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述略

| 浏览次数:

编者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彬的博士学位论文《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1999年付梓以来,以选题新颖、叙事生动而为人所知。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其纳入“新闻传播学文库”,出版了“修订版”。清华大学博士生李海波依据本书体例,重新构思撰写了这篇述略,本刊在此发表,以飨读者。

导 论

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平凡的时代,一个流光溢彩的黄金时代,一千多年后仍然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致。唐代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科技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达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居于领先地位。这个无与伦比的历史文明,吸引着后人锲而不舍地探究。可以说,唐代是现代学术王国中的一方沃土。

相比于对唐代其他领域如火如荼的研究,新闻传播方面的探讨无疑还比较冷清寂寥。实际上,由于交通的发达,传播工具的发明与改进,以及思想言论的自由,唐代的新闻传播同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繁荣,多姿多彩。比如,“进奏院状”便被认为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报纸。《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对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从官方、民间和士人三个方面,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和探讨,呈现了唐人在新闻传播舞台上演出的有声有色的活剧。

唐代是一个青春洋溢、充满诗意与激情的时代,历史学同样追求真善美与想象力,《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不是罗列史料,堆砌事实,不是制造一个毫无生气的干瘪的木乃伊,而在于复活一段新闻传播的历史画面。通过这幅画卷,我们可以窥视这个诗意时代的社会场景。

邸院与驿传

公元785年的一天,三朝元老李泌在首都长安召开了一场“记者招待会”,与会者有陕州进奏官,以及身在长安的部分陕州将领和官吏。在此之前,陕州发生了叛乱,一名军官杀死了地方长官,并威胁中央朝廷承认他的既得地位。在“记者会”上,李泌发布了一些误导性的消息,试图迷惑叛乱者。果然,这些消息很快传到了叛军那里。几天后,李泌孤身一人进入陕州,完美地解决了叛乱。

消息是从进奏官那里传到地方的。他们是地方藩镇和诸道长官派驻首都的亲信,主要任务是通风报信,一方面向朝廷汇报地方的事项,一方面向地方传递情报。他们的办事处,叫做进奏院,这是一项制度化的安排。进奏院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本章第一部分考察了唐代进奏院的起源、演化及职能。

唐玄宗年间,备受宠爱的杨贵妃(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喜欢吃荔枝,每年荔枝成熟季节,皇帝便命人将新鲜的荔枝,从南方以最快的速度送进宫里。于是便有了这样一幅画面:宽敞的官道上风尘滚滚,一匹马在飞速奔跑,骑马的人背着几束荔枝,神色严峻而焦灼,不停地扬鞭驰马,到了一个驿站后飞快换上另外一匹马,如此不停歇地接力奔跑,终于将新鲜的荔枝送到了皇宫大内。

这个故事经由诗人杜牧的著名诗篇,而广为流传。故事中传递荔枝的方式,被称作驿传系统,这是帝国最重要的官方传播网络、“生命线”,在唐代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完美程度。驿传系统犹如一套精密高效的神经传导系统,将中央与其所属的全身大小部位有机地连成一体,从而形成“大一统”的格局。本章第二部分考察了驿传系统的由来、演变,以及驿站和驿骑的运作方式。

邸院和驿传决定了整个唐代官方新闻传播的面貌、特征,因此放在全书第一章进行讨论,为后面的论述提供必不可少的历史场景。这好比放映电影之前,先要拉起一块银幕。

传播方式(上)

中国最早的报纸产生于何时?唐代是否诞生了世界范围内最早的报纸?这是一个重要而有趣的问题,学者们对此争议不休,分歧很大。第二章考量辨析了三个关键史料,力图澄清这个重大问题。

大中五年(852年)左右,学者孙樵在湖北得到了一些书面材料,按照日期记载了皇帝和百官每天的一些具体活动,孙樵以为这是朝廷最近发生的事情。在与朋友们讨论之后,孙樵发现这些材料其实是一百多年前的。孙樵所记载的这些按日记事的材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不过反对的意见也很多。本章第一部分辨析了各种意见,认为目前的证据无法证实这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份报纸,但是这种定期发布的政府公报,却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一个超越性的突破,称得上中国报业的源头。其历史地位与象征意味,类似于古罗马的《每日纪闻》(Acta Diurna)。

大历(766~779年)年间有位著名才子韩翃,他与柳氏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典型的才子佳人桥段),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有关韩翃的记述中,有一条轶闻为新闻史家所关注,大意是年老困顿郁郁不得志的韩翃,一天夜里突然有朋友登门道喜,说皇帝已经委任他重要的官职,这让韩翃喜出望外。他的朋友是从一份类似公文的书面材料中得知这个消息的。这份材料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存在报纸的证据。本章第二部分讨论了各种意见,认为这不能作为唐代已有报纸的最重要理由,其性质应属新闻信。

公元880年前后,敦煌地区的一位军事将领赶走了入侵的吐蕃人,成为当地实质上的长官,他们希望得到中央朝廷的正式授权,于是三番五次派使节去首都长安求取证书。这个地区设在首都的进奏官,不断地把进展情况以“进奏院状”的方式,从长安发到敦煌。历经千年风雨,这些“进奏院状”保留下了两份,被斯坦因和伯希和从敦煌莫高窟偷走,现在分别藏在伦敦不列颠图书馆和巴黎国立图书馆。这两份实物,究竟算报纸还是文书呢?本章第三部分对此进行了详致的讨论,认为准确的定位应该是新闻信,属于报业发展三部曲“新闻信、新闻书、新闻纸”中的第一阶段。16世纪欧洲的新闻信,被认为是西方近代报纸的前身,“进奏院状”在中国古代新闻事业中同样意义重大。

传播方式(中)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在登基之前,当她还是皇太后时,就已经完全控制了朝政。公元684年,她废掉了不听话的儿子、当时的皇帝,安排另外一个儿子做皇帝。这个举动引起了很多不满,一名军事将领在南方举兵反抗。在开战之前,著名文学家骆宾王为这位将领起草了一份精彩的讨伐檄文,控诉、咒骂武则天的罪行。文章传到武则天手里,她读到精彩之处,非但没有生气,反而会心微笑,还责怪宰相没能发现这样的人才。这篇檄文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无奈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仅仅两个月之后,这名军事将领就兵败自杀了,骆宾王则亡命江湖。六年后,武则天又废掉了另外一个儿子,自己当上了皇帝。

骆宾王所写的檄文,也是唐代官方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本章探讨了檄文和露布(报捷文书)两种传播方式,相比邸报和进奏院状报,檄文和露布以往很少为研究者所关注,但他们在唐代起着向全国通报军国大事的重要作用。在印刷技术还没有普及的条件下,檄文和露布是传播最广泛、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新闻传播手段。拿破仑曾说,记者的一支笔胜过十万毛瑟枪,一纸檄文同样胜过十万大军。

本章还梳理了三个关键概念——新闻、传播与新闻传播,通过中国古代典籍和现代新闻学著述、常识与学理的比较分析,厘清了这些概念的含义,为全书的论述界定了讨论对象。

传播方式(下)

唐玄宗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帝,史书记载他长相英俊,聪明果断,且多才多艺,擅长书法和音乐。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唐玄宗统治唐朝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在他的统治前期,帝国达到了鼎盛的极致,但后期他怠慢朝政,引起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这也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史书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756年的一天,安禄山的叛军攻破了潼关,这是保卫首都长安最重要的关隘,这天晚上,唐玄宗在都城里面向东方遥望,希望看到传递平安信息的烽火,但迟迟没有看到,唐玄宗知道大事不妙了。第二天,驿骑送来了羽书,唐玄宗读完之后了解了详细情况。几天后,唐玄宗逃离了长安,奔向南方的成都。在路上,因为将领和士兵的胁迫,唐玄宗不得已缢死了他心爱的杨贵妃。

唐玄宗所翘首以盼的烽火和羽书,同样是唐代官方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主要用于通报军情,在诗词里面频繁出现。本章第一部分考察了这两种军事传播方式的缘起、演变、功能等。

本章第二部分讨论了榜文和告示,也是官方的新闻传播手段。在唐代的各类官方告示中,一年一度的进士榜最牵动人心,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当时政府的重要职位都由进士担任,读书人一旦通过了科举考试,名字出现在进士榜之中,就意味着这个人有了一个光明的前途。

本章最后探讨了唐代官方新闻传播中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手段——起居注,这是关于皇帝言谈和活动的详细纪录,皇帝本人不能翻看,而是秘密藏起来,留给后代参考。起居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项制度化的设置,目的之一在于为撰写官方历史著作提供可靠的材料。

新闻传播思想

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最有个人魅力的皇帝,他以开明豁达而闻名,其善于接受批评的事迹,千百年来一直为中国人所称道。那个时代,有个重要的官员名叫魏征,经常批评他,有一次唐太宗忍无可忍,在后宫对皇后说:“我迟早要杀了这个乡巴佬!”不过,唐太宗最终还是克制住了。公元643年,魏征因病去世,唐太宗伤感地说了一段著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去世,遂亡一镜矣。”

英国思想家卡莱尔曾说过,有的帝王英雄以有声有色的一生铸就了一个时代。李世民无疑是唐朝的人格化身,事实上后人也往往将他的个人形象等同于整个唐朝。他对待批评意见的开放心态,或许也能象征着唐代开朗、自由、解放的时代精神,这是我们理解唐人传播理念的重要背景。本章在讨论唐代官方的传播理念前,先介绍了这种奋发向上的时代氛围,另外交代了文体改革的情况。

唐代著名历史著作《贞观政要》中,记载了大量唐太宗和魏征等大臣讨论问题、批评奏报的情形。本章第二部分讨论了这本名著,以此来考察当时的传播思想。1896年,“中国近现代史上名气最大的新闻传播学大师”梁启超,提出了“报纸具有去塞求通的功能”理论,引起了很大影响,实际上,早在一千多年前,晚唐政治家陆贽就提出过相似观点,只不过当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报纸,陆贽说的是广泛意义上的信息交流。本章接下来细致讨论了陆贽的理论。唐代杰出的史学家、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了著名的“才、学、识”理论,认为这是一个优秀的史学家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历史与新闻关系密切,刘知几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当作传播理念来看待,并且对于今天的新闻实践仍具有指导意义,本章也对此进行了讨论。

士人传播——总论

前五章集中探究了唐代的官方传播,从本章开始转入对士人传播和民间传播的考察。这三者犹如三匹骏马,共同牵引着唐代新闻传播这辆大车。其中,官方传播好比正中间的主力,承载的重量最大,并且负责把握方向,值得在前面花费大量的篇幅。不过,在两边一起拉车的士人传播和民间传播,同样功不可没,不容忽略。

荆轲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刺客,公元前227年他刺杀秦王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妇孺皆知。在当时,荆轲被称为“士”。不过到了唐代,“士”基本指的是知识分子、读书人。本章首先结合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视角,探讨了“士”这个概念(及群体)的含义、演变、群体特征。

唐代的社会风气,以安史之乱为界,划分为前后两段。前者古典精神,大漠风尘的英雄主义;后者近世情趣,小桥流水的平民主义。与此对应,唐代的士人风貌也是前后有别。本章第二部分考察了唐代士人传播的行为主体的情况。

士人传播的最大特征,在于他们通过文字进行沟通,比如书信、诗歌、著述。尤其是诗歌在传播活动中地位突出,因为这是诗歌大繁荣的黄金时代,诗歌在唐代就像流行歌曲在当代。士人群体的消息传布、信息流通非常活跃,甚至能影响朝廷决策。本章最后对唐代士人传播进行了总体性、概括性的讨论,涉及士人传播的面貌、构成要素、特征、影响等。

士人传播——分论(上)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诗人唐求不愿做官,而是隐居山林,通过写诗来自我娱乐,表达心志,寄托感情。每当写出好诗,他便把纸张捻成一团,放在一个水瓢中,然后投入江中,任由水瓢漂流,并且祈祷:“倘若这个水瓢没有被江水打翻,那么获得它的人就能知道我的良苦用心了。”他的祈祷并非每次都会落空,总有少部分的水瓢被人获得。在唐求的一生之中,他从来没有公开过诗稿,但通过这种方式,他有30多首诗保存了下来,其中一些诗还在当时的社会上广为流传。

唐求的这种奇怪的传播方式,并非当时士人传播的常规,最普遍、最常用的手段还是书信和著述,这正是本章讨论的主题。首先是书信,这在士人的传播活动中必不可少,就像居家过日子少不了柴米油盐。唐代士人的书信,内容涉及广泛,比如圣人之道、学术、游历、情感等,既有个性化的内容,也有政局演化、国运兴衰、世道变迁等社会性内容。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很多人把纯粹的诗文作为书信的内容,这在唐朝十分普遍,这方面留下了许多有趣的诗坛佳话。

另外一种常规的传播方式是笔记小说(随笔),记载了大量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世态民情、社会风尚、掌故琐闻、人物事迹等,就像是一篇篇生动的新闻作品。比如唐人笔记里就载有这样一个故事——位于陕西的华山以险峻著称,一些山路近乎垂直于平地,非常恐怖惊人;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心生好奇,便与朋友一起攀登华山,到达顶峰后,韩愈发现无法原路返回(太陡峭),于是写下了遗书,然后情绪崩溃,发疯一样嚎啕痛哭;当地县令获得消息后赶到,派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韩愈从山上救下来。

士人传播——分论(下)

唐朝中期有两位杰出的诗人,白居易和元稹,他们的深厚友情是文坛上一段人所共知的佳话。两人志同道合,声气相通,一生仅唱酬之作就多达一千多首。两人的身世也很相似,在官场上都是沉浮不定,动不动便被朝廷贬出京师,打发到遥远的州府。于是,两人经常在驿路上奔波,而每到一个驿站,他们都喜欢在墙壁上寻觅友人的题诗,以慰藉倾慕之意和思念之情。他们的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元稹骑马来到首都长安郊区的一个驿站,下马之后,元稹直接奔向驿站的墙壁,寻找朋友白居易的题诗;绕了一大圈,终于找到了,但墙壁上很脏,布满了鸟粪、青苔和灰尘,为了看清楚一些,元稹用衣服一点点擦掉尘垢;整整一天,元稹就站在白居易题诗的墙壁下,沉默不语,直到必须上路的时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这个故事中提到的传播方式,就是题壁,是唐代士人传播中司空见惯但又别开生面的手段,也是本章讨论的主题。

唐代士人题壁的场所,最常见的是寺院、驿站、公共场所,另外,还包括酒店、旅馆、私宅、妓院、桥柱、县衙、仓库、景区……总之,一切可以题诗的地方。

题壁的内容,涵盖了送别、乡愁、同情、志向、勉励、感谢、赞扬、不平、嘲讽,等等。很少涉及战争和政治。

题壁的目的,在于传播,在于广为人知,也确实收到了可观的效果。题壁是唐诗传播重要的一环,也是促进唐诗兴盛的因素之一。

民间传播

“如果一个外国人生活在我国,即中华文化圈,只是单纯地接受中国文化的经典部分,那还远远谈不上被同化;而当他深入到我们文化中的民俗部分,并有了决定意义的认同,从生活习惯到心理状态、价值取向都接受了中国文化的规范,他才算得上‘中国通’,或者说被‘中国化’了。”

费孝通先生的这段论述,强调了民间文化的重要性。任何文明的源头活水都出自民间,看似无足轻重的芸芸众生往往最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精英文化不过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民间文化才是巨大而隐形的冰山主体。在讨论完官方传播和士人传播之后,本书最后一章考察民间传播。

所谓民间,以农人为主,另外包括伶人、商贾、僧道、医卜、渔夫、樵子、工匠、歌妓等。民间传播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人际网络的口耳相传,正因为如此,保存下来的材料可能仅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我们试图通过有限的材料,去窥视当时民间传播的情形,或许类似通过一块砖头来想象万里长城的雄姿。

歌谣谚语是民间传播的主要方式,因为短小凝练,押韵上口,便于朗诵记忆,广泛传播。比如唱歌,这在今天是一种专门化的艺术和职业,而在唐代是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这在很多诗文中得到了印证。

唐代民间传播还有一种形式独特而影响广泛的传播形式,即敦煌文献中最为世人所关注的“变文”。当时民间艺人以说唱的形式进行表演,使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社会事件等,表演时一边说唱故事,一边展示图画。说唱表演的文字记录,便是“变文”。

结 语

“一个伟大的形而上学家,使我们信服他的观点是正确可靠的;读过他的书以后,我们觉得我们仿佛是用另一双眼睛看世界了。我们从形而上学家身上学到东西所用的方式,与我们从肖像画家或哲理诗人那里学到东西的方式是一样的。”这是沃尔什对历史哲学的期许,也是结语部分希望达到的目的。

历史科学立足于经验的现象,致力于提供过去事件的真实图景。历史哲学的旨趣,则在于追求意义。结语部分便是对唐代新闻传播活动,进行一种历史哲学的透视。在前面探讨的历史形态的基础上,最后尝试着探讨其间尚未明朗的历史意义,力图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确认其历史地位。

总体而言,唐代既是古典世界的终结,又是近世社会的开端。与此相应,既往的传播史演化为后来的新闻史。两者嬗替与过渡大致处于唐代的后期,其间新兴的“进奏院状”、笔记小说与说唱活动,这三种早期的原始媒介,使新闻传播全方位地从无序走上有序,实现了意义重大的一次飞跃。○

书讯

白润生新作《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出版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白润生(白凯文)的新作《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白凯文少数民族文化文选》最近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是对白润生从事写作的回顾和总结。作者在《后记》中指出,“收入文集中的62篇(不含代序和后记与附录),是从一百来篇所谓论文(确切地说,就是字数比较多的长文章)中筛选出来的……有全局宏观研究,也有微观个案研究;有学术会议的主题发言,也有分会场的研讨文字;62篇文章分为十辑,有对某一学术观点的陈述,也有就某一学术现象的碰撞;有作者学术研究的心得,也有对名家名著的评析。这一切都以我自己的思维方式,自我认知的深度,来诠释同一个理念,即发展与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作者又说,“十八大胜利闭幕后,‘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强化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我认为,确立文化民生理念,这是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基础,一定要‘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人人能够理解文化民生内涵,人人弘扬文化民生精神,人人都高举文化民生的旗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通过宣传和践行,以期形成我们共同的美好愿景。其实这才是我出版这部文集的真实意图”。

这部著作是学习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的重要参考书,全书共计59.1万字。

推荐访问: 唐代 传播 新闻 文明

【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述略】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