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牡丹的传统利用价值及其当代文化创新

| 浏览次数:

摘    要: 牡丹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花卉植物,其利用价值主要表现在观赏审美、药用保健和饮食等方面。历代人们对牡丹的审美偏好有所不同,其象征意蕴也随时代而发生变化。在长期的牡丹观赏与利用过程中,古人以牡丹园艺、牡丹文学、牡丹民俗民艺等形式所积累的牡丹文化流传至今,具有重要的遗产保护价值。在当今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背景下,牡丹文化可以通过创意产业等方式更好地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 花卉史    牡丹观赏    牡丹食用与药用    牡丹文化遗产    文化创意

牡丹(拉丁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原产中国,自古就享有“百花之王”的美誉。牡丹栽培历史悠久,其花朵硕大艳丽,雍容华贵,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它在医药保健和饮食方面的利用价值也很早受到人们关注。在长期的栽培与利用过程中,人们还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牡丹文化,如牡丹文学艺术,牡丹园艺,牡丹民俗民艺等。在以往的研究中,牡丹的栽培分布、生物学特性、历史文化和产业价值等内容均受到学者的关注。本文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从牡丹文化遗产角度着眼,全面探讨中国历史上牡丹的多种利用价值,揭示其文化内涵,探讨牡丹文化遗产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方式,期望能对当今的花卉文化遗产保护有所启示。

一、牡丹的观赏价值

牡丹的花、枝、叶和整棵植株都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能够给人带来美好享受。古往今来,人们不惜用最美好的语言描绘牡丹,以表达崇尚向往之情。从观赏牡丹的感受而言,受社会经济及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人们对牡丹的审美体验及相关文化意蕴也会有所不同。自唐代以来,文人学士观赏牡丹,情不自禁地创作出大量吟咏牡丹的诗词歌赋,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牡丹的观赏价值及审美意蕴。

就基本的观赏价值来说,牡丹花型大气,花色娇艳,花香馥郁,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其花色有白色、红色、粉色、黄色、紫色、蓝色、绿色、黑色和复色九个色系;花型有单瓣型、荷花型、蔷薇型、楼子台阁型等十个类型,一千多个品种[1]。例如,奇特的“二乔”牡丹,同一朵花上有紫红、粉色两种色彩,好似兼有三国时美女姐妹“二乔”的风姿。其次,牡丹是木本植物,枝干色深质硬、顿挫有致,与其他草本花卉相比,颇为独特。有一种焦骨牡丹还被人们赋予傲骨铮铮的寓意。传说长安宫中曾有牡丹不听武则天连夜开放的命令,遂被驱逐至洛阳邙山,并放火烧掉。不想第二年牡丹于灰烬中傲然重生,枝干像被火烧过一般,于是被称为焦骨牡丹。另外,牡丹叶子多数为二回三出羽状复叶,叶形秀美婀娜,颜色以绿色和黄绿色为主,与娇艳的牡丹花相映衬,别有情趣。中唐宰相、诗人舒元舆《牡丹赋》曾评价:“我按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当春日。其大盈尺,其香满室。叶如翠羽,拥抱栉比。蕊如金屑,妆饰淑质。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夭桃敛迹,秾李惭出。”[2]

唐代“世人皆爱牡丹”,它雍容华贵的气质与盛唐气象不谋而合。但唐人偏爱紫色、浅红色及深红色的牡丹,一般不大喜欢白牡丹。李白的“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诗句用红牡丹来比喻杨贵妃。白居易的《买花》诗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描述,可见深色花是当时的潮流。卢纶的诗《裴给事宅白牡丹》说道:“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描绘了紫牡丹受人追捧,而白牡丹却遭到冷遇的情景。或许是因为在唐朝,官职高的人穿紫色衣,次之穿红色衣,到了平民百姓便只能穿白色衣的缘故,唐人认为深色牡丹更有富贵吉祥的寓意。

宋代牡丹园艺技术精湛,牡丹新品迭出,人们的牡丹审美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牡丹唐以来只有单叶者,本朝洛阳始出多叶千叶,遂为花中第一”[3]。从文献记载的宋代牡丹品种看,重瓣花最多,半重瓣次之,单瓣花最少,似乎宋人赏花重型大于重色。同时,宋人对于培育牡丹新品、名品有著执著的追求。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四十年间花百变,最后最好潜溪绯”是他历年尽赏洛阳花的经验之谈;邵雍“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杨万里“涂改欧家记文著,此花未出说姚黄”;陆游“常记彭州送牡丹,祥云径尺照金盘”,这些诗词均透露出宋代人更关注牡丹名品,期望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其实这也是牡丹文化发展的反映。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宋代外敌入侵,国运多舛,宋室南渡之后,人们常用中原牡丹来表达思念故国和收复失地的情怀,即牡丹被赋予国家及家园的象征意义[4]。陈与义是两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牡丹》诗曰:“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大意是,自从金兵占据了洛阳,国破家亡,逃亡江南十多年,再也没回过故乡。我这个龙钟老人,只能孤独地站在春风里,望着青墩溪畔的牡丹花,思念远方的故乡洛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赏小园牡丹有感》:“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牡丹高丈余。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借北方故土洛阳、关中的牡丹,倾诉了强烈的报国雪耻情感。南宋诗人刘克庄也在《昭君怨·牡丹》词中写道:“君莫说中州,怕花愁。”借花愁表达了回归故土的真情。

二、牡丹的药用价值

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多是牡丹的观赏价值。实际上,牡丹除了好看之外,还具有药用及保健功能。牡丹最早便是因其药用价值而引人关注并被载于本草书中。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说:“牡丹初不载文字,惟以药载‘本草’。”[5]牡丹的主要入药部分是根皮,被称为“丹皮”。除此之外,牡丹花瓣、牡丹籽、牡丹花粉均可入药,制成的酒、茶、籽油等产品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或保健功能。

有关牡丹的最早药物学记载是考古出土的一枚东汉医简,上面有用牡丹治疗“血瘀病”的处方[6]。隋唐之前,牡丹最重要的价值一直是药用。自隋唐开始,牡丹被广泛栽培,人们痴迷于牡丹的观赏,但也没有忽视其药用功效。例如,唐代“药王”孙思邈便曾记述:“牡丹皮汤治崩中血盛并服三剂即瘥。”[7]历代医药学家认为,牡丹对于女性妇产保健有很好的疗效。“牡丹散治妇人月水不利,脐腹疼痛,不欲饮食”[8],“若产讫,忽觉心中昏闷或眼花,如在舟车中,即是血晕,急须服牡丹饮子黑神散”[9]。此外,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我们可以找到牡丹治疗多种疾病的药方。例如,治疗伤损淤血,用牡丹皮二两、虻虫二十一个(熬过),一起捣碎,每日晨间服一汤匙;治疗疝气,则用牡丹皮、防风,等分为粉末,每服药二钱,用温酒送下等。牡丹还可以用作植物香料的制作。《陈氏香谱》中记载一种“牡丹衣香”,用“丁香、牡丹皮、甘松各一两,龙脑麝香各一钱”制成,贴身佩戴可以使身体香如牡丹[10]。再如梅花香,用丁香、藿香、檀香、牡丹皮等香料制成粉末状,因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而“尤宜佩带”。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牡丹根皮的主要药用成分为牡丹酚,具有抗菌作用,通常用于清肝火和凉血散瘀[6]。我们熟知的六味地黄丸,其中一味便是“丹皮”;除了丹皮之外,以牡丹花瓣制成的牡丹酒、牡丹茶不仅赏心悦目,更有促进血液循环,美容养颜的功效;牡丹籽油含有丰富的亚油酸和黄酮,对降低人体胆固醇含量有明显功效,也可用于美容保健[1]。由于牡丹种子、花、根等部位都有较高重要的药用及食疗价值,因此今天安徽铜陵、山东菏泽、重庆垫江等地已纷纷建立起药用牡丹栽培基地和研发中心,以现代科技手段深入发掘牡丹的药用价值。

三、牡丹的食用价值

牡丹不仅在盛开时风姿绰约,制作成花馔也依旧秀色可餐。牡丹的食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以牡丹花为原料制作的饭食,古代称之为牡丹花馔。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记载:“牡丹新落瓣亦可煎食蜜浸。”[11]历史上已有以牡丹花为配料制作的食品,而古今比较出名的当属牡丹饼和牡丹花茶。

牡丹饼。据《隋唐佳话录》载,武则天曾令宫中以牡丹花等各种鲜花为原料,和米捣碎,蒸制成牡丹糕(又称百花糕),赏赐群臣。南宋吴自枚的《梦粱录》介绍,北宋南迁杭州后,河洛地区的文化习俗也传至苏杭,“市食点心四时皆有”,其中便有“金银炙焦牡丹饼”[12]。当时在苏杭地区百余种糕点中,牡丹饼赫然排在第二位,生动体现了牡丹花饼风靡一时的盛况[13]。现代的牡丹饼经过改良,风味香醇美好。它以豆類为主料,配以牡丹花瓣,使豆香花香相融合,风味浓郁醇厚。如今在洛阳,牡丹饼不仅是一种深受当地人喜爱的糕点,而且是游客乐于购买的旅游美食。

牡丹花茶。古人很早已用牡丹花泡茶饮用。据明代薛凤翔《亳州牡丹史》记载,亳州人喜用牡丹芽制作茗茶,“其春时剪芽虽多不弃沃,以清泉驱苦气,曝干渝茗,清远特甚”[14]。需要说明的是,牡丹花色品种不同,牡丹花茶的风味及功效就有差别。红色系、粉红色系和白色系牡丹尤宜制作花茶,冲泡的茶水色泽清透明亮;单瓣牡丹花茶在浸泡后,花朵可完全展开,观赏效果良好。除了视觉差异之外,牡丹的品种、花色还影响花茶的保健功效。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总结:“牡丹惟取红白单瓣者入药,其千叶异品皆人巧所致,气味不纯不可用”,“赤花者利,白花者补。”[15]现代科学实验也证实,不同品种牡丹花水浸提液的黄酮、多酚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含量有较大差异,因此保健功效会有所不同[16]。

其他牡丹食品。除了有传统意味的牡丹饼和牡丹花茶之外,现代人还创造出牡丹的其他加工利用方式。如利用牡丹花瓣制作的牡丹花糕点,牡丹花粉保健面条,牡丹花汁饮料等;利用牡丹根皮即丹皮所研制的牡丹保健饮品、药膳等。牡丹制作的菜肴也出现在饭店餐桌上。在洛阳、菏泽等牡丹名城,一些饭店甚至推出“牡丹宴”来迎合当地久负盛名的牡丹文化,为游客在“赏牡丹”之外提供了“食牡丹”的文化体验。

四、牡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牡丹国色天香,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早已超越一种花卉植物的存在,形成了以人为本,以牡丹为元素的文化体系[17]。传统牡丹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牡丹文学,牡丹园艺,牡丹民俗民艺等,是当今牡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然而牡丹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它不能固封于静止的时空中,反之必须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创新与重构,以便适应新的社会需求[18]。因此,利用牡丹元素及其精神内核,发展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牡丹文化传承的基础

流传至今的牡丹文学、牡丹园艺、牡丹民俗民艺等牡丹文化表现形式,是我们传扬牡丹历史文化的基础。

牡丹文学。国人痴迷牡丹,为表达其观赏感受,创作了大量吟咏牡丹的诗词歌赋。例如在唐代,《全唐诗》中有咏牡丹诗180余首,唐代笔记小说也大量记载了与牡丹有关的轶事传说、民间风俗;到了宋代,虽然文人更欣赏梅荷兰菊的品格,不过在两万余首的《全宋词》中,咏牡丹词占到了158首[19],欧阳修、苏轼、陆游等大文学家都有赞美牡丹的诗歌,而且欣赏很用心,描绘更具体。这些牡丹诗文是我们了解古代牡丹文化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素材。

牡丹园艺。人们在牡丹千余年的栽培过程中,总结如分株移植、嫁接、种子繁殖等栽种方法和药物雍培、杀虫防冻、暖室薰花等养护技巧。园艺技术的提高促进了花色品种的增多,诸如姚黄、魏紫、欧家碧等优良品种流传至今。牡丹栽培的普及促生了众多牡丹名园,如唐代皇家宫苑华清宫,慈恩寺等寺庙园林;宋代天王院花园子,归仁园等二十余处[20]。文人学士对牡丹品种、栽培经验、风俗等进行主动总结,出现了如《洛阳牡丹记》、《天彭牡丹谱》、《亳州牡丹史》等多种牡丹专著谱录,其中一些技术至今仍在牡丹花卉产业中被借鉴利用。

牡丹民俗民艺。如牡丹花鸟画、牡丹纹饰、牡丹雕刻、牡丹刺绣、牡丹节庆等,也都是牡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时长安有“斗花”的习俗,“长安仕女,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21]。现在,河南洛阳等地汉族依然有牡丹插花、佩花的传统[22]。其他地区习俗如甘肃临夏回族人的牡丹“花儿”会,甘肃陇西浪山朝山观牡丹风俗,安徽巢湖银屏山的朝山拜牡丹等。到了现代,以河南洛阳、山东菏泽为代表的牡丹名城每年举办牡丹花会、牡丹旅游节,全国各地很多牡丹文化习俗也开始受到重视。

(二)牡丹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

作为当前文化发展的新潮流,文化创意产业为现代牡丹文化的构建提供了一条新路径。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产品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功能等方面具有创造性,能够唤起人们的心理情感。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深刻文化内涵,恰恰为文创产业提供了创造所需的基础素材[18]。文化创意产业在牡丹文化创新领域已受到广泛关注,如2014年的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便将创意产业科技博览会作为十项主体活动之一。

前已述及,牡丹拥有极高的观赏、医药、食用价值,在当代主要被用于牡丹旅游节庆的开展、牡丹研发深加工等领域。例如洛阳,自宋代起便奠定了“牡丹甲天下”的地位。改革开放后从1983年开始举办牡丹花会,延续了数千年春时赏花的习俗,打造了旅游品牌和城市名片,并于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牡丹深加工领域,菏泽、重庆等地均成立牡丹研究所,牡丹花粉、花瓣、牡丹籽油被应用于酒类、焙烤食品、饮料和保健品的研发中。这些牡丹历史文化的创新利用,不仅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而且实现了传统牡丹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牡丹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需要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全球化时代,地方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具有极强的吸引力[23]。以洛阳为例,地域文化历史悠久,包含河洛文化、牡丹文化、石窟文化、三彩文化等。将这些地域文化融入文创设计,牡丹瓷便是其中翘楚。洛阳工艺美术大师李学武经过多年研究,巧妙贯通牡丹文化与三彩瓷器文化,以瓷器为介质做出牡丹的形态[24]。花叶薄如蝉翼,轻薄而透亮,既体现了牡丹的华贵典雅,又兼备瓷器的古朴温润。2013年底,牡丹瓷还被外交部选定为“国礼”赠予外国政要。

除了继承传统地域文化的内核外,牡丹文创产品还要具有现代性的特点,符合当代社会的功能需求。例如,全球顶级时尚品牌阿玛尼推出了以牡丹为灵感的香水“苏州?牡丹Pivoine Suzhou”,可谓是传统性与现代性融合之典范。一方面,它将中国牡丹、苏州古典园林的文化意象吸收概括,另一方面,切合了现代人对于奢侈品香水的需求,既雅致独特,又具有实用功效。由此,苏州牡丹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关注,牡丹文化進一步得到了传承与创新。

总之,文化创意产业为牡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当代牡丹文化重构的过程中,以牡丹文化为素材,以创意产品为形式,可以继承传统文化的内核,并注入现代化的功能范式,进一步实现牡丹传统价值与文化的融合与升华。

五、结语

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自古以来就是太平盛世的象征。中国历史上不论是国运顺昌还是国力衰微时期,牡丹都引起人们的尊崇和向往。当今中国适逢盛世,文化旅游活动及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牡丹文化的发展也将迎来一个新时代。我们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通过发展牡丹文化产业等各种方式,弘扬和利用古老的牡丹文化,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罗宁.充分认识牡丹价值,发展牡丹事业[J].中国园林,2012,03:99-101.

[2][唐]舒元舆.牡丹赋[Z].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5:7485.

[3][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十[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

[4]李向丽.试论唐宋牡丹诗歌的艺术特色[J].中州学刊,2007,06:208-210.

[5][宋]欧阳修,等.杨林坤,编著.牡丹谱[M].北京:中华书局,2011:48.

[6]魏巍.中国牡丹文化的综合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7][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七[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8][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一[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9][宋]郭稽中.产育保庆集卷下[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10][宋]陈敬.陈氏香谱卷三[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

[11][明]高濂.遵生八笺卷十六[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

[12][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

[13]戴松成编.牡丹花开动天下[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97.

[14][明]薛凤翔著,李冬生点注.牡丹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88.

[15]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四[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16]田给林.牡丹花茶的研制与开发[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10):172-175.

[17]周武忠.论中国花卉文化[J].中国园林,2004,02:61-62.

[18]陈建宪.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J].文化遗产,2007,01:140-143+27.

[19]付梅.北宋牡丹审美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0]王世端.洛阳牡丹栽培史的初步研究[M].中国园林,1990,6(3).

[21][五代]王裕仁.开元天宝遗事卷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5:23.

[22]陈平平.中国牡丹的科学价值和经济、文化意义[J].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8,04:27-34.

[23]朱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J].文化遗产,2015,04:13-19.

[24]李学武.洛阳牡丹瓷文化现象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122-124.

推荐访问: 中国 牡丹 当代 传统 利用

【中国牡丹的传统利用价值及其当代文化创新】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