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经验和启迪

| 浏览次数:

摘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历程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注重协调利益关系,正确对待历史经验等。汲取这些经验,对新世纪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D24;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2-0134-05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建设的历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并付诸于实践,或凯歌行进、或风雨兼程。历史是现实的镜子。无论是面对辉煌的慷慨激昂,还是感受挫折的扼腕叹息,都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智慧。纵观党领导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历程,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汲取。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就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这里毛泽东已经自觉地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但由于各种原因,毛泽东教条式、片面甚至错误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个别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的国情也没有真正搞清楚,致使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误入歧途。后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浑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第一,必须正确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进而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战略策略,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这些设想为我们进行社会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有的人脱离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提出的具体背景,对其作出了不正确的理解。因此-就必须正确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做到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其次坚持反对教条主义。所谓教条主义就是不顾历史条件的具体变化盲目地照抄照搬“老祖宗”。反对教条主义,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正如列宁所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第二,必须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的综合,其核心内容是社会性质。毛泽东曾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也曾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建成”作了明确的区分,并提出过“不发达社会主义”、“比较发达社会主义”这样的概念,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分析国情,做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指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党对国情认识的进一步深入。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分析了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并强调指出,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是推进社会建设的客观基础。国情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对国情的认识不能一劳永逸。要认真记取历史上我们认识和掌握国情、揭示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努力把握国情特点和时代特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社会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必须在“结合”上下工夫。在要不要“结合”的问题解决之后,如何“结合”就成为一个亟待搞清和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初期,毛泽东就指出:“我们有了自己的初步实践,又有了苏联的经验教训,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的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功夫”。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下的功夫不到,那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能是一句空话。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是毫无疑义的。那么在“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谁是中心呢?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曾强调:“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江泽民也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中心”明确以后,如何使二者结合,主要应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考虑。比如要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等等。因此,必须在“结合”上下功夫这一点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顺利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启示,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曲折发展进程中留下的一个重要教训。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自始至终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党的领导是社会建设的根本保障,离开了它,社会建设就必定会误入歧途。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许多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

血,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都未能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针对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提出自己的社会建设思想和主张,而且在自己领导的各革命根据地推行新的政策,努力改造旧的社会结构、体制以及各种陋习,发动群众进行局部范围的新社会建设,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除旧布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随后,党又带领人民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正如邓小平所指出:“中国一向被称为一盘散沙,但是自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成为全国团结的核心力量,四分五裂、各霸一方的局面就结束了。只要我们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那就不仅能够把全党的力量,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

第二,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建设提供稳定的国际环境。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强调指出:“中国是农业国,要变为工业国需要几十年,需要各方面帮助,首先需要和平环境。”“我们现在需要几十年的和平,至少几十年的和平,以便开发国内的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为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正确处理了同苏联、美国、第三世界等国家错综复杂的关系,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了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新世纪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更需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国际环境,这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实践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具备应对各种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因此,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推进社会建设事业顺利发展。

第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障社会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当前我们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也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说明我们社会建设的性质。保持社会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就必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以人民民主政权为前提的;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是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为保障的;是以马列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这些都是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和逐步形成的,离开了党的领导,社会建设的条件、基础、保障、指导思想就不复存在了,社会建设必然会偏离社会主义的性质。

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

民生问题,通俗地说,就是老百姓遇到的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即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儒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民生思想,他们认识到人民的生计对于社会存在和发展以及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意义。孔子说:“养民也惠”,“因民之所利而利”。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等。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关心和改善群众的生活。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郑重地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党和毛泽东也一直强调要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地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民生所关注的焦点也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过渡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的新的诉求。当前,解决民生问题特别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教育结构,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教育公益性质。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加强就业观念教育,鼓励支持自主创业;健全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各种分配的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总之,新世纪新阶段,必须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四、注重协调利益关系

利益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社会成员现实生存和未来发展的状态。马克思强调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列宁也认为利益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在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既有理顺利益关系,社会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经验;也有忽视或破坏利益关系,社会建设

事业遭受曲折的教训。当然,成功也好,失误也罢,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单一公有制形式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转变;等等。伴随着这些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一套能够不断解决利益矛盾、妥善化解利益冲突、有效促进和谐的利益调节机制,从而使社会成员的合法正当利益诉求,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满足。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尚不完善,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处理提高效率与促进社会公平的关系。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坚持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不同历史阶段的长久进程中。不提高效率,就不可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社会公平;不随着效率的提高而相应的逐步推进社会公平,就不可能充分地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要把提高效率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既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又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毛泽东曾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进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具体地说,就是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时,必须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充分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第三,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机制是理顺和协调利益关系的重要保障。必须建立一套合理、完备的机制,使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得到表达、利益矛盾得到妥善处理、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社会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都有表达自己诉求的权利。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表达的渠道应该是畅通、广泛的。而不应该是阻塞和狭窄。这就要求政府通过民意调查、信息公开、听证会、协商谈判等具体制度,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使群众表达利益诉求逐步走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与此同时,或因年龄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等原因,社会成员的利益又是多样的。这就要求政府在处理利益关系问题时,不能单方面的单性的予以决定,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不断健全和完善利益协商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此外,还需要在权益保障机制建设方面取得进展。要研究制定更多有利于保障公民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正确对待历史经验

历史是稳定凝固了的现实,现实是流动变化了的历史。鉴往可以知来。总结经验是一个把实践和理论统一起来的过程,科学正确的总结经验有助于深化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助于预见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必须高度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高度重视和善于总结经验这是党的一大特点和优点,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多次指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强调只有把党的路线政策的历史发展搞清楚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邓小平也积极倡导总结历史经验,强调要学点历史。指出,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是宝贵财富。江泽民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注重总结历史经验的传统,指出:“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涵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当然这既包括我们自己的建设经验,也包括其他国家社会建设的经验。

第二,努力促成从经验到理论的飞跃。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路线方针政策。其中有的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有的则被证明是正确的,这就为我们深入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但是这些经验只是人们对实践活动认识的概括和总结,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历史经验只有升华为理论,才能避免经验的缺失。因此,我们要把那些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抽象为理论,努力促成从经验到理论的飞跃,写出适合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书”。同时,在从经验到理论飞跃的过程中,我们要反对经验论和唯理论两种错误倾向。经验论就是迷信和固守狭隘的经验,不重视、不学习、不研究已经为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理论;唯理论则把理性知识当作永恒的绝对真理,当客观实际的过程变化了时,仍固守原有的知识,这就使原先正确的认识也变成谬误。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危害,历史上已屡次得到证明。

第三,坚持总结经验的科学方法。总结经验不是目的,是为了上升为理论。这就要求用科学的方法总结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密切联系实际,依靠集体智慧,形成了全面、辨证、客观的总结经验的方法。一是,把总结历史经验与总结现实经验相结合,以总结现实经验为主要着眼点,以中国自己的经验为主要着眼点;二是,把总结中国经验与总结外国经验相结合;三是,把总结正面经验与总结反面经验相结合,以正面经验为主要着眼点;四是,把总结经验与学习理论相结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五是,重视群众的经验,把党的领导与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相结合,以发扬群众的首创精神为主要着眼点。

责任编辑 王 骏

推荐访问: 中国共产党 启迪 经验 社会 建设

【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经验和启迪】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