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高品质思想品德课堂的十五个“基于”

| 浏览次数:

虽然见仁见智、百花齐放,虽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虽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各具特色,但是高品质课堂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从本质上、总体上、大方向上必然有一些指导思想或理念性质的东西在支配教师的教学行为,这些东西的实质就是教育思想。不论施教者本人是否承认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或支配,这些因素在教师施教过程中都是客观存在着的。从正向看,这些因素的共同特征可以用以下十五个“基于”来概括。

一、基于宗旨

这里的“宗旨”是指思想品德课的追求、归宿和根本目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部分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樂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品德课(目前七年级已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其本质属性在于育人,其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思想性是其首要的课程性质。这里的“思想性”实质上就是“教育性”,因此,毫无疑问,“育德”应视为思想品德课的灵魂和方向,施教者必须始终牢记这个宗旨,如果淡忘或背离这个宗旨,教学行为就必然会偏离航向,甚至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结论:宗旨意识需增强,教学切莫偏航向。立德树人总任务,积极践行不能忘。

二、基于生活

教学要与生活紧密结合,尤其要与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紧密结合。生活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设置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小学低年级段课程名称为《品德与生活》,小学高年级段课程名称为《品德与社会》,初中段课程名称为《思想品德》,高中段四个必修模块分别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些课程名称或模块名称都无一例外地与生活关联,其原因不言而喻:德育课程是培养人的专设课程,而人是置身于现实社会生活之中的。因此,德育课程必然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如果脱离生活,漠视现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少针对性,失去其存在的价值。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著名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即强调了生活对于教育的极端重要性。经核查,现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生活”这一词语先后出现52次之多,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生活对思想品德课程是何等的重要。

结论:生活教育为本真,千教万学育真人。源头活水常汲取,课堂教学定出新。

三、基于课标

这里的“课标”即《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众所周知,课标是课程实施的总章程、总蓝图、总纲要,课标阐述了课程宗旨,明确了课程性质,宣示了课程理念,定位了课程功能,制定了课程目标,设计了课程内容,并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了系统的实施建议。因此,课标对于保证课程的正确实施,对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于教育教学教研任务的落实,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课标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思想品德学科相关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是课程实施经验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开辟课程实施新境界的必备武器。因此,作为课程实施者应该深入学习课标,把握其精髓,将课标精神不折不扣地、创造性地贯彻到教学过程中,以求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效益最大化。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教师认为课标与自身的教学关系不大,不愿下功夫去研究学习,这种现象必须尽快扭转。

结论:课标意义非寻常,深学精研为妙方。贯彻落实题中义,课改重任勇担当。

四、基于学情

概括地说,学情就是有关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包括学习起点、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知识储备及经验积累等学习方面的特点。虽然这些方面中既有属于先天因素的,也有属于后天因素的,但整体上看后天因素较为主要。不同的学生群体或个体间所体现出的学情各不相同,班级、小组、个体之间,学习状态的上中下游之间,都各有差别或各有千秋。因此,施教者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充分了解各类学生的学情,以便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否则就会发生盲目性、模糊性、缺乏针对性等情况,对教学造成不利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自己经常教的学生是一种常态,但借班上课、教陌生的学生也会偶尔发生,在此种情况下教师也需要尽可能最大限度了解这些学生的学情,以便为课程实施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结论:学情研析要重视,联系实际可放矢。参差先后状不同,因材施教各有异。

五、基于问题

一方面,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给予正确的认识、理解、分析和解决。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也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需要面对。还有,当前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的矛盾、问题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因此,施教者必须增强问题意识,必须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万花筒中发现问题、捕捉信息、辨识正误、明晰方向,并引导学生通过深入学习,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明辨是非,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乃至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相关问题提出一些有见地的思路、意见和建议等。可以说,基于问题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基于问题才能增强课程的生命力。

结论:问题普存生活中,善于发现教学生。客观全面去分析,妥善解决寻路径。

六、基于目标

凡教学皆应有目标,没有目标的教学如同没有罗盘的航行,只可能是毫无意义的兜圈子。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适切、合理,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专门论述了课程目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同时还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方面分别列出了更为具体的对应性目标。这些表述应视为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和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目标的综合表述。对此,课程实施者必须落实、贯彻到教学实践当中去。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因为这些只是从总体上概括地提炼出来的宏观和中观目标,还需要有更为具体的相对微观的目标来配合或补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某一具体章节、框(或目)时,制定更为具体、详实的教学目标,并且其基本精神要遵循课程性质和课标要求。

结论:课标已将纲目定,教学实施要遵行。具体目标需明确,宏观微观一脉承。

七、基于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思想品德课的常用教法之一,被视为成功的教学方法。这是因为娴熟地运用案例教学能够教出新意,教出成效。案例教学有其独特的魅力。运用案例教学法,施教者可以借助典型案例的讲解介绍,或以案析理,或以例育德,或以例蕴情,或以案(例)说法,从而引导学生了解事物的发生、发展、结局,掌握事物的演进态势,把握事物的来龙去脉。这些案例可以是关于自然界的,也可以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总之,古今中外各个方面的案例,只要是对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有利,均可采撷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例并举,也可以一例到底,条分缕析,但多例并举时需防止堆砌、繁琐,一例独行时需防止单调、直白。不论何种形式,选取的案例一定要特色鲜明,富有典型性,能够充分说明问题,揭示事物的本质。

结论:案例教学助成功,盘活课堂可点睛。始终注意典型性,施策不同在妙用。

八、基于情境

基于情境要求运用情境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预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取向,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和主要功能在于陶情冶性、启迪思维。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生活的适当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其实现途径和形式丰富多样,如榜样激励、角色扮演、诗歌朗诵、作品欣赏、参观访问、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等。但不论何种途径或形式,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通过情境教学,充分发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启迪和暗示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理论性较强,精神层面上的内涵较为丰富,只有注重采用情境教学,才能使课堂更生动、更鲜活,学生的感悟体验也才会更深刻、更真切。当然,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注意真实、典型、感人、引人入胜。

结论:情境设置务求真,目的在于动人心。陶冶启迪重感悟,跨越时空常出新。

九、基于预设

《礼记·中庸》指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强调了规划、计划、准备也即预设对于事情成功的重要性。预设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至关重要,任何课堂都要经历预设阶段。不论是新教师有形的教学预案(即教案或教学设计),抑或是个别老教师成竹在胸的教案“腹稿”,都必然会涉及预设问题,因此,预设就是教学的规划和蓝图,是教学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学成功的“桥”和“船”。充分的教学预设是教学目标顺利达成的重要保证和关键环节。

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要有足够的考虑,对于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或发出询问的各种可能性都要有充分的准备,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冷场”、“掉链子”或茫然不知所措的窘况。总之,预设到位才能赢得主动,预设全面才能从容自如,预设充分才能游刃有余。

结论:施工蓝图细描画,要素完备策略佳。造好桥船作用大,纵遇波折浑不怕。

十、基于生成

在教学实践中,每一位施教者都会遇到课前难以预测的突发情况,这些情况如果能够妥善处置,不仅不会影响教学,反而会有更大的收获;如果处理不善,就会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导致教学的失败。这告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课堂生成,善于利用课堂上出现的新情况,及时抓住教学契机,施展教学智慧,使课堂教学之车转危为安,驶入坦途。前些年,在南方某地举行的一场全国思想品德优质课比赛中,有位选手在讲授《珍爱生命》一课时,有学生问:“老师,战场的战士对自己的生命是否珍爱?如何理解战士的行为?”该选手回应:“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不错,回头我们再探讨。”可一直等到该节课结束,该选手却再也没有回到这个问题上。最后,作为评委的笔者及其他评委一致决定该选手不能获得较高的奖次,至于原因,显然是不言自明的。这个典型事例充分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抓住契机、注重生成、引导感悟、升华情感的重要性。

结论:课堂生成极重要,抓住契机勿丢掉。科学引领为正道,彰显智慧需妙招。

十一、基于互动

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新课程强调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高品质课堂的必备环节。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的合作和探究都少不了互动的元素;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体现为民主、平等、和谐等,这其中更少不了互动的成分。传统教学多半以“你讲我听”、“你说我应”、“你打我通”、“你动我停”为特征,不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压抑学生的个性。而新课程教学则特别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解放”学生,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行全方位、深层次的互动。所谓“全方位”是指師生每个个体都要参与互动,一个都不能少;所谓“深层次”,即互动不能是表面的、浅层次的,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层面,而是更深层次的、深入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广大师生围绕一定主题、话题或议题,通过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心灵的对话、价值的辨识,达成新的共识、新的追求。实践证明,只有全方位、深层次的互动,才能发挥更积极的影响,起到更长远的作用,取得更巩固的效果。

结论:互动对话在交心,全员深层真理寻。共建共享优势显,课堂生态暖三春。

十二、基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永续源泉,创新是成就任何事业的利器法宝。目前,创新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发展理念之一。同理,一堂高品质的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也在于创新。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照本宣科、故步自封都是需要摒弃的做法。教师要用创新的思维来指导教学工作,自觉做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课堂评价创新、板书设计创新、作业安排创新。当然,所有创新都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各项创新措施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总之,创新才有活力、创新才有希望、创新才有发展、创新才有特色。思想品德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追求教学新境界,开辟教学新天地。

结论:千方百计兴课改,全面创新硕果摘。出奇制胜谱新篇,上下求索不懈怠。

十三、基于践行

实践是理论的起点、基点和落点,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毛泽东同志曾深刻地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礼记·中庸》指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陶行知则强调:知行合一,求真为道。这些论述的核心无一例外地指向了实践,都强调了实践的极端重要性。其实,实践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践行。思想品德课作为专设的德育课程,其目的是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好公民。但并不是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和道理之后就算完成了任务,而是要让他们践行,学以致用,将道德知识和相关理念理论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因此,教师必须悉心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感悟、体验、辨识等途径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以求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结论:道德学习无捷径,学用结合为真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十四、基于成长

常言说得好:“浇树在浇根,育人在育心。”思想品德课是德育课程,思想品德教师是德育教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有性质决定了思想品德教师相应的独特身份,那就是全部任务和最高使命在于育人。而十几岁的初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逐步形成时期,他们面临成长道路上的诸多矛盾、困惑和障碍,迫切需要教育者给予关爱、呵护、导航、助力。他们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黄金期”、“多变期”,同时也是“危险期”。因此,他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思想品德教师要肩负起义不容辞的育人责任,为他们的当下和明天负责,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负责,把最有用、最持久、最能體现真善美的德育精华元素教给他们,使他们的心灵底色纯洁、靓丽,使他们的精神基因强壮健硕,使他们的道德情操高尚有加。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的“领路人”、“指导者”和“同路人”,在孜孜不倦的求索中与学生风雨同舟,一路前行,而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仅仅关注所谓的考试成绩和分数。

结论:学生成长事关天,助力航程是关键。强基固本重培元,笑看花开待明天。

十五、基于素养

这里的“素养”指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其内容明确为“一个核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十八个基本要点”。这些内容既涵盖了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现了核心素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最基础、最关键、最必须”这一重要特征。

只要稍加对比就不难发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要求与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关联度、契合度非常高。思想品德课本来就是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承担着育人的特殊使命,本来就应该关注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而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面世,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者,应该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非同寻常,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作用,应该更自觉地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摆在课程实施的首要位置,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负责,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

结论:核心素养重中重,狠抓落实不放松。自觉自信育人才,教学境界大提升。

笔者认为:只要广大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者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上述十五个“基于”,并渗透、体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会有效提升课堂品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经过长期课堂观察与思考,与上述十五个方面相呼应,笔者还总结了高品质思想品德课堂的十大要素,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与广大学科同仁共勉:

理念先进方向正,目标明确内涵丰。

三维和谐浑天成,预设生成水乳融。

案例鲜活现情境,师生互动讲真情。

方法科学重引领,概念表述准又清。

过渡自然层次明,重心突出首尾应。

··

推荐访问: 高品质 思想品德 十五个 课堂

【简论高品质思想品德课堂的十五个“基于”】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