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戏剧考略

|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介绍了若干活跃于镇江地区的戏曲剧种。

关键词:扬剧;丹剧;花鼓戏

中图分类号:J809文献标识码:A

镇江地区是“勾吴”文化的发展地,西周初年称“宜”,为吴国早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迄今已有三千余年文明史。永嘉以后成为我国重要都会之一,艺文歌舞已见繁华。据明《丹徒县志》记载,当时儒雅之风盛行,虽平民百姓,亦“吟咏不绝”。东吴古墓出土的“青瓷楼台百戏堆塑罐”,以及丹阳胡桥南朝大墓出土的“羽人戏虎”砖刻壁画等丰富考古资料,说明古代戏兽、乐舞、说唱、杂耍等百戏在镇江一带已有相当的群众基础。

据考,东晋谢安石寓居京口,曾设“伎堂”(歌舞女子家班住所),这是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镇江文艺团体。南朝宋武帝刘裕在京口的亲属府中也收养着艺伎。唐代,镇海节度使李锜更是家伎满堂,其妾润州才女杜秋娘,以善唱[金缕衣]曲而闻名于世。北宋学士刁约归隐镇江,修芷春坞观赏文艺表演。后人冯曙“芷春坞歌”曰:“忆昔刁公此案游,杯觞丝管最风流”。随着家乐班的公开演出,宋杂剧各地兴起,镇江官府也设立了教坊,掌管歌舞、杂剧的教习排练和演出事务。元杂剧在南方传播时,至顺《镇江府志》记载:“是时,镇江录事司(市区范围内),有本地乐人43户,232人”。可见,元代镇江的戏曲活动已具有一定规模。《丹徒县志.风俗篇》云:“清明之日,四野如市”,“歌儿舞女,遍海庭台”。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男女青年常“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明代正德皇帝巡行镇江,在杨一清府中观看戏班演出歌舞曲艺和《西厢记》,吴县王鏊记曰:“北固山前驻翠华,殷勤来访相臣家。……漫衍鱼龙看未了,梨园新部出西厢。”(《夹白斋诗话》)。嘉靖年间(1522—1567),余姚腔流入镇江,弋阳腔也在南方一代传唱。万历以后,昆山腔流向大江南北,丹阳吴太乙家班中的小生吴亦史,演《牡丹亭还魂记》中的柳梦梅,甚得戏曲家潘之恒赞赏,作诗赠吴亦史,认为后来演此角者“极力模拟,皆不能及”。清代康乾年间(1662—1723 ),与镇江隔水相望的扬州,形成江南又一戏曲中心。当时的镇江,靠“十字黄金水道”和“九省通衢”之便,百业兴旺,时称“银码头”。凡南北各地办社往返扬州大多经过镇江,这对镇江的戏曲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从而使镇江的戏曲事业迈入历史上最活跃的时期。

据考,有以下戏曲剧种在镇江这块土地上或产生,或流传,或发展。

一、“小开口”与扬剧

“小开口”得名在花鼓戏吸收了扬州清曲的曲目和唱腔作营业性演出之后。花鼓戏、扬州清曲于清.康乾年间流至镇江,兴于嘉道(1796—1851)。花鼓表演最早只有一小面(丑)一包头(旦),两人对歌舞,叫“打对子”或“踩双”。起始,演于每年的灯会,渐次发展到农间盛会和大户人家的喜庆寿诞,演出形式也由单对表演发展到“三小戏”(增加一小生)、“三包四面”七人轮番表演,开场与收场还出现“下满场”的集体歌舞场面。扬州清曲是流行在扬州、镇江、南京一带的素衣清唱曲种,源于明清俗曲。演唱形式“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合动而歌”。曲牌、曲目众多,语言与花鼓戏均习用扬州方言。

1919年(一说1920年),镇江花鼓艺人藏雪梅、孔少兰、戴惠芬、吴兰芬等人,演唱花鼓戏时吸收扬州清曲的曲牌和曲目,并增加了丝弦伴奏,在镇江保安新街龙云楼茶馆作首次营业性演出,得到公众的认可。因他们的演唱多用小嗓门唱法,细腻委婉,随得名“小开口”。“小开口”在镇江产生后发展较快,同年藏雪梅、方少卿等人组成的“凤鸣社”就应邀赴杭州美记公司游乐场正式公演。1922年再次赴杭州在西湖大世界演出,深受当地观众欢迎,并传艺宣卷艺人,“小开口”唱腔对杭剧的形成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后“小开口”定名为“维扬文戏”进入上海。在此之前,香火戏以“维扬大班”名较早进入上海演出。香火戏是古“傩”之遗存,是巫师做会、驱灾逐疫时的祭祀形式,演唱内容有神话、民间故事等。香火戏演出用锣鼓伴奏,演唱用大嗓门,粗放高亢,这和用丝弦伴奏、演唱委婉清丽的“小开口”形成鲜明对照,被人称之为“大开口”。大、小开口同时在上海演出,相比之下,“小开口”比“大开口”更受观众欢迎,演出盛况空前,故多数“大开口”艺人纷纷改唱“小开口”。1936年,“维扬戏剧研究会”成立,标志大、小开口组织上的合流,“维扬戏”名从此产生,因语言为扬州方言,俗称为“扬州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称为“扬剧”。

二、“啷当调”与丹剧

“啷当”源于盲女弹唱盲词,为丹阳、丹徒、金坛一带的地方说唱。盲词有三类:一是弹词,二是日间算命夜唱书的算命调,三是击鼓唱盲词(见《制曲枝语》、《啸亭杂录》)。丹阳说唱“啷当”属第三类。“啷当”得名于“啷当调”。据丹阳“黄秧下田谷进仓,打麦场上笃啷当”的农间习俗考证,“啷当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1),由丹阳善增观道士首唱,而后流于民间。盲艺人习唱啷当调约在咸丰年前后。民国初年丹阳设立救济院(亦称孤老院),收养十多名瞽目艺人,从事击鼓弹唱盲词,其内容有戏剧故事、民间传奇和“滩头”,都用“啷当调”。1930年后,盲艺人建立行班,正式命名“瞽目啷当”(简称“啷当”)。

“啷当”最早演唱形式为盲艺人操书弦(形似大三弦),侍童击皮鼓(木制扁圆形两面蒙牛皮的小鼓,单签敲击),沿门叫唱。啷当艺人柯宝、刘连生(啷当建行时打行和六行的领班),说其师传授时曾用书弦和皮鼓,后因购之不易改用竹板、竹鼓,随之演唱形式也改走唱为座唱。至此,“啷当”因受方言声调和本地民歌号子影响,已具有浓郁的丹阳乡土色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啷当”除盲艺人演唱外,业余歌手也习唱成风。由业余歌手演唱的“啷当调”,先后参加了县、市、省的群众文艺汇演。1958年,丹阳大运河水利工程指挥部建立一支以说唱“啷当”为主的文艺演出队,影响遍及丹阳城乡。在此基础上,丹阳县开办“文艺骨干培训班”(俗称啷当训练班),于1959年元旦前夕首次公演以啷当音乐谱写的剧目《闹革新》、《能不够》等,而后建团赴武进、金坛等地做营业性演出,丹剧啷当戏——丹剧就此传开。

三、句容的花鼓戏

句容是古都南京的外围,屡遭兵燹之苦。句容县志记载:“咸丰丙辰(1856)、庚申(1860)两遭兵火,乱后遗黎不及十之二”,因而广募佃户。至光绪十四年(1888)“荆豫客民来开辟殆尽”,两地的民间艺术亦随着移民流入境内。句容的花鼓戏由“打五件”(艺人肩扛长凳式架子,架着鼓、锣、钹、堂锣和云板,两人操作)起家,沿门敲打演唱。唱腔以湖北花鼓调、河南灯曲为主。后因艺人增多,由乐器分开演奏逐渐过渡到演员、乐队专职化直至组成戏班。经民间艺人的长期实践,融湖北花鼓调与本地民间歌舞为一体,在表演上则借鉴徽调和京剧艺术,从而形成以[陶腔]、[四平]、[北扭子]、[悲腔]为主体,以“花腔”(各式小调)为衬托得相对独立的花鼓戏剧种。

据花鼓戏老艺人记述,[陶腔]、[四平]、[悲腔]由湖北传入,[北扭子]来自河南罗山、光山、商城一带;部分“花腔”是荆豫民歌小调与本地民间音乐汇集而成。花鼓戏班演出长期用锣鼓伴奏,人声帮腔,故有“嘡嘡班”或“咳咳调”之称。1957年,受皖南花鼓戏影响,伴奏中加入丝弦。

苏、浙、皖交界地区的花鼓戏同出一源,因境域有别而略有差异。按艺人的习惯分上下两路。上路(又称南京路),泛指江苏句容、溧水一带;下路(又称宁国路),包括安徽广穗、朗溪、宣城、宁国及浙江长兴一带。上路以“方九戏班”(约1915—1950)为代表,上演花鼓戏传统剧目36本,小戏60余出。其代表人物有方元庆(号方九)、陈金山、杨光荣等。

句容的花鼓戏在新中国成立后未组建专业剧团,但花鼓戏业余演出活动一直未间断过。

京剧、锡剧、江淮戏及其它京剧流布全国,镇江为长江流域的重要港口和商埠,京班来者甚多。清代同光(1862—1908)之际,王鸿寿的徽京合班曾在镇江及苏南一带唱红。光绪三年名伶杨月楼应长江水师提督之召,在镇江同乐园首演《安天会》,为北方京剧演员落苏开始。周信芳九岁在镇江登台,“麒麟童”由此传扬开去。镇江人喜爱京剧艺术,京剧票社从民国初年兴起到抗战前就建了二十多个。建国后,镇江及其所辖地区先后组建过四个京剧专业团体,演职员共达四百余人。

锡剧是由滩簧发展演化而成。据成书于清.嘉庆四年的《红楼复梦》记述,镇江祝府过寿,“走夹道至宝墨堂灯棚下唱滩簧”,由此而见,1799年以前镇江已演唱滩簧。1950年镇江大戏院落成,首请王彬彬、梅兰珍所在的民间职业滩簧班开台,续有沈佩华、王兰英等在京江大戏院公演锡剧。1952年后,镇江所辖县均建专业锡剧团,并创作一批有影响的剧目,受到观众好评。

二十年代,江淮戏由上海流入苏南,镇江市江淮戏流行区,拥有众多的观众。民国二十三年(1934),江淮戏艺人张筱亭、耿一飞等在镇江新园林演出,续有朱姓艺人“大丫头”等在登仙桥戏院献艺。此后江淮戏便常年驻足镇江。1953年后,镇江建专业淮剧团。剧团新编剧目《状元梦》、《舍妻审妻》等,在省内外获得一定影响。主要演员李少华演唱[拉调],节奏快慢交错,韵味浓郁醇厚,在淮剧演唱中独树一帜。

建国前镇江未见有越剧记载。1951年金城大戏院开始上演越剧,王慧芳、黎明(绰号“小老牌”)等越剧名伶先后来镇江演出。1954年后,镇江、丹阳等地相继建立专业越剧团。因语言有别,镇江观众,学唱越剧的少见。

此外,1983年,市辖句容县还组建过黄梅戏专业剧团,学演了《血染红袍》、《孝女冤》、《柳玉娘》等一批剧目。

以上京剧、锡剧、江淮戏及其它剧种流入镇江,从剧目到演唱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因受方言和演出环境制约,除上文提到的淮剧演员李少华演唱的[拉调],在淮剧演唱中独树一帜外,其他剧种大多未形成特有的表演风格和艺术流派。

(责任编辑:郭妍琳)

推荐访问: 镇江 戏剧

【镇江戏剧考略】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