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7篇

| 浏览次数:

篇一:乡村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乡村振兴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

  一、当前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短板

  当前乡镇产业振兴普遍面临产业链单一、农产品种类少、多而不优、销路不畅,现代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优秀产业技术人才短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电子商务发展动力不足、市场化适应能力弱等产业短板问题。例如:基层引进并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规模大、产量高、质量好,但受市场价格的影响,收购商不履行收购协议,低于协议价收购或是不收购,加之供过于求,导致经济作物滞销或低价销售,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人才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人力资本短缺、人才综合素质不高,农村在家劳动力不足、劳动力均龄偏大,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引进激励政策吸引力不够,后备干部和技术性人才储备不足等,致使乡村发展人力资源难以保障。例如:五珠乡全乡人才库共计923人。其中,后备储备干部24人,技艺技能类20人,商企业技术应用与推广类43人,经营能手类27人,35岁以上人才占52%,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62%。

  (三)文化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村文化人才队伍薄弱、传统优秀文化和红色文化传承难,红色文化、优秀文化及民族特色文化

  挖掘难,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短板问题。如:苗族的手工织布与刺绣文化正在渐渐的消逝,年轻苗族女性会织手工布和刺绣的人寥寥无几,加之受机械化带来的极大冲击,纯手工刺绣效率低的劣势更加凸显,给传统技艺的传承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四)生态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差距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繁重,高污染企业逐渐向乡村转移等短板问题。例如:受生活习惯、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仍然面临较大困难,主要表现为说一说、动一动、扫一扫、清一清的“木头人”现象较为普遍,村规民约执行难、保持环境清洁常态化难。

  (五)组织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农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党员综合素养欠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组织活动弱化淡化不正常化,组织经费投入不足、活动场所标准化程度不高等短板问题。例如:部分农村组织活动场所年久失修情况突出、桌椅凳子配套不足、党员群众开会自带凳子等;外出务工党员较多,流动党员管理难,村组党支部组织活动难,党员参与率低。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各级财政困难,对农业农村农民各方面的发展投入不足;农民自我累积不足,发展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低,对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不够;新型经营主体准入门槛过高,贷款难、融资贵,难以发展等等。

  二是产业发展、人才保障、文化保护与传承、生态建设和组织建设等体制机制不完备,各地未能因地制宜的制定和完善符合本地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足够的根据和制度保障。

  三是乡村青壮年外流严重。有人才能发展,有人才能创造财富。随着现代化发展,农村极大部分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只有过年过节才回家一趟,常年在家的只有受教育程度低的留守老人和小孩,农村的发展力量被城市抽走,农村越来越空心化,难以发展致富。

  四是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基层未能全方位发掘乡村自生发展动力,或是未能为乡村发展制造动力;另外,乡村建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滞后,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等原因也制约着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建议

  产业振兴方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要立足本地实际,瞄准发展定位,激发内生动力,发展多功能农业,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品牌引领产业优化;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以城乡融合激发产业活力;以适度规模经营补齐产业短板。

  人才振兴方面:实现乡村人才振兴,要坚持党管人才,强化对人才工作的指导;以财政项目和人力资本开发为抓手,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建全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和环境,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建立人才智库,留住农村优秀人才、吸引外出人才回乡,支持和鼓励一部分社会优秀人才下乡,内外合力实现人才、智力回归;培育新型农民,培养乡村干部,吸纳优秀乡贤,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能力,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方面: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传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与本地红色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激发自觉参与的内生力,充分发挥乡贤乡绅的引领力;大力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生态振兴方面: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提高群众环保意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严厉打击乱占耕地建房违法行为;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强化源头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切实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常态化。

  组织振兴方面:实现乡村组织振兴,增强基层党组织力量,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结合“万名党员进党校”“党课开讲啦”、党史学习教育等,强化对党员的培训教育,提升党员队伍素养;增加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修缮活动场所,规范活动场所建设,确保活动开展有保障,按照“五个基本”规范化建设要求,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篇二:乡村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内容,它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然而,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特色不明显;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效应不强;科技创新不足,现代化程度低;产业链短,产业融合低。因此,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未来要从打造特色产业、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业现代化、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下功夫。

  引

  言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党和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农民

  问题,中央一号文件从2004年至今,连续15年关注“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三农”工作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就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明确了方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政府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核心与重要遵循。我们要按照这一部署,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全面落实各项任务。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的总要求中,产业兴旺是重中之重,被排在首位。因此,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内容,它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鉴于此,本文将分析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并探讨乡村产

  业面临的困境,最后就如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提出对策。

  一、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业态,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非常重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2015年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改委等11部门印发《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2016年联合发改委等14部门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2017年印发《关于推动落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通知》,2018年又印发《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的通知》,指导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据统计,2014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收入总额为3000亿元,随后持续增长,2017年达到6200亿元,与2014年相比,增长了106.7%。2017年,第一届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在浙江安吉召开,在大会上,农业农村部推介美丽休闲乡村150个,公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216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670条。

  (二)农村电子商务如火如荼

  自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来,农业农村部积极推动“互联网+”在乡村产业的应用。2016年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改委等8部门印发《“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加强乡村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乡村产业的信息化水平。目前,“互联网+乡村产业”呈良好发展局面,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如火如荼。2014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为1800亿元,2015年增长96.1%,达到3530亿元,2016年增长153.4%,达到8945亿元。2017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了12449亿元,而且全国农村网店已经达到了985.6万家,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169.3万家,增长率为20.7%,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00万人。根据阿里研究院的数据统计,2009年全国淘宝村只有3个,到了2015年发展到780个,而到了2017年淘宝村数量上升至2118个,呈爆发式增长。

  二、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特色不明显

  “同质化”是指同一产业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产品质量、产品性能、外观设计与营销方式等方面相互模仿,以至于不同品牌商品出现逐渐趋同的现象,而这类商品之间的相互竞争行为则称为同质化竞争。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乡村产业也在遍地开花,但是,在乡村产业不断加快的同时,也出现了千业一面、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特色不明显、经济效益不高、产业不兴旺等问题。以江西的乡村旅游为例,虽然各地区的旅游资源各具特色,但是,这些地方开发出来的旅游项目呈现同质化现象,以古村古镇为主的旅游,也开发出许多赏花项目,以赏花为主的旅游,也开发出许多古村古镇项目。乡村产业特色不明显的另外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市场上“特产不特”的现象。出差或旅游时,人们习惯买一些当地特产,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方特产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但是,目前特产市场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产品缺乏真正的地方特色,许多厂商发现市场上什么产品畅销,就找厂家代工,然后贴上自己的商标,号称当地特产。

  (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效应不强

  在我国乡村产业经营中,小规模农业生产者是市场的主体,小农经济仍然是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生产者数量众多且生产规模小的生产经营模式通常会导致生产者各自为阵,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再加上生产加工技术相对落后,质量检测监控跟不上,产品质量难以有效控制,从而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效应不强。另外,生产者数量众多且生产规模小的生产经营模式也加大了政府的监管难度与监管成本,所以,市场上经常出现政府监管缺位、错位与不到位等现象,这无形中也降低了生产者的违法成本,因而有些生产者经常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只顾眼前利益,不重视品牌效应。以西湖龙井为例,虽然西湖龙井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但是,市场上的西湖龙井真假莫辨,质量参差不齐,品牌效应不强,消费者难辩别真假,所以,在茶叶市场上,有一句话叫做:“万家中国茶企利润之和不及一个立顿”。

  (三)科技创新不足,现代化程度低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这对乡村产业来讲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越来越重视,虽然乡村产业技术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创新能力依然不足,农业现代化程度仍然偏低。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2016年在研究与开发机构的R&D支出中,第一产业的R&D支出为158亿元,占比仅为7%。有研究表明,当一个地区农业R&D支出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大于2%时,该地区的农业科技才可能有原始创新,该地区的农业才可能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根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农业R&D支出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只有0.25%,即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与其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相比,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具有一些特殊性,例如,地域特征、基础性和公益性、转化周期长、影响因素复杂、不确定性和风险大、受体类型多样等。又由于农业技术转移机制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存在,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因此,目前我国很多乡村产业依旧停留在传统农业层面,生产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不高,现代化程度偏低。

  (四)产业链短,产业融合低

  在我国乡村产业中,产业间分割明显,产业链短,产业融合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融合程度低。例如,农产品生产类产业则主要提供初级农产品,很少进行加工与销售,并形成“生产、加工、物流、销售”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式发展。即使有些乡村产业存在着产品加工,但是其规模通常比较小,设备与技术也比较落后,缺乏深度与精度加工,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利润不高,产品销售也主要停留在本地市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类产业则以“农家乐”、自然风景观赏、历史古镇古村游览等项目为主,其形式比较简单,产业链条也不长,产业融合低。例如,“农家乐”主要以餐饮、住宿、水塘钓鱼、农产品采摘等为内容,缺乏真正具有乡情乡韵特色的农作劳动体验。自然风景观赏也比较单调,易受季节因素、天气状况影响,与之相应的产业

  项目开发不足。历史古镇古村也存在开发深度不够的问题,许多古镇古村旅游主要停留在“游览”层面,“门票经济”现象突出,新元素、新产品与新业态引入不足,生活、生态、文化体验型旅游模式还没形成,产业链条有待完善,产业融合程度不高。

  三、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对策

  未来要从打造特色产业、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业现代化、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下功夫。

  (一)打造特色产业

  根据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诸多困境,实现乡村产业兴旺,2018年4月,在海口考察时曾表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特色就是与众不同,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特色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乡村产业到底兴不兴旺关键在于其产业有没有特色。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第一步就是要打造特色产业。

  首先要抓准对象。一个乡村可能有多个产业,选择哪个产业作为本地区所要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这个对象要抓准。抓准对象是一个方向性问题,是成功打造特色产业的前提,产业选择对了就会事半功倍,产业选择错了就会徒劳无功。选择对象一定要有创新的理念,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人文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鲜明为准则来进行。另外,抓准对象还可以通过引进外来资源与当地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通过与外界的相互合作,创造出特色产业。

  其次要重视产业的规划与布局。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打造特色产业,政府的引导、规划与布局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区域间的乡村产业竞争已经不再是单兵作战模式,现在的竞争更多的是依靠产业集聚和平台建设。乡村之间的产业竞争实际上是产业集聚的竞争,是平台的竞争,是产业体系的竞争,因此,科学的产业规划与布局至关重要,它能够快速培育当地特色产业的集群优势、平台优势,构建良好的产业体系,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

  第三要注入文化要素。“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打造乡村特色产业也须注入文化要素。文化是产业的“魂”,是最基础、最核心的竞争力。技术和管理制度均容易被模仿,但是,文化是模仿不来的。文化能够孕育出乡村产业的“特色”,减少替代品所带来的威胁。因此,只有注入文化要素的乡村产业才会具有不可模仿性,才会创造出自己的“蓝海市场”,才会形成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乡村产业注入文化要素要注重文化与产业的相互统一,要注重文化与科技的完美结合,要重视传统与现代的一致融合。

  第四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加剧的今天,“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经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与发展。特色产业的壮大与繁荣需要以龙头企业为载体,要以点带面,形成规模效应、带动效应、引领效应和聚集效应。另外,“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农情,因而“龙头企业+农户”的组织形式是比较适用于我国乡村产业的发展,它能够将培育龙头企业与扶持小农户有机结合为一体,实现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从而能够较好地促进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农民的增收。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通常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例如,在土地、资金、税收、技术与人才方面,对于龙头企业或者未来有可能成为龙头的企业,政府要优先给予支持。

  (二)加强品牌建设

  2015年7月,在吉林考察时曾讲:“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也逐渐从温饱型转向高质化和品牌化,所以,加强乡村产业的品牌建设是顺应社会消费升级的内在要求。品牌往往代表着商品所特有的属

  性,是质量和信誉的重要载体,借助品牌能够提高商品的市场辨识度,增加市场竞争力,因此加强品牌建设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要选准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品牌建设的第一步,是品牌建设的关键,有了正确的定位,才能有的放矢。品牌定位通常考虑以下两个因素:目标市场与产品特色。通过市场调研,一定要清楚市场的需求是什么?自己的产品是不是市场所需要的?同时,还要确定自己产品的“特色”与竞争者是不同的,是具有竞争力的。简言之,要做到目标市场与产品特色两者的统一:产品的“特色”确是与众不同的,产品的“特色”的确是市场需要的。

  其次要制定好标准化,保障产品质量。品牌就是产品品质的象征与保证,如果产品没有质量保障,品牌建设就无从谈起。保障产品质量,标准化是关键。“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标准化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比较难,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标准化要抓住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标准制定要科学;二是执行要到位。标准化意味着在生产与管理中的每一环节、每一流程,都有着固定的操作程序与行为准则,不能随意更改。

  第三要做好品牌宣传与营销工作。在当今信息爆炸与市场竞争激烈并存的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不适用了,“酒香也怕巷子深”才是现实写照。一个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刚上市,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来模仿。那么,如何让你的产品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让消费者记住你、选择你,此时,品牌宣传与营销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做好乡村产业品牌宣传与营销工作关键在于拓宽营销渠道,打造个性化营销平台。

  (三)提升产业现代化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这一科学论断也为我国乡村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乡村产业的根本出路也在于现代化,乡村产业的兴旺必须以产业现代化为载体。乡村产业现代化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本途径,是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应对国际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

  首先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乡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支

  撑,是乡村产业现代化的第一推动力。科技创新能够促进技术对土地、劳动力、生产工具等资源的替代,实现绿色发展;能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贡献;能够促进乡村产业高利用率、高制作效率、高品质地发展。推进乡村产业科技创新关键在于激活各个创新主体,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关键在于解决科研和市场之间的脱节,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其次要深化农村改革。众所周知,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深化农村改革能够为乡村产业现代化提供制度支持。当前,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盘活资源要素,如何激活市场主体,其核心问题是合理处理好农户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土地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条件,但是如果处置不当,它也可能成为农民获得更高收入的障碍。深化农村改革关键就是要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乡村产业适度规模经营。

  第三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乡村产业现代化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是,我国农村资金供给不足以及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不仅制约了乡村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丰富农村金融供给的主体。由于乡村产业发展的多样性,其需要的金融服务也是不同的,因此,市场上需要多元化的金融供给主体,增加金融产品的有效供给。二、创新抵押担保制度。现有的抵押担保制度阻碍了农村信贷市场的发展,许多好的乡村产业项目由于缺少抵押物与担保,而不能获得信贷,因此,需要创新抵押担保制度,扩大可抵押品的范围,并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适当增加乡村产业的信用贷款。

  (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2018年4月,在湖北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有利于培育农村新业态,有利于促进资源要素整合,形成集聚效应,它是实现

  乡村产业兴旺的主要抓手。

  首先要优化产业链。优化产业链主要包括3部分:一是延伸产业链。通过向前延伸、向后延伸或者增加中间环节等方式延长产业链,形成包含研发、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甚至休闲旅游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模式。二是提升产业链。提升产业链是指在不延长产业链的情况下提升现有产业链的整体质量,使得现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向高科技化和高附加值化进行转变,从而吸引更多的要素流入该产业,形成集聚效应,孵化新业态。三是整合产业链。整合产业链就是以市场竞争力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加减法则对原有产业链进行重新整合,重塑产业链,衍生新产业。

  其次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是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产业融合会使参与主体复杂化,因而只有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使得各方同心协力,形成更大的合力,实现“1+1>2”的局面。利益联结机制建设要遵循激励相容原则,这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原则。利益联结机制的设计要使得各参与方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要使得各参与方的利益与整体的利益是一致的,从而使得整个系统不存在道德风险问题。此外,利益联结机制的设计还要遵循互惠共赢原则,使得各参与方均是产业融合收益的共享者,尤其是要保障农户参与者获得应有的利益。

  第三要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跟不上,就会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电子商务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良好的配套服务设施是产业融合的基础。加强配套服务设施:一、完善农村公路建设。要致富,先修路,路通了,产品才能运出去,人才能走进来,产业才能融合,农村才有发展。二、加快农村物流设施建设,破除农村物流中的“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难题,助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速产业融合。三、完善乡村产业专业化服务组织,尤其是加大农村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性服务的交易效率,提升产业融合质量。

篇三:乡村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远离城市喧嚣的休闲和度假方式,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选择。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乡村旅游仍存在一些瓶颈和挑战。本文将从现状和对策两个方面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分析。

  一、现状分析

  1.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弱,公路、通讯、供水等方面存在极大不足,很多村庄的住宿、餐饮条件较差,很难满足游客的需求。

  2.缺乏规范的管理机制

  乡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地区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政策支持,诸如旅游产品质量、安全、价格等问题也难以得到妥善解决。

  3.乡村旅游产品单一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大多围绕自然景观、民俗文化等展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

  二、对策分析

  为了提高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数量,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在水、电、宽带、交通等方面予以大力投资,提高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和便利的旅游经验。

  政府和企业应该共同制定相关的规定、标准和承诺,明确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和管理责任,同时予以监督和检查,确保游客权益得到保障,维护乡村旅游市场的稳定和良好秩序。

  在为游客提供基本的住宿、餐饮和娱乐设施的同时,应该注重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提供新颖有趣的旅游体验,增强游客留存度和复游率。

  4.注重乡村旅游与当地文化的融合

  乡村旅游需要注重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的传承和发掘,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和线路,让游客在感知乡村美景的同时,也能够领略到当地文化的精髓。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乡村旅游需要着重在提升基础设施、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推动产品创新和注重文化融合等方面加以发展,才能满足广大游客对高品质、多样化、安全可靠的乡村旅游需求,并进一步推动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

篇四:乡村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乡村振兴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对策

  Chapter1:现实问题

  1.1.人口流失和老龄化现象

  1.2.经济困难和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1.3.基础设施落后,数字化发展相对滞后

  Chapter2:对策

  2.1.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2.1.1.组织村民开展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传统产业

  2.1.2.支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新兴产业

  2.2.招揽人才,改善人口结构

  2.2.1.创办乡村人才引进计划,引入专业人才

  2.2.2.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

  2.3.提升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建设

  2.3.1.加大金融投入,改造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2.3.2.推进数字化建设,促进信息化服务

  Chapter3:实施策略

  3.1.建立“以人为本”的乡村振兴理念

  3.2.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总体战略

  3.3.加强政策衔接和协同作用

  3.4.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

  3.5.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3.6.探索特色、富有吸引力的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乡村人口流失和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去城市谋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面临困难。同时,许多老年人留在农村,导致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医疗等问题亟待解决。此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成为限制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

  有关部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这些现实问题。从经济角度来看,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基础上,通过组织村民开展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传统产业,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同时,支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新兴产业,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和技术,进一步增加乡村的发展动力。从人口角度来看,可以创办乡村人才引进计划,引入专业人才,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这些措施可以促进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建设,加大金融投入,改造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

  建设,促进信息化服务,提高乡村的综合发展水平。为了应对乡村振兴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有关部门应采取一系列的对策。第一步,应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政府可以通过减税等措施来扶持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加入这一领域,并支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新兴产业,扩大农村经济规模。

  第二步,招揽人才,改善人口结构。创办乡村人才引进计划,引入专业人才,培养乡村本地人才,开展相关培训和课程,提高农民、农村青年的教育水平,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到农村,并提高农村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第三步,提升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建设。加大金融投入,改造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建设,促进信息化服务,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营造更优越的发展环境。这可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以上对策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保障,但还需要在实施策略方面进一步探索。特别是政策的衔接和协同作用等,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府可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长效机制,探索特色、富有吸引力的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发挥这一领域的潜力,创造新的经济发展机会。以上对策实施起来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农村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现状,还能推动社会稳定发展。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府应该着眼于促进村庄和乡村社区的发展,并提高农民的幸福感。第一步,可以在村庄建立文化、公务和社会服务中心,为乡村社区

  提供各种服务。政府应投入资金,以改善农村交通、通讯和其他基础设施的状况。提高医疗、教育和其他基本服务的可获得性,使乡村成为理想的居住地。

  第二步,鼓励生态农业并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在支持传统农业的同时,建立现代化、资源节约型的农业。政府可以鼓励生态农业和替代性能源技术,并积极推广可持续的土地使用和生态保护。

  第三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数字化建设,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政府可以推动数字化农村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使乡村更加虚拟化和先进化。如此一来,乡村就可以同城市一样享受数字服务,并在资讯、通讯、招工等方面与城市半径同步。

  最后,促进城乡融合以及公平化的途径不应忽视,同时探索发掘产业多样性和经济自主性。有关部门可以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建立新型的经济合作机制,拓展发展空间,创新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农村的资源和优势能够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可持续和高效的社会发展。

  以上方法能够推进乡村振兴进程,实现更加健全和可持续的农村社会。这样的振兴模式不仅使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同时也建立了一个更加自主和均衡的外部发展框架。

篇五:乡村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改进对策

  当今社会,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农村是生产力的重要场所,是中国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难题和问题。本文将从现状入手,探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发展动力。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所造成:一方面是经济环境的限制,另一方面是人口与市场的影响。

  经济环境的限制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现代化经济制度相对落后,农村基础设施的缺乏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农村地区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不够完善,这就使得农民的劳动力和生产工具不能发挥最大作用,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升级。另外,农村地区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不够到位,农村金融、财税政策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亟待完善。

  人口与市场的影响也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中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时期,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相对流失,使得人均收益难以实现一定的提高。此外,农村市场结构单一,市场需求有限制,从而导致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应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一方面,应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加大对中小城市规划建设的投入,完善铁路、公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互联网、数字化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另一方面,应鼓励农村发展多种经济模式,提高城乡间的经济联系。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引导和扶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如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鼓励能够跨越农村城市的大中小型企业,引导农民走上创业的道路。

  此外,也需要在市场营销和品质上下功夫。政府应加大农产品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力度,引导农民增加高质量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推动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向多元化经济转变。

  综上所述,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在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篇六:乡村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当前乡村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18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颁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村富。按照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受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乡村治理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治理,有着其独特的视角和维度。

  一、当前乡村治理的主要模式和现状

  (一)在政治运行机制上,实行乡镇党委领导和农村自治组织政权相结合的制度设计。乡镇是国家政权的最基层单元,实行党委统一领导。乡镇辖区内农村设立村支两委,即行政村设立农村党支部和村民自治委员会,党支部是党委在乡村的触角延伸,直接对乡镇党委负责,职责是将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最基层,领导村委会实施农村经济和社会事务工作。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产生,负责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务的具体管理工作。经过近三十年左右的实践,这一制度设计表现出了强大的政治动员和经济建设能力,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既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又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乡村治理模式。

  (二)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实行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家庭分散经营模式为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在过去三十多年间充分发挥了其积极作用,使农民紧紧地与土地直接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农民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其经营方式较为灵活,农民具有高度自主性,在尚未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情况下,将农民自主经营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实现了农业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乡村治理机制上,实行村民自治、国家法治与乡贤德治相结合的多重治理体系。国家法治是底线,是乡村治理的根本,是全体居民必须遵守的硬约束,也是保持农村长治久安的最基本最有力的保障。村民自治是基于中国大农村的国情,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以最精简的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治理成本实现的乡村治理最优选择,既节约了公共成本,又实现了最优绩效。乡贤德治是针对农村居民家族、宗族聚居的实际,结合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模式,以乡规民约为隐性制度约束,以品行好、威望高、有号召力的乡村建设代表人物为主要执行者的“软监督”治理模式。依靠协商、调解、舆论等方式对村民进行有效影响和管理。这三者在当前的乡村治理中都发挥了其各自的积极作用,实现了乡村治理的集约和高效。

  二、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人口流动频繁,基层组织动员能力减弱。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城乡人口流动加速,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明显,留守人口以老弱病残、儿童和妇女居多,面对空心化的现状,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涉及村集体事务的处理和应对上就难以靠旧思维、老办法来解决。以两委选举为例,农村党员很多常年在外务工,难以参加组织生活会。村委会选举,作为家庭代表的选民往往是留守老年人和妇女,其决策意识和能力与中青年劳动力有一定差距。这种情况导致的后果就是选举流于形式,基层民主的初衷和结果不相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就难以脱颖而出。基于这样的现实,在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落实方面,农村党支部的宣传贯彻效果也大打折扣。所以,传统方式的组织动员在当下确实遇到了一定的困惑与阻碍。

  (二)法治意识不强,依法行政和治理能力不足。城乡高度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广大农民的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而有些乡镇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在履职方面依然凭借惯性思维,以行政力量为主开展工作,这就容易产生很多矛盾。以征地拆迁为例,农民上访问题近二十年来一直是困扰基层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的重要难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积累,使得农民对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产生了负面效应。而作为村两委的负责人,由于其在乡村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存

  在工作方式简单粗暴的问题,一定程度上给乡镇、县级党委政府造成工作上的负担。这些问题在各地都有典型的案例出现,值得县级和乡镇党委政府引起重视。

  (三)城乡要素单向流动,乡村事业发展后继乏力。城镇化对乡村的挤压效应在近十多年来非常明显,有资金、有技术、有能力的青壮年都纷纷进城工作、居住,其子女也在县城及中小城市接受教育。农村的人、财、物等要素单向流进城市,农村集体经济缺乏这些要素就难以实现长足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及公共事业发展面临着相当大的阻碍和瓶颈。加之各地城镇化的政策和指标设计,对农村形成的巨大虹吸效应,使得城乡要素单向流动的趋势不可逆转。有些地方出现乡村凋敝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虽然很多地方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但农业生产的低收益也难以对农民产生吸引力,土地撂荒现象也时有发生,农民群体不断缩小的趋势也不可逆转。没有了作为核心要素的人力资源,一切乡村事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三、新形势下加强乡村治理的思路与对策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养优秀农村工作人才队伍。农村党支部是农村发展的最重要领导力量,要加强农村支部建设,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农村党员充实支部。选拔优秀的乡镇工作人员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帮扶组织软弱涣散党支部。乡镇党委政府建立农村党建专项经费,扶持农村党支部建设。优先在杰出创业青年中发展党员,以他们的见识、经验来带动农村党支部思维和工作方式创新。强化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力度,逐步提高农村党员学历文化程度,重点是强化法治教育和纪律意识。县级政府加大在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中招录公务员和聘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力度,健全其社会保障政策,扩大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出口,调动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积极培育乡村治理主体,强化自治、法治、德治“三者合一”的合力。乡村治理不同于城市社会治理,有着其特殊的地缘、人情背景,更多的是靠村民自治和乡规民约来实现治理。如乡村中的红白理事会制度,这种靠乡规民约来实现事务管理的制度,在现今农村中已经发挥出了很好的作用。近年来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风气已经有所改观,与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大有关系。村两委班子通过村民议事会推动村风民俗的培育,让传统习惯与现代法治紧密融合,可以起到事半

  功倍的作用。农村的矛盾问题更多的是靠德治来解决,村民议事会、乡规民约、村风民俗等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载体和方式。同时,要实现乡村权力法治化、责任化,避免权力越界,村两委不应对村民事务过多干预,而是在法治底线下行使两委权力,自觉接受村民的监督。增强村民的现代法治文化观念,不断提高和培育村民的法治意识。有些地方建立了村民监督员制度,受聘于乡镇党委政府,很好地行使了监督权利。健全农村网格员制度,将农村的大事小情消化于乡村之内。

  (三)聚合各类发展资源,实现发展要素城乡双向流动。要改变农村要素单一流向城市的趋势,就必须从政策上下功夫。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发展要素向乡村流动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载体。首先是加大中心村、镇建设力度,结合实际科学论证,把“空心村”治理好,引导和鼓励“空心村”农民向中心村、镇聚集,探索宅基地、耕地的集约利用试点,前提是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采取自愿原则,不搞一刀切。其次是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扶持农村学校和医疗机构发展,在政策、资金、人才上给予农村教育和医疗事业重点扶持,确保乡村居民的受教育和医疗权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能保尽保,兜底帮扶,解决无力脱贫的农民群体的切实困难。再次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和鼓励农村土地流转,支持城市工商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农民权益最大化,杜绝“失地”农民现象出现。探索入股、托管、流转等多种土地经营方式,培养职业农民,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希望的产业。

  (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乡村凋敝,更核心的是农村文化的凋敝。家族共同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渐解体,农村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断层的危险。碎片化、快餐化的文化传播方式逐渐将优秀的农村乡贤文化、农耕文化、孝德文化等淡化或解构。但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存在于广大农村中,依然影响着村民的日常生活。通过大力弘扬仁爱文化、孝道文化、家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充实乡村治理中自治、法治与德治的文化基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中,增强道德教化在村庄治理中的力量。

  (作者简介:王庆民(1981—),山东德州人,重庆市江北区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层社会治理;)

篇七:乡村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四篇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一篇

  为了明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元年中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2018年初,课题组开展了乡村振兴特别调查,收集了25个省262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根据对样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集体经济发展状况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状况的调查分析,本研究整理了村面临的五突出问题。

  一、乡村人问题突出,三农领导需要培养。

  村里人口老龄化程度深,劳动力教育水平低,性别比失衡普遍。农村老龄化形势严峻。各地村庄59岁以上老龄人口占全村总人口比例均超过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其中东北(29.8%)、华北(23.1%)地区农村老龄化程度最深。农村劳动能力受教育水平低。样本村有高中学历的劳动力超过20%的是华东(23.6%)、华北(23.4%)、华南(23.3%)、东北(20.3%),最低的是西南地区(14.0%)。村内人口性别不均衡的情况普遍存在,男女比例为1.13:1,各地区农村男性人数比女性人数多。

  农村劳动力农业和非农业选择呈现区域分化,华北西北东北农业劳动力接近或超过非农业劳动力的两倍。在样本

  村,华北、西北、东北农业劳动力接近或超过非农业劳动力的一倍:华北村均农业劳动力639人,非农业劳动力335人华东、华南、西南农业劳动力小幅超过非农业劳动力,华东村均农业劳动力580人,非农业劳动力507人华中村均农业劳动力514人,村均非农业劳动力600人。在非农劳动力中,村均外出打工人数华南、西南地区最多,平均600人以上,华东、华中、华北、西北、东北分别为402人、489人、289人、330人和318人,村均外来人数西北、华南、华东地区高,平均200人以上,华中、华北、西南分别为165人、65人和89人,东北地区最少,平均54人。

  乡村三农领导的数量和能力不足。首先,村内党员人数少,年轻党员低。样本村党员人数平均60人,占村平均总人口的3%左右,2012年后新发展党员人数占党员总人数的17.11%。40-50岁和50-60岁的党员均为13人,各占21.7%,合计达43.4%的党员最多的年龄段为60岁以上,平均为18人,占党员总数的30%的30岁以下的党员平均为7人,占11.7%。其次,在职村干部受教育水平高于前任,但学历水平仍然较低。在样本村,现在村书记的文化程度多为中学程度,占37.4%,高中程度为24.8%,中学程度为16.14%,中学程度为9.5%,高中程度为50.4%,与前任村书记相比高出18.9个百分点(前任村书记高中毕业,中学程度为18.6%,5.8%,7.1%),教育程度提高,但大学程度以上的高学历者足。现任村主任的文化水平也很低,低于现任村书记的平均

  水平。第三,村两委干部在异地工作经验比重低,经营管理经验不丰富,个人拥有的资源有限。在样本村,现任村书记和村主任在本村以外工作的人数不足30%,但比前任平均高约10%。有参军经验的村书记和村主任约占15%,略低于前任的2.75分。从村书记和村主任的家庭经济条件来看,比普通村民好的村书记和主任占25%,比普通村民差的村书记和主任占13%左右,和普通村民的家庭经济条件一样占60%左右,可以看出大部分村领导个人拥有的资源与普通村民大不相同。目前,农村领导人的素质有所提高,但在财富经验、能力、社会资源等方面仍然不足。

  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有所改善,但仍存在短板,水平需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多借款,与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有很大差距。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有所改善。在样本村,贫困村占18.8%,缺水村占8.4%,有限电视信号家占89.3%,94.3%的村可以上网。村庄硬化道路占村内道路总长的比重78.5%。48.7%的村庄有厕所,其中水冲式厕所的比例为46.2%,厕所的比例为39.2%。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欠款仍多,乡村道路是主要短板。调查发现,由于政府对乡村道路投入不足,村集体成为村基建的主要供应商。村集体支出的主要内容是基础设施建设,筹资和负债的主要用途也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乡村路桥和水利等。样本村村均集体支出66.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最多,平均41.9万元,占总支出的64%,其次是公共福利/事业支出,平均16.9万元,占26%的村干部年薪和补助金平均5.7万元,事务费支出平均1.5万元。

  从村集体筹资情况来看,2012-2017年村集体筹资数量下降,东北地区农村基本上没有筹资,华东地区筹资水平最高,2017年平均筹资151万元。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途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半的集资用于道路建设和桥梁建设。其次,建设排水沟和灌溉水利设施的筹资比例也很高,2017年为9.1%,2016年为28.3%,饮用水也是村集体筹资的主要用途之一,约占10%。

  三、乡村经济方面私营企业带动就业能力强,但特色产业仍待开发。

  民营企业是乡村产业最活跃的主体,乡村企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企业是市场活动的重要载体,民营企业是农村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村办和乡办企业相比吸收了更多劳动力。样本村民营企业吸收员工人数平均66人,乡

  营企业6人,村营企业6人,个人家庭27人,从吸收本村劳动力就业水平来看,村营企业最高,本村劳动力就业比例90%,其次个人家庭83%,民营企业45%,乡营企业42%。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模有限,需要政策支持和产业规划。从样本村来看,村平均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为784.1亩,西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户数也最多,分别为2031亩和173户。西北地区特色产业以特色养殖为主,村均养畜4179头,远远超过其他各区,村均涉及户数42户。水面养殖以华北、华南、华中地区为主,村平均家庭数少。

  在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村庄,拥有品牌的比例只有18.6%。在问当前村庄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时,28.9%的村庄选择特色产业不规模,25.2%的村庄选择没有产业计划,18.8%的选择发展思路不清楚,14.7%的选择没有政策支持。

  四、基础自治基础良好,缺乏大众文体活动和民间社会化服务组织。

  村民代表大会的运行和职务状况良好。从调查数据来看,各村村民代表大会的运行和职务状况良好。在262个调查村中,有90.1%的村落实行差价大选,目前任职的村民委员会大多为第8-10届,2017年各村村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次数为4次以上的占70%,村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人数平均为43人,其中党员人数为15人。在村务管理中,村民代表大会也实际上履行了自己的职能。

  农村公益性、大众文体活动不足。在被调查的村庄,村庄举办的公益性、大众性文体活动有限。近两年举办过戏剧活动的村庄只占38.9%,电影和视频活动占54.6%,球类比赛活动占18.3%,春节全村集体活动占38.8%。群众文体活动具有凝聚和团结人心的作用,这方面的活动缺乏一方面与村庄经济缺乏可用资金有关,另一方面反映了村庄人气的缺乏。

  村规民约定情况良好,但乡风文明内容仍需完善。样本村约占村规民的80.2%,其中每户支付的53.4%,约64.14%的村规民定期修订。总体来看,农村村规民约定情况良好。红白喜事从简,对股票钱作出明确的规定等,有助于农村社会交往的风清气正,但37.5%的村庄没有提出这样的规定,说明一些村庄的村规民约中涉及乡风文明的内容还需要完善。

  五、村集体经济发展参差不齐,产权改革任务艰巨。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差异很大。经营性收和上级资金是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主要来源。2017年样本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01.3万元,其中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平均51万元,占50.3%,集体经营企业收入平均16万元,集体农林业收入平均6.8万元,集体承包收入平均10万元,其中企业承包收入4万元,承包地/果园收入4.5万元,村公益事业费平均5万元,其中集体收入平均1.1万元,上级资金平均30.2万元,其他收入平均3.6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区域差异较大。华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入最高,平均245.9万元,华中和华东地区次之,均100万元,东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入最低,仅20万元。

  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集体经济组织无法支付。2017年华南、西南、西北地区的集体经济当无法支付,华东、华北、华中、东北地区可以进入。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各项功能应落实。调查显示,只有9.1%的样本村进行了村集体资产折扣量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在进行改革的村庄中,折扣股的量化对象大部分是本村村民,占57.1%,量化对象占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42.9%。在股票折扣量化的村庄,股票可以继承的占65.5%,股票可以转让的占57.1%,转让对象限制家庭内部成员的占52.6%,其馀是村集体成员内部转让,村庄不允许对外转让股票。

  六、政策建议。

  首先,要重视乡村人的发展。关注农村地区性别比不平衡问题的全国积极推进高中教育普及,积极培养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农村三农领导人和职业农民,提供必要的项目、资金、人才培训等,提高三农领导人的财富经验和资源获得和利用能力的农村劳动力农业人数比重大地区继续发展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非农业化倾向高的地区促进农地流动规模化经营,加快新经营主体的培养。

  二是不断加强政府对农村公路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降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担。政府继续加大村庄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不足的村庄公共投资,给予公共基础设施维护奖励支持。对于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应给予差异化区域发展支持政策和持续倾斜支持。

  第三,根据土地条件,以本村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乡村产业的发展不局限于传统种植业,在乡村振兴产业繁荣的总要求下,应利用乡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产业的繁荣离不开企业等市场主体,未来必须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的积极性,支持农户个人和相应企业从事乡村特色产业经营,在产业规划、信息供应、规模大、市场强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发挥乡村经济发展

  第四,充分发挥基层自治力量,进一步培育农村各服务多供给主体,丰富农民生产生活。另一方面,可以继续完善

  村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进一步健全议事工作制度,规范村务公开,明确权利和义务,提高村委工作透明度,调动农民参与村管理的积极性,村民代表大会在农村公共事务决策和监督中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重视农村其他生产生活服务公益性组织的培养和发展,为农村社会活动的召开和持续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此外,加强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完善,宣传良好的乡村风格,不断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五,要继续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扩大集体经济。要做好宣传工作,加强村干部和农民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理解和认知。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方面应着眼于制定区域差异化政策,对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良好的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为其创造更加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而对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应加强政策和项目支持。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二篇

  一、关于发展规划问题和建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规划先行,精心规划。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分三步走,目前至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制度框架和改革体系基本形成。

  磨刀不会误砍柴工。各地三农发展规划设计缺乏系统。

  、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导致力量分散、步调不一、行动盲目、落实难、效果差:一是专业规划较多,整体规划不足。二是各地市县规划脱节,有机融合不够,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三是规划不细不实,引领作用不强,笼而统之、大而化之,没有细化到乡(镇)、到村组、到产业、到项目、到措施,规划和实际“两张皮”;有的规划没有经过严格科学论证,朝令夕改,随意性大。

  建议由县级统筹制定乡村规划,与城镇规划相衔接,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农村,并突出农业生产、农村居住、生态环境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等功能。推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农村,出台优惠政策,改善基层医疗、养老、教育条件,打造城乡联动的农村生活服务网络。

  二、关于产业建设问题及建议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但不论是发掘自身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潜力程度,还是与农村农业先进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在产业发展上都还存在许多短板:一是传统农业产业底子薄、基础弱,耕地量少质差,基础设施残缺,粮

  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无太多优势可言,传统农业产业效益低、没有竞争力;二是农业特色产业质量不高、水平较低,资源丰富但深度开发利用水平低、基地有规模但生产效益低、产品质量好但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低,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开发质效已是当务之急;三是农村新型产业起步较晚,规模小,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块头小、档次低,发展严重滞后;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刚刚起步,辐射带动不够;现代农村服务业尚处于萌发阶级,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不够,农村新型产业远未形成主导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支撑乏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重点。要增加乡村资金投入,各级政府“三农”投入都应该重点下移到乡村,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支出;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把农村土地出让金全部留在乡村,做到取之于地、用之于地。同时,要创新农业服务体系,整合科技、金融、市场等方面资源,打造一体化、开放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关于人力资源问题及建议

  人兴方能业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下农村尤其山区、贫困地区的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年龄不断

  老化、素质不断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以现有的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乡村振兴,实在是“小牛拉大车”,力不从心。农村人力资源“空心化”的实质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缺乏吸引力,农村人力资源日趋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

  重农先重人。党中央明确提出,乡村振兴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破解农业农村人力资源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时代机遇。建议基层政府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服务的同时,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进行资格认证,制定出台支持职业农民的配套政策,吸引更多农民提高素质,从事农业。二是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他们加快成长,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各地应制定出台并落实支持城市资本、社会资本、城市市民到农村投入产业开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境外企业到农村投资建厂的具体政策,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打破城乡人才流动制度障碍,加速推进城乡人才互动,要素流动。四是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农村人才培训资源和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从乡村中选拔一批有基础、有信心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加快建设一支乡土专业人才队伍。五是积实施“红色头雁工程”。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村支书,就能带动一方百姓致富。要把村支书的选拔培养作为组织部门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培育力度,提高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四、关于机制创新问题及建议

  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永恒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创新机制。近年来全国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创新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但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不少瓶颈:一是不敢创。不善于将上级普遍号召和要求与各地实际结合,一些政策和办法照搬照抄,特别是当下强化责任追究的背景下,一些地方不敢闯、不敢试,开拓创新不够。二是不愿创。对山区、贫困地区“三农”发展信心不足,悲观失望,不愿意花更多投入和精力。三是不善创。一些同志感到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多,无所适从,能力恐慌,不会干,不善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需要加强。

  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已明,政策已定,关键在贯彻落实,而改革中的机制创新则要因地制宜,而且空间很大。机制创新要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前提下,针对制约山区

  “三农”发展的机制体制,着力在三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一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农村经营制度创新,一度极大释放了生产力,但随着时代发展,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要以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为契机,以土地等生产要素流转重组为纽带,积极探索发展适合各地特点的村社(村委会与专业合作社)合一、村企(村委会和农业企业)合一、多位一体(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的经营模式,通过经营模式创新,将村组变成经营实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二是建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机制。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前提,要根据未来城乡人口格局来确定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布局,做好产业布局和村庄整治规划。另一方面,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鼓励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三是构建可持续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关键在增收,农民增收则要依靠农村产业支撑。要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建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并把农村产业发展的着眼点放在农民增收上,促进农民增收模式尽快由城市导向型向农村导向型转变,要进一步优化农民的收入结构,多渠道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

  乡村振兴,是一项宏伟战略,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和坚韧不拔的定力;乡村振兴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内涵丰富,不足和问题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但我深信,在百业正兴的中国,只要我们都尽其所能,全面乡村振兴必将成为现实!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三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

  工作也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和目标。但是,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各方凝聚共识、集合力量、奋力攻坚。

  一、存在的问题

  (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乌海市以工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城市,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较低,自1976年建市以来,除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外,第一产业占比均未超过5%。其中2010年至2016年,第一产业占比均小于1%。从第一产业增加情况看,乌海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平稳,2012年至2016年平均为4.76亿元,2016年达到4.88亿元(2017年数据暂未公布)。从

  投资完成情况看,虽然乌海市2017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高,同比增长73.52%,但总量仅完成2.1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小。

  (二)农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设规划相对落后。一是水、电、暖、路等基础设施是按照自然村标准建设,导致天然气、排污管网、供暖、供水、公共厕所、垃圾清运等公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二是与城区相比,农区交通、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三是农区在房屋修建、乡村企业选址等方面缺乏前瞻性,整体规划存在不足。

  (三)“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乌海市农业产业工人、科技人才队伍以及农业部门工作队伍存在人员老化、科技力量薄弱等问题。与此同时,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新技术推广、农产品宣传及法律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牧区公路网络,加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管理维护。围绕蓄水、保水、节水的目标,建设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根据地下水资源条件,有步骤地开发地下水资源,完善现有灌区节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施农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农区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展“清脏、治乱、增绿”

  三项行动。

  (二)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和服务手段。积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努力在农区建设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积极支持农牧科科技户发展。支持农牧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到生产一线服务和创业。加大统筹协调,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增强天气科技应用水平,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开发能力。

  (三)培养新型农民。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开展实用型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培训,注重提高农牧民市场意识、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推动高等学校、可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技术合作,加强市场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技术研发鲜明,并努力将取得的科技成果直接用于农业生产。

  (四)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验、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整合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为农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着力培育发展智慧农业产业。加快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体系及网络平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扶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五)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立足地域优势,完善规划体系,切实落实各项政策,推进特色葡萄(酒)产业发展。努力提高供给水平,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协调推进农业循环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发展。推进土地流转,支持农牧业合作社实现集约化生产。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四篇

  摘要:为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步伐、提高亿万农民的幸福指数,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部署,各级党委政府强力推进。本文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资金保障、人力支撑、产业发展、民生民富、乡村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建议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成果;问题;建议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三农”工作思想,各级党委政府遵循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实效,加快工作步伐,为乡村振兴战略献言献策,笔者做了以下探讨。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程的重大意义及取得的成果

  1.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十九大報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党中央、国务院措施有力,2018年1月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重要战略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力保障,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重要内容,对提高亿万农村群众幸福指数、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具有重大意义。

  1.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果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紧盯目标不放松,因地制宜做好规划,一步一个脚印,真抓实干。短时间内,“三农”产业兴,农民收入越来越高;民生发展快,群众生活越来越方便。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社会治理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满足感达到了历史新高度。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不给力,发展不均衡

  资金的有效投入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目前,许多村庄使用到的资金基本为上级的专项补助资金和各类奖补资金,有的是第一书记协调资金;各类资金投入分散,使用效益低。发展“三农”产业项目融资难、贷款难;多数村集体的集体资产透支、流失现象严重,而且背负着巨额债务,村集体无力兴办集体新产业、扶持村民个体新项目。“三农”工程发展不均衡,有的村能积极投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村民们能立足当地特色兴办各类实体经济,农民就业路子广,致富门路宽;有的村依然停留在传统农业项目上,村里连个手工作坊都没有。美丽乡村建设,很多乡镇只能打造几个面上片区,许多村里只是简装一条景观主街,很多小街小巷仍存在着生活垃圾散落、生活污水随意流的现象。资金短缺还导致了许多村级工程半途而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受到严重制约。

  2.2人力资源缺失,发展内生力乏力

  乡村建设需要青壮年主力军,更需要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自改革开放到现在4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大批农村青壮年主力军进城务工经商,劳动力流失严重,大学毕业生大多留在了城里工作,乡村精英基本没有回村;村里留下来的多为劳动能力弱的老人、妇女和儿童,由于他们文化水平偏低,许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产业推广困难;受农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现实社会发展的多种因素影

  响,有“三农”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人才不愿到人才短缺急需的农村施展才干;乡镇政府多年不招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有知识、懂管理、会经营农村产业项目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乡村振兴缺乏内生动力。

  2.3产业质低量少,发展劲头不足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有时急于上项目,缺乏长远规划和对市场规律的把握,农民自身经济基础差,缺乏市场知识,掌握不好市场行情,出现了部分产业过剩、农业发展质量低,直接导致农民收入下降甚至赔钱的问题。例如某村芹菜种植大棚,2018年芹菜一斤能卖2元多,2019却不到一元,农户蔬菜种植经济损失大,挫伤了他们的种植积极性;再如某村6年前流转了农民300多亩地用于培育绿化树苗,由于种植过剩,市场绿化苗木需求量减少,造成大量苗木荒长于地,无人问津。种植户赔钱,大量农户土地流转资金不到手,又造成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产业发展缓慢,有的村新建的扶贫车间和扶贫点规模小,处于产业链低端,基本上是简单物件加工,技术含量和产业附加值低,提供的工作岗位少,满足不了广大群众就业需求和增收愿望。

  2.4农村民生保障欠发达,尚不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需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越来越高。目前,农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但富裕程度普遍不高,存在着回乡就业难、外出打工挣钱难、留守孩子教育难、医院看病难、居住环境差、城镇房价高等问题。由于村庄经济水平较差,大多数青壮年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造成大量留守儿童现象,成为教育的难点,农民心头上的痛点。农民有了农村医疗保障,但是看病中大量的体检费、化验费等额外检查费用,大大加剧了农民医疗负担,出现了“查”不起病的新问题。村级民生投入不小,但还存在短板,如有的村自来水供应不足,需要限时供水;村级卫生室的条件差,小病号要到县镇医院治疗;村级公办幼儿园、小学师资不足,不得不聘用大量代课老师;乡村文化设施、绿化、路面损坏等现象长期无人过问;改厕后的厕所因自来水水压低、冬季自来水结冰等因素影响,大多数家庭用不上自动冲水式厕所,化粪池清理成本高,加重了农民生活负担,农民很无奈。

  2.5农村基层工作薄弱,乡村治理能力需要提升

  乡村治理能力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在乡村治理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关键领导作用。调查发现,有些村级组织没有充分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未能充分发挥好“领头雁”作用。少数村的党建工作和村级事务管理长期混乱,工作无序,集体资产资源长期

  流失。受村干部待遇低等因素影响,一些村里能人、贤人不愿担任村干部;政治素养弱、文化层次浅的人进了村两委班子。有的村党员发展对象仅限于自己家族、亲戚当中,背离了党的组织建设原则。有的村干部忙于个人创业,荒了“集体园”;有的村干部工作上平时“等、靠、要”,考评督查时忙于瞎编乱造或者是“给多少钱,办多少事”;有的村干部工作中优亲厚友、甚至给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个别党员、干部还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微腐败”。党员干部和群众不能心连心,乡村振兴就可能会成为一盘乱棋、空棋。例如,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曝光了在“改厕”工作中,山东临沂市某村出现了“数字上实际和台账不符、工作中登记审核不严、完工后监管不及时”等问题,暴露了部分村级干部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的行为,该现象作为反面教材,务必要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防微杜渐,引以为戒,避免此类现象的再发生。

  3更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程的建议和措施

  3.1拓宽资金渠道,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加大乡村振兴战略资金支持

  乡村振兴战略要的是“真金白银”,资金投入是保障。政府要加大农村财政投入,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适当集中资金使用,引导农信等金融部门加大对“三农”工程和小微企业的贷款资金扶持。村级要认真研究党和国家政策,充分利

  用好每一分政策资金;积极争取多方帮扶资金、各类社会带动资金和联动资金;充分发挥“乡贤”“乡能”作用,多方了解信息,筑巢引凤,挖渠引水,努力获取社会外援资金。村集体要紧跟形势,做好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资产,激活资源,壮大集体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让集体家底厚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让“输血”和“造血”功能双管齐下,建设美丽幸福家园。

  3.2培育新型农民,多方“聚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新时代农民的奋斗,更需要热爱“三农”的各类人才的智慧和力量的注入。政府要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守法纪、讲诚信的新型农民为出发点,加快农村人才培训工程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引导更多的年轻劳动力留在家乡谋业致富;积极发挥乡贤、乡能、“乡村服务志愿者”作用,组织开展好“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各种平台,汇集多方人才和劳动力,壮大乡村劳动力和人才队伍,培育乡村发展的人力资源内生动力。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给予优厚条件,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愿意留在农村,安心“三农”工作,帮助村民“摘穷帽”“拔穷根”,实现乡村美丽、产业兴旺的目标。

  3.3聚焦产业兴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助力乡村经济

  繁荣发展

  产业兴,农民富,农村旺。县、乡(镇)、村要三级统筹,注重规模效益,因地制宜做好区域内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片区等特色产业片区的规划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发展的最大效益化。坚决淘汰污染重、效益低的落后产业产能,有针对性地扶持有潜力的中小微企业发展。培育农业产业发展新动能,不仅要围绕农家乐、大棚种植等,更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发展高效循环生态农业;要发挥区域农业联动优势,长远规划特色农业发展,整合品牌农业资源,挖掘当地产业优势,巩固农业基础,打造新型农业种植新亮点;积极做好“三产融合”农业,运用好“互联网+”、电商、大数据等网络资源,探索新型农业合作社发展,创新农业管理模式,让信息技术、科技和管理为“三农”发展助力。

  3.4统筹管理,整体发展,顺应人民群众新期盼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就业,农民盼增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农村富民之策,强民之举,要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元素,创建农民就业新平台,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富裕这一乡村振兴战略根本性任务要求。各级政府要整合乡村振兴资源,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想民所想,思民所思,急民所急,坚持目标导向和问

  题导向相结合,统筹推进农村社会发展,逐步改善民生。加强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提高教师待遇,不让老百姓的孩子输在教育起跑线上。继续加强医改、镇(乡)村卫生院所建设,让老百姓看病方便,看得起病;加快村庄的水、路、电、气、公共交通、互联网、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质量。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实施社会保障政府兜底政策,让每位群众享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尽早实现“蓝天碧水”“厕所革命”工程,让乡村美、居住美。要防止“一刀切”“碎片化”式的发展规划,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方式,整合部门管理,立足现实,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先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和问题,加快补齐民生和发展的短板,让乡村一天比一天美,让农民一年比一年富。

  3.5加强乡村治理能力建设,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蓝图顺利实现。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是新时代党对农村工作的要求,也是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自身迫切需求。要加强县乡(镇)两级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领导作用,努力抓好村级党建工作,建设强有力的农村基层政权,领导群众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要解决农村选人用人范围小、路子窄的问题,坚决克服仅限于在村干部家族亲属中发展党员现象,重点培养政治觉悟高、有知识有能力、一身正

  气能担当的青年作为农村干部后备军。要不断加强农村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提升他们的政治水平、综合素质和服务“三农”本领,发挥他们“领头羊”的作用,让他们和广大群众肩并肩,心连心,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建设美丽幸福家园。严格规范村级事务管理,促进村级事务管理制度化、民主化、规范化运作,提高村级事务透明度,提升乡村管理水平。积极用好互联网+等信息手段,办好村级事务服务所,提高服务效能,尽可能方便人民群众。要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乡村法治、德治和文化建设,建设平安村庄、和谐村镇,让广大群众在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中早受益、多受益。

  4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短时间内给“三农”工作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成绩可喜,意义重大。当然,工作进程中也出现了新问题,各级各部门要因地制宜,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克服困难,努力改进工作措施和方法,又好又快地推进村振兴战略发展。相信在黨和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上下齐心,共同努力,乡村全面振兴,农村强、美、富的目标定能早日实现。

推荐访问: 乡村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对策 乡村 发展现状

【乡村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7篇】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