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主要经济指标的重大意义6篇

| 浏览次数:

篇一:农业主要经济指标的重大意义

  

  和应用指标。

  第二节

  农业生产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中各个指标含义明确,计算简便。

  二、农业生产经济效果指标设置的原则

  一、农业生产经济效果评价指标的作用生产中各种生产资源和劳动成果之间的客观经济关系。(2)要能全面地反映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复杂内容。

  三、农业生产经济效果指标的构成(3)要反映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4)的大小,有助于对农业生产经济效果做出系统全面的评价,要反映出农业生产的总体经济目标。(5)应保证整个体系  设置农业生产经济效果指标的原则:(1)要反映农业品或产值;二是净产品或净产值;三是剩余产品或利润。量,从价值形态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全部产出是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全部使用价值量和价值农业投入可以归结为土地、劳动和资金三种资源;农业产  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评价包括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间的相互关系,便于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选择地认识各种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它们之有助于比较准确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经济效果,有助于系统  农业生产经济效果指标有助于衡量农业生产经济效果

  投入产出

  (C+V+M)(V+M)(M)盈利盈利率率净产净产生产生产土地劳动率率率率于主导地位的经济效果指标。或价值量。计算公式:占用率率率土地生产率反映了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是处可以划分为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金生产率三类。

  按照不同的投入和产出,农业生产经济效果评价指标  剩余产品或利润土地劳动资金利润成本利润  净产品或净产值土地劳动资金净产成本净产  全部产品或产值土地劳动资金生产成本产品

  ①土地生产率: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取得的产品量  土地生产率=农产品产量或产值/土地面积资金消耗资金资金报酬费用固定流动劳动物质率率率  常用的土地生产率指标:

  面积面积的价值水平。计算公式:/土地面积物播种面积终成果。积量和产值表示,所以对土地投入只能采用占用土地面积而经济评价,还不能用凝结在土地上的劳动量与所取得的产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对农用土地进行  土地盈利率=(农产品总产值-生产成本)/土地面社会所作贡献的大小,能够综合地反映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动和必要劳动消耗之后的影响,它表明了单位土地面积为  ③土地盈利率反映了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消除了物化劳  土地净产率=(农产品产值-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值的影响,它能确切地说明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劳动所创造  ②土地净产值率指标,排除了转入产品中生产资料价  单位农用地面积产值=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农用土地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或产值=总产量或总产值/农耕地  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或产值=农作物产量或产值/农作不能用价值量来表示,这是土地生产率指标的局限性。  (2)劳动生产率指标组

  是个夸大了的指标。/活劳动消耗量动为社会所创造的新价值。所创造的农产品量或产值。  劳动生产率=产品产量或产值/活劳动消费量  ②劳动净产值率指标,计算公式:  ③劳动盈利率指标,计算公式:

    ①劳动生产率指标。计算公式:

    劳动盈利率=(产品产量-生产成本)/活劳动消耗了物化劳动转移过来的价值的影响,能够确切地反映活劳  这一指标是指单位活劳动所生产的净产品数量,排除  劳动净产值率=(产品产量-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采用单位活劳动时间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因此,它  由于物化劳动还不能准确地还原为劳动时间,一般只尺度计算,目前常用的劳动生产率指标只反映单位活劳动化劳动很难还原为劳动时间,物化劳动消耗很难用统一的占用或消耗与生产成果的比值来表示。但是,由于目前物劳动生产率是指在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用劳动  劳动生产率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量

    (3)资金生产率指标组值  ①成本产品率指标,计算公式:

  创造财富的能力,是评价经济效果的重要指标。

  动消耗的比例关系,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效果指标。  成本产品率=产品产量或产值/产品成本  这一指标是指单位活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剩余产品数量,产值花费的成本来表示。显然,这两项指标互为倒数,成表示;单位产品(或产值)成本通常用每千克产品或每元  成本产品率通常用每百元成本提供的产品量或产值来  单位产品(或产值)成本=产品成本/产品产量或产这两方面的指标又可以从产品不同的计算范围分别考察。方面的指标,即成本产品率指标和资金占用生产率指标,占用生产率来考察。这样,资金生产率类指标可以包括两消耗的资金用成本产品率指标来考察,占用的资金用资金  一般的,投入的资金包括消耗的资金和占用的资金。补偿的,因此,资金生产率能够综合地反映劳动成果与劳比值。由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劳动量是用资金来  资金生产率指标是农业生产投入的资金与生产成果的它反映了活劳动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即单位劳动力为社会本产品率越高,单位产品成本越低。

    ②成本利润率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成本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成本耗的比例关系,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评价指标。果,是一个广泛应用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  ③资金占用指标有量有量  资金占用产品率=产品产量或产值/资金占有量  资金占用利润率=利润总额/资金占用总量而有必要分别考察其经济效果。固定资金占用利润率表明们的价值转移特点不同,对产量和产值的影响也不同,因一般的,占用的资金可分为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由于它品数量或产值量的比例关系,它反映了资金利用的效果。  资金占用产品率是指单位资金占用量与所能生产的产  流动资金占用产品率=产品产量或产值/流动资金占  固定资金占用产品率=产品产量或产值/固定资金占较突出地说明了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资金应用的经济效值,它反映了资金消耗同剩余产品价值量的比例关系,比  由于利润是补偿了全部资金消耗以后为社会创造的价产品率指标能够综合地反映全部产品或产值与全部劳动消劳动报酬,它包括了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所以成本  产品成本是指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

  资金取得的利润进行衡量。  (4)增产增收率指标组可以是总收的增长率。以是总产量的增长率。  ③增产增收率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②收入增长率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①产量增长率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产量增长率=报告期产量的增量/基期的产量  收入增长率=报告期的收入增长量/基期的收入  增产增收率=收入增长量/产量增长率  在农业生产中,产量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它们之间的组合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其比值可以出现由  收入增长率指标可以是单位面积的净收入增长率,也  产量增长率指标可以是单位面积的产量增长率,也可效益的评价,有利于从动态的角度评价技术方案的优劣。果的变动趋势。因此,设立增量动态指标有利于进行综合的农业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不能反映农业生产经济效  上述指标均是静态指标。静态指标只能反映某个时点润率反映了资金占用所取得的利润情况,常用每占用百元率表明占用百元流动资金生产的产量或产值。资金占用利占用百元固定资金生产的产量或产值。流动资金占用利润正到负的各种数值。

    (5)投资经济效果指标产值、百元投资年盈利指标。式为:

  为:  单位生产能力投资额=投资总额/年新增生产能力  单位投资年生产能力=年新增生产能力/投资总额

    投资回收期(年)=投资总额/年利润增加额直接计算利润时,可采用成本节约额来计算投资回收期。  对于一些设备、工程等改造项目,在投资使用后无法生产过程中从实现的利润中收回投资额的年限。计算公式  ③投资回收期指标:该指标反映农业投入完成后,在用的情况。与单位投资年生产能力指标互为倒数。计算公产能力的投资额大小,反映单位生产能力对资金消耗和占  ②单位生产能力投资额指标:该指标用于比较单位生  该指标主要表现形式为百元投资年产量、百元投资年指每年评价新增加的产量、产值、纯收益。计算公式为:资额与新增加的生产能力的比较关系。新增生产能力主要  ①单位投资年生产能力指标:这项指标是反映农业投  农业投资经济效果是指农业投资后所获得的有用效果与其耗费的比较。农业投资主要是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

  数来表示。计算公式为:  投资效果系数=年利润增加额/投资总额表明单位投资额每年能够增加的利润,投资回收期则表明  投资效果系数与投资回收期互为倒数,投资效果系数比值,是投资回收期指标的倒数,计算数值以小数或百分  ④投资效果系数指标:反映年新增利润占投资总额的从投资利润中收回投资额需要的年限。

篇二:农业主要经济指标的重大意义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可持续农业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可持续农业

  英文名称:

  sustainableagriculture;permaculture定义:

  通过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调整农作制度和技术,以确保获得并持续地满足目前和今后世世代代人们需要的农业,是一种能维护和合理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资源,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在技术上适当可行、经济上有活力、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农业。

  应用学科:

  生态学(一级学科);农业生态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1987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明确定义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指采取某种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按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要求,今后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确保食物安全增加农村就业和收入,根除贫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题要:本文以生态经济学理沦为基础,以农业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决策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大量的事实为依据,从系统的观点,动态的角度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起源、经验教训、发展的必然性,结合国外农业的研究探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目标、不同观点及产生背景,研究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及意义。

  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1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程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门正发展与完善的学科,介于哲学、科学决策学、生态学、系统学、农作制度、生物工程、信息科学、农村能源工程与管理等学科范畴的学术思想潮、社会思潮和历史思潮。世界农业已有7000年的历史,纵观世界农业发展的近代史,全世界农业迅速发展从本世纪初开始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过去50年中,由于充分利用了科学技术,增加了投入,使人类在改造自然、增加食物

  和纤维产品的生产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农业发达的美国在20年代研究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前苏联从50年代研究应用,到80年代管灌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63%。美国从1876—1930年农业生产率基本是平缓发展,这个阶段为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基础,集教学、科研、推广于一体的独特三位一体制,为日后大学涌现与农业有关的科研成果和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40年代后期在近百年农业科学发展积累的基础上,依据工业的大力支持,实现了玉米上一个台阶。化肥、农药优良杂交种、农业机械化及设施的使用,产量急剧上升。到60年代后,各种技术设备上去了,加上绿色革命的育种,小麦、玉米又上一个新台阶。

  谷物产量的增产得益于农药的使用,美国的粮食产量由1942年的454万kg上升到1963年8500万kg,由于农药的神效,使美国农作物单产在二战期间翻一翻,但是DDT通过生物食物链的作用,在有机体以至人体内积累,浓密成数十、上百倍浓缩,鸟类、鱼类因此致死。人们在反省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同时,常规农业现代化和绿色革命使美国面临着挑战,财政补贴达到220亿美元,农业成为地表水最大的“非点污染源”,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全国30%的地下水NO3-N含量超标,作为主要农业区的中西部大平原,地下水资源锐减,出现大量的赤字。水土流失表土30亿t,美国农业表面很先进,实际上潜伏着一系列问题。在大力推广绿色革命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为刺激农民多施化肥,国家对化肥的补贴高达50%—70%,以致财政支出和外汇严重平衡,美国的农业成本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已高达79%,造成农民破产速度空前。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并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国际社会开始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因聚,必须采取共同行动,保护环境,拯救地球。同年,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环境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系统论述了科学技术、生产技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增长是有限的论点。1974年发表了第2个报告《人类处于转折点》。

  80年代初,美国等发达国家科学家集中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范畴、研究的特点以及实施途径,发表了大批论文和专著。农业可持续作为一种的农业思潮在全球迅速传播,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并付诸实践。1980年3月联合国向世界发出了“确保全球持续发展”的呼吁,1983年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1985年,美国加利福利亚议会通过的《可持续农业研究教育祛》正式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1987年美国农业部可持续农业研究与教育计划(SARE)正式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PAO)在荷兰召开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形成了可持续农业和乡村发展(SA肋)的丹波宣言,并提出了SABD的3大目标。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同年还在联合国总部成立了世界可持续农业协会。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发展现。进一步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的发展。这一新的发展观点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2国内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动态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已有2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许涤新、叶谦吉的倡导下,召开了多次“生态农业”研讨会,一些农业科技人员开始以户村为单位进行试点,探索和实践生态农业的理论。我国肋年代开始进行“生态农业”的试点,并

  提出相应的理论。已触及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中国的生态农业除了更强调和突出生态学原理指导外,还很好地继承了中国自古以来就独有的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哲理观念,这是西方可持续发展学者十分祟尚和羡慕的。中国的生态农业同国际农业可持续发屁是趋同的,中国的生态农业运动在中国推行20年,已有较完整的纲领、试点网络、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和大批参与的农民队伍,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推进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但是作为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标志,是1992年出国家计委等部门联合参与编制的《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出于对世界未来发展走向的充分把握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分析,在国内国际总体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而提出了可持续农业。1992年6月中国政府在巴西里约世界首脑会议上庄严签署了环境与发展宣言。我国1994年3月制定和通过《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从我国具体国情和人口、环境与发展总体联系出发,提出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并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中作了具体的部署,表明我国发屁战略思想的转变。《中国21世纪议程》的编制和推进,标志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进入新的阶段。

  许多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政治家都在研究和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科学技术能力、政府调控行为、社会公众参与“三位一的复杂系统工程。人类自觉认识、自觉调按、自觉规范自己行为的智慧正是创立和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学的源泉。我国的理论界也针对中国的特点,不断地丰富完善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的内涵,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具有鲜明的中国学泥的理论体和实践方案,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的实施,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涌现出了一大批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专家,发表了大量有价值的论文,召开了一系列的学术讨论会。1999—2000年中国科学院组织数十人采用国家发布的统计资料,经过1。7亿次的有效运算,以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总计208项要素、48个指标群、16年模型组、5大系统作出了逐级递妆的分类排序,在中国首次全面、定量地进行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评估。

  21世纪中国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动态综合平衡为纽带。鉴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和发展中国家的索取性农业(其中有些国家正从索取性农业向着现代化农业过渡)普遍忽视这种动态综合平衡的协调论原理,不免受到自然的惩罚。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反复实践,反复认识,不断总结,不断提炼,终于形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到了80年代中期,《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全面地阐述了这两大主线(人与自然平衡、人与人和谐)的内在统一,至此,标志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它向世人昭示: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是“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综合反映和内在统一、三者互为鼎足,缺一不可。它们在各自临界阈值约束下共同形成的“交集”,产生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正确“投影”,并成为衡量和诊断国家可持续发展健康程度的标识。农业可按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实证体系和应用体系应当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研究为方向,借助现代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手段去面对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农村经济的现实,在农业综合数据库的支持下,以计算机的模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对系统实施综合集成并预测未来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时间序列分析的支持下,把农业综合发展、人口控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社会进步水平、政府管理能力、战略储备体系、科技创新能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一类新的指标体系“农业可持续发展度”,每年周期性地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统一排序,并与国际通用标准衔接,动态监测和预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总体水平以及各省市的区域发展水平,为中央有效地实施农业宏观监控提供定量的手段。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目标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同观点

  按照丹波宣言中的定义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重点集中于解决重大的稀缺农业资泥和重大自然资源破题。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体系。

  丹波宣言提出了3大战略目标:(1)吃饱和穿暖的温抱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要积极主动地发展谷物生产,增加谷物产出,确保谷物的供应与消费,使谷物安全系数(谷物储备占谷物消费的比例)达17%—18%以上。与此同时,在确保谷物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协调与综合安排其他农产品的生产。(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的致富目标。从地域观念看,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必须促进其综合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必须设法发展农村其它产业,促进农业与农村各种产业综合发展,以便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就业机会与摆脱贫困和脱贫致富(尤其是贫困地区能够脱贫致富)。(3)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水绥良性循环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要采取各种实际有效措施,合理利用、保护和改善资源与环境条件,促使这些客观条件能够与人类社会助发展,永续地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形成的不同的观点有3种:第一种现点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行农业技术的革新,以生产足够的食物与纤维,来满足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既满足于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科技和知识化的活劳动投入为主,减少物质资源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为农业持续发展创造物质条件,通过合理的投入和系统功能的协调,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和资源的水续利用,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屁。第二种观点认为。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是一种把产量、质量、效益与环境综合起来安排农业生产的农业模式,它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来评价农业系统是否持续、协调地发展。其内涵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在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当代人对农产品供求乎衡;二是保护资源的供需平衡和环境的良性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它不只是一个农经和农艺方面的问题,而且涉及自然、经济及社会问题的复杂系统工程。因此除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研究外,还应从生态经济、资源经济、国土经济、人口经济等方面进行探讨。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农业可持续发展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即有生产、技术、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经济技术因素,还有市场、分配、消费、生活、社会以及与之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管理和人们思想观念等社会、思想因素,涉及的产业既有大农业内部的农林牧渔副业的发展和相互关系,还涉及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相互关系和即有生产力方面的闻题:又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第三种观点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针对常规农业技术而可提出的一个相对应的概念。所谓常规农业技术是在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中,则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至今仍普遍实施的以系统的开放性、资源的高投入、生产的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属于现代农业技术的范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的初期至中期的一个发展阶段。常规农业作为人们一个时期的选择,反映了人们在农业发展上的一些认识倾向。人们一般只重视当前和近期需要,忽视人类长远需要。

  2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延伸到农村及农村经济发展领域时而生成。在此之前,若干国家的一些有远见的学者早已开始了对常规农业现代化投入获得高产的反思,提出了侧重面有所不同的替代模式。人类出现之后,自然协调功能慢慢萎缩,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思维的发达,成了主宰自然优势物种,对自然环境的伤害越来越严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先后进入农业现代化阶段,为了进一步扩大财富,更加疯狂地征服自然,掠夺自然,以实现其高水平的农业现代化;逐步发展了“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至于发展中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仿效发达国家,也大规模地毁林开荒,滥垦滥伐,广种薄收,致使出现大面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盐碱化和荒漠化。通过近30年的实践与反思,人类终于悟到了不珍惜自然、不保护环境、一味地征服改造,反受其自然之力报复的真谛。在农业、工业化过程中,同样表现出工业文明制约农业发展的征兆与端倪,化肥的长期使用造成了土壤的板结,降低了土壤肥力,石油农业等造成的大气污染,使农作物的产量降低了5%;被称之为“白色革命”的塑料地膜已积累成严重的“白色污染”,象征文明的烟囱排放的大量废气,不仅污染了大气,危害了人体健康,而且形成众多的酸雨,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工业废水影响农业生产的事件更是比比皆是,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以及水资源减少,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造成土地的沙化,盐碱和沉降变形。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给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灾害和工业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自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以后,世界各国都在考虑本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许多国家相继制订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的制定了本国的《21世纪议程》。中国始终把发展经济、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努力寻求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兼顾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的发展退路。如何由中国学者在自己本土上系统、准确、深入地就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整体关系及其内在规律的把握,并由此提供出有价值的思考和方略,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道路的新阶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社会的基本社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在实践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时,必须研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取得了解煌的成就,大大促进了现代化的进程。但我们也要看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科学技术随着资源、环境、人口等多重压力和严重的困境,严重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因而中国农业的发展道路,只能从原有的靠大量增加资源消耗的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到尽量节约农业资源的消耗、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依靠科学技术,走农业和农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退路。

  科学地认识和深入研究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需要。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现、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通过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已被世界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的信仰的各个国家所接受。围绕环境与发展这一水桓的主题,国际上已形成可持续发屁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研究方向。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趋向于多学科围绕同一个主题在理论规范中逐步融合和投合,预示着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理论与实践研究正在孕育着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农业可持续发展学。

  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迫切需要开展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必须清醒看到,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农业发展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农业在为工业建设提供了巨额的资金、原料、劳动力等的情况下,目前仍在源源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输送着各种经济资源。不少地方出现了资金、土地、物质、技术人才高素质劳动力甚至领导粮力的“农转非”,使得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的环境恶化,发展后劲明显不足。这除了价值规律支配下的市场运作外,一些地方政府的行为无疑起了推披助澜的作用。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由于我国是一个的农业大国,首先,如何通过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制订出一套有效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并被付诸实施,从而保障我国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其次,世界上还有许多类似我国的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了他们的密切关注。如果我国能够成功地开创出一种成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或保障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路于来,则对面临着同样问题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用科学理论指导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需要。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作为一种理念、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正变为世界范围的人类实践活动。这种实践目标是人的生产、社会生产、环境生产的协调统一,是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推进,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态自然的协调互动。这种实践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它要求实践能力的现代转换,即劳动者的素质和观念的提高;要求实践结构的现代转换,即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政策和企业运行方式,实现社会生产内涵发展、集约化和生态化;要求管理方式的现代化转换。这种实践在“全球战赂”、“人类共同利益”、“大时空观”等现念指导下在全世界范围推进,如果没有形成全球共识的理念和科学理论来指导,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2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

  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历史的深刻反思和现状的系统把握,以及有针对性的国际比较,力求对问题作一较深层次的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支持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政策分析,以期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操作性较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是一切非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等事实的抽象描述上,而且还被经济学家依据大量实证分析基础上所作的严密

  理论推理所证明,比较经典的概括就是,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主要有四方面的贡献: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及外汇贡献(库避涅茨,1961)。在我国,特殊的国情赋予了农业特殊的重要性,这就是,由于全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多生活于农村,直接靠农业及其相关产业获取收入。工业原料中的40%(其中轻工业原料的70%,纺织工业原料的90%)来自农业,全社会商品的43.2%销往农村,使得农业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自立的基础产业。因此,旨在探求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农业体系研究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向协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资源、环境的保护,使资源和环境能永续地支撑农业发展,同时,通过农业的发展促进资源和环境有效保护,使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有机的结合,既避免农业发展以破坏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又避免单纯强调保护而阻碍了开发、利用;二是有利于重新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使农业的功能不断得到拓宽,促进农村全面、综合、协调地发展,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三是有利于从我国国情出发,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和方向,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科学新闻周刊》)

篇三:农业主要经济指标的重大意义篇四:农业主要经济指标的重大意义篇五:农业主要经济指标的重大意义

  

  第一篇

  农业经济学基础概论

  第一章

  概论

  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学的概念

  农业经济:农业中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农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规律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

  农业经济学:指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生产力及其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和两者相互运动规律的科学。

  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从生产关系角度:研究农业中的产权关系、经营方式、管理体制、农产品市场组织、农产品价格、农业收入分配、农民的消费及扩大再生产等问题,为选择科学的农业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提供依据。

  从生产力角度:研究农业生产力的内容、性质、特点;分析现代农业生产力内部结构及其功能;阐明其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以寻求科学组织与合理利用生产要素的方法和途径。

  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一)产生

  1.起源:古希腊和罗马

  (1)古希腊色诺芬(Xenophen,约430~354BC)的《经济论》;

  (2)古罗马加图的《农业志》,瓦罗的《论农业》和玛鲁麦拉的《论农业》;

  (3)西欧中世纪(5-17世纪),庄园经济兴盛,使古代农业经济思想得以流传。

  2.萌芽:近代初期(17世纪至19世纪30年代)相对独立的农业经济理论逐渐萌芽。

  1770年英国经济学家阿瑟.杨出版了《农业经济论》,被视为农业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二)发展

  18世纪

  德国,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农业经济学家:尤斯蒂、贝克曼等。

  1.泰尔,1809-1821年出版《合理农业原理》(四卷),确立了追求最大利润的农业经营目标,德国农业经济学创始人和欧洲大陆农业学界的泰斗。

  2.屠能发展了他的思想,出版了《孤立国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两个基本理论:农业集约度理论和农业生产位置配置理论

  第二章

  供给与需求

  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

  (1)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

  生产周期长,弹性小。不能及时调整产量。

  生产周期短,弹性大。可及时调整产量。

  (2)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

  容易改变,弹性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不易改变,弹性小。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农产品

  (3)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

  影响长,弹性大。生产规模容易扩大与缩小。

  影响短,弹性小。生产规模不容易扩大与缩小。

  (4)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

  成本变化小=价格变化小,弹性大。供给曲线平坦。

  成本变化大=价格变化大,弹性小。供给曲线陡峭。

  商品农产品价格下降将导致需求增加

  例题:已知某商品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分别为:Qd=14-3P,Qs=2+6P,试求该商品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时的供给价格弹性。

  解:

  Qd=Qs得:P=4/3,Q=10?s?dQP4/34?6??dPQ105例:价格从1元降到0.8元,需求量从100斤增加到150斤,则

  卖者总收益增加20元

  蛛网理论有三个假设前提:

  一是从开始生产到产品产出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在这段时间内生产规模无法改变;

  时间内生产规模无法改变;二是本期的产量决定本期的价格;三是本期价格决定下期的产量。

  蛛网理论是用来解释一些农产品产量和价格失去均衡时发生周期性循环波动的理论。产量和价格会发生周期性波动的,通常是具有较长生产周期、生产者的供应只能根据上期价格信号决定。

  第三章

  农产品市场

  市场类型

  从市场主体角度看,可分所有权市场、占有权市场和使用权市场;

  从市场客体来看,可分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

  从市场时序的角度看,可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从市场地域结构看,可分为城市市场、农村市场、地方市场、全国市场、世界市场;

  从市场的竞争程度来看,可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

  从市场流通区域来看:国内与国际市场。

  从市场所处流通环节和交易方式看:批发、零售、采购、直销、拍卖市场

  从市场经营品种和方式上看: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

  从商品供求特征上看:买方和卖方市场

  农产品集贸市场的发展趋势

  1、由初级市场逐步向商业性市场发展;2、市场购销方式已由零售交易为主向批发与零售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有的集贸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逐渐演化成批发市场;3、由区域性市场逐步向跨省市、远辐射的大市场发展;4、由设施简陋、沿途摆摊的马路市场逐步向规范化、永久性市场发展。5、特点: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商品价格经常变动。

  两种不同批发市场的比较

  比较项目

  投资主体

  农产品

  交易方式

  结算方式

  组织程度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

  1.期货市场的第一个功能是套期保值。在现货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现货商品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或买进与现货品种相同、数量相当、但方向相反的期货商品(期货合约),以一个市场的盈利来弥补另一个市场的亏损,达到规避价格风险的目的交易方式。

  2.期货市场的第二个功能是发现价格。由于期货交易是公开进行的对远期交割商品的一种合约交

  自发形成

  复杂

  多而杂

  一对一,谈判

  现金为主

  低

  政府开办

  国家政府

  量大,单一

  会员制、交保证金,竞买卖

  现金,现货交易及期货

  高,产生价格有指导意义

  易,在这个市场中集中了大量的市场供求信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地点,对各种信息的不同理解,通过公开竞价形式产生对远期价格的不同看法。期货交易过程实际上就是综合反映供求双方对未来某个时间供求关系变化和价格走势的预期。这种价格信息具有连续性、公开性和预期性的特点,有利于增加市场透明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

  国际经验表明,期货市场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成为农民生产经营的“晴雨表”和“避风港”。

  一是有助于农业信息化,让农民利用价格信息指导生产。二是有助于农业组织化,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三是有助于减少农业生产盲目性。四是有助于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规范与完善

  1、创新农产品期货品种,发展农产品期权,完善市场品种结构,健全期货市场功能:一要决策权限集中而明确,成立权威性强、专业化程度高、审批权限集中而明确的上市决策机构。二要对不同的品种分类指导。对市场化程度高、不影响国计民生的小品种可考虑实行备案制,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品种实行审批制,还可考虑实行上市品种试运行制度,三要有上有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选择作用。

  2、大力培育期货市场主体,改变市场投资者中小散户比重过高的格局,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提高农产品期市的流动性,保障市场稳定性。

  3、适应金融全面开放的新形势,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市场。

  市场的基本职能、市场体系的构成、问题、现状、建立等

  书P6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目标

  1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使得农产品流通必须更加有序、规范、安全、高效。

  2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3改善综合服务,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有效实现农产品价值,拉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4增强流通能力,提高流通效率,创造更好的市场流通条件,适应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数量、品种、质量消费需求日益提高的需要。

  5拓展市场经营领域,全面推动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向现代化迈进,变市场约束为市场动力,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第四章

  农业的组合

  一、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

  (一)制度层面的农业生产要素组合

  1从制度层面:制度层面主要反映了生产要素之间采取什么经营制度、经营方式。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业中采取集体经营,劳动者与土地资源结合是分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制度层面讲,这种组合反映了生产要素的质的关系。

  (二)技术层面的农业生产要素组合

  1、要素的不可分离性

  任何社会的农业生产都有赖于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传统农业时期至少有土地和劳动者的结合,但生产效率很低。现代农业,还有资本和科技。农业生产中强调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单一夸大哪一个要素的作用是不行的。

  2、要素作用的非均衡性

  虽然人们强调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织,然而,实践中哪一个要素占多少,却要根据各自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决定。如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3、部分要素的可替代性

  虽然我们强调各种要素的结合,但是,实践中部分生产要素是可以替代的,如,因土地资源少而农产品紧缺时:(1)可以通过投入大量劳动力实行精耕细作,提高单产;(2)可以通过投入科技研究良种,提高单产;(3)当劳动力不够时可以使用机械。

  4、要素组合功能的系统性

  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要合理,比例合理的组合能使要素组合的整体功能大于单个要素的功能之和。

  5、要素组合的变动性

  要素的组合随着生产者投入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如,传统农业时期,土地和劳动占比重大,现代农业社会资本和科技占比重大。

  二、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应遵循的规律

  任何一种生产行为都表现为:一定量的生产投入与一定量的生产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当投入一定量的资源时,就会产出一定量的农产品,这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叫生产函数。

  表示为:

  Y=F(X)=F(R,L,K,T)

  Y——各种农产品产量

  X——各种生产要素

  土地(R)、劳动(L)、资本(K)、科技(T)

  为了获得投入产出的最大经济效益,各种要素的组合要重视各种规律。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是指在既定的技术条件和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到一定程度后,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呈不断下降趋势。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最初在农业领域里发现,后来,这个规律已成为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是一条自然科学规律。因为任何生产行为的资源投入都有一个适度问题,在现有生产力水平条件下,过度投入会带来资源的浪费。

  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1)边际技术替代率: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要素,在总产量不减少的情况下,所减少要素的量与所增加要素量的比率。

  (2)递减规律:通过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量来替代另一种要素时,这种替代能力到一定限度后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

  3、规模报酬变化规律

  规模报酬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各种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时,所引起的报酬增量的变化。

  三阶段:

  当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时,规模报酬递增;

  当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时,规模报酬不变;

  当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时,规模报酬递减。

  规模报酬:随着投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规模的扩大所引起的报酬的增量。

  第二篇

  农业生产要素

  第一章

  农业自然资源

  ★农业土地资源的特点

  1、面积的有限性和供给的稀缺性

  2、位置的固定性和收益的级差性

  3、效用持续性与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衡量农业集约经营效果的指标

  经济指标

  ①单位耕地面积上的生产资料综合价值指标

  ②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单项生产资料数量或价值指标

  ③单位耕地面积上的生产成本

  效果指标

  ①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农产品产量

  ②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农产品产值

  ③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④单位耕地面积上的纯收入

  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意义

  1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2采用先进的物质装备和技术设施,可以增强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促进生物因素同环境因素的统一,实现高产稳产。3通过提高单产来增加粮食总产量,缓解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4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充裕和传统耕作经验的优势,提高土地产出水平。

  农业集约经营中土地报酬变化趋势

  第一阶段: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可变要素与固定投入要素(土地)的配合比例逐渐合理,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同时递增,直到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由递增到递减的转折点到边际产量为零,这一阶段总产量不断增加直至达到最高点,但平均产量递减。

  第三阶段:可变要素投入过多,要素比例不再合理,总产量开始递减的阶段。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1)规模经济:由于生产规模的适度扩大,使生产要素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引起平均成本降低,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规模不经济:因为生产规模过大或过小,生产要素不能得以合理利用,造成经济效益的损失。

  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

  (1)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

  (2)水资源同其它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在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3)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体,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

  (4)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5)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

  水资源的对农业的重要性

  1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2水资源状况影响农业布局;3水是重要的农业生态环境资源;4水是农民的基本生存条件。

  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

  调整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因地制宜)

  (二)

  扩大可利用的水源(广开水源,适当利用咸水灌溉,污水、废水灌溉)

  (三)

  减少输水损失(灌区更新改造、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等)

  (四)

  提高灌水技术水平(平整土地、小畦灌溉、喷灌、滴灌和渗灌等)

  (五)

  实行节水农业措施(蓄水耕作技术、田面覆盖保水技术、节水灌溉制度)

  第二章

  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农业劳动是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2)农业劳动力具有能动性,即他是在农业生产力各要素中,唯一具有活力和发展最快的;(3)农业劳动力即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又是消费者。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农业劳动力供给

  农业劳动力需求

  (1)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推动力

  (1)农业劳动力需求具有数量和劳动时间的季节性

  (2)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复杂性

  减少

  (1)农村人口规模和构成,直接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的规模和构成

  (2)农业部门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劳动力实际供给的多

  (1)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潜在需求的大小

  (2)社会人口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状况

  (3)政府的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基本特点

  (2)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

  (3)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而有效供给又严重不足

  (4)农业劳动力供给量的增长具有超过需求量增长的总体趋势

  (3)农业劳动力需求的质量在提高、数量在决定因素少

  (3)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

  (4)农业劳动时间供给量的多少,同样是决定农业劳动力供给状况的重要因素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

  1、农业劳动力数量大,质量低2、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3、农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流动。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部门转移,即农业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的流动。

  二是空间转移,即农业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

  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如果差距扩大,转移的拉力就强,转移的速度就快;反之,如果差距缩小,转移的拉力就会减弱,转移速度就慢。

  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呈现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

  第一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

  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重同时下降。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即,即使这部分劳动力分离出来,原有的有效劳动时间和产出量不会减少,也不影响农业的发展。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

  1、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基数大,而且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

  2、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严重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4、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与城镇待业人数众多的矛盾突出。

  5、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

  农业劳动利用率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量与拥有量之间的比率,反映农业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

  实际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农业劳动力利用率=

  能够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

  平均每个劳动者实际参加劳动的天数农业劳动力利用率=

  平均每个劳动者可参加的劳动天数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劳动时间与劳动成果的比率,反映农业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产值,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产品数量农业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劳动时间农产品数量第二章

  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资金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部动力

  1、产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2、质量目标的最求需要技术进步

  3、利润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4、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目标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

  概念

  特点

  劳动节约型技术

  农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

  1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引起农业的技术进步

  2城镇化的发展推开农业的技术进步

  3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

  4农业现代化建设直接引发了农业的技术进步

  资源节约型技术

  中性技术

  使劳动节约型技术和资源节约型技术密切结合,取长补短综合运用的技

  可使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生产率同时提高

  适合资金丰富而劳动力不足的地区。

  适用于资源少而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通过先进适用农业技术装备来提高劳动效率,从而使劳动消耗大量节约的技术。

  能使活劳动以外的其他经济资源的生产效率明有机肥、现代生物技术等)

  1可以大量节约劳动消耗,大幅提高1大大提高单位资源的生产能力,解决资源不足的矛盾。

  2为更多的劳动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供就业机会,减轻就业的社会压力。

  1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

  2容易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

  显提高从而节约资源的技术。(精耕细作、良种、术。

  优劳动生产率

  铁、燃料、维修业)

  1不适用于资金不足而劳动力丰富的点

  2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如农机、钢其应用需要较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是较多的投资和劳动者较高的素质。

  缺地区

  点

  2受劳动者本身素质的制约

  ★农业资金的概念

  1广义的农业资金是指国家、个人或社会其他部门投入农业领域的各种货币资金、实物资本和无形资产,以及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总和。广义的农业资金实际上也就是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种财物和资源的总和,并且总是以一定的货币、财产或其他权利的形式存在。2狭义的农业资金是指社会各投资主体投入农业的各种货币资金。

  ★

  农业资金的属性

  (1)垫支性:强调资金投入后可以再收回,即资金所有者把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农业再生产过程,绝不是将它花费掉,而是预付垫支,最后这些所预付垫支的资金必须再重新返回到资金所有者手中。

  (2)周转性:资金具有不断地运动或不断地循环和周转的属性。

  (3)补偿性:资金在循环周转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价值的转移和耗费,必须如数地要得到补偿,以维持资金的正常的周转。

  (4)增殖性(最本质的属性)。

  ★农业资金的分类

  1按农业资金的来源(或投资主体)进行分类:(1)农户资金;(2)农业财政资金;(3)农业信贷资金;

  (4)企业或其它经济组织投入的农业资金

  2按农业资金服务的对象进行分类:(1)农业生产资金;(2)农产品销售资金;(3)农业基础设施资金;(4)农业科研及推广资金;(5)农业公共服务资金

  3.按农业资金投入领域的性质分类:(1)用于农业私人产品的农业资金;(2)用于农业公共产品的农业资金

  ★农业资金的作用

  1、资金是农业生产单位获取和使用各种生产要素并使其合理配置的必要手段。

  2、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是国家对农业实行管理的重要工具。

  3、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效益的主要表现。

  ★农业资金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流通过程中购买和支付阶段

  →

  生产过程中的生产阶段

  →

  流通过程中的销售阶段

  第一阶段,一是以货币资金的形式购买生产资料;二是以货币资金的形式支付农业劳动者的报酬。农业资金从货币资金形式转化生产资金形式。(货币资金→生产资金)

  第二阶段,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结合,从事生产,生产出使用价值,并创造出新的价值。农业资金由生产资金形式变成商品资金形式。(生产资金→商品资金)

  第三阶段,把生产出来的商品销售,商品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商品资金→货币资金)

  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原则

  1.效率原则2.公平原则3.稳定原则4.持续原则

  农业财政资金的政策取向

  1、农业公共性财政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全额无偿支付纯农业公共产品的支出,主要包括农业公共设施费支付政策和农业公共事业服务费支付政策,在长期中应相对稳定。

  主要包括:1)农业部门的纯事业费开支;2)农业公共设施建设支出;3)农村教育支出;4)农业公共项目的研究经费和科研推广服务等支出。

  2、农业调控性财政资金。是指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户行为、缓冲市场冲击等农业宏观调控方面的财政支出,体现了稳定原则,政策取向是采用财政补贴或设立稳定基金。

  农业财政补贴政策包括:①农业自然资源使用导向补贴;②农业生产结构调弹补贴;③农产品结构调整补贴;④农户生产技术引导补贴;⑤对农业生产和购销信贷的政策性贴息;⑥区域发展援助计划等。

  农业稳定基金包括:①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储备基金;②国内粮食援助基金;②农业自然灾害救济基金。

  3、农业保护性财政资金。政策取向是对农业进行保护性补贴和一定数额转移支付。

  保护补贴政策包括:①对特殊家庭的收入支持补贴;②农业生产保护补贴;③农业保险补贴;④生态农业补贴;⑤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网计划补贴政策;⑥不超过微量支持标准的其他补贴等。

  农业转移支付包括:开发扶贫财政支出、区域性农业发展扶持财政支出等。

  农业信贷资金的分类

  1商业性农业信贷资金。是指由商业性农业信贷机构所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2合作性农业信贷资金。是由农业合作信贷组织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

  3政策性农业信贷资金。是指由政府的农业政策性农业信贷机构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

  4.民间农业信贷资金。是指由民间个人农业信贷供给者利用其自有资金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

  农业信贷资金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1、农业信贷资金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可能。

  2、农业公共投资也需要农业信贷资金。

  3、农业大规模私人投资离不开农业信贷资金。

  第三篇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一、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1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

  2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

  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三、1、农业现代化: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1、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2、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3、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

  四、1、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市场失灵”。表现: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2、公共物品:

  3、宏观调控:

  六、1、可持续发展:①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应当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而不应当凭借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的实现。②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当前的发展和消费时,应努力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不能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与消费的机会。

  2、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以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农业。

  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①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②以持续性技术为动力。③以经济可持续性为主导。④以社会的可持续性为根本目的。

  第七章

  农业自然资源

  (1)集约经营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

  (2)集约度:西方经济学家把集约经营中追加生产要素投入的程度称作集约度,集约度的最低限度是土地集约利用的粗放边际,而集约度的最高限度是集约边际。

  (3)农业规模经营: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和经营条件下,为获得最佳产出规模而投入适量生产要素,并使生产要素合理组合充分利用,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

  (4)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入到条件较优(包括土地肥沃程度较高或地理位置较好)地土地上,或者生产率不同地各个资本连续投入到同一块土地上而产生的超额利润。前者叫级差地租I,后者叫级差地租II。

  1.什么是土地资源?

  答:土地资源是最重要的农业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或替代的基本要素

  农业土地资源:是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中已经开发利用和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总称,包括耕地、荒地、森林、草地、丘陵、江河、湖泊及滩涂等。

  2.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理论依据与原则是什么?

  1、农业公共产品需要财政投资来提供。

  2、农业技术进步导致生产者福利及收入分配的变化需要财政投入来均衡。

  3、农业生产的外部性需要财政投资来校正。

  4、农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财政投资来支持与保护。

  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持续原则;统筹兼顾原则。

  第十章

  农业科学技术进步

  农业科技进步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断创造、掌握和应用生产效率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

  农业教育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地位:1农业教育的内涵2人力资本理论与科技进步3农业教育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基础

  作用:1农业教育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保障2.农业教育培养科技研发人才3.农业教育培养科技应用人才

  第十二章

  农产品市场体系与农产品物流

  农产品期货市场:

  期货交易是指按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由买卖双方在交易所内预先签订产品买卖合同,而货款的支付与货物的交割则要在约定远期进行的一种贸易形式,属于信用交易范畴。

  一、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有哪些?1商品集散功能2价格形成功能3信息中心功能4调节供求功能5综合服务功能

  二、试分析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与作用?

  功能:1规避风险功能2发现价格功能3风险投资功能4资源配置功能

  作用:1.调节市场供求,减缓价格波动2.能增强企业经营的计划性,提高管理水平3.可节约社会劳动和资金占用4.能提高市场的交易效率5.有助于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6.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市场向国际化发展

  第十五章

  农业宏观调控

  外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对社会上其他成员产生影响,经济主体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或获得相应的收益。

  农村产业政策: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调整和改善农村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

  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具体生产过程的组织、农业生产诸要素的综合投入可以达到的相对稳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综合产出的能力。

  1.

  农业宏观调控的内涵是什么?

  农业宏观调控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从宏观层次上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促进农业经济总量均衡、结构优化、要素合理流动,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

  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

  制定合理的农村产业政策

  2)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4)

  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5)

  健全农产品储备调节制度和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

  6)

  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

  7)

  完善农业宏观调控法律体系

  第十七章

  农业产业结构和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是指整个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部门的构成、比例关系及相互联系。

  农业产业结构:通常称为农业生产结构,有时也简称为农业结构。它是指一定区域(国家、地区或农业企业)内,农业系统内部各类产业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即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的组成及所占比重。

  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1)

  基本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协调发展原则、效益最佳原则

  2)

  主要方向: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发展健康养殖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生物质

  产业发展

  第十八章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市化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点:1布局区域化2生产专业化3企业规模化4经营集约化5产品商品化6服务社会化

  名词解释

  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依靠生物机能,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农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社会生产部门。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和科技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过程。

  生态农业: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目标在环境方面、伦理方面以及审美方面不产生大的长远的和不可接受的变化的新型农业系统。

  农业土地资源:指在农业生产中,为农业生物生长发育提供场所和主要营养来源的地面表层。

  集约经营: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作物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农业剩余劳动力:如果农业劳动力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组合不成比例,以致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资源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者负值,那么这部分农业劳动力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分为常年性的剩余和季节性的剩余。前者是常年都处于闲置状态的劳动力,后者是指在农闲季节多余的劳动力。

  剪刀差:在工农产品的交换中,工业品的价格高于其价值,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二者的差额呈剪刀状的变化趋势。

  农业生产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农业各部门、各生产项目及其产品品种的构成情况,包括它们的比例关系、结构形式、地位作用和规律运动等。

  农村产业结构:在农村这个特定经济区域内,各个经济部门及其所属门类、各生产项目的比例关系、结构形式、地位作用和运动规律等。

  农业合作经济: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与其相关产业在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结合起来,在有关技术、经济参数上相互协调,实行一体化运行的经营方式。

  工农产品比价:指同一市场、同一时间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的价格比例关系,即用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可以换的多少工业品。

  1、论述如何从中国国情出发,选择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有良好的精耕细作经验,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人口众多,人均拥有的耕地和自然资源数量较少;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技术装备比较落后,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待合理安排;地区间自然经济条件差别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应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一、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实现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与技术创新。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农业技术现代化的要求,为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二、实行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结合。必须使两者结合,取长补短。三、注重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坚持两者的结合,在大力应用现代生物科学成就,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基础上,有步骤有重点有选择的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四、强调劳动集约和资金集约结合。坚持两者结合,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率。五、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六、逐步推进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加快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注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

  3、农业生产要素的类别及其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功能与特点?

  类别:以土地和水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

  特点:自然资源作用下降,农业增长主要来源于现代生产要素投入;

  劳动力资源中智力因素上升,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

  技术成为主导力量。

  功能: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生产力的分布;自然资源影响着各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二、劳动力: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能动要素和主导力量;劳动力不仅是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者,还是其创新者和发展者。

  三、资本:

  四:科学技术:改善其他生产要素的质量;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改造传统农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4、根据我国国情,试分析农业集约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

  前者:1充分发挥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实现精耕细作,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并重视农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向农民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2广泛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改善农业生产要素的品质,改进生产方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用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技术装备武装农业,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平,增加农用工业物质和能量的投入。

  4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布局,逐步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充分发挥各类土地资源的增产潜力。

  5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业集约经营提供各种必需的条件

  6改进耕作制度,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将用地与养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水平。

  后者:1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2逐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3重视扩大生产项目的经营规模。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5稳步推进弄寻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5、根据我国国情,试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转移途径及措施?

  转移途径:1农业内部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的充分发展和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可吸纳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2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有利于吸纳更多,缓解农业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压力。3加快城镇化进程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依托现有乡镇和县城合理分布,积极稳妥的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途径。4引导和帮助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实行城乡平等的择业和就业制度,引导和帮助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为其拓展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措施:1城乡统一的就业规划。政府对城乡统筹就业进行宏观管理具体包括:对劳动力的就业管理和对企业的用工管理。2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首先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网络建设,其次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逐步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况。3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

  6、工农产品交换的剪刀差是怎样形成的?它对农业的发展有何影响?如何逐步缩小和消灭我国的剪刀差?

  怎样形成:价格是价值的基础。在工农产品的交换中,只有当二者都按照其价值进行交换,才是等价交换。劳动生产率越高,消耗在一定量商品上的劳动就越少,其价值量就越小;反之价值量越大。如果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快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则工业品价值量的降低速度快于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工农产品的价格不因其价值量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工业品的价格就会高于其价值,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低于其价值,二者的交换就不是等价的。这种不等价交换的趋势扩大,就形成工农产品交换的剪刀差。

  影响:1剪刀差过大,会削弱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阻碍农业正常发展。2剪刀差过大,农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3过大的剪刀差,直接制约着轻工业的发展,并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困难。4过大的剪刀差不利于城乡差别的缩小,是造成城乡之间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之一。5由于剪刀差的存在,农产品商业化、社会化的进程缓慢,阻碍市场经济的发育。

  措施:首先要从农业自身着手,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的成本消耗,进而降低单位农产品的价值量。其次,在国家整体经济实力逐步提高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加农业投资,特别是增加对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速农业的发展。此外,要积极推进工农城乡协作,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协调和密切工农关系,逐步实现工农业之间的等价交换。

  7、根据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则,试分析如何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农业生产结构?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应坚持“四个统一”的原则:

  1专业生产与综合经营相统一;农业生产专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实行专业生产与综合经营相统一,是农业生产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得以合理配置。2资源的利用率与利用效率相统一;对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不仅要从使用价值的角度去考虑其利用率,还要从价值的角度对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力求使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3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相统一;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要求建立一个高效的农业生产系统,只有将农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起来,才能保持农业生产结构的良性循环。4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相统一。在强调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某些矛盾,对此,应本着统筹兼顾的原则妥善解决,尽量实现二者利益的统一。

  8、现代农业中家庭经营为何大量存在?应如何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的农户家庭承包经营?

  现代农业中家庭经营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由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的:

  1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农业的集中化程度不可能达到工业那样的高度。以农户为基础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因地制宜的配置农业资源和选择生产经营项目,充分发挥农业的地域优势,取得更加理想的生产经营效果。2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而自然条件变化不止,因此要求其他要素必须重新组合。农户经营,可以随时关注和把握自然条件的变化,根据其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要素的组合,灵活的安排生产项目,最大限度的减少自然因素的影响。3农户的经营形式把农户的利益和最终产品的结果直接联系起来,可以有效地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提高其生产经营的责任心。4农户家庭是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家庭成员之间有利益的认同感,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劳动激励多样,成员之间能长时间的自愿协作,充分根据其在性别、年龄、技能上的差别实行有效分工和劳动力充分利用。

  第二问:1认真贯彻农业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使之纳入法制轨道。2建立相应土地流转机制3加强农民社会化服务体系,克服家庭经营的弱点4培养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

  9、常见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及特点?分析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做好的主要工作。

  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专业化为基础;实行一体化运作

  组织形式:按其联合方式,分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是指农业同其前部门和后部分的联合。横向一体化是指专业方向相同的农业企业合作兴办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和其他服务业而进行的经济联合。

  主要工作:1培养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它与市场和农户两头对接,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依托,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着核心和支撑作用。2加强基地建设。农产品基地是龙头企业联系农户的桥梁和纽带,它一方面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发展专业化生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令一方面使龙头企业所需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保证,使其生产经营的理念和决策方案得以有效的实施。3完善运行机制。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顺利运行的重要前提。4营造发展环境。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是农村经济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而且涉及工农城乡之间和各地区之间纵横交错的利益格局的调整与重构,有懒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

  10、WTO农业协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农业发展思路如何?

  内容:(一)削减农产品市场准入壁垒

  1关税化

  2关税减让

  3保证最低市场准入

  (二)规范农业国内支持

  1“绿箱”措施2“黄箱”措施3“蓝箱”措施

  (三)逐渐削减农产品出口补贴

  (四)卫生及动植物检疫

  影响:(一)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

  1减少农产品出口障碍

  2有利于我国农产品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

  3促使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主体多元化

  4有利于我国在发挥本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同时,以较低的价格进口国内消费者所需的农产品

  5加入WTO有利于我国加强对外农业技术合作与科学交流

  (二)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不利因素

  1关税配额制度的影响

  2“绿色壁垒”的阻碍

  3特殊保护措施的限制

  4反倾销措施的制约

  基本思路:面对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挑战,要突出“一个中心,三大战略”,即以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农、发挥比较优势、加强扶持与鼓励竞争并重的战略。

  量本利分析,也叫保本分析或盈亏平衡分析,是通过分析生产成本、销售利润和商品数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盈亏变化的规律,指导企业选择能够以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最多产品并可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经营方案

篇六:农业主要经济指标的重大意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建议

  作者:杨忠兴

  来源:《农家科技》2017年第04期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强化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建议:一是加强统计执法工作;二是提高农村统计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三是推进农村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意义;建议

  一、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村经济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等行业及其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供经济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它既要为各级领导机关服务,也要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农村经济统计还为乡镇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为广大农户因地制宜地安排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及时提供各种经济信息,提供咨询服务工作

  二、强化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建议

  1.加强统计执法工作

  首先,要保证农村经济统计部门的独立性。使统计公布的数据具有绝对的权威,不依附于各级政府的干预,摆脱各方的利益干扰,确保数据真实、公正,以便为农村经济和社会提供真实的决策依据。

  其次,要健全统计法制建设,严格执法。完善的法律制度将会使违法者违法行为成本提高,从而大大降低了违法行为的实施。将每项统计工作责任到人,使之有利于提髙农村经济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再次,要加强统计法律宣传,广泛宣传《统计法》,提高统计人员和农户的统计法律意识,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提供监督和保障。各级政府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和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用法律保障统计工作的权威,确保统计部门正常行使职权,调动相关机构严密配合统计调査,对提供虚假信息者等干扰执法的人员进行严厉惩处。

  要搞好农村统计,还必须真正赋予农村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一定的职权,比如有要求所辖区域内的一切从事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如实提供数字的权利;对拒报、瞒报、虚报和篡改统计数字资料的统计违法事件,有批评建议权、检举揭发权和协同组织、人事、纪检部门处理的权利,把《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实施细则》真正落实到农村各项统计工作之中去,掌握法律武器,同一切统计违法行为作坚决斗争,切实改变“农村统计工作不好开展,有‘法’也无法”的状况。

推荐访问: 农业主要经济指标的重大意义 重大意义 主要经济指标 农业

【农业主要经济指标的重大意义6篇】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