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六篇】

| 浏览次数: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6篇

第一篇: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工作心得:关于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石和支柱。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大多数省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发展能力弱、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实力差异大等特征,并且县域经济落后也成为全省打赢扶贫攻坚战的一块“短板”。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准确把握县情,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勇于实践创新,以真正实现农村工业化,工业市场化,市场生态化,生态可持续化的良好态势。

一、以突出特色为抓手

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特色经济。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市场竞争力,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人专我精。所以要用全局思维的观念来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己之长,避己之短,选准发展的“坐标”,切实培育符合县情的支柱产业项目。确定支柱产业不在其多,贵在其特,关键要有特色,要符合本地实际,要能够综合发挥各种资源的比较优势,要努力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甚至国际化。发展特色经济,应当切实构建合理的经济结构。结构决定质量,结构决定效益。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后劲足、准入门槛低、市场竞争力强、运行质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建立先进的技术进步体系,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步伐,运用先进的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县域经济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建立灵活的经济运营机制,加快资源的整合重组,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推进、产业化发展,形成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与时俱进的新鲜活力,是凝聚民心的强大合力,要求我们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突破,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实现观念创新。务必摒弃“小富即安”、“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无为即有为”的陈旧观念,树立起“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难上难”的正确观念。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做到观念创新,摆脱束缚思想的禁锢,准确把握县情,找准对接点和切入点,围绕中心要务,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力以赴抓经济,坚定不移地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只有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思路,才能有科学明晰的发展道路。要全面分析本县的优势与劣势、潜力与困难、机遇与挑战、县情与民情,通过思路创新,走出一条扬长避短、错位发展之路。县域经济要上规模、上档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富于创新地学习和运用别人的经验。

三、以产业发展为支撑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潜力,但要把潜力变为生产力,把资源变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性要素,就必须精心分析本地自然资源的特征及其保障程度,科学选择主导产业项目,集中人力、资本、资源,引进外部投资,吸纳民间资金,广泛融资,重点发展,使之做大、做强、做精、做专,形成特色,形成聚集力,形成感召力。通过产业扩大辐射面,带动辅助产业发展。区域市场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资金不足、物流不大、辐射能力不强、流通领域不畅,所以要选好一个专业市场,重点发展,使之对周边地区产生一定的辐射力。我国的区域市场凡形成规模的,无不如此,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河北辛集的服装市场等。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应当注意把自己的产业项目和市场份额融入适当的经济区域当中。根据区域分工,资源差异,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切忌自成一体,闭门造车,各成其事。

四、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弘利遴选)

项目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先导,县域内外的优势资源都应以此为轴心进行配置。在新阶段,发展壮大我市县域经济,应当确立以项目拉动县域经济,以项目扩大招商引资,以项目调优经济结构,以项目增强发展后劲这样的整体发展思路。根据我市县域经济的总体情况,在项目建设方面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大项目与小项目的关系,目前普遍存在热衷大项目忽视小项目的问题,大项目的作用不容置疑,但小项目的作用也绝不能轻视。有的县乡在不具备大项目的条件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市场中某些“狭缝地带”、“空白领域”、“产业边缘”等,上一些“短平快”的小项目,同样可以获得较快发展,有的县乡既使上大项目时,也不要忽视小项目的发展。正确处理大小项目二者关系,应当坚持大小项目并举,“西瓜”、“芝麻”一起拣;二是新上项目与原有项目的关系,在这方面不能单纯热衷于新上项目,冷落原有项目,这种“喜新厌旧”的做法是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在抓好新上项目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原有项目的改造、规划,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整合,使人才、资金、技术、产品等注入原有项目,使其焕发生机,实行新老并重,以新带老,以老促新;三是政府主导项目与市场主导项目的关系。在这方面必须确立以市场主导为主的理念。目前各县热衷于政府主导型项目,以政府直接操办为主搞项目,而忽视市场的选择。应当明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项目的确定、投资的主体是业主和投资商,政府应在产业规划、项目引导、建立项目库、服务企业、软硬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

第二篇: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创新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邱灵 韩晓旭
来源:《全球化》2019年第03期

        摘要: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探索形成了具有苏南特色的县域经济创新发展之路,民营经济带动、特色园区建设、创新创业发展、产教融合互促等方面的做法值得总结推广。武进创新发展中仍面临空间资源整合、园区开发运营、产业转型升级、生产要素支撑等问题与制约,要着眼弥补短板、聚焦难点、精准施策,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助推产业迈向中高端、吸引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完善创新发展制度环境等,加快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 县域经济 民营经济 苏南模式 常州武进

        作者简介:邱 灵,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韩晓旭,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和“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也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的重要节点(邱成利、冯杰,2000)。近年来,武进区紧扣“创新强区、实干富民”的发展主题,大力弘扬“事事争当第一流、耻为天下第二手”的“阳湖精神”,探索形成了具有苏南特色的县域经济创新发展之路(陈晓雪、谢忠秋,2014)。2017年,武进人均生产总值达15.7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万元,分别是江苏省同年水平的1.5倍和1.2倍、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和1.6倍,连续五年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三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一名,成功创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和产城融合示范区。

        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武进探索与成效

        (一)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打造行业旗舰企业和中小企业“隐形冠军”

        武进注重发挥民营经济活力强劲优势,把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作为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开展“菜单式”精准服务,连续实施大企业培育、特色企业培育等计划,提升龙头企业行业话语权,培育行业“隐形冠军”,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严敏敌、孙旭红,2014)。截至2017年底,全区26家上市企业均为民营企业,9家企业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中天钢铁、亚邦投资、百兴集团、东方润安、国强镀锌等5家企业入围“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近百家民营企业成为行业“隐形冠军”,中车戚研所荣获2016年“中国工业大奖”、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全区450家高新技术企业中近400家是民营企业,民营经济贡献了超七成的发明专利、超八成的税收、超九成的就业及工业投资,多年稳居全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区第一名。

第三篇: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行动指南,以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为基本前提,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生产力基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长效机制,以建立高质量发展配套政策体系为重要保障,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基本前提是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尽管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尚无统一的表述,但可以综合以下两个视角和方法,对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进行把握。

一是通过识别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来界定高质量发展。比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风险过度积聚、环境污染严重、创新能力不足都不是高质量发展;反之,促进共同富裕、防范化解风险、创新驱动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是否有利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否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否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标准,判断是否是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指导思想是践行新发展理念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贯彻。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基础研究、实现技术创新及突破、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创新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在微观层面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企业创新活力,在中观层面推动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生产性活动与非生产性活动报酬结构的再平衡,在宏观层面维持较高的企业纵向流动性,打开创新创业企业成长空间,为创新驱动提供不竭动力。

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着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境监管,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推动环境成本内部化,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构建市场导向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和参与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以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贯彻开放发展理念,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更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同时,推动全球包容性增长,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完善托底性社会政策、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进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顺畅创新创业渠道,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实现高质量发展,生产力基础是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经济发展就是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升级。生产力视角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使经济发展建立在真正依靠科技进步、资本配置优化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

促进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当前,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缺乏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导致产能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新型研发机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创新贡献率。

促进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协同发展。金融需要坚持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着力消除金融与实体经济报酬结构失衡、推动经济去杠杆、强化和完善金融监管、抑制金融过度膨胀,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能力,建设创新友好型、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现代金融体系。

促进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面临高水平人才短缺、人才培养机制不畅、配置结构不合理、工匠精神相对欠缺等问题的制约。需要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再平衡,抑制人才“脱实向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优化人才环境,“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深度参与甚至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近代以来,大凡大国崛起,都必定深度参与甚至引领过一次工业革命。当前,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我国也已具备深度参与甚至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经济基础,达到了基本的产业技术门槛。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在这一视角下,是否实现了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深度参与甚至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

实现高质量发展,主线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就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破除无效供给,清理“僵尸企业”,强化环保、市场监管约束,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控金融风险,积极稳妥推动经济去杠杆,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金融、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领域改革,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着力补齐软性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产业领域。需要以建设制造强国为载体,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在新一轮工业革命,需要面向新技术发展趋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和服务的融合与协同发展;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的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和动能转换;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群,构建和增强我国制造业的集群优势或产业配套优势。

推动要素质量变革。生产要素质量决定着产品质量,也由此决定着产业发展质量、供给体系质量和整个经济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着力提升创新成果质量及效率,提高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水平,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力提高金融资本质量及效率。在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在平衡的同时,通过引入有效竞争、推动金融智能化转型等方式提升金融体系效率,推动金融资源更多配置到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

实现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构建市场机制有效的经济体制。一方面,完善产权制度,培育合格市场竞争主体,使竞争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为此,需要完善各类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完善地方政府举债约束机制。同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完善各类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另一方面,推进要素市场化,使价格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为此,需要推动资源价格、资金价格(打破刚性兑付)等方面的市场化改革。

构建微观主体有活力的经济体制。微观主体有活力,不仅要企业有活力,更为关键的是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此,需要推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微制度创新,细化完善党政干部干事有为的容错纠错机制,培育激发企业家精神的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保持足够的企业纵向流动性,形成让企业家心安、让科技人员心宽、让党政干部心热、让创业人员心动的体制机制。

构建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高质量发展有赖于稳定和健康的宏观基础。宏观调控有度,就是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非更多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宏观经济再平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促进国民经济正常循环。为此,要健全市场基础设施,为政府有度且有效的宏观调控提供抓手。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特别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实现高质量发展,重要保障是建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配套政策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等多个方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可考虑从长期与短期、宏观与微观、总量与结构、全局与局部等多个维度探讨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比如,长期看,高质量发展要求能够适应发展阶段的转换,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从宏观看,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运行不存在重大结构性失衡,整体风险可控。从总量看,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经济增长保持持续健康稳定,没有明显偏离潜在增长率。从全局看,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基本协调。

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弱化速度指标,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破除唯GDP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质量提高、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加快构建绿色GDP统计等高质量发展统计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体系提供支撑。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责任追究制。

推动其他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健全标准制度,加强标准化工作,更多参与甚至引领国际标准制度,构建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从完善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社会政策等多个方面健全更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在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和统计体系基础上,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体系。

第四篇: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作者:李旭章
来源:《人民画报》2019年第03期

        过去一年,国际形势复杂严峻,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有新突破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从制造业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创新能力、拥有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生产、高端产业占比、产品质量和著名品牌等各方面衡量,中国制造业总体上大而不强、发展质量还不够高,有的方面问题十分突出。诸如,产业结构不平衡,低端无效供给过剩与高端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优秀制造业企业数量不多,特别是缺少世界一流企业。必须大力提升制造业供给质量,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制定退出实施办法,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其次要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再者,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更高程度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以及制造产品高品质、高附加值、高个性化,促进中国制造从“微笑曲线”的中低端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有新作为

        “社会主义”一词的提出者圣西门当年就是被科技的巨大潜力所鼓舞,提出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社会的目的在于确保个人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关键是管理效率和工业化,“科技是进步的关键”。改革开放,实质是回归社会主义本源,让各种类型的企业更加注重自主创新,促进产品质量提高、社会财富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上台阶。

第五篇: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高县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

文/《经济》杂志社特色小镇专家委员会主任 王国华

【期刊名称】经济

【年(卷),期】2019(000)001

【总页数】3

高县,系四川省宜宾市的代管县,坐落在长江第一支流南广河畔。面积1323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52.23万人。享有“乌蒙西下三千里,僰道南来第一城”的美誉,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美称。也是“四川省最具活力十大特色县”之一。

近年来,高县在落实宜宾市委关于“到2021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3000亿元,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构筑全省‘一干多支’的宜宾强支”的发展目标中,也确立了自己建设“高兴之县”的“11158”发展思路,即围绕一个定位,建“高兴之县”;锁定一个目标,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扬一种精神,“争、抢、拼、追、赶、超”的高县“亮剑”精神;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创新驱动、项目拉动、开放带动、产业推动、城乡联动战略;推进“7+1”八大亮剑工程,城市提升、产业支撑、基础配套、民生改善、人才聚集、环境兴县、绿色高县和党的建设亮剑工程。也就是说,高县确立的“11158”的发展思路,就是筑牢夯实底部基础,发展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成为全省经济副中心的重要支撑。

如何才能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笔者建议如下:

第一,明确自身经济定位,增强使命担当意识。

2017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列第6位,但只占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的40%,以及山东省的50%多一点。2017年全国GDP总量是82万亿元,全国人均6万元;而四川省人均4.48万元。

2017年四川省各市(州)地区生产总值排位,宜宾市1847亿元位列第4。全省的人均GDP为4.48万元,宜宾市人均GDP为4.1万元,在全省排名第七。

在宜宾市10个县区中,2017年高县的GDP排在第5位。2018年高县GDP预计达到148亿元,有望上升到第4位。

从以上全国、全省、全市2017年的GDP分析对比中可以看到,目前,四川省、宜宾市、高县均处在一个重要的“窗口期”,如何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谋划、推动、支撑区域间协同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为重要。

第六篇: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推动县域向更高质量发展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18年第03期

        3月阳春,瑞狗迎新,全国县域在欢度祥和春节之后,又迎来新时代奋发有为的农历新春。

        这一年,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期的新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县域经济同样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2018年的“两会时间”,高质量发展成为各地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四川省省长尹力所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受到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云南省两会,省长阮成发表示,要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让绿色成为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底色;江苏省两会,省长吴政隆表示,要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县域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承接城市和乡村,理应在高质量发展中锐意创新,“干”字当先,在精准脱贫、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大攻坚战”中奋发有力,推动县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要在创新驱动上下工夫。创新是高质量的前提,发挥县域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推动与高校与人才的互动发展,做好产学研的文章加快创新转型、实现动能转换。

        高质量发展要在城乡融合上求突破。乡村振兴战略是县域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助推器,以乡村振兴为县域工作的抓手,在统筹城乡发展上下功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要在政务体系上谋优化。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事关县域社会治理的环境和效率,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适应现代化进程,加快各领域改革,促进县域治理精细化、法治化、智慧化、规范化。

        思全局谋大势成就丰功,干实事笃真行方以致远。在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让我们一起,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奋笔书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推荐访问: 高质量 县域经济 推动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