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策略

| 浏览次数:

摘 要:乡村教师队伍是推进我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引进与培养等方面陷入多重困境。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为鼓励优秀师范毕业生长期从教、面向基层从教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制度设计却带来诸多争议。政府应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进行细化完善并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高校要针对免费师范生的生源特点科学调整培养方案,社区要积极重建和发展乡村文化,学校要引导教师树立专业自信,唯有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走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

关键词:师范生免费教育;乡村教师;乡村文化;专业自信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5-0072-06

优良的乡村教育师资既是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性要素,也是均衡发展的结果性标志。《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一文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 ]加速建设一支优秀的乡村教师队伍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近年来有学者针对乡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流失的现象做过一些探讨,但均没有全面深入地分析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症结,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解决乡村教师“下不去、教不好、留不住”等现实问题?应如何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以使其更好地发挥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以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深入探索。

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和户籍制度的改革,我国已经开始由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但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仍有61 866万人,占总人口数50.3%,有外出农民工16 821万人 [2 ]。有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有乡村中小学教师约472万人,可见我国乡村教育的规模总量还是相当大的 [3 ]。但乡村教育的环境却日益恶化,乡村教师队伍越来越难以稳定,这都当引起高度重视。

1. 居住条件与工作环境的劣势使乡村难以引进优秀在职教师

(1)居住条件 由于乡村中小学多处于地理位置偏僻之地,办学条件相对较为艰苦,经济收入回报相对较低,乡村学校难以引进优秀的在职教师。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教师在住房、交通以及通讯方面已有很大改善。不少学校能为教师提供小户型的公寓,在交通上也基本实现了公路“村村通”,互联网及有线电视也有一定的覆盖面,但乡村与城镇之间最主要的居住环境差距在于乡村缺乏优质的教育及医疗资源。另外,由于耕地破坏、森林砍伐、违法乱建、生活垃圾随意弃置也带来乡村的环境日益恶化。一些地方家族势力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甚至阻扰政府进行统一的建设规划。

(2)工作环境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原始乡村文化逐渐解体,当前乡村教育陷入一种丧失教育旨趣而走向极度功利的状态。不少乡村的图书馆、文化站的建设严重缺位,更没有科技馆、博物馆、艺术馆、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乡村学校基本上可以说是当地乡村的唯一教育机构,也是唯一的文化机构,其主要职责就是完成农民子弟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辅导少数几位学生考入城镇高中学校。乡村学校教师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工作环境较为封闭,工作内容较为单调,城镇在职教师若没有较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支教农村的奉献意识,是不可能自愿选择调往乡村学校任教的。

2. 高端培训的匮乏和发展理念的落后严重制约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1)缺乏高端培训 优秀师资难以直接引进,从现有的教师群体中培养似乎是一种理想的途径。但乡村基础教育也面临着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不利因素。我国政府为了提升农村在职教师的师德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非常重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了在职教师的培训。如在国家层面,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出台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不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农村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县区级教研部门也经常在教师晋升职称、评优评先之前组织一些规定性要求的培训。但目前很多培训流于形式,讲座式培训较多,与农村教育的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专家与学员之间缺乏深层次的互动,所以往往收效并不理想。

(2)发展理念落后 校本研修与自主探究相结合是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路径。但乡村中小学队伍成分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真正的学科领头人和教学名师,难以形成优秀教师培育的土壤。客观上,乡村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相对较重,学校培训经费欠缺,图书资料与网络教学资源不足;主观上,不少学校领导在对待教师业务进修方面不够重视,认为教师从事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是“不务正业”,因此乡村中小学教师外出参加各类研修的机会相对匮乏,也有些教师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认为难以在乡村学校做出教学成绩,无须白费精力去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在一项调查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有的学校四年来竟然没有派出一名教师到高校参加任何形式的培训 [4 ]。

3. 人事管理制度、职称晋升政策等体制的弊端加剧了乡村骨干教师的流失

(1)人事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为确保学校教师的工资足额按时发放起到了较好的保障作用,但高度集权的人事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县内乡镇之间、城乡之间教师的自由流动。笔者在一次与江西省赣州市几位农村教师的交谈中得知,一些县区的教师在本县区内乡镇之间调动程序相当繁琐,而且必须经过县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其实地方政府完全可以简放政权,只要在本县教师编制的总额控制之内,完全可以交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来决定人事调动与聘任。这种传统的指令性的人事制度,使得不少教师对农村学校望而生畏,害怕一旦下到乡村基层以后,要再从乡村学校调往城镇就难了。那些想从农村调往城镇的教师,一旦遇上城镇学校面向全社会选调优秀教师的机会,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希望通过招考改变自身命运,甚至铤而走险采取违法行贿的手段来达到调离的目的。

(2)职称晋升政策 近年来,乡村学校骨干教师的流失问题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 [5 ]。乡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主要特征是一种单向度的流动:从乡村学校流向城市学校,从薄弱学校流向名校,从中西部省份流向东部沿海城市。乡村教师流失具有较复杂的归因,有学者指出,乡村教师收入偏低、社会地位卑微、工作环境较差、学校管理不科学规范、自身和子女发展受限等是乡村骨干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 [6 ]。乡村学校毕竟领导管理岗位有限,教师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职称晋升问题。但是,由于分配到乡村学校高级职称的职位数较少,乡村教师在职称评聘方面却比城镇学校更为不易。此外,相比在城镇工作的教师,乡村教师更不易在教学岗位上做出教学成绩,更不易取得优异的教学成果,在职称评聘时的业绩量化考核这一块就要逊色很多。不少原在乡村学校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校级领导,宁愿辞去领导职务到城镇学校担任一名普通教师,每年跳槽离职自谋职业或到沿海城市务工不再从事教育工作的乡村教师亦不在少数。

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制度缺陷与完善建议

1. 国内外通过国家层面的特殊政策来补充、稳定乡村教师队伍的做法

(1)国内 为了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从事教育,为乡村中小学输送优秀师资,逐步缩小基础教育质量的地区差异,国家于2007年开始试行在教育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培养免费师范生的政策。要求学习在报考入学前与培养学校、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三方协议,确保毕业后能回到户籍所在地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如有违约,须承担违约责任。文件还规定,免费师范生必须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地区学校任教服务2年。这一政策设计的初衷主要是为鼓励更多的优秀学生选择师范教育并愿意长期任教,希望能为农村学校快速注入新鲜的血液,而且作为部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是成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良好“种子”,有较好的潜力可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此外,我国一直在执行的“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农村教育硕士生培养计划”等政策为乡村教育输送了大量合格师资。教育部发布的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报告指出,近两年全国招聘的13.2万特岗教师中,有95%到乡镇以下学校任教 [7 ]。

(2)国外 通过国家层面的财政扶持及就业干预来促进乡村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国际上许多国家采用的一种通行做法,往往也被看做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如澳大利亚设立边远乡村教师奖励计划,为在乡村工作的教师提供特别的奖金和补偿金,并且为去艰苦地区的师范生提供高额培训费和特别的专业发展机会;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通过增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或者省级财政统筹,保证财力薄弱地区的教师工资和奖金;瑞典还打破单一的工资序列,根据教师短缺的类型和市场需求,实行教师个别化工资制度,以调节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教师工资;美国也采用大幅度提高乡村教师工资的办法来招聘留任乡村教师 [8 ],此外也通过乡村学校与高校定向培养的方式来缓解乡村教师短缺的问题。

2.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观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实施效果 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于2007年开始施行,至今已有5届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通过不少跟踪调查研究发现,该政策的实际实施效果并不如意。有资料表明,中部地区某省份近五年为免费师范生提供的就业岗位中,每年都有80%左右的岗位是城镇重点学校。人民日报记者对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仅有4.1%的毕业生去了乡村,其中10个省区竟然没有一名免费师范生走上了乡村基础教育的讲台 [9 ]。这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文件精神显然相悖。另有研究指出,免费师范生入学之初与毕业之际“收入因素对报考动机显著增大,而立志教师职业志向逐渐减弱”,“义务履行认同度逐渐减低,政策执行出现低预期” [10 ]。尽管2011年国家多个部委联合制定了《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要求“各省统筹安排免费师范生的就业,确保每名免费师范生有编有岗”,但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调查发现,广西省某市的免费师范生下到基层贫困学校工作了近一年,地方政府却迟迟没有为他们解决工资和编制问题 [11 ]。

(2)问题分析 一是政策的公平性问题。有学者指出,免费师范生政策带来三类社会不公:对其他非部属师范院校及其学生不公、对生源地区不公、对免费师范生本身不公 [12 ]。二是政策设计的伦理困境问题。部分生源是由于家庭贫困而选择报考免费师范生,他们期待毕业后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报酬以改善家庭经济收入,倘若再回到乡村中学任教,显然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三是制度设计的操作性问题。由于该政策要求免费师范生按“2年农村从教+8年从教+鼓励终身从教”的就业模式来就业,前两项要求过于“刚性”,灵活度不足,执行起来有困难,后者要求“鼓励终身从教”却又没有提出具体的奖励措施。对于中期如何淘汰、如何自愿退出以及罚金的处置问题等没有具体的指导意见。

3.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完善建议

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调整的核心和焦点在于他们的就业问题。良性的就业环境需要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培养学校、学生等四个方面的共同协作,这四个主体都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寻求、表达、获取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相互博弈又相互制衡的结果。众所周知,能够就读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的考生,其入学成绩要求相当优秀,同时培养出来的质量也相对有保障。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的考虑,不愿意将部属师范院校毕业的“准优秀教师”放到农村基层学校,包括出于维护培养学校和毕业生利益的考虑,对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安排优先于其他地方师范院校培养的非免费师范生,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综合上述分析,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

(1)政府进一步加强宏观设计,赋予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培养免费师范生的职责 部属师范院校的免费师范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中小学就业,地方师范院校的免费师范生原则上在生源地省内中小学就业,且都必须到农村学校任教2年,但不一定非得一毕业就安排在农村学校任教,只要在规定的10年期内完成在农村学校至少2年的服务期限即可。可以将编制安排在城镇学校,接受城镇学校骨干教师的两年指导培养之后,再到农村学校去服务两年,编制和人事关系留在原校,享受原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服务期满可随时回原单位工作。这样就消除了免费师范生怕“下去了”后“上不来”的担忧。

(2)建立灵活的就学中途退出和入职后退出机制 免费师范生入学以后,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或者本人职业志向的变化,可能不愿意再就读免费师范教育专业,可以允许免费师范生申请转换为非免费师范生,但同时须偿还已经享受的国家补助。入职后退出则根据完成服务期限的长短,来决定返还国家补助金的数额。省级教育财政部门建立专款专户,将所有违约金进行统筹管理,以基金会的形式,用于奖励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的免费师范生,资助符合条件的非师范专业学生申请转为免费师范生。

(3)中央财政建立专项基金,对毕业期间即选择农村学校任教并将编制迁入农村学校的免费师范生,一次性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 鼓励免费师范生长期在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从教,实施农村从教奖励计划,推行教龄累进工资制度。其设置标准以教龄为依据,教龄越长,激励性工资部分的增长幅度越大。中央政府要加强对地方省级人事部门、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对免费师范生就业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将每年的师范生就业纳入当年的人事招聘计划,真正做到确保每位免费师范生“有编有岗”。

三、多措并举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乡村教育教师队伍的质量,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要在短时期内实现乡村教育师资条件的根本好转不太现实,事实上,我国城市和乡村的城乡二元结构还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这就必然会出现城乡居民在教育、文化、医疗等优质资源获取上的不均等,在经济收入上存在一定差距更是在所难免。那么,政府、高校以及乡村社区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究竟应当有何作为?如何找到应对的思路或策略?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四个视角寻找解决的路径。

1. 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建设乡村教师队伍的扶持力度

(1)让新政策落地生根,实实在在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的实施 要真正落实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开阔思路,建立开放的、灵活的、多维的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可以尝试政府购买特殊服务的形式,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符合从教条件的人员(不限定学校,不在入学前签约)到特别贫困、偏僻的学校任教,给予适当高于城镇教师的工资待遇,并且在任教期满2年、5年或者10年以后,考核合格者均可获得一笔政府奖励金,时间越长,待遇越优厚,且中途随时可以自愿退出。破除现有的户籍管理、编制管理、职称管理的藩篱,实行人岗分离的“盯岗式管理”,尽量不给人员的自由流动带来束缚。要建立专项基金,支持乡村学校聘请城镇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乡村支教讲学。县级政府部门要合理规划好乡村学校编内教师与编外临聘优秀教师的管理工作。

(2)继续实施并完善现有的扶持政策 现有支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主要有: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政策、城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以及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特岗计划可以说是我国为补充农村教育师资实施的一个相对比较成功的计划。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主要是针对在编教师出台的一项硬性政策,可以要求以每两年为一个周期,在周期内每一所城镇优质学校,必须安排一定比例的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任教;在农村教师任教多年的优秀教师,亦有机会交流到城镇学校任教。要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改变现有的不合时宜的政绩观、人才观、管理观,着眼于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结对帮扶、校本研修、集中培训、学历提升等途径,努力培养扎根乡村教育的优秀教师。

2. 师范院校要针对免费师范生的生源实际科学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

(1)重新定位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 有学者认为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定得太高,效果预设过于理想化。六所部属师范院校中有四所将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优秀教师乃至为培养教育家奠定基础,而每校每年的招生规模都是千人以上,甚至达到两千人以上,如此规模,是否真能实现每名师范生成为优秀教师或教育家 [13 ]?因此,有必要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表述,应重点强调培育免费师范生牢固的专业思想、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乐教善教的专业素质,强调免费师范生要具备良好地适应农村基础教育的能力。

(2)调整不合理的课程计划 从目前对现有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为免费师范生制订的培养方案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四所院校的课程体系都体现了一些共同的特点:教育学(含心理学)类课程比例偏低,仅占20%左右,教育学类的课程很多是以1个学分的选修课的形式来开设,课时不足无法深入;通识课中外语课、计算机课程、政治类课程占了大部分比例,有关人文历史方面的课程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环节中,教育见习实习时期偏短,见习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对师范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足 [13 ]。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调整通识课程内部的比例,增加人文素质类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关于人自身的学问、关于自然和关于民族发展史的学问。适当降低工具类课程的比例,增加教育学类课程的比例,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适当延长实习周期,鼓励学生到农村学校从教实习 [14 ]。建议改提交毕业论文为提交调研报告或问题解决方案,围绕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同时,要增强对免费师范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的教育,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使学生树立献身基础教育的崇高信念。

3. 乡村社区要积极重建和发展乡村文化

(1)改变乡村文化建设虚空与薄弱的状况 目前,不少乡村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本土气息的文化养料正在丧失,城市商品社会制造出来的流行文化、不切农村实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却渗透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15 ]。乡村实际上越来越成为一盘散沙,乡村文化失去了内在聚合力走向解体。大量乡村民工进城务工返乡以后,既改善了家乡的经济状况,为农村安装了宽带网络、有线电视、电话等现代化设备,也为家乡带去了他们在城镇所浸染的如赌博、买码、暴力犯罪、尔虞我诈等不良的社会风气,而恰恰忽略了营建作为乡村社会应有的独特的乡村文化。用来表演民歌、民间故事、民间曲艺的乡村庭院、祠堂变得破败不堪,乡村的图书馆、文化站、补习学校等建设严重缺位。当前乡村社会的经济形式仍是继续充当城市的补充,以供应廉价劳动力和农产品为主,但乡村文化不应成为城市文明的附庸。如果说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和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来保证乡村师资的入口问题,重建乡村文化则是使乡村教师留得安心暖心的一个重要环节。

(2)发展地域文化充实教师作为“文化人”的“文化生命” 教师是文化人,任何时代的优秀教师,其共同特点就是拥有爱满天下的襟怀、丰富的文化涵养和宽广的智识背景。如果教师的文化人特性得以充分发展和表现,其精神性、自觉性、主动性、自由性得以彰显,那么其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都会对学生、学校乃至社会文化产生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16 ]。因此,乡镇社区要利用各种资源,既尊重村民对富裕和“现代化”的渴求,同时注意发掘、培植和提升目前还存留着或者可能恢复的乡村文化种子,充分利用村民的智慧和力量来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如此,既拓展了乡村教师的生活空间,使乡村教师真正走进社区,又丰富了乡村教师的精神生活,提升乡村教师的生命境界。一些农村生源的免费师范生之所以毕业后不愿意再回到乡村,主要是因为当他们经历了四年的城市文化生活以后,已经很难再融入作为城市文化附庸的、丧失了自身底蕴与旨趣的乡村文化 [17 ]。乡村教师文化既是乡村公共文化的一部分,又是现代学校教育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交叉型文化,应积极整合好这两类文化,使乡村教师找到自己的文化之根,从而愿意继续深化和发展这种文化。

4. 学校要积极引导乡村教师树立专业自信

(1)乡村教师缺乏专业自信的成因分析 教师的专业自信对于教师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专业自信包括专业外部自信和专业内部自信。专业外部自信是指教育工作的专业属性所赋予的,而教师的专业内部自信则是教育学领域话语实践的自信 [18 ]。当前,乡村教育的主导性价值还是“城市取向”,乡村儿童在教育中更多地感受到的乃是另一个世界的强势价值预设。学者张儒辉指出:“乡村教师除了按部就班地执行教育行政命令和重复城市的教学模式以外,很难有创造性的思考和作为。这种现代性管理方式,形成了乡村教师之间,以及乡村教师与农村社会的双重断裂……导致乡村教师的公共性质与社会责任的缺失,在城乡生活的时空背景中艰难地追赶着城市教师或教育学专家兴起的接二连三的改革浪潮。” [19 ]不少乡村教师表现出职业满意度低、职业幸福感体验不强、教育理想缺失等状态,实际上是教师专业自信心脆弱的自我暗示。而乡村教师缺乏教育评价的话语权、难以获得职业成就感是影响教师专业自信心建立的直接原因。

(2)通过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目标积极引导教师重建专业自信 必须对乡村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否则,当教师面对一群厌学逃学、精神贫乏、心灵荒疏、情感狭窄的学生,他只能把对乡村社会的怨恨进一步传递给学生,强化了学生对乡村世界的隔膜。乡村教育的目标,一方面是给予乡村少年以同等的国民教育,另一方面是要培养基本的乡村情感和价值观,培育乡村生活的基本文化自信,同时保持开放的文化心态,积极接纳现代文明,又不失对自我生存乡土的关爱,从而实现个人内在生存秩序的和谐与置身乡村生活世界之中个人生命意义的安顿 [14 ]。因此,乡村教师应在自我专业发展上,理性对待“外在规约”,采取“背景勾联”方法取向,回归公共性,重拾专业自信。要认识到自己的专业价值,不仅仅是培养输送到城市学校的“精英分子”,更重要的是在农村传播、运用先进的人类科技文化成果,为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服务。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重要的教育民生工程。它涉及到的不仅仅是财政投入和人事政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地方文化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选择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心和全力支持。政府、高校、地方政府、乡村学校、教育行业协会及各类民间基金会等等,都可以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找到相应的切入点,唯有形成共识,凝聚力量,才能更好地服务乡村教育,促进乡村教育健康良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EB/OL].http:///edu/2010/09-02/2507 709.shtml,2010-9-2.

[4]刘 理,涂艳国.中部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5,(4):8-11.

[5]李 烨.关注乡村教师流失报道:揭开现象背后的问题[EB/OL].http:///basc/ch/201501/t20150129_61 1999.html,2015-1-29.

[6]孙 梅.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的现状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122-124.

[7]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报告[EB/OL]. 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657/201504/185527.html,2015-4-2.

[8]Elizabeth Escandon. Teacher Attrition:Why Do Teachers Stop Teaching in Utah and What Policies Will Encourage Them to Stay? Utah Foundation Executive Summary[R].Research Report,No 679,July 2007.

[9]吴齐强.首届免费师范生去了哪里[N].人民日报,2011- 09-28(20).

[10]姚 云,马 龙,李小红,等.师范生免费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基于首届免费师范生的入学与毕业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12,(3):63-68.

[11]谢 洋.这些免费师范生为何迟迟没有编制和工资[N].中国青年报,2012-04-13(08).

[12]容中逵,刘 卉.免费师范生政策及其实施的更进研究——与国防生政策的比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18):13-16.

[13]丁 钢.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4]李克勤.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98-100.

[15]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16]李彦花.成为文化人:乡村教师公共性回复的关键[J].大学教育科学,2008,(5):68-70.

[17]苏海新,吴家庆.论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6):35-40.

[18]丁道勇,张锦玉.教师的专业自信及其发展[J].中小学管理,2012,(9):32-34.

[19]张儒辉.外在规约:乡村教师公共性旁落的根源[J].大学教育科学,2008,(5):64-66.

推荐访问: 队伍建设 困境 乡村 策略 教师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策略】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