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和谐发展需处理好十大关系

| 浏览次数: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就是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而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处理好政府与高校、行政与学术、规模与质量、规模与效益、公平与效率、教书与育人、教学与科研、结构与特色、招生与就业、科学与人文等十大关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十大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8)04-0009-03

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就是要实现高等教育和谐发展,更好地发挥高等学校的职能和作用。这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任务。高等教育要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十大关系:

一、政府与高校

高教体制改革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焦点。虽然这一改革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因受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制约,集权与分权仍然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这一体制现状使我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至今仍然存在诸多缺陷。首先是国家宏观调控乏力。其表现为权威性调控机构缺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权力有限;调控手段不完备,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和直接干预;调控内容不全面,重经费安排轻事业规划,重局部平衡轻整体统筹。其次是区域统筹低效。其表现是有些地方没有把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有些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之间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有些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提供的政策和经济支持不够,有些地方高等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智力和舆论支持不足等。再次是高校自主权有限。其主要表现是招生办法自主有限,专业设置权力有限,教师评聘与干部选调权力有限,学校机构设置与调整权力有限,教师学术自由与精神独立有限,等等。

健全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必须进一步理顺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从中央政府来看,需加强科学管理,完善宏观调控,进一步转变职能,也就是从直接调控管理转变为间接调控管理,管理的手段要由行政干预和计划、命令转为统筹管理、政策指导、组织协调、信息服务和评估监督,调控的内容应主要转为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经费预算与统筹、教育机构的设置、各类证书与学位标准的制订,以及质量标准的监控,等等。从地方政府来看,需进一步转变角色,强化统筹行为,提高统筹效能;要从过去的“执行”角色转变为“统筹”角色。地方政府应从协调地方高等教育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构建地方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出发,从创新组织形式、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形成地方高等教育特色等方面着手,全面统筹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从高校来看,要在获得一定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要改革考试和招生制度,健全自我选择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健全自我发展机制,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健全自我激励、自我约束与自我调控机制,不断增强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提高工作效率。

二、行政与学术

高校的本质在于其学术性,学术能力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实力与发展的潜力。

大学内部组织管理体制的核心之一是权力的结构与配置。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是大学内部管理的两翼。行政管理用于保持学校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稳定有序的发展;学术管理则在于把握学术发展质量,选择学术发展方向,规划学术发展战略,激励学术创新。我国大学内部的组织管理是以行政管理为主的权力模式,表现为行政权力远远大于学术权力。行政职能部门既是制定具体政策的决定者,又是行政管理者,同时也是监督和评价者,其通过行政运行模式支配学校的整体运转。教学科研人员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执行行政权力的个体,缺少独立自主性。由于行政关注的是干部的积极性,而学术关注的是教师个体和学术团队的积极性,结果使学校如同政府,学校的主体无形中变成了行政干部,而不是教师和学生。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内部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大学与社会联系的日益广泛,大学组织中权力制衡的天平有进一步向行政权力倾斜的趋势。行政权力的强化就必然导致学术权力的弱化,而这又势必严重阻碍大学的知识传播、应用和创造,从而严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由上可知,大学组织内部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学术环境的自由和宽松必须要有管理制度作保证。

三、规模与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只是单一的规模扩张,大学越办规模越大,大学城越建越多,升格之风愈演愈烈。有些高校为了达到升格的目的,不惜采用一些非正常手段,造成竞争失序;有些高校不顾条件盲目扩招,造成师资、设施短缺,培养质量下滑;有些高校盲目追求热门专业,造成专业重复设置;有些高校为了扩建而大量借贷,造成巨额债务,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的持续发展。高等教育近年来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有的高校师生比已达到1:30以上,生均教学经费严重不足,教学基本条件,如实验室、实习场所、图书馆、教室等满足不了需求;盲目增加专业和学科点数量,专业建设一哄而上,致使规模与质量脱节。这种片面追求规模发展的思想,必然会造成培养质量的下降。质量是生命线,低质量的高等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

解决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矛盾的根本点在于牢固确立科学发展的质量观,确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要从整体来认识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把高等教育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需求、是否促进了高等教育公平等纳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范围。这就要采取相应的有利于转变质量观的政策与措施,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需求,而不是简单地适应。

四、规模与效益

高等教育和谐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必须高度重视教育资源的产出效益,最大限度地考虑国家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然而,纵观我国现今高等教育,一方面,办学规模是大大扩展了,另一方面,办学效益并没有因此而大大提高。其表现:一是部分高校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一切围绕指标转,片面追求显性指标和名气效应,在学科专业设置、学位点数量和科研经费等方面盲目攀比,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争指标、上项目方面。二是高校自身定位不准导致的资源效益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忙于大兴土木,扩大校园,忙于校名升格,规模扩张,建设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声音不绝于耳。就营造人才的环境而言,我国大学的硬环境有了较大改善,而软环境却与一流的标准相去甚远。如不少学生住在郊区大学城,教师上完课就走人,除了上课,学生在学校根本见不到讲师、教授。多校区的大学,地域分散,不仅浪费资源,不便管理,也不利于学科交叉。为了建一流大学,很多单科大学摇身一变成了综合性大学,而相关学科却是二三流水平,办学效益也不尽人意。

上述问题从总体上说需要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挥资源最大效益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明确自身定位,不断改进管理和加强软环境建设才能引领高等教育走和谐发展之路。

五、公平与效率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分布相当不均衡,东部和西部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差异很大,影响了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和高等教育的公平。目前招生制度中的招生名额地域化配置,名牌重点大学招生数量的属地化分配,不同省市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巨大差异,导致事实上的高等教育不公平。“高考移民”现象的出现以及产生的连锁反应,就是现行高校招生制度不合理的集中体现,从而引起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公平的质疑。又如社会弱势群体获得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比较少,农村家庭子女、城市外来民工子女和低收入家庭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上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而经济优裕家庭的子女因其拥有较为广泛的社会资本和经济支付能力,可以享用丰富、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这也是高等教育不公平的体现。

当前,我们还难于全面解决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但通过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渐进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则是一种现实的可能选择。一方面,高等教育迫切要求通过增加投入来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这也是解决高等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机会问题。通过教育机制来扶贫扶弱,比其他方式更具基础性和有效性。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与完善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资助制度,使弱势群体也能像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享有平等的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六、教书与育人

近几年,高校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和水平已经有了普遍的提高,但也存在因人格魅力欠缺而不能既教书又育人,由于考评机制不完善而不愿既教书又育人等现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得到人格和素质的完善。

教书和育人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不能割裂为二。《礼记》中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离开教学,就是一种没有手段的目的”。这充分说明了教学过程始终贯穿着育人的任务。

教书育人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和形式来实现。除了专门设置的政治理论课和德育课外,育人的工作应更大量地渗透在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中。高校要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经常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人格教育、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和榜样教育等;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奉献爱心,陶冶情操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有益活动,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自觉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良好道德风尚;教师要广泛和学生开展谈心活动,对学生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指责,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建立一支由全校教职员工组成的育人队伍,并通过这支队伍发挥全校教师、干部和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逐步实现育人队伍网络化、育人内容系列化、育人手段多样化、育人方法科学化。在高校工作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自觉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担,通力合作,形成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局面,把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贯彻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七、教学与科研

我国高等教育的职能,较一致的看法是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内容。这样的定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然而,高等教育的评价机制和价值判断却时时与这种正确认识相悖。分类、分层设置高校既是知识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需要的结果。现代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只有进行合理的分类,才能最有效地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但在我国大学制度下,这种划分却往往带有很强的等级性,大学处于高位,其次是独立学院,专科和高职则处于底端,从而也就有了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以及高职、高专院校之分。博士点、硕士点、科研项目、科研论文成为大学评价和分类、分层的最重要的标准,教育教学的质量实际上已显得无足轻重。不同等级的学校所享有的社会声望往往由于制度性问题而相差悬殊,并由此导致高校盲目攀比,追求升格,争取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大战如火如荼,而教学质量却越来越不受重视。大学校长们心里十分清楚,科研毕竟是大学评价和分类的硬指标,教育教学质量则是方圆随意的软系统,把科研搞上去才是学校升格、做“大”的唯一出路。按照我国高等教育的评价机制和师资评价标准,科研成果往往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在一些所谓“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的多少更是成为评判一个教师优劣的重要标准,而一些真正致力于教育教学并取得成绩的教师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专门或主要是搞教学的教师,没有过硬的科研成果是评不上教授的。在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里是这样,在教学型大学甚至高职、高专里也是如此。所说所讲的都是教学与科研并重,而实际做的却是唯科研是重。因此,高校必须克服功利思想,建立健全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促进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八、结构与特色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人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和多样化的系统。高等教育系统从宏观上看,体现为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形式结构和布局结构。从国家利益出发,我们必须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而绝大多数高校则需要根据自身的历史背景、学科特色和资源结构等实际情况,从不同层面选择自己的定位,从而找准目标,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培养不同层次的多样化的人才。

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中,雷同的办学模式淹没了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目前,社会上急需各种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素质的高职毕业生供不应求,而许多高职院校都没有把培养这类人才作为己任。我国近几年来兴办的很多职业技术学院,不顾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专业设置、课程组织、教材编排、实践教学、师资配备、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定位失准,目标错位,盲目趋同于普通本科教育。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在社会上尤其是高教内部,强调动手能力的高职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精英教育的理念仍然支配着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方面。

办学模式的趋同必然带来人才培养的单一性。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需要大量理论型和学术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样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业型和技术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以解决生产、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具体问题。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走向多样,从单科型走向复合型。为此,高等学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造就不同类型、层次、结构和规格的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九、招生与就业

高校持续的扩招,使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大大增加。按照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0%计算,从2006年起,每年将有超过150万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找不到就业单位。招生和就业的不和谐是高等教育的痛中之痛。为此,高校要在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和确定招生人数,热门专业的扩招要适可而上,以减少招生的盲目性,降低学生就业的难度。

根据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要求,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的指导工作。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完善远程异地网上招聘面试系统,为供需双方提供更多的见面和选择的机会。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要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加强就业创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增强就业创业指导的实效性。

十、科学与人文

科学与人文有着不同的功能与作用。科学教育更多地是为了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为人们提供一种工具。人文教育虽然也要传授知识,也为人们提供一种生活的工具,但它更是情感和人格的陶冶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而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反思我国在重科学、轻人文的极端功利化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人性被漠视和扭曲,人的价值被贬抑,人的尊严被毁灭,中华文化遭到了摧残,高等教育的发展严重失衡,其教训是发人深省的。针对这种状况,国内外许多著名教育家都指出,高等教育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要逐步实现从科学教育为主向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与融合的转变。

〔责任编辑:许 佳〕

推荐访问: 十大 高等教育 和谐发展 关系 我国

【我国高等教育和谐发展需处理好十大关系】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