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概述范文(精选4篇)

| 浏览次数:

概述,拼音gài shù,大略地叙述,对文章或事物进行概括表达。在百度百科里,特指词条概述,对已有信息进行简明归纳。概述也广泛应用于商业或营销领域里面,是针对一件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描述,防止客户或顾客产生过多的压力感,从而达到良好沟通的效果,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概述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概述4篇

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概述篇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4宁德模拟)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特作决议:撤销中发[68]152号文件中加给刘少奇同志的罪名和对他的处理决议,恢复刘少奇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该决议 (  )

A.标志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开始

B.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表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完成

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析:D 拨乱反正的本质是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开始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刘少奇平反是其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不能表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完成,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排除A、B、C三项。

2.(2014日照检测)1991~1993年,全世界共有23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其中22个国家集中分布在两个大洲。这两个大洲是 (  )

A.亚洲、非洲 B.欧洲、美洲

C.非洲、美洲 D.亚洲、欧洲

解析:D “冷战”时期,亚洲、欧洲许多国家受苏联、美国两个大国的影响,不敢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亚洲、欧洲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3.“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中的“异”的本质内涵是指 (  )

A.不同的国情 B.不同的社会制度

C.不同的经济水平 D.不同的生活习惯

解析:B 两岸是同一个国家,A项表述错误;材料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内容,“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说明相同的是“一国”,不同的是社会制度,故B项正确;两岸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活习惯不同,但这不是影响两岸关系的主要内容,故C、D两项错误。

4.(2014珠海调研)2010年8月13日,浙江省下达《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通知,标志着该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对于上述事实,最恰当的表述是 (  )

A.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有效形式

B.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的最新尝试

C.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深刻实践

D.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的积极探索

解析:D 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村民自治制度权力之间的相互监督,不属于“政府权力”的范畴,中国最低一级政府为乡(镇)政府,故D正确,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权力相互监督,不是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故B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创新与完善,不是深刻实践,故C不正确。

5.(2014皖西联考)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解析:C 根据材料信息,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说明国家允许在公有制经济外存在私营经济,故C项正确,但“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说明此时的个体经济规模是较小的,不可能动摇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A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B项错误;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摆脱计划经济束缚,故D项错误。

6.(2014年浙江文综,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A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据“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可知①正确;据“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可判断②正确;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应是在20世纪90年代,③与题干时间不符;④表述错误,自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一直是公有制经济起主导作用。故本题答案为A。

7.(2014合肥二模)“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这种土地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只是将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了。”这里描述的是 (  )

A.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D 从材料信息看,该土地制度的土地所有权不变,仍属于公有,但经营权发生了变化。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故选D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将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将农民个体土地转变为公有,所有权发生了变化,故B项与题意不符;由所学可知,C项与题意不符。

8.(2014广东百校联考)从1980年起,国家逐步在国企中进行利改税的试点工作。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营企业共实现利润633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1.1%。在增长的利润中,企业共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2%。利改税初步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 (  )

A.所有制改革的尝试 B.分配关系的调整

C.企业经营权的独立 D.农村改革的支撑

解析:B 从材料可以看出1983年国营企业留利比1982年增长,这说明国家对企业在利润分配上有所调整,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营企业所拥有利润在增加,并没有涉及所有制改革,故A项不正确;企业经营权的独立是在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之后,故C项不正确;农村改革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是支撑,故D项说法不正确。

9.(2014年山东文综,20)如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析:C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光辉照耀”“飞跃发展”“高速度发展”等可以看出当时对“大跃进”运动缺乏正确认识,思想领域仍受“左”倾思想影响,故选C项。

10.(2014惠州调研)如下材料说明当时 (  )

A.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战略方针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解析:A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对外开放,B项排除;题干材料没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项排除;D项“已经建立”说法与史实不符。

11.(2014湖北高三联考)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受西方学术影响,社会史研究在中国兴起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社会史研究的视角相对于以前主流的政治史有很大的不同,有学者总结:如果说以前的政治史是“眼光朝上看”的话,那么社会史则是“视线的下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令风俗等等都成了研究的重点。导致中国史学研究转型的原因是(  )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改革开放的促进

C.政治的大众化和民主化推动

D.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析:B 根据材料信息“受西方学术影响”可知对外开放促进国外社会史理论传入,为国内史学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国内改革导致现实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史学研究领域的思想解放,推动历史学者把目光转向普通社会群体和社会生活,这就带来了社会史研究的兴起。由此可见,正是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史学研究开始转型。故B项为最佳选择。

12.(2014延边质检)“20世纪50年代以前,‘狗剩’之类的名字大行其道;50年代以后,很多人起名解放、建设、援朝、跃进、继红、文革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起名讲究更动听、悦耳的声音和表达,勇、伟、娜、丽等极富男性或女性色彩的字眼被广泛采用。”材料反映了 (  )

A.名字仅仅是一个指代符号

B.政治事件影响着社会意识

C.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D.社会环境影响了人名取向

解析:D 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起名,如“解放”“建设”等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史实,“文化大革命”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运动,这说明社会环境影响了人名取向,故D项正确。A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B项表述片面;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固定资产的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时期,由于国内经济环境的不同,国家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也不同,因而造成投资主体、资金来源、投资产生的作用也都体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有经济固定

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单位:%)

——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

(1950~2000)

(1)阅读上表,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期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对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影响。(6分)

(2)据表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些新变化的原因。(6分)

(3)这些投资新变化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或机制上发生了哪些根本性转变?(6分)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问,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期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依据表格数据,从投资主体、资金来源方式两个方面分析,呈现出单一的特点。这种计划经济体制能够集中有限的资源,加快经济建设,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但同时也导致农业发展滞后,企业缺少自主权和发展的积极性。第(2)问,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变化,从投资主体、资金来源方式两个方面分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的重视推动了非公有制的发展。第(3)问,这些投资新变化反映出,经济体制方面由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环境由封闭自守走向对外开放。

答案:(1)特点:①投资主体较为单一(或主要依靠国家投资);②资金来源方式较为单一(或以国有资金为主)。(4分)(若答:国家投资比重很大,是投资的主体;外资利用、自筹和其他投资比重为零;可扣1~2分。)

影响:①积极影响: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公平性,能够集中有限的资金,大力开展经济建设,保证了一批大型重工业企业的建成投产,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有利于巩固国防。(3分)

②消极影响: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造成国家工业建设资金长期不足,影响到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造成企业缺乏投资积极性。(3分)

(2)新变化:①投资主体多元化;②资金来源多样化;③国家投资比重逐年下降,非国家投资比重迅速上升,并成为投资主体。(4分)

原因: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行,使国有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②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③国家鼓励非公有制主体和民间资本投资国有企业。④新型投资、融资方式的引入。(6分,答出3点即可)

(3)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2分)由政府主导投资(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向由市场主导投资转变;由关门建设向对外开放转变。(4分)

14.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待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材料二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联系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8分)

(2)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6分)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8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20世纪先进思想成果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原因”实际回答新三民主义出现的背景;第(2)问,回答的时间限制是“20世纪20年代”,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结论;第(3)问是表格题,注意对“讲话名称”栏内容分析。第(4)问是开放性问题,结合前面的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变化:由推翻帝制、创立民国发展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4分)

原因:辛亥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4分)

(2)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6分)

(3)“一国两制”的构想,推动了港澳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4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4分)

(4)理论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要联系实践,不断完善。(4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概述篇2

第13讲 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阶段特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在民主法制、经济建设、科教卫生、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坐标通览]    

[整体感知]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如提倡“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选举等。

(2)祖国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得以成功运用。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两岸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不结盟;外交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1)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城市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开始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2)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改革开放后新中国的政治和外交

民主与法制建设

拨乱反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着手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完善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

“依法治国”

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基层民主选举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一国两制”

理论

1984年“一国两制”方针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实践

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得到发展

外交活动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发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作用

(2)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倡导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等

维护周边安全

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确立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确定党和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2.经济体制改革

(1)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②内容: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③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飞速发展。

(2)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①改革内容:管理体制、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

②过程: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③意义: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对外开放

(1)20世纪80年代,先后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2)1990年中央政府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

(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与世界接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7年中共“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邓小平理论

(1)形成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中共“十三大”召开,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2)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3)地位: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地位: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3)意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

1.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改善,物质生活、交通运输、通讯事业、大众传媒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由短缺经济时代逐渐过渡到小康生活时代。

2.科技和文化教育

(1)科技: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文艺的春天:“双百”方针得到恢复并进一步贯彻执行。

(3)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211工程”计划;启动“希望工程”等。

主题1| 经济上: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1.(2016·全国丙卷)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A [题干中农业种植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改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国家也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故排除B、C、D三项。]

2.(2013·全国卷Ⅰ)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导学号:02792131】

A.面临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 [新经济政策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的做法,承认市场和商品货币的作用,实际上正确处理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故B项符合题意。两国实行的政策相距半个多世纪,国内外经济状况尤其是国际经济状况明显不同,A项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前没有出现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C项错误;苏联为促进工业化取消了新经济政策,D项错误。]

[备选真题]

3.(2016·上海高考)2016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B [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安徽农村的探索无关,故A项错误;安徽小岗村农民违背中央禁令,“贴着身家性命”分田单干,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央倡导的,不存在“贴着身家性命”,故C项错误;土地改革运动没有违背中央精神,不存在“贴着身家性命”,故D项错误。]

4.(2016·海南高考)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展国企改革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从安徽开始的,与广东和福建省不符,故A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确定以广东和福建两省为基础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故B项正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中共“十四大”确定的,与题干时间1979年不符,故C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始于1984年,与题干时间1979年不符,故D项错误。]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无论是农村的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与二者有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生产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中国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的初始主体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差别,但是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城镇化改革的方式。

从制度创新角度命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命题猜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农民获得的是土地的经营使用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所以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解题时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

1.(2016·德州模拟)1980年,中共中央“75号文件”指出,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可以包产到户。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据此判断当时(  )

【导学号:02792132】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展开

B.中央经济政策难以落实到地方

C.经济改革仍然面临着较大阻力

D.突破了“姓社姓资”思想束缚

C [根据“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未全面展开,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经济政策难以落实到地方,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实行,“75号文件”特别强调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反映出仍有部分人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有疑虑,这些表明改革仍然面临着较大阻力,故C项正确;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突破了“姓社姓资”思想的束缚,故D项错误。]

2.(2016·马鞍山质检)我国户均土地规模从1986年9.2亩下降为1997年的7.65亩。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人均土地面积的减少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水平。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

B.已经不适应农村地多人少的现实

C.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D [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结合、自给自足三者结合为其主要特征,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农村地少人多而不是地多人少,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关于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激发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水平”这些关键信息从侧面体现了农村生产效率的低下,故D项正确。]

创设新情境考查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命题猜想] 

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复习备考时,要加强对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实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及影响等的理解认识,同时要注意与时事热点问题相联系。

3.(2016·武汉模拟)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市场经济改革成为明确目标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故B项错误;根据“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等信息可知市场经济改革成为明确目标,故C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故D项错误。]

4.(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理论界的这一言论(  )

【导学号:02792133】

A.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B.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C.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

D.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B [1988年,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理论界违背商品经济发展的规律而主张实行计划干预,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计划经济体制的计划干预阻碍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意味着深化改革势在必行,故B项正确,C项错误;1992年“南方谈话”后国家才筹划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D项错误。]

从历史进程和阶段特征角度命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命题猜想]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从1980年的经济特区到1984年的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及内地而全面展开。解题时需结合相关历史概念分析。

5.(2016·唐山二模)1984年初,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从此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时期。此后中国开始(  )

【导学号:02792134】

A.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开放沿海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C.着手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化进程

B [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84年,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1992年,故A项错误;1984年我国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故B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D项错误。]

6.(2016·岳阳质检)到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由1980年的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7%上升到了21.34%。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  )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③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④浦东的开发开放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A [经济特区主要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没有上海,故①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80年代,故②正确;1984年,我国开放了上海等14处为沿海港口城市,故③正确;上海浦东开发是在1990年,故④错误。]

主题2| 政治上: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与祖国统一

(近五年全国卷未在此处命题)

[备选真题]

1.(2015·北京高考)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C [①据“跃进”可以判断发生在“大跃进”时期(1958年开始),②“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时间是1966~1976年,③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故按时间先后排列顺序为③①②④。]

2.(2012·天津高考)“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信息,并将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这一事件为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国力的强大。故答案选D项。]

多角度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

 (1)从基础上看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从实行的制度上看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从行政区域管理角度看实行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地方自治。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从实行的方式看是通过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行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命题考查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及影响

[命题猜想] 

国家统一是历史的主流,也是持续的社会热点。高考多是隐性考查与国家统一有关的历史事实,特别是“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复习备考时,适当拓展,链接古今中外的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相关史实,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认识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及影响。

1.(2016·石家庄一模)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B.“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C.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

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 [台湾问题属于我国内政问题,对台政策不属于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第一幅图画当时还没有提出“一国两制”,故B项错误;第一幅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坚决统一台湾的决心,第二幅图反映改革开放后推动两岸友好交往以便实现和平统一大业,第三幅图反映了为实现祖国统一走上了法制化道路,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问题,故D项错误。]

[备选习题]

2. “截至2009年10月,两岸贸易额累计达1.6万亿美元;大陆有关方面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9万多个,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累计超过588亿美元。大陆企业自2009年开始对台投资以来,项目约180个,金额近10亿美元。”这体现出(  )

【导学号:02792135】

A.“一国两制”理论有新发展

B.“九二共识”原则得到国共两党认可

C.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

D.“和平统一”是两岸关系的最终结局

C [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一国两制”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强调台湾和大陆的贸易来往,并没有强调“九二共识”,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主要强调的是大陆和台湾贸易额的增长,体现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加深,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两岸经济贸易往来,而非两岸的统一问题,故D项错误。]

主题3| 文化上:现代中国思想、科技、文化的发展

(近五年全国卷未在此处命题)

[备选真题]

1.(2015·江苏高考)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A [依据材料信息“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可知邓小平的这一讲话是让人们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据此判断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故A项正确。浦东开发与开放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故排除B项。“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改革开放,故排除C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初步建立的,故D项错误。]

2.(2014·江苏高考)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

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

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干限定词“‘文革’后”和图片信息“科教后勤部”进行判断,A项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故排除;B、D两项不涉及科教方面,不符合题意;“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对教育战线提出的战略方针,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故C项正确。]

1.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1)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

(3)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

2.通史视角认识现代中国教育、文艺事业发展的阶段特点与表现

时间

阶段特点

主要表现

1949~1956年

向社会主义过渡

(1)政治上,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3)教育上,建立了人民教育事业

1956~1966年

曲折中前进

(1)经济建设有成就,也有严重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但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又破坏了“双百”方针

(3)1958年,掀起“教育大革命”,有成就也有教训

1966~1976年

遭受严重挫折

(1)政治上,民主法制受到严重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经济上,受政治运动的打击,经济建设几乎停滞

(3)教育上,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大学停止招生,教授受到批斗

(4)文化上,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戏流行,出现“百花凋零”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

全面繁荣

(1)政治上,进行拨乱反正,民主法制得到发展和完善

(2)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3)外交上,发展全方位的外交关系,努力争取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4)教育上,确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5)文化上,“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出现全面繁荣的局面

创设问题情境考查新时期的教育成就

[命题猜想] 

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很大成就。如恢复高考、实施义务教育、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等。解题时一般需要结合所学史实解答即可。

1.(2016·临沂模拟)199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材料表明(  )

A.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体现

B.国家首次提出了职业教育理论

C.传统的教育观念开始改变

D.劳动力缺乏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A [材料中强调发展职业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和劳动就业服务的,故A项正确;职业教育在中国属于舶来品,材料中并未体现国家首次提出职业教育理念,故B项错误;传统的教育观念因为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发才开始改变,是不准确的,故C项错误;中国是劳动力大国,不会出现劳动力缺乏而影响发展,故D项错误。]

[备选习题]

2.(2016·北京西城区二模)下表是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的统计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断(  )

年代

高等教育

中等技校

中等师范

中学

小学

1975

32.6

34.4

/

39.3

45.0

1980

23.4

37.2

26.0

39.6

44.6

1985

30.0

38.6

/

40.2

44.8

1990

33.7

42.4

52.4

41.9

46.2

1995

38.5

48.3

62.8

45.2

47.5

A.在80年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出现明显减少

B.“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C.改革开放后我国才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教育改革和观念进步是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D [根据表格“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可以看出,新时期女性接受各类教育的人数逐渐增加,可以推知教育改革与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故D项正确。]

主题4| 多维探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归纳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

(近五年全国卷未在此处命题)

[备选真题]

1.(2015·山东高考)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解析】 解题时注意提取材料关键信息“1980年”及摘掉人民公社的牌子。由此联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作答。注意要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解释。

【答案】 提取历史信息:

层次一: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例: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

层次二:能依据材料,获取表层信息。例:向阳人悄悄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人们对摘牌行为感到忧虑。

层次三:答案与材料没有联系。

进行历史解释:

层次一: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例: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层次二: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依据考生作答时所涉及要点多少及解释的合理程度等酌情给分)

层次三:不能在历史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没有对历史信息的解释。

历史表述

层次一:合乎逻辑,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层次二:基本符合逻辑,条理较清晰,语言较流畅。

层次三:缺乏逻辑,条理不清,词不达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1)政治上

①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促进国家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②祖国统一问题上,对台湾政策发生了变化,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策略,香港、澳门回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经济上

①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②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为主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向转变,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发展思想从片面盲目发展到全面科学发展的转变。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地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宏观调控,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外交上

①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②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思想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5)科技教育上: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载人航天技术等逐渐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教育全面发展。

1.(2016·常德模拟)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下列关于新阶段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02792136】

A.先改革后开放,以国内改革带动对外开放

B.去苏联模式,开创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

D.始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B [改革和开放基本上是同步的,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农村发展的动力,故C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

[备选习题]

2.(2015·锦州质检)“文革”结束后,中共领导人逐渐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失败,社会主义时期依然存在着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从而使“封建主义的残余”而不是资本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因而也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这表明(  )

A.中共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文革”后党内仍有“左”倾错误

C.封建主义制度是新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D.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不可跨越的

A [材料体现了中共领导人对于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而不是再单纯地照搬苏联的做法,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一种对中国国情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而不是“左”倾的体现,故B项错误;封建主义制度在当时已经消失,故C项错误;材料的主旨不在于强调社会形态的演进可否跨越,故D项错误。]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主要活动

(1)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2)“文革”后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为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4)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5)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

(6)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评价

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20世纪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

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概述篇3

第13讲 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阶段特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在民主法制、经济建设、科教卫生、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坐标通览]    

[整体感知]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如提倡“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选举等。

(2)祖国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得以成功运用。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两岸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不结盟;外交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1)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城市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开始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2)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改革开放后新中国的政治和外交

民主与法制建设

拨乱反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着手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完善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

“依法治国”

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基层民主选举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一国两制”

理论

1984年“一国两制”方针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实践

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得到发展

外交活动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发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作用

(2)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倡导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等

维护周边安全

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确立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确定党和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2.经济体制改革

(1)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②内容: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③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飞速发展。

(2)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①改革内容:管理体制、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

②过程: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③意义: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对外开放

(1)20世纪80年代,先后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2)1990年中央政府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

(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与世界接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7年中共“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邓小平理论

(1)形成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中共“十三大”召开,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2)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3)地位: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地位: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3)意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

1.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改善,物质生活、交通运输、通讯事业、大众传媒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由短缺经济时代逐渐过渡到小康生活时代。

2.科技和文化教育

(1)科技: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文艺的春天:“双百”方针得到恢复并进一步贯彻执行。

(3)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211工程”计划;启动“希望工程”等。

主题1| 经济上: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1.(2016·全国丙卷)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A [题干中农业种植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改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国家也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故排除B、C、D三项。]

2.(2013·全国卷Ⅰ)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导学号:02792131】

A.面临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 [新经济政策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的做法,承认市场和商品货币的作用,实际上正确处理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故B项符合题意。两国实行的政策相距半个多世纪,国内外经济状况尤其是国际经济状况明显不同,A项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前没有出现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C项错误;苏联为促进工业化取消了新经济政策,D项错误。]

[备选真题]

3.(2016·上海高考)2016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B [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安徽农村的探索无关,故A项错误;安徽小岗村农民违背中央禁令,“贴着身家性命”分田单干,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央倡导的,不存在“贴着身家性命”,故C项错误;土地改革运动没有违背中央精神,不存在“贴着身家性命”,故D项错误。]

4.(2016·海南高考)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展国企改革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从安徽开始的,与广东和福建省不符,故A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确定以广东和福建两省为基础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故B项正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中共“十四大”确定的,与题干时间1979年不符,故C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始于1984年,与题干时间1979年不符,故D项错误。]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无论是农村的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与二者有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生产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中国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的初始主体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差别,但是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城镇化改革的方式。

从制度创新角度命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命题猜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农民获得的是土地的经营使用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所以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解题时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

1.(2016·德州模拟)1980年,中共中央“75号文件”指出,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可以包产到户。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据此判断当时(  )

【导学号:02792132】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展开

B.中央经济政策难以落实到地方

C.经济改革仍然面临着较大阻力

D.突破了“姓社姓资”思想束缚

C [根据“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未全面展开,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经济政策难以落实到地方,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实行,“75号文件”特别强调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反映出仍有部分人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有疑虑,这些表明改革仍然面临着较大阻力,故C项正确;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突破了“姓社姓资”思想的束缚,故D项错误。]

2.(2016·马鞍山质检)我国户均土地规模从1986年9.2亩下降为1997年的7.65亩。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人均土地面积的减少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水平。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

B.已经不适应农村地多人少的现实

C.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D [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结合、自给自足三者结合为其主要特征,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农村地少人多而不是地多人少,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关于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激发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水平”这些关键信息从侧面体现了农村生产效率的低下,故D项正确。]

创设新情境考查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命题猜想] 

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复习备考时,要加强对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实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及影响等的理解认识,同时要注意与时事热点问题相联系。

3.(2016·武汉模拟)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市场经济改革成为明确目标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故B项错误;根据“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等信息可知市场经济改革成为明确目标,故C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故D项错误。]

4.(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理论界的这一言论(  )

【导学号:02792133】

A.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B.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C.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

D.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B [1988年,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理论界违背商品经济发展的规律而主张实行计划干预,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计划经济体制的计划干预阻碍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意味着深化改革势在必行,故B项正确,C项错误;1992年“南方谈话”后国家才筹划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D项错误。]

从历史进程和阶段特征角度命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命题猜想]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从1980年的经济特区到1984年的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及内地而全面展开。解题时需结合相关历史概念分析。

5.(2016·唐山二模)1984年初,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从此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时期。此后中国开始(  )

【导学号:02792134】

A.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开放沿海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C.着手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化进程

B [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84年,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1992年,故A项错误;1984年我国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故B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D项错误。]

6.(2016·岳阳质检)到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由1980年的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7%上升到了21.34%。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  )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③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④浦东的开发开放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A [经济特区主要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没有上海,故①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80年代,故②正确;1984年,我国开放了上海等14处为沿海港口城市,故③正确;上海浦东开发是在1990年,故④错误。]

主题2| 政治上: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与祖国统一

(近五年全国卷未在此处命题)

[备选真题]

1.(2015·北京高考)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C [①据“跃进”可以判断发生在“大跃进”时期(1958年开始),②“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时间是1966~1976年,③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故按时间先后排列顺序为③①②④。]

2.(2012·天津高考)“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信息,并将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这一事件为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国力的强大。故答案选D项。]

多角度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

 (1)从基础上看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从实行的制度上看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从行政区域管理角度看实行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地方自治。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从实行的方式看是通过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行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命题考查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及影响

[命题猜想] 

国家统一是历史的主流,也是持续的社会热点。高考多是隐性考查与国家统一有关的历史事实,特别是“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复习备考时,适当拓展,链接古今中外的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相关史实,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认识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及影响。

1.(2016·石家庄一模)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B.“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C.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

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 [台湾问题属于我国内政问题,对台政策不属于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第一幅图画当时还没有提出“一国两制”,故B项错误;第一幅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坚决统一台湾的决心,第二幅图反映改革开放后推动两岸友好交往以便实现和平统一大业,第三幅图反映了为实现祖国统一走上了法制化道路,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问题,故D项错误。]

[备选习题]

2. “截至2009年10月,两岸贸易额累计达1.6万亿美元;大陆有关方面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9万多个,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累计超过588亿美元。大陆企业自2009年开始对台投资以来,项目约180个,金额近10亿美元。”这体现出(  )

【导学号:02792135】

A.“一国两制”理论有新发展

B.“九二共识”原则得到国共两党认可

C.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

D.“和平统一”是两岸关系的最终结局

C [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一国两制”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强调台湾和大陆的贸易来往,并没有强调“九二共识”,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主要强调的是大陆和台湾贸易额的增长,体现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加深,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两岸经济贸易往来,而非两岸的统一问题,故D项错误。]

主题3| 文化上:现代中国思想、科技、文化的发展

(近五年全国卷未在此处命题)

[备选真题]

1.(2015·江苏高考)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A [依据材料信息“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可知邓小平的这一讲话是让人们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据此判断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故A项正确。浦东开发与开放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故排除B项。“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改革开放,故排除C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初步建立的,故D项错误。]

2.(2014·江苏高考)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

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

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干限定词“‘文革’后”和图片信息“科教后勤部”进行判断,A项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故排除;B、D两项不涉及科教方面,不符合题意;“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对教育战线提出的战略方针,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故C项正确。]

1.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1)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

(3)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

2.通史视角认识现代中国教育、文艺事业发展的阶段特点与表现

时间

阶段特点

主要表现

1949~1956年

向社会主义过渡

(1)政治上,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3)教育上,建立了人民教育事业

1956~1966年

曲折中前进

(1)经济建设有成就,也有严重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但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又破坏了“双百”方针

(3)1958年,掀起“教育大革命”,有成就也有教训

1966~1976年

遭受严重挫折

(1)政治上,民主法制受到严重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经济上,受政治运动的打击,经济建设几乎停滞

(3)教育上,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大学停止招生,教授受到批斗

(4)文化上,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戏流行,出现“百花凋零”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

全面繁荣

(1)政治上,进行拨乱反正,民主法制得到发展和完善

(2)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3)外交上,发展全方位的外交关系,努力争取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4)教育上,确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5)文化上,“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出现全面繁荣的局面

创设问题情境考查新时期的教育成就

[命题猜想] 

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很大成就。如恢复高考、实施义务教育、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等。解题时一般需要结合所学史实解答即可。

1.(2016·临沂模拟)199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材料表明(  )

A.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体现

B.国家首次提出了职业教育理论

C.传统的教育观念开始改变

D.劳动力缺乏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A [材料中强调发展职业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和劳动就业服务的,故A项正确;职业教育在中国属于舶来品,材料中并未体现国家首次提出职业教育理念,故B项错误;传统的教育观念因为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发才开始改变,是不准确的,故C项错误;中国是劳动力大国,不会出现劳动力缺乏而影响发展,故D项错误。]

[备选习题]

2.(2016·北京西城区二模)下表是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的统计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断(  )

年代

高等教育

中等技校

中等师范

中学

小学

1975

32.6

34.4

/

39.3

45.0

1980

23.4

37.2

26.0

39.6

44.6

1985

30.0

38.6

/

40.2

44.8

1990

33.7

42.4

52.4

41.9

46.2

1995

38.5

48.3

62.8

45.2

47.5

A.在80年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出现明显减少

B.“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C.改革开放后我国才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教育改革和观念进步是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D [根据表格“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可以看出,新时期女性接受各类教育的人数逐渐增加,可以推知教育改革与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故D项正确。]

主题4| 多维探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归纳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

(近五年全国卷未在此处命题)

[备选真题]

1.(2015·山东高考)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解析】 解题时注意提取材料关键信息“1980年”及摘掉人民公社的牌子。由此联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作答。注意要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解释。

【答案】 提取历史信息:

层次一: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例: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

层次二:能依据材料,获取表层信息。例:向阳人悄悄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人们对摘牌行为感到忧虑。

层次三:答案与材料没有联系。

进行历史解释:

层次一: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例: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层次二: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依据考生作答时所涉及要点多少及解释的合理程度等酌情给分)

层次三:不能在历史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没有对历史信息的解释。

历史表述

层次一:合乎逻辑,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层次二:基本符合逻辑,条理较清晰,语言较流畅。

层次三:缺乏逻辑,条理不清,词不达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1)政治上

①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促进国家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②祖国统一问题上,对台湾政策发生了变化,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策略,香港、澳门回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经济上

①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②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为主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向转变,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发展思想从片面盲目发展到全面科学发展的转变。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地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宏观调控,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外交上

①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②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思想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5)科技教育上: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载人航天技术等逐渐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教育全面发展。

1.(2016·常德模拟)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下列关于新阶段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02792136】

A.先改革后开放,以国内改革带动对外开放

B.去苏联模式,开创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

D.始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B [改革和开放基本上是同步的,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农村发展的动力,故C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

[备选习题]

2.(2015·锦州质检)“文革”结束后,中共领导人逐渐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失败,社会主义时期依然存在着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从而使“封建主义的残余”而不是资本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因而也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这表明(  )

A.中共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文革”后党内仍有“左”倾错误

C.封建主义制度是新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D.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不可跨越的

A [材料体现了中共领导人对于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而不是再单纯地照搬苏联的做法,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一种对中国国情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而不是“左”倾的体现,故B项错误;封建主义制度在当时已经消失,故C项错误;材料的主旨不在于强调社会形态的演进可否跨越,故D项错误。]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主要活动

(1)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2)“文革”后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为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4)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5)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

(6)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评价

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20世纪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

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概述篇4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相应地,教育方针也发生了变化。   

1978年9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国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要“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后来他又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要培养“四有”新人。这些都被写进了中央和国家有关文件,具有教育方针的性质,对新时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进入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有关文件、法规对教育方针多次作过表述。1981年6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中国的教育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段话规定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性质和任务,提出了“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等具体要求及其具体规范,具有教育方针的性质。1986年4月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这里既包括德、智、体全面发展,又包括“四有”要求。进入90年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党和国家又及时制定了新的教育方针政策。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出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任务、目标、战略政策措施和指导方针。“教育工作的任务是:遵照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具体目标包括四个方面,其中核心是“两基”:“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应采取的战略是:“深化教育改革,坚持协调发展,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注意办学效益,实行分区规划,加强社会参与。”   

指导方针是:“在教育事业发展上,不仅教育的规模要有较大发展,而且要把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结构选择上,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初、中级人才列为重点;在地区发展格局上,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80年代末的教育发展水平,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教育。”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方针被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规定了我国未来教育的性质、方向、途径、目标及其规格,对我国教育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   

“(十六大)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七大关于教育方针的论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思考学校的发展和改革。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明确指出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推荐访问: 新时期 改革开放 概述

【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概述范文(精选4篇)】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