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域性危机与民间美术的当代出路

| 浏览次数:

摘 要:“地域性”对于民间美术的当代发展极其重要,由“地域性危机”引发了当代民间美术传承的众多潜在危机。要化解这些危机,应该对“民间”的概念予以新解,将民间美术的领域扩大到城市,赋予民间美术以时代的特性,并在当代社会文化的缔造群体中重新为其找到合乎时代的创造者和接受者。经济全球化时代,培养和发展时代的民间艺术,传承原生态民间美术的精华,为本土优秀的民间艺术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与艺术创造空间,才能激发民众自发传承和创新当代的民间美术的活力,从根本上推动民间美术的当代发展,有效化解当代民间美术所遭遇的现实危机。本文通过对民间美术发展现状的深刻分析,揭示当代民间美术正在遭遇地域性危机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民间美术;地域性危机;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3-0123-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985工程”“科技伦理与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当今社会生活中,“民间”一词已融入时尚潮流,“来自民间”也俨然成为商业促销中常打的文化牌之一。翻阅报刊,打开电视,“民俗热”、“民间美术热”、“民间文化旅游”等各种形式的词汇以及与民间相关的社会思潮在各种媒体报道中频繁现身。一切的表象似乎正在说明我们的民间艺术已经走出过去不受重视的低谷,发展形式已一片大好。然而,透过洞察现象背后,却可发现其中隐藏着种种问题与危机,“地域性危机”便是其中之一。反思民间美术当下发展的真实状况,排解民间美术传承发展的危机已迫在眉睫,这对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探索我国民间美术的当代出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针对“地域性”引发的几个问题进行阐述。

一、“地域性特征”对于民间美术当代发展的重要性

张道一先生提出的“民间美术基础说”指出:“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的基础。不论历史上的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宗教美术,还是现代社会主义的新的美术创作,它们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个基础。”(注:参见张道一、廉晓春编著《民间美术文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民间美术与其他美术形式之间一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论及民间美术,其概念首先必须是“民间”的,这是民间美术区别于别的美术形式的最重要特质。而“民间”的概念必然包含着鲜明的民族性和特定的地域性。

人们常常思考如何定位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定位中国的民间艺术风格的问题。我国幅员辽阔,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每个地域在历史的长河中都逐步沉淀出各自独特的文化模式。地域的差异催生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区域性的民间美术作品自然也就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的文化模式蕴含着当地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人情意味及文化观念,因而孕育出不同的美学观,各自体现出自己浓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功能,进而形成当地的民间美术体系。陕北地区冬暖夏凉的窑洞;北京地区讲究风水、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的四合院;北面广袤的大草原上,牧民居住和使用的拆装容易、搬迁简便、适合于经常流动放牧的蒙古包;盛产竹子的西双版纳,傣族人以竹为材料建造的适合西双版纳气候环境的竹楼。所有这些都是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形成的民居样式,地域性特征构成了这些民居最典型的个性。再如因地域气候、环境的差异,蜡染、扎染、织锦、印花布和丝织品常盛产于多水、产颜料的产棉区、养蚕区,而木制、竹制家具则多盛产于林区;因传统习俗的差异,古越人的纹身术和民族图腾崇拜导致了后世贵州各民族极富地域特征的傩面具及傩文化习俗的源远流长。此外,同一个品种的民间美术,其形式在不同的地域也会因为使用材料、制作工艺、地方民俗等的不同而体现出各自的地方风格。比如年画,有手绘复制的高密扑灰年画与云南炮山手绘年画;有单色线版风格的云南纸马、内丘芝麻;有半印半画的杨柳青木版年画、绵竹填水脚年画、无锡纸马;还有套色木版年画,如河北武强年画、山东潍坊年画、泉州年画;清代晚期,西方石版技术传人中国后,上海、天津两地在出现了大量印制的石版年画,后来胶印技术的推广又再次促使了上海成为近代月份牌广告画及年画的大批量生产中心。这些风格各异的年画品种无不饱含其独特的地域特征,也正是这些特征,赋予了他们在艺术上的生命力。基于以上原因,我们不能、也不可能用简单的语汇去描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中国的民间美术又是怎样的一种具体的风格。从地域性的角度出发,我国的民间美术本身就是博大丰繁,灿烂多元的,忽视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征无疑是对民间美术的最大破坏,也将最不利于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维持地域性特征已成为准确传承民间美术形态的最为重要的一环。

二、由“地域性危机”引发的当代民间美术传承的潜在危机

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剧,原生态民间美术生存的土壤渐渐缩小以至消失。一些主要存在于广大偏远农村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绝迹,很多民间工艺也后继无人,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地方民间美术。正如冯骥才所言:“曾经代表我们民族生存形态的东西已经黯然消逝……无数的民间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的走,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的断绝!”(注:参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首后中国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透过旅游经济带来的民间美术表面兴旺繁荣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本质上民间美术工艺品地域性的迷失现象越来越严重的现状。走进很多景区的民间工艺品商店,你常常会感到不知身在何处。人们居然可以在北京的某一人文景区里买到贵州的傩面具及海南的贝壳挂饰,走到海南,却又可以买到几千里外北方的蒙古刀。过去常言的“独此一家,别无分店”、“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等彰显民间美术价值的谚语已经距离我们越来越远。这些现象表明,在现实条件下,民间美术多样性、丰富性和地域性的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民间美术的基本性质和特征与其他的美术形式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它与现实生活更为接近,有着一种原发性的特质。这种特质体现在:“其一,从历时性的发展来看,民间艺术还比较多的保留着艺术发生时的某些基本性质。其二,在共时性的社会文化整体结构中,民间美术也保留着一种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原发性。”(注:参见邓福星编著《论中国民间美术(总序二)》,王朝闻总主编《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1993年版。)然而,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促进了一些优秀民间美术的复活,但大量为追求经济效益而粗制滥造的所谓民间艺术品同样充斥市场,随处可见。经营者们抓住当今城市民众对民间美术的了解普遍比较肤浅,对民间美术的偏爱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猎奇式的怀旧情结。他们生产的这些劣质品不论在题材上、材料上还是工艺加工上都常常随意了事,鱼目混珠。商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使得当下民间艺术逐步地转变为由市场左右。那些原生态的民间美术开始被大批量、粗糙的复制并销往各个地方,民间美术品以商品的形式出现于这个高速发展的商业社会中,其本真的、纯朴的艺术性也必然逐步丧失,导致的后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误导消费者错误地理解我们的传统艺术,还将极大的影响民间美术的高质量传承。

不难发现,民间美术的概念已开始变得含混不清。当代的民间美术,尤其是进入城市的民间美术,好多已经变味,甚至因为过分功利而导致民间意义的逐步丧失。不少民间美术有向宫廷艺术、文人艺术风格上转化的趋势,甚至转化成为了奢侈艺术,民间美术本身纯朴的艺术与审美价值不复存在。“百工舫”式的民间传统艺术集散地现象的利弊也值得深入探讨。

三、消除“地域性危机”的有效方式:“民间”概念新解

一直以来,说起民间,人们会不假思索地联想到农村。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原来主要存在于广大农村的民间美术逐步失去滋生它的原始领地和主要参与者,民间美术的生存受到严峻挑战。“随着中国大众对现代化运动从痛苦无奈的被动承受到满怀理想的主动参与,创造主体逐渐离民间艺术原生形态而远去。就民间美术的衰势而言,创造主体的丧失是决定性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精神世界的裂变,对创造主体的本土文化人格构成了摧毁性和异化性质的影响。”(注:参见吕品田《现代化主题下的百年中国民间美术》一文,《装饰》,2000年第1期,第13页。)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对民间美术的外延重新予以思考。来自于“民众”的民间艺术品才能真正的代表民间文化,而民间美术也正是代表着人民群众文化的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一切艺术特征,一切不同于其他文化艺术的地方,就因为它是民间的。鲁迅先生称民间艺术为:劳动者的艺术’。”(注:参见刘思智、程晓民、李建军著《黄河三角洲民间美术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4页。)因而,要保证民间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传承下去,我们必须转变民间美术一定要在农村的习惯概念,去为民间美术的精神风貌找到当代延续的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民间艺术”的定义为:“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敏智慧和艺术才能。”就此,我们不难得出民间美术从一开始便是人民群众的艺术,是大众的艺术。所以,今天我们对“民间”二字的概念理解必须在时代的特殊性下做出延展,从传统观念认为的“农民艺术”扩展为真正的“民众艺术”,这个民众除了包括原来意义的广大农村人民外,还应包括生活在广大城市中的民众。

社会经济结构的突变和大众精神世界的现代转型,传统意义中的民间美术的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正不可逆转的大幅减少,原来生活在广大农村的民间艺人也逐渐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给他们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他们的生活开始与城市紧密相连,许多年轻人更是抛弃了原来的手艺,涌进城市,直接参与到现代化进程的建设中去了。城市的迅猛发展、现代工业的快速崛起、商品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传统自然经济格局已被彻底的改变。经济格局的巨变必将导致文化体系的裂变。以现代城市生活为中心的当代市民成为推动当代文化的主力军,他们左右着社会的时尚与潮流,他们也理当是新时代下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和接受者。可以这么说,只要是属于人民大众的朴实的艺术便理所当然的是民间艺术,而且是真正的符合时代的民间艺术。

对“民间”概念的重新界定,并突破原有民间美术概念的局限,地域性危机从本质上看将不再成为主要的问题。注重城镇民间美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将使城镇中生活的人们从此感觉到民间艺术就在自己身边,最为广大的民众将会在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找寻到属于自己文化的根,他们也将自然成为民间美术的最主要的受众。民间美术只有在当代文化的缔造群体中重新找到激发其再生和发展的动因,才能为其当代的发展化解危机。

四、民间美术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1、将民间美术的领域扩大到城市,必须赋予民间美术以时代的特性。

“传统民间艺术既是传统生产方式的产物,也是传统生活方式的产物。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是乡村文化和艺术的形式。随着中国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导生产方式。传统的民间艺术随着这种变革,也日益边缘化,整体走上了消亡之路,部分在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蜕变成为一种文化工业的生产,使传统民间艺术的存在成为一种市场态的存在。”(注:参见李砚祖《作为文化工业的当代民间艺术》一文,《美术观察》,2003年第12期,第79页。)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民间美术传承的重要根基,但却在面对工业现代化、经济市场化为主题的当下文化时,具有了一定的异质性,这也正是原生态民间美术出现衰落和蜕变现象的根本原因。因此,随着对民间美术地域概念的扩大,要让民间美术真正走进城市空间,要让广大城镇民众乐于参加到民间美术的传承中来,使民间美术不至于太过商业化,就必须为民间美术赋予时代的特性。

一方面,我们不能否定,也不能拒绝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为我们的时代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不应怀疑把科学的世界观作为我们世界观主体的正确性。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民俗传统文化和习俗为我们精神世界所带来的巨大满足和平衡,不能忽视广大民众习惯了通过民间美术表现美好愿望的传统。现代人虽然得益于科技信息时代的物质文明,但仍然怀念和向往民间文化中那浓郁的生活气息、亲切的乡情。现代生活的快速节奏使得大量城里的人精神疲惫,信仰缺失。我们需要深刻的反思工业现代化为人类带来的种种弊病。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民间美术作为民族文化积淀的产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与时俱进同样不可忽视。笔者认为应该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合理辨别民间艺术中的优劣好坏,对优秀的要不遗余力地传承与发展,对于不合乎时代的则应果断地让它退出历史。一些民间艺术的自然消失,其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不再需要。比如早年在中国广大农村十分流行的皮影戏如今便面临了消失的危机。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年代,皮影戏就同现今的电影、电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一样,与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当年广大人民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电视的普及,网络的蔓延,人们有了更多的娱乐方式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民间皮影戏自然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观众。我们当然不能为了要在民间保留皮影这种艺术形式而限制当地的民众享受现代舒适的生活。皮影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必将另辟蹊径。对待这样的现象,我们不需过于紧张,我们应当用辩证的历史观去分析,而不能静止地去看待。

民间美术是具有时代性的,也只有符合时代的民间艺术才具有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生命力。比如,传统的年画多以神话、历史人物、民俗民间故事为题材,而河北武强1937年出版的“门神”年画中就包含了“打日本救中国”的大宗标语,这就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民众把传统观念中保卫家宅的门神创作为了保家卫国的卫士,1937年的年画就具备了当时的时代性。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我们今天的文化对于未来而言将是传统,今天的民间艺术日后也会成为传统艺术,我们不需要为某些艺术形式的消失担忧,我们也不可能永远的同时保留历史上所有的艺术形式。将不合时代的民间艺术交给民间美术史家,让他们把这些民间美术形式载入历史,收藏于博物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记住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艺术形式便可,新的时代毕竟需要新时代的民间美术。

2、当代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的关键。

第一,“在人类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文化不会顺着走。相反会反过来走向本土化,向着本土化发展。就是说:越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越是全球本土化。”(注:参见冯骥才主编《守望民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西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今天,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民族的本土文化受到冲击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对于中华民族本身而言,还是站在外国了解中国的角度,民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它既是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也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更是树立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独特气质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世界文化是多元化的,而各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正是丰富这种多元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因此,当代民间美术的传承,首先要尽量保持其地域特征,保护各地的地方艺术特色。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例子很多,比如山东的潍坊、天津的杨柳青镇、河北的武强等,他们将当地的经济依托于地方民间美术,既保护了民间美术的地域性,又从经济角度上解决了地方民间美术存续的根本。不仅避免了优秀民间美术的消失,还为地方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见,对于不同地域的同类民间艺术形式的保护,也应该做到保持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性的差异,切莫出现天下年画一个样的状况。针对某些地方为了发展地方旅游经济而杜撰历史的现象则应给予遏制。同时,民间艺术的保护还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断代的情况,因为民间艺术形式以前多是依靠口头传授与家族传承,一旦断代,便很可能无法恢复了。三峡大坝的建立,库区大量移民与搬迁,很多地方文化与艺术赖以生存的原生地域被淹没,如果在这个移民过程中,地方政府对非物质遗产的转移保护重视不够,必将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

第二,“民间美术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它的过去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它的现在是丰富多彩的群众生活,是民族艺术的活的传统。它以自发性而产生,以自娱性而存在,以情真质朴和淳美深厚而见长。”(注:参见张道一、廉晓春编著《民间美术文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重自我、重感情的造物观。对于民间美术的传承,我们也应首先侧重对中国古代传统的整体造物观念的继承和发展。“重要的是传承民间美术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完善受工业文明伤害的人类文化结构,促进人类手脑身心全面发展的和谐生存状态。”(注:参见吕品田《现代化主题下的百年中国民间美术》一文,《装饰》,2000年第1期,第14页。)民间美术在历史进程中原有的三大功能,即造物的使用功能、造物的审美功能和造物的认识功能在新的时代将会有所转变。作为民众精神需求和审美意识的一种物化与寄托,其中包含的观念性、主观性的内涵已越发重要,而其直接功能则逐渐式微,甚至慢慢退出历史。民间美术的传承的侧重点已经逐步转向于人文感性方面,传承的核心也将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文化情怀和审美功能。老子哲学的“天人合一”、《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等我国优秀的设计思想与造物观不仅是作为我们永恒的宝贵遗产得以永远传承,就连国外的设计大师也不断从中汲取营养,如丹麦家具设计大师维纳设计的中国椅,美国著名有机建筑大师赖特的设计观等。

第三、传承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时代的民间美术还需要创新。当代民间美术一方面要做到维持其纯朴性、在地域文化中保留其典型的个性,另一方面在当代民间美术的创造中充分使用民间美术传统的精神和语言符号,并赋予几千年民间美术积淀下来的符号以时代的特色。“就本质而言,民间艺术与其他的精神活动、精神生产一样,是一种符号的创制、解读和传播。……它归根到底是一种具有精神性质的符号,其性质是这样,其功能也是这样,民众创造的是这样一种精神符号,欣赏的是这样一种精神符号,人们消费购买的也是这样一种精神符号。”(注:参见王毅著《中国民间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28页。)符号特征的延续使我们不至于失去传统的文脉。把握好对这些符号特征的传承使我们可以从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入手,如趋于对善、美的正面肯定、物象谐音的象征隐喻、对形式美及意象美的追求等创作方法,将传统中的审美理想与意象的美学结构形态,用通感联想与精神互渗等造型方式去延续民间美术的精华。同时,民间美术的创新应在继承民族风格、保持传统特色的前提下,赋予民间美术品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生活需要的新内容,这些创新具体应该涉及到题材的多样性和时代性,使用功能的增加和改变,图案的重新组合和设计以及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

五、结语

鲁迅先生曾指出:“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思考当代民间美术发展的出路,首先应当充分关注地域性特征对于民间美术的重要性,并将其放在民间美术传承和发展中的首要位置。同时,美术工作者、理论工作者也应该“回到民间、重新认识民间美术,从中汲取大量营养。……让民间美术成为一种精神渗透到现代美术的创作中去。同时,在美术理论界也对民间工艺美术做出更准确的界定,恢复它应有的历史地位。”(注:参见李绵璐主编《有形与无形——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论集》,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在各地加强地方民间美术教育,深入研究民间美术的自身属性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本土优秀的民间艺术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与艺术创造空间。并不断在广大城市中,培养和发展时代的民间艺术,根本解决民间美术地域性危机,激发民众自发传承和创新。在现代设计中传承并广泛传播民间美术精华,使民间美术成为丰富广大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走近城市大众生活。也唯有这样,民间美术才能绵延亘久,永远美在民间、美在大众。

(责任编辑:楚小庆)

推荐访问: 地域性 出路 当代 民间 危机

【论地域性危机与民间美术的当代出路】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