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手抄报范文(精选3篇)

| 浏览次数:

手抄,读音为shǒu chāo,是汉语词语,意思为亲手抄录,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手抄报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手抄报3篇

【篇一】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手抄报

粮食安全生产公益宣传标语

导读:本文是关于粮食安全生产公益宣传标语,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营造食品安全大环境,呵护幸福健康小家庭。
  2、全面实施粮食放心工程,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3、关注粮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4、长一份知识求放心,积一份公德拒黑心。
  5、开口吃个爽,莫把安全忘。
  6、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7、食品安全共同监督,健康和谐人人受益。
  8、手牵手把好粮食质量关,心连心守好粮食安全门。
  9、全面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少吃一口垃圾食品,多享一年幸福人生。
  11、粮食安全齐监督,粮食安全靠大家。
  12、粮食安全牢记心,健康幸福伴你行。
  13、构筑食品安全防火墙,撑起群众健康保护伞。
  14、健康大厦始于一砖一石,食品安全凝聚一点一滴。
  15、一心一意关注食品安全,十全十美创建和谐社会。
  16、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17、食品安全重于泰山。
  18、想要健康到老,食品安全不能少。
  19、美好生活,从饮食卫生开始。
  20、粮食安全联万家,健康生活你我他。
  21、食品安全齐监督,食品安全靠大家。
  22、健康大厦始于一砖一石,粮食安全凝聚一点一滴。
  23、法行天下,食者无忧。
  24、培养食品安全公德心,争做和谐社会文明人。
  25、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
  26、安全粮食联万家,粮食安全靠大家。
  27、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促进河北和谐发展。
  28、食品安全关乎生命,安全重于泰山。
  29、保障食品安全,建设经济强省。
  30、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
  31、粮食安全是金,百姓健康是福。
  32、欲食天下鲜,安全记心间。
  33、手牵手把好食品质量关,心连心守好食品安全门。
  34、严把食品安全关,共谱和谐社会曲。
  35、安全食品为大家,食品安全靠大家。
  36、粮食安全从严把关,关爱生命责任如山。
  37、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促进浙江和谐发展。
  38、安全粮食为大家,粮食安全靠大家。
  39、食品安全从严把关,关爱生命责任如山。
  40、开展"节约一粒粮"行动,在全社会营造爱粮节粮浓厚氛围。
  41、家事国事天下事,食品安全是大事。
  42、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构筑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43、食品质量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44、粮食安全个个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受益。
  45、群策群力共创食品安全,互助互爱同筑和谐家园。
  46、建立诚信体系,保障食品安全。
  47、食品安全共同的心愿,社会和谐快乐的家园。
  48、粮食安全你我同创,和谐健康大家共享。
  49、食者无虑、饮者无忧、监管有法、安全有保。
  50、食品安全警钟长鸣,健康生活和谐温馨。
  51、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
  52、更要倍加珍惜耕地资源,要像保护文物那样保护耕地。
  53、普及食品科学知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54、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设施装备水平。
  55、粮食安全系万家,监督管理靠大家。
  56、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
  57、粮食安全,你我共同的责任;安全粮食,你我共同的心愿。
  58、安全食品联万家,食品安全靠大家。
  59、食品安全个个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受益。
  60、建食品安全体系,保护千万家健康。
  61、品放心食品,享健康生活。
  62、食品安全联万家,健康生活你我他。
  63、食品安全牢记心,健康幸福伴你行。
  64、食品安全有保障,绿色消费享健康。
  65、保障粮食安全,共建和谐社会。
  66、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67、己所不食,勿施于人。
  68、食品安全,你我共同的责任;安全食品,你我共同的心愿。
  69、美丽河北我的家,食品安全靠大家。
  70、生命诚可贵,粮食价更高!
  71、食品安全联万家,健康幸福你我他。
  72、想要健康活到老,食品安全不能少。
  73、情系食品安全,心铸和谐家园。
  74、家家关注粮食问题,人人阻截问题粮食。
  75、精耕细作为荣,弃耕抛荒可耻!
  76、给食品多一点关注,对生命多一份负责。
  77、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78、选购放心食品,吃出健康体魄。
  79、大力实施主食产业化和"放心粮油"工程,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80、食品初始模型,人命关天。
  81、一斤粮,千粒汗,省吃俭用细盘算!
  82、食品监管人人有责,消费安全家家夙愿。
  83、**协力抓食品安全,真心实意保群众健康。
  84、粮食安全齐监督,健康生活同构筑。
  85、保障食品安全,共建和谐社会。
  86、学好食品卫生法,保证健康你我他。
  87、少一份粮食隐患,多一份生活平安。
  88、粮食安全联万家,健康幸福你我他。
  89、**协力抓粮食安全,真心实意保群众健康。
  90、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促进增产又增收。

【篇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手抄报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浅析

"粮食安全” 一词, 在我国最早出现1974 年, 当时, 它是针对“世界粮食危机” 提出的一项政策目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举行了世界粮食会议, 建立了国际农业发展基金, 并加强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的工作, 从资金和技术两个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粮食生产呼吁各国在“ 公平、互利”的原则下, 发展粮食贸易, 建立国际谷物储备, 保障粮食供应,设立粮食安全委员会, 定期监测世界粮食形势, 交流有关经验。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推动各国政府重视世界粮食安全问题, 并采取相应的国家政策措施。

粮食安全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对我国来说,更是一个重大的问题。2012年2月21日,我国首部《粮食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国家建立和完善粮食生产保险制度,对粮食生产保险给予支持。本法旨在促进粮食生产,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主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粮食问题应该是眼前无虑、长期堪忧。

1 .基本概念

1.1粮食的概念

对于粮食的界定我国有两种不同的界定即狭义上的粮食和广义上的粮食。狭义的粮食是指谷物类。广义的粮食是与《粮食法(征求意见稿)》中关于粮食定义相一致是指谷物及其成品粮、豆类薯类。广义的粮食概念是当前在我国普遍的一种解释。世界上则采用的是狭义上的定义,因此当与“世界粮食总产量”进行比较时, 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中应剔除豆类和薯类的产量, 这样统一口径, 利于比较与计算

1.2粮食安全的内涵

1.2.1关于粮食安全的认识误区

粮食安全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对我国来说,更是一个重大的问题。然而,提到粮食安全,很多人以为,只要有充足的粮食产量和储备就算实现了粮食安全,这是很片面的。只有全面、完整地理解粮食安全的意义,才能真正确保粮食安全。目前,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存在几个认识误区:

1.2.1.1粮食越多越安全。固然,充足的粮食产量对粮食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如果严重供过于求,将导致粮食价格下跌,最终结果是谷贱伤农,农民放弃种粮,耕地荒废。因此,放任粮食长时间供过于求,将为今后的粮食安全埋下隐患。

1.2.1.2是粮食储备越多越保险。家中有粮,再旱不慌,但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度。众所周知,粮食储备是以国家和地方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为支撑的。粮食储备如果超出实际安全线将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其次,粮食储备终究是要投放到市场的,一旦过多集中处置,必将给市场造成严重冲击,最终引起粮食价格下跌,给农民带来错误的信号,认为粮食供大于求,以至于减少粮食生产,为未来的粮食安全埋下隐患。

1.2.1.3只要有国家储备就平安无事。事实上,一旦发生粮食危机,国家粮食储备只能维持一定群体一定时段的粮食供应。其余的群体只能靠社会粮源来救急。如再碰上大的自然灾害,粮食减产,将造成社会粮食短缺。因此,光有国家粮食储备是不够安全的。

1.2.1.4粮食只要确保数量上安全就行。近几年来,粮食陈化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一面是财政不堪重负,一面是大量陈粮冲击市场,一部分陈化粮还混入口粮市场。与此同时,市场上其他粮食品质安全问题也没能及时引起注意。由于粮食品质的下降,难于在粮食安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1.2 粮食安全的概念

2001 年世界粮食安全大会提出的“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富有营养和安全的食物”。现代意义上粮食安全的概念应该是保证粮食资源从数量到质量上合理的、均衡的、可持续的开发和应用。在特殊情况下,能够重点保证军需民食,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2.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2.1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人类要想生存首先必须要吃饭,俗话说的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们从食物中获得人类所必须的各种营养物才能维持自身的新陈代谢,维持自身的生命,从而才能从事各种劳动活动、繁衍后代。

2.2粮食是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能够充分说明农业的基础地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民经济的发展对食品供给的依存性得以强化, 食品工业的发展需要农业提供原料, 同时扩张工业和其他产业所增加的劳动力的食品供给也主要由农业提供, 充足的食品供给有助于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

2.3 粮食是国家政治安定的必要条件。

众所周知, 在当今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 迄今粮食依然是强国对弱国进行控制的一种战略武器, 粮食问题不仅涉及主权国家的经济安全, 而且关系到其政治安全, 粮食过度依赖他国必将受制于国际市场,同时还会被他国当做影响本国政治经济政策实施的有力手段以达到其对其控制目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例子并不少见。因此说粮食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定的必要条件。

3.评判粮食安全的各项指标

通常国际上常用的衡量国家粮食安全的指标有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国家粮食储备情况、粮食产量波动、供需状况( 包括进口粮食的可能性)、粮食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等。

3.1粮食的自给率

粮食的自给率就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一个国家或地区自己生产的和储备的能够用来满足消费的粮食与粮食总需求之比.粮食自给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已有粮食满足需求的程度和自我供给程度的指标。粮食自给率有狭义自给率和广义自给率,狭义自给率就是指即期的粮食产量、粮食储备与粮食需求之比.广义的自给率还应包括不纳入粮食范畴,但是可以作为粮食的替代物品.通用粮食自给率计算公式是:

粮食的自给率= 1- 粮食净进口量/ ( 粮食生产量+ 粮食净进口量) ,其中粮食净进口量为粮食进口与出口的差额,在国际上, 粮食自给率参考值是按谷物类粮食确定的, 即按狭义的粮食确定, 不含豆类、薯类作物。

3.2人均粮食占有量

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认为, 一个国家人均粮食年占有量达400 公斤为安全,低于400 公斤可能会危及粮食安全。胡守溢根据中国国民的人口比例、劳动人口的体力消耗程度、膳食营养标准、食物结构、营养热能关系及实际消费习惯等因素, 加权平均计算得到一个经验数据, 即中国人均年占有粮食的最低安全保障为370 公斤。本文采用人均占有粮食400 公斤为安全线, 人均占有粮食370 公斤为基本安全线, 人均占有粮食350 公斤为温饱线。

3.3国家粮食储备情况

国际上,通常用国家粮食储备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储备安全程度。所谓国家粮食储备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年末粮食库存与下一年度预计粮食消费量的比值。 一国粮食储备水平反映了该国抵御粮食安全风险的能力。按照FAO 提出的确保全球粮食安全的最低储备水平为: 世界谷物的储备量至少要达到世界谷物需求量的17%~18% 。其中, 周转储备占12% , 后备储备占5%~6%。。

国家粮食储备率= ( St / Ct+1) * 100% , 式中, St 表示第t年粮食结转库存量,Ct+1 表示t+1 年预计粮食消费量;

3.4 粮食供给波动

粮食供给波动是指年际粮食产量的实际变化趋势。可以用粮食供给增长率来衡量,即某年实际粮食产量与上一年的产量之差与上一年产量之比。

粮食供给增长率可通过公式求得:vi =(Yi -Yi′)/Yi′,式中vi代表第i 年粮食供给增长率,Yi 代表第i 年实际的粮食产量,Yi′代表前一年粮食产量。

4. 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分析.

4.1粮食的自给率。关于粮食自给率国际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生产完全能满足自己的粮食需求,则粮食自给率是100%,如果有粮食剩余,需要出口粮食,大于100%,需要进口粮食,则小于100%。一般认为,自给率大于95%表明一国或一地区已基本上实现了粮食自给或者说达到了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只要粮食自给率大于90%,即达到了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

从广义粮食的统计口径来看, 我国粮食产不足需, 要依靠国外进口才能保持供需平衡。但是, 这种净进口主要由大豆造成,但在国际上, 粮食自给率参考值是按谷物类粮食确定的, 即按狭义的粮食确定, 不含豆类、薯类作物。按照国际通用标准,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水平多年高于100%, 按目前的供需状况向后推算, 在中长期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仍不会低于95% , 处于很高的安全水平。

 4.2人均粮食占有量

  下表为我国从1990~2011 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统计情况

表一 1990~2011 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统计年鉴及相关网络查询)

从表中可以看出,1990 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为390 公斤, 到1996 年人均产量达412 公斤超过了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认为的一个国家人均粮食年占有量达400 公斤为安全,低于400 公斤可能会危及粮食安全的统计标准。此后, 由于粮食产量的减少和人口数量的增加, 人均粮食占有量逐年下滑, 到2003 年下降为333 公斤, ,低于胡守溢计算的人均年占有粮食的最低安全保障370 公斤,更低于本文认为的人均粮食占有量350 公斤的温饱线。此后由于政府政策的调整,粮食产量呈现上升趋势,人均粮食占有量停止了下跌转而逐年上升, 并于2005年超过基本安全线370公斤, 此后多年都维持在370公斤基本安全线以上。通过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粮食安全整体上处于上升阶段,但距离国际400公斤的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4.3国家粮食储备情况。

从本质上讲,粮食储备说的是一个“最低粮食库存”的概念,据FAO定义,指在新的作物年度开始时,可以从上一年度收获的作物中得到的粮食储备量,也称“结转储备”或“缓冲储备”。粮食储备包括周转储备和后备储备两部分,周转储备主要是为了克服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与粮食消费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后备储备通常是用来补救因作物歉收造成意外的供应不足,或者是用来平衡社会所无法承受的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有时也叫专项储备。
      据专家估计, 我国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粮食储备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50 年代年均14. 6%, 60 年代年均13. 3% , 70 年代年均14. 7%, 80 年代年均20. 2%, 90 年代年均34. 8% ,近年来粮食储备率在40%之上。可见我国的储备率远高于FAO 的标准。温家宝总理在2008 年4 月初曾公开表示, 我国粮食库存充裕, 约有1. 5 亿吨~2 亿吨, 按照5 亿吨的消费总量, 这样的库存比例高达30% ~40%, 是FAO 建议比例17%~18% 的2 倍。

4.4粮食供给波动

下表为从1990年到2011年我国粮食供给增长情况统计表

表二 1990年到2011年我国粮食供给增长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统计年鉴及相关网络查询)

图一 我国粮食供给增长率历年变化
       1990年统计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供给增长率的波动呈周期性变化,  中国粮食供给波动的总体态势是;波动周期较长为10年,波动的振幅较小一般都在10%以内,峰位逐渐上升,谷位下降,说明我国粮食供给的增长幅度正在加大,供给降低的幅度正在减小,粮食供给整体形式还算乐观。

5.粮食安全应对策略

5.1加大政府对粮食生产的重视程度

5.1.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与推广。 比如政府设立农业研究机构与科技推广机构,开支由政府财政出钱,由政府免费推广农业科技,这等效于农业生产补贴。可以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降低市场农产品价格,促进国民对农产品的消费,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我认为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重点应该在于以下方面:一,培育耐旱品种,降低用水量。因为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而农业又是水资源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水源的供给,但实际可用于农业的水是有限的,因此培养耐旱品种是有必要的;   二、增加品种的抗病虫性。由于耕地的数量是有限的,可耕种的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提高粮食产量,必须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实现以科技为基础的增长。增加粮食的单位产量。 5.1.2 加大政府对粮食生产的补贴。现在我国已经开始实施了对农产品的相关补助,但是我认为力度不够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并未被全部调动起来,大批农民进程城务工,大面积的耕地被闲置,其实如果政府的补贴到位,谁都不希望背井离乡。因此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对提高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还是很有帮助的。

5.1.3构筑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保护机制

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制定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满耕地保护的机制,确保我国耕地面积。同时水资源是限制我国粮食生产的另一重要因素,我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为2300立方米,在世界上排在第121位,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约一半的国土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20%,干旱缺水成了这些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粮食生产最为严重的瓶颈。从长远看,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完全有可能超过耕地资源。 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节约利用每一滴水是政府不可推脱的责任同时更是广大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

5.1.4加大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主要包括对大江、大河、大湖的环境治理,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改造和建设等。

5.2 搞好国际合作。

政府应尽量搞好国际关系,为我国进口粮食提供更多的机会,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保持了高于95%的粮食自给率,但同时也此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环境代价。其实适当的进口粮食对经济社会生态等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今后,我们可以考虑进一步改革粮食外贸体制,通过参与国际市场,更有效地调剂粮食余缺,进而保障国内粮食安全。

5.3建设和完善粮食市场。

 要建立良好的长效机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5.3.1建立良好的粮食预警机制,对短中长期的粮食产量、储存、消费作出正确估价,改变所谓的粮食越多越好,储备越多越安全,消费数量越多生活质量越高等不合实际的观点,真正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的粮食市场体系。

5.3.2建立国家粮食储备管理新体系,进一步放开对粮食购销过程的控制,准确把握国家粮食储备粮的数量、吞吐和运作方式,公开国家粮食储备粮及其它粮食市场信息,有效地引导粮食的生产、储存与销售。

5.4建立粮食安全考核问责制

正如《粮食法(征求意见稿)》中的拟实行粮食安全考核问责制的说法。我认为在粮食安全的责任上,要求上级 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在耕地和水资源、发展粮食生产、落实粮食储备制度、处置粮食应急状态板障粮食供应和质量安全、监管粮食市场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监督、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是对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产业是基础中的基础。只有首先保障了粮食生产,才能实现农业的良性循环,才能成为所有非农产业的坚强后盾,才能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无限的后劲。

【篇三】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手抄报

全球粮食安全的对策思考

班别:地理本101 姓名:xiao 学号:1007401130

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消费大国。研究中国的粮食安全既不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也不同于发达国家。对粮食安全的分析评价不仅是政策判断和把握粮食安全形势的基础,而且是国家制定粮食安全政策的基础。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粮食宏观预警监测模型,对粮食市场供求形势进行预测,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化解国家粮食安全风险。为此,我们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对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年度波动较大,但除极少部分年份外,都处于“基本安全”范围内,但从近期供需状况来看,粮食供需形势仍然较为紧张。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特殊重要性

  所谓粮食安全,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对粮食安全作出进一步表述,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009年11月18日,为期3天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在罗马落下帷幕。此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迪乌夫以绝食的方式希望引起世界对全球日益增加的饥饿人口的注意,据FAO的报告指出,截至去年,全球饥饿人口已达10.2亿人,其中全球有29个贫困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饥荒,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脆弱的粮食安全系统,也促使我们必须从在一个相当高的立足点上,充分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1 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果就是粮食,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发展粮食生产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的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进口上千万吨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工业发展所用的原料来自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产品的粮食又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维持生存的直接、间接物质基础,因此,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2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粮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否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如果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粮食在国家安全上居于基础性地位。所以,粮食问题是安全问题,而非经济问题。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较大,粮食安全对中国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博士(Lester·R.Brown)的《谁来养活中国》的发表,不仅引起我国学术界和决策层的广泛关注乃至震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反响更强烈。对于“布朗命题”的反向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加慎重地应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3 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命脉。从政治角度看,粮食安全是立国的基础。我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粮食的生产、农业的发展。如果农、副产品不能保持自给,过多依赖进口,必将受制于人。一旦国际政局变化,势必陷入被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可以说,粮食生产和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上世纪70年代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近年来,很多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都已经开始凸显,因为粮食问题而受制于人,从而丧失国家最基本的公共物品——粮食的主导权。实际上,粮食危机已在一些国家引发了政治和社会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有可能进一步危及世界和平与安全。 近年来粮食连年丰收,2007年粮食总产达到5015亿千克,2008年达到5285亿千克,2009年量达到5308亿千克。所以,在一些国家粮食安全频频告危的情况下,中国才能感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在许多全球性和全国性重大政治问题的应对上才显得自信和从容。

  4 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加快,虽然农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步降低,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性却丝毫没有改变。历史反复证明,粮食一旦出现大的波折,将直接危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世纪印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90年代初发生的全国性粮食价格暴涨,都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且调整恢复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和努力。现在,要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目标,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必须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确保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坚实、稳定的基础方面,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仍是农业大国,13亿总人口中有7.4亿是农民,只有保证粮食安全,才能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也只有这样,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才能够实现。

 由于国内耕地资源有限,粮油棉等争地矛盾更加突出,2004年到2007年粮油播种面积呈现出“此长彼消”的格局。粮食播种面积连续四年增加,合计增加近1亿亩,而油料面积连续四年减少,合计减少近3000万亩。这意味着粮食生产的扩大是以油料生产的缩小为代价的。而与此同时,中国的食用植物油消费量持续增长,2007年大豆进口达到3082万吨,食用植物油进口达839.7万吨。中国豆油、棕榈油和菜籽油的进口量皆位列世界第一。当前,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为40%左右,食用植物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

但在粮食供求稳定的形势下,也一度出现“粮食多了”的杂音,动摇了粮食基础地位,淡薄了粮食安全意识。在粮食连续丰收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居安思危,正视影响粮食安全的潜在因素。其一,粮食种植面积减少。2000年至2003年的四年中,全国共减少农田13580万亩,2007年粮食种植面积刚刚恢复到15.8亿亩,仍低于16亿亩的安全警戒线。其二,我国人多、地少,淡水资源紧缺,自然灾害频繁,制约着粮食的持续增产。其三,世界粮食生产下降,库存减少,供求紧张。当今世界,粮食出口国仅有美国、欧盟、加拿大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而粮食进口国多达100多个,致使国际粮食供求形势紧张。

立足国内,是由我国国情、粮情和粮食商品特殊性决定的。依靠大量进口粮食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既不现实,又不经济,更不可靠。具体地说:其一,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又是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大国,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其二,世界粮食贸易量有限,每年只有2.3亿吨左右,如果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势必挤占其他粮食进口国家的份额,势必带动粮价上涨,影响我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其三,依靠进口粮食必然受制于人,造成政治经济上的被动。其四,增产粮食,是主产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限制国内粮食生产,大量进口粮食,势必导致农民收入减少,这个问题历史教训很深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既是绝对必要的,又是完全可能的,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有些西方国家对中国依靠自己解决粮食问题持怀疑态度。1994年9月,美国学者布朗发表了长达141页的《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他认为,到了21世纪初,中国可能大量进口粮食,买光世界上2亿多吨的贸易粮食。十几年的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布朗先生的论调。

从1996年至今的十三年中,我国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粮食供求稳定,品种丰富,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6月,布朗再来北京时承认自己当年的判断并没有成真。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方针,之所以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我们国家的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和农业问题,把解决粮食问题视为重大政治、经济和战略问题,并建立了粮食问题各级政府首长负责制。二是实行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如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实行最低收购价等。三是加大对农业投资力度,扶持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兴修水利,改造中低产田,防治病虫害等。四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袁隆平现在研究的第三期超级水稻正在向亩产900公斤攻关,实现这一目标,平均一亩可增产150公斤,如果推广一亿亩就可以增产150亿公斤,可以养活一亿多人口。

推荐访问: 粮食安全 宣传 精选

【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手抄报范文(精选3篇)】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