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六篇

| 浏览次数:

措施是管理学的名词,通常是指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方式、方案、途径,可以分为非常措施、应变措施、预防措施、强制措施、安全措施,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6篇

第一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乡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案措施

整合力量、扩大监管

建立村环境卫生保洁制度,组建环境卫生清洁队伍,配备清洁车4辆,保洁员5人,负责全村垃圾清理工作;将河长制与人居环境治理相结合,组建河道治理小分队,确保河面无垃圾杂物,无乱堆乱放,无侵占河道现象。

整章建制,加强宣传

向群众发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连心卡”,早晚利用广播在村内进行宣传。建立《大碌洞村规民约》对村民行为进行具体约束,坚持一月一督导、一季一调度、半年一观摩、年终综合考核。每月初利用党员活动日,对全村进行清扫一次,每季度组织党员代表义务对村内环境卫生集中清理,每半年评选一次清洁一条街和清洁农户,并实施流动挂牌。提炼了“孝、信、实、和、助”的大碌洞精神,创作《大碌洞村歌》,举行“城乡手拉手,文明齐步走”家风家训作品捐赠活动,大大提高了村民文明程度。

夯实基础,狠抓实效

目前,大碌洞村铺设污水管网3公里,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初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体系,使农村生活污水点源得到有效管控;建设完成村庄街道硬化道路3500平米,坚持街巷硬化与路肩铺装、管线铺设、绿化美化相衔接,实现了道路畅通、美观;安装路灯103盏,建绿色文化长廊900米;建文化广场3个,1700平米。依托本村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淳朴的民俗文化气息,通过集中打造“五区三线一村”,着力建设农事农作体验、田园亲子教育、乡愁乡情追忆、露营垂钓休憩、田园婚纱摄影等于一体的田园休闲康养基地。

第二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浅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法

导读

2018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紧接着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通知(发改农经〔2018〕343 号),本文就如何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出一点浅薄的看法。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过程农民所需的物质和非物质的生产要素和生活资料的有机结合体。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系统的功能和变化规律正在遭受由于人口增长、城镇化、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经济利益的驱动以及人为破坏而逐步走向衰竭。同时,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也因国家“优先工业和城市”的战略而俞加明显,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获得了相对自由的行为空间。而农村地区空间无序化、自然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传统文化逐步衰落消亡等都导致了农村人居环境日益落后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也逐渐把视线转向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现状居住条件

(1)住房问题

农村地区因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村民建房选址随意,房屋布局较为零乱,房屋风格多样。同时,农村占用、滥用土地问题严重,影响道路布局,对村庄日常的交通影响也较大[18]。部分村民为方便自己,将自家住宅修建于主要道路两侧,村庄的布局形式由此受制,形成长条形的布局模式。

(2)生活用水

饮用水是村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农村的生活用水质量主要是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取水源的水质影响,二是现有水厂设备设施对生活用水的影响。

在生活用水处理方面,村民将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接近排放,形成臭水沟或废水沟,影响了农村村容村貌,降低了农村人居环境品质。

(3)农村厕所

农村厕所并没有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这对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一定的影响。在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村民直接挖坑当作厕所使用,俗称“旱厕”,同时将其作为灌溉肥料的储存所。

(4)家畜与住宅关系

农村住宅与家畜多混杂一起,很多农民常将鸡舍等设置于住宅内或者不远处,猪舍、牛舍等也离住宅不远。其产生的粪便等污染也成为了主要的污染源,影响村民身体健康和人居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现状

农村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却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反而一些“白色污染”成为了威胁。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没有垃圾收集站,浪费了农村可回收资源,环境也受到污染,人居环境也下降,违背“村美”的观念。

农村居民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往往会在生产种植过程中使用化学农药,虽然农药可以减少病虫害,但是却对生态环境和土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土质恶化,土壤肥力下降,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等。

基础设施现状

(1)道路交通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农村的道路交通建设情况较差,与城镇联系不便,村民得到的信息也相对滞后。

(2)公共文化设施现状

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欠缺,教育水平低下,村民对于文化生活的要求也不高,因此,文化、体育、娱乐等设施普遍不足。

(3)电力通讯现状

我国农村地区供电水平虽较以往得到提升,但还是因为供电设施布点不足、不合理的低压网络配置及供电半径过大等问题,不能满足农村的用电需求。通讯方面,农村的固定电话和手机的使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用量也大增,但村内留守人员,特别是老人使用较少。同时,通讯基础设施水平低,农村地区网络信号覆盖较差等原因,使村民与外界信息交流机会受到限制。

(4)消防设施现状

从我国农村目前的消防设施建设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农村都未设置消防设施。

(5)绿化现状

村庄道路两旁基本无绿化,植物种植杂乱,缺乏层次;村民的庭院绿化被农作物代替,无合理规划等,都影响了人居环境质量。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原则、内容与方法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原则

(一)人居环境的指导原则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体系较为庞大,是多层次,因素较多、复杂的复合系统,是环境、空间、区位等要素的综合体现,因此,人居环境的建立需要一定的原则。根据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结合我国目前人居环境现状,提出7点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的原则;规划全面性原则;生态的原则;社会经济的原则;文化建设的原则;创新的原则。

这七个原则之间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少,形成共体。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应遵循上述原则,统筹兼顾,并不断根据国家形式和动态及时调整,适应国家发展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二)“天人合一”有机原则

“天人合一”有机理念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满足人的需求为基础,同时与周边的环境及生物和谐相处,保护和修复原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循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要将城乡之间的大环境视为成体有机体,统称城乡发展,把人的需求与自然的承载能力放在这样的一个整体环境中思考。

(三)绿色可持续原则

绿色可持续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旨,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存在的客观矛盾,制定建设绿色建筑、绿色生态环境等的具体措施,将农村天然的自然环境融入到规划的空间环境之中,既保证村庄的各项发展,又注重与自然的协调;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重视人的社会性,鼓励人的积极参与,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主体,需要人的意识参与,才能保证规划建设的顺利实施,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协调。

(四)经济合理性原则

农村发展最直接的体现就在经济,这也是村民最大的愿望,农村人口流失很大的原因就是经济滞后,配套不足等问题。因此,在人居环境建设时需将其作为重点考虑问题。农村由于交通不便,村庄未经合理规划,产业结构不合理,村民规划意识薄弱,导致未实现自身经济增长而牺牲优越的自然资源,使得人居环境质量逐渐下降。

(五)公众参与原则

在越来越多的规划建设及整治过程中政府主导占据大部分,然而失去了人民群众的参与,导致规划或整治项目不能够满足人民的生活,公众参与不仅仅能够反应当地现状情况,同时也能够使得做出的规划或整治结果得到实际的经济效益。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与方法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以保障村民基本生活条件、治理村庄环境、提升村庄风貌为主要任务。尊重农村现有格局,在现有布局基础上,改善村庄环境,保持乡村特色,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便村民生产生活,避免大拆大建和贪大求洋。规划整治贯穿始终,应做好深入调研,通过入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全面收集村庄基础资料,以便了解村民的具体需求,让村民参与规划整治的全过程。

保障农村安全和村民基本生活条件

(1)村庄安全防灾整治:分析农村所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明确防护要求,划定防护范围;提出预防各类灾害的措施和建设要求;确定村内避灾疏散通道和场地位置、范围,提出建设要求;划定消防通道,明确消防水源位置、容量;建立灾害应急反应机制。

(2)农房改造:提出既有农房、庭院整治方案和功能完善措施;提出危旧房抗震加固方案或拆除方案;提出村民自建房屋的风格、色彩、高度控制等设计指引。

(3)生活给水设施整治:合理确定给水方式、供水规模,提出水源保护要求,划定水源保护范围;确定输配水管道敷设方式、走向、管径等。

(4)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整治:提出现有道路设施的整治改造措施,整治要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兼顾道路的美观与景观效果;确定村内道路的选线、断面形式、路面宽度和材质等;提出停车方案及整治措施;确定道路照明方式;确定交通标志、标线等交通安全设施位置。

改善村庄公共环境和配套设施

(1)排水污水处理设施:确定雨污排放和污水治理方式,提出雨水导排系统清理、疏通、完善的措施;提出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的整治、建设方案,提出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位置、规模及建议;

(2)环卫设施整治:农村的主要污染源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所以整治的时候将生活污水用污水管网收集处理,条件允许情况下可进行二级生化处理,检测达标后排放或用于农业灌溉;引导且鼓励村民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利用,实现就地减量,在村庄居民聚居点设置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和相应数量的垃圾桶,设置垃圾转运站;每个居民点可设置 1-2 处公厕,将粪便无害化处理。

(3)电杆线路整治:提出现状电力电信杆线整治方案;提出新增电力电信杆线的走向及线路布设方式。

(4)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合理确定村委会、幼儿园、小学、卫生站、敬老院、文体活动场所等设施的类型、位置、规模、布局形式;确定小卖部、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规模。村庄各公服设施风貌与住宅应尽量统一,小型的公共服务设施如文化站点等便民设施配备应在村委会内,方便村民的日常生活。

(5)村庄节能改造:确定村庄炊事、供暖、照明、生活热水等方面的清洁能源种类;提出可再生能源利用措施;提出房屋节能措施和改造方案;缺水地区村庄应明确节水措施。

提升村庄风貌

(1)村庄风貌整治:挖掘传统民居地方特色,提出村庄环境绿化美化措施;确定本地绿化植物种类;提出村口、公共活动空间等重要节点的景观整治方案。防止照搬大广场、大草坪等城市建设方式。

(2)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特色保护:提出村庄历史文化、乡土特色和景观风貌保护方案;确定村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案,防止拆旧建新、嫁接杜撰。

(3)根据需要可提出农村生产性设施和环境的整治要求和措施。

(本文编辑于西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原标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法运用研究——以平武县高村乡民主村为例》,原作者宋芑兴)

第三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工作实施计划

为更好地推进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提高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根据《宿豫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结合全区实际,制定本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推进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农民持续增收、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完成全区70%以上村居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加快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改造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75%以上,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和厕所粪污治理达100%、行政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覆盖率达75%以上,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全市试点示范县(区)。

三、责任分工

(一)治理农村垃圾

1.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确保新庄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全面开展垃圾分类试点示范。全区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75%。(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

2.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率。农村垃圾集中收运率达97%,并常态化开展垃圾“四位一体”收集处理工作。(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

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98%以上。(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

(二)农村厕所粪污治理

4.农村户厕无害化建设改造。对户厕改造进行全面回头看,查漏补缺,对破损厕所进行修复。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以上。(责任单位:区爱卫办)

5.公共厕所建设与管理。乡镇建成区内等级公厕密度达到市定标准。在镇区建成10座公共厕所,改造20座村级公共厕所,实现20个机关单位公共厕所对外开放。(责任单位:区爱卫办)

(三)农村水环境治理

6.生活污水治理。实现乡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75%以上。做好全区50个村庄生活污水勘测设计、施工图设计、审查及工程招投标改造,力争年内全面完工。(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

7.农村河道疏浚。完成2019-2020年规划剩余全部土方工程任务。(责任单位:区水利局)

(四)农业污染治理

8.秸秆综合利用率。加大秸秆还田工作推进力度,重点推广麦秸秆还田集成水稻机插秧技术和稻秸秆还田集成小麦机条播技术。全年秸秆还田率达85%,其他农作物综合利用率达9%,综合利用率达94%。(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生态环境局)

9.农膜回收率。加强农膜生产、回收、再利用等环节管理,落实监管责任,建立常态化监测评价机制,农膜回收率达80%。(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生态环境局)

10.规模养殖治理率。巩固“263”专项治理活动成效,全区规模养殖场治理率达100%,并实现提档升级,全区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占比达55%。(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

1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生态环境局)

12.农药减量化。突出生物防控、物理防控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面源污染,实现农药减量化5%,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比例明显提高。(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

13.化肥减量化。突出测土配方、机械深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轮作休耕等技术,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目标1万吨,有机肥使用面积达8%。(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

(五)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提档升级

14.农村道路提档升级。“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118公里,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里完成44公里,覆盖率达100%。特色田园乡村等级公路通达率达到95%。(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局)

15.农村亮化工程。提升改造村庄实现亮化全覆盖。(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

16.供水行政村覆盖率。加大供水设施、管网建设,供水行政村覆盖率达85%。(责任单位:区水利局)

17.区域供水入户率。实施区域供水通村达户工程,保证区域供水入户率达80%。(责任单位:区水利局)

18.通信基础设施提升。村庄无线(4G网络)覆盖面积达到90%以上,村庄宽带通达率90%以上。(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19.卫生乡镇村居、健康乡镇村居创建。开展新庄镇国家卫生镇创建,来龙镇、陆集镇等2个省级卫生镇创建,新庄镇省健康村创建,光明村等6个省级卫生村创建。(责任单位:区爱卫办、区卫生健康局)

20.村级文化体育设施提档升级。20个村居建成“两室一场一路径”。(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1.居家养老和残疾人服务水平提升。新增10个村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委托社会化运营。(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区残联)

(六)村容村貌提档升级

22.绿美村庄建设。启动建设10个绿美村庄。(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

23.杆线迁移整治。完成村庄杆线无序设置、私搭乱接整治。(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4.乡风文明提档升级。清除迷信、低俗、虚假墙体、张贴广告,普及宣扬新时代精神的正能量广告标语。(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公安分局、区城市管理局、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七)村庄规划保护提档升级

25.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指导各乡镇完成30%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责任单位:区规划分局)

26.传统村落保护。推进3个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组织申报3个市级传统村落,1个省级传统村落。(责任单位: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区住建局)

27.提升特色田园乡村质态。启动建设集中居住项目19个,改(扩)建集中居住项目14个。(责任单位:区振兴办、区住建局)

四、工作要求

一要狠抓关键环节。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上,分类回收是关键。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立城区周边“村收镇运城区处理”、乡镇周边“村收镇运片区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既要管控污水乱排乱放,还要将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在农村改厕上,积极推广适应地域特点、农民能接受的改厕模式,并注重粪污同步处理,推进“厕所革命”。

二要注重宣传引导。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来抓。营造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浓厚氛围,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到整治工作中,建立企业结对、部门帮扶、社会捐赠以及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

三要加大督查考核。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区委区政府重点事项督查范畴,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合督查工作组,采取日常督查、调研检查、随机抽查和观摩评比相结合的方式,对各乡镇(街道、园区)整治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将督查考核结果与日常检查相结合,确定考核等次,作为奖补资金发放依据。

四要发挥长效机制。发挥好村级组织作用,增强村集体组织动员能力,组织开展专业化培训,把村民培养成为村内公益性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的重要力量。同时鼓励农民利用房前屋后发展具有乡土特色的庭院经济,推介一批美丽休闲乡村和精品旅游景点,带动提升村容村貌。

第四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第一章 前言

一、规划背景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农民人口比重高,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把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了战略前线,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采用就地“消化”政策,解决农民务工问题,缓解城市压力,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而村庄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核心内容之一,现已成为建设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体系。

地处辽东半岛的大连地区为全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镇发展较为完善。但是,就其发展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发展而言,如何从村庄整治入手,规划新农村、发展新农村,实现城乡和谐,促进整个大连地区的和谐发展,已成为我们当前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指导思想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资源节约,建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规划目标与定位

(一)规划目标

1.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并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引入投资,积极发展轻工业,解决劳动力剩余问题

2.农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规划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

3.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4.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搞好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5.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高店村、和谐高店村。

(二)规划定位

1.瓦房店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规划的示范村;

2.松树镇高店村生态农业建设定位;

四、规划重点

规划通过现状调研,了解村民们的关注焦点,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确定规划重点如下:

1.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和工业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生产,加强第三产业建设做到要发展大面积农业生产市场先行。

2.提高村庄主要道路等级和路面质量,解决出行难的问题。

3.增加基层医疗点,加大医疗投入,解决村民日常就医需要。

4.配套村民文化休闲场所,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5.整治居住环境,让村民拥有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

五、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二)条例规定

1.《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2.《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2000年2月14日建设部第36号发布)

3.《村庄建设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村镇规划卫生标准》(引用标准GB9981-88《农村住宅卫生标准》GB7959-87《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5.《小康住宅十大标准》

(三)政府相关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

3.《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05]174号)

4.《瓦房店市总体规划(1999-2020)》

5.《瓦房店市松树镇总体规划》

6.《大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纲要》

7.《大连市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六、规划范围与时段

本次新农村建设规划我们主要分两个层面来进行,一是村域发展规划,二是村屯整治规划。村域发展规划主要从区域的角度对高店村的社会经济、人口产业和用地做出合理的空间安排,而村屯整治规划则主要从当地村民的意愿出发,以人为本,实现美化人居环境,亮化村庄面貌。

(一)村域发展规划

1.范围:

高店村村域,规划范围6.5平方公里,村陆域面积6.3平方公里。

2.时段:

近期2006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

(二)村屯整治规划

1.范围:

高店村的高店屯、刘家屯。中心整治屯整治面积284公顷。

2.时段:

2006年——2010年。

七、技术路线

本次规划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分析入手,充分了解和认识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内涵,明确了高店村村庄建设规划的规划原则和目标。

同时,规划从现状条件分析人手,通过现场调查和基础数据的分析,了解现状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和产业发展概况,找出高店村在村庄分布、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规划目标为指引,以存在的问题为突破,提出具体的村庄发展原则,合理预测村庄人口容量,对试点居民屯进行整治,形成合理的村屯居住环境;同时结合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空间布局方案。

统筹安排主要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并提出村庄规划建设实施对策,确定保护村庄生态环境原则和措施;中心屯整治规划中提出总体构思和空间布局,同时制定详细的工程管线规划,来引导村屯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表1 技术路线表

第二章 村域发展规划

一、现状概况

(一)自然概况

高店村,地处瓦房店市东北部,隶属瓦房店市松树镇,位于镇域范围内南部。该村距离瓦房店市35公里。周边与赵屯乡、万家岭镇、得利寺镇相临,东侧与普兰店市交界,对外交通较便利。

高店村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冬长于夏,春秋短暂。当地年平均气温14℃,年最高气温33℃,最低气温-21℃;年平均降水量400mm,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520—2600小时,主导风向冬季为偏北风,夏季西南风。

(二)人口概况

1.人口数量

高店村下辖4个自然屯,空间上从北往南依次是丁屯、赵葳子屯和高店屯、小刘店;截止到2005年,高店村总人口为1318人,非农业人口36人,在册户数为442户。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情况看,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高店村近五年来人口增长缓慢,年均自然增长率仅为1.19‰;从机械增长率情况来看,由于高店村产业经济还没有形成规模,外来人口比较少,年均人口机械增长率仅为0.54‰。总体来说,目前高店村人口以自然增长方式为主。

表2 高店村人口数量调查表

2.人口结构

根据2005年末高店村人口结构调查数据,高店村15岁以下青少年有138人,占总人口的10.47%;19——60岁(女为55岁)之间的中青年有870人,占总人口的66%,比重最大;60岁(女56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68人,占20.33%。计算得出高店村少儿负担系数(少儿抚养比)为16.26%,老年负担系数(老年抚养比)为32.77%,总负担系数达49.03%。人口年龄结构总体上属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过渡。一方面,数量庞大的青壮年群体形成了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劳动力资源保障;另一方面,如此庞大的青壮年群体也为高店村带来了沉重的就业压力,而且预计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将加重老年化现象,社会负担将进一步加重。

从人口性别结构来看,2005年高店村男性675人,占51.21%;女性643人,占49.16%,人口性别比为109,略高于正常值106。

表3 高店村人口结构调查

3.人口文化素质

根据高店村6岁以上总人口各种教育程度的统计数据显示,高店村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文盲占总人口的2%,主要是老年人;小学和初中文化的人口比较多,占总人口的85%,,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口占10%;大专以上3%;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因此,目前需要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

4.人口就业结构

高店村从事第一、三产业的人口比重分别为:65%、5%,其中外出打工人口占30%,农业人口比重所占太大,由于临近水源等问题,几乎没有第二产业;三者的产值比重分别为:75%、5%。说明高店村的国民经济还处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中,产业层次较低。表明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高于就业比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需要得到充分的发展。

表4 高店村2005年人口结业结构情况

(三)产业经济

1.总体概况

近年来,高店村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提高,2001年高店村农村农业总产值25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700元,到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已达571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500元,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28.57%和26.47%,保持着很稳定的增长势头。但是总体来看, 高店村年总产值还是比较低的,这与高店村的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从高店村的产业结构来看,高店村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比较少。

表5 高店村近5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一览表

2.农业

高店村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民主要以粮食种植、蔬菜大棚和果园种植为主,现有耕地107.3亩,园地面积101.53亩,林地面积321.4亩,农业发展有了充足的保证。

农业总产值构成一直以种植业占绝对优势,而种植业又以苞米占主导地位,形成了明显的单一结构倾向,其他经济作物所占比重很小。果园以传统的苹果、桃为主,近些年也有果树品种的创新。期待科学技术指导。

畜牧业发展势头较小,基本上以村民个人家分散圈养牛、羊、猪为主。养猪耗费粮食比较多,而配给饲料的话价格也比较高,因此成本较大,效益较低。

3.工业

高店村工业发展历史比较短暂,由于是位于松树水库、复洲河的水源上游,从保护水源地的角度,村里在几年前曾建的缫丝厂,关闭了。所以要想振兴该村的经济工业并不是当地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改变老思路,另辟新径。注意收集资料,多创造无污染收益高的第二产业。

4.第三产业

高店村到目前为止第三产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主要就是村民利用自家住宅开杂货店,出售村民日常所需物品,规模普遍偏小。产值比重也比较低。

(四)土地利用

高店村全村陆域面积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7.6公顷,林地321.4公顷,园地101.5公顷;村民居民点用地26.5公顷,道路交通用地4.4公顷。水域面积约46.7公顷。未利用地43公顷。

表6 高店村现状土地利用平衡表

(五)基础设施状况

第五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构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正宏

【期刊名称】《乡村科技》

【年(卷),期】2020(000)008

【摘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科学统筹投资渠道尚未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群众不良生产生活习惯等问题的存在,导致整治成果容易出现反弹.结合工作实际,本文剖析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构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总页数】2页(33-34)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 长效机制

【作者】杨正宏

【作者单位】淮北市烈山区农业农村水利局 安徽 淮北 235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7; D422.6

【相关文献】

1.构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探析——以江苏省新沂市草桥镇为例 [J], 张新

2.创新机制强化保障综合施策以垃圾社会化治理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长春市双阳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事迹材料 [J],

3.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的调研 [J], 宁逵

4.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J], 岳晓颖

5.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秀美乡村——新余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状及对策 [J], 张建军; 胡军华; 丁小青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第六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的思考
作者:李赛钰
来源:《新丝路(下旬)》2019年第09期

        摘 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高度重视,组织有序,目标明确,统筹推进,环境面貌显著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一、泾川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

        1.农村环境整治成效覆盖面还不够高,彻底改观仍需久久为功。存在重点线整治,轻面上扩展,整体环境面貌有间隙。受不良习惯和落后观念影响,一些村庄卫生保洁工作不到位。垃圾终端无害化、废旧地膜资源化、粪肥有机化等困难困惑依然突出。

        2.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教育引导的任务依然艰巨。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主力军依然是保洁员,大多数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消极观望,不主动作为,存在“干部干、群众看”“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改变习俗、转变思想观念的任务依然艰巨。

        3.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资金投入压力较大。由于涉农资金整合难度大、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排水排污管网、农村改厕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多数项目只预算初建投资,运行、维护、管理所需经费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二、泾川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路径

        1.深入研究,工作谋划精细务实。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来抓。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制订了《泾川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泾川县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实施方案》《泾川县农村“厕所革命”行动方案》《泾川县农村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工作实施方案》《泾川县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站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等,紧扣目标、靶心不散,突出重点、集中用力,细化措施、多重保障,为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工作规范,也为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提供了标准遵循。

推荐访问: 人居 整改措施 环境整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六篇】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