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究*

| 浏览次数: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弘扬民族精神,则必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做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工作,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为思政课注入文化活力,提高學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 高校思政课教学 大学生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民族的强盛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和底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需要以优秀传统文化大发展为前提条件。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领域独领风骚,主要是因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坚定的思想指南,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观与崇高的品格,塑造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血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从古至今,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且是弘扬者,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文化创新与发展,发挥文化凝聚力的作用,维护民族团结。其次,在民族复兴的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文化强国”的旗帜,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理念,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深刻揭示了民族文化自信、自觉与自强的历史逻辑,同时,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根基与思想之源。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仁爱精神、人本主义、诚实守信、求同存异、见义勇为、敬业乐群、自强不息、扶危济困、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传统美德,传承这些传统美德有助于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另外,弘扬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全民的文化自觉意识。简而言之,文化自觉意识属于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文化上的觉醒,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力量源泉,不仅关系着文化的振兴与繁荣,而且决定着整个民族的发展命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

1.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信息时代,外界因素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不少负面信息会误导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学生的思想意识,像网络玄幻主义、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学生受到这些负面思想的影响后,难免产生认知偏差,自私自利的想法,盲目攀比,贪图享乐,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缺乏正确认知,不利于形成崇高的品德。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则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抵御负面影响,端正人生态度,摒弃消极情绪,培养民族精神。

2.为思政课注入文化活力

在传统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更为注重讲解课本中的概念知识,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同时,割裂了思政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样不仅无法做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而且会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活动中,能够为思政课注入文化活力,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构建文化型思政课堂,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课

兴趣。

3.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高校思政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当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挖掘这些文化因素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的高度融合,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延伸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讲解,为学生构建更为灵动的文化课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例如在解析《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这一节内容时,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百家讲坛·爱国篇》,和学生一起了解屈原、霍去病、郭子仪、颜真卿、岳飞、辛弃疾、陆游、文天祥、林则徐、邓世昌等古代爱国志士的故事,这样不仅能够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而且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爱国精神。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1.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

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机制,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和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同步发展,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融合,充分挖掘思政知识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实现理论知识讲解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对接。例如在讲《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一章节时,充分挖掘“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为学生列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前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关于传统美德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以相关故事为蓝本,创作话剧,这样不仅能够做好传统美德文化教育工作,而且有助于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创作《闻鸡起舞》《商鞅立木取信》《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季布一诺千金》《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管鲍之交》等话剧,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表演,每当表演结束后,教师会进行点评和引导,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提升自我。在话剧《负荆请罪》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秉承爱国精神,不能嫉妒他人,要像廉颇那样知错就改,像蔺相如一样放宽心胸与格局,不计较个人私利,能宽容别人的过错。

其次,教师应该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定期组织学生诵读经典,像《三字经》《笠翁对韵》和各种爱国诗篇以及名人故事,以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文化认同感。与此同时,教师应注意在必要时刻做好解读工作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例如当学生诵读完张孝祥的《水调歌头·和庞佑父》之后,可以用声情、文字、图画、视频并茂的课件为学生讲张孝祥的故事,告诉学生:南宋词人张孝祥自幼能诗善词,精通书法。他和秦桧的孙子秦埙同场考试,当时主考官迫于秦桧的压力定秦埙为第一,而宋高宗认为张孝祥“议论雅正,词翰华美”,于是钦点他为状元。因此,秦桧对他非常不满,不久,张孝祥上疏为岳飞申冤,秦桧更加忌恨他。后来,秦桧诬陷他谋反,张孝祥蒙冤入狱,父亲被害死,直到秦桧死后他才获释。出狱后,张孝祥因为支持北伐而不断受到主和派的诽谤,最终,他因病离职,退居芜湖。张孝祥词风豪迈,作品大多是表现爱国思想、反映社会现实。他在一首《浣溪沙》中写道:“万里中原烽火北”,表达了收复故国的理想和对故乡的怀念。他在《水调歌头·和庞佑父》中抒发了北伐抗敌的热情,在代表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中概括了自绍兴议和,隆兴元年符离兵败后20多年间的社会状况,对于南宋王朝偏安一方,不修边备、不用贤才、实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他这首词也被称为词史。张孝祥虽然经历坎坷,他的词中却常常流露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像《西江月·洞庭》中的“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浣溪沙》中的“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等,这类词境界清疏空阔,情调凄凉萧飒,虽然没有直接写社会现实,却呈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特殊色彩。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眼界,塑造学生旷达的处世态度与爱国情怀。

2.坚持批判继承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民族瑰宝与精神支柱,不可忽视的是,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不足,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坚持批判继承原则,而不是全盘接受。教师可以通过有效互动与学生一起辨析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不足,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导学生恪守正确立场。例如在解析孝悌文化和传统孝道的过程中,教导学生孝敬父母,关爱和尊重长辈,同时,融入“二十四孝”的故事,教导学生在继承孝悌文化的基础上摒弃封建愚孝,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此外,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工具做好课外互动交流工作,与学生一起探讨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思政知识的关系,启发学生用思政课程知识回答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教师可以将传统戏剧(像《窦娥冤》《牡丹亭》《西厢记》《法门寺》《白玉楼》等戏剧视频)上传于群论坛中让学生欣赏,然后,提问学生经典戏剧表演内容和原著有所不同,这是一种什么关系?为什么改编后的戏剧《法门寺》和《白玉楼》都会删掉一夫多妻的情节?很明显,经过改编的戏剧和原著是一种批判继承、创新与发展的关系,一夫多妻是封建糟粕,在戏剧创作中必然要被删除。

3.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实现这一基本目标,则需要定期开展多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像“书香校园”“爱国经典诵读”“诚信演讲”“感恩征文比赛”。此外,教师不能只将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课教学局限在课堂时间与室内,而是要不断延伸教学空间,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力。

另一方面,教师应注意促进民族节日文化和思政教学的有机结合,全面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在中国古代,花朝节、寒食节、乞巧节、重阳节等均为重要节日,每个节日均凝聚着浓厚的文化习俗和道德理念。像花朝节是为了祭祀花神,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爱花护花之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追求。寒食节为了祭祀忠臣介子推,是对中华民族坚贞气节的传递。然而,现代,这些节日都趋于边缘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虽然被保留下来,大多数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缺乏全面了解。因此,教师应注意充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组织相关赛诗会,设计民俗文化宣传画报,用公众号推送相关文章与视频,协同学生举办传统节日朗诵活动和各种有趣的文化实践活动,并努力促进文化活动内容和思政课的紧密融合。例如在花朝节来临之际,组织学生学习古人吟诵花朝节的诗词,学习中国花文化,品读古诗词中的花草意象及其内涵,促进花朝节文化与红学文化的结合。如《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描写了大观园的女儿们祭祀花神的习俗,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花朝节的传统文化知识。目前,部分大学生看到美丽的花朵依然会任意采摘,显然这种行为是不对,在花朝节文化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爱花护花热爱自然之心。在端午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看《百家讲坛·端午时节话屈原》,和学生一起品读《楚辞》,组织学生参加“包粽子”和“繡荷包”活动,全面提高传统文化教学和思政教学的艺术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不断发展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传统文化修养,教师应注意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充分挖掘思政课知识中的传统文化因素,适当延伸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空间,努力实现理论知识讲解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贾思远.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以T大学为例[J].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05).

[2]曲江滨,张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1)68-69.

[3]迟成勇.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63-67.

[4]刘丽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01):130-134.

作者简介

王千月,(1980.10—),汉,学位学历:大学本科,学士学位,工作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现有职称:讲师。

推荐访问: 中华 探究 传统文化 路径 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究*】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