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都市总体规划纲要.

| 浏览次数:

 XX 城市总体规划 (2004 年 —2020 年)

 纲要

 2

 XX 年 XX 月 XX 日

  第一部分 ...................................................

 第一章背景与指导思想 ........................................

 第二章 城市发展重要条件 ................................... 3 第三章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 ........................... 6 第二部分 .................................................. 13 第四章 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 13 第五章新城发展............................................. 19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 22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 25 第三部分 .................................................. 33 第八章 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 33 第九章生态环境规划 ......................................... 35 第十章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 39 第十一章 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45

  第十二章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 48 第十三章 防灾减灾规划 ................................... 54 第十四章 规划实施 ....................................... 56

  第一部分 合理确定城市性质、目标与规模是轎辆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本次规划 修编立足于首先确立正确的样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北的十 六大提出的“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 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方针.并以此作为思想理论基础,潔入分析在建立完善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 XX 城市发展所暴露出的矛质与问题、正确理解 XX 城 市发展在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性认识XX 城市发展的童要条件, 尤其是资源环境的承載能力,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性质、目标与规模,为有效配 JL 城市发展资源、合理规划城乡发展空间、促进 xx 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奠定基础. 第一章背景与指导思想 第 1 条 规划修编的背景 ( 1 )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001 年底 XX 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修 编 XX 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

 2003 年 7 月 XX 市规划委员会在市委、 市政府领导下组织完成了《 XX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经首都规划建 设委员会第 23 次会议审议后上报国务院,得到充分肯定,并批示据此修 编 XX 城市总体规划。

 2004 年 1 月建设部致函 XX 市人民政府要求尽快 开展 XX 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 2)

 实践证明 , 1993 年国务院批准的《 XX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方针和 原则是正确的。十年来,在指导首都城市各项建设协调发展方而发挥了重 要作用,原规划确定的 2010 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迫切需要 修编总体规划。

 ( 3)

 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而临举办 2008 年夏季奥运会和率先基本实 现现代化的重要机遇,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宦新的目标,谋

 2

 求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 4)

 大城市问题日益显现,交通、环境等问题日趋恶化,中心区功能过分聚集,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压力巨大,建成区呈现不断无序蔓延的趋势,原有单中 心的规划布局已经难以解决新的城市问题,迫切需要调整规划思路。

 (5)

 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差距加大,在产业协调、基础设施和生 活服务设施建设上差距明显,迫切需要有效的统筹和协调城乡空间发展。

 第 2 条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 ( (1 )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 标,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为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高效开展工作服务、为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教育发 展服务和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要求。

 ( 2)

 全面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实 现城市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 城、平原地区与山区以及京津冀地区的发展规划: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按照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规划好产业与初:会事业发展的空 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居环境质星,协调好人口、资源、 环境规划配置,为广大群众建设适宜居住的城市。

 (3)

 在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 基础性作用,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

 尤其重视推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注重履疔社会 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 4)

 充分考虑 XX 作为世界著名古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梢神,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而展示 XX 的文化内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 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

 ( 5)

 正确处理城镇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 XX 资源与环境的 承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形成集约型的发展模式,建设

  资源节约型社会: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实现生态环境可 持续发展。

 第 3 条 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与重点 ( 1 )

 深入分析首都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理淸城市发展中的限制性因素,确 怎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城市职能,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空间结 构。

 ( 2)

 本次修编突出新城规划、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历史 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四个重点内容,同时对城市安全问题和京津冀区域协调 发展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 3)

 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采取更为灵活的、适应未来发展的规划对 策,此次《 XX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主要体现城市宏观的、长远的规 划内容,将微观的、近期的规划内容放在《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中编制, 并采取滚动编制的机制,加强《 XX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动态适应性和 可操作性。

 第 4 条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 XX 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 16410 平方公里 *-其中中心城范围为目前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海淀、石景 山、丰台等八区的行政辖区范围的主体,加上回龙观、北苑北地区,面积 约 1100 平方公里。

 第 5 条规划的基本依据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 2)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 1991 年)

 ( 3 )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 1995 年)

 ( 4)

 《 XX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 2003)

 第 6 条 规划期限为 2004 - 2020 年

 4

 近期 2004—2010 年 远期 2011-2020 年 远景 2020 年以后 第二章城市发展重要条件 第 7 条 党中央、国务院要求 XX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与 XX 承办 2008 年夏季奥 运会是 XX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第 8 条 XX 是我国的首都,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教、卫生、城市基础设施等 方面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首都各项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已成 为 XX 在国家战略机遇期内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尤 其是在科技创新、金融管理、对外交往、人才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经济社会:近年来, XX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 就。经济增长已进入稳定增长时期,经济增长率连续 5 年保持在 10% 以 上,“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全面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经 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各项重大改革稳步推进;城市建设和管 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教、文化、卫生、体育、残疾人等各项社会事业 蓬勃发展,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发展。但在发展中还存 在着市场化程度较低、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不够协调、城 市化进程亟需加快等一些问题. 金融产业:

 2003 年, XX 金融业的产值占 GDP 的比重已经超过了 15%, 成为 XX第一大支柱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XX 是全国性金融管理中心, 全国 90% 的信贷资金、 65% 的保费资金以及超过 80% 的金融机构的业务总 部和研发中心都聚集在 XX,具有政治、经济决霓和国际化程度高的独特 优势.

  科技创新:

 XX 无论在拥有科技活动人员的绝对数,还是在科学家工 程师占科活动人员的相对数上,都处于全国前列.在科技产业化方面, 已形成较好的市场运行机制,并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共同推动高新 技术产业发展的格局. 人文、人才资源:

 XX 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有悠久的传统文化积淀, 文化名人荟萃.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XX 是全国科技和教育事 业最发达的地区,人才拥有童、高等院校数董及培养力度为全国第一. 第 9 条 土地、水、能源等不可再生及稀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保障 XX 城市发 展的基本前提条件。城市发展规模应严格控制在土地和水资源的合理承 载力之内。

 XX 市山地面积 9071 平方公里,是维持 XX 生态环境的重要生态屏障. 其中不适于城镇建设,坡度大于 25 度的面积约占 70 九 XX 平原地区面积 共 6361 平方公里,扣除农、林、水域以及其他维持生态所必需的用地, 可用于城乡建设的用地约为 2400平方公里. XX 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董不足 300m\ 仅 为全国人均的八分之一,世界人均的三十分之一,是资源性缺水地区. XX 市现状可供水量为 41亿 nP, 在枯水年份只有 34 亿朋,平原地区平均 地下水开发率达到 109%, 地表水资源开发率达到 86% 。水资源紧缺已成 为影响首都现代化建设的突出问题. XX 的能源资源极为有限,能源供应以外地调入为主.自产煤炭主要 分布在京西门头沟和房山区,有少童的水力发电资源(到目前为止已开发 利用近一半),石油和天然气尚未发现可供开采的工业电力供应 60% 从 华北电网调入;天然气来自陕甘宁长庆天然气气田和华北油田.原油全 部由外地调入;原煤主要由山西调入.能源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直接关系到 XX 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必须坚持把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 效率、能源安全放在首位.

  第 10 条 XX 城市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的确定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与生态的现实状况 和发展目标。

 ( 1 )

 生态承载力是合理确定 XX 城市发展规模的重要参考依据。根据目前研究 结论表明,XX 若要维持相对良好的环境与生态条件,平原地区应保证 3500 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空间不再减少。若要实现更高的城市与地区环 境发展目标,则需更大的绿色空间加以保证。

 ( 2)

 XX 的山区中坡度大于 25 度的不宜建设区、地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 区、风景名胜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被划入山地保护区。山前高程在 50 米 到 100 米的区域是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划入山前生态缓冲带,须严格控制 开发建设。

 ( 3)

 XX 湾平原的城镇布局应尽量避开主要地下水防护区、滞蓄洪区、机场噪 音控制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

 第 11 条 XX 所在的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XX 、天津、河 北在产业、城镇、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紧密的联系,尤其京津 城镇進廊是未来京津区域城镇协调发展最重要的地区,这是确左 XX 未 来城市发展主导方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 XX 、天津两个直辖市和国绕京津的河北省唐山、承德、张家口、保 定、廊坊、秦皇岛、沧州 7 市组成的京津冀都市圈是中国沿海地区的核 心经济区域之一,其内部的合作不仅对各组成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而且对统筹全国区域发展和推动中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具有 十分关键的意义.从全国来看,京津冀都市圈是三大都市圈之一,但利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相比,应加强区域统筹和整体发展。从内部来 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京津冀都市圈各组成地区之间合作的发展潜 力巨大. XX 的东部、南部、东

 7

 南部与天津、河北等地在产业、交通等方面具有紧密的联系,特别是京 津走廊上分布有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战略资源,沿交通轴发 展城镇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第 12 条城市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应本着因地制宜、统筹 规划的原则确立 XX 不同空间的发展要求。

 ( 1 )

 XX 的西部、北部是山区和浅山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的 宝贵财富,该地区还是 XX 的绿色屏障,以及主要的水源保护地区,对于 XX 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该区域不适于大规模的 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

 ( 2)

 XX 的东部、南部及西南部平原地区,是 XX 建设条件最好的地区,同时 也是 XX通往东北、华北、华南等重要经济区的交通要道,城市发展的限 制性因素少,适于大规模人口和产业的聚集。

 第三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 第 13 条城市性质 XX 是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是 世界著名古都和国际大都市。

 1993 年国务院批准的《 XX 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性质为 “XX 是伟大社会主义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 名的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 10 年来,该性质定位有效地指导了首都的 城市建设.近年来首都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 著提高,经济总童位居全国前列,金融贸易、高新技术研发与生产等行 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XX 未来面临举办 2008 年夏季奥运会和率 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机遇,同时 XX 的经济发展对带动京津冀经济区 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8

 第 14 条城市主要职能 ( 1 )

 全国的政治中心:国家级政府管理机构、军事管理机构、外交管理机构 所在地。

 ( 2)

 全国的文化中心: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岀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 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

 (3)

 国家经济管理中心:国家经济管理、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 机构所在地。

 ( 4)

 国际交往中心: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垠高层次对外交往 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 5)

 科技创新中心:高新技术生产、研发与创新基地。

 ( 6 )

 国际著名旅游地及旅游服务中心: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 基地。

 ( 7)

 国际交通枢纽: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 枢纽。

 ( 8)

 全国的教育、医疗卫生中心:高等教育、医学研究中心,大型综合性医 院、专科医院所在地。

 ( 9)

 全国专业化服务与区域性商业中心:全国重要的设计、咨询等新型专业 服务机构主要所在地;区域综合性商业设施,尤其是髙端设施聚集地。

 第 15 条城市发展目标 ( 1 )

 国家首 一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高效开展工作服务,为国际交往服 务,保障首都政治、行政与国务活动的效率与安全。

 ( 2)

 世界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目标,重点发展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 贸易、旅游、会展及信息服务等职能,不断提高 XX 在世界城市体系中 的地位和作用。

 <3 )

 文化名城——保持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建设全国的文化、教育、科技中 心,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的、多元化的 世界文化名城。

 ( 4)

 宜居城市——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空气淸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 的居住环境,创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首善之区。

 9

 第 16 条经济发展策略 (1 )

 坚持"首都经济”发展方向,依托科技、人才、信息优势,积极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不断增强首都经济的综合竞争 力,促进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扩 大第三产业规模,加快服务业发展,全力提升质量和水平;增强高新技 术的先导作用,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 科技进步。

 ( 2)

 2020 年, XX 人均生产总值的目标为 10000 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 区生产总值的 70% 以上。

 ( 3 )

 第一产业:重点发展符合首都生态要求的技术含量高、水资源消耗低的 都市型农业,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各类资源为基础,以农业七大体 系建设为支撑,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化都市型农业。

 ( 4)

 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 为主体,以优化改造后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 充的新型工业结构。

 ( 5)

 第三产业:提升三产质量,重点发展服务于首都经济的现代服务业以及 与文化名城和世界城市相匹配的文化产业。

 第 17 条社会发展策略 ( 1 )

 促进人口健康发展,提高人口 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

 ( 2)

 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加强新区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 改善旧区综合环境质量。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创建现 代文明社区。

 ( 3 )

 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坚持社会公平的原则,建设布局合理、分类管理、运 营高效、福利完善的社会事业体系,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 发展指标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主要城市平均水平。

 ( 4)

 促进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 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推动社会均衡发展。

 ( 5)

 保障城市安全。构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建设完善的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 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有效预警和防范机制。

 10

 ( 6)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城市”,社会信息化各项指 标达到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水平。

 第 18 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 1 )

 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强化 XX 作为环渤海经济区 中心城市的地位。

 ( 2)

 加强京津冀地区在产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镇空间与基础设施等方 而的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 XX 作为京津冀地区核心城市的作用。

 ( 3)

 在京津冀城镇群的核心地区形成以京津城镇发展走廊为主轴,京唐、京石 城镇发展走廊和京张、京承生态走廊为骨架的区域空间体系,实现区域统 筹协调发展。

 ( 4)

 在产业上形成 XX 以高端服务业、高科技研发及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与 天津、河北共同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完整产业体系。

 ( 5)

 在交通体系上以建设世界城市为目标,加强与以天津港为核心、京唐港 (王滩港区、曹妃甸港区)、秦皇岛港共同组成的渤海湾枢纽港群海洋运 输体系的协调,建立以 XX 为

 II

 核心的区域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输体系以及以 XX 首都机场为枢纽的区域航 空运输体系,形成陆海空一体,国际国内便捷联系的区域交通网络。

 第 19 条生态环境发展策略 ( 1 )

 以生态健康为目标,确保生态安全。综合考虑各种生态要素,加强区域生 态环境联合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与河北、山西、内蒙古合作,保护并加 强燕山、太行山山脉生态屏障建设。

 ( 2)

 发展平原地区生态林地。划怎限制建设地区,有效保护森林、河湖、湿地 等生态敏感地区,积极进行绿化隔离地区、森林公园、生态廊道、城市公 共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

 ( 3)

 严格执行环境排放标准。控制大气、水、噪音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加强 重点污染源的监督与管理。优化能源结构,节约使用能源。

 第 20 条 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 1 )

 区域协调发展。加强 XX 与京津冀地区,特别是与京津走廊以及 XX 外围 城市发展作用区的协调,构筑而向区域整体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

 ( 2)

 市域战略转移。逐步改变目前单中心的空间格局,加强外围新城建设,构 建中心城的反磁力系统,实施空间结构的战略转移,构筑中心城与新城相 协调、分工明确的多层次空间结构。

 ( 3)

 旧城有机疏散。加强历史文化塔城保护,逐步疏解旧城的部分职能,构筑 与世界文化名城相适应的空间结构。

 ( 4)

 村镇重新整合。加快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整合村镇,推进撤乡并镇、迁 村进镇,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虽:,构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网络化空间 结构。

 第 21 条城市人口规模 到 2020 年, XX 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 1800 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 1.4% 。

 其中户籍人口 1350 万人左右,暂住人口 450 万人左右。考虑到影响城市

 12

 人口集聚的多方面因素及其不确定性,为适应首都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 展,城市基础设施及城市空间将通过对城市实际发展速度的动态监测,适 时做出调整,积极应对各种发展状况,始终保持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和建 设的调控作用,统筹人口、资源与环境,实现协调发展。考虑到流动人口 以及其它不确定性,本次规划在基础设施等方面指标暂按 2000 万人预留。

 2003 年 XX 市常住人口 1456 万, 2020 年人口规模预测采用三种方法: ①生态及水资源承载力法:

 XX 湾平原地区总面积为 6361 平方公里,其中 绿色空间 3500 平方公里,研究表明,根据目前国际可比城市的技术和生 活水准,现代城市每人需要200 平方米绿色生态空间,综合其它相关因 素,预测相应的人口规模为 1750 万人左右;按照 XX 市域水资源、南水 北调及节水等措施的实施后, XX 水资源总莹约为 55亿立方米,按照节水 水平达到缺水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340 立方米/年.人),以此预测相应 的人口规模为 1617 万人.考虑到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水资源在城市产 业配置方面的不断优化,城市发展的水资源约束将有所改善。(目前 XX 市农业用水占全市总用水量的 39% )②就业岗位需求预测法:以经济发 展预测为基础,采用数学模型的预测方法,分别预测 2020 年经济规模与 就业岗位的规模、 结枸、 布局.预计 2020 年全市就业岗位需求量为 810 万人左右。分别以 XX 实际历史情况和发达城市的经脸值为依据确定两组 就业参与率、适度失业率和人口有效比的参数,得出 2020年常住人口规 模为 1747 万- 1857 万.③综合增长率法:

 1990-2003 年年均增长率为 2. 2%, 根据 XX 市近 10 年来人口规模、人口构成、人口迁移等方面的规 律以及合理引导城市人口流动与分布等因素,未来人口年均熠长率在 1.22%-1.45%, 2020 年总人口为 1790-1860 万人.如果保持现有人口年均 增长率, XX2020 年总人口将达到 2100 万人. 综合各种因素, 2020 年人口规模以 1800 万人左右为宜. 第 22 条城镇人口引导与分布 2020 年, XX 市的城镇人口规划控制在 1600 万人左右,其中中心城城镇人 口规划控制在 900 万人以内,新城城镇人口约为 520—550 万人,镇区城 镇人口约为 150—180

 13

 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例为 90% 左右,城镇 人口预计每年增加 0.6%—0.8% 。在规划期内,在努力控制中心城规模的前 提下,合理调整中心城内的人口分布,进一步疏解旧城人口,积极引导新 城的人口集聚,大力促进农业人口向有条件发展的小城镇转移。积极促进 区域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引导人口在区域层面上的合理分布, 以保证远期 XX 人口突破规划控制的 1800 万人时,区域具有足够的聚集和 吸纳能力,疏解 XX 的人口。

 第 23 条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2020 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 1700 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约 110 平方米。其中中心城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 75—90 平方米,新城人均建设 用地约 120 平方米。

 2003 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 1150 平方公里,人均 105 平方米,其中 中心城人均建设用地 76 平方米;远郊区人均建设用地 180 平方米.根据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 GBJ137 - 90 ), 首都和特区城市人 均建设用地水平在 110 平方米- 120 平方米之间. 第 24 条 城镇建设用地控制 (1) 大力加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严格控制城镇建 设用地规模。

 (2) 建立城市发展的动态监控机制,根据对城市年度人口综合增长率的判断与 研究,依据趋势与变化,调整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投放总量和建设时序。并 适时调整规划应对方案。

  ( 3)

 坚持城镇建设用地的投放与城市发展重点紧密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动新 城建设,实现空间结构的调整。

 15

 第二部分 以第一部分述及的城市性质、目标与规模为基础, XX 要达到协调发展的目标, 要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实现城乡统幷和区城统筹,必须依据客观的资源环境条件、区 城经济发展联系(包括资源和环境联系)权及长期积豪的发展基础等,着力增强规 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制定既符合 XX 实际发展阶段、状况又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 城乡布局与规划. 本次规划修编徑调在市城范围内积极构建 “两轴、两带、多中心”这 F 的 城市空间格局,改变目前单中心均质发展的状况,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養解决 过度中心聚焦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同时,通过构筑新的城申空间结构,充分发挥中 心城、新城和续的辐射帶动作用,保障城乡协调发展、区城协调发展的实现. 矣实现城市发展新格局,必须大力推动新城建设,结合 xx 的优势与特点,走 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引导产业与人口聚集,加强新城间的分工与联系,为有效疏 解中心城的压力创造条件;必须调整优化中心城空间布局,如生态环境、交通和 基础设施条件,完★首都职能,提高城市的核心经济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必须加莊 旧城历史丈化传统和空间格局的螯体保护,进一步疏散人口和职能,通过有机更新 的方式逐步改善旧城内居民的生活条件,引导和鼓励发展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并适合 旧城空间形态的文化产业,逐步改变旧城衰败的趋势,保持旧城活力,促进旧城的 复兴;处须通过建立新的发展机制,切实可行地将新城的建设、中心城的调整优化、 旧城的整体保护联系起来,以保证城市林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 城市空间布局 第 25 条 根据对 XX 发展重要条件的综合分析,为支持 XX 经济社会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在 XX 市域范围内, 形成“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16

 (1)

 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以 XX 传统中轴线为核心的南北轴。

 ( 2)

 两带:指包括怀柔、密云、顺义、通州、亦庄、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 包括延庆、昌平、门头沟、房山、大兴的“西部发展带”。

 ( 3)

 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 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能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 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 ( CBD)

 、海淀区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 通州会展中心、石景山休闲娱乐中心等。

 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演化的本质是经济社会要素在地域空间上聚集 与扩散的运动过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日益多元 化和复杂化,以及大都市日益国际化" 区域化" 网络化的大背景下,国 内外大城市的发展走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即对外进行区域联合,对内发 展多中心城市体系.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把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发 展机遇,为系统优化 XX 的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促进 XX 长期繁荣与发展,在客观分析 XX 城市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題,以及城市 的社会经济、区域、土地、水资源等重要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按照有利 于城市核心功能的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联系和城 乡协调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利城市环境质量改善、有利于历史文 化名城保护和古都格局延续的原则,《 XX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 2003 )

 提出了 “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市域空间发展战略构想. 第 26 条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基础上,充分考虑 XX 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要求, 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 1 )

 中心城是 XX 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其 范围是城八区的行政辖区的主体,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约 1100 平方公里。

 ( 2)

 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疏解,新的产业聚集, 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新城 11 个,分 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 门头沟。

 17

 (3 )

 镇是所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推动 XX 市城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包括重点镇和一般镇。

 随着 XX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1993 年国务院批准的《 XX 城市总体 規划》所确定的部分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规划空间容量趋于饱和,城市 中心区功能过度聚集、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恶化、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不够等大城市问题日益显现.卫星城、中心镇在承担市区人口、产业疏 散,促进郊区城镇化等方面功能明显不足.同时,随着郊区交通条件的 改善,在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的双重推动下,郊区面临巨大的发展 机遇.因此,有必要对 1993 版《 XX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市区、卫星城、 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四级城镇体系布局进行适当调整,适应国际化大都 市的建设目标,实施以新城、重点镇为中心的城镇化战略。“构筑以城市 中心与副中心相结合、市区与多个新城相联系的新的城市形态”(《 XX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2003 ),提升郊区城镇的建设水平、规模和产业 聚集度,增强吸引力,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有机疏解城市中心区的功 能和人口,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次区域的划分与发展策略 第 27 条 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市域空间结构,为统筹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 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综合分析不同区域的现状发展特征、资源禀 赋及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划定次区域,通过对次区域的限制条件、 开发强度、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分类指导,实施分区域的城市发展策 略。

 第 28 条 次区域的划分与发展策略 (1 )

 中心城次区域:包括城八区和昌平回龙观、北苑北地区。是全市城市人口 最集中、功能最集聚的地区。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主,重点进行城市环境 整治、交通疏理、基础设施改善,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强度,逐步疏解人 口与产业,完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 旧城区,大力发展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提升城市职能中心品 质。

 18

 ( 2)

 东部平原次区域:包括顺义、通州和亦庄地区(大兴区的亦庄镇、瀛海镇、 青云店镇、长子营镇等,以及通州的永乐店镇、马驹桥镇等)。是城市未 来重点发展的地区,是承接中心城人口、功能疏解和新的产业聚集的主要 地区,也是 XX 面向区域,联系天津、河北等的重要地区。实施以综合交 通走廊为引导,整体联动、高密度集约发展模式。

 ( 3)

 南部平原次区域:包括大兴(除亦庄地区以外地区)、房山区山前平原和 丰台河西地区。是城市未来重要的发展地区,主要承担部分重要产业、商 业物流、居住等职能,应以优化、整合、完善现有的发展空间为主,改善 生态环境,提升品质,促进集约发展。

 ( 4)

 西部山区次区域:包括房山西部山区和门头沟区。是城市的西南部重要生 态屏障,应以生态维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主。

 ( 5)

 北部平原次区域:包括昌平(不含回龙观、北苑北地区)的山前平原和海 淀山后地区。主要承担高科技研发、教育、居住等职能。在保障生态环境 的前提下,引导高品质、组团式发展,防止高密度连片开发。

 ( 6)

 北部山区次区域:包括延庆、怀柔、密云、平谷四区县和昌平北部山区。

 是城市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城市自然环境最好、人文资源最丰富的 地区。应以水源保护和生态维护为前提,建设为首都国际交往服务的重要 外事活动基地,开发旅游休闲、会议培训和生态农业,平原地区可适当发 展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应与生态环境充分协调,防止高密度连片发展。

 ( 7)

 根据次区域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资源特点,按照城乡统筹、产业联动、基础 设施高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杠杆在区域分工、产业布局等 方而的调节作用,引导鼓励差位竞争和优势互补,形成东北、东南、西北、 西南四个跨次区域的城镇协作单元,统筹协调协作单元内城镇的职能定位 和发展目标,高效配置资源。其中东北区域以顺义、怀柔、密云、平谷的 城市地区为主体,东南区域以亦庄、通州、大兴、朝阳的城市地区为主体, 西北区域以昌平、延庆、海淀山后的城市地区为主体,西南区域以石景山、 房山、门头沟、丰台长辛店的城市地区为主体。

 19

 第三节城乡统筹与村镇建设 第 29 条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构筑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 的格局,是 XX 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 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促进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农业发达的根本出 路:是改善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

 目前, XX 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差距加大,城市和农村、 市区与郊区、平原地区和山区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基础设 施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村镇数量多、密度大、规模小,形不成聚 集效益,土地使用不集约,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題严重,迫 切需要城乡空间发展的有效统筹和协调. XX 市目前共有 142 个建制镇(至 2002 年),每镇平均人口约 9000 人, 平均镇区人口不足 5000 人, 33 个中心镇平均镇区人口规模仅约 1. 1 万人. 而一般理论认为,一个城镇至少集中 5 万人,在发展时才能真正节省资 源和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建制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 195 平方米,远远高于国家人均120 平方米的用地指标高限. 农村居住点比较分散,宅基地超标严重,大部分为平房,土地集约 利用程度低.目前 XX 农业人口为 329 万(至 2003 年),人均建设用地面 积约 245 平方米,远远高于国家标准 150 平方米的高限.另外,基本上 每个乡镇甚至村都有 1-2处产业用地,分散睿乱,占地大,经营粗放, 土地产出率低,还存在恶性竞争、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題。

 第 30 条 实施以新城、重点镇为中心的城镇化战略,与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 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加强农 村居民点的整合,改善郊区生态环境、公共设施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郊区产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

 20

 第 31 条镇的建设 ( 1 )

 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示范带动的原则,依托高速公路和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郊区城镇,促进小 城镇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 2)

 扩大小城镇规模,优先发展重点镇。适当归并、重新整合,选择一批区位 条件优越、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建制镇作为重点镇。重点镇规划人口规 模应达到 3—5万人,以形成聚集效益和区域竞争优势,镇区人均建设用 地面积严格控制在 120平方米以内,促进土地的集约使用。

 (3)

 针对中心城周围、新城周围、山区小城镇不同的基础条件、资源状况、发 展水平,制宦分类指导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和鼓励经济联系紧密、资 源互补的城镇进行协作和联动发展,形成重点镇带动一般镇、平原镇带动 山区镇、小城镇带动农村的发展格局。

 ( 4)

 合理确定和强化小城镇的产业依托,发挥比较优势,与国家级、市级开发 区形成分工合理的产业梯次结构。以解决农民就业为主要目标,发展符合 大城市郊区特点的劳动密集型、都市型工业和第三产业。

 ( 5)

 加快小城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逐 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引导小城镇集中发展。

 第 32 条村庄建设 (1)

 坚持统一规划,集中紧凑建设的原则,促进农村人口的就业和居住向小城 镇、中心村的集中。将中心村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布局合 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

 ( 2)

 积极推进村庄整合及迁村进镇。通过对分散农村居民点的拆迁、合并、改 造,扩大中心村规模,集约使用土地。中心村人口规模应不小于 2000 人, 人均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 150 平方米以内。

 (3 )

 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山区生存与发展条件恶劣村庄的搬迁。

 21

 第 33 条农村城镇化是一个长期、复杂、动态的过程,应以循序渐进、因地制宜为 原则,制左综合性的配套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

 ( 1 )

 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

 ( 2)

 改革土地征用制度,逐步完善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政策,建立和完善农村 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农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 3 )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资源有效配置的经营模式,充分运用市场 手段,大力推进土地储备和一级开发,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的合理流转,拓宽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整合资金的来源。

 ( 4)

 统筹考虑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和耕地的保护,加大土地整理力度,通过退 宅复耕和归并零散农田,维持耕地的动态平衡,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

 ( 5)

 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到城镇由流动就业向稳定就业转化:加 强农民的教育与就业培训,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 34 条 新城是 XX “两轴两带多中心”市域空间结构中两个发展带上的主要节点, 是承接中心城人口和职能疏散,新的产业聚集及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 城市地区。应充分依托现有卫星城和重大基础设施,将其建设成为相对 独立、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施发达的健康新城。

 第 35 条 新城的发展策略 ( 1 )

 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按照次区域的划分合理确左各新城 的发展模式和开发强度,并积极引导各新城地区进行分工与协作,形成城 镇协作单元,合理高效配置资源,统筹区域发展。

 ( 2)

 在市政府的统筹协调下,积极发挥区县政府的作用,构建分工明确、责任 明晰、机制创新、高效务实,并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质的发展平 台。

 (3)

 根据城市发展的环境资源条件、产业布局、发展方向和发展时序,合理确 定市

 22

 域范围内新城的布局、职能与空间规划,使城市的空间布局与产业布 局互为依托,不断完善城市的结构与功能:合理确定新城规模,形成聚集 规模效益,增强新城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

 ( 4)

 新城应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并注重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 展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根掳发展环境的变化,适时适度调整新城的规模 和建设时序。

 (5)

 新城发展采取以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土地开 发与交通设施的相互协同,建立以公共交通为纽带的城市布局及上地利用 模式,推动新城的理性增长。

 ( 6)

 大力发展并高品质、高标准建设新城的教育、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公 共服务设施,提高新城吸引力,引导和促进新城发展。

 第 36 条 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区域联系的主导方向,综合分析各新城的区位 条件、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重点发展位于城市东南部的通州、 顺义和亦庄 3 个新城。重点发展的 3 个新城应成为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疏 解及新的产业聚集的主要地区,形成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共同构筑中 心城的反磁力系统。

 第 37 条 通州新城及地区发展 (1)

 是城市东部副中心, XX 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是中心城行政办公、金融 贸易等职能的补充配套和东部发展带的服务中心。引导发展行政办公、金 融贸易、文化、会展、商业服务、教育、科研等功能。

 ( 2)

 空间上主要向东、向南发展,跨过北运河以东地区是引导发展行政办公、 金融贸易等功能的重要区域,对该地区的规划和建设要高起点、高标准, 使其与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功能相匹配。

 第 38 条 顺义新城及地区发展 ( 1 )

 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是 XX 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引导发展现代制造 业、空港物流业、会展业、国际交往、体育休闲等功能。

 ( 2)

 在空间布局上由三部分组成:①潮白河以西地区主要包括顺义城关镇、 9 坡镇和牛栏山镇:②潮白河以东地区主要包括北小营镇和南彩镇:③天竺 空港区主要包

 23

 括空港工业区、 XX 天竺空港出口加工区和后沙裕地区,重 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以空港为依托的物流园区。

 第 39 条 亦庄新城及地区发展 ( 1 )

 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是 XX 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引导发展电子、汽 车、医药、装备等高新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研发、会议、展览、商务、物 流、居住等功能。

 (2)

 在空间布局上由亦庄和永乐地区两部分组成,亦庄在现状 XX 经济技术开 发区的基础上,继续向东南方向发展,形成综合性功能组团:永乐在现有 永乐镇的基础上主要向西北方向发展,成为京津城镇发展走廊的重要节点。

 第 40 条 大兴新城及地区发展 (1 )

 XX 未来面向区域发展重要节点,在 XX 未来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 地位。引导发展生物医药等现代制造业、商业物流业、文化教育等功能。

 ( 2)

 空间上重点向西发展,东部地区结合麋鹿园、团和行宫建设南部郊野生态 公园,同时应建设并保护好南中轴沿线地区的绿色开敞空间。

 第 41 条 房山新城及地区发展 ( 1 )

 XX 面向区域发展重要节点,引导发展现代制造业、物流、新材料产业 (石汕化工、新型建材)、旅游服务、教育等功能。

 ( 2)

 空间上重点向南、部分向东发展。

 第 42 条 昌平新城及地区发展 (1 )

 与海淀共同组成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基地。引导发展高科技研发与生 产、现代制造业、生态旅游、休闲会展、高等教育等功能。

 (2)

 在空间布局上由两部分组成:①昌平组团,引导发展高科技研发与生产、 现代制造业、商业服务等功能:②沙河组团,引导发展现代制造业、高教、 高科技研发与生产等功能。

 第 43 条 怀柔新城及地区发展

 24

 ( 1 )

 XX 东部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和生态涵养特点相结合的区域,也是 XX 市 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发展会议、旅游、休闲度假、影视文 化基地,平原地区可发展科技含量高、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现代制造业 和物流集散基地。

 ( 2)

 空间上主要向东北方向发展。

 第 44 条 平谷新城及地区发展 ( 1 )

 XX 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是京津发展走廊的重要通道之一。引导发展 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制造业、物流、休闲度假、居住等功能。

 ( 2)

 空间上主要向西发展。

 第 45 条 密云新城及地区发展 ( 1 )

 XX 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也是 XX 重要的水源保护地,也是 XX 市国 际交往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发展与首都现代制造业相配套的科技含 量高、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与国际化大都市相衔接的旅游度假和会议培 训基地,与首都农业现代化要求相匹配的都市型生态农业基地,与首都全 国教育中心地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基地。

 <2)

 空间上主要向西、南方向发展。

 第 46 条 延庆新城及地区发展 (1 )

 国际化旅游休闲商务区,是联系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引导发展旅游、休 闲度假、物流、食品加工业等功能。

 ( 2)

 新城位于官厅水库上游,结合山川盆地空间形态,营造山水相间的生态园 林新城。

 第 47 条 门头沟新城及地区发展 ( 1 )

 城市西部副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发展文化娱乐、商业服务、旅游服务 等功能。

 ( 2)

 空间上以现有建成区为基础优化调整,提升品质。

 25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一节规模与结构 第 48 条 2020 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 900 万人以内,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 75— 90 平方米。

 第 49 条 中心城包括以旧城为核心的中心地区、第一道绿化隔离带、边缘集团、外 围地区。

 第二节目标与原则 第 50 条目标 (1 )

 中心城是政治、文化中心功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进一步强 化首都职能,加强与大国首都相适应的国际交往职能:弘扬城市文化,协 调推进历史文化传统保护与现代化建设:提升城市的核心经济功能,优化 产业布局和结构,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 2)

 中心城的建设从外延扩展转向调整优化。完善“分散集团式”布局,加快 形成核心功能区适度聚集、边缘集团功能完善、绿化隔离地区环境优美、 外围地区发展协调的良好格局。

 第 51 条原则 (1 )

 坚持中心城调整优化和新城发展联动的原则。既要保持中心城政治、经济、 社会发展的活力,也要提高城市整体的运行效率。疏解中心城的部分功能 到新城,提升中心城的社会公共服务品质,同时提高新城的社会公...

推荐访问: 规划纲要 总体 都市

【XX都市总体规划纲要.】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