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范文(精选4篇)

| 浏览次数:

物质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wù zhì,意思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世界,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4篇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篇1

一、填空题

1、地域文化的主要内涵是指地域范围内人们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以方言、饮食、民族信仰、民间建筑等形式直观的表现出来。

2、地域文化的特征有:独特性、传统性、多元性、界限的模糊性和行政区域的限定性。

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4、我国2009年前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昆曲(2001年)、古琴艺术(2003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5年)、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2005年)。

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是: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地域性。

6、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是: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将传统戏曲基本特征概括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齐如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声必歌,无动不舞”的国剧原理。中国戏曲是“唱念做打”的结合体,其中,“唱、念”即为歌,“做、打”即为舞。

7、苏州评弹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是说、噱、弹、唱。

8、中国曲艺艺术又叫“说唱艺术”,其主要特点是说唱故事、一曲多变(主要指以唱为主的曲种)、演员的表演是艺术传播的唯一方式。

9、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族器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10、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 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立昆之宗魏良辅(明代)开创“水磨腔”,从而逐渐形成了昆曲在行腔上“缠绵婉转、柔漫悠远”的艺术特点。

11、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之首。古琴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现江苏地区主要的琴派有虞山派(以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扬州为中心)、金陵派(以南京为中心)、梅庵派(以南通为中心)

12、明式家具的主要特点是:结构严谨(主要指榫卯技艺)、线条流畅、工艺精良、漆泽光亮。

13、列举一下江苏非遗省级及以上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苏州宋锦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南京金箔锻制技艺、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等。

14、列举一下江苏非遗省级及以上传统美术技艺:无锡惠山泥人、扬州玉雕、秦淮灯彩、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金坛刻纸、常州梳篦、苏绣、南京剪纸、扬州剪纸、徐州剪纸、扬州盆景艺术、徐州香包、邳州纸塑狮子头等等。

15、列举一下江苏非遗省级及以上民俗活动:溱潼会船、金坛抬阁、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苏州端午习俗、秦淮灯会等等。

16、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是本真性、整体性、可解读性、可持续性。

17、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的标准有:A应当具有珍贵的价值(历史、艺术、科学等);B应当是独特的,具有民族、群体文化特征的;C应当是依附并现存于特定民族、群体、区域或个体生活中的;D应当是面临濒危状况、需要抢救和保护的;E应当是符合人性、顺应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的。

18、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方式有:A抢救性保护、B建立以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的传承机制、C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D倡导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践、E数字化保护

19、非遗的传承主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指民间文化艺术的优秀传承人,即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民间文化技艺、技术,并且具有最高水准的个人或群体。非遗的保护主体:是指负有保护责任、从事保护工作的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相关机构、团体和社会有关部门及个人;其中主要保护机构包括化艺术研究院(所)、文化馆(群艺馆)、民间团体(学会、协会等)、公共文化机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传统艺术表演团体等等及社区和民众。

20、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理念主要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这是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药物类项目基本属于传统手工艺,其文化内涵和技艺价值要靠人的手工创造来发挥、通过生产实践过程才能真正实现的特点。

二、简答题

1、简述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

(1)自然环境的不同

(2)政治权力的影响

(3)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

(4)移民导致的文化融合

(5)宗教的影响

(6)外来文化的影响

2、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

一、地域特色鲜明。江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上具有浓郁的江南韵致和水乡特色,但因为苏南、苏中、苏北存在地理环境上的差异,江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江南吴地风土清嘉,吴侬软语,因此,苏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特点雅致、柔美、精细,其歌谣、舞蹈清丽灵秀,戏剧、曲艺细腻委婉,传统手工玲珑雅洁;苏北平原广阔,其山也高,其风也烈,故而,苏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特点浑朴、刚劲、粗犷,透露出刚烈的楚汉雄风,其落子舞热烈欢快,柳琴戏、梆子戏高亢激昂,剪纸、年画夸张古朴;以江淮名邑扬州为代表的苏中地区,则是兼综南北,柔中带刚,其民风习俗淳朴闲适,充满俚趣,故而,苏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琢玉髹漆技艺巧夺天工,说书唱曲艺术雅俗兼备,平实中藏精致,精致中见平实。

二、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江苏自古物产丰饶,经济发达,苏州有“人间天堂”之美称,扬州在盛唐时也曾是世界上有名的极为繁华的都市,交通的发达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繁荣,经济的富庶促进了手工技艺的发展和兴盛。这两地的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都十分丰富且极具特色。

三、内涵丰富,影响深广。江苏文化虽有自身的文明源头,但从宏观上来看,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之下的一元,它的发展也是不断吸取多种文化的结果,因而显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特点。江苏文化的这样一种品格,使得江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非常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江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又以其自身的特质和魅力对其他地域和其他种类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昆曲对其他剧种的影响就是最好的说明。

3、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的基本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特性在于遗产的“无形化”和“活态化”。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均通过口、手、肢体、行为和技能来表达,因此不具备实物特性;由于它的完成过程和传承系统完全依赖于人,这就决定它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活态”化性质。这一性质,一方面使中华文明穿越千百年时空保持至今,另一方面又使多种遗产传承受阻、并大量走向濒危甚至消亡。

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活的、动态的、精神的因素,重视技术、技能的高超、精湛和独创性,重视人的创造力,以及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反映出来的该民族的情感及表达方式、传统文化的根源、智慧、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这些意义和价值的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有物质的因素、物质的载体,但其价值并非主要通过物质形态体现出来,它属于人类行为活动的范畴。有的借助于行动才能展示出来,有的需要通过某种高超、精湛的技艺才能被呈现和传承下来。他们作为民族(社群)民间文化,它的存在必须依靠传承主体(社群民众)的实际参与,体现为特定时空下一种立体复合的能动活动,如果离开这种活动,其生命便无法实现。

总之,特定的价值观、生存形态以及变化品格,造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特征。

三、论述题(两题任选其一作答,共计25分。)

根据所学知识和内容,举例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之美。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篇2

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览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1日 09:23  来源/作者:综合  【如何订阅手机报】

白族扎染:
  大理民族扎染采用民间图案,通过对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渲染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融为一体的工艺品。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泠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或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 大理白族扎染以纯绵布、丝绵绸、麻纱、金丝绒、灯芯绒等为面料,目前除保留传统的土靛染蓝底白花品咱外,又开发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种。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大理三月街:
  三月街的会期逐渐延长,一般3至5天,多到10天;而且,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物资交流外,还举行赛马、民族歌舞等文娱体育活动。三月街又名观音市,相传南诏细奴罗时,观音于三月十五日到大理传经,因此每年届时,善男信女们便搭棚礼拜诵经并祭之。三月街成了讲经说佛的庙会。由于大理地处交通要道,古代云南信佛者甚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庙会逐渐演变成了滇西地方贸易集市和节日。

白族民居彩绘:
  白族建筑彩绘是在建造王宫、寺庙的过程中,工匠对建筑进行一定的装饰绘画基础上产生的。
  民居彩绘 多为雕画结合,在大门、屋檐部制作丰富的木雕装饰彩绘,照壁上则用泥做斗拱与部分浮雕,彩绘与雕刻协调配合,相辅相成。彩绘工艺独具特色,最讲究彩绘的打底工序。木结构建筑一般多用猪血、桐油和是会调和而成的猪血灰打底;泥砖墙上则用纯质熟石膏与白棉纸拌和,制成“纸筋灰”抹在需要彩绘的部位,待半干时再进行彩绘,这样可以保证彩绘不容易褪色。彩绘颜料多以矿物质颜料为主。
  白族建筑彩绘不仅用于宗祠、庙宇和大型古建筑群体,还广泛用于白族民居建筑。民居彩绘在其独特的色彩和图案装饰房屋的同时,也被赋予了祛邪避灾,祈祥求福等丰富含义。

巍山彝族打歌:
  巍山彝族男女老幼都会打歌,逢年过节要打歌,赶庙会要打歌,婚丧嫁娶要打歌,老人成福百日(去世后百日)要打歌,三年脱孝要打歌,看电影要打歌,开会前后要打歌。“芦笙一响,脚杆就痒。笛子一吹,调子就飞。”凡是有人群聚会的地方都要打歌。
  山彝族婚、丧都离不开打歌。巍山彝族的恋爱婚姻比较自由,不少青年男女都是在打歌场上相识而结婚的。彝族办喜事,要举行“花子闹房”,即请十二人分别扮成乞丐、厨师、绅士、算命先生、猴子等,他们要即兴唱调子说吉利话,扮演者都要具备打歌唱调子的才华,晚间,打歌更是不可缺少的大事。
  彝家办丧事,要以打歌祭奠。但受祭者必须是活过花甲的老人,年寿越高,打歌场面越大。打歌时要唱述死者的生平,葬礼十分隆重,届时要请“阿毕”诵经,请客人通宵达旦打歌。热闹三天后才送葬。起棺、入土、下葬、送客谢客时都要打歌。当死者满百日或上新坟、脱孝时也都要到坟地上打歌。这类打歌有严格的规程,必须遵守,歌场必须由权威人士来主持。

南涧彝族跳菜
  “跳菜”又名“抬菜舞” 或“捧盘舞”,是滇西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一种拥有1200余年历史的民间舞蹈,是南涧境内无量山、哀牢山一带彝族民间婚宴喜庆时为宴请来宾而举行的一种隆重的上菜仪式,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宴席舞蹈。千百年南涧彝族民间仍然还非常完好的保存着婚宴喜庆“跳菜”的习俗。

白剧:
  白族戏曲剧种,原名“吹吹腔”。流行于云南西部洱源、云龙、大理、鹤庆等白族聚居地区。“吹吹腔”与明代的弋阳腔有渊源关系。一般认为,它由江西传入的弋阳腔融合白族语音、曲调而逐渐形成,清乾隆年间已开始演出,光绪年间则更盛行。1949年后,以吹吹腔为基础,吸收白族曲艺“大本曲”的曲调,得到进一步丰富提高,改称“白剧”。唱词形式基本上用白族诗歌常用的“山花体”用白语和汉语演唱,唱腔曲调有三十多种,表演节奏鲜明,规律严谨,比较古朴,有严格而固定的程式。较有影响剧目有《血汗衫》《火烧松明楼》《望夫云》《苍山红梅》等。
  
栽秧会:
  是在栽秧前后进行的歌舞活动。流传在洱源县,源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歌舞活动自始至终与栽秧劳动紧密联系。由“竖秧旗”、“开秧门”、“抢旗比武”、“田家乐”几个部分组成。首先由装扮成秧官的人手执催秧锣,催促群众竖起绣有“五谷丰登”的三角旗和四丈余高扎有大斗,饰有彩球雉羽的“秧旗”。接着由秧官在秧田上拔起第一把稻秧并跳起“鹭鹭伸脚”(即一腿向后伸)、“白鹤展翅”(双手做飞翔姿势)等动作,唢呐模仿布谷鸟叫声,吹起“布谷报春”曲调,算是开了“秧门”。然后秧官敲起催秧锣,催促大家赶快插秧,这时盛装的挑秧小伙子和栽秧的姑娘就在唢呐吹奏声中开始了栽秧劳动。人们一边在田里栽秧,唢呐手一边在田头吹奏,在既紧张又愉快的劳动间隙中,惩罚在劳动中不努力的人,叫他们头顶秧苗跳舞逗趣,称为“捉懒汉”。当栽秧结束后,大家手持八角鼓、霸王鞭围着秧官跳舞并把他引回村子,边舞边打秧官,以表示对他的敬重和感谢。最后就在村头欢乐地表演起“田家乐”,由扮做渔、樵、耕、读的不同人物轮流出来表演,语言逗趣,边说边唱边舞,以此庆贺栽秧结束。

葛根会: 
  是白族岁时风俗。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地点在大理古城北门 外的文笔村。此会相传始于唐代,民国《大理县志稿》载: “初五日,城西北三里三塔寺游人如蚁,留连胜境,倘佯登眺, 襟抱豁然,有卖春酒、烧猪肉、生螺黄、生螺狮、凉米线,供 人瞰吹醉饱与薄片葛根者,故俗称葛根会云。”此会以交易葛 根和游览三塔寺风光为主,同时有名食小吃供人享用,还有卖 小娃娃玩具等。葛根是产于大理地区的一种藤本植物,其根块 含有大豆黄酮、淀粉、异黄、葛素等,有壮阳生泽、健脾开胃 的作用。是日从文笔通向三塔寺的街道两侧都是卖葛根的摊 子,上摆葛根、砧板、菜刀和土碱。凡赶会的各族群众都要购 买葛根,卖者将葛根切成片售给买者,买者就用葛根沾上碱食 用,并把葛根带回家中,供家人食用。吃过葛根之后,人们就 成群结队地游览三塔寺,直到下午,方各自散去。 
 
观音会:
  宗教节日,时在农历二月十九日。据传是日为观音大士诞辰。旧时前元吉村洞门坡观音庙香火极盛,并演戏赶集,专卖耧、犁、耱、耙、镢、镢、镰把、扁担等农具。全县各观音庙、白衣庵皆诵经聚会,民间设观音位,蒸供敬献。60年代洞门坡因修公路大桥,原观音庙址被埋,随庙会迁往后元吉村,时至今日,庙会十分火爆,但已演变成物资交流会。
  享祀观音的的习俗活动大体有:届期或其前后,吃斋茹素,谓之“观音素”;祷祝许愿、还原,多是妇女焚香舍物,祷祝以求子嗣,得嗣则还所许之愿。

蝴蝶会:
  白族民间娱乐风俗。流行于云南大理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前后,是苍山去弄峰下蝴蝶泉边彩蝶最多的时节,大如手掌,小似钱币,五彩缤纷,美丽异常。附近群众纷纷前去观赏彩蝶,举行野餐,谈演洞经古乐,祈祷风调雨顺,年轻人借此谈情说爱,寻找意中人。民间称为“蝴蝶会”。
  蝴蝶会听起来耸人听闻,实际上并不奇怪。只要你身临其境,而后仔细观察一下就会明白这个道理。因为四月正中百花盛开的季节,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只彩蝶来此聚会,连须钩足,首尾衔接,悬于树枝之上,成为一串串色彩缤纷的蝶花。有时哄然腾空,漫天飞舞,随后又马上成串结团挂于树上,与泉水相映,成为奇异绚丽的立体景观。

白族大本曲:
  大理白族大本曲是用汉文记录白族语言的唱本,因有一定人物、情节,所以又称为本子曲。它是大理白族特有的一种古老的民间益艺,每逢节日,一人说唱,一人三弦伴奏,其唱词中大理白语、汉语混用,以大理白语为主,汉字白读,多为“三七一五”或“三五二七”、“七七一六”的格式。《五代会要》中有《南诏上大唐皇帝舅书》附有转韵诗一章,诗3韵,共10联,类似“击筑词”。这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记录大理白族大本曲的史料。明代有杨黼《词记山花咏苍洱境》(俗称“山花碑”),大理白族大本曲其唱腔有3腔、9板18调。3腔一般指大理南腔、北腔、海东腔3个艺术流派。9板是基本唱腔,南北两派有所不同,一般指平板、高腔、黑净、提水、阴阳、大哭、小哭、边板、路路板。“18调”(或13腔)是辅助唱腔,分别为螃蟹、老麻雀、新麻雀、花谱、家谱、起经大会、蜂采蜜、放羊、上坟、道情、祭奠、阴阳、琵琶、花子、拜佛、问魂、思乡岭、血湖池调等等。大理白族大本曲韵式主要分为“花上花”、“油鲁油”、“捞利捞”、“翠幽幽”(一说,“翠茵茵”)4大韵,下又分若干小韵,唱腔悦耳动听,内容丰富。大理白族大本曲其唱本为汉字记白音,内容有移植外地剧目或新创作的大理民间故事,剧情生动,情节感人,大理白族大本曲是祖国民间音乐中的一支奇葩。

白族三道茶:
  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如今,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长辈亲自司茶。现今,也有小辈向长辈敬茶的。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海东白族耍海会:
  邓川、上关、喜洲一带的耍海时间从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开始,大理、下关一带的耍海时间从农历八月初八开始,耍海的内容大同小异。邓川、喜洲的白族群众身着民族盛装,聚会于弥苴河两岸和洱海之滨,举行用彩船游河泛海、唱山歌对调子等活动,持续三至五天。会期,家家户户都要接姑娘请客,节日隆重程度 如同过春节。大理、下关沿海的白族群众除举行划船耍海对歌活动外,还要举行规模盛大的龙船比赛活动。赛前,参赛的各村都要彩画龙船,并在船上挂彩和插旗,将龙船装扮得绚丽多姿。比赛时,看谁最先绕过海心的标记转回到岸边,最先回到者为冠军。观看和助战的人群汇集在海边,摇旗呐喊,为参赛龙舟助威。

白族刺绣:
  白族刺绣是白族妇女手工艺。流行于大理白族聚居区各县城乡。广泛运用于服饰、头饰、鞋帽、裹背、针线包、枕套、帐帘等日常生活用品。常用图案有牡丹、佛手、石榴、菊、桃、梅、竹等花果及狮、虎、龙、凤、金鱼、公鸡、松鼠、蝴蝶等动物和几何图形。刺绣前或是直绘图样,或是剪纸作底,再用各色彩线配绣。绣硬件绣品时,可把绣品直接置于手上;绣软件大物时,则用花绷作圈架。图案以洱源、剑川最繁富,色彩则以大理下关山区最艳丽。在农村,刺绣水平如何是衡量一位少女才智聪颖与否的重要标志。刺绣品以往自产自销,互赠有无。

白族山花碑文:
  大理收藏着一块,已有530多年历史的古碑。碑高1.2米,宽0.5米,碑文竖写13行,每行整整齐齐40个字,其中第一行抬高一格,多一个字,最末一行少一个字,全碑共520个字。古碑上刻写的是,用白族传统诗歌排列行式,写成的“三七—五”诗10首。这是白族诗歌独特的形式一一每首八句,分两节,每节的前三句为七个字,后一句为五个字。这种民族传统的排列法,在白族群众中叫“山花体”,这块碑也就因此而得名,叫“山花碑”。
  碑石上刻写的字,全是可认的汉字,但是,按照汉字的读音朗读简直莫名其妙,不知道说些什么,因此,有人把它叫作“白文碑”。其实,这是用汉字记下白族语言,只有用白族语言,加以翻译,才能知道碑文的内容。
  碑文汉字白读,用的白族独特的诗歌排列形式,歌颂苍山洱海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诗句铿锵有韵,掷地有声,读着诗,大理神奇的“风、花、雪、月”,传神的苍山云海,洱海荡.漾的千倾碧波,都一一呈现在眼前。但如果翻译成汉话,意思虽然也很明自,但已经失去了自语自然的韵味,不可复得。
  白族,有比较发达的文化,吸收汉文化又比较早,大部份白族中上层知识分子,对汉文化都有较高的造诣。一个民族文字的出现,没有本民族知识分子,从劳动人民中汲取,升华、规范,是不可能形成文字的。因此,白族虽有悠久的历史,有发达的文化,因与汉文化融为了一体,没有单独自己民族的文字。 “山花体”, “三七一五”诗的形式,已经源远流长,长期在民间流传至今的“大本曲”弹唱,全都是汉字白读,“山花体”就是源于“大本曲”的体例之一。

白族服饰:
  大理白族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
  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以年轻姑娘的服装为例,上衣多为白色或浅色襟衣或衬衣,紧袖管上镶有各色花边。外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长裤。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宽花腰带和飘带紧束腰身,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穂,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脚穿绣花鞋。这一身打扮,浓艳而又不失庄重,线条美丽,婀娜多姿,飘然若舞,十分讨人喜欢。
  大理白族织绣纹样以花卉图案较为常见,如头巾、围腰、飘带、背带、草帽带、鞋面等,大多以花草植物为主。

大理石工艺:
  理石是以大理岩为代表的一类岩石,包括碳酸盐岩和有关的变质岩,相对花岗石来说一般质地较软。常见岩石有大理岩、石灰岩、白云岩、夕卡岩等。大理石的品种划分,命名原则不一,有的以产地和颜色命名,如丹东绿、铁岭红等;有的以花纹和颜色命名,如雪花白、艾叶青;有的以花纹形象命名,如秋景、海浪;有的是传统名称,如汉白玉、晶墨玉等。因此,因产地不同常有同类异名或异岩同名现象出现。

大营镇萂村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萂村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大营镇境内,全村1402户,5769人,人均耕地面积1.7亩,人均收入1706元(2004年)。萂村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是一个家家藏书、户户种花的村庄,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还是南诏贵族大义宁国主杨干贞的故里。萂村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各个自然村古建筑的装饰多绘画雕塑,寺庙多绘龙、凤、狮、虎,民居一般绘南瓜龙花。斗拱重叠、屋角飞翘,具有浓厚的白族风格。萂村民居现存多处古老的四合院,前厅后院,修廓曲庑备极精巧。现在民居95%为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及钢混结构较少。
村民衣着装饰是典型的古老白族服装,女性衣前短后长,有老、中、青和已婚、未婚之分。萂村妇女心灵手巧,刺绣主要用于衣服鞋帽及其他生活用品,图案鲜艳,工艺精美。逢年过节,萂村几乎是传统刺绣艺术的盛大展览会。
民间文化浓郁厚重,从古到今代代相传,一年一度的“接天子、接本主”仪式最具代表性;绕三灵、霸王鞭、大本曲、白族对歌、洞经古乐、耍龙舞狮、古装表演、栽秧会等是村民热情参与的文化活动。萂村民居建筑别具特色,村落由张、赵、杨三大姓的民居群组成,各姓氏相对集中,布局井然,庭院巍峨,山泉沿石巷穿流,是宾川地区最能体现白族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的典型。


白族绕三灵:
  (绕山林)又称祈雨会,绕三灵堪称是白族最富于激情的节日。白语叫“观上览”,即洲逛山林的意思。时间为每年农历4月23日至25日,届时大理、洱源的白族群众都要停下生产,离家沿苍山脚下、洱海之滨尽情游乐歌舞,途径崇圣寺佛都,圣源寺神都、金圭寺仙都等地。每队领头的是两位年长男子,他们共挟一支杨柳,高八尺许,横一彩绸,一葫芦。一手挟枝,一手执蚊帚,或一把扇,或一块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拍打,后面跟着众男女,充满狂欢情绪,历时三日三夜。一向温和文雅的白族人,在这三天里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情感和欢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白族狂欢节”。

本主节:
  本主是大理地区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大理白族本主意即“本境福主”,是一个村或几个村的保护神。大理白族本主节祭祀时要杀猪、宰羊,前去念经祭。大理白族信奉的本主名目繁杂,有传说中的神,也有历代的统治者,还有忠臣、孝子、烈女节妇及少量的自然神等。村民不论升官发财、疾苦病痛、生儿育女都要去本主庙祈求保佑。各村白族信奉的本主有神、烈女贞妇,孝子忠臣等。所以大理民间有“五百神王”的说法。有人戏称:“大理白族本主的神灵比希腊众神还要多。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本主节日,比如本主诞辰之类。人们通常都会在固定的时间用固定的方式祭祀自己的本主。

洱海开海节:
  每年的七月初,那些在等待出港打渔的渔船将同时在有4000年历史的渔村古镇双廊启航出港,即时,游人可以在渔村百镇双廊观看到红山庙会前500亩洱海水域中,数百艘渔船同时启航出海。其中有的挂着风帆,有的摇着双橹,有的采用鱼鹰捕鱼、鱼罩捕鱼、丝网捕鱼、搬罾捕鱼、手撒网捕鱼等传统捕鱼方式捕鱼。

魏宝山朝山会:
  巍宝山朝山会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日。到了那个时候,巍山和邻境大理、洱源、弥渡、南涧、漾濞、凤庆、云县等市县内的各族人民群众身穿自己绚丽的民族服装,怀着喜悦的心情到巍宝山朝山赶会。届时,巍山民间洞经会会在各个殿宇里演奏古朴优雅的洞经音乐。

大理白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都过的一个传统民族节日,时间一般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以彝族和白族过得最隆重和认真。大理地区的白族过六月二十四日,彝族过六月二十五日。节日这天,各村寨教师阿竖一把大火把,在上面插上写有“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吉祥语言的大小升斗和五色彩旗,挂上火把梨、花红等水果和包子馒头。天黑前,各户都要扶老携幼绕大火把,求清吉平安。

白族的婚礼:
  白族的婚礼常常随着居住地域的不同,存在很大差异。但是都办得十分隆重而热闹。大理白族的婚礼。实际上在结婚的前一天就已经开始了。这天晚上,男方家的天井里燃起篝火,屋里屋外挤满了人。白族的民间艺人被邀请到婚礼上演唱“大本曲”和“吹吹腔”。三弦声锁呐声响成一片.里里外外充满了欢乐气氛。艺人们更是倍展其能,这就是白族的婚前踩棚习俗。

巍山彝族祭祖节:
  每年二月初八,居住巍山境内的彝族男女老少都要聚集到南诏土主庙祭奠先王,并以彝族最传统的打歌等形式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坐落在中国道教名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巍宝山北麓的南诏土主庙,是祖国西南彝族地区最大、最古老的一座庙宇,也是全国800万彝族同胞的祭祖圣地。祭祖仪式在南诏土主庙里举行,活动主要有鸣礼炮、上香、奏大乐、奏中乐、奏细乐、毕摩诵《祭祖祈福经》为大家祈福、敬茶、敬酒、敬高香等的仪式。

漾濞核桃节:
  每年的9月初是中国?大理漾濞核桃节,漾濞抓住机遇,举全县之力,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全力打造核桃知名品牌、提升产业水平、推动特色旅游,向外界充分展示漾濞核桃产业发展成就,弘扬核桃文化,切实将民族风情、人文资源、旅游资源与漾濞核桃品牌宣传结合起来,形成“漾濞因核桃闻名,核桃因漾濞畅销”的良性互动,借此东风使漾濞融入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舞台。

剑川石宝山歌会:
  大理剑川石宝山歌会,会期为每年农历7月27日至29日。届时,大理剑川县及邻近的大理、洱源、云龙、兰坪、鹤庆、丽江等县的白族青年男女及歌手便云集大理剑川石宝山,对歌玩耍。

弥渡密祉花灯会:
  弥渡县密祉乡是闻名遐迩的《小河淌水》的发源地,元霄节闹花灯是这里的传统节日。届时大寺街广场中央百灯跃动,群狮翩翩起舞,群龙戏珠滚滚翻腾,麒麟奔腾双凤朝阳,金鸡独立鸡蚌相争,彩船荡漾,鲤鱼翻身。背娃娃的大脚婆齐跷灯,充满朝气的的学生将跳灯欢歌,此时对着山歌一路走来的马帮便驮着茶叶、食盐、红糖等也到场凑热闹,把花灯表演逐渐推向高潮。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篇3

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庆渝东南地区入选项目分别是:酉阳古歌、四川评书、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锣鼓艺术(小河锣鼓)、高台狮舞、四川扬琴、四川清音、金钱板、荣昌陶器制作技艺和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倚山临水而建、造型独特的土家吊脚楼,是老重庆吊脚楼的代表,这种传统建筑技艺最早可追溯到东汉,现在武陵山区还能看到上万处吊脚楼,多建于清代,在当地又称作“干栏”、“千柱落地式”或“转角楼”,营造工艺科学、构思巧妙。吊脚楼在营造时,充分利用当地石、木材料,飞檐翘角,穿枓勾心,不用一颗铁钉,全部是用木条做铆,牢固耐用,还能抗七八级的地震,有“墙倒楼不倒”的说法。

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谭小兵表示,目前土家吊脚楼的生存状况堪忧,标准化、模式化的新兴建筑工艺加速取代吊脚楼传统建筑工艺。“对于我市最后一位掌墨师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万朝乡69岁的刘成海,我市已为他申报国家级传承人,鼓励他开门授徒,以保存好重庆的传统吊脚楼技艺。”

《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献集成》介绍了武陵地区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内容,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武陵地区是指以武陵山脉为主线的由湘、鄂、渝、黔接壤地区构成的一个特殊地理区域。

  一、土家族梯玛神歌

  二、土家族山歌

  三、土家族哭嫁歌

  四、土家族挖土锣鼓歌

  五、苗族古老话

  六、苗族歌谣

  七、都镇湾故事

  (一)桑植民歌

  (二)石柱土家哕儿调

  (三)利川灯歌

  (四)酉阳民歌

  (五)长阳山歌

  (六)鞍子苗歌

  二、劳动号子

  (一)南溪号子

  (二)酉水船工号子

  (三)长江峡江号子

  三、土家族打溜子

  四、锣鼓及其他

  (一)宣恩薅草锣鼓

  (二)喜花鼓

  (三)建始丝弦锣鼓

  (四)土家斗锣

  (五)土家族咚咚喹

  (六)鹤峰围鼓

  民间舞蹈

  一、土家族摆手舞

  二、土家族撒叶儿嗬

  三、土家族毛古斯舞

  四、湘西苗族鼓舞

  五、宣恩土家族八宝铜铃舞

  六、地龙灯

  七、建始闹灵歌

  八、耍耍

  九、地盘子

  十、肉连响

  十一、莲花十八响

  十二、龙舞

  十三、松桃瓦窑四面花鼓

  十四、张家界高花灯

  传统戏剧

  一、高腔

  二、花灯戏

  (一)思南花灯戏

  (二)恩施灯戏

  三、傩戏

  (一)德江傩堂戏

  (二)鹤峰傩愿戏

  (三)恩施坛傩

  四、阳 戏

  五、木偶戏(石阡木偶戏)

  六、文琴戏

  七、南 剧

  八、鹤峰柳子戏

  九、巴东堂戏

  曲艺

  一、南 曲

  二、恩施扬琴

  三、利川小曲

  四、满堂音

  杂技与竞技

  一、苗族武术

  二、中塘向氏武术

  传统手工技艺

  一、土家族织锦技艺

  二、苗族服饰与银饰锻制技艺

  (一)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二)苗族服饰

  三、印染工艺

  四、朗溪竹板桥造纸

  五、玉屏箫笛制作工艺

  六、恩施傩面具制作工艺

  七、凤凰纸扎

  民俗

  一、仡佬族毛龙节

  二、仡佬族敬雀节

  三、恩施社节

  四、思南上元沙洲节

  五、土家族舍巴日

  六、秀山花灯

  七、苗族椎牛祭

  八、乾州春会

  九、土家族过赶年

  十、苗族赶秋节

  十一、土家女儿会

  十二、土家族哭嫁

重庆地区 :

南溪号子 民间音乐 黔江区

鞍子苗歌 民间音乐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秀山民歌 民间音乐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薅草锣鼓 民间音乐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酉阳民歌 民间音乐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后坝山歌 民间音乐 黔江区

摆手舞 民间舞蹈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面具阳戏 传统戏剧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阳戏 传统戏剧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余家傩戏 传统戏剧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中塘向氏武术 杂技与竞技 黔江区县

龙凤花烛 传统手工技艺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朗溪竹板桥造纸 传统手工技艺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秀山花灯 民俗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丰都庙会 民俗 丰都县

湘西苗族民歌、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毛古斯、湘西辰河高腔、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织锦、苗族银饰、土家族摆手舞

 位于湖南西部的湘西地处武陵山区,为土家族、苗族聚集地区。长期以来,湘西土家族、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包括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神话、传说、歌谣、鼓舞、织锦、刺绣、印染等,与湘西的自然环境,古村镇、古建筑相依相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生态区域。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湘西州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96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座(里耶古镇、芙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56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0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8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4人。

目前,该州已有苗族鼓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4个,乾州春会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0个,河溪香醋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0个;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18人,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24人,民间工艺大师30名。龙山县、永顺县、吉首市保靖县纷获“全省非遗保护十强县”,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四月八、湘西苗族鼓舞被评为“全省十大最具魅力非遗项目”。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后,将通过完善保护实验区范围内的国家、省、州、县(市)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完善四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体系及保护机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和传习所等方式,对保护实验区内的传统技艺等文化遗产项目加以保护与扶持。
 屈盛瑞在挂牌仪式上指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对于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影响,提高民众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促进湖南省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湖南省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和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制定科学的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其传承人保护,并突出社会公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营造有利于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为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武陵山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

一、民间文学

     盘瓠传说         湖南省泸溪县
     土家族哭嫁歌     湖南省永顺县、古丈县
     酉阳古歌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二、传统音乐

    利川灯歌     湖北省利川市

    三、传统舞蹈

    桑植仗鼓舞     湖南省桑植县

    四、传统戏剧
 
    张家界阳戏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

    五、曲艺

    三棒鼓    湖北省宣恩县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赛龙舟     湖南省沅陵县,广东省东莞市万江区,贵州省铜仁市、镇远县

    七、传统美术

     苗画     湖南省保靖县

    八、传统技艺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湖北省咸丰县,湖南省永顺县,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十、民俗

     苗族四月八     湖南省吉首市
     土家年         湖南省永顺县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篇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
  ▪ 民间文学
  ▪ 民间音乐
  ▪ 民间舞蹈
  ▪ 传统戏剧
  ▪ 曲艺
  ▪ 杂技与竞技
  ▪ 民间美术
  ▪ 传统手工技艺
  ▪ 传统医药
  ▪ 民俗
   第二批
  ▪ 民间文学
  ▪ 传统音乐
  ▪ 传统舞蹈
  ▪ 传统戏剧
  ▪ 曲艺
  ▪ 体育与杂技
  ▪ 传统美术
  ▪ 传统技艺
  ▪ 传统医药
  ▪ 民俗
   扩展项目
  ▪ 民间文学
  ▪ 传统音乐
  ▪ 传统舞蹈
  ▪ 传统戏剧
  ▪ 曲艺
  ▪ 体育与杂技
  ▪ 传统美术
  ▪ 传统技艺
  ▪ 传统医药
  ▪ 民俗
   第三批
  ▪ 传统舞蹈
  ▪ 传统戏剧
  ▪ 曲艺
  ▪ 体育、游艺与杂技
  ▪ 传统美术
  ▪ 传统技艺
  ▪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
  ▪ 传统医药
  ▪ 民俗
   第四批
  ▪ 民间文学
  ▪ 传统音乐
  ▪ 传统舞蹈
  ▪ 传统戏剧
  ▪ 曲艺
  ▪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传统美术
  ▪ 传统技艺
  ▪ 传统医药
  ▪ 民俗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推荐访问: 宁夏 文化遗产 物质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