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分析

| 浏览次数:

一、引 言

多年来,我国大学教育中的日语一直被定位于文学学科类中的“语言文学类”专业。即使有些大学划分出不同的专业方向,但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日语教学和其他外语类专业一样,开设语言、文学和文化等课程,培养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等工作的外语高级专门人才,专业界定明显将外语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从而直接导致了大学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单一性教育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大学的其他学科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推新。唯独外语教学墨守成规,没有多大改变。然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则发生了巨变,包括对日语人才的要求,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日语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势必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解决传统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克服过去专业途径狭窄、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复合型日语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日语教育所面临的紧迫课题。

二、高等院校日语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我们在大学从事日语教学30余年,也历经了改革开发的全过程。成百上千的学生完成学业跨入社会,成为改革开放的主力军。他们的成功使人欣慰,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反馈回来的建议和批评,也引发深思和反省。

1.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基本上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人才培养水平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全新体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诸方面缺乏一套既能跟上国际潮流,又符合我国现状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这显然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满足不了未来对日语人才所具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的需要。

2.课程设置学科单一、不合理

目前大学本科院校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多为语言文学类的课程,如:基础日语、日语语法、日本文学等基础课程以及日语会话、听力、写作等实践课程,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人才培养仅仅是侧重于单一日语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上除了能说几句外语,难以运用自身学习的外语为工作所用,加之对其他专业无知,往往需要用人单位重新培训工作内容。在目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需要既懂日语又有其他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此外,日语教学在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上,偏重阅读,忽视听、说,过于偏重文化素养而忽视实用课程。其实语言是以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身份为社会服务的,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听、说,这意味着听、说能力始终是最基本的语言能力。而现行的课程设置,以精读为主,听力占不大的比例。口语课课时少,应用文写作课更少,这是不符合应用型培养目标的。

3.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近年来高校日语教材虽然在形式上有很多变化,可是实际内容方面并没有根本改变,书面语言的阅读文章仍然占主导地位,实用性和实践性较差;缺少口语教材(特别缺少有场景会话的音像教材)、应用文写作及翻译基础训练的教材,而这些恰恰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际日语能力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落后的教学方法是现行日语教学体系中的又一大弱点。由于日语语法较复杂难懂,长期以来日语教学界的传统教学法偏重知识传授,普遍忽视了对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这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具有普遍性。当然,客观因素也使外语教师别无选择,要在规定课时内完成大量的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能通过国家等级考试,学校也把通过率作为工作评定的指标,从而导致教学不得不把重点放在知识灌输上,用大量的时间讲解语法条文,分析句型、句子结构,辨析词汇用法,传授考试技巧。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外语方面仍是高分低能,不能进行实际的语言交流。加之,一些教师为了取悦学生,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插科打诨,不顾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出现单向通行式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学手段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语言,以往的教学普遍只局限于课堂上简单的介绍日本文化,概况而忽视了利用更多渠道、途径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4.缺乏语言环境,实习实践机会少

日语专业作为一门语言专业,要很好地掌握该语言的基本技能,需要相应的语言环境、大量的实践练习,日语属于小语种,本来社会能提供的练习机会就比较少,这一点与沿海地区相比在语言环境方面差异很大。教授机构若再不加强这样的实际应用练习的机会,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肯定薄弱。这也是外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建立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1.干系中日两个的正常发展

改革开放数十年间,日本一直是我国主要的经贸伙伴,两国关系也有很大发展,90年代后期到2011年连续近十几年日本一直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公布的2011年中日贸易总额高达3449亿1623万美元,较上年增长14.3%,连续两年刷新历史最高纪录。日本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也飞速增长,目前日本在中国已设立了30000多家企业,实际投资金额已经达到400多亿美元。在华日资企业直接和间接吸纳就业人数近2000万人。另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日本向我们提供的开发援助资金(ODA)达三万多亿日元,建立了200多个项目,以上这些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些都是与大量日语人才所作的努力分不开的。相应的日语人才的培养对于促进中日经贸合作交流发展意义重大。

现在中日两国因为钓鱼岛问题,步入紧张而敏感的阶段。不少日语机构出现日语生源减少。历史经验值得注意,有位历史学家在分析中日近代矛盾冲突的事件中,发现当时我方精通日语的和敌方精通中文的,在人数上处于极端的劣势。所以,常常因为不能知己知彼而导致失利。“一颗米可以改变斤两”,一个不起眼的因素往往会改变大局的走向。所以,现在的形势,又到了需要大量精通日语的人才来对应和处理复杂中日关系的关键时刻。迅速培养出大量实用型日语人才是当务之急,也可以说是当今历史的需要。

2.改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0多万人。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沉重话题。加之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企业需求下滑,纷纷减员,大学生就业空间缩小、机会减少,形势令人担忧。包括日语专业在内,全国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就业难的局面。建立有效的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不光是对日语专业毕业生,也包括其他专业毕业生,在华的日企需要大量日语人才,日本的社会就业需求巨大。对于改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3.满足不断增加的复合型日语人才需求

随着日本国内的生产成本的增加以及对中国巨大的市场的期望,社会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年提高。我校毕业的日语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到100%。从专业的日语人才服务机构了解到,日企人才需求较大的行业主要包括:制造业、IT产业、金融、贸易商社、服装等,由此可见,现在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单一型”的日语人才,而是既懂日语又懂专业、懂专业又懂日语;文理交叉、英日双语等复合型日语人才。以往陈旧的“单一性”日语人才培养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复合型日语人才即指既熟练掌握日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其他至少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其主要模式:日语加专业知识、专业方向,英语(或其他外语)加日语、其他专业加日语等。主要特点如下:

1.注重实际需要的应用型

该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也是以具体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日语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比较而言,对于日语语言研究能力没有更高的要求,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应用型日语人才主要是强调对知识的运用,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更加广泛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善教育结构,拓宽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途径,改革培养模式,完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机制。

2.专业配置复合型

(1)日语+专业+素质

对日语专业学生而言,其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的立足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语言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以体现外语人才突出的个性,此外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指除日语专业外还需具备如商贸、旅游、管理等专业知识,最后是职业素质包括英语二外能力、计算机能力、中文能力、日文输入能力等基本素质。

(2)专业+日语+素质

对于非日语专业的其他专业日语人才来讲,除具备其本身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水平的日语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以及与其专业相关的日语专业词汇的掌握,最后还要具备上述提到的职业素质。对于有专业技能,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如果再掌握一门小语种日语的话,对其将来就业、发展来讲都是充满了竞争力的。

五、建立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对策和建议

1.确立应用型的日语人才培养目标。

确立应用型的日语人才培养目标即是培养符合社会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日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基本职业素质的日语人才。有别于仅仅是单一的日语语言理论、研究能力,有别于过去的那种以培养高校教师、政府机关外经外事人员、翻译等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模式,应用型的就业途径更加宽广,除可从事上述工作之外,还可以到日企及其他机构从事日语语言外的相关专业工作,如企业管理、经贸、旅游、计算机、财务等等。对于高校日语教育来讲,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也直接影响着招生、培养、就业和教育质量评估等,是其生存的保证。

2.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

(1)日语专业

a.改革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

首先针对日语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增设专业课程。即改变以往的偏重语言文学的倾向,而向应用语言学方向发展,增加如口语、听力、应用写作、即时翻译等课程;鉴于目前日语国际能力考试N1、N2的合格证书,是目前进入各大日资企业的“敲门砖”,所以应在二、三年级课程中加强此方面的训练。此外在教学内容方面则除了要保证基础日语课程的内容以及质量外,则可以加入经贸日语、旅游日语、IT日语、服装日语等内容。

b.开设辅修专业 日语+专业

为满足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首先就大学日语专业的设置进行一些大胆的尝试,比如可以根据各学校的情况,开设一些跨专业的、市场需求高的、应用性强的专业甚至一些理科专业,如财务管理、国际贸易、旅游、基础计算机应用、英语等等作为辅修专业,选择这些专业中实用性强的课程,甚至可以从一年级开始,保证足够的课时,培养学生的多技能,增加了就业的选择面。

(2)英语及其他外语专业 英语+日语

同样作为英语或其他外语专业,在面临就业的问题上也会面临专业单一,选择面窄的情况,如果可以导入日语教育,设置英语和日语双语专业,加大日语的课程比重,特别是在日语听、说和阅读方面,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未来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会很有竞争力的。

(3)外语类以外专业 专业+日语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多,对高校培养“专业+日语”人才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随着社会对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懂日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培养“专业+(小语种)日语”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外语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可以选择日本在该行业领域处于领先水平,或者日资企业在人才需求量大的行业,如机械制造、汽车、服装、软件外包、财务管理等行业。高等院校可以根据这些专业的大学生的情况,开设基础应用日语课程和与其专业相关的专业日语课程,这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目的明确,就业前景广阔,非常有价值,这样的小语种课程设置比起大学英语这样的外语素质教育实际应用的意义要大得多。

另外理工大学可以依托自己理工院校的优势,开设四或五年制“专业+日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比如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加上日语教育。该人才培养模式是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接受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同时进行日语强化,要求工科学生至少达到国际日语2级能力,具备工科背景,小语种达到一定水平的条件下,就业的前景可谓非常光明。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成都的软件企业当中,90%以上的业务为软件外包业务,成都作为国内西部最大的对日软件外包业基地,对擅长软件开发和测试的人才需求量十分之庞大。另外,各大欧美跨国企业也看到了成都的软件外包,服务外包市场的巨大潜力,纷纷将各自的对日业务,对日客服中心开设或转移到成都,这无疑又增加了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因此计算机软件专业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开设日语课程,培养日语人才,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有前景的事情。

3.建立不同院、系的合作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良好的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建立系统规范的课程体系,而建立课程体系,离不开各专业院系的配合,提供良好的师资及教育资源,如同大学英语教育那样,并且阐明强化日语是对就业有利的因素,大学日语也应受到其他相关院系的重视,这样才能有效进行合理的课程优化组合,从而改变原有的仅仅是为了拿学分的大学日语教育,提高师生的重视程度,因此建立不同院系的合作制度是完成该课程设置的关键。

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必须有一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队伍。长期以来, 外语院校习惯并着重讲授外国语言文学, 外语教师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 很难适应主修+ 副修这一新的培养模式,为保证教学质量,解决这一问题, 外语学院也可以配备既具有其他专业背景又懂外语的教师, 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师群体, 因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 根据学科建设需要, 招聘、引进相关专业方向的,最好是懂外语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

(2) 通过各种渠道, 有计划选派中、青年外语专业教师或毕业生赴国内外有关院校进修非外语专业, 培养能用外语讲授方向或副修课程的教师。

(3) 鼓励和引导外语专业教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个人兴趣及爱好, 涉猎非外语专业领域, 待条件成熟后, 开设非外语专业课程。

(4) 聘用有专业能力的外籍专家, 这些学有专长的非语言文化专业教师在应聘期间, 可承担双重任务, 在给学生授课的同时培训教师。 时间可以是一学年、一学期,甚至更短时间的灵活教学( 包括暑期班) ,这样某种意义上也达到了出国留学的作用。

4.改革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在教材的选择和编写上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加口语、听力、应用文写作等项目;在教学方法上改变过去那种机械的讲解语法条文,分析句型、句子结构,辨析词汇用法,而多进行实际语言应用练习;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设备,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等等,这些与过去单一黑板、磁带相比,教学手段大大丰富。

5.改革目前的实习、实践体系

目前为解决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高校对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越来越重视,有无专业实训基地也是专业评估的重要依据,改革目前的实习、实践体系,对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的意义尤为重要。

a.调整实习时间和期间

传统意义上的实习、实践一般是安排在大学四年级,课程即将结束这个时期,来检验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实际掌握和应用情况,这样本无可厚非,但是笔者认为除此之外是否可以把实训的时间和期间做一些补充和调整,比如二年级开始就可以利用短期间(或是寒暑假期)到实训单位去培训也好,参观也好,让学生去学习一些该领域的专业的知识,或是感受工作氛围,作为日语专业学生来讲,比如到旅行社实习,开始可能还达不到做导游的能力和资格,但是可以作为导游助理跟随旅游团去学习,去感受,这样训练的结果,学生会更有针对性地去学习专业知识,更加珍惜在校园里的学习条件,这样才体现了实习、实践的真正的意义。

b.建立国外实训基地

此外,传统意义上的实训仅局限于在国内实训基地,而像日语这样的小语种专业和通用语种专业在实训方式上可以有所不同,即在日本本土建立实训基地,比如针对在日本劳动力不足的现状,每年派遣学生去日本以研修形式到使用语言较多的宾馆、饭店、超市等服务行业进行为期一年或者几个月的实习,这样在日本国内实际的工作环境中练习日语的效果会比国内实训基地的更为快捷而牢固,因此采用这种在国外建立实训基地培养人才的方式,能更好地将教学理论付诸于实践,凸显出教学实践性。

六、结束语

在中日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高校中建设能够培养“既具有较强的日语能力,又懂相关专业的,具备良好的基础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日语专业是当务之急,也是高校日语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它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问题,而且也关系到普通高校的日语专业的发展方向问题,还关系到日语教育在投入产出方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问题。因此,作为日语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高校的教育改革探索出新的途径。

推荐访问: 日语 对策 建立 人才培养模式 分析

【建立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分析】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