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宣传内容【4篇】

| 浏览次数:

粮食是指烹饪食品中各种植物种子总称,也可概括称为“谷物”。粮食作物含营养物质丰富,主要为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脂肪、淀粉等。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食。后亦通称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下称粮农组织)的粮食,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粮食安全宣传内容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粮食安全宣传内容4篇

【篇1】粮食安全宣传内容

中国的粮食安全

今天来具体谈一谈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一个重要层面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那人民安全为宗旨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是人的安全的实现,人的安全的实现关乎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的过程。那这一过程之中也就涉及到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系统论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构成,其中强调人民安全是宗旨,经济安全是基础,社会安全是保障。今天所涉及到的粮食安全是一个关乎于人民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的重大安全问题。

粮食本身是我们生存的一个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粮食的存在,它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备条件,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产品,它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奠定着基础。

粮食是人类存在的一个重要的物质基础,今天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安全问题。当然,新中国自成立以来,通过多次粮食战略的调整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但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对中国总体的国家安全构成重要挑战的一个领域,中国历任党和政府领导人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言,有了粮食,人类才能够生存、生产和生活,才能够实现人的繁衍。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也作为最重要的基础产品,为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通常说“粮食足,天下定”、“民以食为天”,古今中外的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粮食对于人民生活的保障和社会稳定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

一、粮食安全与粮食危机

粮食安全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存在有几十年的历史,而粮食安全这一概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现实问题的发展、国际环境、国际问题的突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古今中外的领导人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问题,但这样的问题作为安全概念的出现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事情,上世纪70年代,由于连续几年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种粮食的减产和欠收。当时世界上主要的产粮国和粮食出口国都面临着粮食产量下降的问题,这就导致国际市场由供大于求变为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粮食库存急剧的减少,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从而在当时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的粮食危机。

那为了应对这样的一个世界范围的粮食危机,1974年11月,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大会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且给这一概念作出了准确的界定。当时,粮农组织强调粮食安全是保证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这是最初的“粮食安全”的概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粮食安全的概念所涉及到的范围和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展。

到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了《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这两份政策性的文件对粮食安全作了更为详尽的解释。在这两份文件之中,认为粮食安全是只有当所有人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以满足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以及食物喜好时才叫实现了粮食安全。所以,粮食安全本身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与其他经济生活、社会生活领域相关的议题一样,它有具体的衡量指标,不是简单的想象就有足够的粮食的供应,粮食安全问题就解决了,它是一个动态指标。

到了2001年,进入新世纪之后,世界粮食大会又再一次修正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在原有的对粮食安全界定的基础之上增加了无污染无公害的要求,它也是对人的需求程度的进一步满足,随着人的需求程度的进一步拓展,对粮食安全的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通过这样的一个无公害无污染概念的引入,使粮食安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所以,这是有关粮食安全的具体概念。

二、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

粮食安全对于人的生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从根本来而言,粮食安全是保障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权利的体现。从本质上来说,粮食安全是要求保障每个人都能得到粮食,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生活。那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物质保障能力和水平;第二个方面,消费能力和水平;第三个方面,保障粮食供给的途径和机制。通过这三个基本方面来确保粮食安全的威胁。当然,这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有的专家也认为粮食安全是保障粮食的数量与质量,保证供应的稳定性与长期性,保障人们的购买力和消费能力。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家之中,面对着环境的差异,人们对粮食安全的内涵也有不同的认识和见解。

鉴于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非传统安全造成的矛盾和问题,粮食安全内容变得越来越多样性。在今天看来,它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区分。从广义的层面上来讲,粮食安全逐渐地延伸到了粮食生产、消费、流通、质量、储备的安全,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产业链格局,而且粮食安全不仅体现在数量和质量的安全上,还包括粮食政策的制定与选择、贯彻与实施以及粮食价格机制的形成。这是今天粮食安全的概念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在不断地拓展粮食安全所涉及到的领域。

衡量粮食安全的关键性指标,除了这一些具体的内容之外,还包括粮食保障供应程度、粮食自给率、粮食总产量的波动指数、粮食储备水平、贫困线与恩格尔系数等一些常用指标。

根据今天联合国粮农组织给出的标准,粮食自给率必须达到95%,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00千克,粮食储备应该达到本年度粮食消费的18%才算满足最基本的粮食安全。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给出的一个标准。

根据中国粮食安全发展报告的一个表述,三大谷物的自给率在95%以上,粮食自给率始终维持在90%以上才能实现粮食安全。这是中国给出的一个具体标准,粮食安全实现的标准,衡量判断的指标也是多元化的,但通常都立足于一种供给与需求的标准来确立粮食安全的标准。中国是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对于中国人而言不单纯是一种简单的维持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一种简单的食物的来源,粮食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中国政府始终考虑到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这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是治国安邦,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一件头等大事。

所以,中国是农业大国,那对于中国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我国粮食需求总量、粮食食品种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粮食消费结构和城乡居民饮食习惯也将发生转变,这一切都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机遇。

那对于中国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关键在于农民的增收,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在于农业的增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也在于农村的发展,粮食安全与中国的“三农”问题又产生着密切的关联,所以,这也就成为中国在今天要突出地强调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立足点和现实的出发点。

近些年来,中国政府通过两大战略举措来确保粮食安全的维护,来实现中国的粮食安全。

第一,实施粮食安全的科技战略,统筹安排粮食产业链各个环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升科技创新的水平,依托科技、依托技术进步来实现粮食的增产增收,保证粮食的可持续的供应。

第二,有效地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战略,全面提升基本农田保护水平,着力提高耕地的质量。通过这样的战略保证了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处于一种稳步提高的阶段,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基本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这是我们在维护粮食安全领域所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但一个现实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中国粮食安全并不是一种高枕无忧的状态,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虽然粮食生产的总体趋势是向好的,且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十连增”,逐年增长的局面,但未来仍有较大的风险,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构成的威胁。其制约性因素也是非常明显的,这就使得中国粮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之中继续增产的难度也在逐渐地变大,所以,这也就成为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一系列的主要挑战。具体来看,这些挑战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耕地资源的制约对粮食安全带来的挑战。耕地资源的发展的增长空间是相当有限的,甚至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逐步推进,耕地占用的压力仍然继续存在,且在一定条件之下可能将进一步地加剧,所以中国就面临着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避免。

另外,虽然现在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政策,管控耕地的水平有一根红线,这是不可突破的,但耕地本身也面临着一个情况是其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也是一个我们必须加以正式的严峻挑战,现在有一个统计,全国集中连片具有一定规模的耕地后备资源仅有8000万亩,除了东北和新疆地区以外,这是现实的地理条件的决定,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后备可用耕地都分布在水土光热条件较差,补充耕地难度大的生态脆弱的地区。这是自然资源对耕地资源的一个相当大的制约。所以,粮食安全面临着耕地资源本身对其巨大的制约。

且粮食安全除了与耕地的数量相关之外,还与耕地质量密切相关。中国虽然具备一定程度的可耕用地,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突出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可耕地的总体质量是偏差的。耕地土壤的有机质量不足欧洲同类土壤的一半,这就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生产效率。虽有耕地,但其中的有机质量并不高,中国东北的黑土地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但很多地区的土壤质量,农产品的生长是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的,这也就制约了包括一些农作物的种植种类以及其种植水平。所以,在中国的可耕用地之中,中低产田占了可耕用地的三分之二。

再加上现在工业化发展、城镇化推进,污染不断在加大,自然环境的变化、生态的变化导致了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可耕地的水土污染的问题,导致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是比较低的,不但低,而且是低而不稳,因为自然资源对粮食生产构成了很大的制约,其结果是不利于保障粮食安全的实现,这是自然条件的耕地资源的限制。

第二个制约因素是水资源的制约。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当短缺、分布不平衡的国家,且在中国的自然灾害之中水旱灾害也频繁发生,每年春夏中国南方很多地区的洪水,在一些地区的旱情,有时持续时间相当地长,这对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维护,挑战也是巨大的。那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是较低的,而且在今天浪费水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包括通过政策的措施来强调节约用水,但在很多地区仍然都存在着对水资源的一种过渡的使用和过渡的浪费的现象,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它在社会中仍未成为一种普遍的意识。今天全国地表水的利用率为总水量的%,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不足40%,这样一个结果平均每产一斤粮食要耗水近一吨,这样的一个水耗是先进国家的四倍,生产粮食不单纯是对资源的占用,也包括产生的一种浪费的现象是非常大的,这无形之中会增加粮食生产的成本,从而影响粮食安全的实现。

另外,农业水资源的供给能力主要取决于水资源总量的增长,以及工业、生活用水等其他竞争性用水的增长状况,通过近十年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农业用水的比例已明显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另外,在中国农村内部,由于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水源工程建设相对滞后,用水过程浪费严重,水资源供求失衡矛盾突出,所以,未来的时期关键是要发展和普及节水型农业技术,加速水利现代化、绿色化,使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使农业用水总量达到峰值并提前减少,率先实现与粮食增产脱钩,这是未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保护水资源的一个突出问题。

第三,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另外一个制约挑战就在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现实制约。气候变化问题,今天它并不单纯只是一个科学家,自然科学领域在关注的议题。气候变化对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影响,气候变化问题也是今天粮食安全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地域辽阔、自然生态系统也非常复杂,这样一种情况使得中国将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最大的受害者之一,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影响也会作用于粮食生产的领域。

根据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数,近一百年,中国的平均气温上升的到度,如果不有效地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加以改进,到21世纪的后半期,即2050年之后,中国的小麦、水稻和玉米等农作物的产量最多下降37%,这一数字是相当客观的,如果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中国的粮食安全将受到极其严重的威胁。气候变化是显性的,但它对人类的影响是直接的,包括平均气温的微小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播种与收获的程度。这是中国今天粮食安全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四、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机遇

中国的粮食安全存在着挑战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整与改进,中国的粮食安全虽然有危机,但存在着一系列我们可供机遇的要抓住的新机遇。总体上来看,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机遇大于挑战,中国仍然处于粮食发展与安全的机遇期。

从粮食安全的机遇来看,一个是存在着全面开放的红利,中国随着“十三五”的实施,中国将进入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加速期,中国随着开放的加深加速,中国的全球地位将进一步上升,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进出口国,这就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动员、配置、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农业生产资源、技术资源、农产品市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全球空间和新一轮的开放红利,不但为“引进来”,更好地利用全球的粮食资源,也为更加积极的“走出去”在全球格局中谋划粮食安全,创造了新的条件。这是一个新机遇,全面改革开放的红利。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的红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形成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合作经营为主导的农业经营体制,这既有利于现代生产要素加快投入到农业生产之中,也有利于广大农民共建共享现代农业。有了政策的引领,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的引领,将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和水平,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农业生产将进一步进入到一种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时代,实现在这一些领域内的新飞跃。如果一旦中国的农业生产实现了其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在这三个领域再上一个新台阶的话,这也将进一步地激发中国的农业生产的潜力,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的改善与提升。

第三,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机遇是农业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红利。新中国建立以来,科技进步一直是中国粮食产量提高的最重要的因素。那未来我国粮食生产的科技进步仍然具有非常大的潜力,特别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技术的进步,粮食安全产业的能力也将不断提升,最终在整个粮食安全产业链的基础之上,我们将构筑一个综合协调管理粮食安全生产的能力,最终进一步促使粮食产量的提高以及粮食和粮食产品的安全的实现。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以及因这样一个战略部署产生的政策红利将使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所以要着力抓住利用好这样一个发展机遇期,推动中国粮食生产的能力的提升,粮食安全的更好维护。

五、新的粮食安全观实现途径(一)新的粮食安全观

因此,基于上述的分析,粮食生产、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存在着什么样的机遇?基于这样一种分析,就需要在粮食安全领域立足于这样的一种现实,面对着这样一种机遇与挑战,维护粮食安全,当然,我们要维护粮食安全,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就需要我们建立一种新的粮食安全观,这新的粮食安全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要从单一安全向全链条安全拓展。要将粮食安全作为一个全链条的系统加以考虑,李克强同志曾指出,守住管好天下粮仓,是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要从耕地、耕作到收购、储运、加工再到市场销售作为一个大工程来考虑,这是一个系统化的链条,每一个链条都是粮食安全构建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的步骤,最终统一于粮食安全架构的有机整体,所以,一环扣一环,每一个环节都不可与上下环节相脱节,这就需要相关的环节紧密地配合,相关的部门密切的沟通与协调。粮食生产问题并不只是农业这一领域所要关注的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诸多领域,需要全社会树立起全链条安全的意识,树立起一种部门沟通协调,共同维护实现粮食安全的意识,需要从对子孙后代负责的一个角度和高度来出发,建立起全链条粮食安全生产的大社会环境。所以,这是我们的一个使命。

第二个方面,要从消极安全向积极安全拓展。具体来看,从政府控制的安全向从市场中求安全来转变,我们不要简单地只依托于通过政府来确保安全的实现,粮食安全毕竟是一个重要的非传统安全的领域,很多领域政府不能,甚至不便于涉足,那这就需要向市场要动力要机会,通过市场的开拓,通过市场的发展来求得粮食安全的实现。

要从国内安全向全球安全来拓展。中国的粮食安全并不简单只限于中国领土范围之的这一简单的事情,因为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其粮食进口输入,这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的问题,这也就需要我们更好地与相关国家发展友好往来,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也要树立起一种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在应对粮食短缺的问题上,中国跟世界各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与挑战。大家只有通过协作、协商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简单地通过自利行为是不利于问题的长远维护与解决的,所以我们根据粮食这一十分特殊的食品以及其不同的属性,我们需要将粮食安全划分为若干个层次来加以设计。

如针对粮食这一问题,既要认识到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食物来源,但针对粮食本身,要把它划分为核心的口粮安全和外围的谷物安全,因为要保证每个人的存在,口粮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有一个不可挑战和不可突破的红线问题,政策必须要确保口粮的安全。当然还有外围的谷物安全,用于其他领域的生存发展的口粮和其他领域的一种粮食安全,我们要加以区分,要有针对性、有区别地制定或实施相应的政策,包括我们在谈粮食安全时,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要把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区分开来。粮食是根本,包括政府控制的硬安全和市场调配的软安全加以区分。像口粮安全,这一安全一定要依托于政府控制的形式加以解决,因为它事关到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延续,但对于其他的领域,如谷物安全的问题,我们更多地要通过市场调配,通过市场的形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软安全的形式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当然,还包括国内的自主安全以及全球的竞争安全,确保中国的粮食产量,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一方面或关键的内容要靠自己,要靠自身科技的进步、市场的拓展来提升中国粮食生产的能力和水平。当然,中国的市场跟全球的市场关联在一起的,在这个程度谈粮食安全要立足于全球竞争的角度去认识中国的粮食安全的具体问题。

新的粮食安全观的第三个方面,由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来拓展,粮食和食物是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概念、不同的问题领域,我们要从食物安全的全局来谋划粮食安全,要从一个更广的范围、更广的维度来认识、思考和规划粮食安全。

要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基础,以保障食物安全为目标,当然,这两个领域,粮食安全、食物安全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安全,让国民、同胞能够吃上更健康的食物,能够保障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不单纯是要吃饱饭,而且还要追求食物的品质。所以在实现这样一种新的粮食安全观的过程之中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合理调整不同类型食物的比例,调整不同类型的食物,在中国粮食安全观构建过程之中所存在的比重,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地来应对相应的粮食进口问题,我们要在确保口粮的同时积极提高中国食物的品种、花样和质量,我们依托市场,进一步拓展农产品的市场,使国内能够用到更多、更好、更高质量的各式各样的食物;第二,依托于农业技术的革新与创新。如北方的农作物能够在南方加以生长,南方的农作物同样在今天也能够在北方实现其生产。最根本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人、让消费者、让国民从中受益,粮食安全的终极目标是与人民安全相联系的。所以在这三个方面,新粮食安全观的实现的核心在于处理好四对矛盾:供给与需求、国内与全球、政府与市场、安全与效率的关系。

(二)我国国家粮食安全的实现途径

为了更好地处理起这四对关键性的问题,我们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努力来构筑实现中国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一个实现途径。

第一,总量确保,转型优化。要保障粮食供需总量总体平衡的态势,储备充裕的状态,特别是要确保口粮的供给与储备。我们在关注总量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质量和品种、花色,要全方位提升农业各类产品的生产,优化粮食的供应,使得中国人不仅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精、吃得安全健康,促进粮食生产和加工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的水平,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的附加值,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科技支撑,确保供给质量。这样的一个方略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兼顾的根本性方针与举措。

第二,以我为主,面向全球。要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就必须立足于国内的粮食生产、销售、储备这几个关键性环节,要牢牢地将国内粮食生产、定价、销售等渠道掌握在国内企业,特别是有重大影响力的国有企业手中,因为这事关国际民生,事关社会的稳定,事关人民的福祉。

与此同时,面对这一粮食安全的形势,要积极地面向全球来布局粮食安全战略,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充分利用全球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科技资源来提高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全球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为粮食安全的实现与维护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所以,面对着这一平台要积极地培育自身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粮食生产企业,在国际粮食市场中占据中国的地位,为中国争取有利的席位,让中国能够在国际粮食市场之中占据有利的一席之地,提高中国粮食企业在全球的竞争能力和企业的国际话语权。这也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内国际实现的重要的方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通过这两个大局的方式来实现粮食安全的维护。所以,我们要做到以我为主,面向全球。

第三,市场决定,政府有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进一步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价格形成机制上,企业优胜劣汰上,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国内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构筑一个统一开放的竞争性大市场,作用在粮食生产领域也要形成一个统一有序、竞争开放的粮食市场体系。要实现粮食市场主体的多元化、规模化、组织化,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所具备的杠杆调节之功能。

通过价值规律来引领粮食的生产、流通、储备,尽可能地减少政府干预造成的人为的扭曲,进一步激发国内粮食企业、粮食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政府这时不要过多地干预市场,政府应当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形成有效的粮食生产安全政策支持体系。政府要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形成具有托底功能的收购体系,由于粮食这一种特殊的产品与国际民生的关联,所以,国际价格、粮食价格市场在不断地波动的,但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政府要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所以在粮食收购这一问题上,政府要能够具备这一种托底的功能,所以构筑一种托底的粮食收购体系,政府也要形成一种有效应急和政策性供粮的粮食储备体系。这是调节国内粮食生产、粮食安全结构的一种重要的方针和手段。

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明确政府的监管职责,强化粮食储备和稳定供应的保障,形成有效的调控能力,同时,要提高政府在粮食市场的调配能力,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不断增强的这一粮食生产的有效局面。

当然,政府除了在提高粮食市场的调配能力之外,还要具备粮食生产领域本身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政府要有一种规划,能够有针对性地依照全球市场的变化、依照国内消费水平的变化来调整粮食生产的产业结构,而且政府要积极地引导粮食产业的发展,在全球化的竞争大格局之中,要实现一种全球农业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引领中国的农业企业适应全球化的竞争。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之中更好地发挥我们所应当发挥的作用,政府这时要发挥其“两只手”的作用,发挥在粮食安全实现过程之中,政府要发挥其“两只手”之作用。

第四,安全第一,效率兼顾。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首要的突出位置,放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安全领域的重要领域加以看待,决不可因为粮食生产形式的年度性的好转而忽略粮食安全问题,决不可因为粮食生产形势的喜人而低估粮食安全带来的挑战,所以要有底线意识,要在粮食安全领域树立若干个粮食安全的红线,要有红线的意识。如与粮食安全相关联的粮食生产、粮食收购、粮食储备等诸多领域,我们都要确立红线,如耕地红线、水资源红线、储备红线,而且要在这样的问题上牢不动摇,坚持红线意识。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地探索提高粮食生产、收购、储备、投放、加工、销售、食品安全监督监管等粮食安全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而且在这一系列的环节生产、收购、储备、加工、销售等领域,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不要让这些部门在具体的粮食安全的实现上实现一种部门的脱钩,要增强大局意识。

所以,在确保安全的一个前提之下,最终还是要积极地探索引入市场机制与市场竞争,要通过社会化运营的这样一种方式和新的体制机制的创新来推动粮食生产环节的创新,要不断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的粮食生产储备体系,完善粮食安全相关的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一些大型的粮食的国有企业,一定要进一步地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其生产效率,确保在此领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要构建中国粮食安全的一种兼顾安全与效率的治理能力,两者都不可放松,当然,安全是首要,效率也要充分地考虑,最根本的目标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实现,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根本的目标,实现人民安全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和落实的最基本的宗旨。所以,这是跟中国粮食安全相关联的具体问题。到这里,谢谢!

【篇2】粮食安全宣传内容

粮食安全宣传周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一日三餐离不开餐厅,餐厅是大家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营造清洁舒适的就餐环境,不仅关系着每位同学的生活,而且直接体现了每一位学生的个人形象。文明之风吹拂校园,讲文明、树新风是我们每一个文萃娃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食堂是我们在校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营造清洁舒适的就餐环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1、文明用餐要求每个同学要有规则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中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文明用餐要求我们做到“班级要整队到餐厅就餐,不拥挤、不喧哗;严格遵守就餐纪律,按时就餐,在指定餐位用餐,不得擅自调换餐位,不敲盘、不喧闹;吃饭时不谈笑,不交头接耳,不得敲打盘碗;吃完饭要把垃圾带出去,安静地走出餐厅。”

2、文明用餐要求每个同学要有勤俭节约、爱惜粮食的意识。

吃饭就一定要爱惜粮食。尽管同学们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背得滚瓜烂熟,可真正上了饭桌,浪费粮食、挑食的学生每天都有。文明用餐其中最突出的一条要求就是:不挑食,不浪费,把餐盘内饭菜吃干净。希望同学们挑食、浪费的现象一天天减少,餐厅的"剩饭剩菜也越来越少,以节约粮食为荣,以浪费粮食为耻。

3、文明用餐要求每个同学要有良好卫生习惯。

我们要养成讲卫生、爱清洁、不随地扔垃圾的良好卫生习惯,餐桌旁应该是最好的课堂。倘若每个同学吃完饭还能保持自己脸上、手上、身上,桌面、地面的干净,那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有良好卫生习惯的孩子。所以就餐时要做到三净:不挑食,不浪费,把餐盘内饭菜吃干净;把吃下的骨、壳之类的剩物,装入盘内,保持桌面干净;不洒落饭粒、菜汤,保持餐厅地面干净。吃完饭将餐巾纸带出餐厅。”

文明用餐,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播种的是一种习惯,收获的是一种品格”。让我们为共同营造一个文明有序的用餐环境而努力,争做文萃小绅士小淑女!

【篇3】粮食安全宣传内容

全球粮食安全警钟敲响下的中国粮食安全保障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巨 强

【摘 要】一、全球粮食安全警钟再次敲响的成因"全球米贵"让粮食安全成为与金融危机并列的世界热点话题.据世界银行统计,2010~2011年期间,粮食费用上涨使近七千万人陷入极端贫困,粮食价格高涨,加剧了很多国家的社会矛盾,甚至诱发了社会动荡.2010~2011年,泰国超市出现断货闹食用油荒;印度不同党派民众举行游行,抗议粮价上涨;埃及是世界最大粮食购买国之一,小麦高价掀起了埃及骚乱的浪潮.

【期刊名称】《经济研究参考》

【年(卷),期】2012(000)017

【总页数】5

一、全球粮食安全警钟再次敲响的成因

“全球米贵”让粮食安全成为与金融危机并列的世界热点话题。据世界银行统计,2010~2011年期间,粮食费用上涨使近七千万人陷入极端贫困,粮食价格高涨,加剧了很多国家的社会矛盾,甚至诱发了社会动荡。2010~2011年,泰国超市出现断货闹食用油荒;印度不同党派民众举行游行,抗议粮价上涨;埃及是世界最大粮食购买国之一,小麦高价掀起了埃及骚乱的浪潮。

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指出,2011年1月份食品价格指数为230.7,之后连续7个月走高,同时也创下这个指数1990年创立以来的最高纪录,已经超过了2007年到2008年粮食危机期间的最高点213.5(见表1)。

如图1所示,本轮食品价格指数上升,除了肉类价格保持稳定以外,其他食品价格都出现了大幅上扬。价格上涨的同时还表示出显著的波动性,以食糖类为例,2010年8月到2011年8月一年间,价格指数从275上涨到420又跌落至310附近。本轮粮食价格上涨再次敲响全球粮食安全警钟,其背后的成因比过去更加复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粮食需求总体增加。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复苏、世界人口增加,各国 GDP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粮食和农产品消费需求旺盛。2011年10月末,全球人口达到70亿人,到21世纪中叶,预计将达到90亿人,粮食需求量还将继续增加。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饮食结构正在改变,出现了许多新的消费增长点,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肉蛋奶鱼等动物蛋白食品消费量迅速增长,由此导致消耗更多的饲料粮。

【篇4】粮食安全宣传内容

全球粮食安全的对策思考

班别:地理本101 姓名:xiao 学号:1007401130

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消费大国。研究中国的粮食安全既不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也不同于发达国家。对粮食安全的分析评价不仅是政策判断和把握粮食安全形势的基础,而且是国家制定粮食安全政策的基础。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粮食宏观预警监测模型,对粮食市场供求形势进行预测,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化解国家粮食安全风险。为此,我们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对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年度波动较大,但除极少部分年份外,都处于“基本安全”范围内,但从近期供需状况来看,粮食供需形势仍然较为紧张。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特殊重要性

  所谓粮食安全,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对粮食安全作出进一步表述,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009年11月18日,为期3天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在罗马落下帷幕。此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迪乌夫以绝食的方式希望引起世界对全球日益增加的饥饿人口的注意,据FAO的报告指出,截至去年,全球饥饿人口已达10.2亿人,其中全球有29个贫困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饥荒,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脆弱的粮食安全系统,也促使我们必须从在一个相当高的立足点上,充分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1 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果就是粮食,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发展粮食生产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的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进口上千万吨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工业发展所用的原料来自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产品的粮食又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维持生存的直接、间接物质基础,因此,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2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粮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否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如果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粮食在国家安全上居于基础性地位。所以,粮食问题是安全问题,而非经济问题。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较大,粮食安全对中国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博士(Lester·R.Brown)的《谁来养活中国》的发表,不仅引起我国学术界和决策层的广泛关注乃至震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反响更强烈。对于“布朗命题”的反向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加慎重地应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3 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命脉。从政治角度看,粮食安全是立国的基础。我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粮食的生产、农业的发展。如果农、副产品不能保持自给,过多依赖进口,必将受制于人。一旦国际政局变化,势必陷入被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可以说,粮食生产和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上世纪70年代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近年来,很多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都已经开始凸显,因为粮食问题而受制于人,从而丧失国家最基本的公共物品——粮食的主导权。实际上,粮食危机已在一些国家引发了政治和社会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有可能进一步危及世界和平与安全。 近年来粮食连年丰收,2007年粮食总产达到5015亿千克,2008年达到5285亿千克,2009年量达到5308亿千克。所以,在一些国家粮食安全频频告危的情况下,中国才能感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在许多全球性和全国性重大政治问题的应对上才显得自信和从容。

  4 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加快,虽然农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步降低,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性却丝毫没有改变。历史反复证明,粮食一旦出现大的波折,将直接危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世纪印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90年代初发生的全国性粮食价格暴涨,都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且调整恢复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和努力。现在,要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目标,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必须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确保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坚实、稳定的基础方面,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仍是农业大国,13亿总人口中有7.4亿是农民,只有保证粮食安全,才能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也只有这样,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才能够实现。

 由于国内耕地资源有限,粮油棉等争地矛盾更加突出,2004年到2007年粮油播种面积呈现出“此长彼消”的格局。粮食播种面积连续四年增加,合计增加近1亿亩,而油料面积连续四年减少,合计减少近3000万亩。这意味着粮食生产的扩大是以油料生产的缩小为代价的。而与此同时,中国的食用植物油消费量持续增长,2007年大豆进口达到3082万吨,食用植物油进口达839.7万吨。中国豆油、棕榈油和菜籽油的进口量皆位列世界第一。当前,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为40%左右,食用植物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

但在粮食供求稳定的形势下,也一度出现“粮食多了”的杂音,动摇了粮食基础地位,淡薄了粮食安全意识。在粮食连续丰收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居安思危,正视影响粮食安全的潜在因素。其一,粮食种植面积减少。2000年至2003年的四年中,全国共减少农田13580万亩,2007年粮食种植面积刚刚恢复到15.8亿亩,仍低于16亿亩的安全警戒线。其二,我国人多、地少,淡水资源紧缺,自然灾害频繁,制约着粮食的持续增产。其三,世界粮食生产下降,库存减少,供求紧张。当今世界,粮食出口国仅有美国、欧盟、加拿大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而粮食进口国多达100多个,致使国际粮食供求形势紧张。

立足国内,是由我国国情、粮情和粮食商品特殊性决定的。依靠大量进口粮食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既不现实,又不经济,更不可靠。具体地说:其一,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又是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大国,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其二,世界粮食贸易量有限,每年只有2.3亿吨左右,如果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势必挤占其他粮食进口国家的份额,势必带动粮价上涨,影响我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其三,依靠进口粮食必然受制于人,造成政治经济上的被动。其四,增产粮食,是主产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限制国内粮食生产,大量进口粮食,势必导致农民收入减少,这个问题历史教训很深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既是绝对必要的,又是完全可能的,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有些西方国家对中国依靠自己解决粮食问题持怀疑态度。1994年9月,美国学者布朗发表了长达141页的《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他认为,到了21世纪初,中国可能大量进口粮食,买光世界上2亿多吨的贸易粮食。十几年的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布朗先生的论调。

从1996年至今的十三年中,我国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粮食供求稳定,品种丰富,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6月,布朗再来北京时承认自己当年的判断并没有成真。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方针,之所以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我们国家的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和农业问题,把解决粮食问题视为重大政治、经济和战略问题,并建立了粮食问题各级政府首长负责制。二是实行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如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实行最低收购价等。三是加大对农业投资力度,扶持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兴修水利,改造中低产田,防治病虫害等。四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袁隆平现在研究的第三期超级水稻正在向亩产900公斤攻关,实现这一目标,平均一亩可增产150公斤,如果推广一亿亩就可以增产150亿公斤,可以养活一亿多人口。

推荐访问: 粮食安全 宣传 内容

【粮食安全宣传内容【4篇】】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