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女子高校百年发展历程的回顾

| 浏览次数:

[摘要]女子高校在我国的百年历程,可分为兴起、发展、中断、新生四个阶段,各阶段都有自身的特点,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文章系统梳理了女子高校的发展历程,认真总结其办学经验和教训,继承与发扬其优良传统,对于今天女子高校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女子高校 发展 历程 回顾

[作者简介]胡艺华(1978- ),男,湖南永州人,湖南女子学院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湖南 长沙 41000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165-02

在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女子高校是一个内蕴深厚的历史符号。从1905年首开先河到1952年退出历史舞台,女子高校历尽艰辛、负重前行,女性教育传统薪火相传,孕育了一批享有盛誉的女子大学。改革开放后,女子高校应运而生、重显生机,尤其是20世纪头十年,先后诞生了3所独立设置的女子本科院校,北有中华女子学院、南有湖南女子学院、东有山东女子学院,成为高教园地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女子高校的独特“身世”和蓬勃之势,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对女子高校的百年历程进行回顾和梳理,认真总结其办学经验和教训,继承与发扬其优良传统,对推动女子高校发展有所借鉴。

一、兴起——清朝末年到“五四”运动(1905~1919年)

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文化影响,女性长期被排斥在高等教育机构的门外。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1912~1913年民国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虽有女子学校的规定,但没有明确女子高等教育的地位,大学不设女校,不招女生。“五四”运动前,84所国立和私立高校,无一女子高校,19921名学生,无一女生。

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最早出现的女子高校是教会女子大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会女子教育在我国迅猛发展,为满足教会女子中学对教师的需求,并为其毕业生提供升学场所,在华西方教会开始筹划设立女子大学。1905年5月,中华基督教教会在上海召开会议,决定在华北、华南、华中和华西分别筹建一所女子大学,以推动教会女子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当年,在原有北京贝满女子中学的基础上,创办了华北协和女子大学,这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女子大学,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女子高校,开创了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随后,1907年广州夏葛女子医学院成立,1908年美以美会在福州创办华南女子大学,1915年美国差会在南京创办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一开始即是作为大学创办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具有完全大学水准的女子高校。

早期教会女子大学主要是为基督教传播服务,旨在训练基督教会的领导者,其办学理念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华南女子大学的校训“受当施”、金陵女子大学的校训“厚生”均出自《圣经》。教会女子大学建校之初,师资、生源都很缺乏,办学规模小,华北协和女子大学从1905~1919年共毕业本科生22人,专科生27人。金陵女子大学首届学生只有11人;开设专业较少,只限于师范、理化、宗教、医学类;课程设置参差不齐,除了四年的本科课程外,兼有两年的专科课程和预科课程。华南女子大学创办时只有预科班,直到1914年才开设两年制的大专课程,1917年正式开办四年制本科课程。办学经费非常紧缺,主要依靠西方教会资助和海外捐款,办学条件十分简陋,金陵女子大学建校时只能租用官宦人家的旧平房来办学。但由于这些学校是按照英美大学标准设置的,毕业生出国深造的机会较多,如华南女子大学首届5名毕业生中有4名留学美国和加拿大。金陵女子大学前三届毕业生中,赴美深造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者有20人,大多事业有成。她们的成就及其所担任的角色,为教会女子大学赢得了较佳的声誉,对出生于社会上层家庭的女性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教会女子大学是与西方殖民主义相伴而来的,带有明显的文化侵略特征,但在当时的中国却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开辟了一条蹊径,成为我国女子高校的历史源头。

二、发展——“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年)

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男女平等、女性解放成为时代呼声,长期以来对女性封闭的高等教育机构大门敞开,1920年北京大学首开女禁,实现了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教会女子大学不再是女性上大学的唯一途径,她们可以选择到男女合校的大学里接受高等教育。但当时仍有一些女生因自身及家庭原因,而自愿选择女子大学,这为女子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空间。随着对女子教育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和教会组织积极推动女子高等教育发展,在随后的近30年间,先后出现了9所女子大学,包括教会女子大学和国立女子大学两类。

第一类是教会女子大学,除华北女子协和大学于1920年并入燕京大学、广州夏葛女子医学院于1936年并入孙逸仙医学院外,1924年美国基督教会创办了上海女子医学院,这是当时上海唯一的女子医学院,在女子医学高等教育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2年因抗战原因而停办。1937年天主教会在上海创办了震旦女子文理学院,这是天主教会在我国创办的唯一一所女子高校,始终坚守女性高等教育的阵地,在动荡和曲折之中保持基业长青,成为当时教会女子大学的典范。

第二类是国立女子大学,1919年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改制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改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女子高等学府,也是当时全国女子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1927年改为国立京师大学女子第一部。1929年河北省政府在天津成立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其前身是1906年创立的北洋女子师范学堂,这是当时唯一的省立女子高等学府,抗战前成为全国最著名的公立女子高校,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院避敌内迁,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和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合并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45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中的原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部分迁回天津原址,复校改建为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1949年8月与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北师范学院。1940年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在战时陪都重庆成立,成为民国后期影响最大的国立女子大学。

在这一阶段,先后有两个历史事件对女子大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一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爆发的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这是教会女子大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25~1928年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收回教会学校教育管理权的法令,使教会女子大学得到了根本性改造,从而开启了女子高等教育走向中国化、本土化的新程,如金陵女子大学,1928年春开始交给国人办理,同年11月由吴贻芳接任校长,1930年经教育部注册立案,并按要求更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通过注册,金陵女子大学被纳入中国政府的高等教育体系,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逐渐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中。正如专家所言,这场危机虽然使得金陵女子大学被迫在宗教等方面做出了痛苦的改变,但在吴贻芳及其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这种改变成了一次发展的机遇。二是1937~1945年的全面抗战,使女子大学经受了考验和锤炼。大部分女子大学被迫迁移到后方,如金陵女子大学和华南女子大学分别在四川成都和福建南平继续坚持独立办学,1940年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在战时陪都重庆创办,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内迁到西安后并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和上海女子医学院在上海沦陷后惨淡经营,1942年上海女子医学院因为拒绝到日伪政府注册登记而自动解散。战争的影响使女子大学不得不面对种种困难,但也正是因为战争,女子大学才得以有机会展现共赴国难、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和巾帼不让须眉的独特风采,从而更加为国人所认可、为社会所接受,并融入中国的主流教育中。

回顾这一段历史,女子大学在动荡和曲折之中保持了不断发展的势头,虽然办学规模相对较小,但专业与课程设置有新的拓展,主要开设四年制本科课程,其中上海女子医学院还开设了医学博士学位课程;在师资方面,在一些特色和优势的专业领域,聚集了当时国内一流的师资力量,其中不乏颇有声望的名教授、国外毕业的博士以及英美大学的兼职教授;人才培养保持了较高水平,女子大学大多按照英美大学的标准开展教学,有些课程用英语进行教学,学生的外语水平、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一些国外高水平大学的认可。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例,当时办学水平在国内小型规模的学院中居于前列,其毕业生出国深造有资格进入美国任何大学的研究院。

三、中断——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1949~1984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尚存四所女子高校,即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金陵女子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华南女子大学。当时中国处于全面改造、百废待兴之际,中央人民政府收回教育主权,对私立高等学校以及接受国外津贴的教会大学进行接管和改造,并在全国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为废除各种男女不平等的制度,使女性真正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政府撤消女子高校,一律实行男女合校同班制,由此使得女子高校纷纷与其他大学合并,其中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于1950年10月和原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合并建立西南师范学院;华南女子大学于1951年4 月与福建协和大学合并成立福州大学,后改名为福建师范学院;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于1951年8月并入震旦大学文学院、理工学院和法学院,后随震旦大学并入复旦大学与交通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于1951年10月和金陵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后改名为南京师范学院。自此,女子高校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在随后的三十多年间,女子高校一直销声匿迹,形成了历史的断裂现象。

四、新生——改革开放初期至今(1984年至今)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女性受教育逐渐成为新时期妇女运动关注的核心问题,为了提高妇女文化素质和社会地位、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发展女性高等教育,创办了一批独立设置的女子高等院校,其中1984年全国妇联将所属的妇女干部学校升格改建为全国妇联管理干部学院,这是建国后第一所女子成人高校,同年陕西省政协倡导一部分民主党派人士、社会名流创办了西安培华女子大学,这是建国后第一所民办公助的全日制女子职业大学;1985年湖南省妇联创办了湖南女子职业大学,这是建国后第一所公办全日制女子普通高校,同年一部分旅居海内外的原华南女子大学的老校友创办了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这是全国第一所具有国家承认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全日制民办女子普通高校。由于发展起点低、基础薄弱、资源缺乏,女子高校在建校伊始办学层次较低,主要是专科层次,而且大多属于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序列。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实施,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行,为女子高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动力。女子高校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较大突破,先后诞生了三所独立设置的女子普通本科院校,即中华女子学院、湖南女子学院和山东女子学院,同时在综合型大学中兴起了一批以女性教育为特色的二级学院,如同济大学女子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在职业院校和民办院校中迅速崛起一批女子高校,如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华南女子职业学院、长沙竞男女子专修学院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女子高校坚持以发展女性教育为己任,在各自的领域办出了一定的特色,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我国高教园地增添了一道独特风景。

[参考文献]

[1]张建奇.我国女子高校的历史回顾与发展趋势探讨[J].妇女研究论丛,2003(6).

[2]金一虹.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M].杨天宏,译.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

推荐访问: 发展历程 回顾 女子 高校 我国

【我国女子高校百年发展历程的回顾】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