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1温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六篇】

| 浏览次数:

峰会,指的是高手与高手之间的对决。涉及多国或多边国际性问题的、由各国最高领导人参加的、预计会达成某些共识或某些共同纲领性文件的国际会议被称峰会,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温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2021温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6篇

2021温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篇1

世界科学家的小故事

导读:本文 世界科学家的小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牛顿的故事
  牛顿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很喜欢动物。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给他一只狗和一只猫,牛顿收到礼物非常高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新朋友,为了便于狗和猫出入房间,牛顿在门边挖了两个洞,一个大一个小,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挖一大一小两个洞呢,牛顿回答说:“狗从猫洞里能过去吗?”
  牛顿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个月爸爸就去世了。两岁时,妈妈又改嫁到邻村。牛顿只好与外婆相依为命。他从不乱花钱,的爱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艺,把零用钱聚起来,买了锯子、钉锤等一类工具,一放学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
  牛顿学习时精神很专注。有一次煮鸡蛋,心里想着数学公式,竟误把手表当作鸡蛋丢进了锅里。还有一次,从早晨起就计算一个问题,中饭都忘了吃。当他感到肚子饿时,已暮色苍茫。他步出书房,一阵清风,感到异常的清新。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饭吗?怎么走到庭院中来了!于是他立即回头,又走进了书房。当他看到桌上摊开的算稿时,又把吃饭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立即又伏案紧张地计算起来。
  十个世界科学家的小故事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了3个月学,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常常把钱节省下来,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
  爱迪生12岁的时候,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厢,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卖完了报,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
  有一次,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有一次,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还有一次,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他没有被危险吓倒,还是顽强地做实验。
  爱迪生试制电灯,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实在太累了,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终於找到了合适的灯丝,发明了电灯.后来,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
  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是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熏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达尔文的故事
  达尔文小的时候,一次跟妈妈到花园里为小树培土.妈妈说:“泥土是个宝,小树有了泥土才能生长.别小看这泥土,是它长出了青草,喂肥了牛羊,我们才有奶喝,才有肉吃;是它长出了小麦和棉花,我们才有饭吃,才有衣穿.泥土太宝贵了.”
  达尔文问:“妈妈,那泥土能不能长出小狗来?”
  “不能呀!”妈妈笑着说,“小狗是狗妈妈生的,不是泥土里长出来的.”
  达尔文又问:“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姥姥生的,对吗?”
  “对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妈妈生的.”
  “那最早的妈妈又是谁生的?”
  “是上帝!”
  “那上帝是谁生的呢?”
  妈妈答不上来了.她对达尔文说:“孩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个谜,你像小树一样快快长大吧,这些谜等待你们去解开呢!”
  达尔文自幼喜欢花草树木、鸟雀虫鱼.上学以后,他仍然保持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他骑马、打猎、钓鱼、采集矿石、捕捉昆虫、钻进树林观察鸟类的习性.对达尔文来说,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问号,要探索、思考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他常常边观察边沉思,甚至忘记了危险.有一次,达尔文在一个古代城堡上散步,像往常一样陷入了沉思.他心不在焉地迈动着缓慢的脚步,突然一脚踩空,从城垛上跌了下来.这时候,达尔文的神智非常清醒,头脑还在思考。

2021温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篇2

第16章 保守型科学家与革命型科学家

 

    科学家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必须要受到一系列复杂思想和操作上的约束,但是如果他要出名,他又有天才也有运气能够出名,最终却依赖于他能否放弃这一套约束,转而支持自己的新发明。十分常见的是,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然同时显示维护传统和反对偶像崇拜者两方面的性格。

                                           ——库恩《必要的张力》

 

    我们常用极端的二分法来描述一个政治家对待革命的态度:保守或是革命、左倾或者右倾、守旧或者创新、鹰派或者鸽派,同样我们也可以用这些词汇来描述科学家。

    革命是针对传统而言的,是对传统的反叛和变革。传统则是指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思想、观念、体制、制度、标准、规范、方式、方法等的集合。一项革命就是一种正在成长中的新传统取代阻碍现实发展的旧传统的过程或者活动。取代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而是辩证地继承和扬弃。新的传统中既包含着旧传统中已有的有效的因素,又包含着旧传统中没有的创新的内容。

    由此可见,革命由两个标志,一是新传统的出现,它意味着革命的开始和潜在的动力;二是新传统的替代,它意味着革命的完成。把革命的这个概念应用到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就形成了政治革命、军事革命、经济革命、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等概念。

 

    1、科学进步的模式与科学革命

    为了揭示科学革命的规律,许多科学史学家、科学哲学家都进行了研究。

    奥地利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指出,科学发展是通过试错法,不断排除被证伪的假设,而接近真理的。他认为,科学假说先于科学发现,科学猜测先于科学证实,一个理论、一个假说的被证伪,就是一种科学进步。

    匈牙利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提出科学进步实质上是研究纲领的更叠。研究纲领有三个要素:一个由基本假设构成的理论的"硬核";辅助性说明构成的对硬核的保护带;由基本理论演绎和发展的一系列理论。进步的研究纲领代替退化的研究纲领就是科学革命。

    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所谓“范式变革”的科学革命观。尽管库恩的范式概念因模糊不清而倍受攻击,但实际上范式既包括一些早已为人们接受的基本概念、术语,也包括公认的科学成就、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还包括一些教科书、经典著作、实验工具、观察仪器等。库恩把科学的进步看成是革命变动和平静发展的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他认为科学体系发展的模式是: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在这个模式中,当一套陈旧的范式全部或局部地被一套新的不兼容的范式所取代时,就发生科学革命。

    美国科学哲学家劳丹提出了研究传统的概念。研究传统是一个研究领域中的实体和过程,以及该领域中用来研究问题和构成理论的合适的一组总的假定。劳丹认为科学革命发生在一个迄今在某一领域的科学家来说就是未知的或为他们所忽视的研究传统发展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之时,此时该领域的科学家感到必须将它作为自己以方的或对方的一个研究纲领而加以认真对待。

    美国科学史学家科恩对近代科学革命作了非常详细的论述。科恩认为科学革命要经过四个阶段。首先是“思想革命”或“自身中的革命”,该阶段是某一个科学家(或一个科学家小组)提出了一组改变改变现有知识特性的理论或者概念,以便解决某些重要问题;第二阶段是科学家通过文字形式写出研究纲领,支持对自己提出的新的方法、理论的信仰。前两个阶段都是私下进行的。

    第三阶段是把科学思想传播给朋友、同事、同行以至整个科学界,这一阶段可以称为是“论著中的革命”,因为这个新思想以科学论文或者专著为载体开始在科学共同体成员中广泛地流传。一个新的发现或者思想再者最初三个阶段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会失败;第四个阶段就是科学革命,科学思想被科学界接受,不过这个被接受的思想与最初的提倡者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保留了少量核心的概念或原理。

    科恩还给出了鉴别科学革命发生与否的四个证据。第一个是当时的目击者的证明。对革命起主要作用的科学家确信自己的工作会引起一场革命;第二个是对据说曾经发生过革命的那个学科以后的一些文献进行考察对比;第三个是有相当水平的历史学家尤其是科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们的判断;第四个是这个领域从事研究的科学家们的总的看法。

    由于人们对科学革命的定义、发生有不同的认识,对科学革命的时间和内容的划分也有所不同。有按学科领域代表性的科学家名字的,如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牛顿的力学革命、拉瓦锡的氧化说革命、道尔顿的原子论革命、达尔文的进化论革命、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革命,等等。无疑,这里提到的哥白尼、牛顿、拉瓦锡、道尔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科学家都是革命型科学家。也有按时间划分科学革命的,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是近代科学革命的起点,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则标志着近代科学革命的完成和结束;普朗克量子概念的提出是现代科学革命的起点,量子理论的建立则是现代科学革命成熟的标志。

 

    2、革命型科学家与保守型科学家

    我们简单地根据一个科学家在科学传统出现反常和危机的时候,表现出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来区分一个科学家是革命型的还是保守型的;或者说,革命型科学家或者自己提出新的发现、新的理论或者在新理论形成过程中提供各种支持;而保守型对新理论百般责难,力图通过对旧理论的修修补补来解决各种新问题。

    科学革命是有层次的和级别的。有的科学革命能够超越自身的学科领域,对其他学科甚至资格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发生影响,如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达尔文的进化论革命;有的科学革命只涉及到该学科领域,如拉瓦锡的化学革命、莱伊尔的地质学革命等;有的只涉及到学科领域的一个分支。因此,革命型科学家和保守型科学家也在不同的层次和级别发生冲突。

    在科学发展历程中,一个新的科学发现或者新的假设,必然对原有的科学理论有所突破,这就形成了与传统相冲突的局面。因此,受到传统观念束缚较深的科学家,常常会阻碍那些具有时代超前性的科学成果的发现和承认,有时甚至鼓励地阻挠这些新思想的传播。任何一个科学家对放弃业已接受并据之推进其专业工作的那组观念,都会有一种自然的抵触情绪。因为维持现状对每位取得了成功的科学家来说在思想方面、社会方面甚至在经济方面都有好处。因此,年老的科学家已经接受和熟悉了传统的科学知识,较容易成为保守者;而年轻的科学家更具有独创精神,较容易成为革命者。

    学术权威具有发言权,他们在同行评议中占有绝对的地位,因此他们容易对自己业已接受的知识充满自信。权威科学家的这种自信发展到盲目的程度,就会对所有来自他人的新成果表现出蔑视的态度。他们往往对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不予理睬。一个科学家在一定时期的地位越高,他就越容易产生盲目的自信,就越容易对那些不知名的科学家的科学发现产生反感。因此,权威的科学家较容易成为保守者,而没有知名度的科学家越容易成为革命者。当然,权威也是逐渐形成的,他们在不知名的时候往往都是革命者,在变成权威之后就成了保守者。

    每一个科学家都受到自己的知识结构的限制,一个原因是知识的专业化程度越变越高,每一个科学家只能在一个相对比较狭窄的领域里有所了解,而在另外的领域则往往一无所知,另外一个原因是科学家的工作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对新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家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率先承认新发现的科学家可以称之为是革命的,在心发现得到普遍承认后仍然反对新科学的科学家则可以称之为是保守的。

    人们往往夸大地批评那些对新发现进行抵制的保守科学家。这里不排除权威思想、传统思维方法和固有知识结构的限制,但更多地是科学家怀疑精神的结果。科学精神要求科学家怀疑一切。对于科学知识,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都应该持续地检查可能的事实错误或者论证的矛盾。

    科学家的怀疑精神已经成为制度化,要求全体科学家有严密的智力训练和严格的批评标准,在交流和研究经费申请的同行评议中,在科学会议的非正式的讨论的传统中,在所有其它的对发现结果的鉴定过程中,都要变表现出应有的怀疑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家的保守是正常的和合理的,是怀疑精神的体现,是使科学结构大厦趋于牢固可靠的必经之路。

 

    3、道尔顿:荣誉与保守同步

    道尔顿既具有敏锐的理论思维头脑,又具有卓越的实验才能,尤其是在对原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果,是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1803年10月,道尔顿报告了他的化学原子论,其基本要点是:①原子是组成化学元素的、非常微小的、不可在分割的物质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保持其本来的性质;②同一种元素的所有原子的质量以及其他性质完全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量以及其他性质。原子的质量是每一种元素的原子的最根本特征;③有简单数值比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时,原子之间就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化合物。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④一种元素的原子与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化合时,他们之间成简单的数值比。

    在科学理论上,道尔顿的原子论是继拉瓦锡的氧化学说之后理论化学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他揭示出了一切化学现象的本质都是原子运动,明确了化学的研究对象,对化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具有重要意义,此后,化学及其相关学科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哲学思想上,原子论揭示了化学反应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继天体演化学说诞生以后,又一次冲击了当时僵化的自然观,为科学方法论的发展、辩证自然观的形成以及整个哲学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原子论建立以后,道尔顿名震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各种荣誉纷至沓来。1816年,道尔顿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817年,道尔顿被选为曼彻斯特文学哲学会会长;1826年,英国政府授予他金质科学勋章;1820年,道尔顿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此后,他又相继被选为柏林科学院名誉院士、慕尼黑科学院名誉院士、莫斯科科学协会名誉会员等。在荣誉面前,道尔顿开始还是冷静的、谦虚的,但是后来荣誉越来越高,他逐渐改变了,变得骄傲、保守,最终走向了思想僵化、固步自封。

    1808年,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1778~1850)在原子论的基础上发现了气体反应的体积定律,实际上这一定律也是对道尔顿的原子论的一次论证,后来也得到了其他科学家的证实并应用于测量气体元素的原子量。但是该·吕萨克定律却遭到了道尔顿本人的拒绝和反对,他不仅怀疑盖·吕萨克的实验基础和理论分析,还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抨击。

    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佛加德罗建立了分子论,使道尔顿的原子论与盖·吕萨克定律在新的理论基础上统一起来,但是他也遭到了道尔顿无情的反驳。1813年,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创立了用字母表示元素的新方法,这种易写易记的新方法被大多数科学家接受,而道尔顿一直到死都是新元素符号的反对派。

 

    4、开尔文:两朵乌云的预测

    原名威廉·汤姆逊的开尔文是一位极为成功的科学家,年轻时锐意创新,思想极为活跃。他在格拉斯哥大学创建了第一所现代物理实验室;24岁时发表一部热力学专著,建立温度的“绝对热力学温标”;27岁时发表《热力学理论》一书,建立热力学第二定律,使其成为物理学基本定律;与焦耳共同发现气体扩散时的焦耳-汤姆逊效应;历经9年建立欧美之间永久大西洋海底电缆,由此获得“开尔文勋爵”的贵族称号。他一生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获得专利70种,足以证明他的成功。

    然而,步入晚年的开尔文,以一般人所固有的保守,在英国皇家学会宣称经典的物理学大厦已经建成,也就是说不会再有新的物理理论产生了。事实上,他自己也看到有“两朵乌云”遮蔽物理学研究。他所说的第一朵乌云,导致相对论的产生;他所说的第二朵乌云,导致了量子论的出现。这“两朵乌云”恰恰是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的导火线,发展起了全新的物理学理论。

    开尔文在物理研究中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但他两次面临重大发现,却没有获得成功,不能不说是个遗憾。1845年,21岁的开尔文,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不畏权势,发表他用数学公式表示法拉第的磁力线的见解,得到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的鼓励。第二年,开尔文利用“力的活动影象法”表示电力、磁力与电流。正当他已经接近电磁理论边缘时,他却踌躇不前,在焦耳引导下去研究热力学。

    1853年,开尔文在热力学研究取得辉煌成就之时,又转而研究电磁学,发表了著名论文《瞬间电流》,当他尚未弄清振荡电流是怎样把电磁振荡传播出去时,他又踌躇不前,把精力转移到长距离电缆传递电报的理论问题上。后来,电磁场理论由麦克斯韦建立,电磁波由赫兹发现。

    后来人们研究他与真理失之交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固守经典物理学已成大厦的成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当他到达真理的边缘的时候,却放弃了真理的发现;二是开尔文早年得志,却很少阅读他人著作,不善于吸取他人之长;三是具有工程师气质,对应用工程感兴趣,但缺乏理论物理学家直觉,缺乏发现真理的洞察力。

 

    5、普朗克:不情愿的革命者

    普朗克,1858年出生于德国。他终生从事热力学研究,最大科研成果是提出了量子假说。

    普朗克很早就投入了对黑体辐射的探索,在用经典物理理论无论如何都解释不了探索结果的情况下,他对经典物理理论进行了否定,提出了崭新的量子假说新概念,并据之得出了公式,把辐射能量与辐射光谱统一了起来,解决了黑体辐射问题。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认为,辐射是由一份份的能量组成的,就象物质是由一个个原子组成的一样。辐射中的每一份能量即是一个量子。量子的能量大小取决于辐射的波长,波长越短,能量越大;波长越长,能量越小。换句话说,就是量子的能量与波长成反比,与频率成正比。所谓量子,来自拉丁文“分立的部分”或“数量”一词。光正是一个个量子的连续发射,但由于人的眼睛有视觉暂留现象,所以看不到一个个分离的量子,而看到的是一道道光线。量子假说的提出,为新物理学的产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量子假说是物理学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标志,它在经典物理学的宏大体系中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为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的建立奠定了新的基础。因此,光量子的提出本身是一个革命性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普朗克无疑是量子力学发展史上第一个革命者。

    但是,受过严格经典物理学训练的普朗克看到自己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提出的量子假说造成的对经典物理学理论的“破坏”,心中有说不出的难过,从而限制了他进一步超越经典物理学论的界限,建立起崭新的物理学理论的研究。相反,他对经典物理学理论极其深厚的思想感情,使他开始了试图取消量子假说,或者使量子假说纳入经典物理理论的奋斗。

    普朗克的这一奋斗造成了必然的失败。他从1901~1914年的15年间,两次修改了原来的理论,企图使之纳入经典物理学理论;1911年,他提出第二个理论,对量子假说作了部分修改,即认为它只在发射时是不连续的,而吸收时却仍然是连续的;1914年,他又提出了第三个理论,不管是发射或是吸收,一律都是连续的,全面修改了量子假说,但这一理论终因未得到人们的支持而被放弃。在这15年中,普朗克在量子理论的知识宝库中,再也没有加进任何值得称道的东西。

    普朗克在晚年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徒劳,他承认“为了设法使基本作用量子适合于古典理论,我徒劳地进行了许多年的工作,耗费了很大精力,结果是枉费心血。现在我认识到,基本作用量子在物理学理论中所起的作用,比我受到的怀疑要重要得多。”

    普朗克尽管是新理论的开拓者,但他在刚刚提出量子假说后便又缩了回去,没有能够在这一假说的基础上,建立起崭新的微观物理学理论量子力学的大厦,把已经得到的东西失掉了。就在普朗克修正他的量子假说之时,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大胆革命,继续为量子理论的发展开拓道路,不仅证实了量子的存在,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基础上,为建起量子力学大厦做出了进一步的努力。

    普朗克是一位老派的学者。他为人正直高尚、奉公守法、谦虚谨慎,从来不愿意炫耀自己。他自称没有特殊的天才,不能同时处理许多不同的问题。在学术工作中,他主张尽可能地谨慎,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打破传统的“框框”。他把自己的量子假说称为“孤注一掷”的办法。就是说,只是在实验事实的逼迫下,他才终于“上了梁山”。因此,人们常说他是一个“不情愿的革命者”。

 

    6、密立根:科学与政治同样保守

    密立根的传记作者认为“密立根是变革世界中的保守分子,如果我们将科学家的革命者定义为努力探索、重估并最终摧毁正统学说根基的人,那么保守分子就是那些尽可能保护现有传统的人。密立根就是这样一个科学家,一个身处不断流动、迅速变迁的环境中的保守的物理学家。他总是力图通过有条不紊的程序与精确测量去实现他认为的物理学的进步。”

    密立根是美国物理学家。1868年3月22日生于伊利诺伊州莫里森,1887年进入奥伯林大学,1895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他后留学欧洲,听过彭加勒(1854~1912)、普朗克等的讲课;1896年~1921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先后担任物理学的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1921年应聘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担任物理实验室主任并主持学院的行政委员会,一直工作到40年代;1916年他还兼任国家研究委员会主席,1928年兼任美国科学促进学会会长。

    密立根最著名的实验成就是利用在电场和重力场中运动着的带电油滴精确地测定了基本电荷e。从1919年到1917年他对电荷的测量越来越精确:

    1910年:e = 4.891×10^-10静电单位。

    1913年:e = 4.774(±0.009)×10^-10静电单位。

    1917年:e = 4.774(±0.005)×10^-10静电单位。

    1916年,他的实验结果完全肯定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并且从图像中测出当时最好的普朗克常数h的值。

    密立根对电荷测量和光电效应的研究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但他研究的初衷不是去证明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公式,而是要推翻爱因斯坦的公式。密立根反对光量子的假设,认为它违背了人们关于光的干涉现象的全部知识和波动理论的实验基础。尽管他的实验已经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公式,他仍然认为这个公式依据的物理学理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密立根不仅在科学上表现为保守性,他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为保守性。政治上、社会观上与审美观上他都倾向于传统主义者。他是共和党的坚定拥护者,因为他认为共和党具有渐进性与文明的一切特征;在艺术和建筑上他对现代艺术表现出的“彻头彻尾的病态”颇有微词。

    密立根对科学的其他贡献还包括对 X射线的研究,他从事电子在强电场作用下逸出金属表面的实验研究、以及一些金属的 X射线研究,发现了近1000条谱线,波长直到13.66nm,从而有助于把 X射线谱和光学光谱连接起来;对宇宙射线的研究,密立根在宇宙线方面也做过研究,积累了大量的不同高度不同地区的实验数据,发现了宇宙线的纬度效应的大小与经度有关;纠正了早期有人认为宇宙线是由光子组成的观点。

    密立根对美国的物理教育事业也做出了贡献。1921年起,密立根任教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由于他的努力,终于使该校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中心之一。

 

    7、泡利:上帝之鞭

    泡利是20世纪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对量子力学、量子动力学、相对论、基本粒子物理都有重要的贡献。他发现了描述电子能量状态的泡利不相容原理,提出了中微子假设,因此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艾伦菲斯特给泡利起了个绰号“上帝之鞭”,它形象地刻划出泡利作为旧量子理论最严厉批评家的地位。

    在20年代初期,泡里完成了量子理论的某些最困难问题的批判性分析,在要求旧概念的一种全盘的、革命性的变化,谁也不像泡利那样激进,无论是海森堡、德布罗意或者薛定谔都比不上它。这种批判和激进的态度更多地表现在与玻恩的口头谈话中和与友人的通信中,因为在那种场合可以不用外交辞令,可以直截了当地表达思想。泡利比其他人更清楚地了解陷入量子危机的困难的深度,从而竭力阻止人们对旧量子理论修修补补的解决办法。

    泡利也有自己的弱点,破的多,立的少。泡利自己说过:“我在年轻的时候,觉得我是一个革命者。我当时觉得,物理里有重大的难题来的时候,我会解决这些难题的。后来,重大的问题来了,却被别人解决了”。由于泡利较少地看到他人观点中的优点,较多地注意他人观点中的缺点,因此他有个口头禅,每次发言他总要说“我不能同意你的观点”。他似乎跟别人不相容,对此有人戏称为“泡利的第二不相容原理”。

    1957年,吴健雄与她的合作者验证了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对于这个实验,泡利当初坚决认为不会得到预期的结果,他不相信上帝是一个无能的左撇子。后来听到实验已经做出后,泡利几乎休克。

 

    8、爱因斯坦:是保守问题还是哲学问题

    没有人会否认早期的爱因斯坦是科学家的革命者。他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是对牛顿古典力学的革命性颠覆;他对光电效应的研究给量子力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人们对晚年的爱因斯坦的评价则不尽相同。

    对量子力学的代表人物提出的统计规律和统计因果关系(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玻尔的互补原理和玻恩的波函数的几率解释),爱因斯坦不认为是完善的、独立的理论。他认为采取统计规律的必要性是暂时的现象,是一时被迫采取的措施。

    在1927年和1930年两次索尔威大会上,爱因斯坦和玻尔就量子力学的解释问题产生过激烈的争论,但爱因斯坦的论证既没有说服玻尔,也没有说服更年轻的物理学家们。后来爱因斯坦部分地接受了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但他不再坚持认为统计解释是错误的,但他认为统计解释是不完备的。1935年5月,爱因斯坦同波多尔斯基和罗森一起发表了题为《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一文,即著名的“EPR悖论”,再次对量子力学进行责难。

    也许,爱因斯坦的深刻批评和严格检验的精神,推动了量子理论的进一步探讨,他对哥本哈根学派实证主义倾向所进行的批评也不是无的放矢。但是,他把规律的统计性质排斥在基本理论之外是不正确的。由于他没有完全摆脱机械论的影响,对量子力学怀有明显的偏见,使他后来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当时量子理论发展的主流。

2021温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篇3

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管理
及实施办法

第一章 宗旨与目的

第一条 青年科学家论坛(以下简称“论坛”)是中国科协为广大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的一个学术交流园地。论坛贯彻“双百”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倡导学术民主,鼓励学术争鸣,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通过相互切磋、交流、研讨,进一步提高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水平,为培养未来的学术带头人和杰出的科学家铺路搭桥。

第二条 举办青年科学家论坛是为了使青年科技工作者置身于高层次的学术讨论环境之中,以达到拓宽视野,启迪思想,促进了解与合作,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激励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自主创新,力求在某些领域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重要的意见和建议的目的。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三条 青年科学家论坛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负责项目的报批、发文、监督管理,委托学会服务中心负责受理项目申报、材料汇集整理、专家评审会务组织工作。

第三章 选题范围

第四条 每期论坛应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研究工作重点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坚持服务国家科技目标、鼓励自由探索、突出自主创新的原则,重点围绕基础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高新尖技术等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以及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选题。

第四章 举办形式

第五条 青年科学家论坛应突出青年人的特点,倡导学术民主和学术争鸣,提倡举办形式的创新,力求丰富多样、灵活生动。

第六条 青年科学家论坛原则不设主席台,通常采取圆桌会议或其它合适的形式。参会人员无论年龄大小、资历深浅、职务高低,在学术上一律平等。原则上讨论和报告的时间比例不能小于1:1,每人报告发言时间应有严格限制。

第五章 执行主席

第七条 论坛实行执行主席负责制度。主要负责论坛的学术组织工作。每期论坛设执行主席3—4人,执行主席可以自荐,或由有关单位推荐。

论坛执行主席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执行主席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其中一位原则上35岁以下;

(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博士学位,从事科研工作并已在相关学科领域取得突出成绩。

第八条 由执行主席按照《学会学术部项目管理办法》,认真填写《青年科学家论坛主题申请表》、《青年科学家论坛执行主席简表》和《项目申请表》,以一式三份提交委托单位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第九条 论坛代表采取由执行主席邀请和个人申报相结合,原则上年龄在40岁以下,其中35岁以下代表应在50%左右,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主要来自科研、教学或生产第一线。论坛允许一定数量的博士生、硕士生旁听。

第十条 与会代表要有广泛代表性。来自同一单位的代表一般不应超过3人。

第六章 审定与批准

第十一条 青年科学家论坛项目每季度审批一次。各全国学会、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副省级城市科协和计划单列市科协以及科研院所等有关单位均可选题申报并申请承办,负责论坛的会务组织工作。论坛不定期举行,每期时间一般为2—3天,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采取讨论和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地点宜由承办单位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第十二条 青年科学家论坛选题评审程序为:中国科协主管学会学术部委托学会服务中心收集材料、专家评审会务组织工作,由学会学术部报中国科协主管书记处批准、公布。

第十三条 组织专家评审,根据论坛选题所涉及学科情况邀请相应的评审专家,评审专家组由7—9人组成。

第十四条 专家组对上报的论坛选题重点进行下述内容的评审:

(一)执行主席资格,包括学术水平、学术成就和组织能力,是否在选题的领域内做出了一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二)选题是否属于基础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高新尖技术等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或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科技问题;

(三)选题是否突出自主创新的特点。

第七章 经费

第十五条 青年科学家论坛会议经费由中国科协资助,每期论坛资助额度约为5万元。

第十六条 论坛承办单位应根据中国科协项目申请要求进行项目预算,超支部分的经额由执行主席自行解决;论坛申请经专家组评审合格后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办理拨款事宜。

第八章 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论坛申报单位接到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下发的论坛申请批准通知后,执行主席即可成立论坛筹备委员会,并在论坛批准后的一个月内按要求上报论坛举办的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填写上报中国科协《项目任务书》。

第十八条 论坛举办期间,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论坛结束后一个月内,执行主席须向主办单位上报论坛简报、项目总结报告

第二十条 论坛项目在申请和实施过程中,如有违反科学道德规范或违法违纪行为的,一经核实,项目尚未执行的予以撤消,已经执行的追缴其项目经费,并予以通报。

第二十一条 已批准的论坛主题不得随意更换。

第九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负责解释。

2021温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篇4

  牛顿的故事

  牛顿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很喜欢动物。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给他一只狗和一只猫,牛顿收到礼物非常高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新朋友,为了便于狗和猫出入房间,牛顿在门边挖了两个洞,一个大一个小,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挖一大一小两个洞呢,牛顿回答说:"狗从猫洞里能过去吗?"

  牛顿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个月爸爸就去世了。两岁时,妈妈又改嫁到邻村。牛顿只好与外婆相依为命。他从不乱花钱,的爱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艺,把零用钱聚起来,买了锯子、钉锤等一类工具,一放学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

  牛顿学习时精神很专注。有一次煮鸡蛋,心里想着数学公式,竟误把手表当作鸡蛋丢进了锅里。还有一次,从早晨起就计算一个问题,中饭都忘了吃。当他感到肚子饿时,已暮色苍茫。他步出书房,一阵清风,感到异常的清新。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饭吗?怎么走到庭院中来了!于是他立即回头,又走进了书房。当他看到桌上摊开的算稿时,又把吃饭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立即又伏案紧张地计算起来。

  十个世界科学家的小故事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了3个月学,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常常把钱节省下来,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

  爱迪生12岁的时候,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厢,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卖完了报,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

  有一次,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有一次,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还有一次,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他没有被危险吓倒,还是顽强地做实验。

  爱迪生试制电灯,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实在太累了,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终於找到了合适的灯丝,发明了电灯.后来,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

  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是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熏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达尔文的故事

  达尔文小的时候,一次跟妈妈到花园里为小树培土.妈妈说:"泥土是个宝,小树有了泥土才能生长.别小看这泥土,是它长出了青草,喂肥了牛羊,我们才有奶喝,才有肉吃;是它长出了小麦和棉花,我们才有饭吃,才有衣穿.泥土太宝贵了."

  达尔文问:"妈妈,那泥土能不能长出小狗来?"

  "不能呀!"妈妈笑着说,"小狗是狗妈妈生的,不是泥土里长出来的."

  达尔文又问:"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姥姥生的,对吗?"

  "对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妈妈生的."

  "那最早的妈妈又是谁生的?"

  "是上帝!"

  "那上帝是谁生的呢?"

  妈妈答不上来了.她对达尔文说:"孩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个谜,你像小树一样快快长大吧,这些谜等待你们去解开呢!"

  达尔文自幼喜欢花草树木、鸟雀虫鱼.上学以后,他仍然保持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他骑马、打猎、钓鱼、采集矿石、捕捉昆虫、钻进树林观察鸟类的习性.对达尔文来说,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问号,要探索、思考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他常常边观察边沉思,甚至忘记了危险.有一次,达尔文在一个古代城堡上散步,像往常一样陷入了沉思.他心不在焉地迈动着缓慢的脚步,突然一脚踩空,从城垛上跌了下来.这时候,达尔文的神智非常清醒,头脑还在思考。

2021温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篇5

世界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简介

钱伟长,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 科学院院士。钱伟长兼长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在 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下面是 为大家

整理的世界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

钱伟长,是我们常说的三钱之一,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在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之后在多个领域内 取得巨大的成就,成为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钱伟长简介,1931年,钱伟长以物理5分、数学和化学总分20, 中文和历史两个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钱 伟长决定弃文从理,改学物理学。1940年钱伟长到加拿大留学,主 学弹性力学。1941到1942年,钱伟长主要研究雷达波导管内电抗 和固支受拉方板的振动,1942年获得多伦多大学的应用数学系博士。 在1942年到1946年期间,钱伟长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 究所任总工程师,是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学生。钱伟长从事了火箭 弹道、火箭空气动力学设计、气象火箭以及人造卫星轨道、降落伞等 多个科学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奇异摄动理论论文, 成为

该领域奠基人。

1946年,钱伟长归国,成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的 教授。1954年到1958年,任我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时 钱伟长成为中国民主同盟多届名誉主席, 先后担任上海大学、南京大 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和暨南大学校长。钱伟长的主要成 就在物理学、应用数学、中文信息学方向,另外在弹性力学、摄动方 法和变分原理领域也取得卓越成就。

钱伟长简介里了解到钱伟长对力学贡献很大,是力学奠基者之

一。并且钱伟长对中国教育事业十分关心,为人很谦逊,成为后辈的 楷模。

钱伟长最大的贡献钱伟长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 被称为是中国的 “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他一生精于学术,一心报国,为我国 的科学研究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那么,钱伟长最大的贡献是什 么呢?

钱伟长的贡献并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他对于我国的力学研究、

力学教学、数学应用以及高等教育都有着突出的贡献。

在学术领域,钱伟长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呢 ?在物理学方面,钱伟 长解决了他的老师冯;卡门未能求解的圆薄板大挠度问题,他用奇异 摄动理论解决圆薄板大挠度问题,并出版了《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 题》,他所提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解法被国际力学界称为 “钱伟长方

法”。作为国内的力学研究奠基人,钱伟长所带领的中国广义变分原 理科研队是世界上仅存的两个学术中心之一。

正如钱伟长所说的,国家需要什么他就研究什么,为了支援我国 坦克野外作战,他查阅各国资料,成功的研发了领先于国际水平的大 电流高能电池,建立了锌空气电池厂。不仅如此,钱伟长还曾致力于 中文信息处理和高等教育工作,尤其是高等教育方面。那么,在教育 方面,钱伟长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呢?钱伟长不仅刷新了我国力学教育 领域的数个空白,编写了相关著作和教材,还建立了较为完成的高等 教育理论和体系,参与制定了我国的“十二年科技规划”。

作为一名德才兼备的老科学学家,钱伟长的贡献和著作是不胜枚 举的,他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尤其是力学、应用数学和教育学立下了 汗马功劳。

钱伟长成就钱伟长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科学家、教育家,杰出 的社会活动家,在国际上也享有较高的声誉。钱伟长成就主要体现在 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 等领域。

1931年,钱伟长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钱 伟长毅然弃文从理,转入物理系,立志为国家而学,学为国家而用。 1940年钱伟长公费留加拿大,并主攻弹性力学,1942年获多伦多 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5月,钱伟长回国报效祖国,任清华大学机 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

作为力学专家,钱伟长开创了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 招收 第一批力学研究生,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被称为中 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在学术上,钱伟长成就体现 在板壳问题、广义变分原理、环壳解析解和汉字宏观字形编码等研究 领域,并为这一方面的学术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提出的非线性 微分方程组还被称为“钱伟长方程”。钱伟长一生共发表论文100余 篇,其中《应用数学与力学论文集》等共约300余万字还曾创办《应 用数学和力学》刊物,著有《变分法及有限元》 、《广义变分原理》、 《穿甲力学》等书籍。

教育领域,钱伟长成就也非常突出,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中国
高等教育理论,包括“拆除四堵墙”的办学理念,坚持“三制” (学

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人文思想, 提倡和谐教育思想和美育思想[等等,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奠基人。

2021温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篇6

科学家预言2021年【科学家预言50年后的奇妙世界】

科学家预言2021年【科学家预言50年后的奇妙世界】

1957年,一名美国航天员在苏联首颗人造卫星发射之际预测,人类要登上月球还需要数代人的努力,然而他的说法在12年后就被推翻了;1995年,当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描绘数字化图景时,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然而当预想变为现实时,没有人觉得不合情理。

2021年11月15日,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在创刊50周年之际,向世界40多名各领域顶尖科学家发出“英雄帖”,邀请他们再次对未来做出了描绘。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头脑风暴”,走入50年后的奇妙世界吧。

四肢可以再生

科学家罗伯特・辛什米尔在1957曾预测,基因科学的发展有巨大潜力。他说得没错。如今,芝加哥大学的人类基因学家布鲁斯・拉恩将这幅蓝图描绘得更加清晰。他说,到2056年,地球生命的形态将在基因技术的帮助下发生变革,供移植的器官可以从猪这样的动物体内生长和培植,而不必再等死者捐献,无限量供应将成为可能。

费城威斯塔研究所的教授埃伦・哈伯・卡特兹甚至预测,人体可以借助再生性药物来实现一些器官的自我更新,而无须通过移植手术。“心脏再生就在不远的将来,手指脚趾的再生可在5至10年内实现,四肢再生技术将在其后几年内出现,最后受损脊椎也能被修复。50年之内,全身器官的更新将成为一种常规。”到时候,四肢瘫痪者不但能治愈,还能跑步。即便你对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不满意,也能通过这种技术进行一次“更新换代”。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理查德・米勒预测:“现在将哺乳动物的寿命延长40%已经是实验室的常规性技术。到2056年,这种增强的身体保护系统将应用于人类身上,到那时百岁老人的生气和活力将不亚于现在60多岁的人。”

女性育龄延长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尔・杰拉西认为,人类生育技术在未来50年将继续发生变革。他预测说,女性在年轻时就可以将提取出的卵巢组织或卵细胞储存起来,这样生育年龄就能延长10年甚至更长。

自我更新

任何一种和工具都是人类身体的延伸,而计算机出现和发展让这种延伸有了无限可能。科学家还预测,人类在50年内将发明性能极为出色的智能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能够将有助于揭开宇宙起源的奥秘。人类还有可能解开14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之谜。

普林斯顿的天体物理学家预测,随着宇宙奥秘逐步揭开,人类将在移民外太空的路上迈出试探性的一步:“在火星上建立自给自足的殖民地将为人类提供一张‘生命保单’,以应对地球上的大灾难。”

推荐访问: 温州 峰会 科学家

【关于2021温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六篇】】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