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6篇

| 浏览次数:

篇一:新时代如何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

  从历史上看,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国家转化为立法措施,在法律上确定了教育公平的含义。

  一、教育公平的概念

  (一)教育公平三个层次的含义与关系

  一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二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三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二)教育公平的种类

  从教育实践主体来看,教育公平可分为学生公平与教师公平。学生公平是指对待和评价学生公平与否的问题;而教师公平则是指对待和评价教师公平与否的问题。

  从教育活动过程来看,可分为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上的公平是指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均有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过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结果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

  从教育公平的结果是根据一定的公平原则进行操作而产生的这一角度来看,教育公平可分为原则的公平、操作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

  教育公平原则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条件,操作的公平需要把操作的步骤合理化,固定下来,形成公平的程序,还需要各种形式的监督机制、监督机构及配套的技术手段,进而保障结果的公平。

  从是否把教育实践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看作存在着差异,教育公平可分为同质的教育公平和差异的教育公平。同质的教育公平是指忽略人人之间的差异,用同一的教育公平原则指导实际的教育活动。而差异的教育公平认为每个人都是各不相同的。

  从实存与观念的角度来看,以上我们所谈的都是实存公平,除此之外,教育公平还有一种观念层次的公平,它是对实存公平的一种主观反映,是对实存公平的一种价值判断,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公平感,即对公平问题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

  (三)教育公平的方法

  教育公平,方法很多,关键是谁去落实的问题。让懂教育的人去搞教育;去教育行政化;取消重点、实验等各色名目的重点学校,资源向城镇、农村、小县城倾斜,向非重点倾斜;教师资源流动起来。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近年来不断引起热议的话题,国家、政府都在致力于这方面的资源配置。作为教师,教育公平则直接体现在与学生的紧密联系上,教师做好教育公平,则受益者直接就是学生。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在现实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教育公平呢?

  (一)避免偏见带来的消极影响

  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会直接影响学校里的社会结构,有些学生会受家庭背景、个人表现这些因素在班级同学或老师那里受到特别的待遇。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首先提升个人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平等、民主的学校、班级的社会结构。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诉求和思想的机会。建立平等交流、换位思考的良好教学行为。拒绝成为“传声筒”,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而且要培养学生这种交流的能力。课堂上,要将资源公平分配给学生,需要合理的安排座位、活动等,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是参与者,从各方面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建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三)让课堂形式更灵活多样

  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组织设计多样的上课形式,使课堂更灵活生动,使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需要教师具有打破传统教学的勇气,善于尝试和改变、及时调整课堂策略。分层教学和合作学习是一个人性化的课堂结构。不但保证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权利,还建立了优质的互动性教学模式。

  教育虽然无法做到绝对公平,但教师的行为会使其达到相对公平。唯有教师克服自我意识,在行为表现上避免偏见,才能体现教育公平。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不公平教学行为,才能在教育公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重点

  促进教育公平要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点,当前要在以下几件事上下功夫。

  (一)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改造薄弱学校,尽快使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

  (二)着力解决“择校热”问题

  加快缩小校际差距,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

  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要加强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有条件的城区和农村可以逐步探索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创新教师补充和退出机制。

  (三)力保就近入学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要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要重点建设好劳务输出大省和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要。同时,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和监护网络,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是关键

  中央要求“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对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而言的,促进公平则是提高质量的内在要求。共享发展就是要分好蛋糕,让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使全体人民在教育改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人民享有公平的教育权利,经历平等的教育过程,获得公平的教育结果。

  (一)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建立包容性发展的理念。

  树立包容性发展理念,有助于消除隔膜、减少排斥、促进融合。我国教育公平的价值诉求应当是让全体儿童、全体教师和全体学校和谐相处、共享发展、共同发展。这意味着,无论是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特殊儿童还是贫困儿童,都应享有与其他儿童平等的教育权和发展权;这意味着,无论城市教师还是农村教师,都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在工资收入与福利待遇方面享有与其付出对等的回报,在专业发展、生活质量方面享有同等的出彩机会;这还意味着,各级各类学校有同等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机会。本质上,包容发展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鼓励多元的发展。

  (二)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必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实现教育公平,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择校热”“学区房”“城镇大班额”等热门教育问题,无不显现出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热切期盼。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不仅是“有学上”的问题,更是“上好学”的问题;不仅是入学机会公平的问题,更是追求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公平的问题;不仅是统一的学校教育问题,更是为社会各群体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继续教育培训服务的问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是实现教育共享发展的重大议题。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除了依靠传统的校舍改造、教师流动等模式外,还应拓展新路径,在课程资源、教学方式、学习环境、教育评价等方面深化教育内涵,提升教育品质,塑造教育的新生态。

  (三)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必须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各地也结合实际探索多样化的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强弱学校捆绑发展”“学区制建设”“教育网络联盟”“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等举措,为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教育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少地方的学校“联合”“捆绑”还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基于学校和教师内在发展需求的互帮互助、共享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中西部地区、困难群体、薄弱学校仍是短板。在教师之间、学校之间,以强带弱、共享发展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从制度变革的视角来看,在财政投入、教师配置、考核评价等方面构建起激励性制度体系,推动教育共享发展,并使之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当务之急是从教育评价制度变革入手,构建起包容性的、共享性的教育评价制度,切实推进教育公平,让共同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四)“家贫子读书”。

  中央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重要举措,这就要求教育战线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实施精准扶贫,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使特殊困难群体及其后代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从而抬高底部,补齐短板,提升内涵,实现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

篇二:新时代如何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

  导语: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它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

  一、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没有较大的教育投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很难进行,教育公平也无法实现。各级政府应严格按照《教育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教育投入要做到“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要切实加强对同级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以确保教育投入增长的落实,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财力支撑。

  二、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资助体系。

  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特别是城乡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等就学的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在投入导向上,教育资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应向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倾斜,特别是向农村贫困地区和西部地区倾斜,向贫困家庭子女倾斜,向残疾儿童倾斜,保证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子女和残疾儿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

  三、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确保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教育部门应改变以往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投向少数重点中小学和大学的做法。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之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基础教育内部小学、初中与高中之间,高等教育内部专科、本科与研究生之间等等,都应有个合理的比例,不宜畸轻畸重。应该确保任何时候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都要高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对基础教育,要强调均衡化但不是平均化,把工作的重点

  放在“治薄、扶差”上来,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对高等教育,则更多的是要为各类院校包括民办院校创造一个良性竞争的环境。对政府投入较多的重点中小学和大学,要加强监管和评估,以防止教育资源浪费。对民办学校应一视同仁,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

  四、建立相对公平的招生和就业机制。

  进一步完善现有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政策,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发布制度。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保障考生权益,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公开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公开招生章程和政策、招生程序和结果,公开自主招生办法、程序和结果。加强考试招生法规建设,规范学校招生录取程序。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舞弊行为。

  改革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就业制度,建立相对公平的毕业生就业的机制,打破地区与身份限制,营造公平用人的社会环境。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和培训结合,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学生人尽其才,实现个人发展,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篇三:新时代如何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

  

  新时代推进教育公平的问题与路径思考张荣花(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0)[摘要]作为公平正义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教育公平是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公平具有多重意义,它是民生改善的基础性机制,为每一个独立个体创造公平的起点,为社会公平和实现善治奠定坚实的基础。享有相对公平教育的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各个领域的平等竞争,并以自身的努力实现社会纵向流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巨大经济成就为教育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障,但贫富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集中化等问题为新时代的教育公平提出了现实挑战。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是新时代一个重要课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的顶层设计,破除各种既得利益羁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让普惠的教育之光温暖每一个群体,让公平优质的教育为民族复兴的梦想提供人才保障。[关键词]新时代;教育公平;路径思考[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9)06-0010-05

  教育公平是“公平”“公正”“正义”等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它意味着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包括受教育机1]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从另一个角度讲,教育公平也是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2]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口基数庞大、人口红利潜力巨大的优势将持续存在,教育公平是开发庞大人口潜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发挥教育在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在多个场合多次谈到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2013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时强调:“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3亿人民享有更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让1[收稿日期]2019-07-28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3]人民的能力。”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要求,要进一步强化资源合理配置,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4]难学生资助体系。一、为什么要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教育公平具有多重意义,涉及和谐社会构建、信息社会建设、社会善治的达成等多个方面。(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社会公平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5]正。”简言之,社会公平是社会资源、利益与负担分配的合理正义。在广义上,社会公平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公平,它意味着每[作者简介]张荣花(1982-),女,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郑州大学在读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篇四:新时代如何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怎样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问题背景: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一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词。它告诫人们,即便是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通过学习、接受教育,人同样可以获得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处于社会下层的弱势者因为拥有知识而摆脱了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其生存状态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但有时我们会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无学可上或上不起学、农村合格教师匮乏、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流落在农贸市场。在城市,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再增加,由于同一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别引发的“择校热”愈演愈烈,家长要向重点初中、高中交纳数万元不等的择校费。在高校,高额学费成为贫困生上学的负担,同时招生名额分配明显趋于失衡,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远低于其他省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入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十六大以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历次强调教育公平。2004年提出西部“两基”攻坚的计划,提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计划,2005年提出对农村家庭困难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2006年提出要免除学杂费,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体系,2007年提出保证农村的孩子上得起学、上好学。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受教育的程度对一个人的就业、收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在如今这个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教育机会的均等是最根本性的均等,它让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给予每个人向前发展的动力,给予每个人向上流动的希望。

  但是,国家教育整体投资不足,又多投放于城市,致使城乡教育差距已经成为城乡差距中最主要、最显著的差距之一。教育的深重负担,不仅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未来,也对农民眼下的生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无论是媒体还是网络,“教育公平”这四个字的使用频率一直居高不下,正反映了教育存在不平衡的现状。这个问题也到了不能再回避的关口!

  可以说,教育不但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命运,也关系着眼下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生活的荣辱悲欢。现在从“两会”上传来消息,政府将逐步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教育投资向农村倾斜,扩大“两免一补”的范围,创造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使农村的孩子不再因贫困输在人生起跑线上,这无疑将是大力推进公平教育的一个转折性的开端。

  今年“两会”所有话题都围绕着建设“和谐社会”这个核心,这是人民生活提高、国家兴盛的时代需求,是民心所望的目标。要建立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公平是基础,而教育的公平则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一环。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保障每个孩子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

  “促进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缺乏公平。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不足,教育经费的持续紧缺,使相当一批农村中小学至今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得不到保障。农村师资队伍学历未达标,中高级职务比例偏低等现象较为普遍。

  二、重点示范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相差悬殊,择校压力巨大。拥有较多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家庭,可以凭其拥有的资本以较低的分数上好学校,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更占优势。阶层差距正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三、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上学比较困难。这表现为,部分进城农民工子女失学,大部分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不高,很多学校仍然要收借读费、赞助费。教育费用仍然是农民工家庭最大的负担之一。

  四、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明显差异。我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以及高校招生指标投放计划存在地区差异,每年高考录取率东部高于中西部,大城市高于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高校教育资源布局的不平衡性,直属高校在属地投放的招生计划比例较大,导致稀缺的优质高教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受到强烈质疑。

  五、部分学生难以承受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费,造成新的不公。目前,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费使部分贫困家庭难以承受,高校贫困生比例占到了20%。由于高中阶段贫困生救助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困难放弃读高中或辍学。

  “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

  一、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公共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不合理。因此,不仅新增教育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存量也应做适当调整,尽可能向农村、向贫困地区倾斜。要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尽快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让每个农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学。要继续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城市教育经费附加应优先用于薄弱学校改造,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宏观调节力度,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禁止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促进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积极推行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公平分配到初中的办法。

  三、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对符合规定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实行“两个为主”的基础上(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中小学为主),同时进一步采取措施,让进城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够在当地公办的中小学进行学习。

  四、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要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积极推行学生贷款制度,建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制度,实施勤工助学制度,开展特殊困难补助,实行学费减、免制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

  五、规范管理,从严治教。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建立健全有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依法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发扬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继续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实现招生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中之重。只有出现“不让一个农民工子女失学,保证人人有学上,争取人人上好学”的良好局面,并形成政府全面负责,公办接纳为主,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才能较好地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一、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建立政府统一协调、教育和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学校与社区密切联系的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工作机制。(一)建立了覆盖全市城乡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二)各级关工委经常开展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状况的调研,并组织各种面向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扶贫帮困活动;(三)积极开展“保护流动儿童权益”项目试点,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认真落实行动计划,定期组织对农民工子女的免费体检,为农民工家庭提供教育咨询等;(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安排一位领导具体分管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二、切实加强管理,规范办学行为。首先,强化管理、分类指导,依法取缔不合格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其次,规范与服务结合,提高办学水平。加强管理的实质是积极引导,促进发展,缩小与公办学校办学水平的差距。作为流动人口管理的基层组织,各乡镇对绝大部分流动人口子弟学校能纳入统一管理,在规范办学、社会治安、安全卫生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同样要求。乡镇政府在加强学校,安全卫生管理方面能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三、加强计划管理,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数据库,不断完善教育事业计划,下达招生计划的同时下达流动人口子女入学计划。各地按照“属地管理、一视同仁,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方针,每年秋季招生前,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调查摸底,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向各公办学校下达招收农民工子女的计划任务,明确规定对农民工子女不得拒收,不得歧视。各地对农民工子女实行了“三统一”政策:民工子弟与本地学生统一时间报名登记,统一编班,统一参加考试,享受同等待遇,保证了教育过程的平等。

  四、合理安排教育布局,不断提高吸纳能力。农民工队伍庞大,加上流动性、随机性大,要随时满足其子女的入学需求,困难很大。在制订教育发展规划时,要严格按照城市发展布局、产业结构和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科学安排,力求准确预测流动人口分布情况,科学、合理制订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各地在制定和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时,充分考虑农民工子女日益增多的因素,在农民工聚居的地域,尽可能挖掘潜力,适当扩大学校办学规模,并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五、积极创设条件,促义务教育实施。为鼓励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各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都制定了相关规定和政策。除全力抓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外,还要保证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完全享受同等待遇,包括热门重点普通高中和中专校,全部向农民工子女敞开大门,并执行同一收费标准。在幼儿园入学问题上,要设置不同层次不同收费标准的幼儿园,以满足收入农民工家庭对子女上幼儿园的愿望。

  六、不断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为鼓励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保护学校的积极性,各地都按照当地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分学生来源,不论接受农民工子女多少,等量足额地拨付办公经费,并按师生比核定教师编制,核发教师工资。

  加大力度整治择校之风

  对于愈演愈烈的择校之风,老百姓是怨声载道、痛心疾首,而又无可奈何,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用以民为本的精神将这件事放到重要的位置。尽管治理择校问题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但部分地方的择校问题仍比较严重,我认为治理择校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政府要依法行政、领导应带头扭转风气。各级政府应牢固树立“义务教育政府办”的思想观念,切实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一是从实际出发尽快制定出符合本省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规划,确定年度工作目标,分期分批逐步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二是调整教育投入政策。各级政府应将人力、物力、和财力向薄弱学校倾斜。领导干部的表现对治理择校风非常重要,他们应以身作则,不批条子、不打招呼、不收条子,自己的儿女子孙就近入学。各职能部门要依法办事,不给学校施加不应有的压力,为扭转社会风气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要强化政府主导、杜绝公办学校市场化。学校招收择校生、借读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利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益驱动。这些创收实质是一种部门利益化的表现,给少数教师、个别学校、相关部门带来了利益,损害了整个义务教育公平的实现、损害了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即使这些创收能够改变少数学校的办学环境,相对于全局来说,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得不偿失。建议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将治理学校乱招“择校生、借读生”与治理学校乱收费结合起来。严禁学校将收取赞助费与招收学生挂钩。将治理乱招生的成效与学校目标管理考核挂钩。逐步彻底消除中小学通过招收择校生、借读生进行创收的活动。保持公办学校的国家义务教育机构的本来面目。

  三、教师配置应均衡、增强所有学校吸引力。教师力量的均衡配置、有效流动是治理薄弱学校的难题。公办学校的教师作为国家义务教育机构的公务人员,应加强对其行为和收入的管理。可以比照公务员的工资管理制度,实行“阳光工资”,在一定区域内教师待遇统一标准。教师在一定区域内实行各校轮换和调配制度。“选好苗子、搭好梯子”,要将选配和培训校长队伍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健全鼓励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的激励机制。城区中小学青年教师和教育系统后备干部都应分批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或挂职锻炼。对在对口支援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教师,应给予重奖。调整学校教师编制,对农村学校适当放宽编制数。通过教学的合理配置,提高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以增强每一所学校的吸引力。

  四、向薄弱学校倾斜、加强投入并确保生源。现在重点学校和名校中不少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由于力量有限,很多地方采取办重点学校、“窗口学校”的办法。在当时有合理性。但对学校的均衡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建议取消这种做法,实施无差别的办学方针,加强所有学校的标准化建设,而不能搞特殊化建设。目前,一方面有必要适当减弱重点学校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向薄弱学校倾斜,逐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要加强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重点高中指标切块分配制度,以此来抑制家长的小升初择校热,保障生源的均衡分布。

  五、要促进社会办学、办学环境要公平优化。促进社会办学是和加强政府主导义务教育办学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当社会办学环境公平、繁荣昌盛之时,或许就是义务教育走向真正公平、合理、有序之时。对义务教育的某些个性化、特殊化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应该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市场途径满足这部分需求。因此,应该鼓励社会和市场举办各种条件、各种收费标准的学校。政府要确保办学环境要公平优化,反对利用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打着民办旗号,采取所谓“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的方式,扰乱秩序。

  享受公平的教育,是每位孩子的权利,而其前提是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政府是实施教育公平的主体,实现教育公平也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为保障每位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到平等教育的权利,政府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背景:

  农村基础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仍然还很薄弱,在相当一些地区的农村里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青少年失学现象仍很严重,这种情况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有很大关系,要改善农村教师的待遇,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10月15日所作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把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不统一,农村比城市低。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而农村地广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人稀,学校规模偏小,有些偏僻地区还大量存在着分散的教学点,据统计,全国目前约有10万个教学点。

  二、边远、贫困地区、山区教师依然紧缺。有些地方则是由于财政困难或财政供养人员超编,即使有编制也不聘用公办教师,而是低薪聘请代课教师,很多地方代课教师的工资不到公办教师工资的1/3。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农村尚有36万名代课教师。

  三、农村教师的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在职培训机制尚需完善。教师年龄偏大的问题,在有的地方比较突出,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正面临着年龄断层。在学科结构方面,农村学校的外语、音体美教师严重不足,一些课程无法开设。还有相当一批教师,长期缺乏培训,知识老化,难以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

  如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一、积极做好大中城市中小学生到农村执教。要加强农村统筹协调,组织落实边远地区教师资源薄弱学校的师资适量。进一步建立完善本行政区域内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关系,鼓励支持城市办学质量比较高的跟农村建立办学共同体,通过多种有效形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

  二、组织城市中小学教师定期到农村任教。要严格控制城镇中小学教师的编制,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的比例,积极促进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定期地选派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并且统筹安排好其他层次的教师到当地农村执教的工作。对于继续补充的新教师,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严格实行公开招聘的制度,优先满足农村中小学的需要。

  三、积极地探索实施农村教师特色岗位计划。有一些地方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比如云南省的红河州,是政府由上一级财政来设置在农村边远贫困地区设置特色岗位,由上一级别财政直接支付教师的工资,吸引优秀的人才到边远地区任教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积极鼓励各地适应人口变化跟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新情况,抓住建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契机,探索新机制。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师资紧缺的学校设置一定数量的岗位,公开招募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四、积极鼓励并且组织落实高校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按照18号文件,就是关于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任教的意见,采取得力措施,实现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跟大学生支援西部志愿计划,各级行政部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实现好这两个计划。同时积极引导、组织、促进高校毕业生服务农村教育。同时要选派一定数量的高校尤其是师范学校新聘的教师到西部任教,把这个同时作为锻炼高校青年教师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组织师范生实习执教。师范学校要组织高年级的师范生到农村实习执教,在农村建立实习机制,积极探索实习执教多种有效途径。在这方面西南大学先走一步,做出了表率,江西师大等等也做得很好,他们的做法值得推广。

  六、积极开展多种途径的执教活动,组织开展短期执教等多种形式灵活有效的执教活动。包括特色活动讲师团,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代教、执教等等,还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手段把优秀教师师范课的课件送到农村学校。

  治理教育乱收费

  “教育乱收费”问题背景:

  在2007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查处价格违法案件情况中,教育乱收费以27637件位居查处价格违法案件首位。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指出,主要表现为:公办学校以民办名义高收费,以补课、办特色班名义多收费,扩大代办范围强行收费,突破“三限”规定多收费,“专升本”多收费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这个“本”却成了价格违法案件首位,值得深刻思考和反省。

  教育乱收费从本质上说,可分为四种类型:

  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一是“生存型”乱收费。这类乱收费行为,主要发生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或经济不够发达的城镇地区薄弱学校,学校依靠向学生乱收费来维持办学的基本需求。

  二是“发展型”乱收费。这类乱收费行为,是指一些学校为达到现代化教育的基本条件,盲目扩大办学规模,脱离实际搞豪华学校建设,而靠政府拨款和正常收费又无法维持,于是走向乱收费。

  三是“趋利型”乱收费。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办学思想不端正,一方面通过教材订购、统一着装校服、推销保险等代收费收取“回扣”,一方面通过办班补课、招收“择校生”、举办重点班等搞所谓“创收”,导致学校用乱收费来给教职员工发放工资外的福利、补贴及劳务报酬。

  四是“转嫁型”乱收费。这类乱收费行为,是政府向学校摊派、搭车收费或通过学校向学生乱收费。政府部门向辖区内的学校收费,有些是带有硬性摊派性质,实际上是挤占有限的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收入。

  “教育乱收费”的原因:

  从总体上讲,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穷国办大教育”,而且是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现代化建设事业、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是现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一方面人民群众期盼教育尽快达到现代化水平,满足其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投入远远赶不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这种情况将长期存在。

  从具体上讲,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的原因:一是一些地方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难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为此一些地方政府就想通过向学生乱收费弥补政府的投入不足,少数学校也通过向学生乱收费来缓解办学经费的困难。二是一些地方和学校领导法律政策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有令不止。三是对乱收费的查处力度不够,使一些地方和学校乱收费行为屡禁不止。四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大,难以完全满足广大群众接受较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致使一些地方和学校借机高收费、乱收费。五是一些基层政府有关部门或单位通过学校向学生搭车收费,或挤占、平调、截留、挪用学校的收费收入。

  如何治理“教育乱收费”:

  一、落实政府责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认真执行《义务教育法》和有关制度规定,依法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严格规范公办学校收费行为,把维持学校运转的日常经费和事业发展的建设经费全面纳入财政预算,不留缺口。同时,要确保中央提出的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政策得到落实,加快薄弱学校的改造进程,缩小校际间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的差距。

  二、坚决制止以改制为名乱收费,进一步规范公办学校办学行为。加强对办学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全面停止审批新的改制学校和新的改制学校收费标准。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对以改制为名乱收费的学校进行全面清理。公办学校凡改制为民办学校的,必须符合“四独立”原则,否则要停止招生。严禁搞“校中校”、“一校两制”和以改制为名乱收费。学校规划建设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经济承担能力相适应,坚持安全、节约、坚固、实用的原则,坚决纠正在学校建设中互相攀比、追求豪华、高额举债和规模超大等不良做法,坚决禁止通过高收费将还贷责任转嫁给学生和家长。要加强对学校在建项目工程的监督和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控制标准和规模。

  三、严格执行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巩固完善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严格限制择校生比例和收费标准,切实将择校生纳入当地统一招生计划并及时向社会公示,不得在择校生之外以非计划生、自费生、旁听生等其他任何名义招收学生,要按照报名学生的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一次招满。

  四、规范高校收费行为,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加强学校服务性收费管理。切实加大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信息公开力度,把学校招生资格和计划、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学生入学条件和录取结果向社会全部公开,确保高校招生的公平、公正;任何地方和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学生收取与录取挂钩的任何费用,继续稳定高校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提高或变相提高。高校提供属于正常教学活动必须的服务,不得另外收取费用,学校提供的服务性收费必须坚持自愿和不盈利原则,严禁强制服务和强制收费。对涉及全体学生的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如额外收取的水、电等费用,要按程序申报,通过召开听证会后确定。

  五、进一步降低中小学教材价格,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减轻学生经济负担。要进一步降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材价格,严格执行中小学教材用纸及印制标准,减轻学生经济负担。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借口向出版发行单位违规收取费用,坚决纠正以培训费等名义收取市场准入费的变相乱收费行为。引导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单位规范售后服务行为。对教辅材料(含各种形式的练习、测试题集)、报刊杂志等课外读物,要严格做到不强制统一征订,不统一购买。坚决遏制教辅材料过多过滥状况。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工作,严厉打击教辅材料盗版行为。

  六、严格执行学校收费“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加强学校收费资金管理。教育收费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健全学校财务制度,将学校的账目、资金使用情况予以公开,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严禁将学校教育经费用于房地产投资开发、购买股票、证券、期货和滥发奖金、补贴、津贴、实物及组织公费旅游等。

  七、继续加强督导检查工作,严肃查处教育乱收费案件。严肃查处通过学校向学生搭车收费和面向学校的各种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行为;截留、挪用、挤占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收入的行为;滥印、滥发教材、教辅材料的行为;利用服务性收费为单位和个人谋取私利行为;高校与招生录取挂钩乱收费的行为;地方或学校越权制定、审批教育收费政策等任何形式的违规收费行为。要有计划地对一些学校教育收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督促有问题的地区落实整改计划,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案件,不但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还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

  八、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制订工作计划,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向群众广泛宣传有关教育收费的政策、治理工作的部署和进展、规范收费的正面典型和违法违纪的典型案件。扩大群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的范围,在全社会努力营造有利于治理工作深入开展的良好氛围。

  为什么孩子进城读书这么难?!

  江西铅山县农民陈建民从内心发出这样的感叹。4年前,陈建民带着女儿来到南昌打工,听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可以在城里读书,打算把女儿送到就近的小学,但碰了壁。因为他没有用工合同和办理养老保险。没办法,陈建民只能咬牙出高价让女儿读书。

  想让孩子在城里正常读书而无法实现的进城务工人员,不止陈建民一个。据报道,在南昌有30万外来工,而2005年入读城区公校的外来工子女仅为300人。一项调查表明,全国只有17%左右的外来工子女随父母就读,入读公校的占71%,其中半数缴纳了借读费和赞助费。也就是说,仅有5%左右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教育上真正享受到“市民待遇”。

  目前,许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允许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地入学,但设置了“附加条件”,抬高了“门槛”,断了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孩子的城市读书梦。一些人将这些限制条款看作阻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城市入学的“罪魁”,认为只要废弃这些“门槛”就能解决问题,但情况并不是这么简单。

  据统计,中国1.2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有3600万子女。在城市教育资源本身就很紧张的情况下,废弃了各种限制条款后,靠什么保证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能如愿入学?在当前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倘若更多的农民工让孩子到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城市“借读”,城市又该如何应对?

  有例为证。在中原某大城市,从2003年大幅放松城市入户限制后,数以万计的农民跳过“龙门”入户城市,给城市教育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一些学校班上学生多达八九十人,学生被课桌“卡”着上课,远远超出了国家规定的标准。一年之后,这种深受外来务工人员欢迎的“开放政策”被迫又扎紧“篱笆”。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在目前城市公共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外来务工人员全面享受“市民待遇”尚不现实。

  不可否认,有个别地方政府人为设置障碍,消极对待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问题。但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难”的症结不仅在于“限制条款”,更在于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教育资源不均衡,以及城市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农民工子女就读需求庞大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问题和矛盾,让城市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教育政策“打折”。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但这样的重视要转化为“实效”,还需要城市管理者认真努力,最大程度地扩充城市公共资源,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城市读书梦。

  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篇五:新时代如何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

  

  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是提升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扩大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加大对教育不平等和失学问题的关注。比如,可以给予低收入家庭免费中小学教育等政策,让弱势群体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教育经费的支持,保障各地的教育力度,使得学校能够实施公平的教育政策,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提升师资力量。另外,政府还应该提供一些奖励项目来激励教师更加努力工作,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此外,政府也应该积极参与基础教育,加快培养教育精英,加强教学资源配置,改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教育公平。另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教育公平的监督,推进教育改革,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管机制,以确保教育质量的提升。

  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信息化教育工作,采用更多的网络教育资源,实现远程教育,降低教育出勤率,强化教育质量的改进。

  总之,只有做到教育公平,使教育资源向弱势群体均衡分配,科学配置教育经费,严格监督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才能推动国家的发展,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此,政府可以开发相应

  的教育政策,扩大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也应该加大经费的支持,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并加大对弱势群体教育的关注。此外,还可以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促进教育改革;同时,还可以采用新型信息化教育方式,实现远程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只有通过以上多种措施,才能使得教育公平理念真正落地,增强社会教育公平意识,以推动我国的发展。

篇六:新时代如何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论述摘选分析(一)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顺利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到“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问题时,很多表述涉及教育方面的内容,着重强调了:

  要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

  我们来看在具体每个问题上,具体表述是什么样的。

  1.学前教育:

  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热词:

  普惠性幼儿园是指以政府指导价收取保育费和住宿费的幼儿园,包括教育部门办园、其他部门举办的公办性质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知识点链接: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有结束期提前、由高班到低班逐步普及、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的联系和衔接的趋势。随着我国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逐步普及,学前教育也将逐步普及。

  简评:

  2021年我国在园幼儿4805.21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8.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7.78%。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学前教育已经处在蓬勃发展之中,但较有的发达国家(如法国4-5岁儿童入园率已近100%)相比,尚有进步空间。

  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人民切实存在的学前教育需求,学前教育进一步普及势在必行。而提高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的重要方法就是增加普惠性的学前教育资源,增加学前教育投入。

  2.义务教育: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

  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

  热词: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链接: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它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公共性和基础性等特点。义务教育的一端向幼儿教育方向扩展,另一端向初中后教育阶段延伸。

  (2)到2008年底,我国实现了免费的普及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取得的伟大成就。但我国的义务教育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任务。

  简评:

  截止2021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72万所,在校生1.58亿人,专任教师1057.19万人。2021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成果显著,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4%。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2021年,我国着力改善民生,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力度,提高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3700多万学生受益。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面临的最重要课题就是要促进其均衡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的策略有财政投入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策略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说,要“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特别是要重视重点大城市出现“择校热”的现象,策略有贯彻教师轮岗政策、积极推动“公民同招”、划片分区招生等。

  同时,落实好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待遇的政策也是推动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水平,并逐步提高。

  最后,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要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继续落实“双减”政策,使学生作业布置更加合理、校外培训机构全面规范。

推荐访问: 新时代如何促进教育公平 提升教育质量 新时代 教育质量 公平

【新时代如何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6篇】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