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深层原因探析

| 浏览次数: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宗教信仰者的个案访谈和田野调查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象发生的深层原因—既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完整的现代性”的大环境问题,也有大学自身的小气候问题。此外,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还与宗教文化自身的价值与传承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大学生 宗教信仰 现代性 跨学科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特别是全球化和现代化运动浪潮的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社会逐渐显现出了其自身的后发现代性。然而,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现代性虽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是内生的,具有原发性,并且由于经历了文艺复兴、科学和技术革命、宗教改革、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启蒙运动等,表现出了“完整的现代性”特征,但对于中国来说,现代性则是舶来品,具有外生性。

中国在现代化运动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被动地卷入现代性,到主动探索、建构现代性的过程,这使得中华民族的现代性,相对于西方国家和自身的文化传统呈现出了自身的独特特点—“不完整的现代性”。①在这一不完整的现代性展开过程中,中国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发展出现了诸多方面的不平衡,如经济与文化、政治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以及人们自身发展的不平衡等等,特别是人们对物质享乐与消费的不断追求,导致人们的生存境况愈加物化、异化。因此在现阶段的中国,不仅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信誉危机,而且突破伦理底线等问题也时有发生。

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定无法回避种种社会现象的干扰和影响,以至于生活在现代大学校园里的个体大学生被迫面临到了对个体的认同问题,受到了焦虑和恐慌的侵扰,遭遇到了知性化片面生存等问题。这些都促使着大学生寻求个体的精神支持、心理安慰,进而使得一些大学生选择了宗教信仰。立足于对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进行个案访谈和开展相关的田野调查,综合运用方法论整体主义与方法论个人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诠释学,以及现代性反思与社会批判理论,不仅能够充分整合和运用哲学、心理学、宗教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资源,而且也有利于深入分析当代中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现象发生的深层原因。

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推动大学生信仰宗教

分析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必须全面考察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所展开的现代化实践,以及这种现代化实践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所形成的心理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法则与大学生个体认同的危机。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逐渐渗透到了国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因此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就业方面,都被引入了竞争机制,这导致了整个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过于片面化,似乎凡是能够在竞争中胜出的,就能够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可。这种情况必然引发大学生个体的认同危机,促使他们重新思索关于人自身的问题,并努力寻求可能的信靠与帮助。在接受访谈的同学中,除了少数同学是因家庭原因和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传统而信教之外,其他信教的同学大多是出于自身的理性思考和选择,因为在他们看来,宗教信仰能够解决生命的意义问题。甚至有的同学虽然已经成为了基督徒,还在进一步地理性追问其信仰对象和教义问题。

人际关系的利益化、功利化与大学生个体生存的异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利益主体的个体化与多元化的认知,以及随着“理性人”和“经济人”等假设观念的广泛传播,人们逐渐开始向“钱”看,甚至不择手段地追逐金钱和名利,而大众媒体与广告又让人们迷失在消费主义的时尚中不能自拔,这导致了人们的生存境况逐渐趋于物化、异化。马克思曾批评过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拜金主义、商品拜物教,以及单纯为肉体生存需要而导致的异化劳动等问题。然而,这一切又不同程度地重新复活在中国当下的生存境遇之中。因为,无论如何必须正视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的现实国情,正是这一现实国情,本身就决定了为满足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我们尚没有能力也根本无法超越“资本的逻辑”。南斯拉夫“实践派”之所以赢得国际公认,一方面是由于它用人道主义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再评价,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批判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实践”②,并指出社会主义也存在生存境况异化这个事实。与此同时,正是在克服异化生存境况的过程中,中国的许多大学生选择了过有宗教信仰的生活,以抵制物化和拜金主义。

社会不公正问题的凸显与大学生个体合理性诉求的焦虑。在现代化进程中,尽管我们在不断地追求现代性的公正观念,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城乡差距的拉大、发达地区先发优势造成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传统大一统经济格局引发的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政策倾斜等问题,一方面造成了经济社会主体在资源占有上的不公正,一方面造成了经济社会主体在利益分配上的不公正。此外,单纯地追逐GDP增长和追求部门利益、局部利益,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在代内和代际之间的不公正等。一些污染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径直将污水排放到居民生活与生产区域,使得当地居民不仅没有分享到企业盈利所带来的好处,反而还饱尝了环境破坏的后果,要么大面积耕地无法耕种,要么饮水的河流被污染,甚至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可怕的癌症村。这些不公正现象的存在,无疑使得那些爱思考且向往公平正义的大学生产生了担忧和心理焦虑,特别是在来自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之中,这种担忧和心理焦虑表现得更为强烈。一部分大学生,正是在自身公平正义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而又自觉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才选择了在他们看来提倡人人平等的宗教信仰。

社会的都市化与大学生个体原子化的恐惧。同西方原发的现代性一样,现代化运动总是以都市化过程为体现。波德莱尔的现代性经典描述来自法国巴黎这一国际大都市,西美尔则把都市看作现代性生活世界的空间场所和现实表达,他的《大都市与精神生活》就描述了大都市的心理状态:“都会性格的心理基础包含在强烈刺激的紧张之中,这种紧张产生于内部和外部刺激快速而持续的变化……瞬间印象和持续印象之间的差异性会刺激他的心理。”③

如果说西美尔发现了都市生活的辩证法:一方面是对个体进行刺激和煽动,另一方面是个性的保持难以为继,那么,沃斯则强化了西美尔的现代生活的非个性化特征:“个人生活的混乱和无序、精神崩溃、自杀……”④也就是说,都市主义是人们全新的生活方式。而且,伴随生活的都市化,个体逐渐被原子化、孤立化,人际关系逐渐变得陌生化、冷漠化,恐惧的情感也就自然产生。因此,都市里的大学生特别是外地的新生一下子进入到陌生的社会以后,通常就需要他者的关怀和帮助(包括经济上的资助等),而宗教共同体恰好能够满足这些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当代中国大学软环境诱发大学生信仰宗教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学是国家和社会的一个缩影,中国社会的现代性问题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在了大学文化之中,如计算主义的量化考核模式,培养现代职业人、技术工匠的功利化价值取向,大学精神迷失、文化生态恶化等等一系列的软环境因素,都是促使大学生选择宗教信仰的直接诱因。具体说来,这些诱因可归结为下面的三个冲突或者说悖论:

现代大学教育的功利化取向与大学生对人文关怀渴望的冲突。大学的确有服务社会的责任,然而问题在于大学应该如何服务社会?大学服务社会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履行大学的使命—“心智培养”,用纽曼的话来说:“心智的培养不是要将心智塑造成或者牺牲于某种特殊的或偶然的目的、某种专门的行业或职业、研究或科学,相反,心智的培养是为着心智本身,是为了理解它自己恰当的对象,是为了给自身以最高的修养。心智的这种培养过程叫作‘博雅教育’,虽然不可能在任何人身上把这种教育发展到理想的地步,或者使其心智成为一般心智应该达到的楷模,但是几乎每个人都可以知晓这种真正的培养理念,并且至少对它抱有期望,把它真正的范围和结果不是当作别的东西,而是当作卓越的标准;而且的确有许多人可能完全接受了它,并且在充分地身体力行。制定正确的标准,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培养,依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帮助他们向这个目标前进,我认为,这应该是大学的职责。”⑤然而,时下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丢失以“心智培养”为己任的“博雅教育”,逐渐沦落为单纯强调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培养职业人的工厂”,有些学校甚至因社会上需要哪些专业的人,就随意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和专业,把大学变成了技艺培养的职业学校。有些在校的研究生感慨,大学四年没有学到什么对未来发展有帮助的东西,只是在追逐学分和成绩中度过。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奖学金、保研等都与学习成绩挂钩,竞争关系主导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们常常处于身心疲惫、空虚和焦虑的状态,因此特别需要解决精神的饥渴问题,期盼能够得到人文关怀。而正是在宗教团体或团契中,他们获得了真正的友谊和相互的理解、支持与关爱。

大学精神的迷失与大学生对文化生活向往的背离。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关键是大学拥有大学的理念与精神气质。所谓大学精神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大学精神是指“一所大学最为核心和高度抽象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体现着全体大学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和群体意识。它是由一所大学的许多代师生共同创造的,能让一所大学经世而独立、历久而弥新。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各校的精神也不完全一样,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相映成辉”。而广义或普遍意义上的大学精神则是指“从一所所具体大学的‘精神存在’中抽象、概括和生发出来的,是大学在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的功能过程中,共同形成的关切人类、追求真理、自由独立、崇尚科学的精神”。⑥这种普遍的大学精神是一个大学最基本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它与狭义的大学精神共同构成大学之魂。然而,今天的大学正在丧失这种作为“魂”的大学精神。正如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所看到的“大学精神虚脱”,用他的话说:“现在大学精神有点迷失,出现了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广泛的精神虚脱。作为全社会来讲,包括大学,功利主义盛行。具体到老百姓,就是嫌贫爱富。大学应率先回归到大学本身的高尚上去,尤其是在精神层面上。对大学来说,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大学都是这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脊梁。大学的精神不能虚脱。大学教师必须真正崇尚学术、崇尚真理,对国家、民族包括整个人类要有非常强烈的责任。大学一虚脱,这些就都没了。”⑦不同于功利化的追求,美国著名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在《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中提出,“智力与精神生活在表面上是一种无用型活动。人们之所以大量从事这种活动,是因为他们能获得更大的满足。人类是充满理想的,并为实现这个理想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奋斗。教育应该充满理想,也就是要富于精神。”⑧当前中国大学对这种精神的缺乏,就会导致大学文化生态的恶化。这与大学生对理想文化的向往、对共同体精神生活的寻求不相符。因此,他们不得不自己去发现那种在他们看来有价值、值得过的宗教生活。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疲软与大学生“三观”养成的张力。尽管当前中国的大学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做到了有领导机构、有工作制度、有教学课程、有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但其实际效果仍不容乐观。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一是与各个高校表面上的重视而实际上忽视有关。虽然教育部明文规定要给予承担公共政治课的学院按每年生均20元的标准划拨基金,但实际上落实起来很难,导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公共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福利待遇偏低,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建设有待加强。在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过程中,如何把教材的优势转化为教学的优势,如何化知为识以推动“三观”教育,做到让学生终身受益,尚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教材思想的丰富性与课时的局限性的矛盾、内容的多学科性与表达的整体性的矛盾、课程构成的跨学科性与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性的矛盾、教学目的的世界观指向与论理不足的矛盾、原理的抽象性与观念的具体性的矛盾;三是社会上存在的如腐败猖獗、潜规则盛行、公平公正缺失等各种不良现象和风气,让学生产生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逆反心理,尤其是亲朋好友遭遇到某种不公正待遇的同学,这种逆反心理更为强烈。因为在一些学生看来,老师讲的和社会实际差距太大,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不出来,难以令人信服,甚至有些学生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产生了动摇。

结语

如果说上述种种矛盾和张力是大学生选择宗教信仰的直接诱因,那么更为重要的也是更根本的原因则还需从宗教的本性、意义和价值方面来说明。也就是说,要把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产生,与宗教作为深层文化的内蕴性及其文化功能,以及宗教所拥有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法律功能、道德功能)关联起来。同时,还应把大学生宗教信仰现象的存在与社会主义社会中宗教的特殊属性—宗教的长期存在与宗教的群众性关联起来,并对我国国内宗教信仰自由等一系列宗教政策和制度性的环境因素加以分析和考虑。

(作者分别为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北京统战理论研究基地课题:民建北京市委项目“跨学科视野中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和2012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bjmjly2012001,12JZD043)

【注释】

①张秀华:“基督教与西方和中国的现代性”,《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1期。

②[南]马尔科维奇,彼德洛维奇:《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郑一明,曲跃厚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7页。

③[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吴燕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86~187页。

④汪民安:《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⑤[美]雅罗斯拉夫·帕利坎:《大学理念重审:与纽曼对话》,杨德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5页。

⑥马奇柯:“蔡元培:一代人师的大学精神”,http://news.hunantv.com/x/w/20090111/118205.html,金鹰网,2009年1月11日。

⑦“复旦校长称大学精神虚脱,才子加流氓将贻害社会”,《中国青年报》,2010年6月22日。

⑧杨宝清:“弘扬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19日。

推荐访问: 探析 信仰 宗教 原因 大学生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深层原因探析】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