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对新闻报道的影响8篇

| 浏览次数:

篇一:vlog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Vlog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与趋势

  Vlog即VideoBlog,是指以视频形式记录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个人博客。相比文字和图像形式的博客,Vlog由于其生动形象、视听同步的特点,更能够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共鸣。在新闻领域中,Vlog主要以拍摄、编辑、发布以及分享各种新闻事件、社会问题、人文故事等主题的视频为主,通过流传到互联网上的各个渠道,传达新闻信息。

  Vlog在新闻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首先,部分主题的新闻,以视频形式会更生动而有感染力,这种方法通常能够比文字报道更深入地涵盖事件的实际情况和衍生问题;其次,Vlog更新的速度更快,能够迅速的反应和传播新闻的热点事件,成为媒体传播新闻内容的有力工具;再次,Vlog的“个性化”与“场景感”特点,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呈现,让观众能够更好的了解新闻事实和关注新闻事件;最后,Vlog在带有话题性的新闻报道中,也能够更好的满足现代观众个性化的品味需求,提供更具有互动性的媒介形式。

  随着Vlog在新闻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值得关注。首先,Vlog制作工具和技术将继续进步,内容将越来越专业化和多元化。其次,因为Vlog更具人性和趣味性,因此将更好地满足新闻消费者的口味,同时为流媒体平台提供更多的流量和增加广告收益。未来,新闻媒体应该更加注重Vlog的开发和推广,充分利用好这个优质的传媒形式,为传递新闻信息,传递价值观念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二:vlog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研究论文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探析张昆峰(中国食品安全报社,北京

  100070)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视频博客(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深受受众喜爱,不仅丰富了新闻报道的视角,也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效果。文章以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旨在充分发挥Vlog的优势,解决存在的问题,规范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通过文献研究及对Vlog在新闻领域发展过程的梳理,首先总结Vlog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优势,然后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规范Vlog在新闻报道中应用的建议。研究结果如下:一是Vlog与新闻报道结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台前幕后、视角转换、彰显人的价值等方面;二是当前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存在内容新意不足、过度个性化、标签泛滥等缺点;三是增强Vlog在新闻应用中的效果需要运营者树立Vlog品牌意识、重建“事实为本,体验为用”的价值标准、加强Vlogger的专业训练等。相信只要对症下药、标本兼治,Vlog将助力新闻媒体在新媒体时代走得更远。关键词:Vlog;新闻报道;优势;应用问题;改善措施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7-0016-03随着新媒体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信息传播样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短视频隐隐有一统网络视频市场的当下,Vlog展现出的叙事感、日常化和个性化色彩,成为视频领域的一股清流,其丰富了报道视角,用第一人称的记录视角消解了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感,凸显了新闻心理上的接近性,日渐为新闻报道所采用,成为报道背后的另一扇窗。那么Vlog是如何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Vlog新闻报道在新闻应用中的优势与问题是什么?如何更好地促进Vlog与新闻报道的结合?文章通过探析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一、Vlog简述“Vlog(videoweblog或videoblog),意为‘视频博客’,也称为‘视频网络日志’,Vlog作者以影像代替文字或相片,写个人网志,上传与网友分享。”[1]它通常由创作者自拍自剪以及出镜,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带领受众观看创作者的衣食住行,其间伴随着创作者个性化的解说,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质和生活气息。由于生活化的视频风格,所以Vlog的整体节奏比较慢,视频长度通常在8分钟以上,有别于快节奏重剪辑、时长控制在3分钟以内的短视频。自2018年起,国内主流媒体开始正视Vlog这一新型视频体裁在网络上的影响力。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首次在2018年的博鳌亚洲论坛的报道议题中引入Vlog这一新闻呈现形式。这是Vlog第一次在我国新闻报道中的正式应用。自此,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日趋普遍,并在摸索中不断发展,在时政、民生、娱乐等多个新闻领域遍地开花,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常用的呈现方式。二、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优势Vlog新闻具有题材丰富、时长合理、视角多元、轻松有趣、易于传播等特点。其应用于新闻报道具有以下优势。(一)台前幕后:用幕后的故事补充台前的新闻一方面,Vlog为受众提供了一个满足窥视欲的幕后窗口。Vlog的出现为受众揭开了屏蔽于受众和新闻人之间的第一块帘幕,将镜头对准了新闻报道的幕后世界。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可以作为记者和普通受众之间交流互动的窗口,能够超越记者和受众相隔千里的物理距离和场所限制,允许信息在其中双向流通,动态地展现了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交流方式。另一方面,Vlog也把幕后的“故事化”情节展示出来,能够为新闻报道增添丰富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复杂的新闻事件本身具有的故事化情节是新闻价值的一大来源,得益于Vlog对新闻报道台前幕后的突破,受众可以与记者一同探索事实真相,打破台前的客观立场,带入记者视角,同步探索过程。(二)视角转变:让“我”的参与缩短距离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叙事在叙事人称和镜头运作方面有别于传统媒体。叙事人称方面,在Vlog新闻中,第一人称视角与第二人称视角交替切换,叙述者既是事件的经历者,也是事件的讲述者,打破了传统新闻报道的16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ofNewsResearch

  单向传播性[2]。镜头运作方面,区别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记者在Vlog新闻中的出境方式大多采用“自拍”。记者在屏幕中的肢体和语言符号成为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自拍”的情境能更好地引导受众投入记者的视角当中。其二,Vlog的运镜大部分由记者操控,镜头呈现的内容既是记者在当下的实际见闻,“记者所见即观众所得”,减少了新闻再加工程序,凸显了第一视角的真实性,消解了受对新闻内容的质疑。受众既看到了记者的“自我”处理新闻报道的过程,更容易接纳记者的新闻信息,也投入了本身的“自我”,随着记者的一举一动融入新闻报道之中,强烈的参与感在无形中缩短了严肃新闻与用户的距离。(三)人的价值:记录本真生活,彰显人文关怀传统新闻表达往往具有较强的正式感和距离感,尤其是在时政类新闻中,受众很难与新闻的采编者产生共鸣,也无法留下深刻的情感记忆。Vlog是以创作者的视角呈现真实的生活状态,“而碎片化、生活化的内容呈现接近于本真生活的原态,这种生活质感带来全新的公共事件叙事策略”[3]。新媒体时代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时代,强调用户意识,重视个人的视角、情感和体验。Vlog与生俱来的生活化和共情性使得Vlog新闻具备强烈的人文关怀,在客观的新闻六要素以外,许多细枝末节被Vlog保留下来。正是这种颇有些烦琐甚至漫无重点的细节,像茂盛的枝叶一样,装点着新闻这棵参天大树。共同构成了生活的本来面貌,营造了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情感氛围,引发受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三、Vlog应用于新闻报道的问题Vlog入驻新闻生产领域,打破了传统严肃的叙述,以更加年轻化的语态带给用户身临其境般的沉浸式体验。不过,对Vlog新闻而言,光环之下,并不是没有隐忧。尤其是其个性化的特点,堪称Vlog发展中面临的“双刃剑”。(一)内容建设新意不足,同质化报道普遍Vlog从业者在新闻报道的实际操作中仅仅将其理解为个人化的视频表达方式,内容多为碎片化或流水账式的个人日志,在形式和内容上均缺乏创新性,易导致受众产生视觉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厌倦。Vlog意味着“以记录者的眼光看世界”,每个人眼中的事件都有不同的第13卷第07期 Vol.13No.072022年4月 April2022侧面,Vlog也要尽可能展现与众不同的新闻角度,给新闻带来更多的可看性。例如全国两会期间,各家媒体的“两会Vlog”内容集中表现了代表委员以及记者的工作状态,但对民众最关心的政府工作报告的报道度并不高,这就造成了Vlog新闻报道重点的迷失以及呈现效果的千篇一律[4]。(二)过度的个性化,挑战新闻的原则Vlog之所以大受好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记录者拍摄内容的个性化。Vlog在新闻中的应用也是如此,记者在常规的客观报道之外另辟一个个性视角,极具代入感,将受众引进新闻情境中,见记者之所见,闻记者之所闻,消解了受众和严肃报道之间的距离。但正如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Vlog的个性化传播并非没有弊端,如果对Vlog的个性化不加限制,它就会挑战新闻报道的重要原则——真实性和客观性。Vlog在新闻中的报道样式要求记者对新闻素材进行个性化的拍摄和剪辑,这难免会加入个人的意识和偏见,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同时,Vlog以记者的视角看待事件的经过,凭借其获知的情况为读者解释信息以及通过记者的视角观察其他人或物。这就导致“记者本身也成为新闻报道的一部分,客观性至少在形式上大打折扣”。Vlog新闻的个性化传播与真实客观原则之间的矛盾限制了Vlog新闻的进一步发展,至少目前来说,Vlog新闻仅能够作为常规新闻报道的一种补充方式和延伸报道,要想赢得更大的受众面,任重道远。(三)标签的泛滥,混淆了与短视频的边界一直以来,Vlog与短视频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应用,都是新媒体事业积极拓展的业务类型,但不可否认有一部分从业者对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明确。Vlog的核心是“我”视角的人格化叙事,具有强烈的个人属性。因此,围绕人产生的可表达、可叙述的具有价值的故事和信息都可以通过Vlog的形式传播。而在短视频的新闻报道中,新闻事件是核心,记者(出镜记者)都是配角,只是作为新闻事件的报道者而并非参与者出现。是否插入“我”的角度,是否融入“我”的观察,是Vlog与短视频在新闻应用方面的重要划分依据。四、Vlog在新闻应用中的改善措施针对Vlog在新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三个方面的措施,以帮助Vlog从困境中突围。(一)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精品Vlog新闻面对Vlog在新闻报道应用方面的同质化问题,优秀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ofNewsResearch

  1研究论文的新闻媒体应不断创新策略,优化内容,将Vlog新闻系列化,进而品牌化,这能为Vlog新闻的发展指明方向。品牌化即固定化、精品化、深耕化。首先,固定化即要将Vlog新闻报道的定位、主题、受众群、发布时间等坐标固定下来,指导以后Vlog新闻报道实践,而不能像处理快讯一般,仅根据当日的新闻事件进行Vlog报道。Vlog新闻适用于进行重大时政新闻的系列报道,新闻工作者围绕一个大型新闻事件提前策划,将Vlogger、风格、定位等硬性标准固定下来,按时按质对外发布Vlog新闻,将其系列化,进而品牌化。其次,精品化即在视频拍摄和剪辑技术方面须力求精致,在真实记录新闻的基础上,呈现特定人格化风格的影像美感,从而制造审美区隔,增强用户黏性。最后,深耕化即要深度挖掘Vlog新闻团队的创造力,打造出专属的独特风格。同时,面向特定的受众群和报道领域,进行深度报道,顺应分众化的时代潮流,抓住部分人的目光。经过固定化、精品化、深耕化的努力后,一个Vlog新闻品牌也许就此诞生,并且在众声喧哗的媒介环境走得更远。(二)重建价值标准:事实为本,体验为用对于Vlog新闻的新特点和传统新闻原则之间的矛盾,需要在基本的新闻价值标准上,重建适合Vlog新闻的新的价值标准,以此指导Vlog新闻持续健康发展。要想促进Vlog新闻进一步发展,就要明确Vlog新闻的基本属性——新闻性,并且以此为中心,在坚持传统新闻以事实为根本的基础上,拓展Vlog新闻的个性化和体验感。无论新的新闻呈现方式如何推陈出新、迭代发展,必须明确的是形式必须服务于内容。因此,Vlog新闻不可以偏离传递新闻信息的重点,并且要以客观的态度,传递给受众最接近真实的新闻。只有在完成了新闻报道任务后,记者才能在增强体验感上下功夫。(三)加强专业训练:培养针对性的Vlogger记者人才是Vlog在新闻领域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目前,Vlog在新闻领域的专业人才并不多,必须加快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Vlogger记者,兼修传统的新闻传播技能和新型的Vlog制播手法。只有这样,才能推出更多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报道Vlog,与短视频新闻区分开来,助力Vlog在新闻领域越走越宽。一方面,专业的学校教育要与时俱进,加强新媒体技能培育。面对新媒体技术更新迭代的不断加快,新闻18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ofNewsResearch学子要想在这个时代站稳脚步,除了要具备专业的新闻素质和过硬的新媒体技术之外,也要掌握Vlog相关的技能知识,并且懂得将传统新闻与Vlog贯通,不断创新Vlog的相关应用。另一方面,要明确Vlog人才在新闻部门的地位。媒体必须认识到Vlog在新闻领域的重要地位,并且给予一定的重视,不能将其视为媒体转型的“面子工程”。要积极吸纳相关新媒体人才,同时定向培养本单位的Vlogger记者,必要时还可以设立Vlog项目组,由专人负责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常态化应用。要想让Vlog新闻走得更远,Vlog新闻从业者必须增强自身的优势,坚持给受众带来最还原、最真实的情境,给受众最轻松、最平等的视角,让受众体验到最新鲜、最独特的新闻产品。五、结语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样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体在轰轰烈烈的信息大潮中,不停地追赶最新的新闻传播样式。Vlog作为一种新型的短视频题材,丰富了报道视角,用第一人称的记录视角消解了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可以预见,Vlog凭借其在新闻报道中的独特优势,在未来会日渐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常规手段,尤其会在重大时政新闻系列报道中大放异彩。但媒体人也需要明确,Vlog始终只能作为传统严肃新闻报道的辅助报道形式,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切入角度和内容填充Vlog新闻。文章希望通过对当前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让人们更加冷静明晰地看待Vlog新闻,既能看到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也能看到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用更加理性、明智的态度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让整个社会以助推Vlog新闻发展为起点,共同打造一个开放多彩、客观真实且不断推陈出新的媒体环境。参考文献:

  周鹏.Vlog+新闻模式下对记者素养的新要求[J].记者摇篮,2019(10):141-142.

  潇潇.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创新[J].传媒,2019(22):69-71.

  赫丽婷.Vlog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特点及作用:以2019年“两会Vlog”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8):19-20,29.

  魏力捷,朱瑞君,张蔚涵.Vlog的类型特质及其在新闻中的应用[J].视听界,2019(4):54-57.作者简介??张昆峰,硕士,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1][2][3][4]

篇三:vlog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Vlog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与趋势

  Vlog,指的是视频博客,是一种在互联网上通过视频形式记录生活、分享经验、发表观点的媒介形式。Vlog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不仅在娱乐领域受到欢迎,也逐渐被应用在新闻报道领域。本文将介绍Vlog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与趋势。

  近年来,全球各大主流媒体均在探索和应用Vlog形式,尤其是在新闻报道方面。Vlog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实时新闻报道

  Vlog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新闻实时的报道。传统的新闻报道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但Vlog可以让现场记者直接在现场进行拍摄、编辑和发布,观众可以及时、快速地获取到最新的新闻信息。实时新闻报道在突发事件、大型集会、体育赛事等领域具有较大市场。

  2.人物专访

  Vlog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直接展示人物的面容、言谈、举止等特征。与文字、图片相比,视频更具真实性、感染力,能够更好地展示被采访者的情感和个性。因此,人物专访是Vlog在新闻领域的又一常见应用形式。通过人物专访,观众可以更生动地了解被采访者的故事和角色,产生更强的共鸣、情感交流。

  3.短视频报告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采用短视频的形式进行报道。短视频的最大特点就是内容简短、易于吸收,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需要者获取信息。因此在新闻领域,短视频形式的报道成为了一种新趋势。

  Vlog在新闻领域的应用已经初具规模,并且随着技术和媒体的不断发展,Vlog在新闻领域的应用将会有更多的发展和趋势。

  1.视频制作工具的普及

  为了方便记者们进行视频采访和Vlog创作,各大媒体和社交平台纷纷推出了视频制作工具,使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视频编辑和发布。这些工具的普及意味着Vlog的制作门槛将越来越低,人们可以更轻易地进行视频制作和发布。

  3.VR技术的应用

  VR技术可以为新闻报道带来更真实、更沉浸的体验。未来,VR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现场新闻报道,可以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新闻事件的全貌。同时VR技术也可以在解读分析领域运用,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新闻事件。

  总结:

  Vlog在新闻领域的应用形式不断丰富,未来趋势也将结合技术发展更为多元化。而无论应用形式如何变化,Vlog的本质——用生动、鲜活的方式传递信息、分享观点、展示现实——不会改变。Vlog让观众不仅仅是读到或看到新闻,而是在一种更具情感的方式下参与其中,这也是Vlog成为新闻领域的热门应用的重要原因。

篇四:vlog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政务Vlog对大学生媒介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作者:姚晓诺

  谢少睿

  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1年第19期

  【摘要】本文从受众角度出发,结合场景理论、社会临场感和信号理论,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的形式深入探究政务Vlog对大学生媒介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相比于传统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新兴的政务Vlog以其低门槛的信息解读和更完整的场景构建,增强了大学生的接触意愿。但同时,政务Vlog发展至今也出现了内容流于形式和重点模糊等问题。研究发现,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对于政务Vlog普遍持正面态度,他们认为政务Vlog的特殊性让他们更加青睐于通过该形式接触新闻信息,同时有部分受访者提出,政务Vlog应注重内容、以信息传递为主,避免形式大于内容。

  【关键词】政务Vlog;场景理论;社会临场感;信号传递理论;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TN94文献标识码:A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9.05随着传统新闻媒体与新型媒体不断碰撞,网络媒体时代向全媒体时代过渡,在全媒体的发展下,新闻媒体为了增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拓宽受众的信息获取渠道,契合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同时补充新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近几年不断进行融媒体的创新,探寻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报道的出路,其中政务Vlog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Vlog(videolog),即“视频博客”,又被称为“视频日记”。拍摄制作Vlog的人被称为Vlogger,即视频博主。视频博主面对镜头说话,以视频的形式拍摄记录一段故事,通过后期剪辑加工制作,生成有风格、有个性的视频作品,并上传网络与众多网友分享互动。在众多新媒体视频形式中,Vlog是当下应用较广泛、临场感较强的一种。政务Vlog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新闻内容形式,多为记者以视频博主的身份进行拍摄。目前,政务Vlog的主要内容集

  中于记者出席某重要活动的幕后工作,某事件的现场记录以及职业体验如法医、法官、反诈骗民警等。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国内学者关于Vlog新闻的研究主要是对Vlog新闻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局限进行研究,而在受众研究、传播效果方面研究较少。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达9.89亿,其中20-29岁网民占比17.8%,在各年龄群体中排第三位。大学生作为媒介使用格外活跃、新闻认知相对丰富的群体,探究他们对政务Vlog的接触习惯及接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理和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拟结合场景构建、社会临场感以及信号理论,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的研究设计,探究大学生对政务Vlog的接触习惯、信息获取能力,及影响政务Vlog对大学生传播效果的因素,何种政务Vlog得到大学生的喜爱等问题,对传播效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进而总结并反思当前政务Vlog发展现状。

  1.理论背景

  1.1大学生对新闻媒体的媒介接触与使用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具有较高学历和较强媒介使用能力的人群,需要通过获取更多样的信息来减少信息弱势,形成对社会的主观认知和行为决策。使用与满足理论表明,受众对媒介的使用通常是基于特定需求的动机。受社会和心理因素影响的个体的需求期望通过接触和使用媒体得到满足。随着移动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往往根据自身需求和偏好来配置个人化的媒介菜单,呈现出明显的媒介使用偏好。全媒体时代下的信息渠道多元化,大学生面对海量的媒介内容拥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其媒介接触与使用呈现高度的个性化特征。在这一背景下,政务Vlog在新闻信息传播领域满足了大学生期望通过更低的获取成本以获得更多社会信息的需求,成为政务信息传播效果显著的表现形式之一。

  因此,本研究聚焦于媒介活跃度较高的大学生群体,通过探究他們对政务Vlog的接触与使用习惯,进而分析政务Vlog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1.2新闻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号解读

  信号传递理论(SignallingTheory)源自信息经济学,由美国经济学家Spence在20世纪末提出。他指出信号是一方发给另一方的信息提示,以达到实现期望结果的目的。信号传递理论是包含信号发送者、信号、信号接受者等要素在内的理论框架。由于不同新闻媒介形式的信息承载量不同,当受众所接收的信息量较少时,会引起对信号的解读偏差,造成与传播者目的相出入的传播效果。所以,本文将大学生对信号解读的准确度引入对传播效果的评价体系。

  1.3场景理论与社会临场感

  Vlog具有出色的场景构建能力,而“场景”这一概念最早于影视领域诞生,原意是指用一连串的镜头拍摄出的画面,表现的是当时当下的行为逻辑。从更深层次说,“场景”是这些逻辑背后的人物关系所构成的虚拟脉络。美国学者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最早将“场景”一词应用于传播学领域,提出场景的到来依托五种技术力量的支持,即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总称“场景五力”。而在“场景五力”的加持下,受众能从Vlog视频中形成情感与认知的统一,即社会临场感。

  社会临场感理论首次被定义为人们在利用媒体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一个人被视为“真实的人”的程度及与他人联系的感知程度。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在媒介研究领域,Shen、Khalifa和季丹提出:在使用网络媒介中受众感知到他人的存在的心理效果,伴随着媒介交互双方在情感与认知上的契合,分为以下三个维度:意识社会临场感、情感社会临场感和认知社会临场感。

  基于以上理论背景,本研究期望通过针对大学生的焦点小组访谈,一方面,深入揭示影响政务Vlog对大学生传播效果的因素,另一方面,为新闻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下对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实践提供案例参考与发展建议。

  2.研究设计

  2.1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探究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政务Vlog对大学生群体宣传效果的影响因素。郭庆光依照传播效果发生的逻辑顺序将其分成三个层面:认知层面、心理态度层面和行动层面。基于此,本文主要考察认知层面及心理态度层面:认知层面即观看后对信息记忆的准确度;心理态度层面则包括情感强度、喜爱度以及信任度三个细分纬度。

  2.2研究设计

  已有的Vlog传播效果研究多采用量化方法进行,优点在于能够快速了解公众在多方面的态度、行为并进行统计分析,但量化方法在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与解读时表现欠佳。因而,对一些需要深入、丰富地描述和解释的问题,采用或加入质化研究方法更为合适。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深入观察探究受众在观看不同内容或形式侧重的政务Vlog时的感受与记忆准确度,从而获取政务Vlog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设计了线下焦点小组访谈的研究方案

  研究者在北京交通大学共招募12名访谈对象,其中男性六名,女性六名。考虑到不同专业对Vlog内容解读可能出现不同,我们共选取了6名专业与新闻传播相关,6名理工科专业。为保证组间差异较大,组内差异较小,经考虑后分组如表1。

  研究者事先准备了供访谈者观看的三支政务Vlog,包括新华社的两会报道(账号:“小羊在鲜花社”)、海南警方实时现场抓捕(账号:“海南警方”)以及央视王冰冰在法院的职业体验(账号:“吃花椒的喵酱”),并准备了一支正常的政策发布视频:《央视新闻节选》,用以对照分析。此外,根据研究主题制定了访谈提纲,内容包括受访者日常媒介接触习惯,对政务新闻的印象,观看准备好的政务Vlog后记忆的准确性,观看后的感受等。主持人根据访谈提纲引导受访者进行自由深入的讨论,每组访谈时间均为1.5小时左右。

  3.研究发现

  3.1媒介接触与选择:政务Vlog正在成为大学生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

  访谈发现,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倾向于接触自身感兴趣的信息内容,而在政务信息的获取中,通常扮演着被动的角色,通过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或平台的信息推送等方式获取政务信息。因此,他们在接受政务信息时,更容易被轻松化、娱乐化、解读门槛低的呈现方式所吸引。如受访者“7”表示:“我平时不太会主动去搜索一些新闻政策发布等这类的信息,但收到信息推送、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也会打开看一下。”受访者“9”补充道:“我当时就是在抖音上刷到‘孝警阿特’拍摄的出勤时的视频觉得很有意思,所以现在天天都会看他有没有更新。”使用Vlog的形式进行新闻信息的报导契合了他们这一需求,因此在多样的信息报道形式中,政务Vlog以良好的传播效果脱颖而出,正在成为大学生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

  3.2信号传递解读:低门槛的同时易造成受众理解偏差

  时政类新闻受其题材的影响,需要做到专业权威的同时浅显易懂。而由于政务Vlog所传递的内容较为生活化,不会聚焦于某一事件重点,因此对信息的解读也受观看者自身的信息储备及理解能力影响。在小组访谈过程中,与新闻传播相关的专业被访时对于Vlog的宣传主题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其次是文科类专业的其他专业,理工类专业的被访者面对政务Vlog时,接受能力相对较低。

  3.3场景构建:沉浸式体验带来新的感受

  政务Vlog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因素与自媒体的流量有明显区别,拍摄技巧与镜头手法不是第一要素,纪实手法更受青睐。因为他们普遍离新闻事件较远,第一视角带来的真实感、刺激感使得学生更愿意观看。场景的存在加强了受众在Vlog时政新闻中体验到的社会临场感,能够积极影响Vlog时政新闻的信息传播效果。被访谈者在讨论时提到,观看时政Vlog视频时,会产生代入感,仿佛在与记者面对面交流。而在观看普通的新闻报道时,部分被采访者出现注意力转移的现象,对报道的具体内容记忆准确度也较低。

  就目前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来看,虽然其具备良好的传播效果,但由于新闻报道本身与娱乐休闲类信息不同,具有专业性,因此在实际运用中,结合深访过程中被访者的反映,总结了目前应用模式中的如下问题:

  3.3.1泛娱乐化,缺乏深度报道

  重大时政新闻本身具有非常高的新闻价值,受众对其是刚性需求,传播规律决定了它更适合理性的、思辨的、严肃的报道方式。Vlog在这方面能够发挥的空间十分有限。在焦点小组访谈时,受访者提出,部分视频在观看完成后,并没有获取到有效信息,“看完这个视频,我觉得很刺激,但在后续参与讨论的时候发现,这个视频好像没什么内容。”Vlog成为主流媒体试图“接地气”的措施,而非进行信息传递的渠道。当前Vlog在新闻信息传播领域的运用中,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

  3.3.2事件核心难以聚焦

  Vlog是个人化色彩非常明显的传播手段,虽然能与创作者产生情绪共鸣,体验和博主之间的陪伴感,但这同时也带来新闻焦点模糊的问题,导致事件核心难以聚焦。在焦点小组讨论中,受众提及政务Vlog的第一反应多为“王冰冰”“康辉”这类具有鲜明个人色彩的IP,他们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新闻主播而不是新闻上,这些让新闻主播“跨界”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用户对新闻报道的好感,但这种娱乐性话题也让用户对主播个人的话题更为关注,从而减弱了新闻本身的传播效果,使真正的社会热点缺少了关注度。

  4.总结与建议

  本文结合了使用与满足、场景理论、社会临场感理论,通过焦点小组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表明政务Vlog的娱乐化程度、关键信号传达、场景临场感构建均会影响对大学生的传播效果。基于研究结果与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政務Vlog在应用过程中现存的部分问题,本文拟为其实践应用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基于以上理论背景,本研究期望通过针对大学生的焦点小组访谈,一方面,深入揭示影响政务Vlog对大学生传播效果的因素,另一方面,为新闻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下对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实践提供案例参考与发展建议。

  2.研究设计

  2.1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探究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政务Vlog对大学生群体宣传效果的影响因素。郭庆光依照传播效果发生的逻辑顺序将其分成三个层面:认知层面、心理态度层面和行动层面。基于

  此,本文主要考察认知层面及心理态度层面:认知层面即观看后对信息记忆的准确度;心理态度层面则包括情感强度、喜爱度以及信任度三个细分纬度。

  2.2研究设计

  已有的Vlog传播效果研究多采用量化方法进行,优点在于能够快速了解公众在多方面的态度、行为并进行统计分析,但量化方法在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与解读时表现欠佳。因而,对一些需要深入、丰富地描述和解释的问题,采用或加入质化研究方法更为合适。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深入观察探究受众在观看不同内容或形式侧重的政务Vlog时的感受与记忆准确度,从而获取政务Vlog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设计了线下焦点小组访谈的研究方案。

  研究者在北京交通大学共招募12名访谈对象,其中男性六名,女性六名。考虑到不同专业对Vlog内容解读可能出现不同,我们共选取了6名专业与新闻传播相关,6名理工科專业。为保证组间差异较大,组内差异较小,经考虑后分组如表1。

  研究者事先准备了供访谈者观看的三支政务Vlog,包括新华社的两会报道(账号:“小羊在鲜花社”)、海南警方实时现场抓捕(账号:“海南警方”)以及央视王冰冰在法院的职业体验(账号:“吃花椒的喵酱”),并准备了一支正常的政策发布视频:《央视新闻节选》,用以对照分析。此外,根据研究主题制定了访谈提纲,内容包括受访者日常媒介接触习惯,对政务新闻的印象,观看准备好的政务Vlog后记忆的准确性,观看后的感受等。主持人根据访谈提纲引导受访者进行自由深入的讨论,每组访谈时间均为1.5小时左右。

  3.研究发现

  3.1媒介接触与选择:政务Vlog正在成为大学生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

  访谈发现,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倾向于接触自身感兴趣的信息内容,而在政务信息的获取中,通常扮演着被动的角色,通过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或平台的信息推送等方式获取政务信息。因此,他们在接受政务信息时,更容易被轻松化、娱乐化、解读门槛低的呈现方式所吸引。如受访者“7”表示:“我平时不太会主动去搜索一些新闻政策发布等这类的信息,但收到信息推送、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也会打开看一下。”受访者“9”补充道:“我当时就是在抖音上刷到‘孝警阿特’拍摄的出勤时的视频觉得很有意思,所以现在天天都会看他有没有更新。”使用Vlog的形式进行新闻信息的报导契合了他们这一需求,因此在多样的信息报道形式中,政务Vlog以良好的传播效果脱颖而出,正在成为大学生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

  3.2信号传递解读:低门槛的同时易造成受众理解偏差

  时政类新闻受其题材的影响,需要做到专业权威的同时浅显易懂。而由于政务Vlog所传递的内容较为生活化,不会聚焦于某一事件重点,因此对信息的解读也受观看者自身的信息储

  备及理解能力影响。在小组访谈过程中,与新闻传播相关的专业被访时对于Vlog的宣传主题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其次是文科类专业的其他专业,理工类专业的被访者面对政务Vlog时,接受能力相对较低。

  3.3场景构建:沉浸式体验带来新的感受

  政务Vlog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因素与自媒体的流量有明显区别,拍摄技巧与镜头手法不是第一要素,纪实手法更受青睐。因为他们普遍离新闻事件较远,第一视角带来的真实感、刺激感使得学生更愿意观看。场景的存在加强了受众在Vlog时政新闻中体验到的社会临场感,能够积极影响Vlog时政新闻的信息传播效果。被访谈者在讨论时提到,观看时政Vlog视频时,会产生代入感,仿佛在与记者面对面交流。而在观看普通的新闻报道时,部分被采访者出现注意力转移的现象,对报道的具体内容记忆准确度也较低。

  就目前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来看,虽然其具备良好的传播效果,但由于新闻报道本身与娱乐休闲类信息不同,具有专业性,因此在实际运用中,结合深访过程中被访者的反映,总结了目前应用模式中的如下问题:

  3.3.1泛娱乐化,缺乏深度报道

  重大时政新闻本身具有非常高的新闻价值,受众对其是刚性需求,传播规律决定了它更适合理性的、思辨的、严肃的报道方式。Vlog在这方面能够发挥的空间十分有限。在焦点小组访谈时,受访者提出,部分视频在观看完成后,并没有获取到有效信息,“看完这个视频,我觉得很刺激,但在后续参与讨论的时候发现,这个视频好像没什么内容。”Vlog成为主流媒体试图“接地气”的措施,而非进行信息传递的渠道。当前Vlog在新闻信息传播领域的运用中,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

  3.3.2事件核心难以聚焦

  Vlog是个人化色彩非常明显的传播手段,虽然能与创作者产生情绪共鸣,体验和博主之间的陪伴感,但这同时也带来新闻焦点模糊的问题,导致事件核心难以聚焦。在焦点小组讨论中,受众提及政务Vlog的第一反应多为“王冰冰”“康辉”这类具有鲜明个人色彩的IP,他们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新闻主播而不是新闻上,这些让新闻主播“跨界”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用户对新闻报道的好感,但这种娱乐性话题也让用户对主播个人的话题更为关注,从而减弱了新闻本身的传播效果,使真正的社会热点缺少了关注度。

  4.总结与建议

  本文结合了使用与满足、场景理论、社会临场感理论,通过焦点小组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表明政务Vlog的娱乐化程度、关键信号传达、场景临场

  感构建均会影响对大学生的传播效果。基于研究结果与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政务Vlog在应用过程中现存的部分问题,本文拟为其实践应用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篇五:vlog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Vlog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特点及作用

  作者:郝丽婷

  来源:《新媒体研究》2019年第08期

  摘

  要

  视频博客(VLog)是短视频的一种新形式,在2019年两会报道中被广泛使用,#两会Vlog#话题在微博上颇受关注。作为新闻传播的一种新样态,视频博客有着时长短、密度大、个性化、专业化等特点,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有助于拉近受众距离、彰显报道力量、记录重大瞬间、提升报道格局。

  关键词

  视频博客;重大主题报道;#两会Vlog#;特点;作用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360(2019)08-0019-02重大主题报道是新闻媒体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要决策或社会热点而组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报道。两会报道就是典型的重大主题报道,是一年一度的媒体盛宴。在2019年两会中,视频博客被广泛使用,表现抢眼。

  1Vlog:新闻传播的新样态

  Vlog是“VideoBlog”的缩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视频博客,通常以个体的所见所闻为主要呈现内容,以某段时间或某个事件为拍摄单位,是一种新兴的短视频形式。视频博客最早诞生于2012年的Youtube平台,近几年在国内大受欢迎。

  1.1博客的延续和衍生

  博客是典型的用户生成内容模式,在2000年开始进入中国,2005年各大门户陆续推出博客业务,2009年又相继推出微博。从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的长篇博客到140字符以内的微型博客,虽然外在形式不断变化,但其开放、个性、互动、及时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视频博客,以“记录”为出发点,通过对视频素材的个性化剪辑而成,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为受众提供立体化的观感体验,个人化、互动化、开放化特征显著。观其本质,其实仍是博客的衍生品。

  1.2视频的浓缩和进阶

  视频是一个通俗且涵盖范围颇广的名词,从传播介质可细分为电视视频、网络视频等,从时间长短可划分为长视频、短视频、微视频等;从呈现内容可细分为新闻视频、电影视频、电视剧视频等。视频博客时长偏短、呈现内容多样、多在网络平台上传播,且越来越多地在手机App上传播。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视频博客通过个性化的剪辑压缩时长,是对传统长视频的一种浓缩,但其自主化的叙事性、个性化的审美又使其区别于一般的短视频或微视频,因此是一种进阶化呈现。

篇六:vlog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丨视听研究2〇21/2刮阄知把疫情期间记者Vlog的特点及影响研究—以主流媒体新闻记者Vlog为例□唐苗张译丹【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身处抗疫一线的主流媒体新闻记者Vlog因其独家的采访资源,其专业化的报道方式和体验式的叙事形式引发广泛关注。这一特殊时期的新闻记者Vlog表现出他者参与视角和第一人称叙事、主动议程设置与散文化结构、媒体话语体系与个人化指向之间博弈的新特点。本文在解析这些报道特点的基础上,反思主流媒体运用植根于UGC平台的Vlog叙事形态的利与弊,也反思了这种取向对新闻行业未来发展的潜在影响。【关键词】新闻记者Vlog;新冠肺炎疫情;主流媒体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大规模暴发,大批专业新闻媒体记者奔赴一线展开报道,其中新闻记者Vlog以一种介于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话语姿态为主流媒体机构的全媒体矩阵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补充,也为广大受众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了解疫情变化的新视角。―、他者参与视角与第一人称叙事之间的博弈展现个人日常生活是Vlog这种体裁主打的内容类型,Vlog被运用到新闻行业之初也多以展现记者的个人生活以及日常工作为主。疫情暴发后,无论是从外地奔赴武汉的记者,如央视新闻频道《武汉观察I总台记者Vlog》的张竣,还是武汉本地的新闻工作者,如央视纪录频道《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中的王震宇或李小雷,或是《海外抗疫日记Vlog》的央视驻外记者刘骁骞,他们都面临着一项新的挑战:受众观看这一系列的Vlog是为了了解身处疫情一线人物,如医护、病患、援助者以及重点隔离区人们的真实生Vlog即视频博客,是以短视频的形式对个人生活的记录。于2012年开始在以UGC(用户生产内容)为主的海外视频网站兴起。自2018年中国记者视角的Vlog逐渐兴起[11,早期新闻记者Vlog

  的看点主要是借新闻事件对记者职业生活的揭秘,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新闻记者Vlog因

  传播目的的变化而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作者简介】唐苗,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张译丹,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的移动化与虚拟化变革研究”(项目编号:18YBQ085)的阶段性成果。?62?

  詞阑知M

  2021/2活,而非单纯地窥探记者的职业生活。人们选择新闻记者Vlog而非其他形式来了解疫情进展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它这种中介状态:相较于身份不可验证的社交媒体发布者更为可信,相较于具有鲜明政治性和严谨规范性的主流媒体,更有人情味和更具代入感。因此,记者必须要以“他者”的身份参与上述人群的生活。这就使得Vlog不能全程或大篇幅地使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这种博弈的结果是主体内容多以“对话式”文本呈现,这种对话的目的类似于正式的采访,但对话的语言更接近日常的聊天。如记者在探访一名疫情期间坚持为周边医院提供餐食的店主时的语言:“小姐姐今天中午做什么好吃的?

  ”“今天做胡萝卜烧牛腩,土豆五花肉,红烧五花肉,然后还有一个青菜。”而记者在采访武汉解封当日重逢情侣的语言则是:“觉得对方有什么变化吗?

  ”男生回答:“她更漂亮了。”记者打趣说:“这是一道保命题。”双方的语言都比较口语化,记者的用词更加网络化、潮流化,这可以看作是i己者在以“他者”身份记录生活时试图对Vlog原本“日

  常感”

  “社交化”的强化。他者参与视角的引进虽然极大地方便了记者满足特殊时期观众对体验特殊人群日常生活的需要,扩展了新闻记者Vlog的内容边界,但却对Vlog的真实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Vlog的真实性与它的第一人称视角有直接的关系,“我揭示我的生活”才有说服力。记者通过与医护人员交流来了解他们工作情况的Vlog,就不如火神山护士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凌晨工作的Vlog感染力强。

  记者与权威人士交流武汉当前的感染和防治情况,就不如一名武汉普通市民开车走在空空荡荡的武汉街道说:“我的城市病了,我希望它尽快好起来”

  [2]的Vlog来得震撼。虽然就新闻资源的丰富性和权威性而言,普通的VloggerS不如主流媒体的新闻记者。但是让观众产生共情的恰恰是这些Vlogger的第一人称视角与普通人身份。反观新闻记者的职业身份和职业技能却增强了作品的视听研疏离感和包装感,从而弱化Vlog的真实感。二、主动议程设置与散文化结构从表现形式来说,结构的散文化是Vlog的重要特点,即作品在抒情的主导下兼顾叙事写人,不依赖主要事件的情节发展,而是注重情景交融的意境和探讨事件背后的意义,呈现出一种形式自由、情感丰富、信息多元的散文风格。但疫情期间的新闻记者Vlog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使命是,要用记者的亲身经历和亲眼见证来回击关于疫情的谣言,故而在主题的设计上表现出较强的议程设置偏向。很多看似个人化的Vlog^题都是为了回应已有的舆论热点,例如,针对一线的医护有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的问题,有《护士小姐姐顾得上吃饭吗?》以及《武汉抗疫一线医生是如何休息的?》的Vlog视频;而针对武汉封城之后民众生活方面的问题,出现《武汉人都戴口罩了吗?》《武汉市民宅在家里都干啥?》等相关Vlog视频。在具体的内容表现上也是如此,2020年4月1日央视记者Vlog记录了武汉解封之后自己去武汉市中心商区楚河汉街的“血拼”过程。虽然言语中直抒可以“逛街”的快乐,但是全程没有任何实际消费的经历或对商品、服务体验的点评,反而十分凑巧地“偶遇”了正在检查店家消毒物资准备情况的物业,商圈的清洁工,公共区域执行消毒的人员,以及负责各店内空间消毒的联络员。该Vlog信源层级之丰富、种类之多元丝毫不输于《新闻联播》的报道。记者在商业区的“信步闲庭”完全是为了满足Vlog散文化结构的形式化表演。疫情期间新闻记者在面对明确的议程设置需求和Vlog散文式结构要求的两难时,还表现出一种下意识的在鲜明主题和松散结构之间的摇摆。例如,央视纪录片频道的《武汉:我的抗“疫”日记》第四集《母亲斗“非典”,女儿战“新冠”》,从它的标题就可以看出,这一集的主人公应该是一名女承母业的医护人员,然而?63?

  Il视听研究Vloggerip是一名随军记者。因此,即使是在主人公和故事情节都非常明确的前提下,这集Vlog仍然在前期铺垫了大量记者以第一人称视角乘转飞机、的士、三轮车,与不相关的人交谈的镜头,来达到形式上的结构散文化。又在一个看似随意的场景——堆放杂物的过道里在对主人公做完主体情节的采访之后提到自己如何与主人公“感同身受”,从而强行将叙事者拉回到Vlog经典的第一人称视角。此外该报道对象的选择也类似于传统新闻报道中的典型人物:思想超于常人的崇高一-“就算是有了一些什么意外,自己也是真的不后悔的”(主人公语),行为却缺少一t

  有说M力的动因。相较而言,同一时期《我的白大褂?抗疫日记》中同样驰援武汉的深圳医生刘培的Vlogl^出了一^质朴又可信的理由:他第一时间报名是因为他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全在武汉一线。这或许是因为在遵循Vlog松散的结构和相对较弱的议程设置时,普通人面对镜头时更能直抒胸臆。三、媒体话语体系与个人化指向几乎所有的UGC平台都鼓励用户创造个人化的作品,那些承载Vlog的平台也不例外。此次疫情期间新闻记者Vlog也表现出了较强的个人化指向:一是表述语言的个人化,二是内容选题上对个体的观照。因为在Vlog中记者是看着手机镜头边走边说——类似于视频通话的形式,促使记者的表述语言口语化和社交化,句式也更多变,而且较多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且这些Vlog标题多以疑问句的形式呈现,例如,《疫情期间美国枪店可以正常营业吗?》《新冠病房关闭需几步?》,这些疑问句除了设置悬念之外还表现一种与受众交流的对话感。这一时期的新闻记者VlogA选题方向到具体内容也都有意识地避开宏大主题如国家战略指导、各级防疫行动部署等,而是从微观层面观照个体需求,例如,疫情期间怎么买药?能不能买到零食?还能不能吃夜宵?

  采访对象大多也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员,而非传?64?2〇21/2詞阄和统报道所青睐的劳模、业务标兵或者专业权威=记者基于职业身份来制作Vlog,他们从主流媒体继承来的话语体系,与Vlog显性的个人化指向相互博弈。Vlogger不仅是社交媒体中“多对多”的一个信息单位,更是“一对多”的中心信源。例如,在元宵节的央视新闻记者Vlog中,记者给近半个月采访过的对象送汤圆时对他们说:

  “我是代表央视网所有的网友来的,你心里装着大家,我们心里装着你”。记者的行为和表态实际上是将个体与媒体机构画等号。因而,即使在社交平台的Vlog作品中,记者的话语也不可能纯粹地个人化。媒体话语体系进驻Vlog这种个人生活体验记录,其中的最大问题是,作者在体验之前已经定好了作品的基调。例如,《在武汉买药需要排多久?》这一Vlog中记者跟随网格员去买药,光在药店就花了五个小时,还不包括前期统计信息和往返交通的时间,但记者在交流中仍不断引导网格员,表达出药店的工作效率已经提高了很多。

  而在央视记者的海外抗疫日记中,许多内容的基调是揶揄甚至荒诞的。例如,美国洗衣店用裤脚缝制的口罩卖断货,枪店门口大排长龙;芝加哥封城第一天超市披萨、意面等速食产品限购且脱销。记者的海外报道仅基于个人对周边生活零碎的体验,容易使受众在被架空的语境中误解海外整体的抗疫形势。记者在Vlog中使用媒体话语体系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容易将体验转为说教。例如,央视记者在武汉封城后的第二天在酒店测试还能不能点到外卖,一路去取外卖时谆谆教诲观众曰常不要过度防护,把防护等级高的物资留给一线,取完外卖又教导观众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并说道:“我相信既然这个饭店现在还在开门,那么他做的东西一定是安全和可靠的”,然后对着镜头咬了一口烤串作为结尾。原本非常个人化且设计巧妙的选题因为记者牵强附会的教导而显得有些生硬。

  2021/2四、对主流媒体运用Vlog等新叙事形态的反思不可否认,疫情期间的新闻记者Vlog在回应受众对特定信息的需求时进行了许多的创新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尤其是武汉开始封城那几日记者实地探访的Vlog,光微博的单平台播放量就超千万次,口碑和流量都远超于常态的新闻Vlog。首先,这些Vlog除了帮助主流媒体在新的舆论阵地获得关注外,Vlog这一类新叙事形态也给传统的新闻生产带来很多的启示。例如,推动了主流媒体在语境上的转变,把对新闻事件的判断交给受众去理解和完成[31。其次,这些Vlog从内容到形态构建了主流媒体的多元传播格局。新闻记者的Vlog在UGC平台的成功展现了一种可能:主流媒体可以用不同平台的内容形态,来实现对同一新闻事件多角度多层次的报道,而不再是一条稿子发布到所有平台。这也能促进专业化的内容策划与个性化自我表达的有机结合。例如,《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就大量接收自媒体用户的投稿,辅以主流媒体发布的高品质作品。再次,Vlog的形态督促专业的新闻机构真正关切个体,使粗旷的、抽象的大众传播向精准的、亲密的人际传播回归。而以人际传播形式呈现的新闻作品可以更好地提升受众对社会事件的参与度和亲切感。Vlog同样给主流媒体甚至是新闻行业带来诸多挑战。首先,最为突出的挑战是受众对Vlogger

  的关注可能会超过新闻本身。Vlog的传播过程极其注重Vlogger^h人IP的塑造,一■则Vlog做得成不成功,最终的结果可能不在于用户有没有记住报道的内容,而在于用户有没有记住Vlogger的形象或者“人设”。例如,在新闻记者Vlog界走红的康辉,网友热议的是他与《新闻联播》中严肃形象的“反差萌”,而非他带来的采访花絮。这虽然是网友与媒体“共谋”的结果,但Vlog的这种人设先于内容的偏好可能会降低受众对报道质量的关注。其次,Vlog的某些特质也与新闻的本质视听研究相冲突:Vlog对主观感受的倚重是对新闻客观性的直接挑战。Vlog结构的松散、散漫也和新闻作品对严谨、逻辑的追求相违背。再次,主流媒体盲目地跟风模仿UGC形态,可能会损耗媒介的社会整合功能。有学者指出,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虽然在认知和情感上将民众深度卷人这场危机之中,营造出虚拟的“在场感”和“代人感”,但并未有效缓解公众的焦虑,更有可能催生出“信息瘟疫”这样的次生灾害[4]。在这种重大突发性事件对全球都产生深刻影响的特殊时期,社交媒体只能提供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主流媒体如果不能承担起解释现象、追溯缘由、预测结果的功能,以及以科学性和专业化的视角代替情感化和观点化的报道框架,那么将给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这也是为什么主流媒体应当慎之又慎地对待Vlog这类根植于UGC平台的叙事形态。这些天然“去中心化”的表现形式在给主流媒体带来关注的同时,也可能会削弱新闻业应具备的环境监视和社会协调的功能。主流媒体应理性对待新媒体内容形态带来的流量红利,有取舍地借鉴,并主动探索新的传播渠道、内容种类、表现形态,从而更好地推动新闻生产的更迭进步。■

  21*参考文献:[1]藏新恒,刘巍,胡绪颖.浅析Vlog对新闻报道的影响[J].新闻知识,2019(9):23-25.[2]梁丹娜.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Vlog的应用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启示——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Bilibili网站热门Vlog

  为例[J].声屏世界,2020(6):93-94.[3J王楚.“VL0G+新闻”在灾难性报道中的应用探析[J].新闻前哨,2020(7):27-28.[4]史安斌,戴润韬.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新闻传播:战与探索[J].青年记者,2020(10):80-83.?65?

篇七:vlog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Vlog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

  一、Vlog作为新闻报道的手段被广泛应用

  二、Vlog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在信息传播领域,Vlog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简短的视频来传递信息,同时也可以把信息呈现得形象生动并且更容易被接受。例如在政治宣传中,政治人物可以通过Vlog来向公众传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政策,突破了传统宣传方式的地域和时间限制。

  在新闻媒体的运营中,Vlog也被广泛运用。在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中,Vlog的使用可以为读者提供更真实的体验,产生更好的情感共鸣。此外,在传播的过程中,Vlog还能够更容易地吸引用户的关注,增加新闻媒体的关注度。例如,中国新闻网每天都会制作一些新闻Vlog,为读者呈现更加精彩的内容。

  四、Vlog在媒体变革中的角色

  五、Vlog的优势

  六、总结

篇八:vlog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两会Vlog:“新闻+Vlog”报道模式初探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Vlog成为了越来越多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此次的两会,不少媒体开始尝试用“新闻+Vlog”模式来报道大会。

  所谓“新闻+Vlog”模式,即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之外,加入了更多的生活化元素,并以Vlog的方式呈现。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也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两会的情况。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新闻+Vlog”模式的优缺点。

  首先,该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更好地满足年轻人对于信息的需求。相较于传统的文字新闻报道,Vlog更加生动、形象,能够更好地呈现现场状况,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两会。同时,加入了一些生活化的元素,如采访来自各地的人们,或是向工作人员了解后勤保障等,让整个报道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Vlog形式的报道更具互动性,让观众可以随时参与进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也帮助了媒体更好地了解观众的喜好,以便更好地定位自己的读者群。

  然而,这种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相较于传统报道,要做好一份Vlog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人力。特别是在两会这种规模庞大的会议中,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其次,由于Vlog采用的是视频方式呈现,要保证拍摄和制作过程都要足够的精细,否则就会影响到报道的效果。

  此外,Vlog形式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个人情感和立场倾向。尤其是在政治敏感事件中,可能会引起较大的争议。

  综上所述,虽然“新闻+Vlog”模式在两会报道中展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但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相反,两种报道形式应该相辅相成,共同出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和期望。

推荐访问: vlog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新闻报道 影响 vlog

【vlog对新闻报道的影响8篇】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