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就做到最好

| 浏览次数:

一、板凳须坐十年冷

“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是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永进教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993年3月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发现了一个原始洞穴——葫芦洞,这是一处富含人类及动物化石的溶洞,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许多人带着探奇的心理走进了溶洞。汪永进教授也走进了这个溶洞,但他并不是来探奇的,而是这些隐藏着古代气候秘密的石笋深深吸引了他。

其实他早在1987年进入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从事“第四纪环境变迁”的研究时,就决心在古环境、古气候研究领域中成就一番事业。他先后对黄土高原黄土、南京下蜀土和第四纪湖泊等进行过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黄土自身的限制,其古气候记录远达不到十年甚至年际尺度的分辨率,于是他便将目光转向可以精确定年的洞穴石笋。可是当时国内石笋研究刚刚起步,可供借鉴的方法很少,研究条件也非常有限,他除了翻阅大量的地质图件及地质报告,就是到处寻找良好的石笋材料,现在在南京郊区竟然发现这种石笋材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他决定以南京汤山葫芦洞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开始了认真而细致的研究。

经过对南京葫芦洞5支石笋TIM-U系测年和高分辨率同位素测试数据的研究,他证实了过去数万年来东亚季风区气候存在类似于极地和北大西洋地区的千年——百年尺度的气候突变事件,而且精确标定了这些突变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可靠的年代学基础,同时对国际上公认的格陵兰冰芯年代序列提出质疑,并提出修改意见。他据此写出论文在《Science》上发表。这篇论文的发表,在国际古气候学界迅速引起反响,它开创了古气候研究领域的又一片新天地,受到国际权威、研究格陵兰冰芯的著名科学家Johnsen的盛赞。能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论文,对一个科学家来说是一件无尚光荣的事,到目前为止,中国科学家在该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才二十多篇。“十年磨一剑,今朝露锋芒”。从这篇论文在《science》发表至今在国际上已被引用了75次之多。

人们往往只看到成功者的微笑和成果,而在这些成果背后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和心血,只有他们自己知道。1987年,汪永进从南京大学地质系沉积岩石专业硕士毕业到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后,他就把目光瞄准了国际地理学界的前沿,并为此收集了大量资料,以了解国际地理学界的最新研究动态。由于当时还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可以阅读参考的资料十分有限,他就到各地图书馆查阅,凡涉及到他专业的资料,他都会把它们复印下来。由于期刊都是装订在一起的,复印后常常不完整,不是少了左边一行字,就是缺了右边一行字,他就凭印象,把它们都补齐,阅读文献、分析数据成了他每日必不可少的工作。尽管他那时只是一个普通教师,但对国际地理学领域非常熟悉,可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为加强知识储备,1988年他赴美国匹兹堡大学行星地球科学系研修古地磁学,2000年又获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这样雄厚的基础,才会使他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要做好洞穴石笋高分辨古气候的研究,关键是要寻找到良好的洞穴石笋材料,这些石笋材料必须没有受到过人类活动影响,这就要到那些尚未开发的洞穴寻找,这些洞穴往往位于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而有石笋生长的洞穴往往又大又深,且不说里面常有野兽、毒蛇出没,还有毒虫、毒气等,而且洞内没有光亮,一片漆黑,稍有不慎,踏入洞中的陷阱,就会有生命危险。而且洞中有岔洞,方向感不好非常容易迷路。有一次,他们进洞时拉着的塑料绳被洞内的蝙蝠咬断,回来时,找不到洞口,在洞中徘徊了几个小时才凭经验走出来。每次他带着学生外出采样都是早上六点多钟就出发,然后爬山找洞穴,要到晚上六、七点钟才能回来,每天步行和爬山达几十公里,而且还要手提肩扛几十公斤的石笋样品,有的样品重达五十多公斤,等扛下山来,早已汗流浃背。汪教授戏称自己是抬石头的“农民工”。

有一年秋天,他和学生一起到一座荒山采集样品,早晨去的时候,天空还是阳光灿烂,可是到中午时,突然下起了大雨,山洪爆发,山路变得十分陡滑,当他们走在海拔3000米的山路上时,汪教授不慎摔倒,滑到山沟里。有个女学生见了大声地喊着汪教授,但未听见汪教授的回音,一下急哭了,“汪教授出事啦!”等到他们找到汪教授时,他躺在地上不能动弹,左手摔伤了。正是这次摔伤,使汪教授左手至今还落下后遗症。正因为采集样品的艰难,所以他对采来的石笋样品当宝贝一样,从来不雇人扛样品,他主要是怕样品被摔坏,从而影响石笋年代记录的连续性,得不到完整的数据记录。他总是自己亲自手提肩扛,直到亲眼目睹这些石笋样品完好无损送进实验室,他才会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休息。他的学生都说他是一个不怕苦、不怕累,“为了搞科研,他是命都可以搭上的人”。

板凳须坐十年冷。汪永进教授自1993年从事洞穴石笋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到2001年论文在《Science》上发表,经历了近10年艰辛曲折而又默默无闻的研究工作,这期间他所付出的艰辛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信念啊!在汪教授狭小的办公室里,你总能看到他刻苦钻研的身影,对科学的狂热,使他放弃了节假日的休息,简直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即便是过年,他也仅在年三十和年初一回家探望父母时放松一下心情。他在实验室里开玩笑说:地科院的门卫是最知道他的勤奋与努力的,因为在年三十和年初一都曾为他开过院大门。天道酬勤。正因为他的勤奋刻苦,在相隔不到四年,他又再次在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论文。

二、科学数据千年不倒

2001年12月,汪教授的论文《A high-resolution absolute-dated late Pleistocene Monsoon record from Hulu cave,China》在《Science》上发表后,200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古气候学家sJ·Burns和英国著名古气候学家Shacleton联合在2003年9月5日《Science》发表文章,认为汪教授的论文所发表的年龄数据是错误的。汪教授信心十足地表示:“我们的科学数据是准确可靠的。”并要求对方和自己将样品交同一实验室重新测定,对方经过慎重考虑后对自己的样品进行了重新测定,结果发现是自己搞错了参数,于是在其后的《Science》上发表了勘误文章。汪教授说起这件事时,十分自豪地说:“我们用了两根石笋才测出的数据,他们只用了一根石

笋,当然是我们测得的数据准确。”

汪教授常说:“搞科研一定要严谨求实,所作出的科学数据要千年不倒!”所以他对数据的要求非常严格,都要反复校检,图件都要多方对比。那时学校还没有同位素研究室,所有的样品都要拿到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测定,但每次测出的数据,他还要拿到西安中科院去重新验证,甚至还拿到美国加州大学校验,几家测出的数据一致,他才会使用,否则他一定会重新进行测定。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工程师陈晓明深有感触地说:“为汪教授做测定,我从不敢大意,因为他要求太严,弄不好我要重做的。”

严格细致,是搞科研必不可少的品质。他不仅对野外的石笋采样要求严格细致,而且对采集回来的石笋取样更严格。有一年暑假,当别的同志都在休假时,他和一个学生一起放弃休息,冒着夏季高温,在10公分长的石笋上采集出上万份的样品,而且要求没有任何差错,其难度可想而知!由于没有空调,他们只能在高温中硬挺着。两个月下来,他不仅人瘦了一圈,而且因身体消耗过大而累倒了。正因为他对科研要求严格,科学数据要求绝对准确,所以他对每次研究成果都反复求证,并不急于发表,例如在《Science》论文中引用的52个高精度热电离质谱年龄,2000余个氧碳同位索及8000余条纹层数据,都经过了反复交叉检验,才最终定稿发表。由于类似的工作都花费了大量时间,使他论文发表一再推迟,他也因此推迟了“教授”职称的评定。因为没有“教授”的职称,工资、待遇上不去,他们一家人只能挤住在地科院楼梯拐角一处不到15平方米的房子里,老婆孩子颇有怨言,有人劝他说:“凭你的学问,为什么不先在国内一般的刊物上发表论文,先把职称评上去,工资和待遇就能上去,不就可以改善生活和住房条件了?”他却说:“我不能仅仅为了评职称去写毫无科学价值的所谓论文,我发表的科学数据要绝对准确,这是科学家的良知。”因此,他在南京师范大学先后做了七年讲师、七年的副教授,而始终没有放弃治学严谨的态度。

三、甘当领门人

作为学者,汪永进是一流的;作为教师,他也是杰出的。2003年他被评为“江苏省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他作为骨干教师讲授的《自然地理学》又获得了国家优秀精品课程。作为老师,他有的是学者渊博的知识,而没有学者的古板;有的是学者的严谨,而没有学者的孤僻。学生是这样评价他的:“他上课幽默而不幽寂,深刻而不深奥,随意而不随便。”他一直把自己称作是学生的领门人,所以他总是把最新的信息、最前沿的资讯,深入浅出地告诉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现代地理学本来是一门很枯燥的课,在他的教授下却变成了一门十分有趣、颇受学生喜爱的课。他总是从身边的事物讲起,在讲“什么,是矿物质?”时,他要求学生到市场上去调研,看看什么是真水晶?什么是假水晶?然后跟学生讲明自然水晶和人造水晶的区别,如何分辨,最后才说出什么是自然生成的矿物质的概念。这样更增加了学生直观感受,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上课从不照本宣科,从不进行简单的学术概论灌输。为了让学生弄懂每一个概念,他常常借助各种手段,甚至进行手舞足蹈的“即兴表演”。为了让学生认识各种岩石,他甚至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中寻找各种石头,让他们辨认,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学生眼里,汪教授上课总是充满了激情。有个女学生在写她眼中的汪教授时说:“他那幽默的语言、充满激情的声音时时充盈着我的耳朵,他那丰富睿智的表情吸引着我的眼球,让我自然而然地跟随着他明晰的思路,伴随着课堂节奏获得教益,如沐春风,不知不觉实现了知识的积累。”

他对本科生这样,对研究生也是如此。为了更好地指导研究生写好论文,他常和研究生一起研究思路和相关数据,启发他们开阔思路。对他们要求也更严格,要求他们一定要从细节人手,小处也不能马虎。在批改刚进实验室研究生的作业时,他总是从标点符号改起,学生们对此很不以为然。而汪教授却说,标点符号是小处,小处最能体现一个人做事是否扎实,而且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就不能准确表达意思。正是在汪教授这样严格的指导下,他的研究生纷纷写出了高质量的论文,有的甚至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上,二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获得了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奖,一名博士后获得“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A类),一名博士生获得“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资助。

“要做就做到最好”,既是汪永进教授的人生追求,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人生境界,他才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激励和鞭策。

推荐访问: 要做 做到最好

【要做就做到最好】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