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范文(精选5篇)

| 浏览次数:

时期是汉语词汇,拼音是shí qī,意思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段具有一定特征的、较长的时间。如:上古时期、远古时期、萌芽时期、三皇五帝时期、封建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少年时期,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5篇

【篇1】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相应地,教育方针也发生了变化。   

1978年9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国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要“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后来他又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要培养“四有”新人。这些都被写进了中央和国家有关文件,具有教育方针的性质,对新时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进入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有关文件、法规对教育方针多次作过表述。1981年6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中国的教育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段话规定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性质和任务,提出了“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等具体要求及其具体规范,具有教育方针的性质。1986年4月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这里既包括德、智、体全面发展,又包括“四有”要求。进入90年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党和国家又及时制定了新的教育方针政策。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出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任务、目标、战略政策措施和指导方针。“教育工作的任务是:遵照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具体目标包括四个方面,其中核心是“两基”:“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应采取的战略是:“深化教育改革,坚持协调发展,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注意办学效益,实行分区规划,加强社会参与。”   

指导方针是:“在教育事业发展上,不仅教育的规模要有较大发展,而且要把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结构选择上,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初、中级人才列为重点;在地区发展格局上,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80年代末的教育发展水平,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教育。”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方针被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规定了我国未来教育的性质、方向、途径、目标及其规格,对我国教育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   

“(十六大)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七大关于教育方针的论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思考学校的发展和改革。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明确指出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篇2】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

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心得体会

第五党支部 李云

一、伟大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刊登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这篇文章,新华社向全国转发,文章鲜明的提出,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又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不能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这篇文章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极其强烈反响,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但由于与“两个凡是”尖锐对立,并且触及盛行多年的思想僵化和个人崇拜,因此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一开始就受到了一些人的指责,关键时刻邓小平给予及时而有力的支持。1978年6月2日,他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着重阐述了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观点,批评有些人在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问题上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态度,号召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会议原来确定的议题主要是讨论经济工作,由于会前邓小平提出的工作重点转移的建议,已经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赞同。这次会议首先讨论工作重点转移的问题,对于工作重点转移,大家是热烈拥护一致赞成的,但大家感到如果不正确解决指导思想问题,不纠正左左倾错误,包括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不克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思想僵化,不解决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

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纲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十四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原有的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行修修补补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建立能够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进一步具体化,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其基本框架为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大会指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把这一理论作为党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大会强调,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的各项工作。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大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阐述。

三、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题为全面建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大会系统总结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报告指出,这些经验联系到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大会对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要求,大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大会认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该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艰苦奋斗。

党的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也到作为当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党的十六大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作出了全面阐述。大会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大会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为此全党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贯彻。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的要求,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推向新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

【篇3】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叙述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在党中央领导下,努力学习和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职尽责。

重点与难点:

1、深刻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伟大历史转折;

2、充分认识邓小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性贡献及其在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的历史地位;

3、全面理解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探索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辨证关系;

4、充分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历史性成就,正确认识这些成就同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的相互关系。

计划课时:3-4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在徘徊中前进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徘徊中的前进

粉碎“四人帮”;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职务;召开中共十一大。

2、支持和领导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突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提出。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邓小平支持真理标准讨论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1、时间: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会议的中心议题:讨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全会解决的认识问题

(1)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

(2)调整对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

(3)认真对待历史遗留问题

4、全会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全面地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我国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从而实现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拨乱反正的推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1、平反冤假错案

为有效地调动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实现改革开放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必不可缺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2、调整国民经济

提出“调整、改革、充实、提高”的方针,坚决纠正“左”的错误的影响,保证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1、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两大问题

(1)“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亟待改革

(2)还有一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未解决

2、确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过程。这一制度在农村的推广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早在1962年邓小平就提出了“猫论”;“文化大革命”结束初期,党内有人反对实行承包;1980年邓小平明确支持联产承包责任制。

3、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出现新局面

“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促进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4、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探索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点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和要求,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决定》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是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指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决定》精神的指导下,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5、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和建设

(1)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正式起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任务;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正式起步

(3)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邓小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十三大后,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4)政治体制改革的评价

(三)对外政策的调整

1、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正常化

2、邓小平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总设计师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

(2)1984年10月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在中顾委会上提出任何生产都是世界性的

三、拨乱反正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二)全面总结新中国的历史,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1、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3、决议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4、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

1、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2、中共十二大的内容

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确立新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翻两番的目标。

提出建设两个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思想,选举新的领导班子。

(二)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1、前提条件:

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和实施,使得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被突破,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发展的局面。

1985年3月和5月,《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推进了科技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三)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从沿海到内地逐步发展深入的开放步骤。

1、设立4个经济特区:深圳、汕头、珠海、厦门

2、开放14个港口城市: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3、建立沿海开放区和沿海开放带:

1985年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全海南岛开辟为经济特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整党和精神文明建设

1、整党(1983-1987年)

任务:统一思想,纠正一切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整顿作风,纠正各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加强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改变党组织的软弱涣散状况;纯洁组织,把坚持反对党、危害党的分子清理出去。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986年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根本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1、中共十三大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

4、选举了新的领导成员

(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1、内容

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意义

(三)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

1980年8月,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

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把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1987年10月的七中全会讨论并原则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十三大报告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性质、目标以及方法、步骤等一系列问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一)1989年政治风波的发生与平息

1、1989年政治风波的发生

2、1989年政治风波的平息

(二)向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

1989年6月23-24日,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决定撤销赵紫阳的总书记职务,选举江泽民为总书记。

1989年9月,邓小平提出辞职请求,11月的五中全会接受请求。

(三)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

1、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

2、改革开放推出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系列措施

3、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

(四)对外工作在打破对华“制裁”中全方位推进

1、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后,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使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在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制裁”,应对苏东巨变后的国际局势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2、积极发展和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继续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3、继续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方针。

(五)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第三代领导集体紧抓不放的一件大事。

1989年7月,作出《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1990年3月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1991年《毛选》四卷第二版出版,要求学习。

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

(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二)真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一)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受风险考验中前进

(三)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第五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一、成就

(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三)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六)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七)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1997年7月1日和1999 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先后恢复了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这是实现祖国统一迈出的历史性步伐,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1、毛泽东时期为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所作的努力;

2、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3、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4、反对分裂主张,维护国家统一。

(八)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

(九)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面临的新考验和新问题

(一)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二)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严重

(三)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

(四)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五)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复习思考题:

辨析:

1.解放思想就是敢于怀疑一切、超越一切、不断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问答: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有哪些新的认识?

2、简述民族复兴的战略构想。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

4、.试对“党的路线的丰富和发展”这一命题展开讨论。

5、谈谈你对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认识?

6、谈谈你对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认识。

7、为什么邓小平强调“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篇4】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

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与新时期党史研究
孙大力

【期刊名称】《北京党史》【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十七大报告以鲜明的主题,深刻的阐述,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些新的理论成果,既是对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后面临的各种重大现实问题的科学回答.同时又是对改革开放实践历程的经验总结。要正确理解这些新的理论,并用这些理论指导实践,不仅需要关注和研究现实问题,而且应当重视党自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十七大报告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关于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新成果的阐述。这些阐述既展示了比较清晰的理论形态,又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种说服力不仅来自于理论本身的内在逻辑,而且来自于报告对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回顾和经验总结。这一部分的内容不但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和历史依据,有助于加深对这一指导思想的理解,而且还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对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十分清晰的思路。
【总页数】4页(4-7
【关键词】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发展观;内在逻辑;说服力【作者】孙大力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100080【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D0-0【相关文献】
1.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J],施芝鸿2.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J],施芝鸿3.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J],施芝鸿
4.笔谈学习胡锦涛总书记“12·18”重要讲话精神——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科学总结[J],阳国亮
5.为什么说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J],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篇5】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

课时检测(二十二)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1980年,中共中央“75号文件”指出,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可以包产到户。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据此判断当时(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展开B.中央经济政策难以落实到地方C.经济改革仍然面临着较大阻力D.突破了“姓社姓资”的思想束缚
解析:选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实行,“75号文件”特别强调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反映出仍有部分人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有疑虑,这表明改革仍然面临着阻力,故C项正确。
2.20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一次谈话中肯定了“包字进城,包则灵”的现象。这是因为“包字进城”的做法(
A.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C.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D.扩大了企业生产规模
解析:选A材料“包字进城”的做法,反映出国有企业改革实行企业承包责任制,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1992年之后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不符合时间限定,故B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没有改变生产资料公有制,故C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实行企业承包责任制,与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无关,故D项错误。
3.浦东开发开放后,中央政府先后于1990年、1992年和2019年3次比较集中地赋予一系列特殊政策,给予上海更大的资金支持和自主审批权。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B.浦东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C.中国完全融入了全球化大潮D.改革开放中的先行先试特点
解析:选D材料强调的是对外开放,并非对内改革,故A项错误;中国最早开放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故B项错误;中国完全融入全球化大潮是在2019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故C项错误;题干以浦东为例强调了“先后”“3次”“给予特权”体现了
第1页

先行先试的特点,故D项正确。
4.1950年,中国盐业总公司成立,1964年,由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全国盐行业。2019年,国家对工业盐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2009年4月,盐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从2017年1月1日起,食盐价格全面放开。这一历程本质上反映了(
A.经济体制的变革C.分配制度的变革
B.所有制的变革D.盐业自主权扩大
解析:选A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食盐价格全面放开”体现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所有制的变革,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分配制度的变革,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盐业自主权扩大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并非本质,故D项错误。
5.2016年7月4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尽快在国企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下列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开
②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③改革分配形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④改革产权制度,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A.①②③④C.①②③
B.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选B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并非完全分开,故①错误;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符合史实,故②正确;改革分配形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符合史实,故③正确;改革产权制度,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符合史实,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6.2019年11月,中办、国办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做出新部署,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关系作出了具体规定。这种“三权分置”制度(
第2页

A.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种根本性变革B.顺应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
C.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盘否定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解析:选B材料“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表明“三权分置”制度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是根本性变革,故A项错误;“三权分置”制度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故B项正确;“三权分置”制度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说明没有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盘否定,故C项错误;“三权分置”制度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可见农民没有获得土地所有权,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0分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我国国务院的六次机构改革时间1982
数量61个
备注
人员由5.1万减到3万,部委领导平均年龄从64岁减到60岁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部门,撤销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
1988
60个
组建能源部
1993
59个
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撤销了电力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等几乎所有工
2019
29个
业专业经济部门
建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国家计划
2019
28个
发展委员会改为国家发改委,“计划”从名称中消失
明确提出“大部门制”,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
2019
27个
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
——摘编自陈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历程述略》
解读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政府机构改革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政府机构改革逐渐由直接行政管理向宏观调控方向转变,因此首先提出其改革的趋势,然后结合所学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内容以及影响。要求所提取的信
第3页

推荐访问: 新时期 改革开放 精选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范文(精选5篇)】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