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步前进的花都教育

| 浏览次数:

广州市花都区,原称广州“花县”,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1993年撤县设市,2000年撤市设区。花都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文化底蕴深厚,重教之风源远流长。近年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花都区委、区政府坚持“发展教育为了人民,发展教育惠及人民”的宗旨,秉承“以人为本,建设和谐花都,造福子孙后代”的理念,把发展教育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固本工程、民心工程来抓。2003-2006年期间,花都区集全区之力,聚万众之心,大办教育,办大教育,实行教育发展“五个优先”政策,全力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四年内区、镇两级财政对教育投入达25.45亿元,撤销相对弱小学校120所,新建、扩建中小学18所;完成基建项目98项;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1所,省市一级公办中小学(园)40所;90%以上的学校常规教学仪器配备达到广东省教育装备一类配备标准,100%学校实现“校校通”;打造了德育、体育、艺术教育、环保教育、科技教育、产教结合“六大区域教育特色”;初步实现了“六大转变”:办学体制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办学规模从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办学条件从满足型向优质型转变,教育思想从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变,办学效益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教育形态从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转变——花都教育在均衡化、规范化、优质化、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5-2007年,所辖的新华、狮岭、花山、花东、炭步、赤坭、雅瑶、梯面7镇1街全部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花都区顺利通过督导验收成功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区,实现了8个教育强镇、1个教育强区的奋斗目标。

成功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区后,花都区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区党政领导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及时创新发展思路,召开区教育工作会议,认真组织实施“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制订并组织实施《花都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年)》。2007-2009年,花都区共投入28.88亿元发展教育,坚持做到发展教育三个“不动摇”(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心不动摇,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的决心不动摇,继续按计划全方位为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条件、提高待遇的决心不动摇),花都教育事业向着更高的奋斗目标再出发。

——进一步调整中小学校布局,促进区域教育资源更优化。新建学校3所,有效地缓解了城区中小学校学位紧张的问题;筹建区秀全中学新校区,引进了黄冈中学广州学校和广州耀华国际学校项目;后续撤并了相对弱小学校14所、分教点2个。

——继续实施学校综合改造、校舍安全和教育信息化工程,促进学校办学条件现代化。近三年全区完成100万元以上基建工程项目34项;制订、组织实施《花都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年规划方案》,对全区所有校舍进行了安全隐患大排查和安全鉴定,计划到2011年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成区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实现广州市教育科研网、教育资源库和区内各中小学校校园网相互连通。

——积极推进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和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促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区委区政府将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和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加大区级财政和争取市级财政的投入,为教育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三年内,花都区建成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78所,占现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66.1%;区秀全中学和邝维煜纪念中学均以优秀等级顺利通过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和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确认;新增广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4所,花都区依法治校示范校23所,花都区特色实验学校4所,广东省体育特色项目学校3所,省、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9所,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7所,广州市教育e时代实验学校2所,广东省绿色学校1所,广州市绿色学校17所,广州市科技教育特色项目6项。

——积极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和扶困助学工作,争取教育公平的最大程度实现。全面组织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确保每一位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免费教育;不断完善扶困助学机制,实行低保家庭子女上大学助学制度、年人均纯收入2400元以下的高中阶段学生免费就读区属职业类高中及普通高中制度,并为高中阶段“持证”学生减免书费,为贫困优秀普通高中学生提供奖学金,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了职业教育助学金,切实保障每一位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益。

——大力实施队伍优化工程,打造一流师资。大力实施“外引内培”,充实、优化教师队伍。改革完善新教师招聘办法,近三年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新教师近700名,其中来自“211”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230名;积极实施“名师工程”、“蓝青工程”和“星光工程”,出台《花都区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实施方案》、《花都区名校长名教师评选考核奖励管理办法》,大力加强名校长名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名优校长和教师群体不断壮大。积极组织学校领导、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三本”培训(即区本培训、镇本培训和校本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外派挂职锻炼、“百校扶百校”、与香港开展教育交流合作等方式,大力促进教师的多向交流和培训提高,有效地推动了城乡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坚持“小步快跑”,大幅改善教职工待遇。截至2009年,花都区公办学校教职工待遇实现比2006年翻一番,月人均收入与当地公务员待遇持平;2009年12月起,区内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实施绩效工资,区内公办完全中学的高中部分、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员工的绩效工资,也参照义务教育学校办法同时执行。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实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加强对学校教学教研、科研常规管理和教研组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学四级教科研网络”和“小学六级教科研网络”,建成了32个示范性教育科研基地;获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立项22项,省级立项23项,市级立项114项,区级立项385项,市级行政立项课题总量居广州市12区(市)前列,初步形成“科研气氛浓,课题总量多,实践效果佳”的良好局面。切实加强初中和高中毕业班的科学备考工作,2009年花都区普通高考多项指标强势突破,亮点精彩纷呈,10人考取全省单科第一,总分650分以上的人数居广州市12区(市)第二位,应届生重点本科上线率居全市第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稳步提高,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打造区域教育特色品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花都区大力推进特色实验学校的创建,积极引导各中小学校依托本地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发展特色教育,打造办学特色,逐步形成区域德育、体育、艺术教育、环保教育、科技教育、产教结合“六大教育特色”,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优化德育机制,彰显德育特色。根据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完善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成立区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指导中心,各中小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指导和管理。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建立了中小学法制副校长聘任制度、分区民警和村治保员巡视学校周边治安制度、军校共建制度,成立区少年警校,建立秀全纪念馆等11个青少年教育基地;不断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丰富德育内容,更新德育手段,开展德育科研课题实验,冠华小学等3所学校被确定2009年度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实验学校。

发扬传统优势,深化体育特色。花都是体育之乡,近几年,社会体育组织网络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充裕,群众体育基础好,学校体育得到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师生健身工程”,并根据自身的优势创造特色,逐步形成了田径、体操、射击、柔道、举重、乒乓球、篮球和足球等品牌项目,先后有3所中小学被评为“广东省体育特色项目学校”,有9所中小学被省、市评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近三年向市级以上体校或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200多人,曾涌现出邝树伦等土生土长的世界冠军7人,其中杨伊琳夺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1枚金牌、2枚铜牌;全区中小学生参加市级以上体育竞赛获金牌469枚,其中国际级23枚,国家级138枚。

重视以美育人,形成艺术教育特色。花都有良好的艺术传统氛围,早期艺人白玉堂、黄君武、徐小明名扬海内外,近年多数镇、村(居委)都建起了文化室、曲艺社、业余文艺队,社区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学校更是积极整合区域资源创建艺术教育特色,每年组织举办合唱节、艺术节、摄影绘画展览等,提高中小学生的艺术素养。近三年,花都区学校参加艺术方面的比赛活动获市级以上奖励共987项,其中新华第四小学舞蹈《QQ空间》参加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比赛获一等奖,区教师直笛乐团参加全国首届教师直笛乐团比赛获一等奖,区艺术幼儿园“荷塘蛙蛙鸣”节目组赴京参加全国儿童舞蹈大赛获金奖,区教师合唱团参加广州市“百歌颂中华”合唱比赛获市金奖。

立足区域优势,强化环保教育特色。为建设适宜创业发展和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田园城市,花都区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切实加强学校环保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环保实践活动,提出“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口号,充分发挥社区、学校、个人在环保教育中的协同效应。同时,中小学校大力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建成省级绿色学校3所、市级绿色学校55所,学生撰写的环保论文获市以上奖励67项,陈劲熙同学的《路面车流量调查》研究性学习成果获广州市优秀学生作品一等奖,广大学生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环保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培养创新精神,打造科技教育特色。花都区积极落实“科教兴区”战略,区教育局、科技局、科协联手建立了一批科普教育基地,分期分批组织中小学生到基地接受教育。同时狠抓了学生课外科普实践与科普比赛、科技活动周的组织指导,浓郁科技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近年来,花都区学校获市级以上科技类竞赛奖励520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44项;区第一中学、花东中学等12所学校被评为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新华第四小学等15所学校被评为广州市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学校。

整合地区资源,创建产教结合特色。实行产教结合、农科教结合是花都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各中小学校积极借助区域产业资源,拓展课程内容,如狮岭镇学校利用该镇的皮具皮革产业资源,编写校本课程资料,广泛开展以皮革皮具碎料废料为原材料的制作实践活动,形成了“产教结合”的镇域教育特色;职业教育积极发展汽车研发制造与维修、空港物流、软件技术、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等符合花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领域,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2006年起,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中国南方(花都)汽车人才市场、广东汽车人才市场先后在花都区正式揭牌运作,成为花都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构建大教育体系,推进教育全民化、终身化。花都区教育机构齐全,教育结构合理,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协调发展:基础教育发展快,质量高。1991年以优秀成绩通过省市“普九”复评,2000年顺利通过省市“普高”评估验收。近年来,积极鼓励、扶持发展民办幼儿园,继续高标准、高质量巩固提高“普九”、“普高”水平。2009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6.5%;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106.5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5.21%;普通高中升学率82.61%;“三残”儿童入学率95.24%;依法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近几年,各职业学校全面实行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业余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积极开展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培训,推行“订单式”培养,推动了职业教育与产业生产、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的结合。目前区属4所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95%以上,其中有3所被评为国家或省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成人教育成效显著。建立了完善的区、镇、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区级建有“花都区成人教育委员会”,镇村有成人技术学校181所,其中赤坭镇成校等7所为省、市示范成校。各成人教育机构积极地根据本地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大力开展农科技等成人教育培训活动,促进了群众素质的提高。

推荐访问: 阔步 的花 教育

【阔步前进的花都教育】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XX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台《创建全省一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实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州委党校在省委党校的悉心指导下、州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

  •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树牢“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执纪执法铁军,经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转变作风工作

  •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共同研究谋划xx村

  • 今年来,我区围绕“产城融合美丽XX”总体目标,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以及“城乡一体、景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城市风貌塑

  • 同志们: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集团公司范围内未发生一起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多

  • 我是毕业于XX大学的定向选调生,当初怀着奉献家乡、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关心关爱下,获得了这个与青年为友的宝贵历练机会。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擎旗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

  •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届X中X会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会议,一方面是对各示范点单位进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会议交流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市直工委历来把创建基层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部、×××厅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认真落实驻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举措,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以最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