产和储存具有产生地震次生灾害源的单位及其预防措施,并根据次生灾害的严重程度,规定了必须采取的具体措施。

  11防灾减灾规划

  11.5防风减灾规划

  11.5.l规定了易形成风灾的地区,镇区建设用地要避开同风向一致的天然谷口、山口等容易形成风灾的地段,因大风气流被突然压缩,急剧增大风速,会造成巨大风压或风吸力而形成灾害。

  11.5.2规定了对建筑的规划设计要遵守的各项要求,以尽量减少强大风速的袭击,降低建筑物本身受到的风压或风吸力。

  22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11.5.3在易形成风灾地区的镇区边缘种植密集型防护林带,防止被风拔起,需要加大树种的根基深度。同时,处于逆风向的电线杆、电线塔和其他高耸构筑物,均易被风拔起、折断和刮倒。因此,在易形成风灾地区的镇区规划建设,必须考虑加强对风的抗侧拉、抗折和抗拔力。

  11.5.4为抵御台风引起的海浪、狂风和暴雨,对处于台风袭击地区的镇区规划,应在滨海、岛屿地区首先考虑修建抵御风暴潮的堤坝,统一规划排水体系,及时排除台风带来的暴雨水。同时,要建立台风预报信息网,配备必要的救援设施。

  11.5.5规定了充分利用风力资源,因地制宜地建设能源转换和储存设施,是节约能源、推广清洁能源、实行能源互补的重要手段。

  12环境规划

  12.2生产污染防治规划

  12.2.1~12.2.分别规定了生产污染防治中关于生产项目布置、空气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地下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应执行的国家现行标准。

  12环境规划

  12.3环境卫生规划

  12.3.2规定了垃圾转运站设置的要求。转运站的位置宜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垃圾产量多和交通方便的地方。生活垃圾日产量可按每人1.0~1.2kg计算。

  12.3.3规定了镇区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和利用的要求。

  12.3.4由于粪便中含有危害人群健康的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规定了对居民粪便的处理要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的要求。

  12.3.5规定了镇区设置公共厕所的地点,并宜设置节水型公共厕所。

  12环境规划

  12.4环境绿化规划

  12..4.1~12.4.4对镇区绿化规划的原则和各项绿地规划的具体要求。

  12.4.5对于镇区建设用地以外的水域和其他用地中对镇区环境产生影响的部分,也应统筹进行环境绿化规划,以达到优化生态环境的目标。

  12环境规划

  12.5景观规划

  12.5.1镇的景观是展示镇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内容包括镇区内的容貌和影响镇貌的周边环境的规划。

  12.5.2镇区景观规划的要求主要是充分运用自然条件和历史形成的物质基础以及人文特征,结合现实建设的条件和居民审美要求,进行综合考虑和统一规划,为居民塑造具有时代特征、富有地方特色、体现优美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13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3.0.1本条确定保护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3.0.2镇、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应依据县城规划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进行编制。

  13.0.3本条说明了镇、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是镇、村规划不可分割的部分,在镇、村规划中的每个环节都与历史文化保护是密不可分。对于确认为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应严格按本章进行规划。

  13.0.4镇、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要结合经济、社会和历史背景,全面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依据其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遵循保护历史真实载体,保护历史环境,科学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确定保护目标、保护内容、保护重点和保护措施,以利于从繁体上保护风貌特色和文化特征。

  13.0.5镇、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

  l历史空间格局和传统建筑风貌;

  2与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形成有联系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景观要素,如山体、水系、地形、地物、古树名木等;

  3反映传统风貌的不可移动的历史文物,体现民俗精华、传统庆典活动的场地和固定设施等。

  13.0.6镇、村历史文化保护范围的具体边界应因地制宜进行划定:一是文物古迹或历史建筑现状的用地边界,在保护对象的主要视线景观通道的主要观景点向外眺望时,其视线可及处的建筑应被划入保护范围,包括街道、广场、河流等处视线所及范围内的建筑用地边界和外观边界;二是与保护对象的整体风貌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如山体、树木、林地、水体、河道和农田等,也应划入保护范围。

  对保存完好的镇区和村庄的整体风貌,应当将其整体划为保护范围。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13.0.镇、村历史文化保护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它的整体风貌、历史格局和空间尺度。保护规划应对保护对象制订相应的保护原则和保护要求。对与其风貌有冲突的建筑物、构筑物和环境要素提出在外观、材料、色彩、高度和体量等方面的整治要求。对其重要节点、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公共空间提出保护与整治规划。

  13.0.镇、村历史文化保护范围的外围划出一定范围的风貌控制区的具体边界,是为了确保历史文化保护范围内风貌的完整。在风貌控制区内,为了避免在保护范围边界两侧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形象,有必要对于保护区周围的建设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

  13.0.在镇、村历史文化保护范围内增建的设施,应该从尺度、形式、色彩、材料、风格等方面同历史文化协调一致,绿化的布局应符合当地的历史传统。

  13.0.1镇、村历史文化保护范围多数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所,普遍存在居住人口密集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状况。为了确保在保护范围内环境的协调,需要限定居住人口的数量,并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需要。同时,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安全,应建立可靠的防灾和安全体系。

  14规划制图

  14.0.1为使镇的规划图纸达到完整、准确、清晰、美观,提高制图质量与效率,利于计算机制图软件研制,满足规划设汁和建设管理等要求,规定了规划图纸绘制应标注的内容。以及规划使用的图例。其各项规定是在总结各地镇域和镇区规划图纸绘制的基础上,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市规划制图标准》CJJ/T97和有关专业的制图标准,结合镇规划的特点而编制的。

  附录B“规划图例”内容包括:

  1用地图例——主要用于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2建筑图例——主要用于建筑质量调查和近期建设的详细规划;

  3道路交通及工程设施图例——主要用于各项工程设施规划;

  4地域图例——主要用于区位分析、镇村体系规划、用地分析等。

  根据不同图纸的绘制要求,图例分为单色和彩色两种,并按计算机制图的要求,在图例的右下角标注了采用“AutoCAD”中256种颜色的色标数字作为参考。

推荐访问: 最新村庄规划标准 村庄 规划 标准

【最新村庄规划标准(10篇)】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