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一百年发展历程心得体会范文二篇

| 浏览次数:

心得是汉语词汇,拼音xīn dé,是指工作或学习中的体验和领悟到的东西:凡人读书,各有心得;学习心得。出自清·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二:“凡人读书,各有心得,虽契友不能同,亦不能喻。”、 清·陆以湉 《冷庐杂识·学医宜慎》:“ 程杏轩医案,历,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的一百年发展历程心得体会2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党的一百年发展历程心得体会2篇

第一篇: 党的一百年发展历程心得体会

2016发展对象党课心得体会

发展对象党课心得体会

本篇范文由第一公文网整理党员发展对象,也就是即将成为正式党员的预备党员进行党课培训,学习党的知识,下面是发展对象党课心得体会

发展对象党课心得体会

我十分荣幸的成为了一名积极分子。通过对党章的学习,使我对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党有了更加渴望的向往。以下是我的几点学习心得:

一、关于入党动机

入党之前必须要端正入党动机,正确的入党动机,是正确行动的精神力量,要求入党的同学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经受住党组织的考验,才能做到真正从思想上入党,才能为党的事业和目标奋斗终生。有的同学入党是为了使自身得到锻炼,使自身能力获得提高;或者是从小受到长辈和父母的教育,为完成长辈和父母的心愿而加入党组织;还有同学认为加入共产党是一件十分光荣和值得自豪的事情,为了获得这份光荣和自豪感而入党。谭森德书记作为一名老党员,教育我们入党既要有远大的理想,也要脚踏实地,把现在的事情做好,对我们来说就是要努力学习,学好自己的专业;要端正入党动机,入党不是为了给个人谋利,而是为了给人民服务,不是为了索取,而是为了奉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不是一份荣誉,而是一份责任和义务,党员要时刻以党章严格要求自己,听从党的领导,以党的利益为重,为党的事业和目标奉献自己的一切。我也领悟到入党动机不只是入党之前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要一生去诠释自己的入党动机,时刻谨记加入中国共产党就要有为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毫不动摇;要脚踏实地,提高自身修养和能力,做一个对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都有用的人;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个党员的行动准则;要在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中起到先锋作用,为他人树立良好的形象,党员较之于普通群众,应该高标准严要求,时时事事处处按照党员标准规范自己言行,站在群众前带领群众积极工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关于党史

通过宋辉书记对建党九十年以来风雨历程的激情讲解,我们仿佛跟随宋书记穿越时空,亲身体验了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建立中国共产党开始,到毛泽东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再到邓小平同志领导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后到胡锦涛主席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艰辛历程,这让我深深地了解到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肩负起民族的希望/fanwen/1566/,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把历史推向前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我作为一名积极要求进步的大学生,我渴望加入到这个先进的组织中,将自己的个人价值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更好地统一结合起来,把对党、对祖国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热爱投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去,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广阔舞台上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成绩。

三、关于国内国际形势

郎青春老师通过他风趣的讲解,以及他为我们准备的生动幽默的课件,通过特定国情、特定阶段、突出问题、经验教训、物质储备等多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当前中国国内所处的形势;又通过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比较、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的外交政策等多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在世界所处的形势。短短不到两个小时的讲解,却让我有一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感觉,使我对中国现在国内外的形势有了更加进一步的了解,对我将来为党、为祖国的发展奉献力量提供了帮助,也为我立志将来改善中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注入了动力。

通过此次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的培训,使我系统地学习了党的基本知识与理论,使我更进一步的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知道了党的发展历程,了解了当前中国的形势。我将时刻谨记此次培训班带给我的知识、理解和体会,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努力,不断地上进,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论是组织上,还是思想上,都争取早日成为党组织中的一员。

以上这篇是发展对象党课心得体会,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心得尽在:心得体会望大家多支持本网站,谢谢。

第二篇: 党的一百年发展历程心得体会

浅谈《大公报》的百年发展历程

[摘要]一九零二年以来的百多年,《大公报》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强大的历史;一九四八年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大公报》也见证了港人奋发进取、艰苦创业的历程。可以说,一百年的《大公报》史,是国家的一本百年“日记”,也是香港一本半个世纪的“日记”。虽然经历了百年的沧桑与洗礼,但是《大公报》作为我国新闻史上最具影响力、最负盛名,同时也是寿命最长的一家报纸,从一九零二年创刊至今,其地位仍旧是举足轻重的。它顺应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将中国人民在求解放、谋发展这条曲折的道路上所经历的种种艰辛与坎坷、取得的辉煌与成就、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等等都一一记录了下来,《大公报》可谓是一本最鲜活的中国现代史教科书。

[关键词]大公报 历史 发展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093-02

一、《大公报》的发展历程

中国报史研究最负盛名的专家方汉奇曾这样评价:“中国新闻界含金量最高的世界级品牌报纸——《大公报》”。中国有两千多家报纸,但出版百年,在新闻史上有过重大影响,在全球华文传媒界有着崇高声誉的,只有《大公报》一家。

从最早的英敛之时期到王郅隆时期,再到之后的新记公司时期以及从1948年之后在香港办报的这五十多年,《大公报》所经历的这四个时期可以说是其一百多年以来发展的一个缩影。“由满族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一份支持改革的报纸开始,经过受皖系政客把持的一个短暂时期,和资产阶级‘文人论政’的一段时期,到之后在香港作为爱国爱港报纸的时期,可以说整个报纸的历史是一以贯之的”[1]。《大公报》是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1949年以前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大公报》以“忘我之为大”的“大”字,和“无私之为公”的“公”字作为报名,这是一个响当当的报名,“忘已之为大,无私之谓公”,也就是说忘已无私是大公。“扩大公无我之怀,移风易俗,富国强民”,这就是《大公报》办报宗旨,也是这一百年为此奋斗的目标。丁关根说:“《大公报》百年沧桑,辗转七地,经历了清、民国、新中国,应当说是记录了中华民国的兴衰,见证国际风云变幻。尽管《大公报》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她坚持进步,坚持正义,报效祖国”。

在旧中国时期,《大公报》享有很高的盛名和威望,引领着当时的舆论界导向,对每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都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时,第一家派记者深入边区采访的就是《大公报》,并在全国公开发行了相关系列通讯;1919年,被派往法国对巴黎和会进行采访的中国记者只有一人,他就是当时来自《大公报》的胡政之;派记者前去苏联报道在中苏建交之后苏联的发展情况的,《大公报》是国内报纸的第一家,总之,不论是波茨坦会议还是纳粹战犯的审判,亦或是日本签字投降仪式,有太多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大公报》的记者在现场的见证。

《大公报》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于1902年6月17日首次在天津法租界出版,之后,又依次辗转于汉口、上海、桂林等地出版。在旧中国时期,《大公报》曾经有过武汉、天津、重庆等六个版,并在当时创下了日总发行量约20万份这个前所未有的报纸发行记录。到了建国之后,在中共港澳工委的领导下,《大公报》继续在香港出版发行,并与其他两家香港报纸共同形成了当时香港左派报纸的阵地。至今仍在出版的《大公报》香港版,曾是香港舆论导向的领导者,它于1938年8月13日创刊,又于1948年3月15日复刊。自复刊以来,无论是在香港回归之前还是回归之后,《大公报》一直都为香港特区的蓬勃发展献计献策,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整个香港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成为了香港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爱国进步报纸。

二、《大公报》的办报宗旨和特色

《大公报》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份著名的文人报纸,一贯奉行“言论报国”的宗旨,在长期的办报历程中,逐步形成并巩固了个性鲜明的“敢言”传统。它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版面、增加内容,除了在香港和中国内地发行外,其营销更是延伸至世界数百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在全球每个地域都能看到《大公报》的身影,同时也受到了海内外读者们的一致好评。作为一份综合性报纸,版面多、涉猎面之广、内容之丰富,是《大公报》的特色之一。在版面设计上,为满足读者的不同信息需求,分别设有经济版面、新闻版面、教育版面、论坛版面以及专题版面等等,而每一类版面还会根据具体情况再进行细致分类。例如新闻版面就囊括了国内和国际新闻、香港新闻以及体育、经济方面的新闻,《国际热点聚焦》版以多视角的立场对国际上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而《要闻专题》版则用当下的时事作为题材来进行分析和探讨。经济版的设置也是相当人性化,十几个版面的选择,同时还会时常刊登一些极富参考价值的专题特稿,让读者可以第一时间同时获取国内外最新、最详尽的经济动态和资讯。不仅如此,“《物流与航运》版、《大公教育》版也同样受到香港特区政府高度重视,更为航运界和教育界人士称道;《大公论坛》是各界人士对时事发表意见的园地;此外,专题版面有《中国专题》《海峡两岸》《经济观察家》《创新科技》《社团》《中华医药》《保健》《消费新风》《校园》《文化》《专业世界》《体坛长短镜》等,各具特色”[2]。

三、《大公报》的“敢言”传统

作为一家民间报纸,《大公报》自创刊以来,始终将详实可信的报道以及中肯的立场和观点作为办报特色,以“坚持宣传正义的声音”为宗旨,而它态度鲜明的政治言论更是闻名于整个报界,在中国整个近代政治的发展历程中,每每遇到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都能看到《大公报》明确的观点以及犀利鲜明的政治态度和言论,这其中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难、强权,不惧困难、险阻,实事求是的作风都当为后人所学习。在当时,《大公报》可以说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舆论机关,它用满腔的爱国情,发表了大量的有助于救国、兴邦之言论。《大公报》的成功崛起与它有着一支极具职业素养的管理队伍以及记者队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有着相当专业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报道客观准确、消息快速灵通,不但敢于评论而且更是善于评论;倘若在新闻事件真相尚未得到明确的情况下,《大公报》从不选择退缩和回避,而是站在尊重法律的角度,以维护国家的统一为立场,客观全面地去分析整个事件,并将民众最真实的声音表达出来,所以说,《大公报》虽然“敢言”,但并非只是一时主观的独断妄论,而是经过了缜密分析、理性思考之后的结果。总体上说,《大公报》还是一份文人办的报纸,如果说“敢言”是其传统的思想基础,那么“文人论政”作为《大公报》的办报方针,则是奠定这种思想基础的重要基石,其身后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铺垫。

《大公报》的“敢言”传统,与其报的创办人、领导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公报》的创办人英敛之(同时也是辅仁大学倡议者之一,属清末保皇党),在政治上同样是有着独到的见解和鲜明的态度,他公开与袁世凯对立,并敢于议论当朝朝政,主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制,在他主持《大公报》的十年间,使其名声大噪,迅速成为闻名于整个华北地区的大型日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声誉。英敛之早前曾提出报人须具有“大公”的思想品质,直至1937年,有了长年对于办报的诸多实践经验做基础,《大公报》人再一次提出了报人只有自身的发言做到“要公要诚要勇要忠”,言论界才能够有真正的言论自由,而“公、诚、忠、勇”不仅是《大公报》敢言传统最扎实的文化基础,更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报人应必备的品德和修养。

“所谓‘公’,是指动机要公,竭力将‘我’撇开,记事立言必须客观公正,并做到不以报纸谋私利,不以报纸为私用,简言之,就是该报社训中的‘不私’;所谓‘诚’,是指致意要诚,即报纸须以对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而发表诚心为国的言论,有了高度的责任观念,就能不为不负责任的清谈,熟谙利害得失,便可发表‘诚心为国家的言论’;所谓‘忠’,是指忠于真理,忠于自己的见解,就是社训中的‘不盲’,即不盲从,不盲信,既然要对国是发表意见,报纸就一定要锤炼出有价值的政见,而且要忠于自己的观点;所谓‘勇’,是指勇于发表,即报纸一旦确定了自己的观点,无论遇到何种阻力,都要以大无畏的精神,将其发表出来,要‘不畏强权’和‘不媚时尚’,报纸生存于社会,强权和时尚随时都会给报纸造成巨大的压力,因此,办报真的需要‘勇’的精神,要随时作好失败的准备,以准备失败的精神以保证言论的自主与独立,这一点,《大公报》可谓将一个“勇”字演绎到了令人感佩的境地”[3]。

四、《大公报》的局限性

新闻是历史的草稿。《大公报》在记录了中国现代史的同时,也参与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百年中,由于时代和认识的局限,《大公报》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的言论主张,瑕瑜互见,有功有过。过失和错误,可稽可考,但重要的是她能以人民利益为依归,知错能改,抛弃旧污,与时并进。由于历史和认识上的局限,《大公报》也有过迷惘和错误,尤其是20世纪30~40年代,对一些历史大事件的言论主张,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两面性。当时的“西安事变”就是其中一个例子。那时的《大公报》观点有时较为片面、主观,比如其较为主张国家中心论,因此之后的一些报道就片面地只以这一观点为基本思想,使得其中的诸多观点都缺乏公正性可言。不过在大方向上,《大公报》始终有着正确的走向。例如在抗日问题上,虽然《大公报》仍旧被“国家中心论”所影响,但是其更强烈的想法是认为当前的中国应该团结一致,统一对外,停止一切内战,并主张应持有开放的态度,开阔的眼界,为寻求中国新的振兴之路而勇于探索。对于抗日战争中《大公报》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上的报道,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在指出《大公报》某些错误主张的同时,充分肯定其爱国抗日的大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方汉奇在《〈大公报〉的历史地位》一文中指出:“周恩来总理1958年和费彝民谈旧《大公报》的历史贡献时,曾经肯定了三点,即第一,她是爱国的;第二,她是坚持抗日的;第三,她为中国的新闻界培养了众多的杰出人才,这一评价十分中肯”[4]。

总的说来,作为后人,对于《大公报》的分析应该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要用全面的、理性的视角,结合它当时所处的时代和背景去公正地看待它,还原历史最真实的面貌。《大公报》所经历的这100年,是国际、国内风云激荡的100年,也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争取独立与解放的100年。一家报社,在历史大事件来临时能做出快速、准确而又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报道与评论,是很不容易的。《大公报》是中国新闻史上唯一的一家创刊逾百年的报纸,她是中国新闻界的老寿星。她同时也是中国新闻界中唯一的含金量最高的世界级的品牌。爱护这个品牌,发展这个品牌,使她永葆青春,不断开拓前进,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参考文献】

[1]方汉奇.《大公报》百年史[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贾晓慧.《大公报》新论——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与中国现代化[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3]方汉奇.《大公报》百年史[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4]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推荐访问: 心得体会 一百年 发展历程

【党的一百年发展历程心得体会范文二篇】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