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邹德凤事迹体会,邹德强,简介(3篇)(完整文档)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邹德凤事迹体会,邹德强,简介(3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邹德凤事迹体会,邹德强,简介(3篇)(完整文档)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邹德凤事迹体会 邹德强 简介篇一

她,2008年3月被中共厦门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厦门市总工会、厦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厦门商报社联合授予“2007年度厦门十大打工先锋” 荣誉称号;她,2006年10月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她,带领的团队被福建省妇联授予“巾帼文明岗”,由于成绩突出,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全国商业服务业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她,多次被鹭达眼镜公司授予“劳动模范”、“优秀店长”。她,2008年被中共共青团厦门市委、厦门市综治办、厦门市公安局、厦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厦门市人事局联合授予“厦门市优秀进城务工青年”荣誉称号。她,就是厦门市鹭达眼镜公司营运部首席店长——林爱凤。

(一)她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特区,具有优秀的政治、理论素质。

从踏上工作岗位那天起,她就在青春的草地上编织着一个美丽的梦,那就是用自己的敬业与勤奋,为所有的顾客提供专业的服务。六年来,她辛勤耕耘在门店管理一线,用爱心、耐心、更用诚心和慧心把梦想变成了现实。她先后被鹭达眼镜公司授予“劳动模范”、“优秀店长”;2006年10月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全国商业服务业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她所带领的团队也被福建省妇联授予“福建省巾帼文明岗”,由于成绩突出,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

1 授予“全国商业服务业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有人说她是事业的宠儿,成绩总是微笑着向她走来,而她只坚信一句话——勤勤恳恳地做,踏踏实实地走,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林爱凤,女,26岁,她深情的热爱着自己的祖国,热爱特区,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中她积极发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精神以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团结同事,努力工作,识大体,顾大局。在公司她主抓营运,六年来,在她的带领下,公司营运部的业绩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她本人也多次得到公司嘉奖。

(二)她勤奋工作,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业务素质高,业绩一流,积极参加政治、文化、科技、法律知识及各种技能的培训。

林爱凤同志是从公司基层提拔上来的干部,她高涨的工作热情以及崇高的敬业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一点一滴的工作细节中都能看出她对工作的那份执着与热爱。在基层做为一名营业员的时候,她细心、体贴、周到的服务感动了无数的顾客,许多顾客再次到店里都提出要她为他们配眼镜,都说:“她配镜我放心”。更可敬的是,只要是顾客需要她帮忙配镜,她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店里,无论她是否在休假或是已换工作岗位。她总是说:“能让顾客这么记着我,我为他们服务无怨无悔”,她为顾客无私奉献的精神,每时每刻都激励着店里的其他员工,也正因为

2 如此,只要是她所在的单店,店里的工作气氛总是那么融洽,大家的工作激情总是那么高涨,业绩总是名列前矛。林爱凤同志在担任大唐分店店长期间,其认真的工作态度、崇高的敬业精神,以及努力钻研、积极进取、争先创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的积极思想使店里的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她的辛勤劳动终于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大唐店的业绩整整提高了200%,店里员工的整体士气得到全面提升,店内气氛融洽、活跃,员工心态积极端正。

在大唐店任职期间,林爱凤同志突出的工作表现得到了公司领导的一致好评,并且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2005年7月,林爱凤同志被任命担当营运部首席店长一职,上任后,她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学习,始终保持一贯认真负责、尽心尽力的工作作风,她的努力使她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进入了角色,她的这些表现也更让每一位公司领导刮目相看。对于公司为她安排的培训,她每一次都是积极参加,认真学习,从来不因培训占用休息时间而有怨言或是推委找借口不参加。她总是抱着一颗学习、提高的心去面对,她说:“公司能这样培养我,是我的荣幸,是公司对我的看重。有这么好的机会,我还有什么好抱怨呢。”正是她积极、端正的心态,使得她成功从基层工作人员向管理人员转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四年时间的努力,2006年7月,她取得了眼镜业的中级职称——《国家眼镜验光员中级资格证书》。此外,在她个人获得提高的同时,她也不忘加强员工的培训。她深深地

3 知道,社会在不断进步,全民的素质也在一日日的提高,如今服务行业的竞争更是愈演愈烈,要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我们就要握紧手中的“金钥匙”——培训。她积极配合公司领导的工作部署,有针对性的对属下员工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从专业理论、专业技能、销售技巧到更高层次的管理能力培训,一步步提高了单店员工的整体素质,在她的带领下,单店员工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她的认识中有很清楚的一点,鹭达在成长、在壮大,而我们的员工如果还停留在原地踏步的话,那么这些员工终有一天是要被淘汰的。正因为她超前的思想,使得她每一次都能跟上公司的发展步伐,带领着她的团队不断前进。

培训是一门学问,要使员工真正能从培训中获得知识、有所进步、得到提高,在培训的方式上就得狠下功夫。在员工培训课程中有项门市礼仪的课程是由林爱凤同志负责的,为了让这项课程能够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她大胆地对培训形式进行创新,改变以往在教室由讲课老师示范,员工跟着做的老形式。她带领学员来到了蔚蓝的大海边,让员工们大胆地与陌生人交流。这不仅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员工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增加了自信,在这样的培训中也使员工更真实的领悟到,要如何才能打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无形墙”,在与顾客交流的过程中应如何运用技巧来拉近与顾客的距离,如何与顾客做朋友。这样的培训形式收到了很明显的效果,受过此种培训的员工都表

4 示,这样的培训形式让他们学到的东西比在课堂上看课件记笔记所得到的要多得多,也更容易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这些年来,林爱凤同志兢兢业业的工作不仅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评价,更是获得了员工们的爱戴。这几年来,鹭达员工的流动率明显减少,公司的员工80%以上均为公司有经验的老员工。林爱凤同志与这些员工一起为公司赢得了“福建省著名商标”、“中国商业名牌企业”、“全国质量服务消费者满意企业”、“最佳诚信企业”、“厦门市最佳雇主”……等一系列荣誉称号。鹭达公司这几年来的飞速发展、知名度的提高与林爱凤同志在这方面的努力是息息相关,功不可没的。我们的董事长张和辉先生曾不只一次的说过,鹭达就是要培养出林爱凤第二、林爱凤第三、第四……这样鹭达的未来才会一片灿烂辉煌!

(三)她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热心参与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深受员工的尊敬和爱戴。

林爱凤同志不仅工作能力强,更是一名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新时代青年。她深刻理解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更是企业长久生存的立足之道。从基层营业员到首席店长这一路走来,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她爱岗敬业的精神始终不变。她任营运部首席店长期间,她属下员工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为提高鹭达的社会形象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与她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高贵品质是分不开的。

5 2005年10月的一天,有位顾客在取走配好的眼镜后将内有2000元现金的钱包遗忘在了店里,当时是林爱凤同志当班,当她发现顾客遗落在店里的钱包的时候,林爱凤同志没有丝毫的犹豫,抓起顾客遗落的钱包就出门找寻失主,终于在500米外的肯德基餐厅门前将失主找到了。当她把钱包完好的还给顾客时,顾客非常的感激,当即就拿出300元钱要做为对她拾金不昧行为的酬谢。林爱凤同志婉言谢绝了顾客的好意,她对顾客说:“这是我们鹭达人应该做的,欢迎您再到店里来做客。”这就是我们鹭达引以为傲的优秀员工!

当然,发生的林爱凤同志身上的感人事迹还有很多很多。林爱凤同志不仅对待顾客像亲人一样,对待员工更是亲如兄弟姐妹。2003年12月,公司员工张昭坤不幸发生了严重的车祸,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得到消息,林爱凤和几个同事飞一般迅速向医院赶去,守侯在急救室门口等待消息。经过十几个小时漫长的等待,张昭坤被推出手术室但仍没有渡过危险期,林爱凤和同事们就轮流值守在病床前,林爱凤更是主动回到寝室把自己的电饭锅、洗脸盆等生活用品无私的送到医院使用。张昭坤苏醒了,但令人难以臵信的事情发生了,他的双腿再也站不起来了。听到这个消息,张昭坤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不吃不喝沉默不语,对谁都不理睬,又是林爱凤守在病床前,苦口婆心地开导他,为他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张昭坤不能动弹,她就一勺一勺喂给他吃,要擦洗身子,她全然不顾一个大姑娘家的矜持和羞涩,6 自己亲自为他擦洗,而此时此刻,她俨然已把员工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也许是自己的真诚感动了苍天,半年后,张昭坤在车祸后第一次对林爱凤露出了感激的微笑,林爱凤哭了,她为员工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而激动地流泪。一年半以后,张昭坤出院的当天,他真情地握着林爱凤的手说:“如果没有你的支持和陪伴,我是走不到今天的,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就是林爱凤,一个关爱员工超过关爱自己的人!

2006年4月6日,公司一位员工生病住院了,这位员工的家在外地,在厦门又无亲朋可以照料她。这个时候,是林爱凤同志挺身而出,担下了照料病人的责任。在照料病人的这段时间里,一日三餐她总是在家做好以后送到医院,为怕饭菜凉了,一路上她总是把饭盒抱在怀里。担心员工在医院孤单、无聊,她一下班都要到医院,陪员工聊天,安抚员工的情绪。在她的细心照料下,该名员工很快恢复了健康,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而她自己本身就患有慢性肠胃炎一直在打针吃药,加上照料员工劳累过度,患上了严重感冒。员工出院了,她自己却住进了医院……

林爱凤同志对属下员工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店里员工一有什么心事都会找她倾诉,而她也总是很有耐心的开导他们,教育他们,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困难。认识她的人都知道,只要有她的地方就有笑声,尽管她自己生活的道路并不平坦,也曾面临许多困难和挫折以及顾客的不理解。但她总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想方设法回报别

7 人,回报社会,2003年7月,她与湖里区兴隆社区签定《便民协议书》,长期免费为孤寡老人及中小学生、特困户提供多项帮助,久而久之,鹭达眼镜已成为社区居民的好邻居,林爱凤同志也成了社区的“贴心人”;2004年3月,林爱凤同志又与湖里区兴隆社区签定《扶贫帮困助学协议》,免费为40位贫困居民和学生提供眼镜捐助。后来,公司成立“鹭达共青团义务服务队”,她首当其冲第一个报名,长期为社区义务服务,为孤寡老人送温暖,为贫困山区孩子助学,为希望小学捐款,帮助弱势群体。有人认为她傻,有人说她作秀,其实只有真实的为社会奉献过,享受过付出的快乐,就能体会和感受到这种付出是真诚的。她已经将奉献作为一种快乐,一种幸福,在付出辛勤的汗水时,心灵已得到净化!

寒来暑往,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在林爱凤身上不断发生。她深深知道营运工作是公司的窗口,每个门店都是与顾客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的重要渠道,她带领同事们把爱和真情撒播在这小小的营业厅里,在三尺柜台挥洒自己的真诚和汗水!用一张张诚挚的笑脸,一句句温馨的话,一颗颗真诚的心优质服务每一位顾客,用青春和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演奏感人的华章!

厦门市鹭达眼镜有限公司

2008年5月21日

邹德凤事迹体会 邹德强 简介篇二

吉伟员工先进事迹

——记原煤采购部主任王凤学

王凤学,七台河市吉伟煤焦有限公司原煤采购部主任。该同志自2003年建厂以来,便树立扎根煤海、以厂为家、奉献吉伟的决心,工作中开拓进取、努力拼搏,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王凤学同志在公司主要负责市内及周边地区原煤采购监装,原煤采购监装工作是一项不仅需要丰富的煤炭知识更需要高度责任心的工作,因为煤质的好坏、装量的多少都直接关系到公司利益,并且监装需要具备很好的洞察力,还需要第一时间了解煤炭市场的行情,在这些方面,王凤学当好排头兵,同时也成为员工心中的榜样,他的事迹深深刻在每一个人心中。王凤学同志处处把公司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放在后面,为公司排忧解难。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他深知只有企业经济效益好,员工才能过上幸福安乐的生活。因此他的人生观念就是以厂为家。刚到公司不久,有很多职工问他:“这个公司有你股份吧?”他很坦率地回答:“没有!”因为公司为他提供住宿,所以他把公司也当成了自己的家,努力工作。

他从中煤货场调到原煤货场后又从原煤货场调到原煤采购部做监装工作,当时他感觉工作很难,因为对洗煤技术不熟悉,加之市场经济变化大,许多都是股份制和私人企业,与国企性质不同,下矿以后他首先协调井口付煤员、铲车司机和生产矿长的工作,并且在装车过程中看好煤质和装量情况,一根线绳、两个螺丝帽更是他的看家法宝,就像一条公平尺,让矿方无不信服。

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生活上更是节衣缩食,常常是一瓶矿泉水、一个面包,有时还忙得来不及吃饭。他每天下矿,早四点到晚八点,长年累月早出晚归,废寝忘食,一天工作16—17小时,有时只能晚间回来吃一顿饭。

他工作不怕脏、不怕累,任劳任怨。下矿拉煤监装人员比较少,为了不影响拉煤大车,他经常身兼数职,一天要走几个煤矿,兢兢业业干好工作。

他维护衡器,风雨无误,常年如一日。雪天、雨天运煤车没回到厂之前,就能看到他的身影。掏火墙、维修炉子更是他自己亲手去干。

以上是王凤学同志工作中的点滴故事,按他自己的要求还差得很远,他认为这些是微不足道的,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绝不当“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并以实际行动证明,处处起到表率作用。工作中的那种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以强烈的工作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工作态度,不断超越他人,超越自我,在挑战面前不退缩,在困难面前不屈服,永不懈怠、永不满足、永不停步,永做科学技术的带头人,在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公司利益放在首位,在煤炭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目前,王凤学正在工作中继续立足本职,勤奋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带领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抓住机遇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争做一个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企业员工,为吉伟公司全体员工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为企业繁荣和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邹德凤事迹体会 邹德强 简介篇三

枞阳县钱桥镇农民创业带头人邹士桃事迹材料

邹士桃,枞阳县钱桥镇邹姚村总支书记,现年 岁。几年来,邹士桃本人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书记,优秀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群众勤劳致富,自己也是钱桥镇有名的种田和养殖能手。200 年承包经营了近亩,种植优质粳稻和太湖糯,产粮 多吨,经营收入 多万元,获直接经济效益 多万元。我镇邹姚村地处白荡湖末梢,水网密布,该同志共投资 万元,开发闲置水面面积 亩,从事水产养殖,主要品种青鱼、草鱼、桂鱼、湾丫丁,鲫鱼等,年生产量 多吨,年营业额 万元。同时,带领本村及周边群众2000多户,通过承包圩田和反聘农民工,使他们人均收入达到3000余元,超过了当年全镇平均水平560元。几年来,他致富不忘乡邻,投资 万元,用于机耕路和桥梁建设、土地复垦和底产田改造及捐资助学,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农民创业带头人。

一、致富谱新篇,开创新成果

在钱桥镇大家一致认为邹士桃是个种田养殖的好手,是农村致富带头人,更是大伙的贴心人。邹士桃看到周边还有许多老百姓还没有过上富裕的生活,经济来路不宽,村民们还依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在经营着,生活水平低下,如何找到共同致富的途径,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深思熟虑,他瞄上了离家不远的平条圩抛荒圩田,这些田对村民而言路途遥远,管理难度大,耕作成本高,加上稻价低,导致大面积抛荒。这些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便主动与这些农户所在的村联系,要求承包经营圩田,交纳一定的承包金。村民对这些种划不来,丢又可惜的圩田,正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经营方式,看他主动要求承包,便非常乐意的将圩田承包给他经营。一来可以抵消水费,二来也避免抛荒现象的发生,三来大家都有利,真是一举多得。年签订承包 多亩的合同,当年收益 万元。经过多年发展,到 年承包经营了近亩。年种植优质粳稻和太湖糯,产粮 多吨,经营收入 多万元,获直接经济效益 多万元。同时带领本村及周边群众 多户,通过承包圩田和反聘农民工,使他们人均收入达到 余元。年,他在承包经营过程中诚实守信,这几年,他与各组村签订了承包近亩的合同,仅此给受益农户达2000户。200 在邹士桃的影响下,2003-2007年涌现了许多种植承包大户,全乡共计承包农田2万余亩,圩田土地流转面积达到90%,使钱桥镇圩区农民直接获得经济收入人均增加300元。

我镇地处白荡湖末梢,2007年邹士桃同志看到麻溪河叉大面积闲置水面,水质优良,面积达 余亩,就进行水面开发,从事水产养殖,实施鱼种混养,种草灭螺,综合养殖,建设 亩规模水产苗种繁殖基地,采取散放、精养相结合,能做随用随取,鲜活使用。它凭借天然的养殖优势,参照外地先进的垂钓中心的模式,集垂钓、娱乐、休闲于一体。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他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水产养殖经验,养殖基地采取先进的经营方式,正不断朝着规模化和正规化方向迈进,年生产量 多吨,年营业额 万元;同时,还带动周边 多户群众共同参与,人均收人增加 万元以上。

几年来,他深深地认识到,没有农技知识种田不行。便自费从书店买回水稻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专业书籍,坚持自学,同时报名参加了农业广播学校函授班,主攻水稻种植技术的学习,在县、乡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很快的掌握了科学种田基础知识。积极致力种植业的结构调整,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将多项新技术配套实施,做到科学管理、优化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施用环保生态有机复合肥,植保方面,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准确掌握病虫发生期,施用对路农药,运用新型卧式和背负式机动喷雾器,喷雾均匀,防治效果好,施药人员安全,杜绝生产性农药中毒和死亡事故发生。降低了农药成本,提高了农药利用率。发挥科技与良种效益,从而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

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他率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2007年又拓宽新思路,和枞阳县大帆公司签定了蔬菜种植合同,实行一稻一菜的种植模式,明年辐射周边农户,将会给周边农户带更大的收益。

邹士桃同志参加安徽省农垦厅在华阳湖农场举办的水产养殖培训班,刻苦学习水产养殖技术,他一方面注重水产养殖理论学习,认真听讲,详细记录专家授课笔记,大量阅读水产养殖科技书籍;另一方面大胆实践,熟练养殖技巧,提高养殖技能,加之其经常在实验室认真做实验,进行数据分析,逐步提高自己的水产养殖理论水平,丰富了养殖经验,得到厅领导的好评,也为其以后从事水产大规模养殖和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经送宝 共同富裕

“自己富了怎算富,村民们富了才算富”,这是邹士桃经常说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没有忘记乡邻乡亲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暗下决心,要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起来。刚开始,他想的是要解决家乡邻近

八、九个村民组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就主动聘请他们前来养殖基地劳动,按每天60元计算,仅此一项,每天支出800元,近两年来,每年为当地群众发放了25万元的劳务工资,既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部分群众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更为稳定当地的社会治安做出了贡献。

很快,他发现要彻底解决当地群众渴盼致富的根本问题,就必须真正引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他向当地群众无偿传授种植、养殖技术,低价提供种苗,尤其是将那些市场行情销路好,效益高的种苗优先提供给农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带领下,当地百姓种植、养殖热潮迅速掀起。每遇刮风下雪的恶劣天气,他总是先为乡亲们巩固好大棚,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乡亲们受到一点损失。有许多乡亲了先后从事种植,周边100多户群众都走上了生态农业发展致富的小康路,有的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有的以种植花卉苗木为主,有的以饲养猪、鸡等家禽为主等等。如今是产、销两旺,人均年收入达伍千元以上,被带动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当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

三、真心奉献,致富不忘乡邻,2005年邹士桃被选为邹姚村总支书记,在全村人的信任和企盼下,开始了带领全村人民走上改变贫困面貌、改善生存环境的发展之路。

要想富,先修路。修路是他上任为百姓干的第一件事。要把通村的羊肠小道变为能通车的公路,历任村干想干而终未干成,难度可想而知,他没有退缩,一年修不通,两年修或三年修,在他的号召下,一方面群众集资、投工投劳,另一方面他跑项目,向上级扶贫部门求援,共争取资金 万元,共同修建。在他的带领下,两条宽阔的水泥马路和每条通组沙石路迎着朝阳,沐浴春风呈现在乡亲们的眼前,大伙儿无不露出舒心的微笑。

治穷先治愚。村小学的危房也一直是邹士桃的一块心病。他组织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把建校计划提上议事日程交给群众讨论,大家都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何况咱们已脱贫致富。会上,他首先捐资4万元,群众自发投工献料,他又积极争取扶持资金5万元,终于使小学新建工程顺利开工。如今,孩子们已告别危房,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2004年,借助组织部下派第一书记的支援,他积极争取又给村小学安装了自来水,完缮村小学围墙封闭工程和安装大铁门,总投资8000元。最近他捐资12000元把多年失修的村小学厕所给重新修建。这些都给全体师生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教与学的环境。一个村干一面旗,村干群众心连心。姚艮祥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村里三户孤寡老人无人照料,逢年过节,他都亲自送去粮食和衣被;家乡的学子考上了大学,他先后捐了5万元解决了特困户子女的学费。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有付出必有回报。如今乡亲们一提起邹士桃,人人称赞、敬佩,都说他是一个好农民、好干部、创业致富带头人,值得我们人人向他学习。邹士桃本人也多次受到上级政府的表彰。

邹士桃同志致富不忘乡亲,一颗拳拳赤子之心,无私奉献。他把智慧用在了发展家乡的经济上,把辛勤的汗水洒在了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谱写了一曲新时期新农民的开拓之歌、创业之歌、奉献之歌。他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典范,是扎根农村,艰苦创业的真正时代楷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锋。邹士桃以他的进取之心和挚诚之爱,注释着他的人生价值观。随着国家农村政策不断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致富经验的不断积累,周边共同致富群众的收入不断提高,等待他的将是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一个普通的村党总支书记凭着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共产员独有的胆识与魄力,团结带领支部一班人,把一个昔日贫穷、落后的贫困村带上了致富路,他就是雨冲乡鹏营村党总支书记王永权。几年来,村党组织次被评为“五好”党支部、先进党总支等,王永权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书记,优秀党支部书记等称号。

鹏营村位于雨冲乡西面,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全村总面积20.1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500亩,荒山草地1.5万余亩,公校一所(坡头小学),坡头小学学生296人、在职教师6人、代课教师7人、村组干部5人。辖12个村民组,有农户669户(其中种植户342户,养殖户口179户,其它148户)。急需发展种植户45户,发展养殖户90户。全村有总人口2267人,有党员22人,干部4人,科技示范户25户,中心播放户24户。全村居住着汉、彝、苗、白等民族,境内地处高寒,山高坡陡,住户分散,交通不便,农民群众文化水平低下,科技知识落后,贫困面积较大。2007年,该村人平均纯收1125元,人均粮食248公斤,年末剩余绝对贫困人口252人,低收入贫困人口448人,属于新阶段扶贫开发一类重点村。

王永权同志任支部书记以来,一心扑在工作上,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过去鹏营村比较贫穷落后,社会风气不好,赌博、打架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鉴于这种情况,王永权同志在上任后多方征求意见,多次召开党员大会进行研究,大家一致认为,要想搞好村里的各项工作,必须先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光有钱是不行的,要树立一种新的社会风尚,要有新的精神面貌,为使村民做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型农民,村支部积极组织群众学习科技知识,研究致富路子,利用党员电教片组织科技培训,全村现有1个蓝球场地,为村民在农闲时节都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为了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赵书记主持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每名党员负责一个服务区,最少包10户,负责本区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开展,以致富能人和专业大户为骨干,由专一的粮食生产向个体私营经济和林果业、养殖业生产模式发展,由党员帮带向有能力的群众参与的方式发展,充分发挥党员的特长,自选帮带对象,自定帮带目标,措施和年度完成情况,支部进行把关。对任务完成不好的党员不能评为优秀党员,支部根据现有党员的情况,建立了各类责任制度。通过制度和任务的落实,充分发挥了党员的积极性,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为全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王永权同志响应市乡党组织的号召率先开展“增、联、创”主题教育,组建党员与农民致富联合体,全村22名党员,实行了“一带十”活动,使全村669户农户全部由党员进行了帮带,并建立了1个党员联合体。各贫困户在联合体帮助下形成了养、种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他带领支部和全体党员走家进户,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由单一经营变多种经营,为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再就业的机会。

目前,赵书记正在根据本村情况,带领广大村民朝着既定目标大步前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鹏营村将会由名符其实的贫困村变成“小康村”。

农民创业的领头雁——记雨坛乡合响村张信玉同志带领农民创业的先进事迹

张信玉,男,45岁,大专文化,中共党员,枞阳县雨坛乡合响村人。该同志从事水产养殖和开发工作已达二十多年,现任合响村委会副主任、雨坛乡人大代表、枞阳县水产协会会员。

1989年张信玉同志参加安徽省农垦厅在华阳湖农场举办的水产养殖培训班,刻苦学习水产养殖技术,他一方面注重水产养殖理论学习,认真听讲,详细记录专家授课笔记,大量阅读水产养殖科技书籍;另一方面大胆实践,熟练养殖技巧,提高养殖技能,加之其经常在实验室认真做实验,进行数据分析,逐步提高自己的水产养殖理论水平,丰富了养殖经验,得到厅领导的好评,也为其以后从事水产大规模养殖和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张信玉同志就开始承包了合响圩进行水产养殖。合响圩地处菜籽湖东部,面积达4000余亩,水质优良,过去承包者主要靠人放天养,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下,自从该同志承包后,实施鱼蟹混养,种草灭螺,综合养殖,建设50亩规模水产苗种繁殖基地,进行蟹苗繁殖,年育苗200公斤,鱼苗数千斤。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他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水产养殖经验,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走了致富之路。

新世纪之初,张信玉同志决定扩大养殖规模,在继续承包合响圩的基础上,带领一批有志于水产养殖之士,承包了车富大圩至今。车富圩地处菜籽湖东部,面积达1.5万亩,水草茂盛,水质优良。过去由于承包者管理不力,技术不到位,效益低下。“没有科学的管理就没有良好的效益”,张信玉同志深知这一点,他实施科学经营管理、标准化生产。他深知“没有农业的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国内外农业发展实践充分表明,推进农业标准化,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重要基础;是农业资源保护,农业投入品规范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经济组织改造的重要结合点;是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他积极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使得养殖农户懂得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及怎样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的农产品,及时有效指导养殖农户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高集体养殖水平,增加生产经营效益。由于圩内历经多年养蟹,水草资源锐减,水质退化,他一方面到沿海水产业发达的地方购进草种(如伊东藻、轮叶黑藻、金龟藻、苦草、睡莲草和黄丝藻等),进行人工种植,丰富水草资源。通过秋冬枯水期曝晒消毒圩滩,培育具有颗粒结构的肥沃土壤,促使水生植物生长。每到夏季投放适量生石灰调节ph值至微碱性,促使河蟹蜕壳、生长发育,并适时增加动物性铒料,合理控制水中的氨态氮,增加钙、磷的水中含量,形成有利于河蟹生长、发育的优良水质生态环境,培养出的河蟹个大、质优。另一方面,他积极从沿海地区购进优质的中华绒螯蟹种苗,并派专业技术人员现场鉴定蟹种品质,以防假苗、弱苗流入,影响养殖效益。通过科学养殖,精心管理,今年蟹体均达200克以上,蟹产值400万元,加之混养甲鱼、黑鱼、鳜鱼、青鲲、河虾、黄白鲢等以及禽鸭养殖,创利润400万元,带动了周边一大批农户共同致富。

他富了以后,不忘群众。合响村一农民李元一家四口,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夫妻二人身体都不好,张信玉同志一方面带他搞水产养殖另一方面给予经济资助,有一天李元突然阑尾炎发作,张信玉同志知道后,立即雇车将其送往医院医疗,并一次给他3000元作医疗费,李元在他的帮助下,身体得以康复,家庭逐步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张信玉同志每年慰问退役老军人、五保老人,给他们送去过年的鱼和肉等食品,他先后捐资建校、修路和敬老院。资助贫困大中小学生上学数万元。给派出所购车,他一次捐资5000元,以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当然,这些只是他先进事迹中的一部分。

2007年,张信玉同志积极探索全乡水产业的发展之路,同张文才等同志一起筹备创办雨坛乡水产协会,该同志邀请市、县水产专家现场为协会会员,企业员工及养殖农户讲授无公害河蟹标准化生产、龙虾稻田养殖技术及市场营销专题讲座,推广普及池塘模式化养殖、稻田养殖、大中水面生态养殖等技术,促成150户农户掌握一门水产实用技术。

他还制定出专项水产品养殖技术操作规程和标准,以大窑圩、车富圩为示范点,抓点示范,以点带面,目前“菜籽湖”牌螃蟹的一整套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正在送达相关部门审批。

张信玉同志通过各类农产品展览会和项目招商机会,实施品牌战略,统一包装上市,使水产品市场价格高达平常的10—20%,在他的带领下,全乡水产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带动2000户约7000人发展水产业,农户人均增长500元,超过当地其他农户人均纯收入35%以上,全面发展了4.6万亩的雨坛水产养殖业。

吴军录同志是颍上县西三十铺镇邢庄村党总支书记,颍上县鑫禾源鲜薯精粉厂厂长。自2003年创办鲜薯精粉厂以来,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吴军录同志带领全厂员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艰苦创业,2006年实现年产值504万元,创利72万元。在艰苦创业、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

坚实的一步。

一、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目标锁定三粉加工产业

红芋栽培一直处于西三十铺镇农业种植业的主导地位,三粉加工是该镇的传统产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种植结构和产业的调整,党的富民政策的逐步落实,三粉经济一直支撑着全镇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而吴军录所在的邢庄村,人口、耕地均居全镇10个村(居)委会之首。粉丝、粉皮生产加工在邢庄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全村3460口人,4285亩耕地,年栽插红芋达3500亩,占各类作物面积的80%以上,年产鲜薯8700多吨,加工淀粉2175吨,农民群众以红芋淀粉为原料,从事三粉深加工,实现了增值增收。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三粉生产方式,加工方法已明显落后,停留在粗放型经营水平上的三粉加工,成本高,质量差,产品附加值低,直接制约着地方经济发展,影响农民的收入。这个问题成了困惑农民群众的一大难题。如何突破,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作为村总支书记吴军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如果能在三粉精加工上打开一年缺口,实现新的突破,以新技术取代传统的三粉加工,以深加工求发展,向精加工要效益,实现三粉加工增值增效,把三粉生产做大做强,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就可以带领全村农民群众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选准这个目标,拿定了主意,他马上付诸于行动,开始实施。

二、努力争取上级支持,积极上精粉加工项目

吴军录把建精粉加工厂的想法,向西三十铺镇党委、政府作了汇报,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领导的支持和鼓励给了他精神力量。办一个精粉厂,经初步预算,需投资120万元。对吴军录来说,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钱从何来?他没有被这个数字吓倒,更没有在困难面前退却。他默默地下了这样的决心:看准了事情,就要立即干,对农民群众有益的事情,就要干好。于是,他开始跑

资金,跟信息,跑项目。

作为村总支书记,村里的工作要总揽全局,通盘考虑,即要学会弹钢琴,对村支两委分工,用好人,按时完成镇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做好中心工作,更要在村两委班子中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了正确处理好日常工作与跑项目的矛盾,对村里的各项工作任务均超前谋划,抓主动,主动抓,甚至加班加点地干,在做好工作,完成任务的前提下,挤时间外出跑资金、跑项目。从2003年开始,他通过西三十铺镇镇党委、政府的推荐,先后到县有关部门和单位不下20次,累计行程达700多公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精神、他的行动、他的事业心一次次感动了县有关部门领导,得到了领导的支持。经考察、评估,经县政府同意,县财政等有关部门决定给予立项扶持。

一个总投资120万元的项目,立项扶持80万元,还有40万元的缺口怎么办?这部分资金需个人自筹,为了使项目尽快上马,运营投资,吴军录变卖了自己的冷库及家当,出租了自己的房屋,但这还不够,他又走亲串友,四处转借,筹措资金。项目资金解决了,紧接着就是引进技术、设备。他自费到山东、河南考察、学习,分别从山东梁山引进红芋淀粉加工流水线成套设备,和粉丝加工机械设备。鲜薯经机械自动清洗、磨碎、过滤、净化、烘干后,无泥沙、无杂质、无污染、清白纯净。粉丝精细、纯白,不用任何添加剂,完好地保持了原滋原味绿色食品质地。产品投入市场,倍受消费者看好,价格上扬,销路走俏,与粗放生产的粉

丝相比,价格翻了一倍。

三、发展定单农业,繁荣地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

吴军录创办的鑫禾源鲜薯粉厂于2003年9月正式投产后,先后吸纳了本村及领村的100多剩余劳动力就业。这些就业人员中,通过自学和培训,有20多人已成为出类拔萃的技术人员。他们在家门口就地就业,除了在厂里从事三粉加工,还可以挤出业余时间干一些家务及农活,个人所得报酬和家庭经济收入明显提高。在100多名职工中,有60人人均年收入超过3000元。

精粉项目投产后,吴军录又在思考一个问题,要带动农民群众致富,仅靠厂里吸纳的100多名职工是不够的,要把精粉加工做成一个产业,连续农户、建立基地,从红芋的种植栽培到淀粉粉丝的精深加工、销售,形成一个紧密的产业链,就可以带动千家万户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经过周官的思考、酝酿,一个新的举措出炉了——联系千家万户、发展订单农业。以鲜薯精粉加工为龙头,带动红芋生产基地建设。2006年春,他与本村的460户农民签订了红芋订单生产合同,即由吴军录提供红芋栽培生产保障资金,作为农户购买红芋种苗支出,秋季厂方以高于市场价格回收鲜薯。这样,签订合同的农户既减少了生产环节,降低了劳动强度,又节约时间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订单农业,首先受益的农户,他们觉得有利可图、有钱可赚,对这种生产形式倍加拥护和赞成。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签订订单合同的460户农民,户均增收4000元,新增社会效益全村1840000元。

在农户得利受益的基础上,吴军录的鑫禾源鲜薯精粉厂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6年共收购鲜薯4000吨,生产淀粉1000吨,加工销售粉丝1000吨,创产值504万元。小包装和精包装的粉丝产品成为市场抢手货,成为城乡居民馈

赠亲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礼品。

吴军录创办的精粉加工厂,为全村、全镇,乃至全县的三粉开发,为农村经

济发展,走出了一条好路子。

枞阳县农民创业带头人姚艮祥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姚艮祥,男,1967年3 月生,汉族,安徽省枞阳县钱桥镇邹姚村牌楼组农民,枞阳县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枞阳县祥龙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法人。几十年来,他扎根农村,情系家乡,在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摸索了一条成功的经验。特别是近五年来,他让家乡这片热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事蔬菜、苗木、花卉等种植、养殖业。而今,当你走进邹姚村,满山遍野披绿装,村道两旁立高楼,移动电话家家响,摩托穿梭大小巷,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这一系列的奇迹都凝聚着姚艮祥的智慧和汗水,乡亲们都异口同声地称赞这位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

一、勤学苦练

艰苦创业

姚艮祥同志出身于农民家庭,父母亲都非常忠厚,对子女要求严,良好的家庭教育造就了他一颗纯真、朴实、忠厚的心和正直、上进、坦城的性格。读书时他学习非常刻苦,1983年6月,姚艮祥以优异的成绩从钱塘初中毕业,顺利地考入了高一级学校。可是家里兄弟姐妹多、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他便主动地放弃了深造的机会,回乡务农,为家庭减轻一点负担。务农时他勤勤恳恳,起早摸黑跟着父亲劳动,谦虚地向有经验的老农民请教,同时也不断自学种植、养殖技术。由于邹姚村是枞阳县一个比较偏远的小山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土地资源稀少,交通不便,光靠种田致富很难快速脱掉贫困的帽子。于是,他和众多的青年一样,告别父母,出门打工。打工时他一方面辛苦挣钱,另一方面勤奋学习实用技术和管理经验。几年的打工生涯让他的思想逐渐成熟起来,也使他深深地感到技术和信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几年的磨练、长期的摸索,他学会了食品加工的多种工艺。怀揣着打工积攒下来的钱,1989年,姚艮祥回乡承包了原姚湾村加工厂,他重新对厂房进行了合理调整,增添了新的加工设备,更重要的是加大经营管理力度,很快地使面临倒闭的加工厂,又红火起来了。加工厂经营碾米、榨油、制面和轧花等业务,当年收入5万元以上,收回了全部投资。加工厂的的收入逐年增加,目前年收入达20万元。掘起了第一桶金后,姚艮祥没有满足于现状、没有停下创业的步伐,反而信心大增,扩大经营范围,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多种资源的循环利用。他兴办了养殖业,利用加工厂的饲料养有猪、鸡、鸭、鹅;还种植良种西瓜,建有葡萄园,培植食用菌等,以信息和技术为依托,以有效的管理为保证,经济效益逐年递增,为今后的创业积累了大量资金和宝贵的经验。他深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1999年9月至2001年6月,他自费参加了中国农民大学畜禽饲养管理专业贰年制函授班学习,并顺利毕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他的事业可谓是蒸蒸日上,适逢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发展的好政策,各级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扶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我县也适时地掀起了农业建设热潮,作为一个农家子弟,他意识到这是他二次创业的大好时机,于是开始走上了发展生态绿色农业产业的道路。

针对钱桥镇地理环境偏僻,蔬菜市场供应匮乏的现象,早在1997年姚艮祥就开始探索发展高效农业路子,积极开拓农业生产经济渠道,种植大棚蔬菜和反季节蔬菜,而今又增添了名、优、特品种,有日本南瓜、樱桃蕃茄、意大利结球生菜等,尤其是反季节蔬菜莴笋、辣椒、茄子、黄瓜、西红柿等优良品种长势好、价格高、收益大。目前承包有40亩田地,从事大棚蔬菜种植,由于他懂技术、善经营,出现产销两旺的可喜景象,年亩产收入达2万元。

自2001年以来,他又投资500万元,承包荒山荒地950亩,经营苗木花卉种植,目前品种有:大香樟20200棵、红枫19120棵、桂花20300棵、黑松52000棵、紫薇15300棵、龙柏16680棵、刺柏15400棵、海棠12960棵,还有夏鹃、毛鹃、大小叶寒笑、梅花、紫梅、绿梅、大小罗汉生等约16500棵。这些苗木花卉长势喜人,预计5年后纯收入可达9000万余元。

2001年4月,“中艮蔬菜苗木花卉基地”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正式挂牌运营,2007年8月注册成立了“枞阳县祥龙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花卉苗木、盆景、大棚蔬菜,同时以沼气为纽带,兼顾精养渔池、土鸡套养,发展立体养殖的综合性生态农业园,形成猪粪—沼气—蔬菜循环生物链。为把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姚艮祥多方筹资,吸纳资金,争取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参与。为切实提高科技含量,使基地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基础设施建设到苗木品种选择,他都立足高起点、高规格,多次到合肥、浙江、江苏、上海等地考察,并且重点考察了常熟市日本人投资的现代化大型生态园。同时在栽培、养护技术上,除自己潜心钻研外,他还从安徽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省农科院聘请专家、教授进行指导,遇到技术问题,或电话联系,或登门请教。在花卉盆景方面,他特别聘请了国内知名度高的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杨台民大师,对园林进行规划指导。目前,他的栽培、养护技术在国内外都是一流的,如香樟树以惊人的速度两年内长到8—10厘米,令许多专家、教授都叹为观止。上海、苏州、无锡多家绿化公司也慕名而来主动联系业务。谈到下一步的发展愿景,姚艮祥胸有成竹地说,他准备通过股东增资、民间融资和争取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进一步滚动发展、扩大规模,通过土地流转,再租赁荒地500亩,力争达到1500多亩,把基地打造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垂钓、生态养殖为一体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综合性生态园。

二、传经送宝 共同富裕

“自己富了怎算富,村民们富了才算富”,这是姚艮祥经常说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没有忘记乡邻乡亲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暗下决心,要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起来。

刚开始,他想的是要解决家乡邻近

八、九个村民组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就主动聘请他们前来基地劳动,按每天20元计算,仅此一项,每天支出800元,近两年来,每年为当地群众发放了25万元的劳务工资,既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部分群众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更为稳定当地的社会治安做出了贡献。

很快,他发现要彻底解决当地群众渴盼致富的根本问题,就必须真正引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他向当地群众无偿传授种植、养殖技术,低价提供种苗,尤其是将那些市场行情销路好,效益高的种苗优先提供给农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依托“中艮蔬菜苗木花卉基地”和“枞阳县祥龙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走上了以“公司+农户+基地”为模式,在他的带领下,当地百姓种植、养殖热潮迅速掀起。每遇刮风下雪的恶劣天气,他总是先为乡亲们巩固好大棚,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乡亲们受到一点损失。有许多乡亲了先后种植苗木花卉盆景,邹姚村王伟同志也跟着种植桂花、龙柏、茶花等达5亩,五年后可上市出售,估计获利达40万元。周边100多户群众都走上了生态农业发展致富的小康路,有的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有的以种植花卉苗木为主,有的以饲养猪、鸡等家禽为主等等。如今是产、销两旺,人均年收入达伍千元以上,被带动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当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

三、真心奉献,时代楷模

“爱人者人恒爱之”。姚艮祥带领百姓致富奔小康的先进事迹感动了当地政府领导和乡邻乡亲。2000年3月,他被选为原姚湾村科技副主任,2002年被选为原姚湾村委会主任,在全村人的信任和企盼下,开始了带领全村人民走上改变贫困面貌、改善生存环境的发展之路。要想富,先修路。修路是他上任为百姓干的第一件事。要把通村的羊肠小道变为能通车的公路,历任村干想干而终未干成,难度可想而知。他没有退缩,一年修不通,两年修或三年修,在他的号召下,一方面群众集资、投工投劳,另一方面他跑项目,向上级扶贫部门求援,共争取资金15万元,共同修建。在他的带领下,一条宽阔的沙石马路迎着朝阳,沐浴春风呈现在乡亲们的眼前,大伙儿无不露出舒心的微笑。

治穷先治愚。村小学的危房也一直是姚艮祥的一块心病。他组织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把建校计划提上议事日程交给群众讨论,大家都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何况咱们已脱贫致富。会上,他首先捐资4万元,群众自发投工献料,他又积极争取扶持资金5万元,终于使小学新建工程顺利开工。如今,孩子们已告别危房,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2004年,借助组织部下派第一书记的支援,他积极争取又给村小学安装了自来水,完缮村小学围墙封闭工程和安装大铁门,总投资8000元。最近他捐资12000元把多年失修的村小学厕所给重新修建。这些都给全体师生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教与学的环境。一个村干一面旗,村干群众心连心。姚艮祥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村里三户孤寡老人无人照料,逢年过节,他都亲自送去粮食和衣被;家乡的学子考上了大学,他先后捐了5万元解决了特困户子女的学费。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有付出必有回报。如今乡亲们一提起姚艮祥,人人称赞、敬佩,都说他是一个好农民、好干部、创业致富带头人,值得我们人人向他学习。姚艮祥本人也多次受到上级政府的表彰,多次当选为钱桥镇人大代表

姚艮祥同志致富不忘乡亲,一颗拳拳赤子之心,无私奉献。他把智慧用在了发展家乡的经济上,把辛勤的汗水洒在了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谱写了一曲新时期新农民的开拓之歌、创业之歌、奉献之歌。姚艮祥,他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典范,是扎根农村,艰苦创业的真正时代楷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锋。

姚艮祥以他的进取之心和挚诚之爱,注释着他的人生价值观。——愿这朵田野之花开的更加绚丽多彩。

推荐访问: 事迹 体会 简介 邹德凤事迹体会 邹德强 简介(3篇) 邹德凤个人简介

【2023年邹德凤事迹体会,邹德强,简介(3篇)(完整文档)】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