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政策走向及阶段特征

| 浏览次数:

摘   要

作为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部分,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深化学校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以政策文本为划分依据,可以将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历程总结为4个阶段:1985-1999年的孕育、1999-2002年的嬗变、2002-2014年的持续探索以及2014年至今的深入推进。以史为鉴,对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历史回眸,有利于在今天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让教育评价回归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

中小学生  综合素质评价  政策走向  阶段特征

教育评价改革是国家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作为教育评价体系的组成部分,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我国考试与评价制度完善的必经之路。“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对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历史回顾,既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推动教育公平、培养优秀人才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政策文件为划分依据,对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脉络,为教育评价机制完善提供借鉴,力求提高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1985-1999年: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孕育

1.政策演进

(1)“素质”成为重要的教育概念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后,人才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得到了重视。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并提出了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对于民族素质的提高也很有意义。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也提出,义务教育要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奠定基础,再次强调了“民族素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凸显了素质教育全体性的重要特点。

(2)从传统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中共十四大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戰略地位”。在此背景下,我国在1993年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中小学教育努力实现从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转轨。199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其中的第九点就提到了“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现,表明素质教育的概念得到了官方认可,我国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型。

(3)素质教育开始逐步推进

1997年《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整体推进素质教育”。1999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更是将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积极”到“整体”再到“全面”,显示出我国素质教育实践探索过程的循序渐进。1999年的政策还指出高考改革要“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直接推动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起步,我国综合素质评价开始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发展。

2.阶段特征

1985-1999年是我国从重视民族的素质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转变的过渡时期。具体来看,这一阶段有以下的特征。

(1)“素质教育”的相关认识存在争议

1985年后,素质教育的研究逐渐增多,“素质教育”这一提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提法是不科学、不恰当的,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解释和重复”[1]。对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关系的认识也有分歧:有学者提出要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也有学者认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不冲突。

(2)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逐渐开展

从中国知网上查询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献就可以发现,这一阶段理论研究数量逐年增加,而在1999年,相关文献数量已经达到了7542篇。在实践方面,这一阶段已经开展了不少素质教育的实验,如昆明市春城小学、广州市中星小学、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等等。

(3)中小学综合素质教育评价呼之欲出

在这一阶段,很多学者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了探索。姜英杰、沈丽艳等人分别对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进行了调查,并于1999年写成3篇调查报告发表在《现代中小学教育》杂志上。尽管这一阶段有关中小学综合素质教育评价的研究和探索数量有限,但是也为之后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1999-2002年: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嬗变

1.政策演进

(1)教育发展要求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提升了人们对综合素质评价问题的关注度和敏感度,引发了此后关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探讨。2001年5月,《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布,进一步提出“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这一政策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性措施,对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

课程是基础教育的核心,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的正式启动。这一次的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多个方面,文件还特别提出“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整体发展观和教育价值观,对推进素质教育、改进学生评价体系有深刻的影响。

(3)“综合素质”成为新时期学生发展评价的重要取向

教育评价是检查学校教育效果以及学生发展情况的主要手段。2002年,《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将学生发展的评价目标分为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解决了综合素质评价要“评什么”的关键问题。此外,这次改革还分别提到了中小学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的改革、普通高中会考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2.阶段特征

1999-2002年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时期。具体来看,这一阶段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以下的特征。

(1)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落实更加具体

这一阶段出现了大量的研究,试图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落实得更加具体,有学者试图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一些具体活动相结合,如通过美育、劳动教育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此外,还有学者提出利用校园电视以及写作序化教学等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更加突出

这一阶段中,有很多学校更加关注综合素质评价,并以此来对自己的学校进行评价,如2001年广东省番禺区就组织教师学习《番禺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个体评价实施办法》以及《番禺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开展中小学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2]。

(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更加明确

随着全国范围内基础教育改革的风潮,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更加深入。在2002年的政策中就提出“评价标准应该用清楚、简明的目标术语表述”,并明确提出了基础性发展目标的六个方面。这一政策的颁布,也引发了社会对于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广泛讨论。

三、2002-2014年: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持续探索

1.政策演进

(1)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重要的政策要求

2002年的政策提出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六方面内容。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出台,提出要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他们的成长记录结合起来,实行“综合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又提出“对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这是国家首次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初步规定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结果呈现方式,对我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产生了深远影响。

(2)力求基础教育阶段与高中教育阶段的衔接

2007年,《关于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并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2008年1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将此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同年4月,《关于深入推进和进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见》提出将初中的综合素质评价纳入普通高中招生,选拔评价体系促使我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不同阶段的衔接增强。

(3)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稳步持续开展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了义务教育阶段综合素质评价同高中教育的衔接。2012年,《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积极探索高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多位一体的人才选拔综合评价体系”。2013年,《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也提出綜合考查学生的发展情况。这些文件对我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持续推进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2.阶段特征

这一阶段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政策中正式提出并逐渐落实的主要时期。具体来看,这一阶段具有以下特征。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逐步“落地”

自教育部2002年提出基础性发展目标的几个方面后,我国各地均以此为蓝本,制定出地方性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如,天津市就将发展目标中的“道德素养”细化成7个要素、20项关键表现。北京市也在已有目标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二级、三级指标,并且还开发出系列的评价工具,增强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可操作性。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保障性增强

这一时期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落实综合素质评价的政策文件,并提出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保障性。例如,有的省份建立了严格的奖惩机制,对学生档案材料管理等实行学校领导和教师问责制;还有的省份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结果及时予以公示,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3]。

(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用驱动的实效性凸显

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考生选拔评价体系,是这一时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特征。这样能够引起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视,避免评价的效能流于形式和存于表面的问题。这一时期学校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表现与招生选拔录取明显挂钩[4]。

四、2014年至今: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深入推进

1.政策演进

(1)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聚焦点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在考试形式和内容上,“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在改革招生录取机制上,“探索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这一政策的提出表明高考必将从单一考试走向分类考试、多元测评,有利于打破过去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生”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

2014年12月,《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首次提出了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并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分5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释,这标志着实施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我国一项基本的教育政策。有学者指出,之前的文件更多地关注综合素质评价本身,没有强调综合素质评价的常态化实施[5]。而这一政策明确提出了综合素质评价必须坚持“常态化实施”,这是教育政策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域的重要突破点。

(3)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逐步完善

2016年,《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2020年后初步形成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试招生录取模式以及管理机制,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努力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16年后,尽管我国并没有再颁布有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全国性文件,但是各地都按照“两依据一参考”的要求,不断在具体工作中落实综合素质评价。纵观综合素质评价的历程,我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国家政策文件上逐渐显现出稳中求进的趋势。

2.阶段特征

深入推进阶段是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逐渐完善和丰富的关键时期。具体来看,这一阶段具有以下特征。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更具科学性。随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持续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增强,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在内容上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在过程上体现评价的全程性;在取向上,体现出评价的差异性。总体来看,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全程性和差异性,是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科学发展的关键点[6]。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更加强调育人功能。实际上,综合素质评价的主基调不在于其选拔功能,其根本目的更在于培育人才。2014年,在国务院发布的政策中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强调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始强调其育人的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实施的常态化。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反映在日常性教育活动和关键事件中进行,因而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常态化实施是最佳的途径[7]。2014年的政策就明确提出“坚持常态化实施”。同时,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强调综合素质评价的常态化,并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常态化实施提出了很多的建议。

教育政策对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具有导向、激励、调节等的作用。纵观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这三十余年的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1985-1999年的孕育是我国从重视民族的素质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转变的过渡时期;2002-2014年的持续探索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时期;1999-2002年的嬗变是我国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在政策中正式提出并逐渐落实的主要时期;2014年至今的深入推进则是我国中小学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逐渐完善和丰富的关键时期。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情况进行一些思考:其一,在理论研究层面,应深化综合素质评价相关理论。从现有研究情况来看,目前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现状(问题、对策分析)以及結果应用(纳入中考、高考)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确定、理论的分析还比较少。在新的阶段,理论研究还应再加强评价技术和工具的开发、高考招生与综合素质评价结合的思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及其合理赋值的探究等。其二,在具体实践层面,应创新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略。学校是落实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场所,其具体职责主要包括确保学生提供材料的真实性、指导学生遴选材料以及对综合素质材料进行诊断后的后续改进[8]。在今后的实践中,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还可以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平台、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保障体制,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

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教育自身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回顾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历程可以发现,我国教育评价机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趋于丰富。尽管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这一摸索前进的改革历程也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展现出我国教育公平化、科学化的历史脉络。

参考文献

[1] 李帅军.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对当前关于素质教育问题讨论的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2).

[2] 冯润胜,黄炜添.开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个体评价[J].教育导刊,2002(19).

[3] 杨宝山.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0(08).

[4] 赵德成.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7(07).

[5] 肖磊,李本友.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化:历程回眸与系统谋划[J].教育研究,2018,39(04).

[6] 马嘉宾,张珊珊.推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02).

[7] 张红霞.综合素质评价“落地”中几对关系的澄清与处理[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9).

[8] 刘丽群,刘桂君.谁来评价高中综合素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1).

【责任编辑   王   颖】

推荐访问: 特征 走向 阶段 评价 改革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政策走向及阶段特征】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